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錫爾斯瑪利亞》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這幾年水準都還挺不錯的,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繼續(xù)無可挑剔。去年的法國片著實看得少,主要也是因為佳片幾近集體失語的狀態(tài)??纯唇衲陳鹑霆勌崦椭懒?,并非凱撒那口菜的阿薩亞斯憑此片獲得影片、導演、女主角、女配角、劇本、攝影六項大獎提名也算其最好提名戰(zhàn)績。
影片圍繞一個女演員對一個角色孕育的過程,伴隨的是自我認知,當然里面自我諷刺和反諷也比較到位??死锼雇 に箞D爾特Kristen Stewart的選角,包括科洛·格蕾斯·莫瑞茲Chloe Grace Moretz都不錯的,特別是前者,她的角色暗示性很強,兩位主角看完好萊塢大片聊天那段我笑噴了,連看三遍,越看越好笑。她這幾年轉換跑道目的也很明顯,幾部藝術片成色都還不錯。
另外個人觀點,Valentine最后的缺失暗示的其實是有Maria自己內心創(chuàng)立的這個人物可能性,從她接打電話電影開篇的一切可能都是影像的騙局?因為在山頂憑空消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處理。也許我有點過度思考了。
2 ) 《錫爾斯瑪利亞》:從西格芮德到海倫娜
(芷寧寫于2015年4月6日)
影片《錫爾斯瑪利亞(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文藝片,觀眾仿佛可以藉由這個故事的腳本做出各種各樣的解讀,而且觀眾不僅可以自發(fā)如此,片中人也依稀在就戲中戲里人物各種可能性的解讀做著誘導,誘使觀眾不斷的剖析,當然片中人也不停地解讀著彼此,或者好似不經意地解析著自我,這樣的明暗交織、交相呼應的解讀方式、互動模式,就仿佛一場有趣的游戲,令影片展現(xiàn)出迷人且豐饒的一面來。
就連該片的幾個譯名也都頗有意趣,較之港譯的《坐看云起時》,臺譯的《星光云寂》,直譯的《錫爾斯瑪利亞的云》其實更有意味,仿佛打開了一個開放式的空間,令思緒可以信馬由韁,令基調可以自如流暢,仿如著名的錫爾斯瑪利亞的云蛇般涌動流淌。此時耳畔響起的伴奏樂不一定是那首著名的《卡農》,當然,由《卡農》的曲調伴隨著云蛇奇觀的奔涌前行、氤氳蔚然,是該片值得推崇的片段之一,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似乎在用這樣的方式,在向前輩芬克的《馬洛亞的云現(xiàn)象》致敬,只是這一次,云蛇有了色彩。
一位享譽國際的女演員該如何應對她人生的尷尬期和事業(yè)的轉型期,最理想的做法是忍耐煎熬,壓制心魔并接受現(xiàn)實,但在心性方面,卻可能會經歷不干落寞的掙扎糾結和不可避免的偶爾間歇式發(fā)作。一個普通人在應對歲月流逝的無情變遷時,心境已相對復雜了,何況一位習慣了光環(huán)映襯內心纖敏的女演員,她輝煌過,耀眼過,獨一無二過,品味和修養(yǎng)讓她足以躋身藝術家的行列,但任誰也躲不過歲月的侵蝕,而無所畏懼的后浪們還在迫近,起初還算“彬彬有禮”,一旦獲得初步認可后,便洶涌而來,勢不可擋,欲取而代之……
如果僅僅以這樣的方式梳理片中的瑪利亞的心境,那就顯得淺顯蒼白了,同樣作為該片編劇的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給瑪利亞設置了令她抓狂的鏡像,這個鏡像中的一類便是戲中戲里的兩個人物,從鏡像里,瑪利亞看到昔日的自己,好似年輕時的她扮演過的聰穎且充滿魅力的戲中人西格芮德,同時,瑪利亞也看到了明日的自己,她如今受邀扮演的角色——年過不惑、終將被無情拋開的海倫娜。
西格芮德和海倫娜是瑪利亞的恩師威爾海姆的作品《馬洛亞之蛇》里的兩個角色,這部戲也是瑪利亞飛黃騰達的起點,在戲中,年輕迷人的西格芮德是老板海倫娜的助理,兩人發(fā)生了很多微妙的情感變化,最終精明的西格芮德離開了海倫娜……
角色的轉換,似乎提醒著瑪利亞一些她想要忽略的事實,而她的助理、年輕的瓦倫汀娜的存在卻不時地提醒著這些事實的存在,特別在瑪利亞為了備演海倫娜而住進錫爾斯瑪利亞鄉(xiāng)間的時日,瓦倫汀娜幫助瑪利亞排練對詞,讓瑪利亞對自己將要步入的境況愈發(fā)惶惶不安。瓦倫汀娜仿佛現(xiàn)實中的西格芮德,而瑪麗也對一直打理著她演藝和生活各方面的瓦倫汀娜產生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依賴和情愫。在這一部分,現(xiàn)實與戲劇,現(xiàn)實與電影,真實與角色的界限似乎已經被靈巧的缺省了,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淆卻清晰的局面。
影片用三次徒步中瓦倫汀娜和瑪利亞的對話和摩擦,預示著瓦倫汀娜離去的不可避免性,比之即將出演西格芮德的喬安娜·艾利斯,瓦倫汀娜版的西格芮德更像一個朋友,瓦倫汀娜總試圖說服固執(zhí)己見的瑪利亞接受現(xiàn)代娛樂的一些東西,試圖讓這位藝術家相信娛樂大片中也富含哲理,但這種嘗試看似是徒勞的,瑪利亞夸張的駁斥反應以及其不穩(wěn)定的情緒,都讓瓦倫汀娜倍感壓力。在瓦倫汀娜離去后,瑪利亞才真實感受到如今的世界是屬于“緋聞女王”喬安娜的,記者們爭相追拍的是喬安娜,當一行人撤離時,隨行的瑪利亞幾乎被遺忘在車外,她已經徹徹底底地淪為了陪襯,人氣這東西就像一只嗅覺靈敏的犬,只奔著最有噱頭的人去。有趣的是,被娛樂大片捧出的明星喬安娜逼得自殺的情敵,是作家的正室,也是一位藝術家。
可以說,喬安娜版的西格芮德更自我更張揚,對于瑪利亞提及的演對手戲的方式,喬安娜不予采納,和第一次見面時的乖巧溫順相去甚遠,此時的瑪利亞似乎才活明白了似的,終于淡然了。似乎喬安娜的西格芮德比較接近當年的瑪利亞,以過來人的心境,瑪利亞大約真的可以平靜地坐看云起云落了。
朱麗葉特·比諾什飾演了仿佛為她這個著名歐洲文藝片女神定制的角色瑪利亞,雖然現(xiàn)實中的比諾什給人不在乎歲月變化的感覺,但那是她的個人造化,在塑造瑪利亞這個角色時,比諾什可參考的現(xiàn)實例子并不少,好演員的功力在于懂得如何融會貫通。或許幾年前在影片《夏日時光》里和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合作,就已經為這部《錫爾斯瑪利亞》埋下了伏筆。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和科洛·莫瑞茲分別飾演了助理瓦倫汀娜和后浪喬安娜,這兩個因好萊塢商業(yè)娛樂大片而走紅的年輕女星,和文藝片女神的碰撞似乎也有著特別的意趣。
從西格芮德到海倫娜,不僅僅是身份的轉換,還是心境的遷移,更是現(xiàn)實的必然,無論愿不愿意承認,這世間最醒目的部分還是屬于那些年輕迷人的西格芮德們的,或著說是屬于無所畏懼的喬安娜們的,但所有這些糾葛在奔涌著的云蛇奇觀面前,都顯得無足輕重,畢竟大多數(shù)的人生都如王小波所言的——“似水流年才是一個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歡娛和不幸。”
(雜志約稿)
3 ) 詮釋與解讀的彼岸
我挺喜歡《錫爾斯瑪利亞的云》這部電影的,不僅因為它的故事不能不讓我想起自己2014年十佳榜首的《鳥人》,更因為藝術和現(xiàn)實之間的對照和對立本來就是我喜歡的主題。觀影過程中總感覺松松散散的敘事中仿佛夾雜了無數(shù)文學及文化符號,而找出這些符號并將其破譯是觀眾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我從女主角瑪利亞·恩德斯兩次參演的戲劇《馬洛亞之蛇》中的兩個女主角名字入手:西格莉德(Sigrid)和海倫娜(Helena)——北歐常見的女性名字Sigrid(同時也類似北歐及德意志地區(qū)經典英雄傳說中主角Sigurd/Siegfried名字的女性化),以及荷馬史詩中的紅顏禍水海倫,北方和南方的對立,富有強壯粗糲生命力的北方和因過于文明而疲憊的古老南國。再聯(lián)想到尼采曾在錫爾斯瑪利亞的一棟小屋里渡過7個夏天,甚至有一首專門獻給此地的名詩收錄在《快樂的科學》中——這些都讓我感覺一條隱喻的紅線呼之欲出:正如尼采及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文化觀念,古老衰弱的南方文明需要從生硬野蠻的北方獲取新的生命力,《馬洛亞之蛇》劇中較為年長的女子海倫娜被生氣勃勃的年輕女孩西格莉德吸引,并且因為無法獲得那樣的生命力(留住西格莉德)而走向滅亡,相應的是電影現(xiàn)實中的中年女星瑪利亞對年輕助理薇淪汀以及19歲的新星喬安·埃利斯一方面不屑一方面羨慕的復雜情感。我甚至一度以為這就是這樣一部“鏡面”式的電影,角色與角色、情節(jié)與情節(jié)之間的精巧對應搭建出一個有趣的藝術品。
不過這么想固然有意思,卻跌入了導演阿薩亞設計的陷阱中。我猜他是故意往電影中埋了幾個看似鑰匙的“符號”,吸引自命不凡的觀眾去尋找“隱藏的意義層面”???,故事到了最后四分之一,阿薩亞才借助理薇淪汀之口對瑪利亞說:文章就像一個物體,橫看成嶺側成峰。而瑪利亞的一句“我不知道”讓我驚覺自己沾沾自喜地聯(lián)想了半天文化和生命力,不是跟固執(zhí)地聲稱沒有人比自己更懂《馬洛亞之蛇》的瑪利亞一樣嗎?,斃麃喒淌刂约?0年前第一次出演這部戲劇時對劇本的解讀,仿佛這樣就可以抹去自己這期間消逝的20年青春歲月似的,她相信自己只能是西格莉德,年輕而美好,仿佛只要把自己固定在西格莉德這個角色上,作為演員的她就可以避免像海倫娜那樣無助地走下坡路。很明顯,這種理解是透過瑪利亞本人作為一個年滿40、已達事業(yè)頂峰的演員的主觀視角做出的,她顯然無法帶著這樣的理解去扮演海倫娜這個角色。而電影中的其他人物對劇作及人物各有不同見解,比如年輕助理薇淪汀看到的是西格莉德的傲慢與殘忍,以及海倫娜身上的人性與痛苦;老演員亨里克看到的則是兩個女性角色之間的利益關系;至于觀眾,相對于劇作本身,他們更關心的是演員身上的八卦,像時隔20年,瑪利亞從西格莉德變成了海倫娜啦,像問題少女喬安破壞別人家庭、逼得情人的妻子自殺啦,相較于一個被人們遺忘了二十年的過世作家的劇作,這些熱辣的新聞更像是首場爆滿的原因。就劇作的觀眾/讀者而言,每一種解讀方法都說得通,甚至為了看明星而去劇院也是戲劇導演希望的。唯一不合理的,就是演員——戲劇表演這件藝術品的締造者之一——用太過單調受限的眼光看待作品。我想一個藝術家應該盡量把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展現(xiàn)出來,讓觀眾從中選擇自己關注的方面,從而產生各自的理解。
阿薩亞或許是蘇珊·桑塔格的讀者。后者在散文《反對闡釋》中就以往藝術鑒賞中把內容當做本質、把形式當做附屬的觀點進行了探討,認為過分糾結于闡釋藝術品的內容會導致闡釋無窮盡地進行下去,在層層投射中迷失;太過強調闡釋的作用,會把藝術變得功用化,即用現(xiàn)實道德的框架限制藝術品,將藝術削弱為現(xiàn)實的投影和附庸,而不是一個以自身和美為目的的自在物(就像薇淪汀說的那樣,一個“物體”)。桑塔格認為,欣賞藝術品時,重要的是恢復我們的感覺。“我們必須學會去更多地看,更多地聽,更多地感覺。我們的任務不是在藝術作品中去發(fā)現(xiàn)大量的內容,也不是從已經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內容。我們的任務是削弱內容,從而使我們能夠看到作品本身?!?br>藝術品美的形式更重于內容。云蛇或許可稱為大自然的藝術品,看著山間譎詭流云,只消感嘆上天妙筆,無須把這種盛景解釋為昭示下雨或者起伏跌宕的人生。而戲劇名為《馬洛亞之蛇》,電影名為《錫爾斯瑪利亞的云》,不又是在提醒讀者,與其糾結于云中真相,迷失在云霧之中,不如安坐在山崖上,漫無目的地等候、等候,一會兒享受光明,一會兒享受黑暗,品味游戲、云海和美的時光,縱觀來龍去脈。
P.S.但是我猜尼采還是給了阿薩亞一點兒靈感的。那首名為《錫爾斯瑪利亞》的詩是這么寫的嘛:
我安坐于此,等候,等候——漫無目的,
那善與惡的彼岸,
我一會兒享受光明,一會兒享受黑暗,
全是游戲、海、正午,漫無目的之時光,
驀然,女友來了!一個變兩個,
扎拉圖斯特拉與我擦肩而過…… (黃明嘉譯本)
4 ) 別在意不可挽回的老去
沒有什么大道理,沒有什么強硬的姿態(tài),可是影片里的思緒完全滲透到腦海,年輕與老去,如何面對。
Jo Ann也會有老去的一天,她以現(xiàn)在的想法面對并沒錯,即使唐突不禮。Maria似乎是個悲劇人物,沉湎于對老去的無奈無力,真實到不行,看開這種事的確太難了,巔峰之后永遠是下坡路,想想都無比可怕,身軀的老去,疼痛,衰弱,精神的被忽視,被習慣,被落后。
所以,都在追求的永恒是什么?二十年前影中的Sigrid?也許吧。但永恒又有什么用。重要的,其實還是現(xiàn)在,開心。用自己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來生活,而不是望著得不到的東西興嘆。
最后,恭喜K最佳女配~兩人對戲與真實的模糊交融,特別打動人。
5 ) 如果女人不害怕衰老,那害怕什么?
“時間之中,女人有兩種。
一種是年輕女人,
一種是年輕不再的女人。
年輕不再的女人,
一種走向衰老,
而另一種,
走向永恒?!?br>
【引子】
曾經一度非常討厭上整容醫(yī)院的女人。
包括看到電梯間里無處不在的整容廣告的時候,總是要不耐煩地埋汰一句“世界變得太膚淺”。偏偏那些廣告文案卻還每每寫的極有水準,令人覺得甚是奇怪。
好像那些特別有才華的人,也這樣匍匐在金錢的腳下,一點沒有“原則”。
另外,則總是會對身邊那些喜歡用昂貴護膚品的女性朋友發(fā)出不屑:什么嘛,難道要為了那些恐懼買單?內心有力量的女性,即使沒有美貌,擁有一個浪漫且勇于冒險的靈魂,就足夠了吧?
而衰老呢,遲早會來,無論如何抵擋,在時間洪流面前,人的力量不足一提。任何試圖留住表明的青春,不過都是妄想。
有一年,工作的時候恰巧采訪到一位柏林的女藝術家,她拍攝了一組全部由四十歲以上的年長女性為主題的作品,叫《女人很熱》(woman in heat),畫面中的女人們每一個都被要求不能化妝,也必須不能是整過容,或者是經過刻意的裝扮。應招募而來的模特個個都是普通人,長相絕不突出,其中還有好幾位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年女性,可她們在鏡頭里自由、狂野、不羈,好看極了。一種莫名殘留的美、激情,和色斑、松弛的皮膚、發(fā)福的肉體矛盾地混合著。據(jù)藝術家所說,每一個人她都拍了很久,確保模特并沒有矯揉造作地擺出“社會目光期待的某種漂亮的姿勢”。
總之,那會兒看到這組作品的時候,驚呼看到了為女性聲張“做自己”的絕佳例證,因為這組作品完全沒有像時尚行業(yè)那樣鼓吹“年輕”、“瘦”、“美貌”,于是那一年,一直拼命地跟許多合作伙伴推薦這位藝術家,以期能為她在中國辦一場展覽。心里面有個暗暗的目標,讓中國的女性從此不要這么盲從潮流吧,勇敢做自己。
但是,最終,每一個對方都留下了差不多的反應。
“哇哦,不得不說,這個作品真的很棒,只是……”基本上話說到這時,對方目光游離,接著就把話題引向今晚聚餐吃點什么好的話題上。
我想,他們還是被這群“不再年輕的女人”嚇到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
【女人四十】
然而,和讓一個男人去面對一個女人的衰老相比,讓一個女人去面對自己的衰老,是不是更可怕?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命題?
在2014年的時候,遇到了一部叫做《錫爾斯瑪利亞》(Clouds of Sils Maria)的電影,它有著精巧的結構,虛虛實實,真假難分。和《女人很熱》比起來,它并沒有從正面大膽挑釁地在人們面前展示人們不敢直視之物,而是從平靜的暗面去表現(xiàn)一個女人如何面對自己衰老的故事。
在片中,朱麗葉?比諾什扮演上了年紀的國際女星瑪利亞,她在17歲時,因扮演一個叫做“西格莉”的角色一炮而紅,當年她飾演這個叫西格莉的青春誘人、又喜怒無常的女孩,與一個年長的女演員演對手戲,年長女子在劇中叫海倫娜,是一名擁有自己企業(yè)的成功中產人士,卻不幸地瘋狂地愛上了來自己公司實習的西格莉,西格莉在一系列引誘、玩弄,直至最終無情地拋棄海倫娜后,海倫娜在絕望中結束了生命。時隔二十年,新晉導演再次登門,邀請瑪利亞重新演出這部叫做《馬洛亞之蛇》的戲,只是此次她扮演的不再是年輕美貌的西格莉,而是那個不起眼的可憐的老女人海倫娜。
瑪利亞顯然心有抵觸,再三猶豫之下,還是接受片約。開拍前,每日與自己的年輕小助理瓦倫提娜(克里斯汀?斯特爾飾)對臺詞,對著對著,越來越分不清戲劇和現(xiàn)實,情緒日漸失控,直至在兩人一起登山去看“云蛇”的過程中,瓦倫提娜負氣離開,再也沒有回來——好像又再一次地對應了二十年前那部戲劇中西格莉拋棄了海倫娜的橋段。劇終,留下瑪利亞一人,獨自上臺,與一個大大咧咧、自我解嘲、玩世不恭的新生代女星喬安娜(科洛?莫瑞茲飾)即新一代的“西格莉”展開正面角逐。
【時間之外的女人】
許多人都為這部電影的“戲中戲”,雙重結構的精巧設置感到贊嘆,確實,如同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蛇,這像是一個永恒輪回,永恒的圓,女人和女人,不斷地重復著各自不同,卻又相同的命運。影片冷冷卻又不失平靜地展示著:每一個西格莉,有一天也會變成海倫娜。
二十年后,年紀漸長、人氣不再的女星瑪利亞,要面對的就是這樣殘酷的事實——不僅是自己永不復返的青春,還有自己再也不是“西格莉”的事實。對于每一個女人而言,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永遠都是“西格莉”,永遠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享受眾生對自己的贊嘆,可是時間之輪毫不為此停下,西格莉會被取代,被替換,西格莉是一個位置,只有年輕的肉身才能坐上去。當西格莉長出第一根白頭發(fā),她的名字就不再叫做西格莉,而是海倫娜。
而海倫娜,在片中似乎是一個如此可憐的角色,幾乎相當隱形,處于完全被人遺忘的地位:當年扮演海倫娜的女星在拍攝后的第二年出車禍死去,沒有任何人關注到她的離去;導演對瑪利亞所說:正是因為當年的海倫娜那平庸無奇的演技,襯托了西格莉那令人驚艷的現(xiàn)代演繹;還有當瑪利亞在排演的時候,對新版西格莉提出演技上的建議時,喬安娜無情而戲謔地拒絕了瑪利亞。
瑪利亞是如何突圍的呢?就像在精神分析中,如果我們遇到了自己完全無法接受的現(xiàn)實,那我們的對策是什么呢?是被自己的恐懼拉下深淵,沉淪而毀滅,還是繼續(xù)走出來,接受并不美好的現(xiàn)狀,承認現(xiàn)實即是如此?
每一個西格莉,最終都會變成海倫娜。但是海倫娜,可以是另一個海倫娜嗎?
在影片的結尾,朱麗葉?比諾什就為大家奉上了海倫娜的另一種模樣。
在這里,海倫娜不再為自己不是“宇宙中心”而感到惘然若失,她要和西格莉談一場戀愛,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假使有一天負心的西格莉離去,她也似乎做好了足夠的準備,她不會再死。
其實關于這一點,影片結尾的稍顯倉促,畢竟一個充滿了對衰老不安而恐懼的女性,面對自己曾經“無可取代”的耀眼地位,還是被毫不留情的所取代,是一個并不短暫的心路歷程,我們會在自己的沉淪里沉浸很久,究竟是毀滅,還是重生?這個由我們自己選擇、看似簡單的出路,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常常需要花上許多時日,一種將自己往下拉的自我放棄、自我否定的力量,以及一種將自己往上拉,帶著自己走出泥潭,去擁抱新生活的力量會一直處于互相拉扯、互相角力的過程中,直至一方獲勝。
在影片中,僅僅只是以瑪利亞的助理最終受不了瑪利亞的高度自我關注,憤然離去這樣一個事件,以及片尾一個看上去像個屌絲宅男似的導演跑過來找瑪利亞去飾演一個“科幻片”中的變性人角色所流露出的哲學講述,來暗示著瑪利亞已經從“自己會被換掉”的那種所有人都會感到恐慌的恐懼中走出,成為一名“超越時間之外”的女人。
“她并沒有年紀,也可以說她是什么年紀都行,跟我們所有人一樣。我的電影不現(xiàn)代化,總之不是她(喬安娜)那種現(xiàn)代化,她是超越時間之外的?!睂а輰Μ斃麃喗忉屵@之所以并不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時表示,自己并不喜歡當下的時代(病毒式的網絡生活與娛樂幻象),如同生錯時代的惶然感,讓他想去拍攝這樣一部(有可能會成為電影史巨作)包裝在科幻表皮下的思想性電影。而瑪利亞,正是絕佳人選,她的美,超越時間之外。
超越時間之外的美。至此,你會發(fā)現(xiàn),瑪利亞這個角色為什么非朱麗葉?比諾什不可。當她在幕后穿上象征海倫娜的黑色西裝,梳著中性的短發(fā),英俊而又優(yōu)雅地等待開戲。你竟然會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的強大力量同時集合在她的身上,那是一個超越了時間之外的女人,無論是瑪利亞,海倫娜,還是朱麗葉?比諾什。
而“云”,那從意大利湖泊上被吹起的霧氣,來到馬洛亞山口,變成變幻莫測的“云蛇”,在山間自由向前游走,沒有任何山、能夠阻擋它的穿越,面對世間所有的障礙,云從來并不會期望摧毀山峰,云會從山間繚繞而行,鎮(zhèn)靜而從容。
【女人如云】
而那云,也在時間之外。
片中致敬地播放了拍攝于1924年的黑白電影《馬洛亞之云》,這部短短的只有10分鐘的默片,沒有任何劇情,僅僅只是展現(xiàn)“主角”——云。按片中那位從未現(xiàn)身的瑪利亞的恩師、編劇威廉之口:風景中的真實本質在這些畫面中自我展現(xiàn)。這種美,強大到令人感到肉身的渺小。當我們站在山巔,看著馬洛亞的云在熱烈地翻滾,那一刻,你會發(fā)現(xiàn)有比自己更廣大的存在。我們欣賞著這些永不相同的云,就像體會到生命中有一些女人,活著活著,是可以走向永恒的,當她們脫離了狹隘、把目光灑向更廣大的遠方,會知道每一種生命都珍貴無比,包括它的新生,它的成熟,包括它的老去,它的死亡。
到了很久之后,直至自己結婚生子,直至愛人說你眼角也長魚尾紋,直至有一年98歲高齡的外婆在失去進食能力、全身萎縮如同一段枯木最終以駭人之姿離世……才逐漸地明白,當年眾人在看完《女人很熱》中那些衰老女性的畫像時片刻隱藏卻還是流露出的不適,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恐懼。這種恐懼,在《錫爾斯瑪利亞》中一樣,被此刻的自己所諒解,如同瑪利亞在二十年的時光之后,終于站在了海倫娜的位置上,理解了那個顫顫巍巍的女人所怕之物為何。當你足夠年輕氣盛的時候,你是無法站在時間之外的,因為你總是覺得自己好似有著永遠都揮霍不完的勇氣,那種勇氣是無止境的青春資本。
在趕回家鄉(xiāng)見外婆最后一面的時候,自己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震驚得呆住,我從未想過,生命有一日會如此的不堪,生命衰敗到最后,是一具活著的枯骨,那一刻驚駭?shù)綗o以言表。母親轉達著醫(yī)生的一句超現(xiàn)實般氛圍的語句:蛋白質已經停止合成。
任我們愛的再深,任我們抓的更緊,身體已經決定到此為止,生命之鐘停擺。
那時剛好經歷生完孩子,身體機能大幅度衰弱的時日,頂著一副疲倦的愁容,看著床上熟睡、有著玫瑰花瓣顏色的女兒的模樣,悲喜難分,外婆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又誕生,而另一個女人又開始衰老,一個女人的生命,似乎就像一條河流一樣傳遞著,每一次流動都已不是她自己,但又是她自己。
那一刻,才恍然發(fā)覺,年輕時非要求所有人都不恐懼地去面對自己的“衰老”,是多么任性,一定要對方接受“老了依然可以很美”這樣的觀念,如同年輕時候的“西格莉”一直會堅信自己永遠是人生贏家,堅信她自己永不會變成可憐而衰敗的海倫娜,是多么的一廂情愿。女人終將會比男人更多出一個命題,當花般濃烈的美貌也要走向衰敗、生命中的一切腐爛都將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你將如何應對?
恐懼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橋梁,它將架起你的過去和未來,它將決定你會成為誰。
【活在美的關系之中】
我們依舊可以追求美,美確實不是膚淺的,美是深刻的,需要深刻地走進去,才能獲得,而那些會隨著時間不可避免的衰老、褪色,死亡……永遠都不可避免。在衰敗面前,我們依舊會顫抖,也許會怕的膽戰(zhàn)心驚,踉踉蹌蹌,但沒關系,恐懼不可避免。不可避免。但這無法阻止我們可以一直活在一種美的關系之中。我們會恐懼,我們也會放下,直至平靜,看到衰亡之外的一些東西,比如美。真正的美,它并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它是一個動詞。
它將永久變動,產生,消失,又誕生。世界并沒有把美貌作為禮物贈送給每個人,但它把美的關系隱藏于萬千事物之中。
我們可以不是一個美人,但是,我們可以一直活在美之中。
<圖片1>
-----------------------------
更多關于自我探索與自我認知的文章
請關注湯圓公號"tangyuan-mag"
【湯圓】
" 一切, 甜的形而上。"
6 ) 女性,太女性的
當她以三種鏡像與自身對話,女性是解讀者,也是文本自身。
鏡像一:Maria
朱麗葉比諾什扮演的中年女星Maria,容顏已逝卻仍有著足以震懾全場的氣韻,固守經典的她看起來充滿優(yōu)越感,內心卻隱隱對自己不屑的網絡時代感到一絲惶恐。比諾什的容貌從來都是清朗、甚至俊秀的,而在這樣的外表之下,她的女性特質卻顯得尤為突出,敏感而略帶神經質的性格,在一張克制的臉上被刻畫得微妙而細致。
Maria生命中的男性,卻幾乎都藏匿于陰影之中。貫穿全片的“未來的前任丈夫”,只是在一次次電話中以離婚財產糾紛者的身份出現(xiàn),甚至聽不到他的聲音,除此之外再無著筆。而她的“初戀情人”——演員Henryk,則以一副見風使舵的勢利小人形象示人。他曾是Maria情感的啟蒙者,他們在她18歲初次合作電影時有過一段戀情,Henryk卻在電影結束拍攝后棄她而去,直到10年后Maria聲名大噪,才又試圖挽回舊日的情人,而Maria回報他的,只有幾十年一貫的不屑。唯一的正面男性形象——編劇Wilhelm是Maria敬重的導師,卻也以自殺的形式在Sils Maria群山中成為一個黯淡的背影。
鏡像二:Valentine
Maria的助理Valentine,像任何一個青春期叛逆女主角一樣,隨性甚至有點吊兒郎當,習慣性低頭向上看的眼睛里帶著一股不服氣的執(zhí)拗。她熱衷于明星八卦、視頻網站,追求青少年自我表達所向往的“cool”,認為爆米花科幻電影同樣能展現(xiàn)人性的不同側面。
而她生命中的男性,同樣是隱匿不明的。Valentine在Maria參加晚宴時缺席,去跟攝影師約會,情況如何,電影并未表現(xiàn)。而在第二次赴約途中,Valentine在搖滾樂的迷亂中行駛于盤根錯節(jié)的迷霧山林,最終以茫然中的嘔吐結尾,與攝影師的約會仍然是個謎。
鏡像三:Jo-Ann
Jo-Ann是好萊塢當紅的叛逆偶像,她在訪談中對自己的襲警和被捕不無自豪地調侃,仿佛懵懂無知卻又語帶譏誚,引來觀眾的陣陣笑聲,對自己公眾形象仿佛毫不在意。但她絕不是魯莽沖動的無知少女,從與Maria合作之前的百般恭維,到排練時舞臺一側對Maria自以為是地拒絕,善于操縱人心的精明形象讓人又愛又恨。
她是唯一一個與男友有對手戲的角色,但她的男友——小說家Christopher同樣是一個負面的形象。他背著妻子與Jo-Ann交往,不敢面對兩個女人的質疑,甚至在妻子自殺未遂仍在醫(yī)院搶救時與Jo-Ann會面,他的懦弱和自私展露無遺。
對話:文本是對象,它根據(jù)你所處的位置而變化。
電影的推進一大部分是以Maria和Valentine的對話為動力的,而兩人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也隱喻著Maria與過去的自己由對抗逐漸轉變?yōu)槿诤系倪^程。在這個過程中,Maria準備再度演繹的自己二十年前的處女作Maloja Snake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部劇中的女老板Helena和女助理Sigrid,恰是對Maria和Valentine的擬仿物。
劇中,Helena迷戀上Sigrid的青春活力,慷慨貢獻出自己曾用青春換來的果實,卻在與Sigrid的一次次情感角力中敗下陣來,并最終因為Sigrid的絕情拋棄而自殺。而Maria與Valentine的關系,雖然不像劇中那樣熾烈傷人,卻同樣隱含著曖昧不明的控制和嫉妒。Maria因為Valentine外出約會而感到不滿卻又好奇,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推開Valentine的房門偷看。在兩人最為精彩的對手戲中,Maria和Valentine在群山間排練著Maloja Snake中的臺詞,臺詞與兩人的身份過于融合,以至于觀眾常常因為分不清兩人是在排練還是真實的對話而感到費解。Maria也在這一場場對峙中,看到自己從青春自私而又充滿能量的Sigrid,變成了滄桑無力甚至絕望的Helena,對自身年華的緬懷化作了對少女的占有欲和妒忌,以及對自己的憤恨和不滿。這些Maria自身的沖突,一次次地在排練中傾瀉到Valentine身上,也使得二人忘年密友的關系逐漸僵化枯萎。在去往觀賞云蛇的路途上,Valentine終于傾吐了自己對Maria的不滿,并表示自己希望離開Maria。直到Maria在茫然之中看到了Sils Maria的云蛇奇景,Valentine卻隨著奇景的出現(xiàn)戛然消失,Maria也終于在不斷的沖突中最終與過去的自己融合為一體,并從容接受現(xiàn)在的自我。
另一個與Maria對話的形象,是精明美麗的Jo-Ann,一個活生生的翻版Sigrid,也同樣與Maria上演了一出從討好到拋棄的戲碼。在電影結尾處,她甚至不肯在戲中為Maria多施舍幾秒留戀的眼神,而是毫不客氣地轉身離去。但Jo-Ann的絕情,已經不能傷害到Maria。在舞臺劇開演前幾分鐘,一位編劇表達了對她的傾慕,在他看來,Maria的美是超越于時間之外的,而Jo-Ann僅僅是一個可悲時代的泡沫,這無疑是對女性被當作單純觀看對象的無情反駁。
最終,Maria通過一場場與自我的對話,得以平靜地接受年華老去的自己,在戲劇開場前漸暗的燈光之后,她將從容迎來的,不是Sils Maria的迷霧,而會是光明。
7 ) 一切皆鏡像和隱喻
其實Val這個助理角色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一個隱喻,是Maria不肯放手、一直依賴的那個年輕的自我鏡像。她的名字valentine也是很明顯的隱喻暗示,“情人”,就如sigrid是helena的情人一樣,戲外跟戲里是鏡像一般的對應關系。最后,maria擺脫了對val的依賴,走出對時間流逝的恐懼,做到了out of time
另外,主角叫maria也是一個隱喻,跟這部影片sils maria是一樣的名字。其實,瑞士的這個地方,就是maria的心境的投射,val曾經說過:“劇本只是一個客體,對它的看法只是投射了我們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其實瑞士這個地方就是起到這個作用,為什么是山,導演為什么多次拍攝山峰的景色,因為從不同的山峰、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景色,這跟這部電影探討的心理問題是一樣的。事物是客觀存在體,不一樣的只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而已。用中國古話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
而maloja snake之所以美,是因為自由,是那種可以在不同的山峰之間游刃游走、穿梭自如的自由,是一種out of time一般的自由。maria一開始懷疑val帶錯路,不愿意跟著走,正如她一直不愿意走出那個心理陰影,一直把自己困在山中的某個角落;但當她走上山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就看到了傳說中的maloja snake,暗示她的心境改變了,實現(xiàn)了自由,因此val消失了,maria的內心已經不需要去依賴她。年輕的sigrid是自由的,但成熟的helena也可以實現(xiàn)另一種自由,一如maloja snake一樣,這一點,maria終于看清了。
這些隱喻,正是這電影迷人的地方,眨眼一看是平淡,但細細品味,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精心安排的。就像一杯值得回味的香茶。這也是我覺得它比《鳥人》好的地方,《鳥人》更多是技術和形式敘事,而這部勝于細節(jié)。
面癱女果然最適合演拉拉。。拋開湖光山色,兩女人對手戲還蠻有意思的。Chloe真是丑到讓我頻繁出戲
今年的“戲中戲”都非常好看。Maria在排練劇本的過程中對角色產生了過度的偏執(zhí),而這份偏執(zhí)令Val難以呼吸,像劇中的Helena一樣消失在她的生活中。最終Maria決定試著重新看待自己,接受這個世界。前面的戲劇與生活鋪墊的很好,到后來Jo-Ann不愿改動作那一幕讓我感覺到了Maria內心的崩塌。Kristen出奇贊
今年最好的女性電影之一,比諾什本色出演,連暮光和超殺女都開始有文藝片小妞的氣質了。人生與劇本交融,角色換位演繹的背后是時間負重行走的痕跡:電影見證歲月的二重身。最后莽莽群山中云霧如長蛇般爬來的畫面絕美…
對阿薩亞斯期望很大,失望更大。他沒能拯救暮光女的面癱演技,但鼻孔妹的浮夸演的很好(不過不知道是否有意為之)。他最著迷的戲中戲,女明星主題,卻拖垮到讓人無感。有很多很好的瞬間尤其是比諾什,但也僅此而已了。
挺好的嘛!KS和科洛的兩個角色,就像比諾什在做人生抉擇、整個人隨著時間流逝慢慢變化的時候,自己性格中出現(xiàn)過的“不同的聲音”,所以有的會消失,有的會徹底融合,就像里面戲中戲的對白,說著說著就沒有界限了。瑞士的風景好美啊!結合這種劇情,竟有點超現(xiàn)實的感覺。幾位演得都不錯
不知名美景之地,在制造迷離奇觀時,也讓其中的戲中戲顯出神秘氣息。
消失的人物和邊界,虛擬的戲中戲。一部關于女演員的電影,也有人解釋為關于女人。討喜的應該是那些和現(xiàn)實世界有摩擦的段落,對網絡,對好萊塢的揶揄和偏見。不過,我獨愛幾段穿越山間的行走。
4.5 喜歡她倆在練劇本時候,那種現(xiàn)實與戲劇與電影外的真實混在一起,讓人傻傻分不清楚的曖昧感。好神奇加含混的結尾,以至于往細里想都是多。暮色女真是很出色!
一如既往的面癱
Kristen Stewart迄今最佳的劇本和微笑.非常喜歡戲劇味道如此濃烈的本子,一開頭總覺得小K來演一定錯了,可看著看著發(fā)現(xiàn)她就是一個紐帶,嚴肅和娛樂/藝術和低俗.Maria既是18歲的Sigrid也是40歲的Helena,小K說:臺詞只是一個object,一切的想法態(tài)度感情都是主體投射上去的.可惜最后一章實在太虐了!好傷心~
當青春不再,會覺得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了。其實只是世界不再像以往那樣看待自己罷了。
like it or not, Stewart is a super talented actress
Kristen Stewart并沒有那么討人厭。
再鎖定一個年度十佳的席位,一個女人各方面隨歲月流逝的變化不是通過人生片段而是通過戲中戲的文本表達出來,三個女子更像是一個人的分身——成熟的純真的與野心的,而電影本身的分幕又像一場外景舞臺劇。山谷中的云蛇是不分黑白或彩色的美,就像比諾什演著演著就跳出了時間。
濃濃的歐洲人文氣息,劇中排演的戲劇與電影中角色生活,現(xiàn)實中的演員與劇中的演員,她們以往的角色經歷,與導演的關系,加上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喜歡各種引經據(jù)典,最后交織成一個大網,互為幾重的鏡像,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引人深思,遭遇中年危機的女演員心思就像“馬洛亞之蛇”,像流動的云?!铩铩铩?/p>
2021-5-5重看;時間印證的循環(huán)往復,人物關系的對稱結構,幾重互為鏡像的微妙心有靈犀;現(xiàn)實與戲劇的互望及反諷,真人與角色的互融及對峙,三個女性之間的互相依賴及互相角力,阿薩亞斯的現(xiàn)代版“假面”;“云蛇”代表了她們共同追尋的“綠光”,及云開霧散后見證轉角拐彎的標識,終于在時間的洗練下站到自己的位置。
阿薩亞斯新片是一部有關藝術自反性的電影,是一部關于戲劇與(電影)現(xiàn)實,電影(現(xiàn)實)與真實世界之間關系的電影。這個三重鏡像的意義網絡所欲呈現(xiàn)主題卻是流淌不止時間之流,確切地說,是面對歲月漸入不惑的女性自身。 比諾什攜著暮光女和超殺妹在某種意義上飾演了她們自己的“現(xiàn)在”。
這輩子沒見過比Stewart還讓人出戲的演員 Binoche大概是典型的優(yōu)雅變老的女人 片子結尾讓人感嘆 靈還是舞臺和戲劇靈 電影沒法比
精而不巧,流而不暢-06/17/15 at IFC Center
歐洲三大節(jié)最不缺的大概就是這個類型了,原樣復制鳥人穿裘皮的維納斯你們看見的還不算什么凱撒必須死……好在都不怎么受待見,我蠻支持這種結果的,得剎住這股歪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