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某城市。一次意外的事故讓高三學生蘇偉(賈宏聲 飾)陷入痛苦的深淵,身體的傷殘加上單親家庭所帶來的自卑,讓他苦不堪言。當他看到應屆畢業(yè)生參加高考的畫面,想想自己平日品學兼優(yōu),且已被保送上建筑學院,再看看當下殘疾的跛腳,他徹底絕望了。母親(向梅 飾)怕刺激兒子脆弱的心靈,主動放棄了愛情,和男友衛(wèi)教練(章杰 飾)分了手。在高考發(fā)榜的日子里,許多同學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學,為了慶祝新生活的開始,同學們帶蘇偉去郊游,去舞廳玩,但這一切都被他看成是人們對他的憐憫,加之周圍人嫌棄的目光和不友好的議論,更使他難以忍受。后面的人生路該怎么走啊......
主角很慘的配置。
主角A:蘇偉。汪黎兒子。本來人帥成績好,還有一個關(guān)系不錯很開朗聲音很好聽的女同學。結(jié)果一次意外腳殘廢了,不得不依靠拐杖度過余生,也因此從一個帥哥變成殘疾人,無法參加高考,女同學也離他而去了,還是和他的對頭在了一起。
主角B:汪黎。蘇偉媽媽。事業(yè)有成人人愛戴的女主持人。與丈夫離婚,獨自撫養(yǎng)兒子蘇偉。在采訪中認識了衛(wèi)教練,雙方都有意結(jié)婚,但兒子一開始不接受衛(wèi)教練,為了兒子,她選擇舍棄愛情。
主角C:衛(wèi)教練。帶領(lǐng)運動員獲得冠軍的教練。喜歡汪黎,努力讓她的兒子蘇偉接受自己,但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不該介入這個家庭,認為更需要汪黎的人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兒子蘇偉,于是選擇調(diào)到家鄉(xiāng),放下這份感情。
主角D:陳達。蘇偉朋友。爸爸是酒鬼,因為其父喝酒受過傷。后來與爸爸發(fā)生沖突甚至企圖臥軌自殺。
他們難過的時刻很多很多。蘇偉看著同學們上大學而自己連參加高考機會都沒有,別人不知道他不有多甘;蘇偉在舞廳扔掉拐杖單腳蹦迪,旁人不知道他有多歇斯底里;汪黎本來一個優(yōu)秀兒子卻突然殘疾突然變得陰沉可怕,外人不知道她承受了多大的打擊;汪黎喜歡衛(wèi)教練而兒子不接受后爸,旁人不知道她內(nèi)心有多兩難;衛(wèi)教練面對愛人的退縮自己也退縮,旁人不知道他有多無奈??
所以,即使是歡聲笑語的鏡頭,由于自動代入主角的視角,并不是平時看到這些場景就自動觸發(fā)的那些快樂情緒。
還好結(jié)局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讓夏天有了期待。在燦爛的陽光下,蘇偉和陳達默默對視,伴隨著蘇偉的獨白:一個18歲的男子漢,即使有痛苦和憂愁,也應該是健壯和偉岸的。
最后說個鏡頭上的事兒,這片子很喜歡透過透明桌子從桌底仰拍。很特別的視角,很特別的感受。
這算是當時的先鋒劇了。
其實已經(jīng)不記得內(nèi)容了,只記得賈宏聲在里面發(fā)著光,撞擊了我的大腦,他的形象就是我審美的啟蒙,從此以后,喜歡的人總有一點點他的影子,這五顆星只給他這個人,突然在這個雨夜想起他,哪怕他后來因為那些事,變得形象嚇人,也改變不了他在我的記憶里曾經(jīng)那么耀眼
東方電影頻道觀影。多少能反映一些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狀況,例如鋼鐵廠職工出工傷以后可以被安排轉(zhuǎn)任苗圃職工。
青春期的記憶殘片
八十年代的電影放在今天來看,確實有點蹩腳了。演員造作,對白矯情,鏡頭刻意,劇本裝腔作勢,抓馬大戲。。。。
天山電影院,改革開放影展。還不錯的修復。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音樂的運用(來自呂其明老師之手),以及意識流的鏡頭來表達人物思想情緒的片段還是蠻先鋒的,只是整個故事節(jié)奏稍流于催眠,但不得不為那個年代突破主題表達青春片的努力致敬。只是日本電影的影子還很明顯。袁明滿滿的膠原蛋白實在太美了,賈宏聲有木有點像阿蘭德龍的氣質(zhì)?
5分全給小賈的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XGjoB5wNWA/
片末高舉孩子與大華哥高舉小時候的偉偉呼應,張揚和賈哥深情對視,女強人也是活得很累的媽媽,青春片就應該這樣
給宏聲的五分~~
在《夏日的期待》中,女大學生與《女大學生宿舍》不僅是《離婚》狀態(tài),而且令《失蹤的女中學生》陷入「PTSD」深淵的「理想主義」也讓掌握了話語權(quán)并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文化精英產(chǎn)生《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的念頭。如何應對「理想青年」純粹而「流通性」不佳的「厭世」情緒,以及如何引導其走出「信息繭房」成了作者聚焦和關(guān)切的議題。為此,影片的重心落在可扮演多重角色的「母親」肩上??上?,尚未成熟的「花季少女」并未看到暮春秋色,而「初戀」對于《獨身女人》也早就沒了吸引力——她遭到了「存在主義危機」的侵襲——不知向東還是往西。恰巧和同年的《銀杏樹之戀》相似,這部描述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作品再一次證明了,對于「暴力機器」的認識不夠全面徹底——既搞曖昧關(guān)系又有依賴心理的「中堅力量」對于領(lǐng)導「學生運動」也是無能為力。
把史蜀君導演的這部片子給搜出來了,巧了,這年正好我也高考~ 片子咱先不說,史導演選賈宏聲演這部,眼光還是相當好的,賈宏聲真是當代城市電影的絕對主角,88年也是他的幸運年份,一出道就接了這部跟《銀蛇謀殺案》以及《輪回》三部片子~
永遠懷念你,賈宏聲。
迪斯科舞廳那場戲很炫。母親電視臺節(jié)目形成公眾-私人的對照,帶著女性主義色彩。賈宏聲的突變?nèi)狈φf服力。
現(xiàn)在看80年代的電影都是懷舊了,那時賈宏聲的眼神還很清亮,可惜了
從此記住賈宏聲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影展#影展辦得非常有誠意,映前導覽點出看點,于是正片看到年輕的袁鳴和剛從我們母校風華考上復旦讀大一的金煒都覺得很驚喜很親切。映后的演員視頻也很有時光穿越之感。只可惜導演和賈宏聲都已不在。之后和影評人姜為力的交流也受益頗多。說回電影,從技術(shù)和完成度上覺得比不上《小街》,但意識流的表現(xiàn)也有驚艷之處。先鋒女導演刻意加入的女權(quán)元素也讓人感慨,30年前就開始的戰(zhàn)斗,現(xiàn)在到底收獲到多少成果呢?蘇偉、媽媽、魏教練都演繹得很不錯,只覺得孫偉突然得豁然開朗還是有些突兀,讓前半段對蘇偉的抑郁的生動描寫顯得有些可惜,感覺導演并沒有真的理解抑郁的人的心緒。只能說是寄托了一位自己也身為母親的導演對年輕人自殺的惋惜和衷心的鼓勵,也的確是傳達出來了。還有一個可惜是,如果取景不是在廣州而是在上海就好了。
時至今日,我仍然會被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理解,青年時期的真摯友誼所打動。那個小孩子真可愛呀,“明天,這只小鴨子會下雞蛋”,真希望這樣的小孩子永遠不要長大啊,永遠停留在這樣的純真快樂中。 雖然現(xiàn)實一地雞毛,破碎不堪,但是我們?nèi)祟?,仍然要建造一個精神的伊甸園。我要感激這部片子所帶給我的觸動,今天起,我有了一個一定要實現(xiàn)的愿望
戲是假的,有人當真,所以陳曉旭死了。就像尼采所言哲學家須以身作則才能受人尊敬,但從未見有人為本體論而去死。當投入一幕悲劇的主角演出結(jié)束回到臺下,我無法接受其與觀眾的歡脫互動,始終。前后徑庭使人視覺休克,所以嚴肅主題我從不回復,所以也預見了賈宏聲的選擇——那是最尊重審美的選擇。
宏聲的夏日,有修復版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