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澤敏斯基(W?adys?aw Strzemiński)原是備受愛戴的大學教授與知名的前衛(wèi)派畫家。當斯大林提出“社會主義式的寫實主義”,且被波蘭當局奉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時,他站在異議的那方,結果不但被撤銷教職、剝奪藝術家身份,甚至連餬口飯吃的生存權也盡遭踐踏。而自詡為小螺絲釘?shù)娜藗?,成了國家機器的暴力幫兇。
1.為什么社會主義國家都大力推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藝術?
a.必要性: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乃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根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主義國家如不大力推行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鞏固其根本,必將受到其他藝術所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對于本國政治的反噬。
b.必然性:二戰(zhàn)之后,凡蘇聯(lián)陣營國家,其社會、其歷史,都具有產生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的必然條件。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其必然土壤的。
c.斗爭性:凡一國之建政,皆須團結、扶持一幫人,打倒、專政一幫人。文化藝術領域亦然如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文藝,不但既備有政治上的優(yōu)點,又具備產生發(fā)展之環(huán)境,更重要一點是,它對于藝術家藝術水準的要求比較低。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所倡之文藝理論,主要圍繞“現(xiàn)實”展開?,F(xiàn)實嘛,太多的藝術想法就脫離現(xiàn)實、脫離群眾了嘛。從這點上來說,社會主義國家往往可以培植一大批體制內藝術家。在一般意義的社會主義國家,現(xiàn)代藝術、后現(xiàn)代藝術都是被打壓的對象,從這點上就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對其的斗爭結果。
2.藝術家和文化官員是什么關系?他們應該是什么關系?
藝術家不喜歡文化官員,文化官員更討厭藝術家。影片中,波蘭的文化官員不遺余力搗毀本國之先進文藝,不遺余力迫害說真話的藝術家。這不僅是該官員個人的愚蠢,更是該國文化政策的大失敗。
借用政府、市場、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文化官員、藝術家、觀眾的關系,我們可以提出“計劃藝術”與“作者藝術”“市場藝術”三個概念。和經濟問題有所類似,我們總是強調“市場的活力”,那么文化官員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不能管得太死。“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這個方針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殘影余像,看完之后先是覺得這部傳記所拍攝的還不夠直擊我的內心,仍然不夠深刻,有點太流水的敘述了斯特熱敏斯基被紅色籠罩的畫布。但是細品之后卻又覺得頗有意思。覺得女兒這個角色非常微妙,想要淺談女兒這個角色我的理解。
女兒這個角色的如影隨形,穿插出入有點不真實的,類似一個幽靈試點。先從她代表的部分談起,她在父親那里扮演母親殘象的角色,提醒其過去。在父親母親的房間里,她紅色的衣服無形中是房子,父親母親構成主義畫作中的一部分,她的紅衣服。她的紅色衣服在學校,女孩之家里,五一勞動節(jié)游行上都扮演著紅色政權的一部分。在很多時刻扮演的是熱敏斯基自己的一部分,比方說她問:你以前不是很喜歡看電影嗎?女兒這個角色更像是一個雜糅的交界點,一個矛盾點,她被賦予上一個構成主義的身份,去構成了自己父母的畫作和生活的部分,但是那不是她真正的選擇和部分。反而她所投入的集體,紅色集體是她選擇的,也許這一部分的紅色才是她真正的紅色。而熱敏斯基看到自己女兒對政治,紅色的熱情,在她女兒唯一一次為全片的人換上一套新的衣服(全片好像大家都沒換衣服)象征著新時代,新壓迫時代的來臨之時,他備受打擊,這也是一切結束的開始。女兒這個角色的綜合性包含了不只是她一個人的部分,可以說孩子本來就是父母的反映,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里的女兒的形象非常的不寫實,她的各個部分是和構成主義相仿的,愛父親的部分,愛父母的部分,紅色的部分,不滿的部分,痛苦的部分,尤其是愛的那一部分,分的分明,她更像是一個融合的影像,體現(xiàn)出的是暗處的涌動和糾結,也可以把她看作一個影子/鏡子角色。為了保護女兒熱敏斯基什么都不多說,也就只能心痛的看著女兒投身到紅色里去,他沒辦法做任何多余的干擾,也只有在人群中她更能安全。女兒也是非??蓱z的一個角色,某種層面上她是熱敏斯基的一面鏡子,沒有一個人幫助的殘影,甚至連宗教立場都是雜糅的,她就生來是一個矛盾點,她的拉扯,她的無助很像其父親的處境,也許只是讓我們看到了投身紅色會得到保護的狀態(tài)。遺作充斥著全片,最后一堂課,梵高的遺作,可能女學生的遺作,導演自己的遺作,這是一部遺作,一部個人的,明了自己的最大懦弱性體現(xiàn)在自己的屈服,于是毅然決然堅守自己的藝術的,不自由 毋寧死的傳記,不了解導演的一生,也許這就是他想要留給觀眾的———保持你生命里最純粹的部分,不自由 毋寧死。
當紅色占領了畫布,藝術家用殘缺的軀體舉起拐杖刺破窗外的紅旗,讓陽光透入房間;當藝術和政治的界限被模糊,最高的殿堂被意識形態(tài)占領;當憤世嫉俗被視為形式主義,不為其服務的藝術就視為敵人……藝術家就被迫成為了戰(zhàn)士。 有一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比嗣袢罕娤猜剺芬?,你不喜歡,你算老幾?”當群眾被政治代表,這句話的原意也就被完全曲解了:群眾需不需要什么不是群眾說了算,是政治說了算。 藝術是具體的形式而不是扁平的形式主義,藝術理應得到尊重,這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性、商業(yè)性,而是它的超越性。沒有不同的觀點碰撞的藝術等于死亡,特別是當社會被決定了只有一種聲音的時候。他們有權力將藝術家逐出協(xié)會;但他們永遠沒有權力剝奪一個藝術家的身份。 一切劇情都很熟悉:學生被迫贊成為老師定罪;他看著她的女兒練習歌頌領袖的詩朗誦;被他親自創(chuàng)立的學校所開除。然而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只是歷史中的一陣風而已?!? 是的,一切總會過去。但是新時代何時來臨?對于生活在舊時代中的人們依舊是無盡的苦難。
全片最明亮的構圖是片頭寫生的草地和片終滾動的名單吧。
其實不喜歡看這樣的電影,因為看它比看燒腦片想得還多,而且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
影片的運鏡讓我覺得單調得像在看靜止的油畫,但又有那么幾個鏡頭是油畫里靈動的細節(jié)。主角不是畫這幅油畫的人,也不是畫中的角色,他更像是承載這副畫的一片靜默的畫板。他固執(zhí)己見,又不懂收斂,尖利的棱角能劃破摘畫的手;但他無法抗拒被涂上悲劇的色彩,可是電影體現(xiàn)的又不是在他這畫板上作畫的過程。而是一幅都畫好的油畫,擺在那里一個小時四十分鐘,人人都知道畫板沒畫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可是畫筆落上去的瞬間,原本的畫板就成了人們眼里的殘影余像而已。
以及不寫標題好像還不行,只好隨便起一個和我的想法一樣沒道理的題目。
一句話簡介:“文革”并非我國特色。
安杰伊·瓦伊達(Andrzej Wajda),“波蘭電影的引領者”。1926年出生于波蘭,1955年執(zhí)導個人首部劇情片,2000年獲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2016年因病逝世,享年90歲。
殘影余像(Powidoki/Afterimages),2016年多倫多電影節(jié)上映,瓦伊達遺作。
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澤敏斯基(W?adys?aw Strzemiński),《殘影余像》男主原型,前衛(wèi)派畫家。1893年出生于明斯克(現(xiàn)為白俄羅斯)波蘭紳士家庭,1952年去世。
遙遠的四月觀影片單中的一部作品,影片故事也始于綠意盎然的春天。
腿腳不便、思想前衛(wèi)的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澤敏斯基(以下簡稱“斯特澤敏斯基”)是一位知名的先鋒派畫家,目前在羅茲國立美術高中教授藝術史。這天,正和一群學生在戶外開展美術教學的斯特澤敏斯基,遠遠看見有位新生——漢娜來找他,順勢緩緩躺下、順著山坡、“圈圈圓圓圈圈”地來到了漢娜面前,對這群學生講述了他心中“繪畫的呈現(xiàn)”,即人們所感知到的物體的“殘影余像”。
1948年12月,“缺胳膊少腿”的斯特澤敏斯基正盤坐家中進行創(chuàng)作,窗外傳來波蘭統(tǒng)一工人黨第一次大會落幕的消息,隨即畫布被“染”成了紅色——窗外升起的印有斯大林肖像的 紅旗擋住了光源,斯特澤敏斯基來到窗邊,抬起拐杖、劃破了紅旗,然后被“請”到了警局。警局負責人很直接地告訴他,目前的他,正處于一個“藝術與政治碰撞”的十字路口,而這個路口,不宜久留。
在那個強調“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藝術,就是我們的敵人”的時代,斯特澤敏斯平靜地表達了自己的藝術理念——新藝術理應得到尊重,不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而是它的超越性。
也正是因為這一番言論,斯特澤敏斯基被學校解雇、被藝術家協(xié)會除名,失去了固定的經濟來源。這也是他的人生悲劇的開始。在備受排擠、工作無著、溫飽未盡的生活重壓下,斯特澤敏斯基于1952年,因肺結核去世。
其實我不怎么喜歡這個電影,既不喜歡男主,也不喜歡主題,唯一喜歡的可能就是展覽室里的畫。在我看來,這個電影之所以打動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導演遺作,二是真實改編。任何一部虛構的電影如果要比傳記電影來得動人,對編劇和導演的功力要求太高了。而“真實改編”四個字,從一開始就已經圈住了一撮現(xiàn)實粉兒,比如我。大概和我最近在看紀錄片也有關系??傊?,電影是好電影,藝術家也是好藝術家,那不好的就只能是時代了。
四月份剛剛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在豆瓣短評里寫,“藝術與政治碰撞的結果,通常釀成的都是悲劇?;蛩囆g不再(屈服于政治),或藝術不在(付出生命)”。影片里也提到,當“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選擇總是取決于你自己”。斯特澤敏斯基曾經也相信,藝術的唯一目的就是為社會變革服務,但是在面臨著新一輪變革的時候,盡管他從心底依然相信變革,卻認為繪畫作品應該反映作者自己的心境——“你可以欣賞他的所有作品,但這只是為了拒絕他們,然后尋找你自己的表現(xiàn)手法”,“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出自你之手”。
但愿,每個人都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
電影是波蘭語,觀看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字幕,頗有點兒“拾人牙慧”的氛圍,著實不是很招我喜歡。所幸這本就是個雞湯電影,也不是我喜歡的電影風格,所以也就無所謂了。電影中有幾個畫面我還比較喜歡。
被割破的肖像旗
逼仄的房間里,獨坐的藝術家,面對著白色的畫布,耳邊傳來斯大林模式的號角,忽然,畫布被紅色浸染,窗前被紅色的肖像旗覆蓋,藝術家仿佛置身于“紅色的牢籠”。
而幫助他劃破紅布、走出牢籠的,是那只回饋前半生變革、伴隨后半生凄涼的拐杖,多有味道!那拐杖劃開的口子,是所謂的藝術家的“罪”,也是藝術表達自我的希望。
站在哪邊
影片中關于站隊的問題,與男主相關的有兩次,一問一答。
第一次是斯特澤敏斯基因劃破肖像旗被請到警局時,警局的負責人游說他,在政治與藝術邊界的十字路口,不宜久留。潛臺詞即“歡迎加入以藝術為旗彰顯政治意向的隊伍”。
第二次是斯特澤敏斯基被學校解雇、被藝術家協(xié)會除名,境況漸窘的時候,他的一幅浮雕作品也要被當局破壞,執(zhí)行這項命令的官員問他站在哪邊,他第一次正面回答,“站在我這邊”。此前,雖然斯特澤敏斯基的種種行為已經向人們證實了這一點,但正面回答,這是第一次。
藍色的花
白色的花染過顏料后變成了藍色,這是斯特澤敏斯基放在已故妻子墓前的花兒——他曾說過,要帶著藍色的花去看她。
正兒八經寫觀后感,還是要查點資料的。雖然不知道男主是因為什么和妻子鬧翻了,但能在病重將死前,完成自己的許諾;即便食不果腹,也要變出藍色的花送到墓前,可能這也算是一種藝術家的浪漫。
垂墜的手
影片的最后,斯特澤敏斯基在一家店里倒下,周圍是因碰撞而散開的人體模型,櫥窗外匆匆忙忙的人群并不知道,一位藝術家正在離去。
“殘肢斷骸”中,唯有一條手臂在畫面中搖曳,仿佛是要抓住什么,或許是要抓住倒下的斯特澤敏斯基,或許是我想多了。
“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一切,只是歷史的一陣風”,很應景的片啊,只是一陣風不可怕,怕的是這陣風隨時又刮回來。
其實共慘主義的褪色亦是一種畫風,它創(chuàng)作的正是對一切正常生活的殘影余像?同行觀看者看罷後說,我姥爺?shù)拿佬g老師當年直接被人扔到硫酸缸裡,大言不慚點說,Strezminski所經歷的其實已經好過很多了?
瓦伊達遺作,再現(xiàn)寧折不彎的先鋒畫家的最后歲月。沉穩(wěn)克制的敘事掩不住厚重的歷史感與“個體是歷史的人質”的悲涼底色。男主和雙女主的表演無可挑剔。精妙色彩調配:斯大林海報的紅色魔影,紅衣女兒vs灰冷環(huán)境,被刷白的展廳彩墻,亡妻墳前的藍花。| 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一切,只是歷史上的一陣風。(8.8/10)
在這個節(jié)點這部作品能在國內上映真的讓人驚訝。朋友們不要驚慌,去以色列。
在藝術和愛中,你只能給予你所擁有的。
瓦伊達的最后一部電影,看得太揪心了。魔鬼披上人皮,摧毀藝術摧毀美。而藝術家不會在政治迫害面前低頭,如果非要站隊的話,他們會站在美的那一邊。
瓦依達的遺作,一如既往地關注波蘭的歷史。聚焦一位前衛(wèi)畫家在紅色波蘭前幾年的遭遇,展現(xiàn)紅色恐怖與有風骨藝術家之間的沖突。這樣的故事其實也存在于所有紅色政權早期,讓觀眾有著切身的聯(lián)想。史特熱敏斯基說,現(xiàn)在發(fā)生的一切,只是歷史的一陣風。他說得很對,只不過這陣風太漫長太凄厲。
#2017SIFF#苦大仇深現(xiàn)實主義傳記片。能在天朝電影節(jié)上全靠波蘭使館扛著吧。瓦伊達平均水平作品,最后一部仍然中氣十足沒有失手就值得加一星??上]能深挖藝術觀念和人物劇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與左翼先鋒派之間的關系,說到底這部影片還是……現(xiàn)實主義啊……
一個富有生氣的開端,然后接著就是狂風暴雨,是政治對于藝術的干預(印著斯大林的紅布擋住自然光,令一切籠上一層紅;教學時黑暗中的投影被通知開會的人打開,光進入,而課被迫停止,一光一暗),畫面如詩,敘事沉靜,冬日冷色和暗色大衣,只有在宣揚革命時的大塊的紅、藝術作品、女兒、和最后獻上的一束染就的“藍”花那里才有色彩的波動。其實那些默認他的處境的人是知道他的價值的,就像那個遵照上面指令開除他的女人。一切處理得干凈利落。ps,沒想到第一部瓦伊達就是他的遺作。
他畫著先鋒的作品,卻放置在了倒退的時代。這明明是個嶄新的國家,卻充斥著陳舊的霉斑。當畫布被斯大林的旗幟染紅,正昭示著政治染指藝術。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歸之途。一個顯赫的藝術家被辭退工作開除藝籍,沒資質買顏料沒余錢買糧食,藝術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讓人心寒。
權力扼殺藝術的最高指示:餓死藝術家。安杰伊?瓦伊達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此悲涼,如此有骨氣,晚節(jié)錚錚,可敬可佩!
4.5 勃庫斯洛·林達表演絕了,少條腿窮得叮當仍一股霸氣收不住,不似有些傳記片演技雖好卻易淪為個人秀,林達則是完全服務于導演意圖與整體風格的,作為遺作,戲里西外都是瓦伊達的一個十分卓越的句號,無論于歷史于電影,凜然正氣,胸懷恢廓,免濫情去贅語,方為王道,狹隘扭曲都終將被證明只是一陣風
社會主義對與藝術家的迫害是不分膚色、種族、東西的。完全一樣,不給你工作,利用糧票進一步讓沒有社會工作、社會角色的人等著活活被餓死,利用各種證件控制人們的思想、行為,讓你無路可走。沒有什么不同,底層掌握政權,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哪里還區(qū)分得開是社會主義蘇聯(lián),還是社會主義波蘭,抑或是社會主義朝鮮。
3.5;秉承一以貫之的主旨,蘇聯(lián)紅色翅翼下的陰影波蘭,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藝術家們的站隊,藝術一旦與政治掛鉤,難逃傀儡命運;巨幅紅色,巴黎藍花束,色彩的斑斕對應情緒波動,拍得平靜無比,一曲清冷的天鵝之歌,再見大師。
沒辦法,看到所有類似文革的受害者,我都心有戚戚。
瓦伊達這部遺作筆墨濃重刻畫了藝術以及藝術家被極權蹂躪,同時也折射了自己早期的某些經歷,似乎冥冥之中為自己拉上生命閉環(huán)的鎖扣。他的大多作品都緊緊記錄時代的痕跡和烙印,脈絡清晰。本片一如既往的對臺詞和細節(jié)都精雕細琢,真羨慕波蘭能有一位如此偉大的影人。他的作品,社會意義已經超越了影片本身。
默念著“對于愛與藝術,最多也只能傾己所有”這句話哭了一整場。
#BIFF# 三天前去世的瓦伊達遺作。波蘭先鋒派藝術家Strzemiński的傳記片,對其藝術理念及撰寫《The theory of vision》過程略有提及,但著重于探討時代的變遷下藝術家所遭受的苦難。拍得四平八穩(wěn)?!含F(xiàn)在所發(fā)生的一切,只是歷史的一陣風。』
又一部講20世紀藝術家的好電影出現(xiàn)了真好,還如此優(yōu)雅地正中問題核心;因為相似的社會背景,看的時候我感到特別親切、更加感慨,再多的就不說了
房間里被紅色巨幅畫像吞沒的自然光線,人體模特垂下的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