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海灘的一天

劇情片中國臺灣1983

主演:張艾嘉  胡因夢  徐明  毛學維  左鳴翔  顏鳳嬌  吳少剛  梅芳  林瑞陽  南俊  小戽斗  于守仁  孫明珠  李淑楨  羅文誠  黃玉華  李夢麟  珍妮弗·奧尼爾  侯孝賢  陳坤厚  柯一正  陶德辰  萬仁  曾壯祥  小野  許淑貞  段鐘沂  吳念真  李烈  

導演:楊德昌

 劇照

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2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3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4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5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6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3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4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5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6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7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8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19海灘的一天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6:44

詳細劇情

林佳莉(張艾嘉 飾)成長于臺灣南部傳統(tǒng)小鎮(zhèn)的醫(yī)師家庭。她和哥哥林佳森(高鳴鴻 飾)二人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從名校大學畢業(yè)。然而,佳莉不愿跟哥哥一樣,被迫放棄戀人譚蔚青(胡因夢 飾),而接受父親之命所強加安排的婚姻。她毅然離家北上,和戀人程德偉(毛學維 飾)在臺北這個急速現(xiàn)代化的城市中結(jié)婚定居。 然而,70、80年代經(jīng)濟起飛的臺灣,商業(yè)競爭驟烈,德偉逐漸卷入那個金錢競逐、應酬酒色的世界,最終迷失了自己。愈益感到孤單空虛的佳莉,一日接到電話告知:德偉已經(jīng)淹死在海邊。她趕赴海灘邊,面對那一具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丈夫的尸體。 多年后,佳莉重遇外國歸來演出的譚蔚青,兩人在咖啡廳回憶起舊事。

 長篇影評

 1 ) 那一天

生命中有許許多多的一天,有難以忘懷的,有不堪回首的;有欣喜若狂的,也有五雷轟頂?shù)模挥袪N爛輝煌的,更有平庸無聊的。這許多激動的和不激動的,高興和不高興的,無聊和不無聊的日子就構(gòu)成了我們的生活。

去看《海灘的一天》,理由實在太多。因為導演是楊德昌,因為主演是張艾嘉和胡茵夢,因為攝影是杜可風。知道楊德昌不是因為他的電影,而是因為他是蔡琴的前夫,更是因為他那荒謬的“無性婚姻”的提法哄了蔡琴整整十年。

影片是八十年代初拍的,張艾嘉和胡茵夢都年輕得讓人認不出。胡茵夢那時著實是楚楚動人,難怪可以迷倒李敖這種大色狼。張艾嘉就顯得嫩了許多,一出場完全是張娃娃臉,乍一看我差點笑出聲來。

言歸正傳,說說《海灘的一天》。故事情節(jié)其實簡單而老套,一個沖破家庭束縛追求自由戀愛和幸福的女子,一個和丈夫同甘共苦、從不諳世事的小女生成長為生活閑適的富家太太的女子,最終因為丈夫的移情別戀和不幸的婚姻而變成了一個獨立且成功的女人。

實在不知道楊德昌想表現(xiàn)什么。女人應該自立,不要過于依附男人?還是男人終究是要去找別的女人的,所以女人要學會適應這些?我想楊德昌自己也不明白,婚姻的基礎(chǔ)到底是什么?或者說美滿的婚姻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

片中的男主角德偉實在是個值得同情的男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穩(wěn)定的工作?高額的月薪?美麗的情人?還是同甘共苦的發(fā)妻?他或許曾經(jīng)幸福過,那時他和佳莉戀愛,他和佳莉共同為營造一個愛的小巢而努力工作,他對幸福生活充滿了向往。而現(xiàn)在,他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對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的唯一態(tài)度就是逃避,所以最終導演干脆讓他徹底消失,死了還是失蹤了,無人知曉,連他的妻子佳莉在海灘上坐了一天,在謎底即將揭曉的最后一刻也選擇了離開,選擇了過自己的生活。

片中的男配角佳莉的兄長佳森更是個值得同情的男人。他與青青相愛,卻聽從父母之命娶了別的女子。佳莉離家出走那晚與他長談,問:“你幸福嗎?”佳森反問:“你也受過這么多年教育,你告訴我,什么是幸福?”佳森的生活在影片里被描述得如同機器一般,一切程序都是機器的主人—佳森的父親—事先編寫好的。主人病逝后,這架機器也開始生銹了,無法正常運轉(zhuǎn),最后終于也病逝了。

說來說去,兩位女性角色倒是令人欽佩。青青依然單身,卻成了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佳莉婚姻不幸,卻成了女強人。我猜想在楊德昌的眼里,事業(yè)型的女人才能最終把握自己的生活。佳莉的母親和佳森的妻子都是賢妻良母型的全職主婦,佳莉也曾經(jīng)是,但最后都過得不幸福。只是,我不禁要問,事業(yè)型的女子就能過上幸福生活嗎?幸福的婚姻生活到底存在不存在?

楊德昌不知道。

 2 ) 大結(jié)局之后的日子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總是以兩個人結(jié)婚作為圓滿的大結(jié)局。大結(jié)局以后呢?沒有人教過我們?!? 《海灘的一天》里楊德昌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林佳莉問她拋棄了女友,屈服于父親包辦婚姻的哥哥:“你覺得快樂嗎?”哥哥回答:“你先說什么是快樂?!? 那一天晚上,佳莉并沒有在哥哥那里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她決定和男朋友德偉私奔。看到佳莉和男友手牽手領(lǐng)結(jié)婚證的時候,就有了開頭的那個問題:所有的青春小說、電影寫到這里就已經(jīng)是happy ending,因為男女主人公終于掙脫重重阻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可是在楊德昌的眼里,電影才剛剛開始。 哥哥佳森說自己的快樂越來越小,聽到一首好聽的歌,老同學寄來的信就是他現(xiàn)在的快樂。在妹妹眼里,嫂嫂的臉永遠陰沉,只知道照顧孩子;哥哥每天忙碌,家里毫無生趣可言。所以聽完這段臺詞,她當然理直氣壯地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和男朋友私奔了。 關(guān)于婚姻,我不知道自己是比別人更有發(fā)言權(quán),還是更沒有發(fā)言權(quán),又或者只是僅僅看到冰山一角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個。在我眼里見到的絕大多數(shù)的婚姻就跟佳森說的一樣:快樂越來越小,甚至這種快樂,跟最初的所謂愛情所謂浪漫已經(jīng)毫無關(guān)系。生活只是在無情又無奈地繼續(xù),僅此而已。 電影的第二個問題,是佳莉問小慧(第三者):“你愛德偉嗎?”小慧回答說,只有你這樣從小生活無憂無慮的人,才會相信愛情。 在小慧眼里,愛情只是短暫的沖動,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佳莉當然不會同意這樣感情觀,可她也找不出自己和德偉的問題到底在哪兒,曾經(jīng)的浪漫和幸福不知去了哪兒。 她學插花,每天準備飯菜等德偉回家,在她看來自己一直都在付出,她的要求又是那么的渺小:德偉能經(jīng)?;丶遗闼燥?。而在德偉眼里,佳莉和他已經(jīng)生活在兩個世界,她根本不懂自己辛苦,自己每天被逼應酬,喝得爛醉回家,還要被她懷疑。佳莉的任何一句自以為安慰的關(guān)心,都像是給他的肩上再加了一塊石頭。 林奕華說,楊德昌拍的不是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殘忍。明明一場在四分之一處就該皆大歡喜的電影,楊德昌卻讓它繼續(xù)下去,讓人看他們最不愿意想的那部分。我甚至覺得,這種時間的控制簡直是在隱喻人生。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結(jié)婚的年齡,都是在人生的四分之一處。我們總是被人教導該怎樣談戀愛,或者談怎樣的戀愛,結(jié)果往往忽略了之后的四分之三更長。 或許是因為我生在一個并不幸福的單親家庭的關(guān)系,所以我對婚姻的看法向來都是很悲觀的。據(jù)說美國的離婚率差不多是50%,但吊詭的是,每一對新婚夫婦發(fā)誓時,都信心十足地認為自己絕不會離婚,就像電影的林嘉莉和德偉。 生活真的是一把無情的刻刀。 那么,我們?yōu)槭裁催€要婚姻呢? 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真的是無解。我想,最后不管從哪個角度,不管是誰,都不得不承認幸福這個東西真的是越來越小的,否則的話,就不需要勵志故事了。那些老先生老太太手牽手過馬路的照片或許感人,但這份感動,終究是在旁人的眼里更加熱烈。說到底,人生是可悲的。 然而這可悲并非不能帶來一點正面的意義,因為只有認識到生活和情感的界限,才會知道眼前的是什么,應該如何面對它,才懂得珍惜那些微小的快樂,失去的時候才能更加坦然。 或者說,活得更加堅定吧。

 3 ) 看不透的臺北

    因為一直搜索的是"海灘的一天",所以我總不明白為啥我找不到這老楊的處女作,直到很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應該搜索繁體字。

    只是沒想到,在將近三個鐘頭緩慢的鏡頭推拉中,83年,我出生的那年,老楊已經(jīng)把它之后想說的一切東西都概括在內(nèi)。如果在觀影上有同頻帶上的共振,那么楊德昌在之后枯嶺街麻將獨立時代一一中所有能震動我的地方,都在<海灘>里震了一遍。臺北還是那個我們沒有去過今后也沒什么意愿想去的地方,然而中國都市的進程相似得讓人覺得可怕,60年的臺北,80年的北京,00年的上海,我們可以看不到,但想象能匹及的地方卻只有那么幾個。

    那時候的楊德昌,和現(xiàn)在的我一樣,對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情感感到悲觀。佳莉小時候看到聽到的一切,我們年少時也看到或者聽到過,不同的是有些家庭已然被時代的浪濤所撕碎,而我們的家庭還茍且地挺了過來。有時候,還沒有怎么奮斗的我們就覺得奮斗是個悖論了——扶著醉醺醺的父親回家,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把玻璃杯砸在地上,這是為了打拼么?我想老楊,不,小楊,是試圖在講他自己的故事,不幸的是,這也是我們經(jīng)歷過的事實。以至于小楊一邊把張艾嘉憂郁的面龐和落日余暉疊加在一個鏡頭里,一邊冷冷地注視著看不到的尸體,一邊"哇操"。他還小,所以他的鏡頭里充滿了不屑與不解,直到20年后的<一一>才宣告成熟。

    突然覺得自己也像佳莉一樣糊里糊涂地考了托福申請美帝,或者說,在<獨立時代>里重復了一遍的"這世界所有人都等著別人去教他"。我想起了GiGi,那個楊虛構(gòu)出來的完美女人,卻被所有人無端地扣上虛偽的大帽,接著就是阿財亦步亦趨地告勸佳莉,"其實所有的結(jié)果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佳森則"渴望重新認識周圍的一切",佳莉卻在海灘的一天后終于成為了成熟的婦人。

    這些都是痛苦的,貌似無意義的,必須成熟的,無論是憧憬與理想還是游走的幸福,都會被時代的變遷所吞噬。我們滿心歡喜地構(gòu)建起一座座宏偉的現(xiàn)代都市,自己的神經(jīng)卻被都市里充滿節(jié)奏感的鋼蹦所悄然碾碎。那年楊德昌和我都是本命年,<海灘>里還像一個大搓男的吳念真剛好而立出頭,二十年后,他終于不再滿懷激情卻無比痛心地對劇中的老情人說:

    我考上電機系,我爸很開心,我媽很開心,你也很開心。而我呢?我反而是最悲哀的人。

 4 ) 一個月雙魚在上班時接近腦殘的喃喃自語

有一道門,你必須推開,推開才能走出去,推開才能擁抱全部。

楊德昌的一部電影至今存在電腦里,舍不得刪,林奕華說他看這部電影會狂哭,叫做“海灘的一天”。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講述女主角在丈夫疑似投海自殺以后,從被拋棄的絕境中重塑自己的獨立人格。

每個人薄霧濃云愁永晝大概都有被拋棄的經(jīng)歷,小到被朋友放鴿子,大到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當你喃喃自語而有人愿意聆聽時,你滿足的繼續(xù)絮絮叨叨。但也有這樣為難的時候,你想推心置腹,卻冷遇“舉案齊眉”。拋棄,大約就是一個不經(jīng)意間的忽視與怠慢,反映的卻是你們之間一清二楚的距離。任何關(guān)系都要花時間經(jīng)營,沒有一個永遠不倒的“家”,是你自以為回去就回得去的?!拔覀冊僖不夭蝗チ恕?,因為我們都已明白,甚至都做了決定。

你也會依賴一個人,尤其做過心靈交流以后。從依賴到獨立,過程中不乏猶豫徘徊,心痛難掩。但是,無論如何走到了這一步,就必須放開手,接納自己,接近真莫道不消魂相。女主角最后對著一望無際的海灘說,他在哪里,對我來說都沒有分別,我反正是被拋棄了。

對于這類向內(nèi)探索的題材一直有很大的興趣,相較于對外互動,更敏感于自我對話。好友說,精神世界的完整包括社會關(guān)系(工作關(guān)系),私人關(guān)系(各類情感關(guān)系),和自我關(guān)系(與自己獨處)。我發(fā)覺自己竟一刻不得閑,馬不停蹄的游走在這三層關(guān)系中,如去如來,來去自如。也正因為沒有一環(huán)缺失,我始終慶幸自己是健康,明確,堅定,誠實的。而清醒和誠實何嘗不是帶來孤獨的最佳武器。我討厭那些一邊愛你一邊傷害你的人。對于一個精神潔癖的人來說,世故的人不可愛,很可怕。

你無法一直維持良好的狀態(tài),唯有說服自己,太快樂如何招架?

 5 ) 三刷楊德昌電影《海灘的一天》,才看懂林佳莉的“自私”

第三次看《海灘的一天》,每一次看觀感都不一樣。

也對女主林佳莉有了很多不一樣的認知。

第一遍看的時候,得出的結(jié)論是男人有錢了都會變壞,如果不是跟著阿財,德偉可能不會變成后來的那樣。

第二遍看,感覺佳莉也有點奇怪,她雖然是乖乖女,可為什么總跟欣欣這樣的壞女孩玩到一處去?德偉這樣的老實人,怎么會跟花天酒地的阿財混成哥們?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一類人呢。當?shù)聜ズ图牙蚧橐龀霈F(xiàn)問題,沒有人能給他們一個好的建議。

阿財建議德偉“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欣欣給佳莉介紹新的男生平平認識。可能無論第幾遍看, 這部電影中的婚姻觀和責任邊界感都比較弱,或許這也是導演想要表現(xiàn)的一點。

第三遍看,認為佳莉?qū)嵲谑亲运健?/p>

阿財最后的話不過是助長了她內(nèi)心的自由女性之魂,說出了她一直以來游移不定的事情。

這樣一看,阿財實在是聰明人,他看懂了德偉,更看懂了佳莉。阿財雖然有過很多女朋友,但是之后沒有任何一個女人過來找他的麻煩,糾纏于他,證明他對女人還是厚道的。

阿財對待兄弟也足夠義氣,德偉跟了他干公司,他給足夠的薪水,給了德偉家買房買車請傭人的條件。

以下從幾點來分析林佳莉?qū)Φ聜ズ蛯ε笥训哪?,以及對于家庭的無視。

1,德偉的遺物佳莉沒辦法確認。

正常一個家庭主婦,就算再怎么無視家里的事,丈夫的貼身物品,應該多少是知道的。

可是海邊的大叔接連拿出好幾樣疑似德偉的遺物,佳莉竟然一樣都不能確定。影片中佳莉說好幾天都沒見到德偉,如果只是幾天沒見,怎么連丈夫這些貼身物品一樣都不了解呢?

況且德偉服用抗抑郁的藥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連德偉的情婦都知道德偉服藥的事,但是佳莉作為德偉的妻子,連德偉服藥,平時的護膚用品,這些一概都不知道。

那么佳莉平時在做些什么呢?她真的有做好一個家庭主婦嗎?

2,直到結(jié)局,佳莉都沒發(fā)現(xiàn),德偉的那一通沒打通的電話是因為傭人占用了電話。

阿財?shù)墓境鮿?chuàng),事情比較多,德偉需要經(jīng)常加班應酬。佳莉就讓德偉以后應酬了給她打電話,那一天也是德偉和佳莉結(jié)婚的三周年??墒悄且惶斓聜ル娫挾疾恢蛄硕嗌伲瑥墓敬虻骄茝d,都始終沒有打通電話。

回家之后,德偉沒有問佳莉為什么沒接到電話。佳莉也沒有問德偉為什么沒打電話。兩人都把電話這件事給忘了,只是后來德偉就再沒給家里打過電話。

家里的電話那天為什么占線只有傭人知道,也只有傭人在意電話的問題,德偉和佳莉都絲毫不關(guān)心。那之后家中電話基本上就是傭人包辦使用了。

佳莉和德偉說家里很多事也需要她來做,但僅僅打電話這件事情,佳莉一直也沒發(fā)現(xiàn)。傭人對佳莉的態(tài)度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傭人對德偉很尊敬,但是對佳莉卻不是很尊敬,因為佳莉在家里幾乎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買買菜做做飯,學學插花。傭人偷用家里座機應該也不止一回了,可是佳莉卻一次都沒發(fā)現(xiàn)。

這多少說明了佳莉?qū)Φ聜ズ蛯依锸虑榈牟魂P(guān)心。佳莉控訴德偉一點都不關(guān)心自己,那么她又有多關(guān)心德偉呢?她知道德偉工作內(nèi)容是什么嗎?德偉愛吃什么,他平時護膚品生活用品是什么嗎?

佳莉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她沒有想到為德偉準備什么驚喜,減輕什么壓力,只是追問德偉做了些什么。有了些空閑時間,就去報插花的班,去學習插花。

德偉回家晚了,佳莉會懷疑德偉。但是德偉往家里打不通電話,他從來不懷疑佳莉。這是佳莉的多疑與對德偉的不信任。

德偉雖然是個老實人,可是也從一些爭吵中能夠察覺他其實很不滿佳莉婚后對他做事情方式方法的控制。

3,佳莉的翻譯水平很爛。

不知道有沒有記得,在佳莉和德偉剛結(jié)婚的時候,她也曾外出工作。佳莉是外文系的,她應該是學習英語的。畢業(yè)后找了一家翻譯社的工作,但是她的工作能力堪憂,被老板罵:

“林佳莉你不是外文系畢業(yè)的嗎,我想我不必告訴你怎么翻吧!”

這就說明林佳莉沒有在工作和學習上太過花心思鉆研,她之前也說過自己的學習就是隨大流,大家學什么她也學什么,大家考什么她也考什么,相當沒有主見。

佳莉其實一直沒有獲得人格上的獨立,沒有自己的想法,從小是被家里的想法推著走,長大了之后是依賴德偉,始終沒有自己生活的能力。

4,佳莉愛德偉嗎?

這個問題我看了三遍,也沒有看明白。

佳莉開始是喜歡德偉的老實,好控制,后來結(jié)婚了,喜歡德偉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可是她有給過德偉什么,愿意為德偉放棄些什么嗎?

好像沒有,如果真的愛德偉,為什么在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生活條件之后,她和德偉沒有要個孩子呢?佳莉后來也回答過這個問題,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幸福。

可是不幸福的人多了去了,佳莉的好朋友欣欣,她生孩子是因為感覺到了幸福,感覺到以后的生活會幸福嗎?可能也并不是吧。

所以佳莉的一切選擇實際都是過多的自我保護的結(jié)果。

適當?shù)淖晕冶Wo是應該的,但是一旦過度,就會讓身邊摯愛的人都遠離自己。

5,佳莉?qū)υ彝サ母冻?/span>

有很多回憶的鏡頭是一直穿插著佳莉的童年的,可以看得出,佳莉從小其實生活得還是比較幸福的,父母之間也沒有怎么吵鬧過,生活條件也是一直比較優(yōu)渥的。

唯一給佳莉心里造成陰影的可能就是父親的出軌和母親的隱忍。

哥哥學習了他不喜歡的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之后就接手了父親的醫(yī)館。哥哥選擇了不喜歡的人結(jié)婚,結(jié)婚之后共同管理醫(yī)館,兩家醫(yī)館聯(lián)營。

其實哥哥佳森是一直幫著妹妹抵擋住了風雨,為她撐傘。佳莉結(jié)婚之后就沒有再回過家,更別提對父母的照顧,和幫醫(yī)館的忙。也直到父親生病離世,佳莉才回到家看看家里,家里的大嫂雖然想表現(xiàn)友好,可還是和佳莉很有距離,外甥很害怕佳莉。

為什么佳莉和家人都變得如此淡漠?因為她沒有對原生家庭付出,前途和經(jīng)濟上的支持她沒有給過,家人的幫助她更沒有??墒歉绺鐝奈绰裨惯^她,母親也沒有,德偉前期也是努力給她創(chuàng)造幸福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從這些外在的條件來看,佳莉其實生活得非常幸福。

但是佳莉感覺不到這些幸福,陪伴在她周圍的人就好像工具人一般,那么她的幸福就只能從自身上尋找。

————

印象很深的是林佳莉那一段“不了解自己”的論述,她不明白為什么兩個人在一起可以話可以變得越來越說,是因為后來已經(jīng)足夠了解到不需要說話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嗎。

佳森在離世之前想要再重新活一次,可是在《一一》中,男主卻覺得再活一次也沒什么必要,因為也不會有什么改變。

楊德昌導演在《海灘的一天》里的“重新活一次”的愿望,在《一一》中給了回答。

人生中,我們可能也會有很多次“再重新選擇一次”的想法,可是到了某個年齡段回望過去,就能看明白自己,懂得再重新選擇一次也不會有什么差別的結(jié)果。

從某些角度上來說,《海灘的一天》可以算是一部女性獨立意識覺醒的電影,可是,你也可以說她是一部家庭衰亡史和悲劇史,這么多人的付出,就只為林佳莉的覺醒獻祭。

(PS:這部電影每次觀看的難過程度都比前一次更高,適合有一定生活經(jīng)歷的人看。)

 6 ) 我想一切重新開始。

第一部作品有些略微偏長,有些地方處理手法有些幼稚,導演個人宏觀視角和敘事方法在第一部作品中就已經(jīng)可以看見,看來一個導演行不行,拍三部片子基本就知道了。這一部這么多年一直放著沒看,之前可能對自己下載的模糊的畫質(zhì),復古的畫面 沒有信心,對于標題也沒有什么吸引力,今天才知道原來是講述當代人的生活,跟以后的作品如出一撤。

年輕人,從青年到老年,該如何過自己的生活呢?什么是快樂的生活呢?德偉到底是死是活?哥哥的兩次對話,像導演在審視自己,也多么像無數(shù)個面臨選擇問自己的時刻。面對成長中的無時無刻的競爭,我們拼命的向前沖,拼盡自己所有的力氣,想沖到更多人前面,一刻都無法停下, 到了中年,人們又要考慮生活中什么是幸福,兩人在一起如何過生活。沒有人會告訴你這個答案,也沒有彩排。

導演在這個時期已經(jīng)意識到,人每天看似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行動,其實人在社會之中,人的成長不過是按照社會安排好的,包括人的一切行為,意識,決定。 男人和女人刻意被分開,讓他們無法過自己的日子。仿佛這一些都是故意設(shè)置成這樣的。。而到如今,自己在生活中才有深切的體會。

最后有哥哥在病床上用虛弱的手指觸摸著床單,床邊的鐵架子,書桌,再一次重新感受這個世界,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活了這么久,已經(jīng)足夠感受到幸福。 我想楊德昌導演在病床上的最后時光,是否會觸摸身邊的一切呢?該如何過自己的一生?要充分的信任一個人?不要充分的信任一個人?還是聽從自己的決定?我想這些都需要自己親自去體會。 生命的誕生了,是什么支撐這個渺小的生命一直持續(xù)活著呢?

看著身邊的一切,我想一切重新開始。

技術(shù)部分:

楊德昌的影像這時候就已經(jīng)到看自己的特點,不像是王家衛(wèi)的曖昧,潮流,也不是侯孝賢 李屏賓的樸實,隨心而為抓取出現(xiàn)在眼前的生活。楊德昌導演的影響可以稱作超理性的影像構(gòu)架,對于這類影像的美,我想不能按照傳統(tǒng)視覺畫面的標準去評判,它可以很平實,可以很沒有特點,甚至有些角度構(gòu)圖有些丑,這些一切都不是他考慮的重點,影像美學在他看來,能夠完成敘事,畫面每一處剛好能表達他的意圖即可。杜可風在這部影片里的一些手持攝影,已經(jīng)看出來一些特點,可是并不適合楊德昌。楊德昌的電影,不需要攝影方面表達強烈,他只需要畫面框住的是他構(gòu)建的世界即可。杜可風的手持靈活的視角,還有他拍的一些人物漂亮的近景,在日后與王家衛(wèi)的合作中發(fā)揮了最大的能量。

 7 ) 細說楊德昌電影《海灘的一天》:有的不僅僅是比林青霞更美的女人

楊德昌的電影,基本上是不用在意豆瓣的評分的,要注意的是豆瓣上的評論。

在豆瓣上,每部楊德昌的電影背后,都有肉眼可見的說畫質(zhì)的問題。

甚至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中,很多小伙伴評論早前在看《牯嶺街》的時候,

電影院內(nèi)一片漆黑,但是臺下的觀眾都在討論這部電影討論得熱火朝天,這種畫面不禁讓人好笑。

因為楊德昌早期的電影基本需要修復,沒有修復前,大家能看到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黑暗。

幸運地是,我看到的楊德昌電影都是修復版的,很清晰;

這也意味著一種遺憾,我認識到楊德昌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看了《恐怖分子》,我以為這是我認為最喜歡楊德昌的電影,沒有之一。但是看到《海灘的一天》我艱難的再次摧毀了自己,這個才是最愛,沒有之一。

【三重敘事方式】

這部電影用了很文學性的講述方式——倒敘。

盡管影片時長166分鐘,卻全程抓住觀眾興趣,絲毫不覺得乏味。

但是卻又不僅僅是倒敘,還有倒敘中的倒敘,倒敘中的插敘。

如果按照時空來劃分,則是現(xiàn)在的時空,回憶時空中的回憶,還有講話中的回憶時空。

幾段時空交叉在一起,卻絲毫不顯凌亂。

楊德昌在《恐怖分子》中也有這樣的表述方式,只是《恐怖分子》中的手法更顯老道與純熟。

在《恐怖分子》同樣的場景,在現(xiàn)場的這場戲中插入過去相同場景時的聲音,

例如在影片中前后出現(xiàn)女主獨自一人在家,電話鈴聲響了的鏡頭。

在第一次,電話鈴響之后,女主趕忙去接;

在第二次,女主準備離開這個地方,卻插入了之前電話鈴響的聲音。

這里的妙用不僅僅是暗示了女主離開的原因,還巧妙地串聯(lián)了兩個時空。

倒敘,也就是電影中常說的“閃回”敘事方式,一般是當攝影機對準某個人的眼部或面部做特寫的時候,

插入一段關(guān)于這個人的過去的回憶。

不過這種看似真實的“回憶”其實具有欺瞞性,有些注重細節(jié)的導演會安排幾段閃回,

例如在懸疑類電影中,在第一段閃回時,讓你以為這個人是個兇手;

但是隨后再對第一段閃回進行補充,讓你覺得是自己以為錯了,那個人其實才是兇手……

這種方式其實是來源于西方流派,楊德昌出色的地方在于保持著敘事的完整性,

不至于淪為讓人費解的“純粹意識流”。

在意大利導演費里尼的作品《八部半》就是這樣,毫無預警的插入主角的童年或者以往的一段回憶,

有時讓人完全分不清這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還是夢中的場景?

(但這絕不是《八部半》的不足,這點以后再細說。)

【《海灘的一天》中表現(xiàn)的兩代人的思想觀念差異以及原生家庭的宿命】

這部電影的觀影體驗剛開始會有點日式家庭的感覺,剛看完甚至有種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既視感。

都是逃不開的家庭的宿命,無論怎么逃,無論到哪兒,都躲不開原生家庭對心靈造成的陰影。

女主從小就看到出軌的爸爸,于是她不相信爸爸,婚姻一定要自己選擇,

可是后來自己選擇的也在紛雜的環(huán)境中出軌了。

父輩的那一代還是婚姻包辦的思想,看的是門當戶對。

而上一代的門當戶對指的就是對方的家庭背景,他的個人學識,就業(yè),長相性格這方面基本上不是特別在意,他們總認為感情是可以培養(yǎng)的,但是硬件條件卻不易獲得。

在我們進入社會許多年后,發(fā)現(xiàn)也確實如此,但是三觀上的門當戶對更為重要。

小伙伴看完以后跟我說,哎呀,他們臺灣怎么那么落后啊,80年代還婚姻包辦?

我笑著說,你別說80年代,就是現(xiàn)在我們大陸的某些地區(qū)還是婚姻包辦呢,例如在福建莆田地區(qū),

很多都是這樣,女孩子嫁過去一般都是不讓出去工作的,就在家里持家就行了。

【女性自由意識的覺醒】

在電影中,經(jīng)過這“海灘上的一天”,王佳莉長大了,開始漸漸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女性。

電影開場,就介紹了胡因夢飾演的那個角色,大學畢業(yè)以后就出國深造,一直練鋼琴,拿獎,

除此之外,沒什么故事。

但是在電影開場前沒什么存在感的王佳莉,卻是滿臉的故事等待著我們?nèi)ネ诰颉?/p>

在王嘉莉沒有離家出走,為自己的愛情跟自己的家庭對立前,譚蔚青一直是王佳莉自由向往的對象,她覺得像譚蔚青那樣的女孩子真是自由自在的。

王佳莉在家中呆著,覺得像哥哥那樣,聽從父親的安排,結(jié)婚生子。

大嫂在電影中表現(xiàn)得始終是癡癡呆呆的,一句話都沒有,這不是她要的幸福。

所以她偷偷離家出走,希望結(jié)局能有所不同。

離家出走那一段拍攝一氣呵成,有所不忍又義無反顧。

媽媽即使發(fā)現(xiàn)了,也沒有阻攔,算是默許了女兒的行為,希望她不要步自己的后塵。

影片中的兩段舞蹈的不同,大概相隔了7,8年左右,也恰恰應征了臺灣將近10年的社會變遷。

這部電影用生活小事,在影片中以小見大的默默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史詩級的表現(xiàn)如此地漫不經(jīng)心,甚至讓人毫無察覺。

也許,當我們自己在經(jīng)歷具有歷史性的一刻的時候,也就像洪流中翻滾的小石子,只能隨著水流被沖向四面八方,等待潮水過去后,才能回味出一點滋味。

【張艾嘉與胡因夢】

此片拍攝正直臺灣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張艾嘉飾演的王佳莉就是代表,

從學生時代到家庭式的婚姻包辦,到結(jié)婚后一段時期介于不工作與等待總是加班的丈夫的迷茫,

再到反省自身,找到獨立的自己,成為職場精英,每一個形象刻畫得都入木三分。

看完電影好像過完了一輩子。

這部電影神奇的地方在于,張艾嘉的年齡與心情的表現(xiàn)都讓人無可挑剔,學生時代的她眼神都透露出無憂無慮,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碰到的各種生活問題,讓她的眼神逐漸猶豫。

在面對家庭問題,感到無解的時候,這時她也碰到寂寞中的誘惑,她換了個泡面的爆炸頭,

這個發(fā)型反映了成熟,反映了她內(nèi)心極其想要改變,也反映了她糾結(jié)的內(nèi)心。

從學生時候的張艾嘉,到職場精英中的張艾嘉,變化的不僅僅是眼神發(fā)型穿著,是確確實實讓人感到了年歲的變遷,演員的演技和化妝在這部電影中展露無疑。

甚至讓人驚嘆,這真的不是在演員十幾歲和三十多歲的時候拍攝的嗎?

胡因夢的出場非常驚艷,優(yōu)雅知性的女鋼琴家,隨后切換到過去的她,長發(fā)飄飄,標準的鵝蛋臉,

跟哥哥跳舞的那段,我有個大膽的想象,這真的不是在拍洗發(fā)水的廣告嗎?!

有人把胡因夢跟林青霞相比,覺得二人的美貌相差無幾,看完電影后覺得傳言不虛。

怎么會有這么標致的人,怎么可以美成這個樣子?!

隨后查了胡因夢的資料,有兩條介紹讓這個女人充滿了神秘感:

1,35歲不接任何演藝作品;

2,前夫李敖。

她還是個作家,她的自傳體小說《生命的不可思議》中記錄了她降臨世界的神奇經(jīng)歷。

【看似無解的婚姻生活】

在王佳莉的大哥彌留之際,他們曾有過一次聊天。

哥哥佳森說自己的錯誤就是太信任了父親,盡管不是那么喜歡醫(yī)學,還是一輩子呆在了小醫(yī)館里,娶了自己不愛的但是門當戶對的女人,最后隨著臺灣社會的變遷,他也成為一個被社會的淘汰的對象。

但是這時候王佳莉說自己的婚姻,最大的錯誤就是太不信任自己的丈夫,如果再來一次,

自己一定要學會完全信任別人。

哥哥佳森告訴她,永遠不要盲目信任任何人。

這好像看似無解的問題,到底是要信任別人,還是不信任呢?

哥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定要信任自己。

不管選擇相信不相信,都要相信自己的選擇。

佳森在彌留之際,還想再好好看一遍這個世界,如果有可能,想要再次經(jīng)歷一次。

也許佳森當初選擇抗爭到底,他會跟譚蔚菁在一起,只是兩個人的生活也許會平淡,也許會清貧,但是總還是快樂的。

快樂是什么都換不回來的。

那么王佳莉呢?

我說好像王佳莉當初偷跑出來,但還是沒有找到自由,丈夫德偉不知所蹤,甚至是死了,

還不是悲劇?

走或者不走,她都走不出那個命運設(shè)定的怪圈。

籠子里的鳥像家里的每一個人,小佳莉是,媽媽是,佳森是,作為家長權(quán)力代表的爸爸也是。

但是朋友看完后覺得王佳莉已經(jīng)自我救贖了,經(jīng)過海灘上的一天,她徹底獨立了。

所以在這部電影中,丈夫德偉必須失蹤,必須死,這樣她才能夠發(fā)現(xiàn)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丈夫德偉到底是死了,還是失蹤了?】

其實就像阿財在海灘上對佳莉說的那樣,德偉存在不存在對他們的生活都不會有任何影響了。

不過在影片中只有德偉的形象顯得比較單薄,有點臉譜化,唯一顯得形象稍微立體一點的就是在德偉不停地打電話中。

阿財說公司根本沒有那么忙,為什么德偉會有那么大的壓力?

我也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德偉一直加班?

但是也漸漸明白了,即使工作沒有那么多,德偉還是要一直跟在阿財身邊。

如果他不跟在阿財身邊,如果什么活動他都不參加,阿財怎么放心讓他做總經(jīng)理,

把那么多錢款交給他處理?

這就是一個矛盾,也是一個巨大的嘲諷,看似不是工作的工作才占用了最多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

現(xiàn)在很多公司里的高層整天加班,相信都是被這個矛盾和嘲諷所羈絆,所束縛。

明明他們的工作很少,但是跟所有人都要搞好關(guān)系,而關(guān)系這個東西才是最花時間的。

通過自己的離家出走,追尋自己的愛情,決定自己的婚姻。

隨后又因為自己的多疑,間接導致了德偉的失蹤,

王佳莉在海邊終于獲得了自由,她打破了那種所謂的家庭宿命,打破了輪回,

也說明自己的命運還是要自己去努力,相信自己,就可能沖破所謂的命運。

當然這個路程很長,有得必有失,可能會失去很多東西,德偉就是她所失去的東西。

最珍貴的東西就要用自己最在乎的東西去換取,灰姑娘最終跟白馬王子在一起了,但是卻失去了自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開放式結(jié)局】

在80年代,《海灘的一天》就用了這樣的開放式結(jié)局,在當時的臺灣是尤其先進的,

所以這部電影也是打開了臺灣電影的新浪潮。

好像黑澤明的《羅生門》一樣,每個人說的故事都不一樣,到底誰說的是真的故事呢?

我們不知道,但是真實的故事還重要嗎?

這樣的手法在《恐怖分子》中也有運用,而且運用的手法更加老辣。

很多人說《恐怖分子》是雙結(jié)局,但是真正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只有一種結(jié)局。

那就是男主自殺了。

不過導演讓觀眾誤以為可能有一種結(jié)局是男主把老婆和奸夫殺了,但這也只是男主的想象而已,

這是男主的理想,他想象自己終于勇猛一次,做一次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現(xiàn)實真相是懦弱的人始終懦弱,他最終能傷害的只有自己。

【楊德昌電影】

很多人說楊德昌的電影絮絮叨叨,始終的慢節(jié)奏,這樣的4個小時電影還不如拍成電視劇。

我覺得不然,這樣說實在是個誤會,如果沒有那么細致入微的鋪墊,如果沒有扎實的基礎(chǔ)夯實,

怎么能在電影進入高潮時發(fā)揮得游刃有余?

非要如此的細致入微,不然達不到這樣的深入淺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看完覺得靈魂受到了重擊我,半晌說不出一句話。

我卻覺得是綿里藏針。

在《牯嶺街》中男主角小四給小明的那一刀,我感覺自己是殺人者,也是被殺者。

我被殺了,卻說不出一句話。

人在悲傷到極致是寂靜無聲的,這是絕望的聲音。

楊德昌的電影后勁是很大的,不是那種給你特別猛烈的一刀,而是殺人于無形,我覺得自己被溫水煮青蛙。

也明白,像這樣的導演就像一個默默站在幕后的人,什么都不說話,只是在最關(guān)鍵的時候,

發(fā)出最致命的一聲。

他太冷靜,太洞明,太聰明。

每次看完楊德昌的電影,總覺得好像過完了一輩子,好久說不出一句話,

而后爆出一個粗口,牛逼!

抱歉,用如此粗俗的話來描述,但也找不出任何確切的詞來表達。

覺得很累,雖然他在電影中從來不會給出任何答案,但是生活就是這樣沒有答案的啊。

也正是這樣,正是他讓我看到生活的無解,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8 ) 一杯咖啡談話 交待臺灣歷史

 《海灘的一天》大氣魄 尤如史詩

  有幸在1983年便於香港大空館看到楊德昌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167分鐘),該部電影層層的結(jié)構(gòu)、豐富的內(nèi)容,娓娓道來的故事,極具感染力量,當時所感覺的震撼,至今仍然留在心中。在25年後的今天,於香港藝術(shù)中心再看這部中國電影經(jīng)典一次,細節(jié)地方看得清楚,充份感受這部電影的力量,更覺得楊德昌編和導功力膨湃厲害。

  楊德昌在第一部長片《海灘的一天》便表現(xiàn)自己的特長,故事結(jié)構(gòu)層層疊疊,情節(jié)豐富,人物刻劃深入。他藉一個家庭來寫臺灣的社會和它的歷史,氣魄甚大,尤如寫一首史詩。

  電影中心是個臺南四人家庭,父親是留學日本的老醫(yī)生,兒子是在臺灣本土訓練出來的醫(yī)生。這個生活在日式大屋裡的家庭父權(quán)當?shù)溃瑖绤柕母赣H尤如一言堂主,一個臉色已令全家上下的人心驚膽戰(zhàn)。他要他的一對小兒女乖乖認真聽西洋古典音樂。到兒女長大後,他要他的兒子當他的診所(在臺灣叫「醫(yī)院」)的接班人,並且安排兒女的婚事。

  楊德昌鏡頭下這個臺南家庭便是臺灣這個社會的縮影,日本文化影響深深根植在那裡。這部電影的內(nèi)容便是交待這個堅固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崩潰瓦解,而電影的主角是由張艾嘉飾演的女兒,她違抗父命、離家出走,在臺北經(jīng)濟起飛的時候與事業(yè)前途一片光明的公司高層人員私訂終身。突然有一天,她接到警方電話,說在偏僻海灘發(fā)現(xiàn)她丈夫的精神藥物,懷疑他已沉在海中。影片最後其實沒有交待那失蹤的丈夫是否真的死在大海裡,但卻強調(diào)了一點:那個天真可愛的女孩今天已變?yōu)槌墒斓膵D人。

  楊德昌以很多細微情節(jié),一點一點的鋪排小女孩轉(zhuǎn)變?yōu)槌墒鞁D人,十分有說服力。在楊德昌經(jīng)營下,這個女孩逐漸成長轉(zhuǎn)變,多少與臺灣歷史發(fā)展呼應,該個海島經(jīng)過陣痛、多次磨練,而演變成為自立自主的地方。

  楊德昌擅用鏡頭說話,他經(jīng)營的畫面,不著跡交待出豐富的內(nèi)容,例如片中那間臺南日式大屋,便充份表現(xiàn)父權(quán)社會、強權(quán)人治的氛圍,以及該家人的教育修養(yǎng)。女兒在雨夜出走那場戲,處理十分精采,在月光燈照下,女兒出走的影子打在日式房屋的紙屏風上,而睡在房間塌塌米上的母親察覺到那個影子,卻不起來反應,明顯是接受女兒出走。這個細節(jié)安排包含千言萬語,真令人感動。
  女兒出走,原來有前因,影片裡有詳細交待,原來小女兒曾目睹父親非禮自己診所的護士,又曾目睹自己的父母怎樣遺走那個被強暴了的護士。一切前因後果都在無聲畫面中交待,而無聲的力量更勝有聲。這個原本有兩個醫(yī)生的四人家庭後來全面破裂,而生意興隆的診所亦要結(jié)束,整個過程令人入信。

  這部電影以倒鈙方式來交待整個故事,楊德昌巧妙設(shè)計留學奧地利的鋼琴家(胡茵夢飾演)回臺灣演出,在演出前跟昔日戀人的妹妹(也就是張艾嘉)飲咖啡見面,電影開始不久她們便坐下來交談,到該兩人分手,電影也便結(jié)束。這部長167分鐘的電影,我感覺片中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是無意義的,楊德昌能做到這個成績,盡見他的苦心和功力。他在1983年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便已經(jīng)奠定他在華語電影歷史的地位,這樣的情況在世界電影史上也是少見。
  片中各演員都稱職,胡茵夢在這部電影所表現(xiàn)的氣質(zhì),恰如其份,由於她的電影作品不多,所以她更令這部電影增添傳奇。這部電影美術(shù)設(shè)計方面亦不錯,大概是楊德昌親力親為的結(jié)果,而攝影由張惠恭與第一次拍電影的杜可風負責,也表現(xiàn)良好??上Ы窕乜催@部電影,已發(fā)現(xiàn)拷貝褪色,看來此部電影將來不可能以最佳狀態(tài)流傳下去。

  另外,今回重看此片時才發(fā)現(xiàn),香港林敏怡為這部電影做音樂,清新有餘,然而感染力量並不足,或許當時製作預算不夠、或者製作時間不足,又或者具備才華的她剛從外國學成歸來,畢竟配樂經(jīng)驗仍未夠。我相信如果這部電影是由後來的林敏怡做音樂的話,效果肯定會更好。 (完)
  

 短評

“我們讀過那么多的書,小時候一關(guān)一關(guān)的考試,為什么沒有人教過我們,怎樣去面對這么重要的難題。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總是兩個人結(jié)婚以后都是圓滿大結(jié)局,大結(jié)局以后呢?沒有人教過我們,也沒有給我們?nèi)魏尉毩暤臋C會?!闭缱T蔚青所說,那一刻最殘忍的,莫過于追問那天海灘上還發(fā)生了什么。

5分鐘前
  • Obtson
  • 推薦

楊德昌第一部長片就166分鐘,的確容量很大,多線交織還原一個女孩成長為女人的史詩,時間線剪切很到位,情節(jié)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剛開始以為是兩個女人憶戀愛舊事而已,沒想到話題越擴越開,展示了一個家庭的圖景和一個女人的成長史。編劇、導演、演員、攝影后來都成了華語電影的神話。

9分鐘前
  • 帕拉
  • 推薦

159min版。楊德昌處女長片,仍聚焦于都市癥候群患者,此時風格已初現(xiàn),只是驚嘆于已有情感時空化的概念:電影用閃回與疊加閃回輔助敘事,把每個人封鎖在單獨的困境,逼發(fā)出不同個體在空間中的情感變化;同時注重于對過去的重塑,對不同視角的回憶進行回音式處理,與現(xiàn)實共同編織出畸形的都市傳說。

10分鐘前
  • ChrisKirk
  • 推薦

三重敘事,長度可怕(但是難得不亂),簡直是一個二十集電視劇的架構(gòu)。老楊第一次拍電影,各種東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實足夠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對人的異化,強悍小三面對正妻那段著實驚艷。國語臺語日語德語,侯孝賢吳念真。聲音剪輯是亮點。海灘那個刻意模糊的處理很歐洲范兒。

12分鐘前
  • 胤祥
  • 推薦

沒想到楊德昌的第一部長片我到最后才看,驚訝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討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了。女主佳莉逃離了家庭中的父權(quán)控制,卻又無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離后,她一邊回憶兒時父親的出軌,一邊問母親,難道你不怕爸爸拋棄你,然后沒人照顧你嗎?母親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顧他才對。全片幾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強權(quán)就是虛偽懦弱,就連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偉面對難題缺乏擔當,佳森面對強權(quán)不敢反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楊德昌似乎一直都是這樣,無論是什么選擇,最后總是指向人生的遺憾與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無論經(jīng)歷了什么都能保持著直面人生的勇氣,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選擇了愛情,又在丈夫出軌失蹤后重新振作起來回歸到事業(yè)中,好友小慧也離開了年輕男友開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點鼓勵和希望吧

16分鐘前
  • RealNoémi
  • 力薦

佳森太過于相信一個人,佳莉則是不相信,兩人卻都不幸福,楊德昌的電影有難題,最后又都解決不了難題。

18分鐘前
  • 林||我們談什么都像談死!
  • 推薦

在臺灣看2K修復版大銀幕,效果極佳,畫質(zhì)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麗。張艾嘉與胡因夢的美無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敘且?guī)缀鯚o配樂,令很多段落顯得沉悶冗長。楊德昌處女作便直擊臺灣的中產(chǎn)危機與情感困境問題,非常凌厲,開放結(jié)尾也很厲害。但臺詞過于直白說教,不如后面幾作成熟

22分鐘前
  • 汪金衛(wèi)
  • 推薦

“社會好像故意將丈夫和太太分開,男人有男人的場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圍”,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內(nèi)在沖突,源于男權(quán)支配擴張的習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識的覺醒。再加上情到濃時情轉(zhuǎn)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過渡的道路步履維艱。獨立意識雖能讓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劑良藥【9 ↑】

26分鐘前
  • 吞火海峽
  • 力薦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p>

27分鐘前
  • kayiw912
  • 力薦

八一年,徐復觀在美國,名動朝野,華人知識分子紛涌而至,一面訴說思鄉(xiāng)之情,一面怒斥大陸的知識青年深陷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媚外的心理極盛。時光若倒退四十年,我們也可以說,楊德昌也是那個深陷虛無主義、懷疑主義的臺灣新青年。生活儀式化給他的啟發(fā),就是離開男人的女人燙著殺馬特的卷發(fā),在馬路上一走一扭;而瀕死的男人只好躺在病床搖頭晃腦,爸爸的威權(quán)讓兒子沒有選擇,畢竟千錯萬錯都是肉體的錯!這哪里是身體長了癌,分明是腦殼也壞掉了,不是說楊德昌和侯孝賢這樣的電影沒法看,而是只能瞇著眼睛看,看得太清楚怕是金馬頂上了雞屁股,鐵雞啄歪了毛驢的蹄。

28分鐘前
  • 歡喜陀
  • 很差

大二時候百老匯有楊德昌電影展,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30分鐘前
  • 尾生
  • 推薦

「新的開始」是楊德昌電影從處女作開始就在探討的一個母題:試著開始完全信任對方,試著去美國,試著搬出去住,試著和舊情人重新開始。但無論如何掙扎,一切都會像宿命般指向徒勞。生活很冷,在風中奔跑更冷,所以我們只好停下腳步,獨自擰巴成一團。

35分鐘前
  • 張抽空
  • 力薦

如果蔚青如愿以償嫁給佳森,恐怕與佳莉嫁給德偉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皽贤ā逼鋵嵤蔷涔碓?。

40分鐘前
  • danyboy
  • 力薦

真是難得牛逼的處女作。160分鐘的片子,但是一點不覺得累贅。看了一些人的影評,深有同感的一句話是,獨立意識對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確有幫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劑良藥。女兒對媽媽說當初我錯了的時候,媽媽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為的理解是,無論她當初的選擇是什么,在時間的覆蓋之后,結(jié)局未必會比

44分鐘前
  • 傷心蘋果
  • 力薦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quán)利都沒有。

49分鐘前
  • 焚紙樓
  • 推薦

雖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沒啥多說的,拋開那些亂七八糟說給迷影青年的雞湯,楊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楊德昌也再次證明了,在男權(quán)社會下,男性創(chuàng)作者審視女性的態(tài)度,反映(影響、甚至決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簡單,這體現(xiàn)得是你的洞察力與共情能力

52分鐘前
  • 撕撕撕
  • 力薦

4.5,其探討的女性覺醒和中產(chǎn)階級迷失的主題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當前衛(wèi)的,再者超強的電影意識像交響樂一般恢宏,張艾嘉看著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邊白墻上,還有哪些黑暗中的細節(jié)和光影,具象的電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內(nèi)心,不可想象,缺點是說得有點多

55分鐘前
  • 長發(fā)奎因
  • 推薦

有胡因夢這樣的大美妞在,誰還看張艾嘉演什么受氣小媳婦啊,真是選角失敗……話說回來,愛德華楊的視聽觀念確實甩當時華語片一大截,可他的問題也暴露無遺,太愛用臺詞發(fā)問、說教,要個答案。

57分鐘前
  • 皮革業(yè)
  • 推薦

超強悍的處女作

1小時前
  • 歡樂分裂
  • 力薦

一口氣看完《海灘的一天》藍光修復,166分鐘,攝影、色彩、剪輯極佳,實在精彩,楊德昌這個人像哲學家,太通透,好像生下來就蒼老了,從沒幼稚過,長片處女作就這么厲害,80年代這批年輕人時髦大氣,個個氣度不凡,尤其張艾嘉靈氣逼人,懵懂少女,純情學生,成熟人妻,深閨怨婦,職場女性,全包圓了。

1小時前
  • 內(nèi)陸飛魚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