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藝術(shù)是什么
如果某件事情你是為做而做,那基本你對它已經(jīng)沒有激情了。但是它某種時候是必須的,或者是同老婆的一次平淡如水的性愛,或者是每天案頭堆積的工作,又或者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去啃一部老掉牙的經(jīng)典電影。實際上,一部影片之所以經(jīng)典,我一直無法去定義。經(jīng)典因為每個人的審美緯度的不同而不同。我以前以為自己的欣賞水平已經(jīng)足夠到去區(qū)分一部電影是否是裝B還是確實經(jīng)典。事實上,我沒能辦到。或許一個人是否真成熟就在于他是否敢于承認他實現(xiàn)不了的東西。在今天我承認了,我不是情圣,不光是因為吸引力不夠。還因為我對待感情太投入了。呵呵,那今天我可以心平氣合的談談那些看過的而自己并未真正喜歡甚至是看懂的電影。
愛德華.蒙克,抽象畫家,此傳記影片對他的藝術(shù)人生做了回顧。順帶幫你復習了19世紀歐洲繪畫史。所以是個長知識的好機會,以我的意見將它作為一本記錄片來看,你的收獲可能更加多。當然它也展示了那個時代細致的風情畫,搭配作者的旁白。絕對是上佳的藝術(shù)史教材。然而打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它展示的一幅幅直指人心的畫。抽象畫怎么算好我不清楚。但是有些畫真能讓你有共鳴。特別是他的《吶喊》,這是每個地球人都知道的畫,它確實傳遞了恐慌和不安的精神。你看到它能被他攝住魂。那么丑陋,對于外行來說完全看不到什么技巧。感覺自己也能畫一樣。但是它打動人,用中世紀的說法,它是魔鬼的產(chǎn)物。有這樣感覺的畫家還有凡高,你看她的向日葵也有一股潛伏在畫里面的力量,生命力,粗暴的毀滅其他生命的生命力。評論家的話說的好,正常人畫不出來。是啊,最后他們都瘋了。上帝啊,你真公平。我覺得看到這份上,基本我可以講我看懂了。對另一部,我卻不 敢那么講。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弄的我實在很狼狽,應該它是一部很經(jīng)典的電影,但是我真沒怎么看懂,一部分是因為自己外語比較爛,字幕差勁另一方面其意識流的拍法確實讓人摸頭不著。我能分清一部分情節(jié),但是我不知道它好看在什么地方。想起一位博士的影評,和他那出于內(nèi)心的贊賞,我內(nèi)心未免失落。所以第一次我知道,藝術(shù)永遠不能平等。藝術(shù)或許不好分高下,但是某些藝術(shù)是為某種特殊的人準備的。那下次你參加藝術(shù)展,不會為了看不懂別人的作品而覺得他在裝B。當大家都那樣的時候,偉大的作品也許就會出現(xiàn)了。
2 ) 挪威的傷痛
他生活在一個極度扭曲的家庭里:母親因肺結(jié)核去世,父親是精神病患者,另一個兄弟和她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先后去世,接著父親去世了,小妹妹還患有精神病,雙親和兄弟姐妹的接連去世。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面對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感情上、精神上都承受著無以言表的巨大壓力,他將痛苦都揮灑在畫布上,作品承載了他最飽滿的激情,成為一代的繪畫大師。
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我的心都會疼痛。為了我,為了蒙克,為了很多別的人和事。
我仿佛目睹了一次次的生死離別,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痛苦絕望。
如果讓蒙克選擇的話,他是寧愿不要作品,不要名畫家的頭銜,也是要家人的平安幸福的??墒沁@能由他選擇嗎?
蒙克說:“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并且他們伴隨我一生?!彼枥L的世界是人類復雜的精神世界,是死亡、憂郁和孤獨,是矛盾、痛苦、懷疑和焦慮。
他描寫的是真實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并且相愛。
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我們。
我們沒有那么無堅不摧,生活確實可以把我們打垮,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是否重新站起來。
我希望離去已久的蒙克可以心靈平靜了。我很在乎這件事。
3 ) 愛德華·蒙克
對于書畫、音樂的創(chuàng)作,都要使創(chuàng)作者長時間面對所表達的情緒從具體及抽象的歷程。而當這種情緒過于壓抑及負面,卻無法如常人可以回避或是轉(zhuǎn)移。影片詳述了19世紀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創(chuàng)作歷程,從反復閃回孩童時期的悲慘記憶,結(jié)合了其不被認可的藝術(shù)價值、失敗的情感之路,細致地解析了不同時期的作品的背景及表現(xiàn)形式,隨著彼得·沃特金走入那個時代,走入愛德華·蒙克的內(nèi)心,眾多直視的鏡頭打破了拍攝的傳統(tǒng)手法,卻是一種最為直接、最為震撼的描寫。在痛苦的、詩意的、頹廢的、赤裸的生命張力下的畫家愛德華·蒙克,更多的只是一個平凡卻又不得不脆弱的人。
4 ) 絕非吶喊
粗糙顆粒般黏附的畫面,或多或少陰鬱的色調(diào)和音樂再加上不斷反覆的猶如碎片般的記憶景象,那些本應該存活在孟克思維裡的景象,或者說我們想象出來的本應該存活在其思維中的景象,卻被導演以朗讀孟剋日記加上畫外音的方式,並運用一種時空倒錯產(chǎn)生的多重聲部的效果來呈現(xiàn)孟克的一生,不僅僅是他的作品,並且不斷地傾向於,把對孟克的描述推向一個獨立的,不受任何外界影響的個體世界中。
與我而言最具有魅力的,就是不斷反覆的兩個記憶情節(jié),一則是孟克小時候在家裡看見的那些被肺病纏身吐血的病人,那些血像顏料一樣被重合到孟克的畫作裡,導演通過這種錯位的方式非常直截了當?shù)乇憩F(xiàn)出孟克畫作的領(lǐng)悟和表達能力,在這些鏡頭裡導演不去使用畫外音,而是上觀者從視覺的雙重效果上來感受,從而達到另一種繪畫意義的作用。而整部電影色彩就像黑博格夫人的那頂寶藍色帽子上鮮紅的大花一樣,充滿濃重、憂傷與略顯情色的意味,然後在孟克的畫作上產(chǎn)生了悠長的幻象。具有同樣意義的還有這一則孟克與黑博格夫人在路上的相遇,孟克的焦慮與孤獨在與黑博格夫人的交往與糾纏下變得愈發(fā)凸現(xiàn),但是卻又因此被溫柔地軟化,在影片的末尾畫外音清晰點出在孟克的日記裡曾經(jīng)寫到“嫉妒,不是害怕失去,而是害怕分開”,導演在處理孟克的情感生活上不是平鋪直述,而是轉(zhuǎn)而從社會,而是重新構(gòu)造,在這裡我想多少都是假借虛構(gòu)的手法,用那些關(guān)切社會女性地位的各位人士或者不自覺地去評論女性地位的人直面鏡頭,抑或取景在小說、傳記、歷史裡常??梢钥吹侥欠N類似沙龍,藝術(shù)圈人士們的聚會的談話中擷取人們對女性社會地位以及觀唸的方式來折射出孟克的這層生活狀態(tài),尤其是對其與黑博格夫人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又無法圓滿的愛情,我記得結(jié)尾的時候孟克創(chuàng)作過一個主題為一對永遠見不到的夫妻的作品。其中有一段印象深刻:一個男人站在圍坐在他周圍的男人女人中間說,如果一個女人像男人一樣說話,像男人一樣走路,我會覺得她是一個娘娘腔,哪個男人願意同這樣的女人交往呢(大意如此);而孟克的畫作似乎也像這個男人的比喻一樣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受到大眾、保守派的強烈批判,套用那個男人的話來說有哪個人會願意去畫展看到孟克那些像瘋子筆下的畫作,導演運用這些瑣碎、記錄性,具有明顯或者隱諱的諸多情節(jié),不著痕跡地展現(xiàn)當時的挪威以及整個歐洲社會裡藝術(shù)思維形態(tài)的發(fā)展情況,也就是孟克這個個體所處在的大環(huán)境的背景,比如某某出版的日記式文學書籍當天才被印刷出來就被禁止發(fā)行全部沒收,因為他寫的是關(guān)於男女關(guān)係,“為什麼這些真實存在的事情不能被寫出來呢”。觀者不斷地被這些影像所打斷,娛樂場所的表演,女人的笑聲,嘔吐出來的鮮血,年輕女人的許多孩子,藝術(shù)人士的聚會,詩人的朗誦,還有孟克那蒼白的臉龐和孩子般的眼神,他在導演的想象中一再地注視著鏡頭的方向,脫離了周圍所有的發(fā)生,不真實的表述與真實的敘述倒錯,讓孟克在煩雜的諸多事件中被真正地孤立起來(你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孟克側(cè)面對著鏡頭,有的時候抽著煙,有的時候只是像發(fā)問般的凝視著那塊熒屏,後面總有那麼一個女人在笑,她張大的嘴,雖然聲效並沒有那麼強烈,你仍然感到刺耳或者渾身不自然)。
這些重複的片斷被導演不斷地疊加,你突然發(fā)現(xiàn)在潮水般的影像觸動下,這些被重新構(gòu)造出來的記憶似的情節(jié)把孟克思想中的現(xiàn)實,或者說日記中呈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像幽靈一樣附著在歷史所敘述的現(xiàn)實之上與孟克的繪畫糅合到一起。一個女人說盡管我不喜歡,但是他的畫表現(xiàn)出的人們的憂慮和恐慌是那樣強烈,一個女人說這是瘋子的畫作,不適合帶著家人一起來觀看,人們說應該把他扔到精神病院去,一個男人說這是垃圾,導演讓孟克坐在他的展覽中,一聲不吭,這突然讓我想起一幕,他的一次展覽,展出有他畫他妹妹的一幅畫作,畫作上製造出來那些機理和看似粗暴的痕跡,人們看見說還以為畫作在下雨,當然不外乎會說這些畫作是垃圾的言論。
在不知不覺之中我被導演的這種敘述手法感染的五體投地,從紛雜的事件之中,講述一個人一生這類的傳記片,數(shù)不勝數(shù)——居然這張碟的封套寫著“《衛(wèi)報》甚至將它與《公民凱恩》相提並論”這樣讓我沮喪的讚揚——而導演卻立出一個座標,不厭其煩地重複孟克,特別是在孩提時對疾病的記憶,以及對黑博格夫人每每與他擦肩而過,和被畫上畫布她親吻他脖頸的情節(jié),打破觀者的流線性閱讀,又在發(fā)散與遊離中被召喚回來,絕不是《公民凱恩》可以企及的。
5 ) The Scream
"I was walking alone a road,the sun set,I felt a tringe of melancholy,suddenly the sky became a bloody red.I stopped and leaned against the railing,dead tired.and I looked at the flaming clouds that hung like blood and a sword over the blue black fjord and the city,I stood there,trembling with fright,and I felt a loud,unending scream piercing nature."
6 ) 給我最喜歡的畫家
愛德華.蒙克
一個傍晚
一切都在燃燒
鬼魂從下水道鉆出
瞳孔收縮
變成了一片灰白
就像街上人群看你的眼神
你坐在那里
聽著斯特林堡絮叨不止
他是那樣的厭惡女人
貪婪、惡毒又讓你渴望
舞女們在閃亮的裙擺中消失
病毒肆虐
記憶仿佛染上了肺癆
一切都在流血
沒有人記得尸體的名字
他們都隨著華燈下的舞曲
慢慢地旋轉(zhuǎn)著不見了
只剩下了叫喊著的骷髏
有的朋友開始變得陌生
有的在流放中死去
然后你就老了
不過別為瀆神而擔心下到地獄
因為你最愛的女人曾對你耳語
“我覺得你長得像基督”
雖然后來你再也沒有見到她
但至少畫筆和刻刀沒有背叛你
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怕的疾病摧毀了所有
又讓所有重生
一個清晨
一切都在燃燒
繪畫反映人生,尤其是他的童年的不幸對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影響至深,其次則是他的情感經(jīng)歷;作為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驅(qū),愛德華·蒙克的畫深入人復雜的精神世界,尤其對于死亡、憂郁、孤獨和恐懼;那些思想保守的主流社會當然是無法接受的,尤其是那些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男人們;
憑借具有新聞紀實效果和夢境般自由聯(lián)想的敘事形式,作品成功暗示了反映了蒙克創(chuàng)作的復雜的精神和社會因素。作為影片的兩大主題,整部影片持續(xù)在蒙克被家人的死亡和自身疾病縈繞的童年和與已婚的海爾貝格夫人的無果韻事之間切換,也照應了蒙克繪畫中愛與死的關(guān)鍵主題??缍热嗄甑脑撈扇〉囊暯羌婢呖陀^和主觀性。雖然在整體上更接近演員通過偽采訪朝著鏡頭陳述的紀錄片,卻以抒情的非線性方式剪輯,仿佛觀眾根據(jù)畫家自身的回憶被來回拖曳于時間中。導演本人的英語旁白以冷靜的學院口吻檢視蒙克,觀察歐洲藝術(shù)界的發(fā)展形勢并通過著名全球事件提供了解某些作品的更廣闊的背景框架。蒙克的飾演者則偶爾朗讀藝術(shù)家的日記選段。影片最終將百科全書式的歷史教程融入角色研究中,刻畫出最完整的人物肖像。
太大了,仰天長嘆啊,只看過前半部好電影只是這樣的記錄猶如流水,蒙克還是很偉大的
一個人的童年陰影究竟會給一個人的一生帶來多大影響?愛德華.蒙克真的是一個很偉大的畫家。
BBC的人物傳記好像都在模仿它,但忒TM長了···
【A+】非常之特別的作品,幾乎雜糅了所有不走尋常路的視聽手法。完全散文式的影像,用一種接近意識流的剪輯貼近愛德華'蒙克的內(nèi)心世界,而這樣的形散使得在成功完成一部傳記的同時更描繪出當時年代的幾乎整個歐洲的社會切面,而神卻緊緊附于愛德華而不顯離散。實在高級。當時歐洲風光與油畫風格實在太匹配了!風韻猶存,光影享受。完全運用紀錄片式的采訪拍攝則更突出其寫實的一面,大量變焦鏡頭、大特寫則將愛德華掙扎的情感無限放大,寫意。雖然長但非常生動,最難得的是在210分鐘內(nèi)風格節(jié)奏高度統(tǒng)一沒有一絲松懈。個人與時代融合最佳范本。
不同意評論里有人說偽紀錄片的形式是為了讓人體驗現(xiàn)場感,我覺得相比外在的真實更多的還是體驗內(nèi)在的真實吧,這種靈活的形式可以輕易地把不同的畫面和聲帶剪在一起,打破時空的順序和阻礙,從而完成愛森斯坦和戈達爾信奉的內(nèi)心的真實。沃特金森的這部“紀錄片”實際上比劇情片更夢幻。
9.7;若我能忘記你
A great film, but Munch is too close to my heart to be summarized in a drama.
畫家題材影視作品中的翹楚之作,“紀錄片”拍攝手法的傳記片。最讓人唏噓的還是克里斯蒂安尼亞的波西米亞人,那群放浪形骸的英年早逝的藝術(shù)家。1884年就能從他們口中聽到“婚姻是一種合法賣淫”,不得不佩服一下。
4.5
天才和天才的交映
心靈的自傳電影,散文式的,愛德華童年時見聞和自己童年的大病反復出現(xiàn)在整部電影里,與畫作結(jié)合,把畫里的憂郁、悲苦、愛與痛傳達給了觀眾。
這個蒙克很gay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熾熱的劍和一條火紅的河流 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廳公布的一份手稿記載著生活的神秘苦惱 深夜我獨自坐著 我感覺到一種飽含痛苦的吶喊劃破荒蕪的世界
應該說確實是挺不錯的作品,但我不是理想受眾,更適合于我的是給我條分縷析地講講蒙克其人、其作品、其風格,而本作似乎執(zhí)著于以蒙太奇建立過往經(jīng)歷、所處環(huán)境與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lián)系,但看完我依然還不明白一個很基本的點,蒙克到底緣何被詆毀、又緣何被重新挖掘,感覺說了這么多這個點卻還是語焉不詳。
本片以記錄手法講述出身資產(chǎn)階級富有家庭年輕英俊二流畫家愛德華蒙克短暫藝術(shù)生涯揭露了病入膏肓的資本主義社會道貌岸然面具下剝削貧民壓迫婦女的虛偽丑惡嘴臉表現(xiàn)畫家迷惘困頓消極反抗和對女性不自由不平等地位的同情由于資本主義世界觀局限性片中充斥宿命論軟情色渣滓需要以唯物主義辯證眼光審視批判
沃特金的旁白外加蒙克的書信,道來他的一生,有些意想不到,卻實在感覺太好!剪輯比較意識流,重復無數(shù)次地閃回幼年患病嘔血的片段,以及年輕時短暫的愛情,但這恰好也渲染了蒙克內(nèi)心的掙扎,他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是幸運的,而從小就植根的痛苦,或許影像也無法表達,都在畫的每個筆觸里...
87/100,作畫的聲響無比清晰,直面畫布與畫筆的律動摩擦。多樣的敘述手段為本片生成了別樣的結(jié)構(gòu)。就如那嘔血的童年夢魘,每一塊生命的碎片都藉由Edvard Munch的雙眼刺穿景框,前所未有的方法論。并非傳記片,而是時代與個人共同的注解。
3個半小時,74年,偽記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