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棱鏡第一季

海外劇其它2022

主演:Caterina Forza  Chiara Bordi  LXX Blood  

導演:盧多維科·貝塞加托

 劇照

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2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3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4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5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6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3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4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5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6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7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8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19棱鏡第一季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0:19

詳細劇情

這是關于兩個同卵雙胞胎兄弟在自我發(fā)現(xiàn)的旅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挑戰(zhàn)性別規(guī)范,他們的朋友也試圖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長篇影評

 1 ) 無所遁形的潛意識

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英國電影,挺有內涵的。黑鏡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質,是潛藏于意識之下的意識,就是我們常說的潛意識,而正是在社會發(fā)展與影響下,潛意識的自由發(fā)展,出現(xiàn)集體無意識的概念,驅動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擇,以致于這種思考和抉擇脫離傳統(tǒng)意識中善與惡、是與非等觀念。所以說一切美好和罪惡只不過是黑色鏡子里的幻象。

 2 ) 黑鏡子S1E2的世界和現(xiàn)實

我們的世界和黑鏡子S1E2的世界

英劇黑鏡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為突出,這部電視劇構建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乍一看難以想象,其實卻只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夸張版和未來版。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世界和黑鏡子S1E2的世界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

劇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樓組成,滿21歲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說Abi是新來的,而Abi的解釋是自己剛滿21歲),每人擁有一個極小的居所,臥室面積只比兩張單人床略大一點,另外還有一個浴室,在劇中出現(xiàn)的僅此而已(洗手間貌似是公用的)。臥室墻壁和天花板都是顯示屏,這些顯示屏是現(xiàn)有觸摸屏的加強版,可以感知一定距離內的動作并作出反應。(某次在某商場看到一個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場地圖上拖了幾下,見沒有反應時問爸爸為什么這個不動,再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幾歲大的孩子玩ipad時的熟練,筆者不由得感嘆:我們的下一代注定是觸摸屏一代了)

劇中普通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點半被顯示屏上的鬧鐘叫醒,搭乘電梯前往單車房騎固定的健身單車,以掙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點數(shù)(Merit)。這些和現(xiàn)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嗎?我們雖然可以在無數(shù)品牌中選擇不同顏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規(guī)模生產出來的大同小異的東西,我們日復一日做著的枯燥乏味而又簡單重復的工作,和騎單車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呢?點數(shù)不就是數(shù)字化的錢的嗎?

除了別人的贈予外,騎單車似乎是獲得點數(shù)(Merit)的唯一辦法。獲取點數(shù)并不容易,因為Abi曾說自己只能掙到僅夠喂飽自己的點數(shù)。而Bing為了掙得自己的第二個1500萬點數(shù)必須每天竭盡全力騎車,同時盡可能減少自己的一切消耗,連吃飯也要靠撿別人吃剩的東西。而在這個世界里,沒有點數(shù)是萬萬不能的,就跟現(xiàn)實世界里沒有錢萬萬不能一樣。刷牙的牙膏要消耗點數(shù),吃飯要用點數(shù),看喜歡的節(jié)目要用點數(shù),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廣告也要被扣點數(shù),不幸的是,各種節(jié)目廣告幾乎是無處不在的,連浴室鏡子都會在你刷牙的時候播出廣告,這是現(xiàn)實世界中無孔不入的廣告轟炸的加強版,現(xiàn)實中我們至少看到廣告可以換臺,但劇中是無法換臺的,即使閉上眼睛不看,也立刻會有無法忍受的噪音和光電效果逼迫你就范。

單車房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點數(shù)即時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黃衣打掃衛(wèi)生,同時遭到其他人理所當然的鄙視和謾罵,甚至低分者們也認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觀念,面對鄙視和謾罵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譏。屏幕上會播放戲弄低分者的無聊娛樂節(jié)目,連付費的射擊游戲也以這些黃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體能不佳,幾乎必然會在騎單車競賽中成為低分者)為反派。這些人就是失敗者,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失敗者相比沒有多大區(qū)別。

劇中的普通人有選擇的權利,可以用掙得的點數(shù)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沒人規(guī)定你只能要這個不能要那個,我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你其實根本沒有選擇余地,因為你的一切選擇都已被設定好了。你可以買各種看上去很酷的虛擬道具,但擁有一個小小的折紙企鵝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虛擬形象可以擁有各種不同的衣服,現(xiàn)實生活里你卻只能穿一模一樣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購買各種不同的食品,但它們全部都是從培養(yǎng)皿里培養(yǎng)出來的人造食品,沒有一樣是天然的?,F(xiàn)實中我們也有選擇的權利,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但選什么其實都是由別人為我們決定的。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生活的我們早已被廣告完全催眠,由他們決定去購買各種我們自以為需要而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其中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一類是iphone付費軟件、網絡游戲的裝備一類的虛擬的東西,也許這樣發(fā)展下去,虛擬世界的東西反而會越來越重要?

劇中絕大多數(shù)人對劇中這個體系的認可是根深蒂固的,他們對這種生活樂在其中。Bing旁邊那位漢子顯然極為享受這一切,被各種垃圾節(jié)目逗得樂不可支并慷慨消費merti,同時對大家都認為低人一等的穿黃衣者們極盡謾罵侮辱之能事。紅發(fā)男青年則不停用掙來的點數(shù)美化自己的個人虛擬形象,比如換發(fā)型、買虛擬道具等等。劇中的普通人要想逃離這種生活,只有一個方法:用1500萬點數(shù)(貌似價格是上升中的,因為起初Bing以為只是1200萬,而不是要一下子耗盡自己全部積蓄的1500萬)換來一次上Hot Shot選秀節(jié)目的機會。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萬就一定能上節(jié)目,還要指望評委們的大發(fā)慈悲或者心血來潮,在眾多參賽者中選中你。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節(jié)日,大家都會在自己的小單間里觀看三位不知權力由誰賦予的尖酸刻薄的評委們用各種方式諷刺挖苦參賽者,或者讓他們一步登天,而觀眾的即時反應會在大屏幕上以虛擬形象同步顯示出來。觀眾們的情緒大多會被評委們輕易操控,幾分鐘前才被Abi的歌聲感動得流淚的紅發(fā)青年,在聽到評委們鼓動她放棄當歌手的想法改當色情女星時照樣跟著大眾起哄,大喊“Do it”。顯然劇中普通人的思維比我們現(xiàn)代人更為簡單淳樸,更易操控,筆者以前就認為:越來越發(fā)達的大眾傳媒使我們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熱烈的群體情緒所影響,并為之裹挾,成為頭腦簡單的二貨,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電視就行了。看來黑鏡子的作者和筆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遠的枯燥重復的單車、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著窗外真實的風景而不是顯示屏、吃著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個無比巨大的誘惑,無人可以抵擋,正如在現(xiàn)實社會中,沒有人可以抵擋“成功”的巨大誘惑一樣。Abi在喝下上臺前必喝的致幻劑后,在廣大虛擬觀眾山呼海嘯的呼聲放棄了當歌手的理想,成為色情女星。Bing可能以為自己比Abi更堅強、更能經受誘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樣選擇了出人頭地,而不是事先計劃的血濺五步。他轉而選擇了把自己激憤的言辭變成了一種商品,正如很多現(xiàn)代明星把媒體塑造出的特立獨行的形象變成商品銷售給我們一樣。

劇中的強大體系可以說是堅不可摧的。要打破這個體系,似乎毫無辦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難道體系就會改變嗎?恐怕不見得,因為絕大部分人都對這個體系懷有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一具尸體并不足以改變這些,此外,說不定這個慘烈場面根本就不會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呢?而對于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現(xiàn)代人雖然總是頗有牢騷,但同樣也樂在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企圖做出出格的舉動,都會沿著上學——工作掙錢消費——成為成功者或者失敗者——死亡這條正確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數(shù)幾個人做出嘗試,他們的聲音也會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樣,淹沒在無比強大的大眾中,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聞。

黑鏡子在短短一小時里濃縮了極大的信息量,有無數(shù)引人深思的亮點,無疑是近期最出色的電視劇之一。我們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鏡子之后可能會認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擁有了獨立思考的愉悅,比起沉迷于無聊偶像劇的人高出一籌,可以對他們進行某種程度的俯視時,難道沒有感覺到一股寒意掠過后背:我們會不會只是在別人為我們設定好的選擇范圍中行使了自己虛幻的自主選擇權,而我們實際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劇的人高出一籌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3 ) 電視,還是反電視?

最初酣暢淋漓的看完,無法把三部戲連到一塊,更別說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釋了。后來漸漸明白,這就是一道思維拓展題,題目內容很簡單:這樣一塊屏幕,到底能用來作什么?


第一集:反傳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權

電視從發(fā)明至今不足百年,卻已經成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載體之一。

最開始只是負責播放所屬政府的政策法規(guī)與世界各地的新鮮事,作為政府的喉舌出現(xiàn)。目前新聞仍處在電視節(jié)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機和電腦慢慢偷走一部分電視觀眾,但難以撼動電視機作為最主要也最權威的消息傳播地位。這點,從第一集下午四點萬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電視機前等待消息發(fā)布就能看出。

但電視本身作為傳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經受到公然挑釁:劇中youtube發(fā)送綁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電視臺與Z&*¥F職員用自己的裸露照片來換取獨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傳播所帶來的全面失控遠非權利所能控制。

此時,作為消息傳播方的Z&*¥F與電視臺,消息接收方的民眾都在時時經歷著考驗。消息真實嗎?消息來源可信嗎?如何表現(xiàn)事實?字眼如何拿捏?怎么傳遞給觀眾?觀眾如何反饋?我們在看什么?我們?yōu)槭裁聪肟催@些?。。。。。。
結尾,電視前面所有觀眾臉上的表情,即是對電視所承擔的角色與電視后面那個看似強大的群體的失望。

公主踉踉蹌蹌回到這個城市,卻只見萬人空巷。電視手機網絡已無人關心事實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隸。


第二集:娛樂至上,觀眾角色的逆轉,革命

電視發(fā)展到現(xiàn)在,商家乃是制作電視節(jié)目的主體。他們制作大量新鮮有趣的電視節(jié)目黏住觀眾而從中牟利。為了吸引觀眾,商家使出了各種手段,尺度也逐漸變寬。
此時電視的主題,是娛樂。

從最初簡單溫吞的電視節(jié)目到后來販賣色情暴力,挖苦弱勢群體,甚至哄騙觀眾鼓勵其“實現(xiàn)”自我價值來到電視舞臺賣力表現(xiàn),形成“觀眾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觀眾”的良性循環(huán)(?)。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節(jié)目足夠娛樂,就會有人看。片中三個配角代表著那么幾種典型觀眾:
A 低情商觀眾,電視給什么,他們就吃什么。不分好壞(暴躁男)
B 盲從型觀眾,別人看什么,他們看什么,沒有自己的意見只好聽別人的意見(金發(fā)男)
C 理性型觀眾,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電視(馬尾女)

第二集的環(huán)境很特別,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被電視占據(jù)(確切的說,是擠壓),人們通過運動來維持生存并增加擴展生活空間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間里只有電視。
還有個有意思的設定就是,沒有廣告時間,想不看電視才要花錢。這就是說,不是觀眾消費電視,而是電視在消費觀眾。承受不了這種消費的就變成yellow man,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任人奚落嘲笑。

終于兩個主角挑戰(zhàn)了娛樂主義的下限與上限。

女主用純真的視角看待眼前娛樂至上與消費主義,喚醒了一部分觀眾,但是馬上被久經沙場的節(jié)目制作方誘惑,立刻從個體純真抵抗群體盲從與復雜,變成了群體的反純真圍剿個體的單純。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線遭受踐踏,借由體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終毅然上臺叫板整個體制。哪想到評委(評委叫hope,囧)見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為首的少數(shù)派的憤怒情緒,再一次成功的消費了觀眾。

本以為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沒想到還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從體制的反抗者徹底變成了體制的衛(wèi)道士,雖然生存空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對的只是更大的熒幕,更讓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電視內容的零加工,電視-觀眾主客體的一體化,自我消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視在這一集終于回歸了自己的根本屬性:展示。這是電視只是一塊顯示屏而已。

我們熟悉的新聞不見了,電視節(jié)目不見了,電視在實實在在的重播著觀眾自己的生活,成了檢視自己生活的道具。加上瞳孔攝像機這一超現(xiàn)實設定,電視真正完成了“所見即所得”的光榮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經歷,而非出于政治或藝術的再加工。表現(xiàn)出來的潛臺詞是“我們只相信我們曾經經歷的現(xiàn)實生活”------人們的觀念也都發(fā)生了變化,沒有電視節(jié)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實。

而即使相信真實,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真實,這種赤裸裸的真實,無時無刻不在觸碰著觀眾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線。
“我能夠把什么樣的東西拿出來給大家看?”
“這些經歷要給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片中的主角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電視節(jié)目”的制作方和觀眾界限太過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業(yè)因素出于各種各樣的考量,當觀眾自己提供內容,要考慮的問題絕非一個人所能把控。況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個樣子,其他觀眾也會有五花八門的解釋。

第一集中節(jié)目制作方有強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觀眾情緒的走向,第二集節(jié)目制作方固然贏了觀眾但無法直面良心的譴責,第三集則把前兩集的矛盾焦點推向了一個極致,既要說服觀眾,也要保持本心,技術固然先進,也彌補不了真實場景對于看客最直面的沖擊。

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是“真實”的手下敗將。沒人能承受真實情景再現(xiàn)所帶來的一切負情緒,即便屏幕里走動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來的種種暗示,好像在追問我們,我們透過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什么節(jié)目才值得相信?什么是節(jié)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本是為了放松,可關掉喧鬧的節(jié)目,那塊屏幕竟好像一個黑色鏡子,映襯出我們自己永遠難以滿足的欲望。

 4 ) 僅用“屈從于物質”解釋第二集是否顯得太單?。?/h4>
第二集總體上是諷刺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對人的影響。

片中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相比是極簡的,卻赤裸地反映出大多數(shù)人在商品社會中的特點。蹬車是唯一的生產方式,而回報是點數(shù),用以購買各種服務和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個人的情緒(即所謂對工作的熱愛),這也是符合大多數(shù)實際的。它甚至將蹬車生產的產品都隱去了,為的就是突出描述個人與商品社會的關系——物質上的付出與索取。

太明顯的諷刺也懶得多說,比如企鵝表現(xiàn)出的工業(yè)化埋沒創(chuàng)造力,或者掃地工人與蹬車人之間的階級關系與道德形態(tài),我只想好好寫寫劇中的人是怎么都選擇了所謂“屈從于物質主義”——這個過程在這一集拍的簡直絕了。

女人受男人資助來到了舞臺上,上臺前她喝了一杯飲料。顯然這杯飲料的作用是令她更容易服從。表演過后,他的支持者被拖走,又在藥效的作用下,再面對三個輪番忽悠的評委,而且考慮到在那個社會道德情景下拍黃片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最關鍵的是通過舞臺改變命運就是她一開始的初衷,所以女人做出的選擇——仔細想想——其實也并非意外。因為這至少意味著不再蹬車了,還有花不完的點數(shù)。如果到這兒就結束,實在是隔靴搔癢,欲言又止。

但狠就狠在剩下那個男人的故事。他悲憤交加,決定反擊。在他揀別人的剩飯吃,拼命地蹬車時,他腦中是有理想的。他要試圖讓所有人都意識到個人的思想與情感早就被點數(shù)所淹沒,剩下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欲望。所以他攢夠了點數(shù)也來到了舞臺。這時他的狀態(tài)和之前女人狀態(tài)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女人的想法很實際,想不再蹬車改變命運,而男人的想法則那么英雄,他想給所有人上一課;女人在上臺前不堅定而且緊張,而男人則抱著必死的決心;女人還喝下了精神控制的藥水,而男的沒有喝。這么多實現(xiàn)理想的有利條件,令我都在幻想黑男血灑舞臺之后的世界大亂場景了。我是真沒有料到,男人也被物質收服了。而且更黑暗的是,女人不過是去拍拍黃片,出賣一下身體,可是男人卻拿著他那玻璃碴子搞宣講會,出賣自己的思想。他的跨度比女人還要大。

可是為什么?為什么像黑男這樣的人最后也給招安了?他的反叛也被收在了絲絨盒子里。只用屈服于物欲這種太道德的說教來解釋是否顯得太為單?。?br>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評委對他所說表示出極大的厭惡與抗拒,那么也不難想象男人的舍生取義?;蛘咴僭O想一下他們僅僅愿意為他辦節(jié)目,但并不在物質上給予優(yōu)待,那么他會接受嗎?這種接受是不道德的嗎?顯然不是。那為什么加上了物質的優(yōu)待,我們就說他屈從于物質,道德淪喪呢?真正屈從于物質的情節(jié)將是簡單的,就是他們給了他很多點數(shù)叫他閉嘴滾蛋,而他同意了。

物質主義為什么強大?因為物欲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和一種古老,質樸的人類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人類要求被認同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產生了物欲,實際上還產生了上進心,甚至愛。正因為如此,萬事才會和物質主義建立聯(lián)系。男人拿著玻璃碴子慷慨激昂之后,評委被折服了,還要為他制作專題節(jié)目。這意味著一種認同,意味著至少有人欣賞他的思想,認為可以拿去賣錢。他們是不是真正理解沒有那么重要。而且平心而論,我們真的理解我們欣賞的每一件事嗎?

所以與其說男人選擇投身于物質,倒不如說他首先選擇了被認同,從一個革命者變成了一個跟隨者,只是這種認同是空洞的,并和豐富的物質聯(lián)系起來。這不僅不算不道德,甚至在某些人眼中還是成熟的象征。那些看似荒誕的行為背后都有自己的邏輯。所以每當我們想當然地指責某人見利忘義,出賣自己,或許也需要三思一下兒。

 5 ) 《黑鏡》第二集 影評

到目前為之已經看到了黑鏡的第二集。劇情的震撼讓我不得不寫下這篇評論。

影片一開始,就將觀眾帶入了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陡立四壁的巨大屏幕,現(xiàn)代化的洗漱間,現(xiàn)代化的“健身房”,讓我驚訝于“原來人類的生活竟然可以這樣?!”一個手勢就可以代表人的一個意念,所有的一切看起來是那樣的“有質感”?!疤珟浟?!”我心里情不自禁的喊道。我在想,這是不是就是時代的趨勢?人們的生活是不是最終將走向全體數(shù)字化?!嗯,是的,我要透過此篇來一窺未來!

但是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一切都慢慢變了味。他們?yōu)槭裁疵總€人都要去騎自行車?為什么騎自行車時放的節(jié)目在我看來是那么的低級趣味,卻能引的人們頻頻發(fā)笑?而男主人公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現(xiàn)代化的地方,為什么看起來確那么的不高興?

 “這已經是我們這里最真實的東西了,雖然也是在XX器皿里培養(yǎng)出來的。”……瞬間,我明白了一些東西,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全部是虛擬的,他們接觸不到任何真實的東西,或許在那里,人才是最真實的。

影片的前半段,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男主人公對金錢的麻木。遇到不好看的節(jié)目就跳過,扣錢也無所謂。他也從來不用金錢買什么,因為他是最“清醒”的一個人——那些所謂的商品不過都是虛擬的,“it’s not real”,既然這樣我要買些虛擬的東西干什么呢?他對生活毫無熱情,就這么半死不活的生活著。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女主角的唱歌。歌聲讓他感到了一絲的希望。他愿意自己掏1500萬讓女主角去參加選秀,即使1500萬意味著要騎6個月的自行車,僅僅只是因為“你的歌聲是真實的”。在再三勸說下,女主角去參加了選秀。選秀后臺人山人海,每個人都是表情浮躁,像是在等待被拉去展覽的動物,即使是這樣也是樂此不疲。他們根本不知道來這里選秀是為什么,也許只是風氣的推使,他們也就隨波逐流的到了這里。

在女主角上臺前,她被要求喝了某種飲料。我可以將這種飲料理解為“迷魂湯”?;谶@樣的假設,在臺上評委勸說女主角去拍XX片時,女主角答應的也實屬“正常”。不過這時,相信觀眾們都已經看出了三位評委的真面目,他們是該虛擬世界的統(tǒng)治者,他們掌握這虛擬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選秀是他們維持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段,他們根本沒有把人當人看,所有的人只是素材——一種可以被打造成供人娛樂的素材。這里要注意一下,他們所選秀出的素材可不是鼓勵人們進步,而是那些能被打造成低級趣味的素材:胖子像機器一樣的往嘴里塞東西,等增重到500磅來供人嘲笑;一種人侮辱另一種人,激發(fā)人類內心最黑暗的一面……

評委們?yōu)槭裁匆x秀出這樣一類“明星”?因為他們要“愚民”,只有沒有任何思想的人才最容易控制。他們希望人們永遠沒有追求,整天都活在惡趣味中。他們冠冕堂皇的坐在聚光燈下當著評委,但骨子里確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混蛋。他們愚昧大眾,講人們打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垃圾。

男主角是整個影片里唯一看透事實真相的人,他為將喜歡的女生引到不歸路感到懊悔。他憤恨的緊衣縮食,為的就是能再轉到1500萬,然后去上節(jié)目揭穿這個彌天大謊。看到這里,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勵志片。男主人公是有夢想的,他想要活得真實。

終于,男主人公登上了舞臺。這里必須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就是他用女生喝的飲料瓶騙過了工作人員。也就是說他并沒有喝工作人員給的“迷魂湯”,他在臺上始終是清醒的!他確實在臺上上演了一部好戲,用自殺的方式向人們揭示了事實的真相。呵呵,劇情此時該如何發(fā)展呢?人們被他勸說清醒了?然后全體發(fā)生暴亂?美好生活就要來臨了?no no no。評委是聰明的,他們當時就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用讓他加入電視臺來引誘他,同時將“肺腑真言”轉換成另一種有價值的素材。事實上,群眾們也已經中毒太深,不是你的感言肺腑的三言兩語就能勸動的。

更具諷刺的是:男主人公在全程清醒的狀態(tài)下接受了節(jié)目邀請。他沒能抵抗的了誘惑,他在誘惑面前忘記了自己的夢想。我本來還寄希望,男主人公假意接受,實則在每次的節(jié)目中慢慢拉回群眾的靈魂。But I’m wrong。男主人公真心實意的接受了這份工作,并在之后的節(jié)目中真真正正地扮演著小丑。什么“英雄主義”!都去他媽的。我已經升級了!我已經不用再騎腳踏車了!——他已經真真正正的被統(tǒng)治者洗腦。

近兩年的英劇可謂大放異彩,高質量、高內涵讓我贊嘆不已。這部電視劇就是把對現(xiàn)實的諷刺發(fā)揮到了極致。生活中的人們當然不可能這么愚昧,但我們真的就那么“清醒”么?我們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我們還在堅持自己的夢想么?在到達夢想的途中,我們真的不會被各種事物誘惑么?你確定你現(xiàn)在沒有“泯然眾人已”?

 6 ) 注意到這些細節(jié)才能看懂黑鏡第一季第一集

首相其實是沒有選擇的,因為決定權從來都不在他的手上。 劫匪給了首相一個看似可以選擇的死命題。他若是向劫匪妥協(xié),他將面臨的是名譽掃地、身心受創(chuàng)、家庭破碎的結局。對于這個結局,首相其實是可以承受的,他并不打算為了保全政治身涯而向劫匪妥協(xié)。因為當他的幕僚在給他分析這個結果的時候,他的表情是憤恨和反抗的。他在拒絕妥協(xié),他想要反抗。

而如果他選擇拒絕,事后他不僅會成為全英人民發(fā)泄憤怒的對象,他本人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將受到威脅。當聽到家人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脅時,首相的表情立馬從憤恨轉為絕望,他妥協(xié)了,他不得不妥協(xié)。

劫匪知道首相一定會妥協(xié),就像首相的幕僚說的那樣,這由不得首相。

那這個局就真的是死局了嗎?由不得首相,那由得了誰?劫匪嗎?不是!這件事,其實掌握在每個人手中,掌握在每一個普羅大眾的手中。這其實就是劫匪做的一場實驗,也可以如影片結尾所說的那樣是一場行為藝術。這場行為藝術是為了證明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這個世界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壞。 首先,劫匪綁架了蘇珊娜公主,一個在互聯(lián)網時代頗具影響力的“Facebook之星公主”和保護環(huán)境的全英甜心。她被綁架的可憐視頻被上傳到YouTube上,雖然政府迅速將其撤下,但還是抵不過網絡的速度。被綁視頻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傳遍了整個英國,并蔓延至世界各個角落。選擇綁架蘇珊娜公主,正是利用其在互聯(lián)網世界的影響力,盡可能多地吸引人群的關注。

或許有人會問,只要是公主就肯定能吸引大家注意了,這是否有點過度解讀。蘇珊娜公主能被稱為“Facebook之星公主”,可見她應該算的上Facebook的深度用戶。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通過這一平臺了解公主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較于其他的公主,她的身份不止是一個頭銜、一個名號,她在普羅大眾心中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他們熟悉并了解的朋友般的存在。所以她的痛苦遭遇,她的危險處境更容易引來大家的感同身受,更容易煽動起大家的情緒。 不僅如此,劫匪提出的贖金要求是荒誕至極的讓首相與豬交媾。儀表堂堂、正義凜然的首相與惡俗惡心的人豬交媾,這種絕對的反差、荒誕、背離人倫道德、聳人聽聞的行為,同樣也是劫匪將人群盡可能多地煽動起來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劫匪還提出了嚴格的直播要求,列出了要求清單,規(guī)定了拍攝角度、使用對象、拍攝方式、播放平臺等。就像影片中的圍觀群眾說的,這種方式讓人想到道格瑪95宣言。所謂道格瑪95宣言,就是盡量少地使用人為手段對電影進行創(chuàng)作,使其盡可能地接近真實,這樣便能使觀眾更加關心故事的情節(jié)與發(fā)展。

從影片中的大眾的表現(xiàn)來看,劫匪的這一方法基本上是奏效的。在電視臺的采訪中、在Facebook的討論區(qū),大眾關心的基本上是首相是否該與豬交媾,以及如果交媾其形式與結果會如何。特別是其中一個護士“他們會用母豬嗎?”的疑問,更加可以表明了人們對于事件本身的關心。

對于交媾事件本身的關心程度越大,人們對綁架事件本身、綁匪的動機、首相的境況、解決的辦法的關心程度就會相應地降低。綁匪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交媾事件是如何將大眾的情緒引入瘋狂與荒唐的境地。 一切準備就緒,劫匪開始等待“好戲登場”。他料到身為當事人的首相會極盡所能地反抗,所以他設置了一個假藏身地,讓首相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毀于一旦。首相不足為懼,普羅大眾才是決定事件走向的力量,而媒體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蘇珊娜公主的被綁視頻最開始在網絡上瘋傳時,人們對事件的真實性大多持懷疑態(tài)度。可隨著新聞媒體的介入,輿論便開始朝著失控的方向發(fā)展了。而隨著事件的持續(xù)發(fā)酵,輿論的爆發(fā),本應是專業(yè)與理性的代名詞的新聞媒體也漸失理性,兩相作用下,事件的結局終歸會向絕望的方向發(fā)展。 影片中的媒體代表UKN,迫于其他同行都在競相報導此事的壓力,決定加入這場新聞大戰(zhàn)。即便事前已經收到了英國政府的溫馨提示——D通告(英國政府一旦認為傳媒的報道可能影響軍事及情報行動,就會發(fā)出此通告,要求媒體自律。)在剛開始決定報導綁架事件時,新聞部領導其實還是有理智的,明確規(guī)定盡量減弱對交媾條件的提及,以及對所有圖片進行審核。 但是隨著報導的推進,大家對于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UKN也漸失理性,不僅在電視上推出了“你會看嗎”的調查,還將公主被綁的視頻在電視上循環(huán)播放,并將網友的各種評論展示出來。此外,他們發(fā)出的這個調查就是有問題的?!澳銜磫??”這個問題,是整個事件中大眾最關注的點,就這個問題進行調查,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討論,將觀眾的參與度瞬間提升,吸引大眾持續(xù)對這一事件保持持續(xù)關注。

UKN的這一做法,將大眾的關注點引入了是否會看交媾直播。這就意味著,事件的另一個本該更受到關注的點,被忽視了。那就是首相是否該同意劫匪的要求,是否有其他方法將公主救出來。他們將公主的被綁視頻和這個問題放在一起,就是帶領著大家默認了,救出公主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首相答應綁匪的要求。因為這一設定,所有人都沒有考慮過自己能做些什么可以幫助首相解救公主,可以讓首相免于絕望境地。大家就此都變成了一個看客,坐等著事件向著是否該看這件事發(fā)展。整個事件的發(fā)展就這樣被引入歧途。 與此同時,UKN還請了不同的嘉賓參加特別節(jié)目,來分析綁匪提出此要求原因,并在電視上將綁匪所要求的拍攝細節(jié)也列了出來。當然,其他媒體也沒有閑著?!睹咳针娪崱酚腥曨l和網上實時互動環(huán)節(jié),《太陽報》主打蘇珊娜公主被綁架的視頻,《衛(wèi)報》開了一欄實時更新的博客,并發(fā)布了一篇有關豬在歷史上的象征意義的短文。

這種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每當有大事發(fā)生時,我們的媒體也如這般全線追擊,多方報導解讀,接著就有各種網絡小編、微信小編、微博小編蹭熱度,竭盡所能從各方面和這件熱點事件扯上關系,甚至發(fā)展到了造謠傳謠的地步。 接下來,UKN再來了一波助攻。當劫匪得知首相那邊請了搶手代替首相拍攝視頻后,寄來疑似公主手指的威脅物,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他們迅速將此消息公諸于眾,雖然報導說是疑似公主手指被割下,但配合著生動形象的視頻,大眾必將確定這就是公主的手指。 因為這一強烈的視覺刺激,大眾的情緒開始向非理性發(fā)展。認為首相應該向劫匪妥協(xié)的民眾瞬間由28%變成了86%,大眾的情緒是如此地容易被左右。大眾的主張又是如此地容易被改變。這讓人不得不思考,所謂的民意調查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公投活動,真的能成為決定國家事務的重要決策依據(jù)嗎?

民眾的情緒之所以能轉變的如此之快,一是因為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二是因為公主被虐待的視頻極具沖擊力地展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大家感同身受,覺得公主處于刀山火海之中,將公主救出魔窟是刻不容緩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墒?,如果民眾事先就能直觀地看到首相在完成劫匪所要求的交媾行為之后的慘狀以及之后夫妻間的冷漠,大家的情緒與主張估計又會是另一番情景了。 影片結尾表明了綁匪的身份——前透納獎得主,藝術家瘋子布魯姆。隨著他身份的曝光,一位藝術評論家稱其行為為“21世紀第一部偉大作品”。我們暫不討論這一評價的好壞,我們看看為什么電影創(chuàng)作者會把這個命題拋出來。21世紀又可以稱得上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并且在求無聲息中成為影響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這也是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之一,只不過影片想表達的應該是互聯(lián)網所具有的毀滅的力量。 影片開頭,被綁視頻就憑借網絡以不可控制地速度傳遍了世界的每個角落,讓整個事件迅速發(fā)酵,朝著失控的方向發(fā)展。而蘇珊娜公主“facebook之星公主”的稱號,也是其網絡號召力的表現(xiàn)。在視頻被上傳至網絡瘋傳后沒多久,F(xiàn)acebook上對于事件的討論數(shù)量就已經達到了近兩千萬。但是不同于UKN在進行街頭直播采訪時,民眾相對善意和客觀的態(tài)度,網絡民意充滿了惡意與幸災樂禍。此外,也正是路人將搶手前往拍攝地點的照片發(fā)至網絡,才導致事件進一步激化,將首相推至深淵。

其實,這真的能歸咎于互聯(lián)網的毀滅力量嗎?正如那句話說的,科學技術本沒有善惡之分,從來都是使用它的人在起作用。影片中的那些發(fā)表幸災樂禍言論的網友,似乎對公主的安危、首相的處境、綁匪的可惡都毫不關心,他們事不關己看熱鬧,以低俗娛樂的姿態(tài)發(fā)表著對當事人傷害極大的惡毒言論。他們對此不會與負疚感,如若公主遇害,他們大可歸咎于首相。如若首相答應綁匪要求并難以承受內心巨大的壓力而自殺,他們也會聲稱首相自食其果。 不知道在一件事件發(fā)生時,這類惡毒和不負責任的網友有多少,但作為參與網絡生活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有義務讓整個網絡環(huán)境更加理性與客觀。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手中都有一個稱為輿論的武器,也有一個稱為民意的利器。我們敲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是有力量的,都會產生或好或壞的結果,這些結果不止在網絡世界發(fā)生作用,更會深深地影響到現(xiàn)實社會中的每一個我們。所以,不輕信媒體、網絡上的信息;不以娛樂的態(tài)度對待一件嚴肅的事情;不制造網絡暴力;不制造傳播網絡謠言,發(fā)表客觀、有理有據(jù)的言論。做人要有底線與原則,無論是在實名的現(xiàn)實社會還是匿名的網絡社會,做人都要堂堂正正。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劫匪是真的要等到首相做了其所要求之事之后才會釋放公主,那首相的犧牲就算是值得的了??赡苁侵档玫陌?,但這并不能掩蓋媒體、惡意網民、觀看直播的所有人的罪惡。在事件之初,除了首相方面幾乎沒有人考慮過該如何更好地解決這個事情。如何在幫助首相在避免妥協(xié)的情況下,救出蘇珊娜公主。媒體也并沒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他們只是力求找到更多更新的新聞線索,想要吸引更多的電視觀眾,卻并沒有想到該如何將事件引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還有,雖然在最初的采訪中,有84%的受訪者聲稱自己不會看首相的直播,但是正式直播的時候,幾乎整座城市的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甚至在電視中預報首相將做出不雅動作時,電視機前的他們竟然歡呼了起來。他們以娛樂的態(tài)度看待這個事情,完全不在意首相正在犧牲自己來拯救這個國家的公主。首相的犧牲在他們眼里,不是犧牲,更像是一場好戲。論誰看到這個場景都會對這個國家絕望吧。

所以,劫匪自殺了。他的實驗成功了,他的觀點得到了論證,他對這個互聯(lián)網時代娛樂至死的世界絕望了。而首相呢,他的行為并沒有讓他的國民覺得他“在這生死攸關的事件中,展現(xiàn)了非凡的勇氣”,他得到的只是那少的可憐的多出來的百分之三的支持率以及一顆痛苦的心和破碎的家庭。而媒體在一年后,仍舊挖開傷疤,報導這一事件。蘇珊娜公主也懷孕結婚,并極具諷刺地出席了少年英勇獎章頒獎禮。至于其他人的,對自己給那扇門后面帶來的傷害與痛楚一無所知,仍舊一如既往地活著,娛樂至死地活著。

劫匪選擇在沒有任何21世紀新產品的房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另附黑鏡第一季2/3集雜感:

1.黑鏡第一季第二集:來看看,你自己會是里面的哪種人

2.黑鏡第一季第三集:一聲嘆息,你我都逃不過這張巨大的網

微信關注:認真看電影

認真看電影,認真去懂你!

在公眾號中回復“看電影”可獲取全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