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亂世黑幫
那么小的孩子從小親眼目睹兩幫廝殺,總會種下暴力的因子。南北對立,十九世紀紐約真是幫派林立,連警察和消防隊都沒統(tǒng)一。剛到的移民在簽美國公民文件同時也簽加入聯(lián)盟軍的文件,可憐。屠夫比爾殺了他父親,阿姆斯特朗卻在被觀眾扔菜頭的演《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劇場救了他,不小心殺了暗殺比爾的人,內(nèi)心十分矛盾痛苦。珍妮也是個浪貨和很多男人搞過。瓦倫即阿姆斯特朗他爸本來打敗過可以殺了比爾但卻沒殺最后又斗反而死在比爾手里,心不夠狠。最后兩幫火拼正好碰到軍隊炮擊暴民,一下子都被滅光了,剩下比爾受傷被瓦倫兩刀刺死,紐約進入了新時代
2 ) 紐約黑幫
觀影紐約黑幫過程里,心情很沉重。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復興之路。在奠定一座美麗而繁華的都市,紐約這座城在蛻變的過程里,沾滿了鮮血。
另外,這部片子不又告訴我們,政府不就是這幫有錢人和貴族所創(chuàng)辦?哈哈
放映過程中還挺同情紐約的窮人,直到最后,真覺得他們該死,看看這幫窮人都在做些什么?我有點極端了哈....
種族歧視真心可怕,還好中國沒見....
3 ) 馬丁·西科塞斯談他的<紐約黑幫>
馬丁·西科塞斯談他的<紐約黑幫>
“但愿我也能像別人一樣,輕松地說:‘我才不在乎什么奧斯卡呢!’但我從小就在電視上看每一屆奧斯卡的頒獎典禮,它伴隨我長大,這玩意兒對我確實有難以言喻的魔力。”
“我真是怕得不到它(指奧斯卡獎)?!?
“如果誰說西科塞斯的《紐約黑幫》進行得一帆風順,那顯然不是真的。”
“可能是我已經(jīng)老了,對太多事情已經(jīng)開始無動于衷,這太可怕了?!?
“這部電影(指《紐約黑幫》)不探討暴力,探討的是一些別的問題,包括什么是美國?移民算不算美國人?以及作為美國人如何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我不想用電影來證明、建議,但本片恰巧屬于這個范疇,因為在這個階段美國人都在考慮這個問題。”
“選擇紐約作為歷史背景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國。這個海港是移民來到美國的第一站。剛下船的新移民能做什么?他們必須找個工作,但是他們并不受老移民的歡迎,有部分原因是美國社會的黨同伐異,這片子正是在講述這種狀況?!?
“我喜歡弗洛伊德,這場戲直接來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奴仆日記》,他說我想吻你的足,于是她立刻將腿收回。(談《紐約黑幫》的某場戲)”
“有時我真害怕將電影院變成了教堂,將我的影片變成一場布道?!?
“也許是由于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這個社會似乎永不停歇地重復著工業(yè)革命的時代。我們都感到一些迷失,甚至會忘記自己是誰?,F(xiàn)在我已經(jīng)快和這個世界失去聯(lián)系,好像自己注定將與之割裂似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將一直在拍攝的電影都是關于一個已經(jīng)不復存在的世界?!?
“電影雖然是關于紐約,但只是用了城市的名義,其實這是部關于被主流拒絕的地下幫派以及底層窮人各自的小社會的故事,這些團體根本無法進入社會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
“電影以火拼為結(jié)局,主要是比爾(丹尼爾·戴·劉易斯 飾)和阿姆斯特丹(來奧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之間的決斗,電影的主線講述阿姆斯特丹必須面對、挑戰(zhàn)前輩,在一定意義上后者可以看成是他父親的角色。從情感的角度來講,壞人應該被英雄鏟除,這是傳統(tǒng)美國史詩片的套路。而我片中的壞人是絕對骯臟,英雄只不過是好點的壞蛋。后者殺死前者,這種結(jié)局暗示整個社會的變革,新的潮流代替舊的傳統(tǒng)。1865年以后,美國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這也是變革的重點尾聲?!?
“剪接,然后是拍攝。因為總會遇到很多問題,都是導演過程中自然出現(xiàn)的。這如同做一個巨型雕像,你總是磨掉一些,再磨掉一些?!保ㄎ骺迫拐勛约鹤钕矚g的電影身份)
“基本上我是在拍一部美國史詩片(談《紐約黑幫》的主題)”
“我想《紐約黑幫》就是部西部片,不知是否貼切,我認為是部西部片,可以叫“東部西部片”(Eastern Western),某種程度講是西部片加上黑幫電影。”
“我一直只喜歡拍我感興趣的電影,從來不去追求生命的爭議,因為我根本不想找任何麻煩。我的目的只是觀眾們喜歡我的電影,希望人們能夠去看它、思考它。再有的就是要掙一點兒錢,好讓我拍下一部片子,沒別的了?!?
“幾年前,我突然發(fā)覺所拍的電影中,歷史題材更容易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
“需要正邪對比,愛情故事這些票房熱點,我希望結(jié)果對我個人是有意義的。錢越多負的責任越多。這點是上世紀70年代拍片不同的地方?!?
“在以往我會說我不留意當代電影,現(xiàn)在我不會這么說。近年來我看了很多當代電影,很多意大利電影,還有年輕的美國導演維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電影,這些我都比較喜歡,還有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失憶》(Memento),保羅·托瑪斯·岸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我并不想把所有我喜歡的人的名字都列出來,我只是看他們的電影,并從中學習如何用視覺敘事,另一方面,我不可能拍出他們那樣的作品,我是過去的人了?!?
4 ) 一些個人的見解
縱觀整場電影,導演闡述幾個事,個人的命運在民族命運長河中顯得脆弱而又渺小,而民族的進步背后是大量的流血犧牲。
但導演讓民族命運的真正出現(xiàn)是從后半段開始的,即使前面有著一些線索,而個人的命運是貫徹整場的主線,但后面的連接卻運用的不是很好,導致主題到后半段變得不鮮明,民族元素的加入,我覺得有些突兀,對美國歷史了解不多的觀眾看到后面感覺會有點懵
而他在個人元素的刻畫上,我認為最有血性,最自己信仰負責,對自己敵人尊重的人,丹尼爾飾演的角色威廉,卻是死的最讓人痛心的,而小李飾演的阿姆斯特丹,從一開始將圣經(jīng)拋入河中,后來為了拉攏人,居然開始信奉基督,還打著信仰的名號,對抗威廉,在行刺失敗后,他這種臭名昭著的人,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掛上死兔幫稱號成了幫主,兩次與威廉對抗,第一次是憤怒下的偷襲,第二次是威廉在已經(jīng)負傷,必死的情況下,出手將其擊殺,而全場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強尼,在主角發(fā)現(xiàn)他背叛了自己后,放了他一條生路,而懦弱的強尼卻還想讓威廉給自己撐腰,不想離開五大地盤,在自己錯誤的選擇下,被威廉折磨,掉在鐵柵欄上,這其實就是他為自己的錯誤付出的代價,而主角卻幫他解脫。
我記得最后有一個片段,是女主說想要在決戰(zhàn)當天離開,而男主說等決戰(zhàn)完一起離開,而當時,男主正在臉上學著父親做過的那樣,劃了一條血痕。那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呢,男主的一生,一直都在追逐自己父親的幻影,卻從來沒承擔過這種責任,他不知道當上幫主意味著什么,只是單純的想殺死殺父仇敵,并且這個仇敵還是曾培養(yǎng)他,教導他的“師傅”。
民族命運我確實了解不多,但在個人的角度上,導演展現(xiàn)的點卻讓我不太喜歡。
文筆不好,見諒。
5 ) 迷失的觀眾
我被迷失了。作為黑幫故事,他太俗套,太濫。作為一段歷史的再現(xiàn),故事和背景的鏈接又太牽強。如果導演是想重溫民主艱難的誕生,那離主題太遠。甚至帥氣小生的彪悍表演都無法奪回影片的重心。唯一值得稱贊的是danniel的表演。壓大軸還得用老姜呀。
6 ) 你所不知道的歷史
馬丁的作品常常表現(xiàn)主流歷史視野中被忽略的內(nèi)容,這一點我很喜歡,因為往往是被忽略的這部分,能讓我們看清真相,它更全面也更中肯?!都~約黑幫》如此,《禁閉島》也如此。
當然這只是電影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全部。
美國的民主不是在一天之內(nèi)建成的。影片里,我們看到的是屬于不同族群的移民之間的矛盾,當時的美國還處于移民開放的階段,雖然政府和法律都對移民采取寬松的政策,但并不意味著他們來到美國后就會收到歡迎。人們按照族群形成黑幫組織,傾軋異類。人們無法或者說沒有意識訴諸法律,只好投靠幫派,這也是這些幫派得以延續(xù)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美國,國家權(quán)威還比較弱,國家權(quán)威意味著國家對民間的管理。國家權(quán)威低下意味著國家沒有能力管理社會,后果是社會混亂,幫派林立,個人的生命和財產(chǎn)無法保障。美國國家權(quán)威正式從內(nèi)戰(zhàn)開始上升,到西奧多羅斯??偨y(tǒng)為止達到一個高度。
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警察由黑幫頭目操控,坦慕尼家族利用黑幫掌管市政,種族歧視現(xiàn)象嚴重,屠夫手刃議員,就連最后的黑幫火拼也是為了復仇,而火拼本身就意味著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國家和法律的權(quán)威并沒有在這些人身上得以體現(xiàn)。
這個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結(jié)尾,十分意味深長。黑幫火拼最終被政府的鎮(zhèn)壓,個人的理解是這種私人恩怨、群體恩怨,最終都被國際機器碾壓,社會的動蕩和亂象最終被國家權(quán)威取代,美國開始走上現(xiàn)代社會的道路。
陽剛姿態(tài),血腥暴力,天主教原罪與救贖,粗糲的紐約市貌,老馬丁個人風格元素都在,但這的確不是一個屬于他駕馭范疇內(nèi)的故事。幼年時目睹決戰(zhàn)父亡,成人后投身殺父仇人反受器重,與女主假吵真愛干柴烈火……太主流好萊塢和古典英雄范兒了!斯科塞斯稱王的主戰(zhàn)場是寫實風格下的半榮半貶反英雄黑幫戲,其擅長的敘事視角和幽默方式總體上是與反英雄為伍,與英雄戲為逆,支撐不了紐約黑幫故事的情緒要求,這也是為什么小李這條主線正線的感染力要明顯弱于劉易斯的頭號魅反屠夫比爾,不僅僅是慣性思維中的演技與氣場差距,老馬丁錯選戰(zhàn)場也有難以推卸的責任……(十年后丹尼爾戴劉易斯扮演了海報上的這個人: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27006176/)
這是一個東方武俠小說的劇情,本地幫與死兔幫惡斗,死兔幫幫主死于本地幫幫主刀下,死兔幫少主落于奸人手中,被困于孤兒院,所幸學得一身好武藝。十六年后,死兔幫少主為報父仇,獨闖龍?zhí)痘⒀?,投身本地幫門下。本地幫幫主青睞少主的才氣,親授獨門武功屠豬刀法。期間穿插少主與女飛賊的愛情故事
馬丁試圖將一個傳統(tǒng)的黑幫故事置于一個更大更復雜的背景下,并賦予其更多的社會意義,但在對后者的把握和引導上做得完全不夠,使得影片所傳達出的意味不夠濃烈,反倒不如純粹的復仇來的快意;凜冽的開始和混亂的結(jié)尾有一種奇妙而荒誕的宿命式呼應,劉易斯又一次偉大的表演,只可惜被片子本身所沖淡。
DanielDayLewis
復仇故事置身于大動亂的背景下,似乎濃烈不夠,又失了單純報仇的爽快。劉易斯的表演太精彩,不愧是三拿影帝的人!
花了一周時間看完,2小時46分的長度讓我想起《美國往事》。一看導演斯科塞斯不禁釋然,又想起金球上Amy的吐槽。紐約的黑幫,血腥與殺戮,小李的隱忍復仇。片尾鏡頭的時代變遷,墳頭荒草萋萋,配合之前的臺詞,「沒有人會記得我們?!挂磺卸嫉植贿^時間啊。
又看一遍,確實《紐約黑幫》不在馬丁作品的第一序列,把黑幫火并和起義暴動兩件事勾兌起來敘述,野心很大,有點互相干擾了,因拒服兵役而起的暴動更適合用于史詩題材,不過可能是火并有黑幫最典型的儀式感,所以倒貫穿始終了,反倒是暴動起義忽然冒了出來了。驚喜是發(fā)現(xiàn)卡梅隆迪亞茨居然會演戲!
美國的歷史,那些被征兵的年輕人,那些棺木,那些窗口的燭火,奴隸制度,征兵制度,歧視,反抗,為自己的權(quán)利抗爭,民主, 從來沒有停止過,抗爭!無關于大義,為了生存,為了仇恨……渺小,卻持續(xù)著,湮沒于歷史的大潮間,卻無止息光影流轉(zhuǎn)中,城市慢慢變化形成 而往昔的痕跡則湮沒于時光之中 漸行漸遠……
大時代小黑幫,碰撞一刻有亮點但前者頭緒講不清,狗屁倒灶的五角場傳奇埋河岸。開篇就講半是夢,就別計較梁山好漢評話風和橫店般拉不遠的景?;仡^看小李是被這片的DDL帶壞了呢還是被從此就拿DDL標準要求他的老馬丁用壞了呢
大導演 中意Day-Lewis
沒想到那個屠夫后來轉(zhuǎn)行搞石油了。
如果這就是馬丁斯科塞斯打磨10年終于完成的作品,那還真對不起幕后這幫人的苦心。即使長達三小時而且場面很大,依然缺少史詩感。史詩不是想拍就能拍的。和《美國往事》差遠了。不知是不是沒有羅伯特德尼羅的關系,倒是突破了馬丁以往的黑幫片路數(shù)。雖然小李表演很努力,氣質(zhì)還是和片子不搭調(diào)。三星半
想看這杯具的奧斯卡十項提名零項得獎的片子好多年。一開場,看馬靴和腿,我一眼就認定那是Daniel,等鏡頭移動到臉,我茫然了……
小李轉(zhuǎn)型期作品,開始跟馬丁無窮無盡地合作+沖奧。。因為身處紐約所以看到最后特別有場面感。以黑幫片的形式重現(xiàn)紐約歷史,不過故事是散了點(一貫如此。。),但丹戴劉+小李都不錯啊,全是大牌。。菜刀黨們真兇殘。片尾曲好聽
不用懷疑本片的黑色調(diào)調(diào)和PK場面的精彩程度,不過結(jié)尾阿姆斯特丹不能和比爾正式較量一下確實有點遺憾!
小李轉(zhuǎn)型時期作品,丹尼爾依舊出彩...
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紐約幫會角力,每個人都誕生于苦難與鮮血之中,偉大的城市本身也是如此。重建城市的人們不管付出多少血淚,終會了卻無痕。我敢打賭,沒有人比老馬丁更愛美國。
結(jié)尾真給力,瞬間升華。
舊仇恨在新秩序面前一文不值,而比起時間,所有流血都不值一提。
野心太大,歷史背景的穿插豐富了該片黑幫類型形式下社會政治內(nèi)涵的傳遞,但卻損害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過不得不說有幾場戲是動人心魄的,比如中國劇院里的刺殺與表演,但整體卻沒能完成馬丁給予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