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在高雄家中的玲子正面臨更年期,女兒在外地求學鮮少返家,丈夫長期在中國大陸經(jīng)商。她獨力照顧住院的婆婆時,同病房新住進一名眼部受創(chuàng)的男子,勾起她寂寞內(nèi)心的憐憫。突然遭逢失業(yè)的玲子開始偷偷照顧男子,藉以填補自己的空虛,受困的人生是否能找到出口?
《藍色大門》資深攝影師錢翔以詩意影像,在首部電影長片中投射出人生的迴光。
生活
吵雜,燥熱,繁瑣,干涸,伴隨著所有讓人討厭的,難受的感覺傾巢而出。45歲的女主人公比一般人更早的邁入了一個尷尬的時期——更年期。
病者的婆婆,青春期的女兒,久未歸家的丈夫,噪雜的縫紉小作坊,所有的一切都在訴說著無奈和無處安放的情緒。和大多數(shù)家庭婦女一樣,主人公過著看似忙碌卻蒼白和不知所謂的生活。沒有激情,沒有想法,沒有未來,沒有希望的機械般的生活。每次看到主人公流汗都感覺是像陷入沼澤一樣的粘膩,像電影里面永遠粘不起來的墻紙。
微醺
突如其來的失業(yè)和醫(yī)院里面遇到的說不出話的男人像是一記重擊和一味藥引。舞蹈教學DVD則像是魔鬼的誘惑一樣,不斷的騷動著人心,癢癢的,熱熱的,有點迷幻,有些安慰。
主人公開始了梳妝,打扮,穿起高跟鞋,踮起腳,仿佛嬌艷的玫瑰就要盛開一樣。扭動著,撫慰著,試探著,觸摸著火熱的胸膛,劃過肌肉的紋理,感受到男性的荷爾蒙撲面而來。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帶著糜爛,放肆的味道。
春天
打開門就是春天了,打開門就是火熱。那就算便裝也要在感受一次的男人味道,那已經(jīng)破碎的婚姻,那春天的氣息在開門的那一刻就要襲來了……
整個電影用了大量的象征意味的道具:電視,墻紙,門,水滴…….導演野心極大,想要刻畫很多,陳湘琪的表演也有相當?shù)乃疁剩皇橐粋€好電影。
起初看《回光奏鳴曲》的原因,僅僅是陳湘琪在2014年的金馬獎憑借此片擊敗了《歸來》里的鞏俐。所以不帶任何預期地看了這個片子,雖不完美,但它帶來的驚喜卻足以讓我期待錢翔導演(《藍色大門》攝影師,導演作品目前只有兩部長片一部短片)的下一部。 《回光奏鳴曲》并不是一部歌舞片,它的所有內(nèi)容幾乎都可以對位到許鞍華的《女人四十》,兩部電影集中展現(xiàn)中年一個女性所面對的人生困境,而后者采用了類型片形式和戲劇化的手法演繹了人生的溫存和悲涼;《回光奏鳴曲》則截然相反,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處,高度專注的人物狀態(tài)和極度私人的作者表達讓它顯得緩慢但是不悶,所謂專注,通俗來說就是視角的統(tǒng)一性,具體體現(xiàn)為每一場戲都保證了主角阿玲視角的存在。 這種統(tǒng)一性必然會帶來其它人物的信息交代不完整:女兒和阿玲的矛盾、阿玲的丈夫在上海的經(jīng)歷、受眼傷的男病人發(fā)生的意外以及他為什么沒有親人看護?這些問題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但它們存在的本身都是合理的,就像現(xiàn)實中我們也未必能弄清每件事的緣由,并且它們也達到了豐富主角阿玲的效果。 假設諸多旁枝末節(jié)都得以一一呈現(xiàn),觀眾對于主人公的情感則會產(chǎn)生斷裂,再加上這么慢的節(jié)奏,如果不能沉浸,一定會感到沉悶無比,看不進去。 而關于視角,全片采取了三種視角:客觀視角、主觀視角和偷窺視角,一般類型片都以客觀視角為主體,而本片很少的客觀視角僅僅用于必要的服務敘事,而大量的主觀鏡頭使觀眾與角色共情并且和鏡頭的晃動形成風格上的互動。 偷窺視角基本集中在室內(nèi),而室內(nèi)場景表現(xiàn)阿玲和自己獨處的狀態(tài),這是非常個人和私密的,所以這個時候導演強調(diào)了攝影機的存在和觀眾作為窺視者的存在。 阿玲的所有困境在前30分鐘全部交代給了觀眾:和女兒的隔閡、在上海的丈夫永遠打不通的電話、住院的婆婆、下崗面臨失業(yè)(這場戲是唯一有點拔高主題的地方)等等,這些困境被外化成了一個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家里的門,這個表意非常明顯,但它對于主題十分重要所以不能不提。 門一共出現(xiàn)過三次,第一次是女兒離家,這一場鋪墊了門容易卡住打不開的客觀設定,阿玲無法打開門正在打電話叫人時,女兒連推帶踢地還是打開了,接著鏡頭切到門外遠處一棟相對的樓(偷窺視角),遠景拍阿玲疑惑地關上門。 第二次出現(xiàn)是阿玲化了妝,穿上了花哨的裙子,踩上了高跟鞋出門(心態(tài)好轉),這個時候視角跟門第一次出現(xiàn)是同一個機位,不同的是門順利地打開了,由此可知,門確實是阿玲內(nèi)心狀態(tài)的隱喻。然而這場戲之后出現(xiàn)了本片的一大問題:阿玲看到快餐店里的女兒和其男友,這里的過分巧合和戲劇感是跟全片現(xiàn)實主義基調(diào)不相符的,如果出現(xiàn)在其他地方還只能算是小瑕疵,但是這場戲是直接推動劇情的重要轉折的,以這樣一種草率的方式強行扭轉是有點難以接受的。 回到第三次門的出現(xiàn),也是全片的高潮,這里構圖是比較對稱的,門邊上的墻角處于視覺中心,以一個稍高的角度拍阿玲拼命想打開門,但就是無法突破,這個構圖強調(diào)了無力和弱勢,一陣努力之后阿玲跪倒在地開始哭泣,鏡頭開始晃動,強調(diào)不安和失衡,并和整體技法達到統(tǒng)一。當門最終被打開,暗示阿玲走出心靈危機,鏡頭又切到門外遠景,影片結束。當然片中符號敘事也不止此一處,同樣有之前毛巾和口罩的隱喻。 戛然而止的結局雖然在情緒連貫上恰到好處,但卻暴露了和先前文本的一處斷裂,即舞蹈的大量鋪墊,阿玲無意看到同事跳舞、受到影響對舞蹈產(chǎn)生興趣、在家獨自練習以及打扮好自己出門(應該是要跳舞),只是這里由于意外看到女兒,這條線順勢就斷掉了,這么多的鋪墊觀眾必然會對結局產(chǎn)生關于舞蹈情節(jié)的期待,況且還有時不時響起的那段主旋律(有時是劇情內(nèi)聲音,有時是配樂),然而這個期待到最后并沒有得到滿足。 導演有意識地減少對白,重點想要表現(xiàn)阿玲的內(nèi)心戲,這就要非常仰賴視聽語言。像有一場醫(yī)院的戲,阿玲缺乏自信面對眼疾康復的男人,她從靠窗的病床走向門口,背向窗戶有一段糾結和掙扎,這時前景沒有任何光源,而背景只有窗外的自然光,僅映出阿玲的輪廓而看不到她的表情,突出她的抵觸情緒和不自信。 但導演對視聽的掌控在某些方面還不夠嫻熟,尤其是音效,很明顯他很想突出聲音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狀態(tài),但卻忽略了空間邏輯,比如說明明是一個遠景,但阿玲咽水的聲音被刻意放到很大,這就讓人非常容易出戲。 總的來說,錢翔導演是不夠老練,但是可見誠意,沒有給人一種浮躁之感,這也是臺灣電影一直以來優(yōu)于大陸電影的一點,所以在充滿快節(jié)奏的21世紀,如此私人和舒緩的電影真的不多了。
中年女性的失語困境,丈夫和女兒永遠打不通的電話,后半段干脆沒有一句臺詞,只能用陳湘琪的肢體和眼神來豐富景框,但面對單調(diào)的生活,她的肢體比起電視上的跳舞教學是笨拙而可憐的,情趣洋溢的舞蹈也和她隔著一塊屏幕。她的生活是一個人的舞臺,有話又說給誰聽呢?醫(yī)院病房鄰床的男人也不能說話,只有喉嚨里的唉咽,他想說又不能說,陳是無話可說,他的“想說”是陳內(nèi)心的投射。只能給自己化妝、做衣服、穿上透明的高跟鞋出門“撩撥”一下外面的世界,公交車上的畫面是全片的高光,奈何性感只是自己的想象,奏鳴曲只能在心里響,其他人都聽不到。最后對著壞掉的門沖撞,大喊“開門啊”,終于門開了,也沒有然后了?;毓夥嫡罩螅x“死”也就不遠了。
很多片子用“奏鳴曲”為名,如英國電影《春光奏鳴曲》,韓國電影《戀之奏鳴曲》壹《戀愛小說》,國產(chǎn)片《業(yè)主奏鳴曲》。
男主“失明”躺床上這個,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個國產(chǎn)片《地下·香》。男主也曾經(jīng)意外“失明”一段時間,是女主一直照顧他,一個地下室邊緣人物的北漂故事。
衛(wèi)生巾的特寫很惡心。想起多年前租住在一樓的時候,樓上高空拋物,就有丟下帶血衛(wèi)生巾的,那個物主女人是不是有神經(jīng)病???雖然說女人來大姨媽會變得有點不可理喻,但拿衛(wèi)生巾亂丟是個什么意思?還有那種把衛(wèi)生巾丟到馬桶導致堵塞的傻缺。
制衣廠看著很有親切感,LONG LONG AGO,曾經(jīng)在一小型制衣廠體驗過兩個多月。
看完真情部落格陳湘琪的訪談馬上去看了這部封后之作。
看片名特別燦爛優(yōu)雅,但片子講的是壓抑的中年婦女玲子一場青春的回光返照,就像電影英文名是EXIT,寂寞是需要出口的。
生計丟了,家人異地,每天的生活就是醫(yī)院服侍婆婆和一個人面對四面空墻。最直接的性欲望只能通過一個看來怪誕的方式釋放。
年近五十,不如年輕活力勇敢,卻又不至于老人放任夕陽。中年女子的寂寞哀愁就在還有那么口氣就充滿渴望地想從這種作繭自縛的死寂里唱出點青春靚麗。
電影二十分后幾乎沒任何對白,但就是這死寂伴隨玲子各種動態(tài)才顯得真實,偷擦女兒的口紅,一遍遍貼掉下來的墻紙,甚至反復窺聽隔壁女子蕩漾的嬌喘。
記得有個講地獄的寓言,說無聊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地獄。是啊,忽然覺得很適合描述玲子孤獨的狀態(tài)。
其實看這部電影很容易聯(lián)想到同是中年危機的媽媽。
我媽剛退休,每天和一堆同樣寂寞的中年婦女一起喝早茶,無論是我媽還是我們常嘲諷的廣場舞大媽們,他們也想要一支自己的回光奏鳴曲,去做這個浪漫溫柔的夕陽夢。希望爸媽可以快樂做些從前想做但沒做的,也希望自己中年危機時有個不無聊的出口。
最后覺得陳湘琪好棒。
女主角正好展示何謂用生命去演戲,她的演出極之好,極有說服力。
重頭戲打死不給女主角正面臉部特寫,拍那么多背影和側面是鬧哪樣!拙計!
女主憑借此片演技打敗了鞏俐拿金馬就很離譜,開后門也不是這樣的開法。
臺灣近年一些小眾電影,喜歡選擇一些陰暗的陋室,緩慢沉悶的節(jié)奏,木訥的路人甲表演方式,夾雜閩南語的對白,講一些底層的事,大部分都是走進裝逼的死胡同。
比《黃金時代》的湯唯強太多,也不比《歸來》的鞏俐差,確實好。
什么破玩意也能獲獎?
她就像鐵柵欄上的花,向陽綻放著。只不過,她是鐵做的,死死地被釘在柱子上,在夜里冷卻熱情。
臺版“女人四十”。不經(jīng)意間找到了在生活中逐漸消磨掉的母親性和女兒性,然后又在不經(jīng)意間變回了失卻了性別的行尸走肉。以極少的臺詞和極為細致的表演構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但敘事又讓人感覺缺乏連貫性??偟膩砜矗@部處女作有點兒類似于楷書沒學好就要寫行書的感覺,雖然如此氣韻猶在,依舊讓人動容。
一個獨居中年女人,一扇推不開的門。影片沉悶并不壓抑,處處是欲望與孤獨相互交纏。女人每次穿戴美艷畫好了妝,來為對床的眼疾男子擦身子,卻在男子睜開雙眼之后不敢前去,甚至用口罩蒙上男子的雙眼。節(jié)奏極其遲緩,劇情對白寥寥,充滿了導演強烈的自我風格。最后高潮戲女人痛哭的長鏡頭非常讓人困睡。
無援的更年期中年女性,冰冷、焦躁,沒有出口,在家中廠房醫(yī)院設置了許多牢籠意象。聲音設計是另一條線索,到了最后超長鏡頭的撞門聲達到一種噩夢。那個男子雖然是必須,但感覺有些敗筆。作為新導演,似乎沒犯什么大錯誤,但總覺得是概念先行了,故事單薄,只能依賴陳湘琪的獨力表演
一部用影像說故事的電影。聲音在其中亦佔關鍵的點題效果(例如末段垃圾車音樂是"少女的祈禱")。中年婦女的寂寞煩悶,彷彿失去定位。卻也不知從何突破。在長年束縛裡近乎枯竭的內(nèi)心,其實還壓抑著某些躍動。陳湘琪演得太棒了。臺詞很少,全靠眼神、情緒與肢體表演。極細膩精彩!!!
藍色大門攝影師錢翔導演處女作,陳湘琪被拍得很美,還是蔡明亮的狀態(tài)。導演解讀片名:青春的回光返照,三段式奏鳴曲。半小時后沒一句臺詞,全靠緩慢肢體動作,最后數(shù)分鐘長鏡頭破門。內(nèi)地打工潮,更年期狀態(tài)與心理,女性形象細致入微。忘不了攝影老本行,很多大特寫和帶框遠景,一點點配樂來自雷光夏。
有興接到導演場的招待,在看完電影後立刻把一股腦兒煩惱都問了導演與主角。照錢導的說法,這部後半段的默片呈現(xiàn),並非炫技,而是全片的隱文本,那便是對語言的不信任;人一說話,真實就消失了,所以女主角前半小時的所有對話,都隱含太多心機,讓她壓抑,唯有當人從語言中閉窗,人性才開始啟程。
能PK掉鞏俐的女主角?金麻將厚顏無恥?。?/p>
只有沉下來看,才會進去這部電影,否則兩個世界,不需要浪費時間。陳湘琪的演出,超滿分。是生活的那些磨難與沉淀成就了偉大的表演。對了,不要忘了躺在病床上的那個演員,東明相。就憑東明相哭的那場戲,是可以直接拿去年金馬最佳男配的,可是連個提名都沒有。都是在用靈魂演出的演員,向你們致敬。
手法刻意,陳湘琪真美,是真的美,內(nèi)外一體的美。
結尾處,陳湘琪撞開門的那一刻,接著鏡頭從室內(nèi)轉為樓道遠景,孤獨落寞全都涌現(xiàn)出來,味道一下子就有了...其實,前半部分還挺中規(guī)中矩的...
「Exit」顧名思義,打不通的電話,推不開的門,推開門后的空寂冰冷。劇本太過單薄,幾乎只是為了營造這種低氣壓的氛圍。更年期女性的焦躁不安、晃神憂慮、燥熱心煩被陳湘琪一人立了起來,再激揚的探戈伴奏曲也要被巨大的孤獨無助吞噬。陳湘琪依然很美,笑起來的酒窩依然年輕可愛。
是寂寞芳心,也是百年孤獨。悶片在某種意義上更凸顯個人的獨角戲,去年金馬獎上勝出鞏俐趙薇拿下影后,除了它更臺式,也因為那一句,很輕的電影有很重的人生。結尾戛然而止的點很好。如同英文名Exit,她哭完用力撞開困住她的門,但無人知曉空虛的人生能否尋到出口。陳湘琪某些側臉神似李心潔與周慧敏。
看不到臉,沒有臺詞,剩下的只有肢體表演,可同是強調(diào)身體的演出,陳湘淇的表現(xiàn)尚且不如鞏俐十年前那部被金馬拒之門外的《愛神之手》。 很悶的電影,最可怕的不是悶,而是悶到最后什么結果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