一名法國戰(zhàn)地記者女記者Elsa(黛安·克魯格 Diane Kruger 飾)和她的同事在巴基斯坦采訪期間遭到塔利班綁架。塔利班將被捕獲的Elsa相關視頻放倒了網(wǎng)絡上,并聲稱在規(guī)定時間內,她將在攝像機面前被處死,卻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看到全過程。在Elsa被行刑之前,一支由特種部隊成員組成的救援小組被法國軍方派來營救她。面對著極其殘暴的塔利班亡命之徒,救援小組不畏艱險在第一時間就救出了Elsa,卻與總部失去聯(lián)系,不得不開始一場更為險惡的保衛(wèi)戰(zhàn)。一場在塔利班追捕者和救援小組之間的拉鋸逃亡戰(zhàn)不可避免的展開了。塔利班設下各種陷阱,未將救援小組一網(wǎng)打盡,而救援小組只有一個目標:成功營救Elsa逃離此地。
論通信器材的重要性。你通信器材就帶一臺么?人家隔壁的(孤獨的幸存者)還帶一部衛(wèi)星電話呢(嗯,你怕被塔利班監(jiān)聽?不存在其實),真是服了,還有那外掛榴彈發(fā)射器,你不用掛著它是不是多余呢?還是顯示你體力好不缺那點重量呢?最后繞了一個?還是被守株待兔。其實整部電影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很多人物也不存在的,完全是電影劇情需要,整個營救貌似只有一人受傷,就是那位在雪上沒抗住最后凍死的士兵。
本片與成功的戰(zhàn)爭動作片的差距在于人家是一本暢銷書,本片是小學生寫的錯別字作文。片場不短1小時48分,人物刻畫很單薄,存活時長和刻畫成正比,戰(zhàn)斗場面有人說可以,本人不認同,本人雖然不是專業(yè)軍迷但是集體沖鋒,有掩體不用,敵人來襲,第一時間不是找最有利的地點而是原地站位射擊,還不被擊中,有點國產(chǎn)神劇特點。另外敵人,尤其是最近這些年對塔利班敵人的形象描寫的總是人多勢眾,不畏犧牲,死了一波又一波還往上無腦沖,我覺得作為導演和編劇你就不過腦子么。大BOSS一開始顯得很厲害,中期發(fā)現(xiàn)此人很無腦只會暴虐槍殺和讓下屬無腦堵槍眼,最后死的太簡單?。?!這死法絕對驚艷到我了。BOSS費這么大勁兒,死這么多人,只為了無冤無仇的一個女記者,目的還不是直接讓她死,而是必須抓回來讓自己在攝像機面前處決她,大費周章然后連自己都搭上了,我想知道他手下的雜兵如果知道他這個想法,會不會直接把他就地槍決了。槍械太雜了,還有用MP5SD的,道具庫存?還是法國太窮?總之與孤獨的幸存者差距拉開的太大,同樣主旋律,同樣偽造了槍戰(zhàn)現(xiàn)場,但是人家的作文寫的很舒服。導演和編劇在這條路上還得走很遠。
2022.03.17
法國女記者艾爾莎卡薩諾瓦招惹誰不好,偏偏招惹了塔利班最有權力和影響力的首領之一,曾被她描寫為“喀布爾的屠夫,阿富汗女性的公敵”等惡名的扎耶夫。這個女記者一看就是那種特有主見,自以為是,不聽人勸的人。女權主義碰到強權暴力翻了車,被抓了起來,命懸一線。刀架脖子上還死撐,她的阿富汗同事塔哈魯?shù)掳⒚饕哺姑埂?/p>
阿富汗的機場有特色,飛機降落時塵土飛揚,能把飛機整個裹起來,飛機從滾滾沙塵中沖出,煞似壯觀。
一小時的榮譽勝過平淡的一生。救出記者后被塔利班溜溜追了三天,法國特種兵煩了,決定不跑了,仗著武器裝備精良,來個正面硬杠,塔利班士兵熊了,退了下來,扎耶夫不干,逼著士兵再次追擊。
狙擊手對決也就是扣動扳機快0.1秒的事,但是塔利班狙擊手射偏了,法國特種兵狙擊手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射出致命的一槍,所以狙擊手不僅要快,還要準。事后法國狙擊手嚇的大吼一聲。
塔利班屠村,女記者再次道德綁架,扇了特種兵盧克一耳光,逼迫特種兵以少抗多,進行一場力量懸殊的抵抗,結果特種兵傷亡過半,被迫撤退,翻越雪山,那個被艾爾莎扇耳光的特種兵盧克死在了她的面前。
第九天,女記者和三個特種兵終于衣衫襤褸丟盔卸甲的走出雪山,不想扎耶夫帶入等在山口,又是一場血戰(zhàn),擊斃扎耶夫,特種兵一死兩傷全掛了彩,只有艾爾莎一人能走,這個時候她也不再裝圣母白蓮花,一個人走了。
第十二天,當獲救的埃爾莎隨著直升機來到她和特種兵分別的地方時,看到兩個特種兵已經(jīng)奄奄一息,慘不忍睹,但還頑強的活著,激動不已的艾爾莎終于可以放下沉重的心里負擔了。
想起不久前看的另一部土耳其拍攝的電影《山2》,也是描寫營救人質,里面那個女記者同樣不招人待見,同樣的圣母白蓮花,害的解救她的特種兵死傷慘重。兩個電影異曲同工,半斤八兩,幾乎一樣的情節(jié)和套路,只是地點不同,一個在阿富汗,一個在伊拉克,按時間順序,應該是土耳其電影模仿法國電影吧。
關于特種部隊題材的電影很多。多數(shù)都是側重火爆的場景和比較血腥的戰(zhàn)斗場面,很少有對具體的人物進行細致的刻畫。這部法國電影在編劇和拍攝手法上還是有不少獨到之處。除了展示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對于特種部隊在艱苦環(huán)境下的生存也有很多的描寫。作為特種部隊的成員,每個人都在盡全力與恐怖分子戰(zhàn)斗,同時又不惜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被營救的記者,自己的隊友,甚至是阿富汗的平民。隊友之間感人的友誼,讓人性的光輝在殘酷的戰(zhàn)爭和自然條件下依然十分耀眼。而在西方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恐怖份子的頭目,在開始的時時候也表現(xiàn)出了對被俘女記者一定程度上的憐憫,這也符合真實的人性。電影的攝影角度也比較獨特,高原,荒漠,雪山,從高空俯拍的鏡頭,都十分唯美。真實地展現(xiàn)了自然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而正是這些渺小而微不足道的生命,相互扶持,不言放棄,最終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很喜歡這部影片。前四分之一感覺情節(jié)有些跳躍,后四分之一又太沉重。但是不耽誤它是一部好片子。
最喜歡的角色是Elias和Marius,年輕的新兵,扣下扳機時雙手還會忍不住發(fā)抖;經(jīng)驗豐富的老兵,會在被粗糙地縫合傷口時強忍疼痛對女主說你做的很好,在隊友說粗話的時候制止他“嘿我們還有位女士在呢”。法國人溫柔熱烈又浪漫的靈魂,兩人均是。
Marius退場后Elias保管他的槍,即使在最后窮途末路的水邊,年輕的狙擊手仍端著那把槍,宣泄著從Marius死去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歇的悲傷和痛苦。年輕人跪倒在地,膝蓋和肩膀都被打穿,在心跳停止之前,他用盡最后的力氣把槍抱在懷里。
中彈的Victor死在海拔四千米的山頂,他的呼吸消散在在漫天飛雪中。當指揮官被問及他的遺言時,被困境折磨得憔悴不堪的男人笑了,他說,“我愛我的工作”。
生命的消逝可以如此短暫,如此迅捷,如此悲沉卻響亮。像一顆被野火焚燒過的草,像石灘中的涓流,或像暴風雪后的第一縷陽光。
向戰(zhàn)地記者致敬。
興都庫什之淚。
很真實的片子,真實的有點殘酷。背景很好,場景很好,音樂很棒。如果一定要雞蛋里挑骨頭的話,法軍應該找個掩護~
雖然看特種作戰(zhàn)不習慣聽法語。。。
總是為了一個人而死了很多人。
勵志好片
法國特種部隊都站著對敵人射擊么,都不帶找個掩護的?
槍戰(zhàn)場面節(jié)奏不錯。
如果當做風景片加幼兒模擬戰(zhàn)爭體驗片看,可以打三星
戰(zhàn)術動作不錯,情節(jié)不可信。#20120610
看的無比煩躁...
上一秒他們的裝備像模像樣,下一秒他們的任務形同兒戲,人物塑造很無力,加上剪輯點的怪異,影片在節(jié)奏上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不和諧感,看到最后我終于明白了,原來這部法式主旋律就和我們當年的紅色電影一樣,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鬼子的坦克大炮,敢情塔利班組織傻啊。★★
法國主旋律戰(zhàn)爭大片,沒拯救大兵,拯救的是記者美女。戰(zhàn)爭場面超強,絕對使命召喚級別,嚴肅推薦;場景巨大,幾乎布滿廣角鏡頭,認真推薦;其余不推薦,因為任何主旋律都無法讓人真的深刻,即便這些哥們兒真的都是好漢。軍迷別錯過。
法國現(xiàn)代女版大兵雷恩 黑綠教
這樣的經(jīng)歷換來的淚水 是最可貴的。
把塔利班妖魔化了吧
大哥,雖然有兩人質做拖累,但好歹你們是全副裝備啊,別為了??釋に啦挥檬至駨椇土駨椥胁唬磕岈斈銈兾鍌€人每人掛著的M203不用的?尼瑪你們每人打幾發(fā),早就秒了那群只會AK掃射而且還掃不中主角碩大站立打法的2B了,我在屏幕前都替你們捉急啊
拍的不錯~
可惜人物個性上的刻畫不足導致說服力不夠
謹以此片紀念那些犧牲的軍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