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綜藝大陸2019

主演:梁文道

導演:謝徽

 劇照

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劇照 NO.1一千零一夜第四季 劇照 NO.2
更新時間:2024-04-11 04:53

詳細劇情

我們所承續(xù)的人類文明傳統(tǒng),其實是一代又一代人變革的成果。從600年前的文藝復興,到 100 年前的“五四”運動,總有那么一批人, 在大膽地想象一個不一樣的未來。所以,回顧經(jīng)典,就是回顧往日的先鋒。

 長篇影評

 1 ) 《一千零一夜》——上帝說,要有光。

很早的時候就看過梁文道的書,我記得應該是叫《我執(zhí)》吧,那時候年紀小,可能未必看得明白,但印象中,梁文道是個非常高雅的人,帶著中國文人的那種雅致,是如今的知識分子再也沒有的那種。聽說他是很出名的香港鳳凰臺的主持人,專門講開卷有益。如今,開卷有益也有了大陸版,它叫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多好的節(jié)目呀。夜行讀書,做滿一千零一夜,講述這些書的故事。如今的人都不大看書了,可他不信,他堅信還有很多人會看書,只是他們需要導師。而他,愿意來做我們的導師。 梁文道的開卷有益,美國夢的開篇選得秒。我完全不知道《了不起的蓋茨比》竟然有著這樣的社會和時代意義,果然讀書要讀的不僅僅是書,還有作者,還有歷史。 同樣都是開卷有益,梁文道真正讓我們看到了深刻和高級,而羅輯思維徹底淪為庸俗和功利。哲學家來講文學,果然是降維打擊呀。( ????? ? ???? ?)~? 一周刷完了142集,幾乎從第一集開始就熱淚盈眶,從頭哭到尾,很久很久沒有這樣的觸動了。朝聞道,夕死可矣。 以美國夢文化充斥著當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開篇,到中國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論語》結(jié)篇,妙。 第二季呢,似乎跳出了單純的講書。這一季感覺更多的是想幫助我們打破常規(guī)。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不停地被周遭環(huán)境framing,然后慢慢去到別的地方,不停地遇見新的事物,逐步塑造成一套自我的framing,讀書的重要性不必再言,道長厲害的地方就在于通過這樣一檔看似快消品的節(jié)目幫助我們不停刷新和跳出已經(jīng)成型的framing。 人永遠不應當失去思考的能力,每個人也必然不是一座孤島。 最后關(guān)于媚俗的闡釋真是犀利,好像一切高雅都要回歸平淡,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諦。 很能認同道長的想法,或許是因為我們一樣受了西方的文化洗禮,以及哲學觀的影響吧。很喜歡他總是用哲學辯證的思維去看去想。也正因為他同時受到了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培養(yǎng),所以才會有一種凌駕的人文主義以及大氣的包羅萬象吧。 第三季是出走季,道長帶我們?nèi)チ吮本?,敦煌,京都和大同。然后在這些地方他講了和這些地方有關(guān)的書。開篇吃鹵煮好接地氣呀,用這種生活氣濃郁的方式打開本季,真是很特別,搞得我也想吃鹵煮了。 關(guān)于北京的幾本書我都看過,但都不喜歡,即便史鐵生是喜歡的,喜歡的也是《病隙碎筆》,而不是中學大綱里的《我與地壇》。 雖然這幾部近代中國文學作品都是中學大綱范圍里的,但如今才覺得我們之所以不愛近代中國文學都怪中學老師講解不好,若是有道長這樣的老師,那語文課該多么詩意。 攝影非常棒,好想念秋天的北京,一樹一樹的黃色銀杏,太美了。 北京,敦煌,京都和大同,道長你的審美怎么可以這么好!北京的部分耳熟能詳,敦煌是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而京都是一如不變的極致和靜謐,大同也是讓人耳目一新。 人生呀,最幸福的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了??梢匀ンw驗別人的人生,看別處的風景,真的是詩,和遠方。 第四季,非常整齊。分三個部分。 近現(xiàn)代中國啟蒙革命文學。 近現(xiàn)代歐美意識流和現(xiàn)代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經(jīng)典: 神曲,十日談,君主論。 一向不喜歡第一個類目;第二部分太抽象了,我基本上就是開了個眼;而第三部分,即便幾百年過去,那閃耀著的人性之光,仍舊閃閃發(fā)光。 道長,等你講完一千零一夜。 2020-10-20 20:18

 2 ) 中國文化,弘揚無議

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以綜藝的形式來宣傳,弘揚中國文化是絕對的不易,《一千零一夜》做出如此大膽的嘗試,也是絕對的一大突破,雖然觀看人數(shù)不多,但還是值得點贊,也希望更多的當代年輕人能夠多關(guān)注中國歷史,做到人不忘本,方能弘揚文化于天下,宣推歷史于世間。

《一千零一夜》以最簡單的形式給予大眾精神食糧,實在是值得觀看。

 3 ) 所謂名著,是超越時代的存在

拍攝:本季的場景拍攝、音樂方面已經(jīng)非常成熟。雖然我平時更習慣聽音頻,但視頻中的場景取景、書摘朗誦、道長本人的深情投入講解及衣品都實在太過良心,所以我還是會先盯住看一遍(完全不催眠好么....)。此外,應該是從上季開始,內(nèi)容與場景也有了更多的互動,我甚至逐漸能接受本季中部分在鬧市的取景了(是的,從《荒原》那集開始....)。

內(nèi)容:本季中已談到的著作理解難度、延伸的話題深度應該高于前幾季。大概是制作團隊考慮經(jīng)過前幾季的鋪墊,是時候引入這些難啃、晦澀的但又能令人深省,或者說有一種啟蒙、覺醒作用的經(jīng)典著作了。

道長的講評依然精彩,從歷史背景、相關(guān)著作、人物的介紹都緊密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再到書中具體哲學、社會現(xiàn)象問題的提出和看法觀點的鋪陳也都富有邏輯。道長曾反復提到“《一千零一夜》是作為一檔導讀節(jié)目而不是替你讀書”,對比時下各種“幾分鐘讀名著”“給你XX干貨”節(jié)目,觀眾應該能覺察到《一千零一夜》本身是有話要講的,而道長也把握的非常好,我常常會邊聽邊反復思考比對當下,拋出了很多之前想不到問題,真正的激發(fā)好奇,促使去了解更多。

最后,在“文藝復興”這集后來評,是真的被節(jié)目最后道長提到“但丁如何回應屈辱返鄉(xiāng)條件”的故事感動到了,他說:“文化中有種力量使我們追求人的尊嚴,這種尊嚴使我們超越所有俗世束縛、政治、黑暗,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歸宿和保證”。

能聽到這樣的節(jié)目,真的感謝。

 4 ) 這一季的海報真的很好看

有這樣一檔節(jié)目,自2015年開播,歷經(jīng)三季之后,2019年6月第四季上線后僅5天,在豆瓣就獲得了9.9的神仙分數(shù)。

那就是“道長”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開播評分9.9
F

先回顧一下過往三季的海報

第一季,欄目初始,黑白畫風,非常符合道長文人墨客的那份儒雅與學識。

第二季,嗯……感覺要表達的沒有表達完善。

第三季,出走季,山水畫上,行走背影加多重曝光,有點意思,但欠些火候。

到了第四季,在回顧經(jīng)典的主題之下,選擇黑金雙色搭配,實屬精明之舉,淡雅又不失高級。

通過插畫的巧妙處理,將“道長”,書籍,城市三者的關(guān)系講述的清晰明白。還有那書籍側(cè)面1001的倒影,若隱若現(xiàn)的墨點和背景的那一輪圓月,也是值得品味的細節(jié)。

看過節(jié)目的都知道,梁文道先生會在不同城市選擇跟這個城市人文相關(guān)的書籍進行解讀。

拿北京四集來說,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北京4集就會介紹當時最受中國年輕讀者歡迎的外國翻譯著作,來紀念它。

所以在書單的呈現(xiàn)上,就會有

1、泰戈爾:《飛鳥集》、《新月集》 2、杜威:《民主與教育》 3、易卜生:《娜拉》 4、克魯泡特金:《互助論》

因此,如何通過視覺表現(xiàn),讓觀眾對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書籍第一時間產(chǎn)生興趣?

這9個故事,都很適合不了解這個節(jié)目的人。

1、《老人與?!?/span>

2、《堂吉訶德》

3、《飛鳥集》

4、《城堡》

5、《了不起的蓋茨比》

6、四世同堂

7、《李爾王》

8、《神曲》

9、《十日談》

 5 ) 一千零一夜:成長與陪伴(完結(jié))

第二百一十夜:改革國家必須從教育開始:民主與教育

(2019年為“五四運動”100周年)

作為實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約翰杜威 John Dewey 認為

1. 溝通即是教育,所以教育即是生活,是延續(xù)集體生活的手段

2. 教育激發(fā)人類潛能,讓人們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3. 教育教會人們重組舊經(jīng)驗、吸收新經(jīng)驗,更好的適應時代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xù)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教育是使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更有意義的過程,因此個體的發(fā)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隨著知識的復雜化、世界的一體化,遠古社會小團體之間口耳相傳式的教育模式已然不再實用,人們需要在學校這個環(huán)境中循序漸進、系統(tǒng)得、靈活得學習與時代相應的知識,如通過游戲促進學生的想象力,了解世界。教育的改革實則反應出社會的改變:學校不能脫離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五四”時期,約翰杜威【教育改造】的主張在中國格外受歡迎 -- 新文化運動的推行者們極度鄙夷八股文的教育和其背后腐朽的價值觀。


第二百一十一夜: 泰戈爾:國際版汪國真?

作為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大文豪泰戈爾Tagore雖名噪一時,但經(jīng)過鄭振鐸、冰心等翻譯出的【金句格言式、偽文藝腔范兒】的【雞湯短詩】卻在今日使得他的作品在國內(nèi)嚴肅文化圈內(nèi)所不屑。

泰戈爾被稱為“印度詩哲”,因為他的作品包含了【泛神論的特殊宗教觀念】(如《吉檀迦利》)、反對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tǒng)治】但同時也不贊成風起云涌的、具有強烈排他性和分裂性的【民族獨立運動】和其代表的【惟物主物世界觀】,他主張【主觀唯心論】、乃至于遁世主義。

因此,當泰戈爾在五四時期受【講學社】邀到中國,被尋求革新、力求西化、主張科學、試圖打破宗教和階級的新青年們所批評。

雖然泰戈爾的詩集聲譽迅速落敗,但他對于民族主義的思考和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卻在越來越受到主流的認可。印度高昂的民族主義最終導致古印度付出了暴力和流血的代價,文明古國被【種族仇殺】分裂為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然而,泰戈爾先知性的眼光在當時的中國,卻因逆耳而倍受打壓……


第二百一十二夜: 《娜拉》:女人還能是男人的玩偶嘛?

在舞臺劇《玩偶之家》中,娜拉被丈夫以【太太】和【小孩】的雙重身份對待 -- 丈夫認為所有女人都是幼稚、不獨立、需要依賴和教育的。而為了讓丈夫去意大利一年療養(yǎng)治病,娜拉以其父親的名義,偽造文件向銀行借錢并對丈夫謊稱是父親的遺產(chǎn)(女性無法向銀行借款)。娜拉因為造假而被銀行貸款員抓住把柄,被威脅不能讓丈夫開除這個臭名昭著的貸款員。夫妻間的矛盾由此展開……事情揭露后,丈夫因為妻子借錢給自己治病有辱自尊,對娜拉橫眉冷對。覺醒了的娜拉決定不再忍受被當作男人的玩偶,憤然離家出走。

劇本前半段采用了當時頗為流行的佳構(gòu)劇(well-made play),以寫實方法演戲劇,并刻意制造沖突增加故事觀賞性。但是故事的結(jié)尾卻一反大團圓結(jié)局。

挪威作家易卜生Ibsen因為此劇在歐洲一舉成名。他是第一個用歐洲口語寫劇本的人。此外,他運用大量舞臺說明讓觀眾通過閱讀劇本進行情景再現(xiàn)。最后,他大膽選用現(xiàn)實題材,直擊社會問題,宣揚【民主自由價值觀】,批判【男權(quán)社會將女人當做玩偶和附屬品】。彼時英國正處于“禮教吃人”的維多利亞時期,被劇評家批判違反人文道德--女主角被認為是一個不負責任不成熟的女孩,并將劇本結(jié)局改的面目全非。

劇本傳入新中國時期,適逢【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潮,認為傳統(tǒng)中國中國復權(quán)社會剝奪女性權(quán)利,因此劇本廣受追捧。然而當魯迅先生準備續(xù)寫娜拉出走后的情節(jié)時,卻發(fā)現(xiàn)在男權(quán)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下,娜拉無法自力更生。此外,北洋政府以道德敗壞為由禁止男女同臺演出,只能依靠反串,也給劇本的推廣帶來了困難。

易普生被認為是近代劇作家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宣揚的男女平權(quán)主義在現(xiàn)在看起來似乎已經(jīng)過時,然而,近期掀起的女德班似乎還在提醒著我們,女性平權(quán)還有漫漫長路……


第二百一十三夜:《互助論》:被遺忘的另一條路 在共產(chǎn)主義理論學說跟組織機構(gòu)在中國還沒有完全建立跟傳播開來的時候,無政府主義是當時新文化運動里面?zhèn)鞑プ顝V、影響力最大的一種激進思潮。右翼無政府主義者推崇純市場/資本主義。但追求自由解放的主流左翼無政府主義者認為被政府或者企業(yè)、老板主宰無異,主張【自發(fā)互助精神】能夠完成政府使命。

互助出于人類族群共有、基于【生物基礎(chǔ)】的【休戚與共】:多數(shù)動物采用集體生活狀態(tài),種群內(nèi)互相照顧以維系生存(如螞蟻蜜蜂)。引申到早期人類,通常以血清為基礎(chǔ)構(gòu)成【氏族】進行集體勞動(如打獵、采集食物)。然而近代歷史則由大人物主宰和構(gòu)成,強調(diào)【英雄偶像人物和個人主義】,主張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掙脫共同體內(nèi)生活的壓力,由此忽略了直到【現(xiàn)代工業(yè)化、國家成立、資本主義誕生】后仍然存在的【底層百姓的合作精神】?;谶_爾文演化論所主張的人類【自私自利、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似乎也很符合【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學】的說法。然而此類想法其實是在現(xiàn)代國家誕生之后才得到大力推廣的。而近代【國家誕生】建立過程中,個人保衛(wèi)家族、鄰里互助福利需要被市場和政府取代,社區(qū)和互助狀態(tài)不斷被摧毀,個人主義抬頭。

無政府主義在如今社會似乎已經(jīng)過時乃至不被當成【嚴肅政治學說】被【邊緣化】。但在五四時期,強調(diào)【個人自由解放】、主張【平等、掙脫束縛】的無政府主義深深影響了當時的新青年,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鋪路。以【革命政治】為基礎(chǔ)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以【社會文化革命】為主、無法掌握政治政府的無政府主義只能是【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則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中央組織架構(gòu)】。

無政府主義在完成它的“歷史任務”后似乎就隨著今天被遺忘的五四的種種的儀式,逐漸走向幕后……


第二百一十四夜: 《尤利西斯》:有史以來最難懂的小說?

史上最難懂?最偉大小說?歷史巔峰? 淫蕩至極?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實的《尤利西斯》? 在愛爾蘭,每年的6月16號被定為布盧姆日,是愛爾蘭除了圣誕節(jié)跟國慶之外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是書中男主角布盧姆在都柏林1904年的6月16號18個小時,而作者把整個時代的一整座都柏林濃縮在這一天里面。

尤利西斯是希臘史詩文學《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里面主角的名字。荷馬史詩這個世界,是歐洲人【想象中完整的世界】; 史詩囊括了彼時希臘人全部所想所見。所以作者要用這個史詩般的結(jié)構(gòu)來寫他所身處的這個當代世界的愛爾蘭的都柏林。

第十一篇 《塞壬》 中用到了古典音樂當中的【賦格】結(jié)構(gòu)跟手法,以簡單的音樂的片段開頭,慢慢發(fā)展成為相對完整的一段旋律,而后用另一個聲部把它加以變形,又復現(xiàn)出來。運用在寫作中, 人物事物形象就越來越立體,越來越鮮明。 喬伊斯其實是在每一章都試著轉(zhuǎn)換一種不同的寫作方法,試著從各種角度,來讓我們認識跟感受現(xiàn)代世界。寫作手法是千奇百怪, 又幾乎囊括了我們所知的所有【文體實驗】于一身,以此讀起來晦澀難懂。 但是好像只有這樣,喬伊斯認為才能夠捕捉到從【全方位打破感官】的方式,去重新認識這個現(xiàn)代世界。


第二百一十五夜:《荒原》:繁華世界就是荒原

出身于美國南方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牧師家庭的艾略特無論到了哪里,都有一種格格不入的一種「外來人」的感受。 而他把他的孤獨和牢騷, 不自覺地在那個擾亂弦線的末端,碰觸到了他所屬于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甚至那個文明一些神經(jīng)上的擾亂的狀態(tài),凝結(jié)成了 《荒原》——這首現(xiàn)代主義詩歌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荒原》描述的就是一戰(zhàn)之后的歐洲或者世界,但它并非描述一戰(zhàn)之后的結(jié)果,而是一戰(zhàn)的原因:早在一戰(zhàn)爆發(fā)之前,人類的精神文明/西方文明進入了一片「精神上的荒原」。 在《荒原》里,我們看不到傳統(tǒng)的詩中的【首尾一貫】,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角色和場景。但我們?nèi)匀豢梢哉业接刹煌宋飻⑹龅穆曇舯澈?,一種更一致、普遍的聲音,描述著一種在【盛衰輪回】、 【荒涼落敗】的情緒和歷史前進的狀態(tài)。人們?nèi)纭拘惺呷狻恳话闵顓s【毫不自知】。 艾略特曾經(jīng)說過,他甚至在看到一朵玫瑰綻放盛開的時候就已經(jīng)聞到了腐敗的氣味,因為他知道它終將邁向腐敗那個地步。

這首詩所要展示的,是當代社會里,種種的無秩序、無意義,各種荒謬情況。 因此,當我們用文字去表達現(xiàn)實社會的混亂、紛雜、多元時,這個語言也必然是間接的、隱晦的、混亂的一種語言狀態(tài)。 艾略特特別強調(diào)一種聲音的想象力(auditory imagination),這種聲音的想象力,透過詩歌的音節(jié)、韻律,在我們還沒有讀懂文字意義之前便影響了我們。荒原并不只是對現(xiàn)代世界的隱喻,它也許還是我們?nèi)祟惔嬖诘母揪硾r。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第二百一十六夜:《城堡》:沒有活人能走得出去

猶太裔捷克人卡夫卡降生在19世紀80年代。這是個“世紀末”陰云籠罩的年代:德法戰(zhàn)爭的炮聲剛停,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正雷厲風行;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重重,“前途未卜”的灰暗情緒困擾著人們,令人不安、憋悶。這股情緒郁結(jié)的結(jié)果,三十年后終于在表現(xiàn)主義運動中找到突破口,大聲地“吶喊”了出來。這種吶喊的情緒,確定了卡夫卡一生的精神基調(diào)??ǚ蚩ㄉ霸谖膶W界默默無聞,因為他最重要的作品幾乎都沒有在生前出版過,他因?qū)ψ约鹤髌返牟粷M意曾將九成作品毀之一炬。20世紀50年代起,人們從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孤獨感、恐懼和絕望中看到了自己生存狀態(tài)的尷尬和荒誕,因此卡夫卡的闡釋者蜂起,出現(xiàn)了一股“卡夫卡熱”。

他影響力最大的作品有三,第一部就是《變形記》,講述主角格里高爾一早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甲蟲的荒誕故事。第二部《審判》,講述主角約瑟夫·K在早上正睡覺的時候,被人叫醒,說他犯了罪要被抓去審判,最后判了死刑,但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罪名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就是《城堡》。整個城堡仿佛是一個非常龐大而復雜的機構(gòu),在村莊里面要干成任何事情,都要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手續(xù),需要無數(shù)的文件,走無數(shù)的程序,這是一個永遠在忙碌卻不知道到底在忙什么的荒誕世界。他好幾次覺得,他在這里感覺太荒謬了,他要跟這個城堡以及城堡所統(tǒng)治的這個村莊里所有荒謬的體制對抗,但是到最后,這個對抗使得他變成了這個城堡統(tǒng)治范圍的一份子。他被同化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接納了這個世界的荒謬,然后呢?沒有然后了。我們就好像那個K,想要去尋找答案,要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什么,到底是誰。

卡夫卡的文筆非常清晰、非常有邏輯,甚至可以說幾乎是干枯、中性的文筆,所以他寫的東西,人人都看得懂,可問題是,所有人都仍然覺得這本書很難懂。理由是,卡夫卡所營造出來的世界好像跟我們眼前看到的現(xiàn)實世界一樣,只不過整個角度偏離了一點,于是你就好像墜入到了一個夢魘里面一樣。卡夫卡使用了一種藝術(shù)手法,一種“間離”技巧,或曰“陌生化手段”,借以使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啟悟人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洞察現(xiàn)實,進而向人們提供一條思路,認清自己的可慮的境況。

卡夫卡的德文既脫離了捷克日常生活的語言,又脫離了德國及奧地利那種日耳曼文學世界的語言,那么他的文學特色是什么呢?第一,比起我們之前介紹的像艾略特、喬伊斯那種語言大師,卡夫卡會讓人覺得他的語言詞匯很貧乏。第二,他的文字書寫好像特別干燥,沒有很強的生命力。第三,則是他的這種語言所呈現(xiàn)出的一種詭異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卡夫卡自己曾經(jīng)在書信里面說過——他不能不寫。

卡夫卡筆下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忽明忽暗,似有若無,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若即若離——處于不斷地來回滑動或擺蕩之中。 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有這樣持久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真實性。真實性這里不僅指作者觀察生活的精確,角度的獨特和研究的認真,還在于作者體驗和感受生活的真實。無家可歸的漂泊感是他的精神結(jié)構(gòu)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內(nèi)發(fā)力的重要來源,因而增加了他的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的豐富性和深邃性??ǚ蚩ǖ某晒?,首先應歸因于他的時代意識,他適時地感知到時代的思想脈搏,較早地探悉到屬于本世紀的或未來的審美信息。在卡夫卡成長的年代,西方以“理性”為主旨的價值秩序已經(jīng)受到懷疑和動搖,馬克思宣告與資產(chǎn)階級思想體系實行“徹底決裂”與尼采宣告“價值重估”可謂殊途同歸,代表了西方不同思想派別的知識界對傳統(tǒng)價值觀的唾棄;馬克思創(chuàng)立共產(chǎn)主義學說與尼采決心“自己來當哲學家”都表明他們要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取代它,在本世紀,特別是頭30年,他們的學說在西方第一流知識精英中都找到了大批信徒。在德語文學中,布萊希特和卡夫卡堪稱這兩方的不同代表??ǚ蚩ǖ乃季S特點乃至創(chuàng)作特點都與一個哲學術(shù)語有關(guān),這個哲學術(shù)語就是“悖謬”(paradox)。


第二百一十七夜:《不安之書》:一個人可以有100種人生嗎?

在南非的德班成長、接受英式教育的貝爾納多·索阿雷斯,直到17歲,才回到里斯本重新學習葡萄牙文。他在外貿(mào)公司里,做文書處理和翻譯。工作之余,他便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一輩子都在做一個【戴著面具】的人。對完美的欲望使他害怕用自己的真名去寫作,因此,他創(chuàng)造了75個作家,每一個人都有獨立完整的人格和截然不同的詩歌風格方式,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作品,包括了詩、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甚至包括占星學的評論--一個人就可以是平行的無窮個宇宙。他就像是一個不斷的分裂的一個細胞核,像是一個宇宙大爆炸的起步點,一爆炸出來,誕生出無數(shù)的星云、無數(shù)的星系一樣。

他的其中一部代表作便是《惶然錄》/《不安之書》。佩索阿也為這個《不安之書》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作者,叫作貝爾納多·索阿雷斯。這個索阿雷斯其實像是一個佩索阿的殘缺版本,是一個純粹的意識的存在,因此這本書是一個【沒有任何事實的自傳】,它剩下的是只是一個擁有【憂郁陰暗】的調(diào)性的意識的流動而已。

這本書結(jié)構(gòu)紛亂、體裁復雜。所以,你可以把這本書想象成是佩索阿的一個【素描冊】,他看到了什么東西,有靈感了他就在那兒畫。這本東西最理想的閱讀方式,其實是把它拆成活頁,然后每一個讀者都能夠自行地去組織哪一張放到哪一頁。所以,這本書在這個意義上講,它就像是博爾赫斯所說的那種【無限之書】,好像任何時候你去看它都覺得它長得不一樣,好像不斷有新的內(nèi)容。

寫作像一種我憎惡然而一直戒不掉的吸毒,一種我看不起然而一直賴以為生的惡習。

第二百一十八夜:《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沒有戰(zhàn)國,哪里百家?

雅各·布克哈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藝時代的文化》中把文藝復興跟過去歐洲的漫長的中古年代一刀劃分為二。至此之后,我們對于西方史的理解,就變成了由【上古】——希臘、羅馬黃金時代、【中古】——黑暗中世紀,以及由【文藝復興】所開端的近現(xiàn)代了。然而長期分裂的意大利為何能夠引領(lǐng)文藝復興?

13世紀到16世紀之間的意大利是一個充滿了陰謀暗算、紛爭、權(quán)斗的可怕時代。跟歐洲大部分逐漸轉(zhuǎn)向君主集權(quán)制的國家不太一樣,整個意大利半島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有像樣的統(tǒng)一運動。有兩大勢力干擾了他們的統(tǒng)一:一是【神圣羅馬帝國】中由貴族大家族里的封建領(lǐng)主們推選出來的皇帝,二是扔有俗世權(quán)力的教皇,即【天主教】勢力。在此黑暗背景下,執(zhí)政者只能依靠有才能之士而非親戚血脈,這為百姓們開辟了一個上升的渠道。兩大勢力相互斗爭,政治上一片混亂,人間道德崩潰,【個人意識覺醒】了的意大利人試圖在阿拉伯世界所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人的著作中尋求答案,追求自己的利益。貿(mào)易的發(fā)達使得大量文化遺產(chǎn)再度被發(fā)掘、再度滋養(yǎng)了這個時代的人,所以叫做文藝“復興”。

文化之中,能夠給我們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使我們追求的是人的尊嚴,這種尊嚴會使得我們超越俗世的束縛——包括所有的政治,所有的黑暗。是文化讓我們最終個人的生命得到了最終的歸宿和保證。


第二百一十九夜:《神曲》:為一個少女寫下西方文學第一高峰

西方文學史的雙峰-- 莎士比亞與但丁,一個展現(xiàn)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廣度,一個展現(xiàn)了其深度。雖然但丁生活在歐洲漫長中世紀的結(jié)尾、文藝復興的開頭,但因其成就,他仍然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代文學上的偉大開創(chuàng)者。

出身沒落貴族之家的但丁夾雜在意大利考完和神圣羅馬帝國勢力之間,并因黨爭失敗被放逐,后半生只能流亡。而這本巨作《神曲》則是但丁流亡時期十五年的嘔心瀝血之作?!渡袂分v的是一段【朝圣之旅】,但其旅途卻是天堂、地獄、煉獄、天堂這一前所未有的奇幻路程。對3的執(zhí)迷貫穿全詩,三個不同的領(lǐng)域/篇章,每章都由33首Canto (即33首歌)構(gòu)成,甚至獨創(chuàng)了【三韻格】 (terza rima,第一行與第三行最后字押韻,第二行韻腳作為第二部分第一行與第三行的韻腳)。但丁與9也有不解之緣:9歲遇見初戀貝緹麗彩,18歲街頭重逢。雖然但丁只與貝緹麗彩打過這兩次照面,但在《神曲》中,她被描寫成一個閃閃發(fā)光的天堂圣女,默默引導他當回詩人本色,以先知身份告誡人間。

《神曲》是但丁對西方歷史的評論,因此還牽涉到了【道德的審判、神學和哲學上的分析】,里面包含了古代人物和他所目睹的歐洲已知世界的一些現(xiàn)象、歷史、事件。在地獄中討論罪惡,在永恒的煉獄中討論贖罪,而天堂則摒棄世俗肉欲之樂、以一種宏奇的想象力描述了天堂之樂。

每一個人的未來,都是建立在他的過去之上。在煉獄中,我們因自由意志犯過的問題,也將由自由意志為自己洗脫罪惡,升入天堂。


第二百二十夜:《十日談》:禁書的逆襲

1348年,黑死病席卷佛羅倫薩,七男三女決定逃荒至郊外,每日尋歡作樂,以忘卻自己對末日降臨的恐懼。而他們消遣的方式--講出一百個故事,構(gòu)成了文藝復興時代其中一部最偉大的杰作--《十日談》,它把【人類的復雜性、生存世界的全景】,用一部作品以段子的方式囊括起來。

這一百個故事,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故事盒”。分成十天,每天都有自己的主題,而每一天跟另一天談論的的主題,也是互相對應的(如愛情生活的美滿和不美滿)。他探討的不是所謂的人性或內(nèi)心(現(xiàn)代小說興起之前,文學并不關(guān)心人的內(nèi)在世界),而是人類在社會生活通過行為、言語的【互動】。

這是一部14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qū)的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寫出來的作品。薄伽丘作為私生子沒有繼承權(quán),卻因此獲得了拓展自己的興趣跟愛好的自由。薄伽丘熱愛希臘跟古羅馬著作,但為了向但丁的《神曲》致敬,他決定用意大利語而非拉丁文書寫此書。但丁寫的是天上的事情跟廣奇的世界;薄伽丘寫的是一個今時今日,當時意大利人看到的世界。薄伽丘與但丁另一相似之處在于兩本書都是為了女人而寫。但他不是要獻給一個他心儀的女性,而是獻給廣大的婦女群眾。啟發(fā)他的不是繆斯女神,而是活生生的女人。

有大量大家覺得誨淫誨盜、諷刺教會、挖苦權(quán)威的內(nèi)容,其實是薄伽丘在相當正面地在歌頌——【女性情欲】。他通過【女性視角】而這大概是西方文學史上面,從羅馬帝國覆滅之后,第一次有女人如此直接地、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欲望。另外它也主張人人平等、為底層階級和農(nóng)村居民等弱勢群體發(fā)聲、男女平權(quán)等。但因為露骨的描寫、鼓勵婦女釋放自己的情欲,它被天主教列為禁書。

這條法律(女性通奸要被燒死)是行不通的,因為它只是硬要我們這些可憐的女人遵守,而女人卻比男人更高明,有時候可以滿足許多男人。另外,當初制訂這條法律時,并不曾征求過我們女人的同意,從來沒有來找過我們,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給它扣上一頂‘對女人不懷好意’的帽子。

《十日談》中彌漫著把社會道德、傳統(tǒng)習俗、男尊女卑等種種現(xiàn)象,拿過來嘲諷、挖苦,甚至是批判跟攻擊的氣氛。而它的創(chuàng)作背景則是橫掃歐洲3/4人口的黑死病,使得街頭尸橫遍野,進而宗教的權(quán)威被動搖,社會的結(jié)構(gòu)秩序崩塌。薄伽丘透過這一百個故事,去做一種實驗 -- 當社會正常秩序崩塌,人還剩下什么?答案是,【人類自然的本能】,即【人性】。在這本書里面,它不斷地歌頌著人的自然本能,歌頌著一個不屬于教會權(quán)威束縛的、人的本來的人性。


第二百二十一夜:《君主論 The Prince 》:歷史上最邪惡的書?

出生于15世紀后半葉的佛羅倫薩人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見證了整個意大利文藝復興最璀璨、最輝煌,但是轉(zhuǎn)眼就來到“末日”的年代。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揮軍侵入教宗國治下的羅馬。馬基雅維利作為這個短命的共和國外交使節(jié)的工作也由此告終。在流放途中,馬基雅維利依舊潛心學術(shù),念念不忘重返政壇。他將自己治國的方略建議編寫成了《君主論》,獻給當時的新統(tǒng)治者,美第奇家族。

書中一開始就很綱領(lǐng)明確地區(qū)分國家的政體的類型,即是【君主國】或【共和國】(不是通過世襲繼承,而是透過分割、不壟斷于任何一個人或者任何一股勢力,讓這個權(quán)力某種程度上擁有一種公共性)。君主國又分【繼承得來】和【新創(chuàng)建】。新創(chuàng)建的君主國又細分為靠【實力】與靠【運氣】。因此,《君主論》主要針對的是靠運氣創(chuàng)造君主國的美第奇家族(憑借西班牙的力量,十多年之后重返佛羅倫薩)。

“一位英明的統(tǒng)治者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

雖然此時教會的傳統(tǒng)權(quán)威已經(jīng)崩解,社會道德淪陷,但此翻言論依然可謂驚世駭俗?!毒髡摗防锝o出的缺德建議便是為了確保政權(quán)穩(wěn)定、國家能夠存活的最高目的,新任君主必須不擇手段,因此守信并不重要。此外,但凡一個君主要干壞事,比如征服一塊領(lǐng)土,就需猛烈的將壞事就要一次干完,然后對當?shù)氐陌傩帐┡c恩惠。而這恩惠一開始要特別吝嗇小氣,使得老百姓習慣了你的吝嗇,忽然得到那么一點小恩小惠,對你就會感恩戴德。一個君主又要像狐貍,又要像獅子,要懂得狐貍一般的機智跟狡詐,要像獅子一樣以迅雷之勢,去拼命地展現(xiàn)出你兇狠的一面來壓服大家。與其讓人敬你,不如讓人怕你。

如此全然不顧【傳統(tǒng)道德、抹殺人性】的建議,使得這本書在歷史上惡名昭彰。而對那個年代不再信服天主教權(quán)威、但仍然信仰天主的那些普通意大利人而言,這簡直是太可怕了。

然而,在《君主論》之后,他又寫了另外一本書,推斷【只有共和國才能長治久安】,因為君主會謀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的目標與人民百姓追求他們的利益最大化之間,必然要有沖突,而這種沖突長此以往,必然會讓這個國家覆滅。而在共和國里面,大部分的公民們能夠分享國家的榮耀,因此他們在保家衛(wèi)國的時候,就更有動力。此外,羅馬共和的【貴族共和制】(“元老院”,由元老共享政治權(quán)力,由他們選出執(zhí)政官)使得這個國家永遠處在一種內(nèi)在緊張的狀態(tài),永遠有斗爭,永遠有派系之間的分別,利益沖突表面化,然后在一個機制之內(nèi)讓它們得到處理,這個國家的政策、政治會不斷地改進,越來越健康。

所以,馬基雅維利欣賞共和制、強調(diào)公民德性的重要,卻同時認為君主應該具備的德性不是我們傳統(tǒng)所講的私人美德,而是剛才說的那種必要時要欺詐、要兇狠、要殘暴、要不守信諾的德性呢?但無論這兩本書有多大的矛盾,從頭到尾一以貫之、不變的卻是【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如今大家認為馬基雅維利是【現(xiàn)代政治學之父】,因為他終于擺脫了過去道德倫理的意識形態(tài)、神學教誨的限制,找到了【從政治現(xiàn)實出發(fā)來看政治】這么一種特殊的論述角度。

 6 ) 一檔不僅有深度而且有溫度的讀書節(jié)目

尤記得《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夜是《了不起的蓋茨比》,節(jié)目的開頭,道長和我們聊了聊夢想。

如今,四年過去,雖然小眾,但很慶幸,《一千零一夜》這個長長的讀書夢還在繼續(xù)。

第一夜,《了不起的蓋茨比》;
第十夜,《人間詞話》;
第七十九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第九十七夜,《鄉(xiāng)土中國》;
第一百零七夜,《老人與海》;
第一百一十七夜,《源氏物語》;
第一百三十夜,《活著》;
第一百四十七夜,《天龍八部》;
第一百九十六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第二百二十一夜,《玩偶之家》;
……

“只有晚上,只在街頭,只讀經(jīng)典?!?/span>

過去四年間,道長帶我們走過了許多個城市的街頭,度過了211個夜晚,分享了102本經(jīng)典好書。

夏天的道長

冬天的道長

01 “道長”其人

文化節(jié)目,誰做很重要。(此處@《舌尖上的中國》。)

所以,說《一千零一夜》,就不能不說它的“靈魂人物”——“道長”梁文道。

生于香港,長在臺灣,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雖然學習成績不怎么好,但從少年時代起,道長就酷愛讀書。

有多愛呢?——連“約架”都要約在書店里。

那時候約架的地方是個書店,書店是一個很好的集合點,比如說我在看書,外面喊梁文道趕緊過來,然后就趕快出去,棍子一抄就去干架了。

道長走進公眾視野,應該還要從他1999年加入鳳凰衛(wèi)視,成為知識分子談話節(jié)目《鏘鏘三人行》的常任嘉賓開始。

那時候,他和竇文濤、許子東一起,被稱作鳳凰衛(wèi)視的“言論鐵三角”,而《鏘鏘三人行》也是一檔提起來就讓無數(shù)人懷念不已的文化節(jié)目。

豆瓣評分9.6的《鏘鏘三人行》

后來,早年寫書評書介的道長開始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做各類讀書節(jié)目,其中最為觀眾稱道的當屬《開卷8分鐘》。

“每天1本書,只要8分鐘”,從2007年1月1日開播到2014年12月31日停播,整整8年,1922集,每集介紹1本書。

《開卷8分鐘》是當時(現(xiàn)在可能仍然是)世界上堅持期數(shù)最多的電視讀書節(jié)目。

節(jié)目之外,作為一個閱書無數(shù)的“職業(yè)讀書人”,對于讀書,道長也有著超乎常人的自律和自己獨到的感悟。

在這個人人想讀書卻“沒有時間”讀書的時代,他一直保持著每天閱讀五六個小時的習慣。

他說,讀書就像是學唱戲或者練功夫,若有一天不練,這種能力就會退化。

他覺得,“有用”或“沒用”也不應該成為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和準則。

讀書到底有用沒用我沒辦法幫別人回答。從我自己的經(jīng)驗來看,一些起初看來很沒用的書,有時卻會變得很有用,這個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象設(shè)定范圍的。

因為大量讀書、薦書,“梁文道”三個字也一度成了不少編輯眼中的“帶貨法寶”,他因此常常知情不知情地被“請上”圖書腰封,坊間有“腰封小王子”之稱。

一句話,道長本人就是《一千零一夜》品質(zhì)的保證。

02 只讀經(jīng)典

既然是讀書節(jié)目,核心當然還得是“讀書”。

怎么讀呢?

選擇一本經(jīng)典,從背景、到內(nèi)容再到深意,細細讀來。

比如第3集,道長講的就是挪威國寶級戲劇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

就算沒有看過這部戲劇,你也十有八九讀過或聽說過魯迅先生那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樣》。

而最早把易卜生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魯迅先生。

1923年5月5號,這部劇被當時北京高等女子師范學校(今北師大前身之一)的女同學們第一次正式搬上中國舞臺。

雖然不是專業(yè)出演,但據(jù)說演得相當之好,不僅在當時的文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而且堪稱中國后來幾十年“女性解放”運動的先聲。

《玩偶之家》首演之地新民大戲院舊址

《玩偶之家》講的是什么呢?

簡單來說,它講的是一個名叫“娜拉”的女孩子覺醒的故事。

娜拉是一個漂亮可愛、有點稚氣未脫的年輕主婦,她的丈夫名叫托瓦爾·海爾默。

這個托瓦爾·海爾默,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個典型的“大直男”,認為妻子就應該對丈夫千依百順。

他說娜拉是他的“雙重財產(chǎn)”——既是妻子也是小孩,他覺得女人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需要教育和引導的,從心智到生活永遠不能完全自立。

盡管如此,他們的生活好像也沒什么問題,娜拉表現(xiàn)出丈夫喜歡的一面,一家人過得開開心心的。

直到一件事的發(fā)生。

什么事呢?幾年前,為了給丈夫托瓦爾治病,娜拉背著他跟銀行借過一筆貸款。

那個時候,除非有男性聯(lián)署,女人是不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跟銀行借錢的,所以娜拉偽造自己父親的簽名借到了錢,然后跟托瓦爾說錢是父親留下的遺產(chǎn)。

托瓦爾的病被順利地治好了,借錢一事也隨之瞞了下來。

現(xiàn)在事情被托瓦爾知道了,作為那個時代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小市民,他覺得這是對他聲譽的極大敗壞,是奇恥大辱。

于是,一直以來看似對妻子呵護有加的丈夫托瓦爾暴露出了他“真實的一面”。

他對娜拉說,你敗壞了我的名譽,你敗壞了我們整個家庭;從今以后,我們住在這個房子里頭,但就是演給外人看。

為了避免娜拉把“撒謊的惡毒脾性傳染給小孩”,家里三個孩子他也不準娜拉帶。

娜拉心寒至極,然后就有了戲劇史上那個著名的結(jié)尾:覺醒后的娜拉選擇離家出走,門砰的一聲被關(guān)上。

所謂“玩偶”,就是你聽話一切都好,你不聽話就可以被隨意對待、任意懲罰。

除了書本身的內(nèi)容,道長還會在節(jié)目中講解書里書外的各種故事和內(nèi)涵。

比如,《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和托爾瓦兩個名字各有深意。

又比如魯迅先生對這部戲劇的評論,就是那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樣》。

而即使到了男女地位已經(jīng)相當平等的今天,這部戲劇也沒有過時,也依舊有值得我們警醒的地方。

所以,不論你讀沒讀過這本書,都能從節(jié)目中得到屬于自己的收獲。

03 有深度,更有溫度

能始終口碑優(yōu)秀,不僅僅因為《一千零一夜》是個有深度的讀書節(jié)目,更在于它是個有“溫度”的讀書節(jié)目。

看過節(jié)目的人都會對它的背景音樂印象深刻,而它的制作者就是著名音樂制作人、歌手張亞東。

最近推出的音樂節(jié)目《樂隊的夏天》中的張亞東

《一千零一夜》制作之用心不僅體現(xiàn)在它的背景音樂上,還有“走在街頭”這種形式。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歸家的人們步履匆匆,路邊的小攤販升起煙火,鏡頭閃過,是這千姿百態(tài)的廣闊人間。

讀書從不應該僅僅是象牙塔中的活動,它從生活中來也要回到生活中去,閱讀書本就是關(guān)照我們的生活本身,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也一定是熱愛生活的人。

書中的經(jīng)典段落,道長會用他那獨具特色的“港普”讀給我們聽。

節(jié)目末尾還附有延伸閱讀書目。

過去幾季中,道長還會解答觀眾的問題,很坦誠地分享他對讀書和很多事情的見解和感悟。

觀眾問:讀書讀到一半讀不下去了怎么辦? 道長答:那就不要讀嘛。我們讀書追求快樂,是很重要的。
觀眾問:讀書讀了就忘怎么辦? 道長答:一些真正重要的書雖然讀完后覺得忘了,但說不定它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改變了我們看事情的態(tài)度和感受事物的方式。
觀眾問:職業(yè)生涯中遇到了瓶頸怎么辦? 道長答:一個人不能真正代入另一個人的生活和感受,所以不能替你回答。但現(xiàn)在這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可能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里,關(guān)于“人生意義”問題的思考和探尋太少了。

真心把這個節(jié)目推薦給所有想讀書、愛讀書的人。

也希望《一千零一夜》不止做到第1001夜。

(*首發(fā)于“豆瓣讀書”公眾號)

 7 ) 一千零一夜

民主與教育:教育的目的就在它本身(生活),通過教育獲得更好的生活。

尤利西斯:奧德賽(史詩)的復寫

荒原:一戰(zhàn)過后的思考

城堡:認識你自己;同化,漸漸接受世界的荒謬(多種解讀:宗教信仰的迷茫;當代世界的一個社會結(jié)構(gòu)的總體描述,科層體制—官僚主義,龐大的企業(yè)組織;人生的困境 ...

君主論:注重政治的現(xiàn)實性(現(xiàn)實主義);將“道德觀”剝離

生活與命運:歷史就是這樣,不是正義與邪惡的斗(戰(zhàn))爭,而是極端的邪惡與小小的細微的毫無來由的善良的斗爭,邪惡要摧毀(我們)這種小小的沒有來由的善良,讓(我們)這一點點不知道自己怎么會做得出來的好事它的根源都被磨滅

源氏物語:本居宣長;

物哀:第一層:萬事萬物他們都是有靈的有心的,比如說它也是會有感受和感情的(神道教:什么神都有,一根柱子或一塊石頭都可以是神,神道教其實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泛靈宗教;物哀其中的一個基礎(chǔ)就是泛靈論),認為萬物皆有靈,又把物哀界定為叫物之心,而為什么非得是哀,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感嘆,那哀傷什么呢,哀傷的就是所有事物的短暫,認為萬事萬物它們存在的時間都是短暫的,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的,遲早也要過去,它那個感情恐怕也也是哀的.

第二層:哀是值得重視的,是日本文化里面審美的一件重要的事,哀傷的東西(總)比快樂的東西高級,悲劇是能夠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命運,感受到自己的局限,于是人在那一剎那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有種東西超越過自己的時候,人自己也會感受到這種超越的東西,因此那個悲劇在這里面會起到一種升華和凈化的效果,同樣的物哀這種哀傷的感覺發(fā)現(xiàn)事物短處的時候,每個事物的局限性,每個事物當下這一刻的本質(zhì)就凸顯了

第三層:萬物都有可哀之處,它們都有心和感受,可惜的是它們沒法表達,而人有感受,能夠表達出來,因此當人自己感受到萬物的心,人就要想辦法幫他表達出來,人自己進行感受和感慨物的時候,同時也要幫它發(fā)出感慨(類似于移情,但更想單純的欣賞這些事物本身的美,跟它必然消逝的那種感覺;唯美)

學術(shù)作為一種志業(yè):老師是為了讓大家了解當你選擇某一個價值作為你的生命安身立命所在的時候,你該付出什么代價,告訴你有哪些選擇,選擇分別有哪些差異、沖突、矛盾,選擇這種后接下來會怎么樣;學問的價值預設(shè);價值中立

 8 ) 道長溫淳有力的表達

李健吾說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shù)家的化合”,我覺得道長的點評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推薦偏文學多一些的作品時,能感覺到他比較注重傳達自己對整部作品的審美體驗,以及作品給他的獨有印象,他會抓住作品中最鮮明的印象加以提煉和簡化,總結(jié)出作品最突出的特點,這種點評方式很直觀,可以讓觀者和聽者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整體脈絡(luò)和結(jié)構(gòu)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用心。

讀作品片段而后講解片段所呈現(xiàn)的觀點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很喜歡。在我看來這已經(jīng)算進入深入解析的范圍了。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加深觀者聽者對作品的細節(jié)、印象、作者的表達風格的理解,而且可以透過道長對這個片段的解析和自己對這個片段的理解作比較,起到一個補充生發(fā)的作用。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道長講的內(nèi)容太瑣碎,還有被教訓的感覺,但是在我看來恰恰相反,我覺得他講的內(nèi)容是細致而不是瑣碎,就作品內(nèi)容這個層面說,我理解的瑣碎是指無意義,細致是指精華的部分。試問道長講的哪句話是多余且毫無意義的呢?他的講解已經(jīng)算很簡練明晰了吧?至于被教訓的感覺,我是真沒感覺到,我感受到的反而是他真實而誠懇的表達。

 短評

上班干活分心寶典

5分鐘前
  • 九個9
  • 還行

梁文道非常懂在當代中國什么叫點到為止,其實很多話已經(jīng)盡可能平和而深沉地點出來了,可惜能聽進去的人還是太少。

9分鐘前
  • Nisus
  • 力薦

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一種從未成熟到成熟的狀態(tài),教育是一切經(jīng)驗的重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繼續(xù)受教育,或可說,學習的目的與從學習中得到的報償,是繼續(xù)成長的能力。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要以兒童為中心。(第一期簡直是在復習十年前的專業(yè)課!

11分鐘前
  • 陳美芳˙?˙
  • 力薦

只要這節(jié)目還在播,輿論就沒什么大問題。

14分鐘前
  • 打卡星人
  • 力薦

推薦的書只看過一本城堡

18分鐘前
  • zen
  • 推薦

看優(yōu)酷上打分竟然是5.8 我就想問是哪些牲口打的

21分鐘前
  • 天上下魚了
  • 力薦

你回來了,歡迎你回來

25分鐘前
  • 隔壁老王。
  • 力薦

優(yōu)酷評分5.8,我就想問問這個評分是怎么評的,優(yōu)酷是干什么吃的,只有豆瓣是最客觀最靠譜的。

30分鐘前
  • 極限
  • 力薦

一如既往在深夜街頭,頭戴禮帽,身穿道袍,講述古今中外著作,看似與喧鬧的塵世格格不入,但他總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

31分鐘前
  • 醉夢傾頹
  • 力薦

完結(jié)了?特別喜歡神曲那一集的外景!這一季的書都沒看過,下單了神曲和十日談~我喜歡道長講我看過的書,更喜歡道長講我沒看過的書!

33分鐘前
  • 人土土
  • 推薦

看完了《荒原》那一集。喜歡《玩偶之家》關(guān)于女權(quán)的解讀。尤利西斯和荒原的解讀聽著傷心。有時候讀書是會降低幸福感。良心節(jié)目。又一次說準備認真讀書了,少刷點劇。所以先看到《荒原》這期。

35分鐘前
  • 祭司(Ojas)
  • 推薦

你不能說這節(jié)目多好多全面多有深度,主要是梁文道老師這個人,你聽他講話,聽他將書本里提到的東西,在深夜的馬路牙子上,再揉碎了拉遠了扯開了地跟你娓娓道來,就覺得,真值!

39分鐘前
  • galiluo
  • 力薦

希望做到1001集

40分鐘前
  • 雷振子
  • 力薦

片頭里動人的眾生相,愿真理與萬民同在,說不盡這紙上人間世

41分鐘前
  • 蘭陵笑 笑死
  • 力薦

道長回來了

45分鐘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薦

依舊不變的是梁文道一邊走一邊對著鏡頭嘚吧嘚,真香。

48分鐘前
  • 飛翔的番茄
  • 力薦

專門打分,請問有什么比道長回歸更令我等更欣喜若狂的事情?請做到一千零一夜好嘛,又娛樂又有深意的節(jié)目。

53分鐘前
  • 桐yin
  • 力薦

道長又出山了,今天講杜威\尤利西斯牛逼啊!接受我的膝蓋!

57分鐘前
  • 迷辛
  • 力薦

補標,看完很久了。這一季不知道為何集數(shù)少了好多。而且選的大多是西方古代名著,沒以前幾季選題那么廣泛。喜歡薄伽丘和不安之書這兩集。

60分鐘前
  • 戎夷先生
  • 推薦

一百年后,我們還在死記硬背。

1小時前
  • 風雨,后夕陽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