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安娜·錢斯勒 Anna Chancellor 飾)是一位富有而善良的女性,收養(yǎng)了五個孩子。一天,她被人發(fā)現(xiàn)在自己家中遭到了謀殺,警方在犯罪現(xiàn)場找到了她的其中一名養(yǎng)子杰克(安東尼·鮑伊 Anthony Boyle 飾)的指紋,杰克被視為最大嫌疑人,遭到了逮捕??墒?,就在庭審即將開始之際,杰克在獄中死于一場意外,這宗案件就以杰克是兇手為結(jié)果就此蓋棺定論。
一晃眼十八個月過去,當瑞秋的丈夫里昂(比爾·奈伊 Bill Nighy 飾)即將和他的未婚妻攜手步入婚姻殿堂之際,一位名為亞瑟(盧克·崔德威 Luke Treadaway 飾)的男子出現(xiàn)在了他們面前,并且?guī)砹艘粋€爆炸性的消息——殺死瑞秋的兇手并非杰克,而是另有他人。
《無妄之災(zāi)》是阿加莎比較有名的一部小說,先后有兩個版本的英劇,一個是完全遵循小說的2007的版本《馬普爾小姐》系列,還有一個是2018年的BBC三集迷你劇。有些人認為,2018的這個版本,增加了許多的人設(shè),比如女秘書太過漂亮,作為精明的女主人,完全不會聘請妖精一樣的秘書,必定會影響自己的位置,并且最后,改編的嫌疑人,正是因為這點,殺死了女主人。其實這確實是硬傷,女秘書也確實不好選。馬普爾小姐里,茱麗葉特演的女秘書一臉兇相,完全看不出,男主人為何要娶她。另外,養(yǎng)子利用了肥頭胖耳朵的傭人,還有親嘴的畫面,惡心之極,完全不符合設(shè)定。至于養(yǎng)子的死,新版的就比較符合人物身份:先是調(diào)戲引誘警察局長的貴夫人,被警察局長發(fā)現(xiàn)后,一股腦兒就把罪名安在了他身上。當養(yǎng)子想翻供時,又讓人在監(jiān)獄里,殺死了他。局長后來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新的證人,有可能會推翻以前的結(jié)論,于是開車想殺死他。最后,養(yǎng)子的親媽,也就是傭人發(fā)現(xiàn)真相后,極力尋找殺人工具,把罪犯繩之以法??偟膩碚f,BBC的新版本,還是有新意的,不落俗套,值得重新一看。
看前兩集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冷血無情的是母親,直到看到Tina跟她說要搬出去,她私下心痛卻拒絕Tina安慰的樣子,我才明白,母親不是冷血無情,而是不肯示弱。
一直以為母親只是用孤兒們來標榜自己的善心,直到看到母親去接Hester,偷偷打掉她的孩子而在車里奔潰大哭的時候,我才知道母親不是不愛她的孩子,而是被控制欲牽制著失去了理智。
一直以為父親愛著他的孩子,也納悶他是如何跟這樣的女人過了這么多年的,看到結(jié)局才明白:原來冷血無情的是父親。性侵少女、謀害妻子、陷害親兒子并害死親兒子后,仍能繼續(xù)以一副好父親的形象示人。最可怕的人性永遠可以擴寬我們的認知,因為這種人性叫沒人性。
從另一個角度說,父親的毫無人性也間接加重了母親的扭曲心理,當然也直接導(dǎo)致了最后的悲劇。
看到第一個短評和第一篇長評都是自己,有點興奮2333。
先上圖,自證阿婆死忠粉身份。表明我下面的評論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背景之上的。
不論是英文原版小說、英文廣播劇、電影、itv和bbc兩大臺英劇、英文原版話劇,甚至小說中出現(xiàn)的地點和菜肴(比如chutney這些),我可以說基本上沒有遺漏(太本質(zhì)了)。
—————————————————————
言歸正傳。
今晚坐在電視機前等著BBC One首播第一集。從2017年開始,BBC買下了七部阿婆小說的改編版權(quán),打算接下來一年一部圣誕檔迷你劇。于是在15年的《無人生還》,16年的《控方證人》之后就有了這部原定檔17年圣誕的《無妄之災(zāi)》(因男演員性騷擾事件緊急替換演員重拍推遲)。
看完第一集來打分好像有些武斷,但就目前來看,第一集已經(jīng)奠定了這部劇不可能上八分,所以先三星為敬。
先說說這本書?!稛o妄之災(zāi)》首版時間1958年11月,從八十多本書的問世時間來看(1920年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開始,1976年的《沉睡謀殺案》結(jié)束),這本可以說是阿婆寫作生涯中期邁向晚期時的作品,也是阿婆本人最愛的兩本之一(另一本為《怪屋》(Crooked House))。其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阿婆本人更喜歡非系列(非波洛、非馬普爾、非湯米塔彭斯)中在本格推理基礎(chǔ)上有揭露家庭矛盾和剖析人性心理的作品。
《無妄之災(zāi)》經(jīng)常會被拿來和阿婆另一本書《啤酒謀殺案》(Five Little Pigs)相比較,因為它們都屬于舊案重提模式中的佼佼者(相比Mrs Mcginty’s Dead、Hallowe’en Party以及Elephants Can Remember) 。這兩本書還有一個很少人知道的巧合就是它們的靈感誕生地都是阿婆自己在River Dart河畔的度假別墅Greenway(順便一提,Poirot系列劇中Dead Man’s Folly直接在這里取景)。
兩本書內(nèi)容設(shè)置上最精巧的地方,就是利用當事人的大篇幅對白展開,讀者的視覺與書中的Poirot和Dr. Calgary一樣,所有的人物性格、人物關(guān)系、案件相關(guān)信息,都是依據(jù)每個人的敘述獲得。從某種意義上講,阿婆給了讀者參與者的身份,而不是只是聆聽故事的觀眾。這也是我一直覺得阿婆比其他推理小說家技高一籌的地方。她之所以敢把兇手的漏洞和證據(jù)埋在對話和描寫中,是因為阿婆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足夠具有迷惑性,以至于所有人都能讀到線索,卻很少有人能發(fā)現(xiàn)背后的秘密。
除了被精煉語言打磨過的對話外,阿婆回憶殺式案件中的另一大殺手锏就是她巧妙的章節(jié)設(shè)置。每一章恰到好處的節(jié)奏把握,讓讀者在經(jīng)歷了語言洗腦之后又被小說節(jié)奏渲染出的氛圍二次洗腦。說白了,阿婆為了讓結(jié)局的反轉(zhuǎn)能達到最出人意料的效果,她在前面的部分用語言和氣氛雙重套路讀者,看似廢話的描寫中有兇手犯罪的證據(jù),看似毫不刻意的斷章中有讀者不會察覺的思維陷阱。(說阿婆廢話湊字數(shù)的那些,強烈建議去讀英文原版,阿婆可以說把英語的功能用到了極致)
其實看看阿婆幾大上乘之作,不論是廣為流傳的《無人生還》《羅杰疑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還是冷門但高質(zhì)量的Peril at the End House,Poirot’s Christmas,迷惑性的語言、恰到火候的節(jié)奏以及切入的特殊視角,才是一個個永遠都猜不到的結(jié)局的構(gòu)成因素。這也是為什么我在第一遍看完結(jié)局后回頭二次閱讀,每一頁都忍不住給阿婆鼓掌致敬。這個時候你才能體會阿婆在語言上設(shè)置的陷阱是多么巧妙和自然。
說到這里來看BBC這一版改編,可以說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原著是以Dr. Calgary看到報紙連夜趕來Sunny Point開始的故事,所有的線索和劇情矛盾都是隨著Dr. Calgary抽絲剝繭般地徐徐展開。當時讀的時候到了chapter 2才知道了他來拜訪的原因,到了書快一半的時候才察覺到一些家庭成員們真實的性格和背后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此坡墓?jié)奏在讀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反而是自己的心臟被情節(jié)牢牢抓住。
而這一版第一集的開場就直接站在上帝視角俯瞰整個家庭,所有成員的性格和關(guān)系基本一目了然,隱藏的只是背后的原因。這樣的敘述方式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阿婆精心設(shè)置的局,相信結(jié)局不論編劇怎樣大幅度修改到大家沒看過,形成的沖擊也已經(jīng)被前面平鋪直敘的平淡回憶給大大削弱了。比如Gwenda這個角色在書中出場帶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柔體貼,一個看似會受到家庭成員愛戴的角色,而電視劇直接把她作為gold digger的野心以及和女兒們的惡劣關(guān)系一展無遺。當年itv版Miss Marple改編的ordeal by innocence,一大硬傷就是納入了Marple這個第三者偵探的角色,從而削弱了原著單線展開的懸念。開始還期待這部能忠于原著的敘述視角,現(xiàn)在看來上帝視角更是與阿婆的本意背道而馳。
另外一個弱點是對于Ordeal by Innocence這個主題的突出,這個應(yīng)該發(fā)生在Dr. Calgary來拜訪的時候,這也是全書最關(guān)鍵的高潮之一。小說中點題非常明確,家庭成員被告知Jack is innocent本應(yīng)該高興,卻因為錯綜復(fù)雜的原因(一是沒有人愿意去相信Jack這個壞孩子,大家更希望他獲罪消失在這個家庭;二是如果Jack是清白的,那么他們所有人中的一個就是真兇)這份innocence變成了ordeal。但在第一集中,我睜大眼也沒等來這道點睛之筆,沒看過書的看了第一集估計都不明白ordeal by innocence是什么意思吧。
還有一些小細節(jié),雖說不一定要stick to原著,但就目前來看,原著確實略高一籌。比如Dr. Calgary的出場是在傍晚而不是白天,比如船夫說到Sunny Point本來的名字叫做Viper Point,比如Dr. Calgary在拜訪之前的猶豫不決,比如他缺席的原因是因為車禍造成的短暫性失憶......這些看似微弱的細節(jié)合理地穿插在了原著中,卻沒在第一集看到。這也就造成了原著顯得立體生動,而劇顯得平鋪直敘且不明所以。
后面兩集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現(xiàn)在還不知道,但我感覺編劇這次已經(jīng)跳脫本格推理、拋棄懸疑感了,而是想徹底做成一部家庭倫理回憶殺。阿婆的書中是充滿了人性和心理,但如果只有這些而少了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推理,我覺得一部劇已經(jīng)喪失了Agatha Christie這個名字帶來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Rachel Argyle的扮演者年輕時曾經(jīng)演過Poirot系列的Chocolate Box,雖然是一個短篇小案子但卻是Poirot作為偵探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案子(比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要早,發(fā)生在Poirot還在比利時當警察時,一戰(zhàn)前)。
其實這部劇的通病在16年的《控方證人》就有所體現(xiàn),短篇小故事也好,舊案重提也罷,BBC似乎都想按照《無人生還》的模式來一遍。然而每一本書的格局和故事性質(zhì),決定了它們并不都適合上帝視角和厚重的背景,有時候為了一種模式強行改編或添加很多內(nèi)容,反而會弄巧成拙。就這部《無妄之災(zāi)》來看,似乎更適合《罪惡之家》那種密閉空間和單線索敘述式的改編。
相比等待接下來兩集播出,我個人更愿意期待下今年圣誕檔的劇,目前公布名字的兩個IP一個是ABC Murder一個是Death Comes as the End,我私心更希望是后者。作為阿婆剩下四部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adoption的長篇之一,這本在書粉中的口碑很不錯,可以說是阿婆的一本遺珠。(其他三部為Postern of Fate, Destination Unknown以及Passenger to Frankfurt)這么看來BBC的眼光比好萊塢好了不少,后者翻來覆去只會拍那幾部,還把Poirot變成了007...不過正是因為這樣,希望這次初改編能忠于原著。
PS. 評論區(qū)歡迎討論。如果后面的episode有亮點或槽點,我會回來補充。
先看的是BBC出品的電視劇版的Ordeal by Innocence, 然后才讀了Agatha Christie的小說,是人民出版社的譯本,小說譯名為《奉命謀殺》. 考慮到電視劇需要在短短三集里面把懸念推向高潮且還需要講好一個故事, 編劇肯定是對原著有所改動. 故在讀小說的時候,我也很好奇究竟殺了Rachel的兇手是誰.
!!! 以下內(nèi)容嚴重劇透, 請.自行斟酌......
電視劇版:- Rachel被塑造成一個很鐵不成剛的母親形象, 聰慧, 剛毅,決斷,她和三個養(yǎng)女,兩個養(yǎng)子之間的關(guān)系更像是將軍和士兵的服從關(guān)系,更多的應(yīng)該是子女對父母的臣服. 她的愛是如此嚴苛,才會讓這幾個養(yǎng)子女不由得各自心生怨念, 以至于這幾個人都極可能有希望她死掉的念頭. 對其丈夫的冷淡更是導(dǎo)致Leo跟他秘書Gwenda 出軌的催化劑. 在Rachel被害那晚, 事發(fā)前她還抓包Leo和Gwenda在家中閣樓里鬼混, 警告那個秘書他的丈夫就是喜歡亂搞(按時他以前就曾今亂搞過家里的仆人Kirsten), 打了Gwenda一巴掌,把她轟出了家門, 問題少年Jack 再一次與那晚跟Rachel發(fā)生了爭執(zhí), 但這次Rachel使出了殺手锏,借一時口舌之快, 終于把她與Kirsten約定要一直保守的秘密公開給了Jack, 此時Jack方知他的生母就是Kristen, Jack隨即去質(zhì)問Kirsten, 詢問無果后Jack便離開了大宅. 這樣一來, 無論是那晚全都在家的養(yǎng)子養(yǎng)女,還是Rachel的丈夫Leo, 還是那個被羞辱的秘書,都可能有動機在那晚知道Jack跟Rachel有動手爭執(zhí)的那晚, 借機謀殺Rachel. 電視劇版本剪出來的版本是那晚在Jack 離開后Leo 伺機對Rachel行兇, 稍后由Kirsten發(fā)現(xiàn)了Rachel的尸體. 但因為Jack那晚留下的跟Rachel起爭執(zhí)后留有Jack指紋的兇器證據(jù)十分明顯, 動機也充分, 唯一能證明他的第三方?jīng)]有及時證實, 而快速被警方關(guān)押,所有的證據(jù)都指向Jack, 雖然大家都不愿相信是Jack謀殺了Rachel,但是都不得不接受警方呈現(xiàn)的這樣的一個現(xiàn)實. Leo在之后探視Jack時, Jack已琢磨出Leon是自己生父的真相,并質(zhì)問Leo自己的身世, 質(zhì)疑Leo為什么不相信他沒有謀殺Rachel, 此刻Leo的真實人品已被Jack看穿. Leo開始害怕Jack在出獄后對其不利,快刀斬亂麻,借其在警方朋友的力量, 讓Jack死在了獄中. 18個月后, 一個自稱是Dr. Arthur Calgary 男子登門拜訪, 說可以證明Rachel被謀殺那晚的死亡時間段, 他載過Jack一程,他可以證明Jack那晚不可能在警方說的時間段行兇, 電視劇版把Arthur塑造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 謊稱自己因為是執(zhí)行北極科考隊任務(wù), 而沒有及時知悉案情出來作證, 一個突然出現(xiàn), 再次攪亂Argyll家人生活的局外人, 故劇中Leo利用Arthur 用來掩飾他自己精神病患者身份的善意謊言, ,讓家人相信這個人滿口胡言,不可相信, 且暗中請自己的警察朋友讓Arthur銷聲匿跡,可惜也未能成功, 但終被Leo通知精神病院,強制將Arthur帶回,這樣的劇情在Leo是兇手的情況下也顯得合理. Arthur多留一天, 對他就構(gòu)成了威脅. 自從神秘的Arthur出現(xiàn)過后, Argyll 一家都在心里秘密探尋可能的真兇, 秘書Gwenda 完全就被所造成典型的胸大無腦傻白甜的即將上位成功的小三, 在繼續(xù)期盼著婚期的到來; 而Kirsten深信自己的兒子Jack絕對不會是殺人兇手, 她一手帶大這幾個養(yǎng)子養(yǎng)女但是她的直覺也告訴她兇手不會在他們中間(雖然他們不知道Kirsten的秘密,但也沒有懷疑到她頭上), 最后,還是足智多謀的Kisten在Leo的書房找到了他謀殺Rachel時的兇器, 且集合了養(yǎng)子養(yǎng)女一起當面對質(zhì)Leo. 所有才有了后面荒誕的一幕, Leo 被Kirsten 軟禁起來, Gwenda被他們一起誤導(dǎo),相信Leo投河自盡了, 不知真相的她不得不失落的離開了莊園. 電視劇里結(jié)尾最為精彩的就是Kirsten 復(fù)仇的那一刻, 為了自己背負無辜殺人罪名死去的兒子, 為了自己屈辱和茍且的生活,Kirsten終于成功的反擊了,燃爆.
小說原版:- Rachel的作為母親的好和做得過的地方都很委婉地被交代清楚了原由, 人物形象沒有電視劇里呈現(xiàn)的那樣冷血, Rachel因為不能生育且對母親這一角色的無限向往和投入, Leo在他們的婚姻關(guān)系中,是逐漸被冷淡和不能被很好顧及的, Leo和秘書的感情對他是一種慰籍, 關(guān)鍵是,在小說里, Leo并不是殺害Rachel的兇手, 而Dr. Arthur Calgary 也確實是北極科考隊的一員, 而非精神病患者, 在Rachel被害的夜晚,在晚上7點前確實載過Jack一程, 但是同晚遇到事故,遭到了腦震蕩, 失去了部分記憶, 且在接下來為期兩年的科考之旅后回來才在舊報紙上看到Jack一案的情況. Leo 和Gwenda本可以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了,卻因Jack的案件被翻而被至于最有殺人動機的行列,眼看就要舉行的婚禮可能也會因為需要避嫌而取消, 更糟糕的是, 兩人可能會因為相互猜疑對方是否是對Rachel行兇而開始漸行漸遠. (電視劇版的版本相對就更巧妙地利用了Leo婚外情這一點, 把謀殺Rachel的兇手移花接木從Kirsten移到了Leo). 在小說中, Auther這個人物才是串聯(lián)其所有人物信息,解開真兇的關(guān)鍵人物, 原本都相信Jack是兇手的Argyll一家,在他的出現(xiàn)后, 不得不陷入在除了了Jack之外所謂"無辜的人"中猜測擦找真兇的漩渦中. Authur為了找出真兇, 在攪亂了Agyll一家平靜的生活后, 陸續(xù)從當時為Jack辯護的律師安德魯·馬歇爾, Agyll的家庭醫(yī)生馬克馬斯特那里打聽怎樣才能了解Agyll一家當事人,不惜拜訪Jack遺孀莫琳等等.
Mary Argyll 是養(yǎng)女中的大女兒, 盡管在養(yǎng)母Rachel的反對下, 還是與Philip Durrant 結(jié)婚, 婚后冠夫姓為 Mary Durrnat. 她的丈夫Philip 婚后因為小兒麻痹下身癱瘓不得不使用輪椅,但是他開始慢慢喜歡上了觀察,設(shè)計情景,實驗人們是否會按他的猜想做出反應(yīng)的腦力游戲, 他最后也死在了他想找到真兇的好奇心下.
Tina Argyll 是養(yǎng)女里的二女兒, 據(jù)說親生母親是妓女, 親生父親是一個東印度水手, 慘遭雙親遺棄, 她對Rachel 提供的錦衣玉食的生活更多的感到是知足和感恩,在Rachel被害那晚,她曾駕車想去拜訪養(yǎng)母Rachel,但是因為沒做好準備而打了退堂鼓,雖然沒進門,但是卻意外聽到一對男女密謀一個將在七點到七點半發(fā)生的事情, 天太黑, 她沒認出是誰, 因為自己又沒有強力的不在場證明, 即使在Rachel被謀殺后,她也盡量避免去趟這趟混水.
Mickey Argyll是養(yǎng)子中的長子,在小說中是做汽車推銷員的,因為在幼年遭到親生母親的遺棄(100塊錢主動把他賣給了Rachel),他叛逆,把對遭到親生母親的憎恨移情到Rachel身上,無論Rachel如何愛護他, 他總是不滿,想要逃離,去過獨立的生活; 電視劇里這個人物被塑造成了自幼有自殘的傾向. 可能是他的帥氣, 也可能是朝夕相處產(chǎn)生的情愫, 在小說里,Tina在最后Philip被害之后的描寫里有提及她對Mickey的情愫, 在電視劇版里, 在Rachel 被害之夜,他倆在偷偷約會,因為因為這不見得光的戀情,在后續(xù)的案件重審和調(diào)查中,他們卻不能公開他倆的不在場證明, 此外, 在電視劇版里, 精神病患者的Arthur對自己身份隱瞞的實情還是Mickey主動挖掘發(fā)現(xiàn)的,加上兄妹間的"不倫之戀",可能讓人物形象更豐滿些吧, 但是小說版跟電視版本做出的差異化處理個人覺得跟劇情的推動有關(guān),并不太影響故事總括.
Hester Argyll 是家里最小的養(yǎng)女, 雖然不滿意母親事無巨細的為她安排, 也曾嘗試掙脫Rachel的這種控制,但是事與愿違,發(fā)現(xiàn)自己到底還是斗不過養(yǎng)母Rachel, 也只好認清現(xiàn)實,屈從于母親的管教之下. 在小說版里, 她有一個年長的戀人, 叫做 唐納德·克瑞格,是一個醫(yī)生. 可惜這個戀人居然也會相信是Hester誤殺了Rachel這樣的假設(shè),讓她很傷心, 后來跟Arthur在一起了.
Jack Argyll是養(yǎng)子中的次子,在小說中被判定為謀殺Rachel的兇手, 案件也因此得到迅速了解, 在電視劇中也是如此, 但不同的是, 在小說中他有未向家人公開過的妻子莫琳, 在案件發(fā)生后, 在家人的慫恿下去Argyll家里認親戚, 再婚給一個叫做喬伊·克爾格的老實人,反思自己以前一廂情愿的墜入Jack給她編制的情網(wǎng),因為盡管她知道這是Jack行騙年長女性慣用的伎倆,但是她還是陷進去了. 她還是一個導(dǎo)火索, 因為她冒失的前往Agyll家的莊園, 才有了她與Kirsten的初見, 她對自己身份的講述, 才讓Kirsten看到了她不愿意相信的Jack編制給她的謊言.Tina那晚聽到的密謀者其實就是Jack和Kirsten, Jack慫恿了Kirsten殺害了Rachel.
看完后再回看電視劇版的海報, 才發(fā)現(xiàn)那應(yīng)算是BBC對原著的一種致敬, 小說理的真正兇手在海報正上方, 本不愿意趟渾水的關(guān)鍵人物Tina在海報正下方, 電視劇中的真兇以及小說里最有殺人動機之一的人在海報右上方,在小說里不在場證明最弱的Mary在海報又下方, 被害者Rachel在海報左上方,而另到Jack冤案得以舊事重提的關(guān)鍵人物在海報左下方,如果我是先看過小說,還沒看過電視劇版的粉絲,可能就要猜疑中上和右邊的兩位哪個才是電視劇版的殺人兇手了, 可能會讓電視劇看起來更有意思呢.
除此之外, 附上一個在IMDB上找到的Agyll一家莊園的照片,對小說里場景的還原可以說是很到位了:-
《推理小說改編基本法》
第一條 尊重原作詭計
第二條 請勿隨意加戲
第三條 時刻保持懸疑
如果說國外也有“熱門IP”這個概念,那“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說必然在列。
2016年,BBC宣布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7部經(jīng)典作品,除了當年大獲成功的《無人生還》和次年的《控方證人》,還包括《無妄之災(zāi)》《死亡終局》和《ABC謀殺案》等多部阿婆經(jīng)典,預(yù)計每年圣誕節(jié)一部。
加之去年引爆年底的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這種密集的改編頻率大概只有我國的大IP《西游記》能一較高下,可見英國人對于阿婆的小說懷抱怎樣的狂熱。
但即使是BBC這樣靠質(zhì)量打天下的大廠牌,也難逃過于頻繁的改編帶來的質(zhì)量起伏。
剛剛播完的《無妄之災(zāi)》(Ordeal by Innocence)就成了阿婆小說改編的一場大型災(zāi)難。
《無妄之災(zāi)》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被青山綠水環(huán)抱的別墅(陽岬)中。
慈善家瑞秋·阿蓋爾在平安夜遭人謀殺,證據(jù)確鑿,養(yǎng)子杰克鋃鐺入獄,未幾死在獄中。痛失兩名親人的變故雖然不幸,但家中其他成員漸漸也就走出悲痛,開始新的生活。
兩年后,一名自稱當夜目擊證人的男子突然現(xiàn)身陽岬,這個遲到的證人不僅帶來了事發(fā)當晚杰克的不在場證明,也帶來了“真兇潛伏在家中”的恐懼:如果兇手不是杰克,又會是誰?
卡司星光熠熠,放眼望去都是熟人。
這部劇明星云集,其中包括《真愛至上》的比爾·奈伊、《逃出絕命鎮(zhèn)》的凱瑟琳·基納、《傲骨賢妻》和《唐頓莊園》的馬修·古迪等人,在演員陣容上可以說維持了 BBC 在改編阿婆小說時一貫的高標準。
此外本劇的幕后團隊,也延續(xù)了前兩年制作《無人生還》和《控方證人》的班底。
阿婆本人也對這部作品無比滿意,更曾在自傳中稱:“我所著的偵探小說中,最讓我滿意的是《怪屋》和《奉命謀殺》(即《無妄之災(zāi)》)?!?/p>
但這部劇卻從一開始就讓推理迷和阿婆粉隱隱不安。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本片編劇曾公然表示,自己從沒看過阿加莎·克里斯蒂任何的作品或者她作品改編的影視劇。
阿婆:沒看過我的原著就改編,心也是大。
于是三集播畢,《無妄之災(zāi)》的口碑出現(xiàn)了罕見的大分歧:
沒看過原著的人,認為此劇制作精良,結(jié)尾高能,演員演技爆炸。
看過原著的人,則無不吃驚于這種完全脫離原著的改編方式。
豆瓣的兩條高亮評論,剛好代表了觀點涇渭分明的兩個群體:非原著黨幾乎沒人提及劇情中的推理部分,而原著黨剛好相反,就推理薄弱這一點就足夠踩死這部劇。
坦率地講,非原著黨們夸得都對,畫面、攝影、剪輯、演員顏值……這都是BBC的強項。
但你得承認,這一切都與推理毫不相干。
阿婆本人最愛的兩部推理作品之一,被改編成了一出大型豪門倫理狗血撕逼大戲,推理元素蕩然無存。雖然觀劇體驗各種奔放刺激,但對于一部脫胎自推理小說的電視劇來說,這種操作實在難言成功。
現(xiàn)在想想,這幾年無論阿婆的作品還是東野圭吾的作品,推理小說影視化屢見不鮮,但成功之作卻少之又少。
去年蘇有朋執(zhí)導(dǎo)的大陸版《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得也是一言難盡。
明明原著都是大熱乃至經(jīng)典之作,受眾廣泛,為什么搬上銀幕后觀眾卻不買賬?
推理小說的改編,究竟有沒有什么套路可以遵循?又有哪些準則務(wù)必要遵守呢?
對于推理小說影視化來說,尊重和嚴守原作對于詭計的設(shè)定是一條鐵律。
詭計之于推理小說,就相當于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幻創(chuàng)意之于科幻小說,它支撐了整部作品的存在。詭計顯失精彩甚至詭計缺失,對一部推理小說來說都是徹底的失敗。
所以在改編一部推理小說時,保證詭計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是重中之重,也是改編的底線。
遺憾的是,即使是這么明顯的道理,還是有很多失敗案例。
比如BBC這一版《無妄之災(zāi)》。
========輕微劇透預(yù)警========
其實早在2007年,ITV出品的系列劇《馬普爾小姐探案》第三季中,就曾經(jīng)改編過《無妄之災(zāi)》這個案子。
《馬普爾小姐探案》作為ITV的招牌制作,口碑也是相當不錯。
當時的改編也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除了對阿蓋爾一家所有成員的性格和人物關(guān)系進行了不合理的改動,也由于推理部分過于草率遭到質(zhì)疑。
對于這部高分劇集來說,這一集是明顯的質(zhì)量低谷。
但這一版極大地還原了原著的詭計,尤其是透露了杰克對中老年婦女的特殊吸引力,保存了原著里兇手的犯罪動機。
在BBC版中,這種動機則不再具備——甚至兇手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兇手。
好吧,這沒關(guān)系。假如編劇從第一集就為這位最終的兇手埋下伏筆,精心安排了作案動機和行兇手段,那這種改編雖然大膽,但也算得上精彩。
可劇中的改編手法,簡直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阿蓋爾家各懷心事的四個兄弟姐妹。
眾所周知,阿婆的小說作為古典推理(東方叫做本格推理)的杰出代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注重公平與理性邏輯,盡可能地讓讀者和偵探站在同一平面上,擁有相同數(shù)量的線索。
這就要求敘述者從一開始就不能對讀者(觀眾)有所隱瞞,讀者(觀眾)可以一邊看劇情,一邊同步推理,享受逐步揭開真相的快感。理論上,如果讀者(觀眾)夠聰明,是可以先于偵探角色猜出兇手的。
可在這一版《無妄之災(zāi)》中,真兇的動機直到最后20分鐘才突然被推到臺前。即使知道了真相,回頭去找蛛絲馬跡,也難以對兇手的行為作出合理解釋。
兇手的動機在時間軸盡頭才突然出現(xiàn),猜得出我頭給你啦!
除此之外,古典推理強調(diào)用正確的方式解謎,也就是推論的方法必須絕對嚴密科學,不能模棱兩可或者臆斷。
在《無妄之災(zāi)》中,克斯蒂最終鎖定真兇,卻并非基于一個嚴密的推理過程,基本上是拍腦袋得出結(jié)論。不僅如此,她是在心中有了明確人選之后,才開始尋找線索。
決定性的證據(jù)出現(xiàn)得非常草率。
這種預(yù)設(shè)真兇,然后倒過來證明的做法,已經(jīng)是程序上的謬誤了。
至于兇手簡單粗暴的作案手段更是不提也罷。難以想象兇手在非激情殺人時完全不考慮制造不在場證明,甚至不考慮如果受害人反抗自己要如何脫身。
不僅如此,在原著中,無論菲利普之死還是蒂娜被刺傷,都有明確指向真兇的線索,特別是蒂娜失去意識前留下的只言片語,幾乎是幫助卡爾格瑞博士鎖定兇手的最后一塊拼圖。
而劇中兇手殺死菲利普的方式卻完全沒有得到還原,觀眾拿頭推測?
菲利普死前曾有暗示兇手的細節(jié)——但最終被證明是編劇的誤導(dǎo)!
所以BBC版的《無妄之災(zāi)》,看的過程中會覺得不明覺厲,看到最后會覺得大快人心,但所有這一切,都已經(jīng)與“推理”半點關(guān)系也沒有,而只不過是一場深宅大院里的豪門撕逼。
這種情形沒有上一種惡劣,但考慮到大多數(shù)編劇在改編過程中還算遵守第一條游戲規(guī)則,而這一條相對高發(fā),所以觀感上,隨便加戲?qū)τ^眾造成的傷害,搞不好還要高于摧毀原著詭計。
加戲的失敗案例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說大多數(shù)推理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不良現(xiàn)象。
加戲就加戲,能不能不要加這種“拿著這張支票離開我女兒”的惡俗梗?
在BBC版《無妄之災(zāi)》中,編劇仿佛生怕本劇的豪門恩怨氣質(zhì)不夠濃厚,于是給阿蓋爾家的每個家庭成員瘋狂加戲。
首當其沖就是格溫達——阿蓋爾家的準女主人。
這個形象在原著中被描述為“黑發(fā)黑眸,精力充沛,身心健康,給人能干又聰慧的印象”。她曾是里奧的秘書,表面上看來是深受愛戴的繼母形象,督察長胡許(這個角色在劇中也被抹掉了)認為她“規(guī)規(guī)矩矩地吸引人”,海斯特甚至在和博士的對話中表達過“我一向喜歡她”,甚至“很高興父親能娶她”。
就是這樣一個討人喜歡的形象,在劇中莫名其妙地變得很婊,不僅搔首弄姿,而且異常的沒人緣,從一開始就以一個一心撲男主人,生怕自己無法上位的無腦形象出現(xiàn)。
妖艷賤貨格溫達。死者竟然放心讓這種女秘書待在老公身邊,怕不是腦子瓦特了。
做出這種改編,除了為了讓劇情更有煽動性,或者說更有噱頭,其他全無用處。而這種改動,只能讓作品的格調(diào)大大降低。
劇中另一個因為加戲失敗顯得失真的角色,是原著中的主視角人物:亞瑟·卡爾格瑞博士。
作為原著中的重要證人,卡爾格瑞博士的出現(xiàn)直接推翻了當年陽岬山莊一案的全部結(jié)論。也正是在他的堅持下,警察介入,時隔兩年后舊案重提。
能夠看出,博士在原著中是一個性格強勢有主見的人,在了解案情時也經(jīng)常插話。并且由于其物理學家的身份,他對于數(shù)字非常敏感。這些性格特質(zhì)和職業(yè)技能都決定了其證詞的可靠性。
但在劇中,博士的性格變得神經(jīng)質(zhì),動輒哭唧唧,并被強加了在精神病院呆了兩年的離奇經(jīng)歷(原著中卡爾格瑞博士是作為科考隊成員在南極探險兩年,因而無法替杰克作證)。
好好的物理學博士變成了哭包你敢信??
這種從根上改變?nèi)宋镄愿竦淖龇?,使得原著中作為偵探存在的博士,在劇中只能淪為邊緣人。
至于編劇為什么給博士加這種藥不能停的戲,還是只能歸結(jié)于太想增加沖突感和戲劇效果吧。安排警察局長開車自殺式襲擊博士,大概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
警察局長貝拉米(原創(chuàng))追殺卡爾格瑞博士未遂,反致自己死亡。這場莫名其妙的追殺戲,既無實際用處,也于情理不合。
像這種給人物加戲的壞毛病,即使在大銀幕上也并不罕見。
去年年底群星薈萃的新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作為導(dǎo)演兼主演的肯尼思·布拉納,就給自己扮演的偵探波洛大肆操作了一波。
講道理,其實對于這種太有名的作品,改編只要不做畫蛇添足的事情,安分守己跑戰(zhàn)術(shù)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
什么是畫蛇添足呢?
像是開頭強行塞一個沒頭沒腦完全開天眼的案子、強行放大主角身上細枝末節(jié)的特點(強迫癥)、無中生有的格斗技能、無厘頭的情傷……
最可怕的是,波洛居然有了感情戲,天了嚕。
當然,加戲這件事也并不絕對。特質(zhì)放大、甚至增加一些原著沒有的設(shè)定,有時也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這一點上,《神探夏洛克》和《大偵探福爾摩斯》這兩部影視作品,對于福爾摩斯這一形象的再演繹,可以被視為教科書式的案例。
在這兩部作品中,福爾摩斯被增加了人性的特質(zhì),尤其是強化了對于艾琳·艾德勒的感情。
在一部基片里殺出一條BG血路,艾琳功不可沒。
但在這兩部作品中,福爾摩斯的行為都完全沒有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增加與艾琳的互動,反而強化了原作中那個大偵探的“情感絕緣”特質(zhì),成為角色吸粉的利器,也更好地填充起了人物形象。
此外更重要的是,被增加的“感情戲”并非憑空置入,而是與案情和破案緊密關(guān)聯(lián)。甚至可以說,對于劇情的推動貢獻頗大。
反觀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你實在難以從中獲取到“凱瑟琳”這一人物的存在,究竟對整起案件的發(fā)展和破解有什么幫助。
這種加戲行為,就是所謂的“隨意加戲”,應(yīng)當堅決杜絕,發(fā)配到天朝瑪麗蘇劇中。
在大陸版《嫌疑人X的獻身》中,這場石泓超聲波襲擊唐川的追車戲碼,也被網(wǎng)友戲稱是贊助商要求加的。
需要率先明確的一點是,“懸疑小說”與“推理小說”是兩個概念。
推理小說固然包含懸疑元素,但就像我們前文所說,嚴格的推理小說(即古典推理)中,偵探需要與讀者共享線索,即便有所隱瞞,也要將這種隱瞞告知讀者,譬如“黑斯廷斯,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的關(guān)鍵點了,但我現(xiàn)在不能告訴你”。
作家隆納德?諾克斯在1928年立下了著名的“推理小說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在古典推理的黃金期曾被奉為圭臬。
懸疑小說卻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與讀者共享信息,反而需要通過強烈的懸念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讀下去(而非參與進來)。
所以懸疑小說不需要讀者介入推理。
但推理小說——特別是古典派——卻務(wù)必要時刻保持懸疑感。
以阿婆的偵探小說為例,她的小說多為密室推理,而且通常要到結(jié)尾才揭曉真兇(這種編排手法在歐美被稱作“Whodunit”)。大多數(shù)推理小說都是這樣的套路,要把兇手是誰這一層懸念保留到最后,所以推理小說大多被歸類在Mystery Story(神秘小說)中。
試想一篇小說,從一開始就把謎底透個精光,懸念全無,讀者無可推理,那它何德何能可以被稱之為推理小說?
雖然大部分編劇在改編推理小說時不會改得這么無腦,但許多改編版本用太多不必要的情節(jié)沖淡了懸疑氣氛,或是錯判了懸疑感和驚悚感,造成成品直觀看上去更像是犯罪題材或是驚悚題材。
《無妄之災(zāi)》從一開始,就過分強調(diào)莊園內(nèi)的陰森和兇案發(fā)生后的恐怖氣氛,無論是發(fā)現(xiàn)瑞秋尸體時克斯蒂的慘叫,還是數(shù)度出現(xiàn)滴落的鮮血,乃至卡爾格瑞博士因為停藥導(dǎo)致的幻覺,這些設(shè)計對于驚悚氣氛的營造,遠大于懸疑感。
說這拍的是推理劇,只怕阿婆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
不僅如此,劇中大量的閃回也有損影片的懸疑氣質(zhì),看起來儼然是一場華麗的回憶殺。
相較而言,保持懸念這件事在社會派推理小說中沒有那么重要(當然還是重要的),但在阿婆小說這樣的古典派作品中卻重要到無與倫比。一旦懸疑感被沖淡,作品的可看性直接衰減一半。
在阿婆小說的改編作品中,口碑最好的當屬1957年比利·懷爾德導(dǎo)演的《控方證人》。這部電影在1958年第3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攬獲六項提名,成為推理改編的一座巔峰。
豆瓣11萬網(wǎng)友打出9.6的高分,位列TOP250的第41位,成為推理作品之王。
這部作品完美地將阿婆原著的懸念留到最后,巔峰的一場庭審戲也讓電影一戰(zhàn)封神。
同樣改編自這部同名小說,去年BBC的英劇版《控方證人》卻叫人大失所望。其原因無外乎是法庭上的重場戲被大幅提前且潦草帶過,總共兩集的體量卻被大量無關(guān)案情的情感戲填充,整部劇看起來拖泥帶水苦大仇深,懸疑的部分被極大地稀釋了。
不知所謂的老年人床戲……
可見,當劇本早早地喪失了對懸念的把控,作品當然也就失去了觀眾的心。
近兩年BBC在操作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時接連失手,也暴露出了推理小說影視化改編的癥結(jié)。
強如BBC都難免失手,足見問題之大。
但細想起來,那些成功的改編也無非就是做好了如上三件事,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原著的精髓得以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
如若不然,改編只會像新版的《無妄之災(zāi)》一樣,成為推理小說的一場“無妄之災(zāi)”。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架空(ID:jiakong2017),這里是科幻、奇幻、懸疑、驚悚的世界,歡迎關(guān)注。
Ordeal by innocence(無妄之災(zāi)/奉命殺人)
【2018 BBC新版01-03(完結(jié))】
片頭和15年的無人生還如出一轍,焚燒的屋子,破碎的紙盒屋,破碎的紙人。很精彩的改編?。”緛砦乙詾橐簿褪潜?6年的控方證人好一點點的(。)結(jié)果……棒呆了!!
【劇透分割線】
構(gòu)圖/畫面/色彩不用說,和前兩部一樣,很學院派,真的美??催^原作和itv馬普爾版,覺得前兩集有些無聊,劇情冗長,穿插了大量每個孩子的回憶,雖然豐富了人物,但是還是覺得冗長+max。
我當然是知道原作里的兇手的,看前兩集還以為bbc不打算給觀眾找出兇手的樂趣、開創(chuàng)了兇手和偵探2視角的雙線形式,嗯,一直到第二集結(jié)束我都是這樣想的,然后第三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所有的事情都堆在了圣誕前夜:為了氣母親,兒子1在宴會時裸奔進屋、謊稱搞了局長夫人讓母親顏面大失。女婿摔斷了腰椎,女兒1抱怨為什么不愛她還要收養(yǎng)她。女兒2秘密結(jié)婚暴露在了母親面前→被母親甩錢處理了垃圾老公→下藥弄暈女兒2帶去打胎。兒子1目睹了弟弟(兒子2)和妹妹(女兒3)的戀情(都是養(yǎng)子,沒有血緣關(guān)系)并且為了氣母親說了出來。母親目睹了丈夫和秘書偷情,背后還有兒子1在看笑話。母親一怒之下說漏了嘴,兒子1是女仆的私生子。
于是引發(fā)了變量。
想要離婚的母親被不能離婚的寄生蟲/無能學者/父親的用奧西里斯的雕像打死。女仆進屋質(zhì)問為什么要告訴兒子1真相時發(fā)現(xiàn)了彌留的母親,母親不停道歉,然后死在了女仆懷中。
兒子1猜出了身世,是養(yǎng)父強奸了15歲的女仆,女仆生下來他,于是在被認為是嫌疑人后,想要在法庭抖出一切齷齪。想要他死的父親和跟兒子1有仇的局長勾結(jié),次日兒子1在獄中“跟人打架”死了,母親的死也被定性兇手是兒子1。
一年后,父親將要和秘書結(jié)婚,博士從“南極”歸來,想要為兒子1作證他沒有殺人時間,卻得知兒子1早已死去。女婿認為這個家每個人都有嫌疑、尤其是發(fā)現(xiàn)父親最可疑后,被殺了丟進浴室,偽造成喝了威士忌藥物注射過量。
女仆發(fā)現(xiàn)了兇器,確定了兇手,這時父親進去書房,女仆只能躲在門后面。兒女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家有問題,要博士趕緊走,結(jié)果就在博士要離開時,父親喊來精神病院的人強行捉走博士。父親還指責是女仆想要分裂這個家。
千鈞一發(fā)!
前面?zhèn)€人回憶/前置劇情放太多,反而最后的情節(jié)被剪得太過,盡管第三集充滿了古典推理的驚嘆之美,但是還是有些不清不楚的導(dǎo)致推理的樂趣減低。
比如,女婿被害時只有父親、女仆、博士在家,兒女們都在一起可以彼此證明,那么懷疑女婿的死也很好確定嫌疑人啊,要么父親,要么女仆。比如,女仆是怎么取信于人的?只是憑著她十幾年如一日地愛著孩子們嗎?比如最后的結(jié)局,對外說父親認罪后沉湖,盡管潛水員打不到尸體,不過過段時間尸體也會浮起來的,但是父親又沒死??!
(秘書穿著婚紗,女兒2/3穿著伴娘裝站在湖邊看著打撈……很做作。)
還沒放出來父親被囚禁時,我還真的以為是兄妹幾人共同殺死了無法被法律制裁的父親、拋尸沉湖23333
父親“死后”,女仆輕快的腳步看得我也很輕松!
除了兇手和殺人動機之外的可愛改動:物理學家、夏季多穿的衣服、來不及作證的“南極行”都成了精神病人的幻想。第一集我還吐槽,博士的神經(jīng)也太纖細了吧?拔玻璃感覺有點遲鈍或者神經(jīng)質(zhì),支支吾吾的回話也透露出這個博士怪怪的…………結(jié)果人是個精神病人!也因為他最終透露自己當時的真正轉(zhuǎn)裝和自己是逃出精神病院,才被大宅里的人相信他可能是目擊證人。
這次也是在探討人性,探討家庭關(guān)系。
精神病人的確真的是物理學家,受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二戰(zhàn)的炸彈于是瘋了。
看似跋扈、嚴苛、不懂愛的母親,只是自尊心很強、過于保持尊嚴的普通女人。她會哭,會笑,會心痛,會病,會愛人,只是藏得太深,兒女丈夫看不到。(其實我覺得,她真愛的是女仆XD)母親看著車后面的女兒哭泣時我心都痛了。
一心一意愛著養(yǎng)子們的女仆。老不羞的“老好人”。嫉妒著弟弟妹妹的長姐,看似囂張的其實膽子最小的女婿。“天生壞骨”喜歡惹人生氣的弟弟……
假如母親沒有被害,一切都會被生活壓進地里,只會看到“我們”意看的、被他們隱藏被自己忽視的內(nèi)容。
不管是表達想要探討的內(nèi)容,還是案件的偵探推理,都比16年的控方證人好太多!雖然篇幅安排不太合理、邏輯有漏洞,但是案件改編得不錯,瑕不掩瑜!很喜歡了!
P1-2,我總覺得bbc版的父親是itv版的博士,難道我又臉盲????
P3,年輕時的美麗女仆。我認為她是母親最愛的人。
P4-6,崩潰的物理學家,畫面非常美,可惜我看的壓抑得厲害
好看!比《無人生還》《控方證人》都更要好看得多。各種鏡頭構(gòu)圖非常講究,細節(jié)扎實,各種回溯、抻拉把控極好。
看了兩集不看了,瞎耽誤功夫,所有人都往精神病路子上演,劇情非常拖沓,毫無進展
被反反復(fù)復(fù)的女仆尖叫 齒輪轉(zhuǎn)動 果醬滴下來的閃回煩到了 但是不得不說風景真美 各種大遠景
看到有評論說這部劇把原著改成了人倫大劇,但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這部劇兼顧了表現(xiàn)懸疑性和家庭親情內(nèi)部的陰暗面(冷落、嫌棄、仇恨),雖然兇手挺容易猜到的(兇手和動機好像也和原著不同),但是這部劇還是挺精彩的。
BBC制作確實很精良,布景、構(gòu)圖、服裝和造型都很漂亮,但敘事太過故弄玄虛,不喜歡這種手法。
有一個長評說的很好。不作為推理小說而是豪門人性恩怨,還ok. 但是線索出現(xiàn)得太晚了…能猜到就怪了,不夠阿婆啊
海爾兄弟都好會演?。‰m然劇里男神頗多,但最搶戲的還是luke。
2018.04.01 22:49: 第一個來評論。守在電視前看完了第一集首播,雖然還不知道后面兩集結(jié)局會怎么改動,但就目前導(dǎo)演的剪輯和采用的敘述手法來看,原著中本格推理的魅力已經(jīng)蕩然無存。阿婆本人最愛的兩本之一淪為回憶殺式家庭倫理劇,三星不能再多。
制作好精致,結(jié)尾很帥,但情節(jié)實在是簡單狗血了一點,其實就是個100分鐘電影的故事量。莫名喜歡扮演克里斯汀的那個演員。
第一集結(jié)尾直接五星預(yù)定!?。?/p>
leo是怎樣變成一個完美的隱蔽兇手的:1.沒有明顯的動機,因為劇情一直在渲染詭異的養(yǎng)母與養(yǎng)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觀眾根本無暇顧及。2.理智,有局外感。主要是面相和演技吧。觀眾猜不到反轉(zhuǎn)的代價是:劇情骨架經(jīng)不起推敲。
BBC的制作水準的確非常棒,攝影、構(gòu)圖、調(diào)色、服化道場景都堪稱一流,但整部劇的故事其實乏善可陳,編導(dǎo)極力想在劇版加入更多的元素,卻沒有對故事有所提升,所有的懸念基本上就是靠敘事的故弄玄虛,一集還不錯,看第二集就已經(jīng)覺得無趣了,以及男主的人設(shè)與小說完全不符合,不理解這樣的改編是為什么
BBC拍的阿婆懸疑劇,每一部都很精致,《無人生還》《控方證人》,這部之后據(jù)說后面還有好幾部陸續(xù)要播。永遠都是密閉空間,所有人都討厭死者,所有人都有嫌疑,但結(jié)局往往還是出人意料,羨慕那些沒看過阿婆小說的人,像我們這種看過都知道兇手的讀者看劇時就希望編劇能改掉結(jié)局造個意想不到的懸疑。
雞肋。要不是阿婆粉我肯定不追的。1.和控方證人一樣,爛的一塌糊涂。強烈要求itv把阿婆改編權(quán)早點再弄回去。bbc把好端端的推理片拍成了家庭倫理劇,填塞了一推沒用的狗血劇情。2.一年一部的節(jié)奏還跳票。24年itv拍了波洛全系列還附帶了馬普爾全系列,照bbc的尿性拍同樣的數(shù)量不得要7,80年啊
閃回的成分太多,推理的成分太少,到最后就變成每個人都有嫌疑和動機以及作案時間,兇手是誰看心情,已經(jīng)沒有推理的快感。但是攝影真是美,馬修古德長得越來越像鐵叔,可演了個奇葩。
推理女王阿婆作品+BBC制作這樣的卡司想想都不會差。畫面美、顏值高、情節(jié)耐人琢磨,英劇這種簡短卻燒腦的風格更讓人欲罷不能。領(lǐng)養(yǎng)的四個孤兒,一個老公的私生子,這樣一個家庭的女慈善家在圣誕夜被殺,每個人都有動機,平常劣跡斑斑的私生子被捕離奇死亡,被當成精神病的唯一證人讓這起案件再掀波瀾
阿婆要是知道改編成這樣會氣死的
Jack這嘴欠的,少說點也不至于死了,還死的那么慘??
把阿加莎·克里斯蒂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拍得如此雞肋,差評。
看完兩集還不知道這部狗血家庭倫理劇的兇手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