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評,只是有感而發(fā)(短評寫不下)
開頭的氛圍很暖很溫馨,簡直就是我嚮往的純樸鄉(xiāng)村生活,兒子一家剛到時小孫女在廚房幫女傭(管家)做派,我想到小時候過年我會提前去爺爺奶奶家,還幫奶奶一起準備年夜飯,印象最深的是一起包春捲,可惜好像只有幾年有春捲,後來為了省事都很少弄那些費時的了,我也長大忙課業(yè)都很少去了,現在回想還是感到遺憾沒多陪祖父母,也感謝這些溫暖的回憶會永遠陪伴我。
電影拍出從星期天一早到天黑,陽光明媚的早晨老爺爺喜悅的去迎接兒子一家,午後連久違的女兒都來訪,再到最後晚上送走全家人的老爺爺獨自回家,無限落寞,幸好還有女傭點著燈火陪伴。
我也已經27歲了,爺爺今年過世,祖父母輩皆過世,現在總擔心父母擔心自己不孝,我(長孫女)出生時爺爺66歲,今年我爸爸已經59歲,我現在還沒男友呢!
電影中的女兒是失戀才回去的吧??我對她特別有代入感,愛好自由且特立獨行,她載老先生(她爸爸)去舞廳的對話暗示著死亡,老先生說摩西死前看到了福地,死而無憾,他也是。後來女兒接到一男子的電話就匆匆與眾人道別離開,可能是男朋友要分手,推斷應該是感情危機才來鄉(xiāng)下見見家人,最後又匆匆撇下家人去修復愛情。我2018年6月因為一噁心的渣男騙子非常傷心,我第一次感覺到如此糟糕到我必須跟家人說說,我打電話給奶奶(當時已診斷出癌癥但未住院),說我感情上很受傷,奶奶安慰我說是我的就是我的,我還問了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奶奶說跟爺爺是別人介紹認識,聽起來不是媒妁之言,爺爺奶奶這輩子也很恩愛,是我心中的模範愛情典範??希望他們倆現在一起在天堂幸??鞓方】灯桨驳倪^日子。
我不知道電影的結局暗示什麼,這種拍攝手法讓我想到遲暮及孤單終老,總是籠罩著朦朧的死亡陰影??。
第17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多l(xiāng)村星期天》,下面請看前線田園風景中對家庭關系深入解剖的評價了!
歐.尹:
攝影構圖優(yōu)秀。
春夏:
這個構圖太美了。
一一:
非常雋永的一部影片,鏡頭的流轉非常舒服。
盆滿缽滿趙+:
宛若一部色彩、光影極美的“中國老人”公益廣告。
Catcatcatyang:
啊,我愛片中的空間鏡頭。老爺爺像是老去的Tati!法國版 / 動態(tài)版步履不停!
松野空松:
活潑作為平靜,保守的對立面,是不穩(wěn)定的炸彈,妹妹出場之后,弦是緊繃的。
Spy Liu:
構圖精美,對家庭關系的設計也很精巧,奈何敘事過于恬淡,需要靜下心來才能欣賞。
子夜無人:
有一些伯格曼的基調,鏡頭運動時行云流水的順暢感很舒服,女兒出現前畫面兩次切換到室外林中小道上的“長驅直入”、“不速之客”,然后才到她炸彈般的正式登場,這種先聲奪人的古典主義拍法很有年代感。簡單卻有余韻的氛圍成為本片的情緒磁場,哪怕你后來回想會發(fā)現整個故事都只是“無的放矢”,所有家庭關系的密語都止于你站在他面前卻藏在心中響起的獨白,一如最后熱鬧散盡又歸于破曉前的孤清。
Donnie:
好喜歡這種質樸的劇作方式,簡直是教材級范本!一天之中看盡所有家庭成員的起起伏伏,每個人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和自己的脆弱時刻,互相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沉悶的氛圍由于女兒的到來而充滿熱情和活力,規(guī)矩一瞬間被打破、孩子也在她的感召下乖巧起來,她相信掌紋上的命運,總在熱烈地戀愛也總在熱烈中傷痛。送走兒子一家,夜幕漸漸降臨,他再次和女仆共守鄉(xiāng)間別墅。觀眾和老頭一樣還在回味著白天的熱鬧情形,在對比之中共同品嘗著孤獨的滋味。
蒼山古井空對月:
老頭的子女是兩個極端,兒子過于本分嚴謹,女兒則過于奔放熱烈,不管哪種都使得他們與老人相處的場景顯得不和諧,一種刻意制造出來的、在掩蓋著什么的氛圍。最為自然的是伊萊娜載著老人出去兜風,鏡頭伴隨著音樂掃視著小酒館里的人來人往,捕捉著這塊小地方的生機?;椟S色的畫面呈現出年邁與遲暮,又通過孩子的活力形成對比,精力旺盛的男孩討厭鄉(xiāng)村,來鄉(xiāng)村看望父親的兒子又過于刻板規(guī)矩,最令老人牽掛的女兒卻最為不羈自由。聊天的情節(jié)的含義不在對話,而在對話的氛圍,下午茶的談話場景以阻斷對話的連續(xù)以暗示著“表里不一”的談話氣氛。以作畫的反映老人的心態(tài),作畫中又包含著對逝去的妻子的思念,拍角色回憶逝去的妻子/母親的手法不錯。
旺仔小狗:
非常美。導演在新浪潮精神席卷后仍然抱持著某種老派的、但同時具有自我意識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至于呈現的影像典雅且充滿關懷。/ 運鏡規(guī)整有靈氣、角色鮮明典型、畫外音的清點恰到好處,呈現了一個更普遍意義(對比伯格曼或安哲那種更加強調主體獨特性的敘事來說)的獨居鄉(xiāng)紳視角——兒女回家的一日,吃飯、飲茶、喝酒、閑逛,夾雜一些繪畫范疇的不咸不淡的議論,和更多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東西——那些非常細微如鄉(xiāng)村景色一般幽微變幻的心情。人到老年,過上慣常的獨居生活,一切都停滯下來,生活的住所里充滿回魂和殘影,或者說,往昔家庭生活的余熱。/ 湖塘邊小酒館的橋段和結尾處的升華場景是靈光妙筆。尤其結尾,老畫家卸下未完成的畫,掛上嶄新空白的油畫框,把畫架反過來,再走進舊畫場景里的透視中心,凝視那張空白的畫,或者說,審視自己的生活。那張空白上面似乎早也有畫影了。
DAY2的主競賽單元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鄉(xiāng)村星期天》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畫面恬靜安然,音樂優(yōu)雅溫柔,很難不讓人想起是枝裕和執(zhí)導的《步履不?!贰S捌援嫾依旅桌賹こ2贿^的一個周末展開,兒子愛德華一家和女兒伊萊娜的探望毫無出奇之處,但恰恰是那些平凡的瞬間引起了我的共鳴,勾起了種種回憶。熱情外向的伊萊娜和循規(guī)蹈矩的愛德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的出現使家庭氣氛活躍了起來,相比愛德華,她更像是在發(fā)自內心地擁抱生活給她的一切。她看到漂亮的舊綢緞時的欣喜若狂,等到情人電話時的悵然若失和與孩子們玩耍時的天真自然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看似平靜的生活,卻能被用心品嘗每一刻的人過得滾燙而熱烈。片尾的父女共舞好似是兩代人的一場無聲對話,父親已進入暮年,他不常見女兒的傷感和女兒對他的愛都寫在了心底。不善言談的父親把想說的話濃縮成了簡單的幾句話,他想要女兒活出自己,告訴她保持青春。父親想留女兒吃個晚飯沒留住,兒子一家在晚飯后也坐上了火車匆匆離去。父親送走兒女后孤單地走到畫室用一面白畫布替換了畫架上的畫,如果說畫布是他內心的寫照,那一定是空蕩孤獨的。那面畫布給予了觀眾無限遐想的空間,其實我們都是生活的畫家,要懂得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去將空白填滿,把人生畫的絢爛。
整部電影除了男主人外,對于女性的刻畫比男性更詳細,即使是Ladmiral已經過逝的妻子。最感人的場景是 Mireille在Irène腿上,Irène握著Mireille的手。以及Irène和她爸爸Ladmiral在野外舞廳跳舞的畫面。 三代同堂看出了每個人的固執(zhí)和缺陷。比起男主人在兒子面前的說教和不服老的倔強,他在女兒面前的坦誠訴說反而更有一種心靈相犀的親密。Marie-Thérèse是那種傳統的女人,相夫教子,在外人面前會袒護老公。Irène有一點像法國現代女性——充滿熱情,向往自由和希望獨立。但僅僅是一點而已,在20世紀的她不得不被那時的觀念束縛。亂交朋友會被哥哥Gonzague看不起,而父親也擔憂著她的情感和貞潔。但父親從和她妻子的婚姻上思考出的東西好像幫助她理解了一點Irène。所以他縱有不舍,也沒有強硬阻止整部電影除了男主人外,對于女性的刻畫比男性更詳細,即使是Ladmiral已經過逝的妻子。最感人的場景是 Mireille在Irène腿上,Irène握著Mireille的手。以及Irène和她爸爸Ladmiral在野外舞廳跳舞的畫面。 三代同堂看出了每個人的固執(zhí)和缺陷。比起男主人在兒子面前的說教和不服老的倔強,他在女兒面前的坦誠訴說反而更有一種心靈相犀的親密。Marie-Thérèse是那種傳統的女人,相夫教子,在外人面前會袒護老公。Irène有一點像法國現代女性——充滿熱情,向往自由和希望獨立。但僅僅是一點而已,在20世紀的她不得不被那時的觀念束縛。亂交朋友會被哥哥Gonzague看不起,而父親也擔憂著她的情感和貞潔。但父親從和她妻子的婚姻上思考出的東西好像幫助她理解了一點Irène。所以他縱有震驚和不舍,也沒有阻止Irène年輕時的離家和如今的未婚。Thérèse的女兒Mireille更像是Thérèse和Irène的一點性格的結合,她安靜卻有自己的想法,她默默地實現自己的想法。
而男主人Ladmiral是刻畫最深刻的人物,身為貴族的他一直在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著,從職業(yè)到婚姻,他渴望改變最終卻被衰老和傳統的觀念打敗。不過我覺得他是清醒的,最后一幕他用空白的畫布對著坐在沙發(fā)上的自己,是不是表明他畫了這么久的畫室,景物,早已經看透了那些東西的樣子,卻始終沒有看透自己的內心?或者他只是在尋求著畫中物的改變?
Gonzague也是傳統的丈夫,他不會和孩子溝通,好面子,經常責備妻子。也習慣在外人面前夸妻子。Gonzague一家給人的感覺很像一部分如今的亞洲家庭,親情有距離,但是在外一定要完美。
還有兩個一直在院子里奔跑的女孩,我覺得是男主人的想象,是他理想的化身,是年輕,活力,不畏懼的。同時也是古稀之年的他心中對女性的一種新的理解。
一戰(zhàn)前的法國上層中產家庭,把女兒當瓷娃娃寵愛,還沒意識到,在這個時代已經有必要讓她去和男孩子們一起奔跑爭奪,讓她自己爬樹自己下來,這樣以后就不會像姑姑那樣,雖然有養(yǎng)活自己的經濟能力,但是一遇到愛情就只剩下敏捷了……
海報和標題感覺很暖,簡介看起來不錯,倒是豆瓣別名是哪個傻逼寫的?簡直在誤導人~寫的人原地爆炸 :)|開頭的氛圍很暖很溫馨,簡直就是我嚮往的純樸鄉(xiāng)村生活,兒子一家剛到時小孫女在廚房幫女傭(管家)做派,我想到小時候過年我會提前去爺爺奶奶家,還幫奶奶一起準備年夜飯,印象最深的是一起包春捲,可惜好像只有幾年有春捲,後來為了省事都很少弄那些費時的了,我也長大忙課業(yè)都很少去了,現在回想還是感到遺憾沒多陪祖父母,也感謝這些溫暖的回憶會永遠陪伴我。電影拍出從星期天一早到天黑,陽光明媚的早晨老爺爺喜悅的去迎接兒子一家,午後連女兒都來訪,再到最後晚上送走全家人的老爺爺獨自回家,無限落寞,幸好還有女傭點著燈火陪伴,我也已經27歲了,爺爺今年過世,祖父母輩皆過世,現在總擔心父母擔心自己不孝。女兒是失戀才回去的吧??
"Certain days, overcome, like a rejected lover. All sorrows look alike."
其實是部很恬淡又蘊有味道的片子,但鏡頭不知道被什么風吹得太飄曳了,再說“心中”版畫面色彩和這頁面截圖比起來實在失真的厲害,字幕也不咋滴,只能三星。
note:有種片子裡面沒有任何人哭,但你從頭到尾不停靜靜地流淚,在片尾螢幕一黑的時候才達到情緒的高點。它面對了自己不太願意去想的事情,但那種悲傷是不能說出來的,那是很自然很日常的悲傷經驗。
小姑好美,原來是Sabine Azéma,幾個推拉旋轉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哆^年回家》
很難不想起步履不停那個電影。一天之內發(fā)生的孩子返家的故事。國家不同,父母的歡喜和失落是一樣的。也都是沒什么情節(jié),節(jié)奏和緩,但是細節(jié)極其用心,人物性格的層次很豐富。這個電影的演員都好極了。另外電影的情調很難不讓人想起印象派,但是看了點花絮,發(fā)現這本來是導演要極力避免的。
6.5/10 人物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略有草率,時而出現的第三人稱畫外音視角更加弱化了直接的碰撞。前半段女兒未至和后半段女兒前來探望的兩部分形成比對。唯有關于近代畫家的些許討論和以此延伸出來的一些生活哲學有一絲趣味,但是這層主題顯然只作為額外的點綴出現,并未被重視。
父親對女兒的愛是一種隱忍,不問不說,把愛埋藏在心底?!氨3帜贻p。”離別前父親對女兒說的最后一句話。人去樓空,父親的心情,誰又能體會明了。貝特朗·塔維涅在40年前拍出了一部東方式的法國電影。難得。電影開頭和結尾的遙相呼應,時空的穿梭。
5.0 1/19法國文化中心,雖然撥的還是DVD(據說這是對本片最好的還原),場景與情感都一樣細膩,像那個時期的畫一樣。很多情緒並沒有全部發(fā)出,倚靠了一種旁白式的文本敘述,更有種老人內心孤獨的感覺。音樂很美,看得時候哭了出來。
B,人生最是不可預知的,你以為的很可能與現實大相徑庭,每個人都得學會接受這樣的缺憾和不完美。老之將至,最是掛念的還是子孫圍繞的生活,其樂融融不再孤單。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真正快樂的活著,而不是去盲目追逐那些虛無的物質與名利。對于生活能夠樂在其中,不再是沒有靈魂的活著,才能體驗到成為一個人本身的樂趣,也將很大程度上綿延生命的長度。
變焦的推拉游移很風格化,鏡頭一次次掃過大大的草坪和陽光明媚的莊園很浪漫,演員的表演很真實,音樂很合情緒的拍。冷不丁跳出的腦海中幻想中的片段也很有意思。兩個兒女兩種人生,而追求自由和個性的那一個永遠更令人偏愛、更迷人。
“美好年代”末的一幅家庭圖景,全片幾乎在一個地點展開(除了父女兩人去小酒館舞會的那一幕),講的故事的時長也只有半天而已。有一些調侃,但總體上充滿溫情。有些時刻真的擔心自己老了以后會不會就像片中的這個老父親一樣,偶爾又覺得就這樣也不差,也不能對自己要求太高(當然,大多數時候還是擔心……這種在與世隔離的鄉(xiāng)下別墅度過一生的圖景想起來還是讓我害怕……)。畫面和光線都很柔和(很多影評說本片營造了“普魯斯特式”的氛圍),鏡頭運動非常連貫:有些運鏡非常漂亮,另一些給我感覺雕琢痕跡稍微重了一點。Sabine Azéma的那種傻白甜的熱力簡直炸裂熒幕,看了這部以后覺得她在雷乃的那么多電影里都不算是完全發(fā)揮出來?。ú榱艘幌掳l(fā)現她憑這部成了85年的César最佳女演員,后來87年憑借《幾度春風幾度霜》又得了一次)
深沉。點到為止,最是心酸。前面看得有點煩躁,看到后面卻動了情,這就是生活吧。家庭關系之一種,像極了我每次放假回家的樣子。
鄉(xiāng)村酒吧里的特寫很有力量,但實在是喜歡不起來這種「意圖」導向的電影
Des moments touchants & un portrait plus littéraire que pictural d'une famille bourgeoise fran?aise à la veille de la GM. L'absence d'une histoire & les couleurs parfois fades de quelques personnages peuvent ennuyer ici et là, en particulier en intro du film. Mais à y voir de plus près, la pléthore de nuances, de subtilités, de petits gestes et de non-dits révèlent une profondeur indéniable au film. Le pari du réalisateur, celui de créer et de dépeindre l'émotion en l'absence même de l'action, est réussi : il y a dévoilement dans la banalité. En cela, il est fidèle à la vision impressionniste, le réalisateur accomplissant ce que et là où le perso principal échoue.
唉呀,貝特朗送給自己的這份圣誕禮物「拆開之后」實在太令人傷感了。如果把《困在時間里的父親》改編成真正的電影,那么它很可能是《鄉(xiāng)村星期天》的樣子。事實上,時間不僅是一種技巧,真正的大師往往能通過嫻熟的「技巧」讓觀眾看到時間的原貌。顯而易見,在貝特朗為「時間」繪制的這幅「肖像」作品里,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存在,而且真實地存在。人年輕時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各種好奇,各種嘗試。無知而無畏,容易激動且敢于冒險;人至中年,趨于平靜,左顧右盼,徘徊不前,對于年輕時的理想、選擇和遺憾,最多也就是幾句抱怨;等到老了才醒悟過來:時間都去哪了?她趕時間嗎?不,她只是被你忽視了而已。在歷經一輪又一輪的共舞之后,青春必須走了,愛人必須走了,兒女必須走了,就連一期一會的《鄉(xiāng)村星期天》最終也只剩下一片白,一雙手和一幅畫了。
家庭劇。一個畫畫保守的老頭子,一個沒有成為畫家的兒子,一個活潑開朗敏捷的女兒(遇到感情問題之后就只剩下敏捷)。運鏡考究,表演尤佳。將靜物撤掉,畫布拿掉,新畫布轉向靜物的方向,老頭子自己坐在靜物的位置上。
居然從這部片子里,看出了不少親情的傷感.....即便同一天里,家庭也能時而成為你的避風港,時而成為你痛苦的來源。身為父親,把子女養(yǎng)大后,獨自老去的日子里,在漫長的等待中,只能享受來自子女片刻的歡愉和陪伴,而為人子女,盡力表現,孝心滿滿的樣子,始終抵不過父母天生的偏愛。
為什么有個譯名叫《智多星勇擒三大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