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奧蘭納斯》由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原作發(fā)生在古羅馬時代,大將軍科里奧蘭納斯戰(zhàn)功累累,卻因為倔強的脾氣被放逐??评飱W蘭納斯因此糾結(jié)過去的敵人進攻羅馬帝國,最后他終于被自己的母親說服,卻因此獻出自己的生命。電影版把背景搬到了現(xiàn)代的伊拉克戰(zhàn)場,“伏地魔”也變身成大將軍科里奧蘭納斯。 拉爾夫-費因斯把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選作自己首部導(dǎo)演長片的素材并不是偶然,十年前他在倫敦的Almeida劇場首次出演了科里奧蘭納斯,自那以后,“我對這部作品和它的人物著了魔,我一直有種強烈的直覺,覺得可以把它放到現(xiàn)代的背景,拍成一部電影。” 影片在巴格達取景,但臺詞則完全摘取自莎翁的原著,費因斯表示“在911事件前后,總是能在媒體上看到各種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畫面,從車臣的兵變、雅典示威,到巴黎的暴亂,經(jīng)濟也陷入動蕩,一切都像是發(fā)生在戲劇里的情節(jié)。”莎翁筆下的《科里奧蘭納斯》也是由一場...
你可曾經(jīng)歷過,在不辭辛勞,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跡。
本來你也未有居功之心,然而結(jié)果卻被奸人陷害,最終褒獎不得,反而被千夫所指。
最終你能怎么辦!?
太委屈了!太冤枉了!太不甘心了!
必須得復(fù)仇啊。哪怕背叛自己的國家、人民,榮譽至上,在所不惜!
莎翁老年時期,在經(jīng)歷了四大悲劇的巔峰后,創(chuàng)作的這部劇已經(jīng)去掉了浮在表面的戲劇沖突,而更加深入人性底層地去探討人的最終追求是什么?
其實,作為一名戰(zhàn)神,能以一敵百,出入敵方陣地如入無人之境,這種猛士的勇氣,會讓他的神經(jīng)變得粗線條,不那么細膩,因此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難免心直口快,惹人嫉恨。
但錯也并不都在他身上,羅馬城邦的那兩位護民官才是觸發(fā)扳機的外力。他倆其實挺像今天的市長和市委書記的,被民眾們選出來,因此在權(quán)力的網(wǎng)中迷失自我,一旦有人威脅到他們的權(quán)力,他們就會像大蜘蛛一樣,用盡各種手段守住權(quán)力網(wǎng)。這種人通常沒有什么光明磊落的技能,只會蠱惑人心,賣弄嘴皮。而這次護民官的選角真的是太準(zhǔn)了,這一男一女,從氣質(zhì)到長相還有說話的語調(diào)煽動人的虛偽,像透了自私自利的某些居委會大媽,我真的真的特別能理解馬修斯為什么不想和這樣的屁民打交道,他們不配!
已然看透世間百態(tài)的莎翁,最終追求的還是和平結(jié)果,而要把這頭憤怒的雄獅拉回來,唯一能夠依靠的只有感情。莎翁排除了愛情,轉(zhuǎn)而選擇了母子之情。解鈴還須系鈴人。馬修斯的戰(zhàn)神性格是母親一手打造出來的,崇尚英雄的情操也是母親灌輸?shù)?,最后難以和市井之人溝通交流并且不懂得妥協(xié)這也是他媽慣的。而他復(fù)仇的憤怒也唯有母親能夠澆滅。越是強悍的男人就越是媽寶,這一點其實有成長環(huán)境根深蒂固的原因深埋的。
而他的妻子,選角上就不符合我的審美,在劇中也沒用充分發(fā)揮她在家庭擔(dān)任調(diào)解員的功能,只看到一位無濟于事,完全插不進母子之間的局外人的形象,稍微有點遺憾。
馬修斯的結(jié)局注定是悲劇的,雙方都不討好,他無法在這個爾虞我詐的社會中生存立足,但值得敬佩的是,他始終忠于自我,活得瀟瀟灑灑,不卑不亢,這其實就是英雄!
看過莎翁的《李爾王》、《麥克白》、《哈姆雷特》、《奧賽羅》四大悲劇,在看完本劇之后,被深深嚇傻,莎翁太深刻博大了。歷史、政治、英雄、愛情、倫理、友情無所不包,五百年前的莎翁寫距離他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探照了五百年后的現(xiàn)代。
沒有哪個時代配得上科利奧蘭納斯。他有阿喀琉斯的勇猛,卻不會因為戰(zhàn)利品的分配而懷恨于心;他純粹到不戴任何面具,不會為自己的偏見狡辯;如果說他蔑視民眾,那或許是他貴族的教育所至,更多是因為不了解的階級隔閡。在戰(zhàn)爭勝利后,滿身鮮血疼痛不已卻不愿意在將士面前收獲榮譽,反倒關(guān)心曾經(jīng)救過自己的平民。單獨浴血奮戰(zhàn)卻不愿意為博得名譽展示自己的傷口。這樣的無私高貴的戰(zhàn)神,一定會被污名化,因為他不會巧舌如簧,舞動三寸不爛之舌。他不屑于這么做,他認為這是恥辱。
這讓想到子路,當(dāng)然李廣利、岳飛這樣遭人暗算的歷史,早就告訴我們?nèi)诵缘木窒蕖W勇繁┗ⅠT河天不怕地不怕,死于非命,但所幸有圣人降服了他,不斷地敲打他。而科利奧蘭納斯母親勸說他的話,勸他違背自己的良心時勢所迫,去廣場上溫和地說服群眾,真是下下策。母親和兒子最大的分歧是城邦超越于個人,而科利奧蘭納斯的個人和城邦是平等的。最后的自殺似的死,不是因為愛羅馬,是個人的仇恨與倫理發(fā)生了矛盾。
要說古希臘的悲劇是人受制于命運,莎翁的悲劇是人被性格推入深淵,科利奧蘭納斯是被三者索命:個人性格、by people‘s name、倫常。
ps:抖森,不知道名來自何處,肉排我也沒認出來,希望多多有這種黃金班閃耀的劇。
首先贊美一下抖森深厚的舞臺功力哈哈哈。
莎翁這部戲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情緒,第二遍看臺詞,第三遍看民粹主義與精英統(tǒng)治之間難以化解的矛盾。
一方面,執(zhí)政者需要充滿智慧地保持自己謙卑的姿態(tài),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另一方面,由各社會群體組成的群眾及群眾中的每個個人都有出于利己的考量。
古希臘式全民選舉的政治方案已被證偽——把“國家”這艘巨輪的舵盤全權(quán)交與普通群眾是十分危險的。個體智慧不可小覷,但大眾意識是反智的,當(dāng)輿論主宰觀點時,就無法在長遠的眼光下做出正確的考量。遇到真正的問題時,專業(yè)性比同情心更加強大。
執(zhí)政政體始終需要創(chuàng)造一套敘事或一種情緒、一個規(guī)則讓人們相信。
我們可以在歷史中習(xí)得,“相信”是個優(yōu)秀的工具。相信的力量無窮,它能夠最高效地整合群體和提高生產(chǎn)力,也能輕而易舉的損壞效率。
然而,工具在不同人手中都有不同的用法。有的人借著這力量青云直上,有的人機關(guān)算盡,與這力量殊途同歸。
人只會有擁有ta剛剛好駕馭的東西。
《科利奧蘭納斯》是個好故事,在今天依然嶄新發(fā)亮。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fā)清楚的看到:世界是個輪子。好故事在這個輪子里,就不會被遺忘。
2020年過半,我能看到有許多朋友在表達著憤怒和困惑——事情為什么會這樣?
——回答基本都可以概括成一句話:「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間段不是這樣的,所以不用覺得現(xiàn)在非要有什么不同。」
《科利奧蘭納斯》。英國國家劇院。抖森就是行走的荷爾蒙本蒙,這個反差更襯托出了對洛基的另一種演繹是多么優(yōu)秀。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民主制是不是福山所謂《歷史的終結(jié)》的問題了,在這個民主受到空前質(zhì)疑的時代,它的低效率、群氓、隨意的一面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來。 這時候我們就會把目光重新投到民主的源頭:柏拉圖對此的鄙薄,科利奧蘭納斯的悲歌,陶片放逐法的喜劇… 無論是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還是燕壘生的《天行健》,早已預(yù)示了今天的這個故事:兩種制度如同DNA一樣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卻又不死不休。
看了之后,感覺我的靈魂都受到了傷害,結(jié)局真是太沉重,也太令我難受了……以至于聽到散場觀眾的笑聲都覺得刺耳……唉……莎士比亞究竟是懷著多么深重的,對愛的懷疑和對仇恨的堅定才寫下這出戲的呢?否則他做不到像這樣,誘惑人放下理智的鎧甲,又被一劍刺傷了靈魂…真疼。
看這出戲,我時常懷疑這是真實事件的記錄,因為其中的人性太過真實。然而我又推翻自己的懷疑,因為很多時候我并不理解角色的動機。
民眾要求掌控權(quán)利,這有錯嗎?
然而缺乏獨立思考的選民們?nèi)菀妆徊倏睾屠?,真的?yīng)該把選擇權(quán)交到他們手上嗎?
馬庫斯為什么這么鄙夷他們?以至于否定他們的一切勞動?
如果馬庫斯并不愛那些人民,那他為何而戰(zhàn)?國家?國家也包括人民啊,而且普通民眾才是大多數(shù)。榮譽?榮譽來自何處?他的心?那為何他的心卻并不因勝利而感到雀躍呢?為何他并不認為勝利是榮譽呢?反而一再退卻榮譽。
認可。似乎也不是他需要的,因為他認為別人對他的褒揚是夸大其詞。
他究竟為何而戰(zhàn)?這在我心中是個謎。
如果他并不厭惡群眾,群眾為何要排斥他呢?假如他不那么自負,就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他的惡果也是自己種下的因,開出了惡之花,結(jié)出了仇恨。然而為什么在戰(zhàn)爭中別人給他獎勵和贊許時,他總說自己沒什么了不起的,不過是跟別人一樣盡力罷了,在回到現(xiàn)實后他又自高自大了呢?真是一個極端矛盾的人。作者極端的自卑與自負,都在這出戲里了。
懷著仇恨,他去找到昔日的仇人,共同的仇恨讓他們攜手上陣,然而他的驕傲與張揚又為他埋下隱患。本以為母親那番刺痛人心的話語能讓他免于被過河拆橋的下場,卻只是把這個下場提前了。狡兔死,走狗烹。愛和愧疚讓他放下了仇恨,卻也產(chǎn)生了更強烈的痛苦;愛讓他回心轉(zhuǎn)意——他最痛恨民眾左右搖擺,最后卻因改變了主意而招致了死亡。fire die of fire . 太痛苦也太諷刺了。
莎士比亞究竟是懷著多么深重的,對愛的懷疑和對仇恨的堅定才寫下這出戲的呢?否則他做不到像這樣,誘惑人放下理智的鎧甲,又被一劍刺傷了靈魂…真疼。
民眾,元老,母親,兒子。 誰對誰錯? 人生無關(guān)對錯,只關(guān)乎生死。 究竟是我們在擺布命運,還是在任由命運擺弄?我們信仰的一切是否真是我們需要的一切?還是只是周圍讓我們認為自己需要信仰的呢?
人們永遠在鋼絲繩上左右搖擺撕扯著,唯一確定的是繩子總有盡頭。正如舞臺上的梯子總有盡頭,方框里總是套著方框一樣。我們逃不開,走不掉。
我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他為何而戰(zhàn)。
他為了自己而戰(zhàn)。
不為別的,他喜歡戰(zhàn)斗,熱愛戰(zhàn)斗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熱愛那種即使是在逆境仍然浴血前行,最后徹底改變一切的感覺。
他需要的是認同。
認同他的是上層官員,是他的朋友和母親,所以他只在乎他們的看法,尤其是母親的看法。
民眾不認同他,恐懼他,也不像他,民眾終究要的不過是果腹,所以他看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愚昧、無知、盲從、不懂得感恩,不值得被尊敬,所以一邊嘲諷他們一邊操縱他們。
而且還有一個很關(guān)鍵的原因——贏得民眾的心太容易了。民眾天生崇拜強者,他不用費多少力氣就能贏得他們的選票,這使得他更不屑于與他們?yōu)槲椤?/p>
人,不珍惜唾手可得的東西。但正是這些東西,會把他毀掉。
如果他對他們多一些尊重,真正贏得了他們的支持,對民眾代表也不要那么排斥,他們不會那么恨他,民眾代表也不會煽動群眾反對他,即使煽動了也不會成功。
可惜人無完人。
他的驕縱,他對自我證明的強烈渴望,他對平民的不屑一顧,鑄就了戰(zhàn)神的豐碑,這座豐碑也終究被人們所推倒,而推倒了豐碑的帶頭者,竟然是他最看重的母親,這就更為諷刺和悲劇了。而他的母親,也不過是想把自己認同的東西傳達給兒子,讓他放下屠刀,可惜成佛的卻是她,因為她兒子終究要的仍然是戰(zhàn)斗,別人要的也是他的戰(zhàn)斗,他放棄了自我,就是放棄了生命。何其悲哀。
自我的膨脹與坍塌,竟然能讓別人的鮮血淋在他的身上,也能讓他的鮮血噴薄在他人的臉上。
淹死的總是會水的,人們能否逃脫自我的宿命?這是個永恒的難題。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幾部莎士比亞的戲劇,尤其是經(jīng)典的四大悲劇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沒錯,它不屬于四大悲劇之一,但它同樣經(jīng)典),也大概知道它們講了些什么故事,但完整地看過原著或者整場演出的人卻寥寥無幾。
這是通俗文學(xué)大行其道,而經(jīng)典被束之高閣的時代,這很正常,更何況我們和莎劇之間還隔著語言、文化和時間的重重障礙。
我也是不愛看莎劇的。
最開始看戲的時候,我只關(guān)注兩點:1、這戲演的熱不熱鬧,能不能讓我笑出來;2、有沒有帥哥(…)。
凡是男神出演的話劇,我都看了不下三四遍,這就是一種粉絲效應(yīng)。追話劇演員比追明星的成就感和體驗都要好太多了。你不用埋沒在茫茫人海,通過社交網(wǎng)絡(luò)為他遠程應(yīng)援。幸運的話,他還能記住你的名字。
一個喜歡的演員毫無疑問能成功地把你帶入戲劇的殿堂。
在我一度以為莎劇要像這樣排除出我的劇單之后,我偶然接觸到了Tom Hiddleston主演的《科利奧蘭納斯》,一看就是兩遍。
抖森版本的《科利奧蘭納斯》屬于NT live的項目。(NT Live項目經(jīng)由專業(yè)拍攝團隊對話劇的現(xiàn)場演出進行錄制,并將其保存為影像資料,為戲劇愛好者提供便利。)
不少戲劇評論家抨擊NT live項目破壞了話劇的現(xiàn)場感,使話劇和電影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尤其在話劇空間被不斷壓縮的今天,把話劇的最大特點也是優(yōu)勢之一的“現(xiàn)場感”抹殺掉后,話劇的前景將更為堪憂。
不可否認這種說法的合理性,以擁有眾多戰(zhàn)爭場面著稱的《科利奧蘭納斯》為例。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作品的時候,雖然是以演劇的形式呈現(xiàn)的,但演員們動輒聲嘶力竭的吼叫,以及粗糙的、缺少特效的打斗場面都很容易讓觀眾出戲,這種欣賞方式顯然無法和在現(xiàn)場獲得的刺激相提并論。
但是如果沒有NT live項目,恐怕我們非得去到倫敦西區(qū),再花上一大筆錢才能看到抖森出演的戲劇。
再者,對于莎劇來說,可能地理位置都還不是最主要的障礙因素。即便你到了現(xiàn)場,莎劇大量的古英語臺詞還是會讓你聽到崩潰。所以,NT live確實為全球的戲劇觀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起到了不錯的宣傳作用。
我不打算去分析這個故事,因為它并不難懂。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都有其非常鮮明的特點,而這個特點往往也是他的悲劇來源。哈姆萊特的特點是猶豫、是延宕;李爾王的特點是剛愎自用、是虛榮;奧賽羅的特點是猜忌、是輕信;麥克白則是一個野心家。
科利奧蘭納斯的特點是傲慢,這一點在劇中多次被強調(diào)。
他的本名叫Gaius Marcius,羅馬的一名猛將,因攻下科里奧利城有功,被尊稱為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us。他很勇敢,一個人攻入伏爾斯人的城池,在大家都以為他戰(zhàn)死了的時候,他為羅馬軍隊打開了城門,羅馬人大獲全勝。
他無疑是一個英雄,但英雄必定會受到民眾的愛戴嗎?這出戲討論的就是英雄和群眾,民主與獨裁之間的關(guān)系。
科利奧蘭納斯出身貴族,他看不起平民,也不愿討好他們。結(jié)果他因傲慢被民眾厭惡,在兩位護民官的煽動下,他被他曾用生命保衛(wèi)過的國家和人民驅(qū)逐出境。
暴怒之下,他轉(zhuǎn)而和伏爾斯人結(jié)成同盟,兵臨羅馬城下。他被復(fù)仇女神激紅了眼,發(fā)誓要讓愚蠢的羅馬暴民付出代價。但家人的游說最終讓他放棄了這種報復(fù),他同意為雙方締結(jié)和平。伏爾斯人當(dāng)然不可能放過他們的昔日勁敵,科利奧蘭納斯最終被處以死刑。
抖森版的科利奧蘭納斯還原度是很高的。
首先是外形上的契合,Donmar劇場很小,抖森被小小的舞臺襯托的非常高大魁梧,一眼看去就是那種披上鎧甲就能戰(zhàn)斗的羅馬戰(zhàn)神。
科利奧蘭納斯出身貴族,他的傲慢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這點對一直被視為英國紳士的抖森來說同樣十分契合。在名門中學(xué)——伊頓公學(xué)畢業(yè)后,他又在劍橋大學(xué)的博布羅克學(xué)院古典文學(xué)專業(yè)修學(xué),之后轉(zhuǎn)入皇家戲劇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更為專業(yè)的舞臺技巧。
抖森對莎士比亞是非??駸岬?,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腦殘粉。
洛基的身上都有莎劇的影子
臺詞張口就能來,古英語?統(tǒng)統(tǒng)不是問題。在《科利奧蘭納斯》之前,抖森就主演過《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奧賽羅》等莎劇。他是通過舞臺成長,再轉(zhuǎn)戰(zhàn)大銀幕的演員。一般有這種經(jīng)歷的演員演技都很過硬。因此,當(dāng)抖森出演科里奧蘭納斯時,被人們形容為是再次回歸到了他最熟悉的戲劇領(lǐng)域。
The British actor has returned to his classical stage roots with an acclaimed starring role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Coriolanus.”
這個英國演員回到了他傳統(tǒng)古典的舞臺上,在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科里奧蘭納斯》中擔(dān)任主演。
在這出戲里,抖森兩次淚灑舞臺。第一次在他被驅(qū)逐出境的時候,第二次是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子來勸他放棄攻打羅馬的時候,后者要更為動人。抖森聽著母親說話眼眶越來越紅,然后兩顆明亮的大眼睛像是蓄水池一樣慢慢被淚水噙滿。莎劇的臺詞古典又冗長,很難聽著那些離生活很遠的臺詞落淚,但是抖森做到了,而且他竟然能控制自己流淚的時機和節(jié)奏!
他的眼淚不是一灑到底的,而是突然充滿,再故意克制,落淚的時候是他差不多做好了決定的時刻,這時他想到了自己的結(jié)局,他放棄攻打羅馬就等同于背叛伏爾斯人,他的死是注定的。
這出戲在Donmar Warehouse上演,這兒曾經(jīng)是一個儲藏蔬菜的倉庫,類似于北京的798吧。后來改建成一個正式的劇場,整個劇院只有250個座位,三面環(huán)繞舞臺。坐在前排的觀眾與舞臺的距離超級近,演員幾乎就在鼻子尖兒跟前兒念臺詞。
兩層樓高的排演間
二樓排演室
這種幾乎把“第四堵墻”打破的劇院格局對于演員和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從呈現(xiàn)的效果來看,這出戲編排的十分成功,我尤其喜歡創(chuàng)作者對舞臺空間的運用。舞臺空間被認為是“戲劇突圍、擺脫新媒體對其壓迫的方式之一?!?/span>這不僅僅是演員表演的空間,而且是由舞臺上的一切共同營造出來的一種假定性的空間。
“舞臺空間不僅是一個對演員表演有用的物理空間,通過符號化,它還是一個供審美知覺觀照的審美空間?!?/span>
《科利奧蘭納斯》的舞臺布景是極簡而現(xiàn)代的。演出開始,一個金發(fā)小男孩兒根據(jù)燈光的指示在舞臺上用紅色的油漆畫出一個四方形。關(guān)于這個方形的意義我沒有找到官方的答案,甚至幾乎沒有關(guān)于它的討論,但這顯然是個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
我在影單里推過《方形》這部電影。影片當(dāng)中,“方形”作為X-royal Museum的一件當(dāng)代藝術(shù)展品,它的意義是“這個方形是信任和關(guān)愛的圣所,在這里,我們分享著平等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span>
關(guān)于《科利奧蘭納斯》的方形,我的理解是它首先是一個角斗場,科利奧蘭納斯和他的勁敵奧菲狄烏斯的那場一對一的角斗就是在方形之內(nèi)發(fā)生的。其次,在議員開會的時候,它又象征著秩序,從四面八方?jīng)_出來的百姓,則被視為是在“方形”之外的“暴民”。
Donmar Warehouse的舞臺空間是有限的,它如何去表現(xiàn)恢弘的戰(zhàn)爭場面呢?電影可以運用CG特效和遠鏡頭來實現(xiàn)這種需求。但是舞臺不行,它只能展現(xiàn)出冰山一角,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都要靠觀眾自行去想像。
在表現(xiàn)科利奧蘭納斯一人攻入對方城池的時候,舞臺上有一把真的梯子,其余的梯子則是用多媒體映在背景墻上。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抖森能順著那把真的梯子爬到舞臺頂端,但其余次要演員的表演,讓你產(chǎn)生了一種他們也在爬梯子的錯覺,這是舞臺劇演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似乎每個舞臺劇演員都是飛檐走壁的一把好手。
抖森不僅上能爬梯子,下能滾地摔,最后還被一根鐵鏈吊了起來,連轉(zhuǎn)了幾圈。
抖森被鐵鏈倒吊起來,奧菲狄烏斯用一把刀刺進了他的胸膛,血順著抖森的臉流到奧菲狄烏斯的頭頂、臉和上身。這是抖森第二次被血糊滿臉。
第一次是他打開了伏爾斯人的城門,他自豪的、滿身是血的走出來。你很少會在戲劇表演才開場二十分鐘的時候,就看到演員被血糊滿臉,清洗就是一大問題。
但這一難題卻被主創(chuàng)者直接搬上舞臺,變相成一種表演,造成了奇妙的效果。
主創(chuàng)團隊大概是希望給觀眾提供一種更為真實的體驗,尤其要塑造這么一個戰(zhàn)爭英雄,戰(zhàn)爭的過程越為真實,觀眾得到的刺激就會越大,從而悲劇性也會越強。
哎 呢本心塞劇……
完全沒了解去看這部,真的超級驚喜!非常喜歡故事和臺詞,笑點也很有趣。開頭用身體的部分來比喻執(zhí)政者與民眾的關(guān)係太妙。劇裡有超多現(xiàn)實的影子:民主的虛偽、權(quán)力的趨炎附勢、親情的綁架、英雄的隕落……看的時候甚至還能想起很多只會當(dāng)鍵盤俠啪啪啪,一到真的需要站出來的時候卻如縮頭烏龜?shù)摹芭撤蚓W(wǎng)民”,只能說莎翁對人性的觀察真的太透徹了,400年過去了,愚民還是沒有改變。肉排親抖森的時候真的全場驚呼,但真的最後鏡頭特寫抖森的淚眼真令人心碎,雖然演技上比不上老油條馬克叔,但他的特質(zhì)和這個角色太契合了,甚至於驕傲的個性你還會想起佔領(lǐng)H廳高喊著Say my name的洛基。而且說實話,舞臺上的他比影視劇裡面的他魅力更大。
他媽媽的表演最佳+抖森真是在用生命演戲
都說了以前不愛莎士比亞是沒有男神引路?。?/p>
抖森在演莎翁劇的時候最有魅力
所以說男神這種庸脂俗粉的詞已經(jīng)無法形容抖森了。他就是天上有地上無,宇宙級的英俊,史詩級的性感,再加千里挑一的演技。
1. 這次我終于領(lǐng)略了抖森的魅力,以前一直get不到,并不覺得他的五官有什么出眾的地方。他的魅力在這種舞臺上就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尤其是幾個眼神,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也還可以。2. 莎士比亞把人間事寫盡了吧!
這是我看的第一版Coriolanus,完全被說服!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蘊含了人性、政治的話題。對稱而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讓故事更像是個隱喻,上半場是民主/代議制無法容納英雄,而在下半場,即便是獨裁制,群眾交出了權(quán)力,但他們殷切的盼望仍讓他身不由己。年輕化的抖森讓故事更具現(xiàn)代感,母親的演出是最大的閃光點。
太!燃!了!看到下篇熱淚盈眶… 抖森真的是可以寫在簡歷上的“無與倫比的性感”??!好想摸他……
寇流蘭本就是我除了馴悍記外就最不喜歡的莎劇,完全引不起共鳴,所有人物除了Menenius外人人面目可憎??纯蘖送耆且驗樾牢縏om的成長。從劇場起步的演員的靈魂終究還是在劇場里。
太虐了,抖森若隱若現(xiàn)的美好胴體看得人春心大發(fā),每一場戲都要被淋水、吊頸?,F(xiàn)代化配樂呈現(xiàn),莎士比亞跌宕起伏的劇本的確一流!幾百年后的今日看來絲毫不顯老套,且極具現(xiàn)實意味和參考作用。肉排太帥了?。?!和抖森的親吻看得我要啊啊啊尖叫了!!腐國真是腐國!連莎翁的作品都能強行腐化![7.28看的]
作為叉漢子粉我對婦聯(lián)一直比較So-so,但真的會因為《科利奧蘭納斯》愛死他。眼里時刻有累的悲情英雄,在以民主遮羞的政治權(quán)術(shù)面前,充分合帖了我內(nèi)心對于“民意”和“民智”的輕蔑——政治立場上,我的確和科利奧蘭納斯一樣“不正確”。最后輸給婦孺的眼淚太煞氣了。英國演員的極限在舞臺。
感覺抖森演這么一個角色還是年輕了,怎么看都像個媽寶熊孩子。家庭與性格雙重籠罩下的悲劇,求情那段現(xiàn)場看可能更直戳要害吧。字幕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覺某些地方翻得很刻意?肉排排?ω?!老婆怎么看都像Billie Piper【。
(15/06/14 大劇院) 上半部分明顯沒有下半部分精彩嘛! 各種高能 情節(jié)又緊湊 抖森真是為這個角色平添了一份戾氣和頑皮啊 不容易 但我覺得他反叛時候各種猶豫.這個媽真的是繼貓姨之后再次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然后滅亡全家的案例了 阿姨喊的太勤 聽著聲嘶力竭啊...老婆真是除了親親不會干其他事情了好么
演員給人的震撼遠遠大于其他所有,而且包括主角在內(nèi),真的是個個精彩。導(dǎo)演大概也就是教演員在哪里畫個圈圈…不過話說回來,莎劇不看演員還能看什么?只是萬分沒想到抖森的功力如此之強…令人刮目相看。P.S. 14年的劇,也算是完美預(yù)言了脫歐公投。
幾十平米三面臺,道具最多只有幾張椅子一個梯子,幾乎沒有配樂,演技得到最大化。對抖森刷新認知,演技真的好啊,戲劇張力杠杠的,推!
“我也有一腔怒火,但我還有頭腦,知道把憤怒用在正確的地方?!?英雄不只有驕傲的身軀,更需要英勇的氣節(jié)。這個角色除了抖森,想不到誰還能勝任和超越。原來國外的戲劇現(xiàn)場都是真接吻(異性&同性)、真淋浴、逼真血液…在中國都不曾見過??吹陌姹景?5分鐘上半場+15分鐘休息+5分鐘采訪+65分鐘下半場
二戰(zhàn)勝利不久,丘吉爾便在大選中落敗下臺,但普魯塔克說過“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biāo)志”,因此即便科利奧蘭納斯作為英雄人物的悲劇結(jié)局令人唏噓,但卻未必能因此臧否公民們的選擇便是愚蠢和卑鄙,實際上暴躁魯莽如他若果真上臺,或許就是另一位法西斯暴君。莎翁的思辨,不能不說太領(lǐng)先時代
這是至今最有共鳴的莎翁劇。關(guān)于人群的無知,高傲的靈魂。
怒黑了一記愚蠢的人民大眾??评麏W蘭納斯死在敵將手里算是很好的歸宿了,戰(zhàn)后活著回羅馬肯定被群氓坑得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