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年的經(jīng)典
在廬山那個電影院看的。
以現(xiàn)代眼光來看也是很前衛(wèi)的劇情和情節(jié),何況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大棒下。
2 ) 文革后的第一部旅游時裝片
當年拍電影不講什么經(jīng)濟效益,國家投資,所以拍出來的電影都比較經(jīng)典.
廬山戀不但向觀眾展示了廬山美麗奇特的風景,張瑜的服裝基本上是隨鏡頭的變化而變化.讓全國的女性眼前一亮!
3 ) 看老電影《廬山戀》
看老電影《廬山戀》
《廬山戀》是上影廠1980年攝制的一部知名度很高的風光+愛情電影,編劇畢必成,導演黃祖模,副導演包起成,插曲演唱朱逢博、錢曼華。演員張瑜、郭凱敏、智世明、溫錫瑩、武皓、高淬、張云立、葉志康。
這部電影當年曾轟動一時,主要是緣于它的“美”,一個是景美,把廬山風光拍得非常美;一個是情美,描寫的愛情故事比較優(yōu)美,有些表現(xiàn)手法在當時還具有一定突破性,比如接吻,比如張瑜一套一套的時裝。觀眾看到男女主角郎才女貌,金童玉女,既傳統(tǒng)又時尚,喜歡得不要不要的,幾乎亮瞎了許多年輕人的眼。
本片介紹了廬山許多著名景點,展示了廬山迷人的風光,等于為廬山免費做了一次廣告。如果現(xiàn)在再拍這部電影,肯定不會這么做了,除非廬山景區(qū)出錢邀請電影制作商拍攝,因為現(xiàn)在是金錢社會,是利益社會,誰也不會無緣無故的無償?shù)臑槟硞€單位或部門做宣傳,而當時是做公益,大家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公有制。當年拍電影考慮的只有一點,就是藝術(shù)。
影片中介紹的廬山景點其實還有缺憾,因為廬山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有些景點就沒有介紹,比如廬山會議舊址、蔣介石宋美齡住過的美廬、毛主席寫詩江青攝影的仙人洞,等等,但這些在當時的電影里也確實沒法展示。
《廬山戀》讓張瑜一舉成名,之前她只是一個演配角的二三線小演員,此片爆紅一下子讓她進入一線,一時間風頭無兩。但其實她的演技并不算高。在本片中,她的表演顯得稚嫩、青澀,與劇中人物有一定差距。而且她的長相有些顯小,略感缺乏風情。此外,由于編劇缺乏海外生活經(jīng)歷,對海外女子了解不多,把周筠這個美國生美國長的華僑女孩寫的還是像一個中國內(nèi)地女孩。甚至連說話都是內(nèi)地話,張口就稱耿樺為同志,不稱先生,還說大陸解放云云??梢哉f除了海外華僑標簽之外,演員完全沒有表現(xiàn)出美國女孩的氣質(zhì)和談吐。
郭凱敏演的相對真實一些,當然也未必算演的真實,而是他本色如此,比較純吧。耿樺的形象其實是那個年代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心目中的好青年形象,這種人不愛說話,老實本分,愛學習,有理想,(七八十年的所謂學習就是學英語,顯得時尚。)當時的作家(包括文青)受傳統(tǒng)文化思想影響,信奉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認為男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會有漂亮女孩主動送上門,不用刻意去撩妹。所以很多文學作品都這么表現(xiàn):男的木訥老實,女孩大膽主動。呵呵。不過,這種觀念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行了,因為古時候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只要好好讀書,參加科舉,考個舉人進士,然后當官,金錢美女就會送上門來。直到改革開放初期,這種觀念還行得通。但現(xiàn)在不行了,一個原因是金錢至上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擇婿的標準只看金錢地位而不關(guān)注是否有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大學生不再包分配,學習再好畢業(yè)后也可能失業(yè)。第三個愿因是當官途徑多樣化,(有些話點到為止)。所以,書中不再有黃金屋和顏如玉,黃金屋里才會有顏如玉。不過這也符合另一條古訓,就是金屋藏嬌。
郭凱敏在本片中演得很木訥,我印象中他演的電影里木訥的就這一部,別的影片中都在耍小聰明,缺乏深度。這似乎更是他的本色,他后來的經(jīng)歷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影片中有些觀念今天看來比較落后。比如周耿第一次相遇是在枕流石,耿在那里讀書,偶爾被周拍到,于是成為兩人相識的契機,這個情節(jié)似乎很浪漫。但認真想一想,耿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枕流石是公共景點,不是荒郊野外或者私人場所,你憑什么坐到哪里讀書?難道不考慮會影響其他游客的觀賞嗎?雖然那時不像現(xiàn)在旅游景點到處都是人,那時人少,但這畢竟也是不對的,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還有,后來兩人重逢,由于激動和迫不及待,跳進湖里游泳相遇,更顯得很浪漫,但其實更成問題,因為湖里還養(yǎng)著金魚,應(yīng)該是不允許游泳的,這顯然也是不文明的表現(xiàn),而且違規(guī),應(yīng)該抓住他倆罰款。
雖然影片中的兩個年輕人的表演靦腆、青澀,稚嫩,甚至有些做作,但也可以理解,因為這也表現(xiàn)了他們的單純,那個年代本來就是一個純真的年代,國家也好、個人也好,都是從年輕時走過來的,稚嫩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有朝氣。我很懷念那個年代,單純,有點土氣,但朝氣蓬勃,充滿理想。
4 ) 惟一很扯淡的地方
周振武跟耿峰分道揚鑣也都好理解,但之后在戰(zhàn)場居然廝殺了幾十年,這也可以勉強相信,可是,耿峰身上的一塊傷痕就是戰(zhàn)場上周振武的彈片給他留下的紀念,這也太尼瑪扯淡了吧?!嚴重不可信。
5 ) 廬山穿越時空來看你
前不久實習去廬山,玩了一個星期,老師推薦這部電影,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沒看,如今再看覺得真是神奇,神奇祖國的發(fā)展,神奇那時祖國的發(fā)展,那時候就有馬上照相就可以得照片的相機,我一直以為是這十幾年才有的,神奇廬山依舊那么美麗,但不得不說畫質(zhì)真的很渣,現(xiàn)在我們用手機亂拍都比那個清晰,可見時代的變化。男女主演技受西方戲劇影響比較大,記得一個場景就是女主得知男主因為自己被抓去詢問時候和男主母親告別的場景,覺得有點不自然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有點作,不管怎樣,它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縮影,見證了電影的發(fā)展,希望我們中國的電影能更加棒。
6 ) 非常時期的非常之愛
電影產(chǎn)生于特殊的年代,自然免不了時代局限性。
片中耿樺的父母雖經(jīng)受了文革的迫害依然沒有心灰意冷,而是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了建設(shè)國家的浪潮中,而且他是以“勝利者”的寬容來迎接當年的朋友和后來的敵人——周筠之父周振武。這一方面有教化的意味,另外一面也的確是當時很多老革命的心態(tài),因為他們心中的信仰還沒坍塌。《廬山戀》中有一個鏡頭是張瑜和郭凱敏站在廬山之巔對著晴空萬里用英語大喊“我愛你,祖國”,這一稍微有些說教意味的戲份在今天看來有些言不由衷的傻氣,但是它正契合了當時中國人在逐漸擺脫了政治束縛和意識形態(tài)壓制之后的積極心態(tài),建設(shè)國家和振興中華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口號,同時也的確是很多年輕人心中的至高理想,所以后來才有了中國女排五連冠等具有時代精神標志的社會性事件。而今,在經(jīng)歷了三十年改革之后,經(jīng)濟上成為龐然大物的中國,卻面臨著信仰缺失的危局,“祖國”幾乎成了矯情和做作的代名詞,有多少人好意思說出“祖國”這個本身其實非常偉大而純潔的名詞?哪怕是小聲說說,哪怕是寫在文章里。這背后凸顯的是社會基礎(chǔ)教育的失敗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這是時代之殤!
《廬山戀》中的張瑜當年憑借片中時尚靚麗的扮相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雖然表演有些程式化,但基本符合一個歸國華僑的相對開放和大膽,而郭凱敏也是父母一輩很多人的夢中情人,他的靦腆和單純,曾經(jīng)讓多少女性心旌搖曳。到如今張瑜又執(zhí)導出了《廬山戀2010》,只不過能勾起當年當時人的懷舊之情卻未必能適應(yīng)那變了味道的狂吻,而郭凱敏再也沒有重復當年的輝煌,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已經(jīng)不屬于他們的時代了。
1980年版的《廬山戀》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奇跡,保持著放映最多放映最久的世界紀錄。但是,如果以今天的電影審美標準去衡量,《廬山戀》難稱佳作,剪輯生硬、表演舞臺化、劇情邏輯牽強,多少有些傻里傻氣,當然拿現(xiàn)在的審美習慣去看待一部三十年前的電影本身就是自尋煩惱的做法,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愛,而且電影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質(zhì)樸的美正是今天中國電影所缺少的。侯孝賢曾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電影應(yīng)該拍成這個樣子:平易,非常簡單,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div>
7 ) 40年后再看《廬山戀》
一部電影能夠在電影史上留名是相當不容易的,何況還能在社會發(fā)展史上留名。《廬山戀》就是這樣一部片子。在經(jīng)歷了極度貧困、極度封閉、極度左傾近20年后,人們突然看到了大膽追求愛情、國共對手可以成為親家、敵對國家美國正面形象出現(xiàn),等等這些“大逆不道”的鏡頭和情節(jié),對人們心理和情感的沖積是多么的巨大!何況還有廬山那美麗的景色、女主人公時尚的服裝和比基尼,在那個灰色的年代,無疑成了滋潤人們心田開啟人性覺醒的那道光。所以,盡管在今天看來,演員們的表演略顯夸張(別忘了那個時代的電影主要是革命樣板戲,其實就是舞臺?。?,場景的轉(zhuǎn)換略顯生硬,有些情節(jié)設(shè)計很不真實,甚至還有點廬山旅游宣傳片的味道,但我仍然給了4分。致敬那個年代,致敬那個年代勇敢的電影工作者們!我相信在廬山,《廬山戀》會一直放映下去。不是電影需要,而是歷史需要。
8 ) 那個時期的感情
很簡單,很美好。
感受愛情的美好純粹。
在虛浮的現(xiàn)世,偶爾回過頭看看,
就會明白我們進步的籌碼是什么,
物質(zhì)世界逐漸豐盈,可內(nèi)心卻越來越迷茫,
現(xiàn)代社會如此令人摸不著頭腦。
而愛情,似乎真的是奢侈呢。
張瑜和郭凱敏是屬于那個年代標準的“國家臉”,本片從此也成為廬山清秀俊美又浪漫的旅游標簽,也貢獻了新中國銀幕上第一次的吻戲。在那個年代,確實是清純的一塌糊涂,純粹而含蓄,妙不可言。7.5
耿樺被抓走了,因為和臺灣女特務(wù)偷偷摸摸專往沒人的地方走,還有接頭暗號。為什么連接頭暗號這樣的事情都知道,應(yīng)該是被竊聽了,真是細思恐密
剪輯和畫中畫有想法但卻是生硬笨拙。國民黨的將軍在美國抽中華香煙贊頌大雁,可國內(nèi)連共產(chǎn)黨的老干部還在接受審查批判;大雁和夜景拍不出來就用畫的,張瑜的衣服真是一套接一套,密談聯(lián)絡(luò)接頭暗號寫交待,感覺男主全程被監(jiān)控。最后過去的真的都過去了…嗎?
真時髦,真純潔。
郭凱敏好帥,國人的這種權(quán)權(quán)聯(lián)姻傳統(tǒng),倒是綿延不絕
印象很深
到底是矯情還是純情....呃
晉江高干文師祖。
美麗多金的愛國華僑和英俊博學的高干子弟教會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國人什么叫浪漫。
我記得這部片子,那時候在廬山軍訓,后來下暴雨泥石流塌方,半夜轉(zhuǎn)移去廬山電影院放的就是這片。據(jù)說它還得了個什么吉尼斯世界記錄,這些我都不管,我只是突然想起那個夜晚而已,全身濕透昏昏欲睡,教官拿手電晃我眼睛說,不要睡會感冒的。
老電影總是能勾起一些不一樣的情緒,時代的落差竟成了不斷迭出的笑料。"I love my motherland,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 孔夫子,很和諧很有愛嘛~
純確實純,作為廬山旅游宣傳片尤其不錯,前半部70年代前期的風貌展現(xiàn)也比較有價值(豆瓣簡介不知道是哪個歷史盲寫的,片中出現(xiàn)的是中美上海公報,不是建交公報)。主題可就太扯了,典型的80年代思維,以為自廢武功、告別革M、擁抱美蔣就能和列強做朋友,就能使G家富強、M族復興,結(jié)果90年代轉(zhuǎn)眼就被美帝狠狠教做人了,到了本世紀更不難意識到那會兒的想法有多天真可笑、一廂情愿。另,片中有處情節(jié)很有意思,主角在聰明泉以玩笑口吻展望了一番諾貝爾獎,但他們估計打死也想不到,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不是因為改開后的任何成果,而是毛時代搞出來的青蒿素。
最初的樂子就是看一天一套裝扮的周筠怎樣靠近每天都不換衣服的耿樺(樺不該念第四聲么?)。很喜歡看他們的調(diào)皮與笑??磿r代烙印很深的電影會想,那種頗具感染力的純真與熱烈,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改頭換面了,但更感慨,經(jīng)過那么多人為劫難,他們還可以死心塌地地相信“這樣的時代不會再來”。三星半。#FIRST#vivo修復,桃紅柳綠地鮮艷。
馬馬虎虎
我還是在廬山上看的呢...
男主長得很像保劍鋒。女主很嬌憨可人,以至于讓人不忍苛責其表演上的做作。更喜歡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
這部意義非凡的老電影在廬山蔥翠間一放就是三十年,放映場次之多(每日不間斷循環(huán)播放)早已錄于吉尼斯史冊。這部文革后的第一部愛情作品不僅成為廬山旅游永恒的招牌,更是中國人民心中最純情的記憶。女演員張瑜的表演妙不可言,在今天看來也是那么的可愛。來廬山吧,來廬山戀愛吧。
社會主義夸夸片,意識形態(tài)論,政治權(quán)利關(guān)系與性別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對應(yīng)—國共/男女。
那個年代,盡管已經(jīng)解放,但是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之間還是有一定的紛爭,相互不待見,仇人的孩子就這樣相戀了,當時的愛情是含蓄的,也是純粹的,在國家開始的環(huán)境下,愛情也伴隨著同樣的愛國情懷在其中。很感動的一部老片,一度哭的我稀里嘩啦。
中共和國民黨的高干子女在廬山相戀的故事,經(jīng)典高干文劇情有木有……@廬山,20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