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瑪莎(Masha)在拳擊臺和街頭之間長大。 殺死和搶劫的人是她的朋友。 在90年代,整個城市都討厭他們,但對于瑪莎來說,他們是世界上最愛并保護她的人。 她為他們唱爵士樂,夢想成為歌手。 有一天,瑪莎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真實身份,他們對她的生活和家庭所做的一切。 成熟后,她離開了一個前往莫斯科的小鎮(zhèn),試圖擺脫過去。 但這仍然會趕上她,而瑪莎必須回到她度過童年的地方。
看完既苦澀又震撼…除了男主無人在意拉丹的死活,而壓斷男主理智之線的是導演與制片人的聯(lián)合蒙騙與威脅,以及劇組全員的聲明,這些舉動讓生無可戀的男主最終選擇決絕的復仇。在這場悲劇中每個人似乎都與之無關,因為相互有意無意地隱瞞,釀成了無可挽回的悲??;每個人又似乎都與之脫不了干系,即便是男主,也因為違背了不接待人的承諾與遺漏燒房子信息(也可能未被告知,也可能心不在焉導致沒有獲取信息)而有所關聯(lián)。
男主扮演著希特勒,看似享有主演的特權,吃好喝好還有錢賺,與以前的生活天壤之別…而實際上依舊是劇組的工具人,沒有選擇與提異議的資格。男主從某種程度上是被害者,但也是加害者,最后一幕劇組人員陸續(xù)倒下,畫面淡出,只留慌亂的求救聲,與男主的漠然而靜止的坐姿形成鮮明對比…影片一開頭男主關于小狗和小狗媽媽故事的闡述其實也象征了男主及劇組工作人員的相似處境。對相似處境或悲劇抱有同情,但也僅限于同情。一旦陷入混亂,每個人只想事情化小化無,相信想相信的,盡快把工作完成拿到薪水…而男主假裝理智回歸劇組,最終下毒無差別殺人,因為希望燃燒殆盡,也要毀掉所有人的生活…在意外、謊言與巧合編織下的悲劇中,無人幸免,悲劇繼續(xù)延續(xù)…
很多人可能會把本片解讀為是一部利用主角身份的錯位跟反差,講了一個底層人逆襲成為暴君的電影,的確,男主是在扮演了希特勒以后,最終成為一個殺人狂,但這并不是本片的內核。
實際上這是一部非?,F(xiàn)實主義的悲劇,它表達的不只是個體的身份和命運,而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我先來根據(jù)劇情大致分析一下影片內容,并進行個人認為最合理的解讀:
作為底層邊緣人的男主進入劇組打零工,然后莫名其妙地被導演看中,替代臨時發(fā)病的演員飾演希特勒。后來男主利用工作便利將曖昧對象藏在劇組的布景房子里,但是某天劇組拍攝了炸房子的戲,這時候女孩正在房子里,這是全片最重要的轉折。男主悲痛欲絕,跑到現(xiàn)場挖尸體,但被制片人勸阻,制片人告訴他第二天會陪他來找,如果找到尸體就會報警,沒找到就繼續(xù)拍戲,但第二天男主發(fā)現(xiàn)大量建筑殘骸已經(jīng)被運走,于是懷疑制片人為了讓電影繼續(xù)拍下去破壞了現(xiàn)場轉移了尸體。這場戲拍的非常精彩,場面的調度恰到好處,文本也寫的非常好,這時觀眾會有一種羅生門的感覺,不知道誰在說實話誰在撒謊,但從之前的鋪墊來看,可以確定女孩是不會逃走的。此時對于男主來說,仇恨已經(jīng)無法壓抑,于是他大打出手,現(xiàn)場非?;靵y,甚至和勸架的也打在一起,這時候男主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信念,那就是全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加害者。
之后導演串通制片人欺騙男主說女孩已經(jīng)回到她來之前的地方,這部分交代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jié),那就是炸房子和運走廢墟殘骸都是導演指示制片人做的,這也是我認為本片最深的一個伏筆,后面會講到。之后制片人拿出一個有全組63人簽名的證據(jù),證明男主知道當天劇組會炸房子,以此為要挾要求男主演完剩下的部分,這份名單是對男主的第二次刺激,這強化了男主認為所有人都有罪的信念。
當他在拍最后一場戲的時候,看見一個群演在廢墟里撿到了女孩的手鐲,這是對男主的最后一次刺激,他此時已經(jīng)非常堅定地決定要復仇。電影中的電影里,最后一場戲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看著群演們扮演的猶太人在毒氣室中被屠殺,而全片的最后一場戲是男主坐在餐廳里,看著被下毒的劇組人員一個個倒下,完成了他的復仇。這里我認為之前戲中戲里的群演是被真的殺死了,因為最后一場戲中餐廳里的人大概有四十個左右,而男主的仇人是名單上全部的63個。
下面來說說片中的角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群體是劇組工作人員,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他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加害男主,男主騙制片人說是他媽要死了所以需要錢,這時候旁邊是有很多人的,炸房子之前男主也和工人一起搬運汽油和炸藥,所以那63個人其實沒有撒謊,他們認為男主是知道當天要炸房子的,但男主當時心不在焉,完全沒注意到搬的是什么東西。而且男主在和制片人對峙的時候對全組人大打出手,客觀來說,男主這樣的人在劇組人眼里肯定算不上什么好人,他們簽字只是做了很平常的事而已,設身處地的講,如果我們是劇組人員,應該也會這么做。
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是制片人,他看起來地位好像比較高,但他是賣了房子賭上了全部身家去拍這個電影,頂多算個中產(chǎn)階級。而且他在劇組也完全說不上是權威人物,一切決定都要看導演的。
這些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完全算不上是什么權貴階層,但男主最后卻將仇恨發(fā)泄到了比他強不了多少的這些劇組人員身上,而唯一的上層階級,也是女孩悲劇的罪魁禍首的導演卻始終置身事外安然自得,而這種底層人的自相殘殺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都在上演,這才是這個片子最現(xiàn)實和也是最具力量的地方。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本片在編劇上存在一個硬傷,那就是沒有充分地說明導演選擇男主作為希特勒扮演者的理由,但我認為這恰恰是有意為之。如果將導演作為上層階級的符號,那男主,甚至整個劇組都是他手中的角色和傀儡,無論是男主扮演的希特勒,還是接替希特勒的薩達姆,他們看起來都是獨裁者,但真正的幕后其實是導演,甚至有可能男主就是被導演選中來完成這場底層人民內斗的。說到這兒,可以說整個劇組就是一個現(xiàn)實社會的隱喻,人們在互相爭斗,而導演坐在幕后看戲。
細心的人應該會注意到,片中的角色似乎都在互相欺騙,無論是男主撒謊說他媽快死了,還是女孩撒謊說那個男人給自己下藥,又或者是制片人撒謊說第二天再陪男主來挖尸體,無產(chǎn)階級就是在這樣的互相欺騙當中內耗、爭斗,甚至互相殘殺,而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悲劇真正來源于哪里,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只知道自己是受害者,而所有人都是加害者,男主的這種行為像極了世界各地那種報復社會,對像自己一樣的無辜人進行的殺戮的人。
電影開頭的一幕,男主講了一個母狗被撞死了,小狗趴在它身上喝奶的事,女孩問他,那你幫它們了嗎,男主的表情是無奈,沉默,甚至有點驚訝,這就是底層人對底層人的態(tài)度,人們面對他人的苦難無動于衷,無計可施,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要去幫助別人的這種可能性。畢竟自己已經(jīng)夠慘了,哪有心思和能力去幫助更慘的人,又或者深知如果躺在地上的母狗就是自己,誰又會來幫自己呢。這就是這個世界最冰冷也是最現(xiàn)實的一面,而這樣的故事現(xiàn)在很少人去講,人們更愿意沉浸在肥皂劇中麻痹自己,沉浸在綜藝節(jié)目里逃避現(xiàn)實,在互相欺騙和仇恨中對立,而真正的上層階級,引導著,欣賞著這一切,就像導演著一部《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其實故事的結局早在一開始的一幕戲中已經(jīng)預示了。當導演給扮演希特勒的主角講戲時,看他處決犯人的力度不夠,于是給他講了一個他能聽懂的故事,那就是“如果這些人害死了你的家人,你會怎么做”。
當然我們明白,真實的歷史上,希特勒處決的應該是前線吃了敗仗的軍官,肯定不是這種格局的小情小愛。
然后緊張的音樂起來,主角根本無心打招呼,快步走到犯人面前,舉槍便射,一槍一個黃金爆頭,動作干凈利落。
結合之后的劇情,我們知道,這里導演的話幾乎就是結局的明示。
這里是翻譯錯誤,實際上是他的妻子,他的原話是他妻子的哥哥不讓他去掃墓,因為他在地震時沒能救下自己的妹妹和孩子。他說他當時實際上并不在家,我們無法得知真假,結合后面劇情,我還是認為都有可能,甚至是假話的可能大一點。因為從他人設上看,其實還是挺膽小的,而且人有補償心理,他的妻子第一次就是因為他的懦弱失去的,他再第二次就更可能鋌而走險,符合人物動機。
注意看這里他笑得多開心,兩個人暢談未來,甚至已經(jīng)想好要生多少個孩子了??上乱荒坏人谏鐣簧婊貋砗缶褪翘烊擞栏袅?。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片尾的那一幕,老實人黑化了,就像是《犯罪分子》,就像是《恐怖分子》,甚至是《城市英雄》
截圖存念
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還沒夠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需要湊夠 140 字夠了嘛
四分給劇情設定和舒服的畫面風格,扣的一星是后半段略顯落入俗套。節(jié)奏非常舒適。 (1)最開始看的時候很驚喜,覺得是那種沒有人作惡,最后卻陰差陽錯的悲劇之美,導演沒有做錯什么,男主也沒有做錯什么,期待著男主可以和導演一起設計戲中戲反殺拘禁女主的人來著。感覺會很酷。 (2)讓人覺得略微有些遺憾的是影片后半段男主的復仇,他沒有真正報復拘禁女主,勒索天價錢財?shù)恼嬲鲪赫?,反而拔刀向本來無辜的人,導演等劇組人員固然冷漠,但最初并沒有真正虧欠男主什么,反而男主遇到自己無力解決的問題,一再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憑借著一點幸運漫天要價,拔刀向無辜者。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會覺得后半段有點垮吧。悲劇的美會是需要一點真正光明的東西吧,偉大的品格,在這里的情節(jié)里看到了盲目的愛之下的偏執(zhí),女主是無辜的,那么那么多群演呢,他們主觀上做了什么錯事呢。 (3)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導演想表達的就是一種血淋淋的真實,很多不幸的人難以融入社會體制之中,無法看到社會運行的真實樣貌,就如同影片開始一樣,他看到失去母親的小狗,他會心疼,但也知道自己能做的很少,終究是普通人罷了,自己生存就很艱難了,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來生活,并不是每個人生來就天然擁有的稟賦,對于有的人這本來就是需要奮斗的。這樣來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現(xiàn)實主義佳作了。畢竟生活不總是史詩。 (4)想到一個很好玩的,劇中希特勒和薩達姆應該是導演比較討厭的人哈哈哈,一個普通人在被無視,被侮辱,所求不多幻滅以后血濺五步,是否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伊朗被西方世界排斥,看不起,孤立,剝奪,被獨裁的欲望威脅,導演想表達再小的國家也是有血性的,而不是默默無聞的呢?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片名這么來看還是很有趣的。
(5)之前有看到說是伊朗版的天注定,感覺還是不大一樣,賈導的天注定動機非常充分,展現(xiàn)的英雄氣更多一些。
1、臺譯片場風暴的電影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2022, ??? ????? ??? ),原片名的「第三次」和「世界大戰(zhàn)」所指的是: (A)、電影中,片場拍攝場景復現(xi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個非現(xiàn)實而只在戲劇中出現(xiàn)的世界大戰(zhàn),是排序在第一次、第二次實體世界大戰(zhàn)後,所以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 (B)、克勞德雷路許導演在九一一事件簿(11'09"01 September 11,2002)的片段中,描寫一名渾身都是塵埃的雙子星大樓坍塌後的倖存者奇蹟般的回來了,他和情人擁抱著,片尾打上一行字:「情人的分離,就是世界末日?!苟愐蠈а莸倪@部伊朗電影,讓我感覺到對任何一個人的欺負、欺壓、欺凌、欺辱,都會引發(fā)世界大戰(zhàn),一個人的非人化待遇或非人化質變就是一場世界大戰(zhàn),不論這個人是打雜的民工,是紅燈區(qū)的應召女,是雜貨店老闆,是走投無路的製片人,是黑道中的惡霸或是希特勒……
2、這部電影如同小說中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Мы,1920)、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一九八四(1984,1949)一樣,既是寓言又是警告。從電影結局看,無差別的殺戮是導演對人類破壞性惡化的示警——根據(jù)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1973),破壞性與創(chuàng)造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性質和能力,醫(yī)療上的解剖、遊戲中的暴力,甚至於刑罰或戰(zhàn)爭等,有時未必是破壞性惡化的表現(xiàn)。我想,當人類破壞性惡化時,即使曾為主角發(fā)聲的場記女孩兒在用餐的現(xiàn)場,這名主角下手也不會心軟。
3、約伯記中的約伯為人正直,堅守信仰,善良助人,可是卻遭受的命運的捉弄和摧殘,家產(chǎn)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妻與子在自然災害中罹難,並且隨後身染重疫,他無助,充滿疑惑,他信仰動搖,他抗議,而且充滿憤怒——這個階段的約伯就是電影劇情中的沙基卜(Shakib),他的家人死於地震,愛人死於大火,他身處社會的最低階層,餐風露宿,連住宿的房子都是臨時搭建的布景,沒有人在意他說的話,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臨時被要求換上囚犯服裝並驅逐進入毒氣室,完全沒有預先告知),手腕上無數(shù)的割痕說明了他的無助與自卑(同時暗示了他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只是他的破壞性此時仍不是外傾的,而是內傾的自我傷害,但最終這種破壞性外化,形成了暴力與蔑視)。沙基卜畢竟不是約伯,不可能為他無差別殺人行為作辯解,因為無差別殺人頂多是有原因的,而不可能是對的、有道理的、道德的、應該獲得支持或寄予同情。不過,整個故事釀造出的結局,說明了悲劇的發(fā)生,來自於人的最高積怨。
4、故事主人公內傾性質的破壞性如何轉變?yōu)橥鈨A性質的?原因在於環(huán)境的誘發(fā)和引導。片頭開始的時候,女主角質疑故事主人公,見到母狗死亡和小狗挨餓,究竟「做了什麼」,這是第一個「去做點什麼」的要求和叮嚀。後來,片場劇組拍攝希特勒於集中營的屠殺事件,作為臨時工,沙基卜在不明所以下被趕著換上囚服,進入毒氣室,被劇組非常殘暴、壓榨性且不尊重的對待;再者,扮演希特勒者心臟病發(fā)而旁邊的工作人員抱怨的是:「唉呀,他把道具衣服給弄皺了?!惯@呈現(xiàn)了主人公所處環(huán)境中的道德與價值觀,對於生命漠視的語言是如此輕易的脫口而出,這點回扣了劇情後段沙基卜和劇組人員打架後,劇組要求繼續(xù)拍攝以完成工作,僅有一個場記女孩認為沙基卜先生受了傷,應該先去醫(yī)院,然而最終也沒有去成。對於故事主人公的想說的,需要的,他人一概忽視(雖說不要越俎代庖或多管閒事,但對於他人不聞不問是不是我們經(jīng)常的反應呢?)。最後,導演指導第一次演戲的沙基卜扮演希特勒時,除了認為他不必具有思想,無須了解劇本內容,只要像工具一樣機械化走位與念數(shù)字外,還給他植入一個可怕的想法:「當你所愛的人被他們殺死,你會怎麼做?」有人說片場導演給故事主角迎來了一次翻身機會,除了長期駐紮工地和片場,還能扮演希特勒,而這會讓他有成名與致富的可能性。其實我們並沒有根據(jù),去斷定成名與致富是幸還是不幸,不過我們可以看出機會確實有限,他所迎來的穩(wěn)定工作,不過是排擠了另一名求職者的機會和名額,雖然那名求職者未現(xiàn)身,但我們知道進來一個人則必須開走一個人——這是有限資源下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冷酷原則(荀子認為人性會傾向惡,就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加上他對於心愛之人葬身火海的呼號,卻換得製片方花錢處理,抹去痕跡,死無對證,迫使沙基卜啞口禁聲,這對沙基卜來說太過痛苦了,因為對於所愛之人,我們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一如新冠疫情開始時讓病患家屬痛心而無法接受的事,就是醫(yī)院火速處理屍體,連最後一面的告別也無可能。結論:外在一切的引導,都是教育這個可憐人以暴易暴,林林種種的過程推波助瀾,催化、強化了潛伏於故事主人公內心破壞性的外傾。因此破壞性終於具體成形而外現(xiàn)。
5、我們都樂生厭死,都期待懲惡揚善,正義獲得伸張,不過電影的收尾和我們的預期相反。因此,從故事人物發(fā)展與變化上看,結局不但是災難性的,而且是悲劇性的,具反省性的,更何況這一場殺戮出現(xiàn)在根本沒有實體砲火的平時,就更讓人唏噓了。如果沙基卜是吞下一整瓶毒藥,人們會說他好可憐。是的,他很可憐,但同時我們很難意識到殺一個人,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這舉止是很可惡的!沙基卜殺了所有人,人們會說他很可惡。是的,他很可惡,但我們很難承認一個人活到這種境地,未免太過可憐!說到底,這個故事不是要我們評價這個人、這些人,更重要的是探索外在環(huán)境於什麼樣的激化下,內在性情於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會盲目的走向無可挽回的惡劣處境,不但使自我喪失,而且還讓人類整體走入末日。如果說沙基卜個人缺乏點什麼,那就是缺乏理性。佛洛姆說:「設若邏輯不被生命的關懷所引導,就只是乖違的智力活動,而不是理性?!股郴窙]有知識,電影導演在訪問中特別提過一個片段,當劇組人員問沙基卜誰是希特勒時,沙基卜並不知道。導演說:「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對於歷史無知的人。」而這一點回應了片頭引言,為什麼歷史總驚人的相似,人們無法習得教訓,為什麼世界大戰(zhàn)有一有二,還會有三。再者,就性情而言,沙基卜充滿婦人之仁,對於母狗死而小狗茍活充滿嘆息卻毫無作為,送拉丹去德黑蘭時又心軟改變主意。最後,在外界環(huán)境引導和內在生命關懷的喪失雙重作用下,他得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的乖謬結論。
人生是一段奇怪的旅程 有的人波瀾不驚的度過了一生 有的人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把他推上了旅程 逐漸的脫離了他原來的階層 然而 又有一種心中執(zhí)念 他無法擺脫……從無依無靠居無定所到戲中戲的男主,從無名小卒到嗜血復仇者,無論戲里戲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襲,然而這并不是什么華麗轉身命運眷顧的勵志故事,而是冰冷生活中僅存的希望被一場大火燃盡后,一顆善良的心墮入永恒深淵的殘酷寓言。有人接受了“我想讓你住進希特勒辦公室,但你他媽偏要滾回毒氣室!”的資本誘惑,忘記仇恨,放下尊嚴,做資本中的棋子,過人們眼中的人生贏家。但是,導演的意圖是對男主復仇行為進行合理辦護的,故事的源頭源于拉丹的出現(xiàn),拉丹操控著沙基布的靈魂,她對沙基布的忠誠卻總是虛無縹緲。在對二戰(zhàn)的復現(xiàn)中,制片團隊有所保留地奪走了拉丹的生命,至此沙基布也逐漸的被仇恨所吞噬,用希特勒般的方式為拉丹復仇。全片的視聽語言非常豐富,場面調度也足夠精彩,營造出非常生活化的紀實感。對鏡子與畫面分割線的運用已經(jīng)爐火純青,手持攝影長鏡頭跟拍都像在暗示著沙基布的居無定所與重心不穩(wěn)。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也直指階級剝削的當代主要矛盾,在情緒上還是很有力度的。一個聾啞女人的消失成為全片的戲眼,戲中戲的希特勒房間與藏在地板下的猶太人又構成了戲劇現(xiàn)實-真實歷史的對照,直到最后也死不見尸是全片最好的點睛之筆,手鐲的出現(xiàn)卻是在為最后的爆發(fā)做鋪墊,這本該是最后打點的那樣東西。卻被意外的發(fā)現(xiàn)。由此也就顯露了編導更想表現(xiàn)的還是現(xiàn)世的階級矛盾,男主認為很多人傷害他、一層又一層的傷害,他最后的選擇是傷害所有人。不過他自己撒謊和違背諾言。也成為悲劇發(fā)生的一個原因。爆炸是片子的轉折點。是利益和冷漠還有失去正義感的人群,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當然,是挖掘機將廢墟一車一車運走,是幾十人聯(lián)名的鐵證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執(zhí),希望事件趕緊結束,而諷刺的是他們所拍攝的故事正是關于一些無法磨滅的歷史,渾然不覺自己己經(jīng)成為罪惡的幫兇,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無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親眼目睹帝國的毀滅,那種絕望的麻木,是整部電影捕捉到的最強音。
一點也不覺得主角可憐,撒謊成性,不守規(guī)矩,最后害人害己
從階下囚到座上賓,從無名小卒到嗜血暴君,無論戲里戲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襲,然而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華麗轉身的熱血爽文,而是生活中僅存的希望被一場大火燃盡后,一顆善良的心墮入永恒深淵的殘酷寓言?!暗谌问澜绱髴?zhàn)”的導火索是冷漠,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當然,是挖掘機將廢墟一車一車運走,是幾十人聯(lián)名的鐵證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軌,希望事件趕緊結束,而諷刺的是他們所拍攝的故事正是關于一些無法磨滅的歷史,渾然不覺自己已經(jīng)成為罪惡的幫兇,罪人拍攝罪人并且自以為高尚,這樣的控訴真是精妙絕倫。你在片場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說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發(fā)生什么的時候,突然沒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無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親眼目睹帝國的毀滅,那種絕望的麻木,是整部電影捕捉到的最強音。
《希特勒的誕生》
影片竟然拍出了伊朗社會的性交易,包括墮胎,伊朗社會的斑斕令人大跌眼鏡。簡單講,伊朗仙人跳三人組盯上老實男,不曾想女詐騙卻拿了《色戒》劇本,意外死在了男主演戲的片場,老實人發(fā)癲,報復社會。故事的結局,不管是主題還是氣質,都有點像賈樟柯的《天注定》。伊朗電影確實不可小覷。
#HIIFF04#太驚人了,很好看。雖然男主看上去很慘,但也對他同情不起來,可能這就是法西斯和戰(zhàn)爭吧。
勞工部分無縫切換電影片場有驚艷。劇本走向是沒想到的。屬于大眾都會覺得不錯的故事
各種討好元素,太刻意了吧。。。
#79威尼斯# 一連串連鎖反應導致的悲劇,覺得這部必拿獎
這片子有成為豆紅電影的潛質,小人物最后被逼到絕境,一步步地選擇了毀滅性的復仇方式,這剛好跟他們劇組拍攝的希特勒納粹集中營電影的歷史不謀而合,導演借此諷刺社會現(xiàn)實,這種諷刺拿到別的地方也一樣適用。這個劇本非常厲害,后半段的轉折非常過癮,幾處細節(jié)的鋪墊也非常巧妙,講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
#4thHIIFF# 從一個由于身份錯位制造的喜劇沖突去入手,階級的差異、命運的殊同在一個小小片場能夠展現(xiàn)得如此昭彰。隨著劇作的層層深入,那些被漠視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絕境后,逐漸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絕境,歷史在當下重演,片場成為了戰(zhàn)場。導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欄桿后或毒氣室里的那些人,透過縫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強看到一束光。悲劇因一個謊言而起,到頭來也只能以欺騙告終,這中間到底有過多少真心,又帶來過多少希望?想起李誕說的,歷史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正是那些為了所謂更宏偉的目標,更遠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謂藝術犧牲小貓的人,頻頻讓我們的世界陷入大火。
劇組的人招誰惹誰了,要跟著陪葬啊
形式和主題結合的很特別,可以討論的地方很多,后勁特別大,唯一的一點光被熄滅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戰(zhàn)爭”就真的誕生了。
#4th HIIFF# 金椰獎競賽入圍。前獲2022威尼斯地平線大獎。首先伊朗人是純雅利安人所以拍個納粹德國電影還真沒毛?。。ù_實還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場電影也能卷出一個階級+性別的social drama這才是伊朗傳統(tǒng)藝能了。波斯語+波斯手語,要靠各種非常復雜的硬設定才讓這個戲假情真仙人跳結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寫個聾啞性工作者才行……),不過手鐲找到得也太順了點,由此也把某種可能的“不可靠敘事”給堵死了。有點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還是有點兩張皮,沒統(tǒng)得特別好。
那個虛妄的所謂“幽靈”早就不復存在,但“希特勒”這樣的獨裁者一直在被招魂
#HIIFF#非常棒的階級寓言故事。劇本扎實,結構非常清晰,通過男主的三次入戲(化身猶太人、表演希特勒、成為希特勒),完成了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交織與映射。細節(jié)上的呼應有千鈞之力。不過,結尾尚不夠圓融。
很牛逼的文本,前半有寄生蟲的味道,后半?yún)s是另一種脫韁的表達方式
我想讓你住進希特勒辦公室,但你他媽偏要滾回毒氣室!?生活里多少人不是因為沒有才華,他們只是缺少一個機會,像沙基卜這樣頻頻浪費機會的人恐怕是要遭天譴的。沙基卜的所有行為都在為我們詮釋他窮的原因。直到影片最后他仍然有成功的機會,卻又偏偏要逞一時之快。他不止缺乏對自己人生長遠的管理,最大的問題是不懂從自己的身上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會一味責怪資本家冷血,也不想想到底是誰違反規(guī)定把拉丹藏在紅磚房里的?這也是太多數(shù)窮人的通病,他們總是被許多所謂的人生信條阻礙,而富人只看重成敗…可能很多人會對此不認同,我們怎么能夠因為利益放棄原則呢?這也是為什么富人會比窮人少的原因之一。
電影節(jié)第二部還是伊朗片,現(xiàn)在的伊朗片真的好厲害啊,編劇真的一個比一個厲害,都是怎么想出來的這么牛逼的劇本。一個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希特勒”的故事。HKIFF第二部
沒有很能夠與主角共情,真的很像是一個窩囊廢決定報復社會的故事,但的確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電影,也為元電影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最后男主化身希特勒很有力,可惜兩者的相提并論過于踩一捧一。(也可能只是我厭惡了男性視角的小人物復仇敘事)
身披囚服的罪犯換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鐵鎬的工人拿起手槍成為演員。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紅色的套間。躲進地基的夾層,幻想幸福的兒孫。你在車窗畫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屬于我們的未來。沒有變賣你唯一純金的手鐲,卻留它在廢墟里成為活過的憑據(jù)。我變成投毒的惡人,發(fā)動屬于我的世界大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