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嫁給總統(tǒng)的女人競選第一夫人,但她最終得到了一個比她想象中更好的求婚。《第一夫人》是一部以總統(tǒng)政治和皇室魅力為背景的經(jīng)典浪漫喜劇。
選取歷史某一高光時刻來概括一個人物,這是好萊塢一貫的做法,比如《摩洛哥王妃》《鐵娘子》,但是事實上,這往往誤導了公眾對這些歷史人物的理解。他們本來就不是單一維度的存在。這部電影叫Jackie,但是我只能看到總統(tǒng)遇刺事件中的Jackie,而不是整個豐滿的立體的復雜的Jackie。難道她僅僅是一個政治公關(guān)高手?她本人的一生很有趣,很令人深思。她之所以成為歷史相框里的Jackie,是因為她從小就立志扮演一個特定的角色,對于家境殷實的小女孩來說,這是一個奇怪的志向。她當然有情感,但是那是次要的,比其她給自己與丈夫肯尼迪總統(tǒng)留名青史的野心來說,個人感情都是一錢不值,她需要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劇本怎么變,她得始終稱職而機敏地即興演著戲。愛不愛他的丈夫這件事,如果你讀了一些關(guān)于瑪麗蓮夢露的野史,恐怕也能想象,愛這種東西對一個想要成角兒的女子來說,只是一種飯后甜品。
真實的Jackie在視頻上看起來也很裝,不管是她嗲嗲說話的口音和慢條斯理的樣子,還是她刻意掛在臉上恒久不變的微笑,比起她來我真是遠遠更喜歡咧著大嘴的奧巴馬夫人以及恨不得時刻要抽她老公嘴巴的特朗普夫人。Natalie Portman也非常努力地模仿她的各種裝,于是讓人看著很難受。如果說,比起“優(yōu)雅”“智慧”“高貴”等等來說可愛來得更加重要,我只能說,這個熒幕上的 Jackie一點都不可愛,估計現(xiàn)實中的 Jackie也同樣不可愛。虛偽也許是一個比較合適她的詞匯,只是我們希望,能夠看到她虛偽背后更深沉神秘的人性矛盾,而不是一個在狂瀾之中努力掌控一切的腹黑。
第6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單元第1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黹_幕片《第一夫人》,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女性們肩負重任的平凡評價了!
果樹:
沒有感動,只感到無聊。
麻雀:
教科書式的范本,娜塔麗波特曼氣質(zhì)絕顯,卻略嫌用力而有些呆板,還原了肯尼迪夫人的表現(xiàn),但第一夫人的個人性講述的過分聚焦而顯單一。
Berger:
敘事還是挺有特色的,就是畫面噪點那叫一個多。除了想主推娜塔莉的表演外,應該就沒什么想要的了。
曲有誤:
難度很大的一個表演,波特曼表演的一些刻意觀感一定程度上反而契合了這個角色。
湯達人:
作為偉大人物的傳記片,尤其是一國之父,一國之母這種,要做到情緒共鳴,讓觀眾感受到他們普通人的情緒并不容易,最后的共舞,我看到的不是總統(tǒng)和第一夫人,而是杰克和杰姬。
袁璟宸:
杰姬個人在不同身份間的游疑恰使本片區(qū)別于一般政治性人物傳記片,不止于脫離宏大戲劇性背景,著細刻畫人物畫像,也提供了觀眾對杰姬尋求身份認同的共情的空間。而同時這也帶來了影片節(jié)奏松散,缺乏重心的問題。敘事方式和氛圍營造有所創(chuàng)新,紀錄式影像的加入更豐富了觀眾認識的維度。
Pincent:
重心基本放在了刺殺事件后Jackie的情緒狀態(tài)上,大量人物面部特寫(甚至特寫到半張臉),相當有利于NP發(fā)揮演技(也確實演得很好),劇本并不追求大的戲劇沖突和訴求,情緒化得近乎私人影像,配樂有存在感,最后半小時很細膩動人。
Sylvia.Y:
故事結(jié)構(gòu)顯得有些松散,沒法把握重心,記者聊天和神父聊天段落有點冗長。個人不是很喜歡影片中出現(xiàn)太多距離過近的大特寫,況且波特曼這次的演技也并沒有能扛住這么多大特寫。
法羅島島主:
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不應該被稱為First Lad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她是The queen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那顆子彈的主人以及它主人的主人都是謀殺國王和迫害王后的暗鼠,杰姬一襲黑紗出現(xiàn)在肯尼迪總統(tǒng)的葬禮上,她在為美利堅合眾國人民奏響哀樂。
曉風與你殘月:
杰姬不是一個偉大的女性,更不是一個傳奇的人物,而是一個普通卻更多時候不普通的Mrs Kennedy. 剪輯,配樂,攝影,表演都相當出色,碎片化的敘事或許在有幾個點上沒有達到太好的效果,但確實感染了我。比起黑天鵝,我更喜歡波特曼杰姬中的表演,但這部影片的重心太過于集中于波波的表演,有些刻意或者說有點失衡。
#FIFF6#DAY1的無人知曉單元場刊評分稍后會在廣播中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專門找到了劇本,神父的話非常喜歡
There comes a time in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when one realizes -- there are no answers.
When you come to that horrible, unavoidable realization - you accept it. Or you kill yourself. Or you simply stop searching.
I have lived a blessed life. And yet every night when I climb into bed, turn off the lights, and stare into the dark, I wonder...is this all there is?
And then, when morning comes, we all wake up and make a pot of coffee.
Why do we bother? Because we do. It is just enough for us.
The darkness may never go away.
But it won’t always be this heavy.
剛剛看完《第一夫人》,個人認為,是比較出色的傳記電影之一。實話實說,傳記電影并不是很好拍攝的,因為很少有人的一生能用短短幾個小時說盡,說的太多了,就容易草草帶過,說的太少卻有沒講清楚的嫌疑。
本片取材于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事件,據(jù)百度資料查找,美國歷史上共有20位總統(tǒng)遭遇過刺殺,其中有4位總統(tǒng)遇刺身亡,對于逝者,我們往往能記住他們所做的偉大貢獻,但是,關(guān)于他們之后的事情,我們卻了解得很少。比如片中提到的林肯遇刺后,其妻因生活窘迫,不得不賣掉家具維持生活,估計也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而在本片,則著重描寫了肯尼迪遇刺后,其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心理歷程及為其操辦葬禮的種種。
總所周知,肯尼迪夫婦雖然是眾人眼中最般配的夫妻,但是兩個人的感情早已生裂痕,最著名的美國艷星瑪麗蓮夢露據(jù)傳就是肯尼迪總統(tǒng)的情人,甚至還將威脅電話打進了白宮,而肯尼迪夫妻一生孕育的5個子女中,2個流產(chǎn),1個只活了39個小時,不能不說,在經(jīng)歷過這些之后,雙方的感情也只剩下了表面的維持了,在紀錄片中,當肯尼迪夫婦同時出現(xiàn)在鏡頭中時,雙方?jīng)]有親吻,沒有擁抱,甚至眼神都是短短的交匯,很容易想到,雙方也不過是維持表面上的禮貌罷了。在杰奎琳在與神父的對話中,也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沒有了愛情,但是杰奎琳在丈夫的葬禮上的舉動卻很好的詮釋了什么叫維護死者的尊嚴,在公眾面前,她只是一直在強調(diào)丈夫是一個好父親,好總統(tǒng),卻閉口不談雙方的私事恩怨,在籌辦葬禮時,她為丈夫選墓地的鏡頭一直無法讓人忘記。國葬那天,她從白宮步行到教堂時,下意識往人群中看了一眼,以及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帶著兒女跪倒在丈夫棺槨前的種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部影片中有兩大亮點真的不容忽視,一個是娜塔莉波特曼的表演,扮演歷史人物,形似僅僅是表面上的,更重要的是神似,在片中,常常能看到娜塔莉的微表情,比如副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一瞬間的黯然神傷,在洗掉一身血時壓抑著流淚的樣子,還有在走出白宮是,看到新任總統(tǒng)夫婦興奮的布置新居時,強忍著離開的樣子。在本片中,并沒有什么特別悲傷淚流成河的鏡頭,娜塔莉很完美的扮演了一個失去丈夫的第一夫人。以前曾經(jīng)讀過一本卡特夫人寫的自傳,在書中,這位同樣的第一夫人說出了和杰奎琳類似的話,作為第一夫人,雖然不是什么政治頭銜,卻是一項政治任務。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配樂,時而低沉時而緩慢的音樂貫穿全片,為本片增色不少,不出意外,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配樂獎應該是到手了。
片中,杰奎琳(Jackie)一直在糾結(jié)如何才能讓人們記住肯尼迪。
在護送肯尼迪的棺槨回程的路上,她問身邊的陪同人員知不知道某某某個美國前總統(tǒng),得到的回答卻是“不知道”。
她希望人們記住肯尼迪。
為此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先是參考了林肯的葬禮規(guī)格,又固執(zhí)追求丈夫葬禮的排場,最后還要求同肯尼迪的棺槨一起參加游行。在做完這一切后,甚至連小叔子都覺得她很Ridiculous(荒唐),可她仍然覺得——“還不夠”,她覺得葬禮值得更多的士兵、痛哭、照相機。
作為一名妻子,她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名垂千古了,也太害怕肯尼迪會被人們遺忘了。
其實杰奎琳也有自己的野心,她是他的妻子,人們記住了他,就相當于記住了她自己。在片中和神父的對話里,她坦言道:“我為紀念他提出的種種要求,其實都不是為了他或者他的遺產(chǎn),是為了我自己……”
曾經(jīng)所有人都認為,如果有一天,肯尼迪被后人銘記,那么與他并肩的一定會是這個妻子杰奎琳。但歷史往往是很諷刺的,事實證明,50年后,肯尼迪確確實實被人們記住了,但不是因為她,更多地是因為另一個女人——瑪麗蓮夢露。
可以說杰奎琳的心愿達成了,也沒達成。
在后世,每當人們提起肯尼迪時,都會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就是他和瑪麗蓮夢露…”而夢露呢,則因此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十大情婦之一。
但人們很少再提起杰奎琳,那些曾經(jīng)的輝煌都漸漸淡去:人們不知道肯尼迪妻子的名字,不知道她是創(chuàng)造“霓裳外交”這個詞的人,也不知道她是第一個把白宮介紹給世人的人。
其實無論是在外國還是在中國,很多成功的男人,都愿意把家庭與戀愛分離開。他們總是會娶聰明大方的人做妻子,卻更喜歡單純狂野的女人。他們可以在外瀟灑風流,但是他們正兒八經(jīng)的妻子,卻只能夠規(guī)規(guī)矩矩的為他們充門面。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就像唐明皇和楊玉環(huán),沒有人知道皇后姓甚名誰,而那個老頭和年輕姑娘的愛情,卻被人傳誦了千載。
在杰奎琳嫁給肯尼迪的時候,她知道肯尼迪是一個花花公子,但是她都能忍受。他們兩人,談愛情的話太可笑,反而更像是政治伙伴,
可即使說這是只一場交易,卻也絕不是一場公平的交易。更何況她是他的妻子。
可能杰奎琳自己也沒想到,當她再一次被大眾提起時,卻是以這樣的一部悲情電影。沒有丈夫,沒有假象,更像是一出獨角戲。給我的感覺,電影展現(xiàn)的并不是這個女性的堅強,或許是有一些,但更多的是——
作為一個妻子,你不僅僅要忍受你丈夫的那些劣習,甚至在他死后,為了你自己的尊嚴你還要替他說話,你甚至需要做好不再被世人提起的準備,而他離去帶給你的那些痛苦,你都必須一一承受。
但一個情人,卻并不需要。
所以說,“妻”真是一個可笑又可悲的身份。
肯尼迪總統(tǒng)刺殺事件一周后,面對《生活》雜志記者對杰奎琳的采訪,杰奎琳時而恍惚時而激動的講述著她生活中的巨變。一個丈夫遇刺后冷靜強大的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第一夫人,她要參與丈夫的國葬,向兩個年幼的孩子解釋父親的離去,甚至還有關(guān)于遺產(chǎn)的問題。當副總統(tǒng)林登·約翰遜在飛機上宣誓就任美國總統(tǒng)時,她身穿著仍然血跡斑斑的粉紅套裝,向美國人民展現(xiàn)著她的勇氣與鎮(zhèn)定,然而電視轉(zhuǎn)播之外,她情緒失控、無法冷靜。對其身邊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遇刺的是美國國家的總統(tǒng),第一要務是國事,對于她來說那卻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的父親,首當其沖的是失去親人的悲痛。
這樣的題材拍成這個樣子真是不容易,很久沒看過讓人這么舒服的傳記片了。Natalie Portman演得真心好,第一夫人的文雅與堅強、睿智與幽默,還有她的脆弱與傷感都被演繹的恰到好處;即便大量的特寫鏡頭,也分分鐘讓人相信熒幕上這個女人就是Jackie。
娜塔莉小姐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作的表演,除了表情夸張、走路像一只雛雞之外,還把杰奎琳變成了一個大舌頭——那些說口音學得像的,不會自己上youtube找一找嗎?
劇本入選過黑名單,但挺不好拍,集中刻畫肯尼迪遇刺后四天內(nèi)第一夫人的情緒狀態(tài),她的美麗優(yōu)雅,她的脆弱無助,她與媒體報道中截然不同的真實面。亂序剪輯,還原許多經(jīng)典服裝、歷史事件,包括總統(tǒng)被爆頭的驚心時刻。雖然娜塔莉是我最愛的演員,但我覺得這次她演得過于刻意了,尤其是一口別扭的口音
3.5 波特曼的表演很精彩,經(jīng)受住了超近特寫的考驗,沖這點值得看。劇本還獲了獎,這點不太明白,因為感覺這片子的短板正是劇本的單薄,很多填充時間的嫌疑,實錘很少,除了主角之外都鮮有刻畫。這樣看來拉雷恩的炫技和花式剪輯雖然又弄出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感覺,但好歹也算是挽救了劇本吧
3.5 南美的導演貌似都有這么種神叨叨的感覺,配樂奇怪到居然能產(chǎn)生觀影不適感,面部鏡頭特寫的壓迫感強到甚至有一種一直在侵犯角色的感覺,好在片子整體不錯,footage和特效交錯很有味道。全片差不多是娜塔莉波特曼一個人的演技撐了起來,奧斯卡影后獎項有看頭!
如果能再極端一點就更好了
一部非常私人的電影,并不像其他頒獎季熱門片一樣有太多的社會熱點或政治訴求,而是一切從人出發(fā),從本能的情感出發(fā),也是這個劇本非常非常精良的原因,因為熱點誰都會抓,訴求誰都有,情感不是誰都能寫。希望以上回答了你們的問題。留給導演的拍攝難度確實很大,表演空間也很大,大家都好棒。
這片在趣味上簡直可怕。各種小巧思(以杰奎琳介紹白宮為劇情主線)各種大背景,最后展現(xiàn)出的竟沒有一個可以讓觀眾共情的活生生的人。沒有母親沒有妻子甚至沒有第一夫人,只有“奧斯卡最佳女主”。為了演繹而演繹,是我最不能忍的取向。
跟《追捕聶魯達》靈氣逼人的后半段相比,《第一夫人》就像簡單粗暴的人物放大鏡。拉雷恩用各種手法毫無節(jié)制的給娜塔莉·波特曼加特寫,其它人都充當了虛焦人肉布景。奧斯卡影后如果靠這種外掛再拿小金人,對其他演員毫無公平可言。整部電影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匠氣”。
英文片名為Jackie,不是《第一夫人》,甚至不是《杰奎琳》,而是《杰姬》——這個傳奇女人的昵稱。這是一部很私人的電影,拉雷恩的近鏡頭聚焦這位前第一夫人在喪夫后的悲傷與堅定、脆弱與強大,娜塔莉波特曼與她的容顏并不相像,卻將聲線與肢體模仿得驚人傳神,這不只是一部傳記,更像一曲挽歌。
討厭煽情,不喜歡過度美化。娜塔莉很努力地模仿了很多小表情,格蕾塔幾乎沒什么戲但只要她出現(xiàn)就很難不 pay attention to her Frances Ha face??
觀感并不是那么好,音樂做得中規(guī)中矩而且煽得略廉價。遇刺現(xiàn)場和葬禮交叉敘述那段不錯,直接爆頭還是很震撼的。娜塔莉-波特曼有很多戲點,苦情戲居多,有場面對鏡頭羞澀和假裝微笑的戲讓人印象深刻,表現(xiàn)頗工巧,演的痕跡略重。
她最后終于明白,她所期望的盛大游行和葬禮并不屬于肯尼迪,所有的陰霾也不會永遠屬于美國,她的悲傷只屬于她自己。約翰遜夫人勸她脫下沾血的禮服她恍若未聞,孩子問她穿禮服是不是過生日她無言以對。她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卻被上帝選中經(jīng)歷喪夫喪子之痛,摘不下戒指的手指如同她憔悴困窘的人生。
要影后了啊,我發(fā)現(xiàn)鏡頭的壓迫感即將被用濫。記者的那段劇情,就是在提醒觀眾,關(guān)于肯尼迪或任何歷史人物的一切,不過都只是個故事?!笟v史」就是人類說給自己、關(guān)于自己的一個故事。
奧獎三提都很硬,波特曼至少應該拿一個威尼斯啊…影片有個極其漂亮的心理結(jié)構(gòu),沒有硬去建構(gòu)沖突卻在寫人物上面頗有新意。音樂不錯就是灌得太滿招人煩。劇作細膩地描繪了敏感時期的各色人物反應,并觸及到了所謂歷史與記憶,大眾媒體等等命題,觀點非常清晰。作為傳記片水準在[至暗][鐵娘子][國王]之上
失去一個人就失去了一種生活,一個自己。想介紹《海邊的曼徹斯特》里的Lee和Jackie認識認識。
只能說娜塔莉演太好,讓我更討厭杰奎琳了。一個呼之欲出的控制狂:事無巨細的把控,朝向一個榮耀的目標,親筆審核修改記者文章的每句表述,向歷史爭討所謂正確的名分:一場著名的人生,一場著名的死亡,歷史上一個短暫閃耀的時刻。不否認她喪夫之痛的真實,只是這悲痛一直與不朽和偉大的執(zhí)念糾纏不清。
事件型傳記片,拉進與演員的距離,增加情感的感染力。這種片太捧演員了。
沒有預告,沒有劇情介紹,以為是傳記卻顛覆了人們普遍的期待。從一次采訪說起,穿插甜美和悲痛的,不愿觸及的回憶,記敘了總統(tǒng)丈夫刺殺后自己的心理,時常聽到觀眾的抽泣。首映場結(jié)束后響起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Nathalie演得超神!紅毯也美!
@balmes 劇本難度挺大的,完成度還不錯。波特曼一定又花大力氣去研究人物,從口音到那股討厭到極致的自私虛榮太像了幾乎讓我重歷了看jackie傳記時的惡心感(也是借記者好好吐了一通槽吧)。相比之下其他角色過于單薄全無交互碰撞的火花,本該是一場扯皮大戲卻淪落成演技欣賞的行為藝術(shù)頗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