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娜從小學習古典舞蹈,完美主義大師波金斯基的得意門生,前途無可限量。如所有古典舞者,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從來是心中圣殿,直至遇上現(xiàn)代舞讓目標加上問號,波麗娜頃刻心亂如麻。
波麗娜不惜放下一切搬到法國跟隨著名編舞家,盡管下定決心奮力練習至近乎癡迷卻卡在瓶頸無法突破。波麗娜再次遷往他方,尋找新機遇也尋求新生活。
我一直覺得人類的善變并不是數(shù)據(jù)能夠揣測的,推送的電影很少對我的胃口,我寧愿花費一點時間,從影單里慢慢劃著來。有一天,我的推送里出現(xiàn)了一個在窗口休息的芭蕾舞女孩,也許是受德加的啟發(fā),對善于用身體表達自己的女孩也多了些喜愛,我點開了這部叫做《波麗娜:舞蹈人生》的電影,舞蹈學校的大師博金斯基,問了幼年的波麗娜一個很老套,卻意義重大的問題:“舞蹈是什么?”“它就自然而然的發(fā)生了?!边@是小波麗娜的回答。影視作品中天生的藝術家都會在年幼懵懂的時候,說出那一句鋪墊其一生的箴言,而這句話與大多數(shù)人隔著層半透明的磨砂玻璃。波麗娜果然有天賦,勤奮又彌補了肢體略僵硬的不足,但其實真正讓她成功的還是她自己,那個不斷追問他人“你為什么不關注我”的波麗娜。主動尋找著。抓住一切線索。精力充沛。這是每一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都有的特點,但是不同的是她會丟失,但毫不畏懼丟失,因為她最終還是會回來。她拋棄了支撐全家人希望的古典芭蕾,加入了表演現(xiàn)代舞的工作室,同樣的努力付出,負責人莉麗婭卻告訴她只關注舞蹈,缺少感受。她被迫流落街頭,為了謀生,找到了在酒吧幫工的工作。感受代表的其實是一種真實的生活,一種看似與莫斯科大劇院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但其實,誰又能真正地逃離生活?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罷了。底層似乎是距離真實最近的。當她在酒吧里,看到打架的人,看到的是身體的伸縮與律動;馬路上行走的人也是以輕盈的步伐走出舞臺焦點的舞者。就在這些遠離舞臺的日常當中,深刻地印證了“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耳熟能詳?shù)膹V告詞。全世界只不過是皮琳娜的內(nèi)心,但她遇到了真正的自己,不再只依靠苦練與技術來控制自己,在看似隨性的伸展、旋轉、跨越中,用指尖、腳尖聯(lián)通了觀眾與波麗娜的內(nèi)心世界。
我好奇著,有人說這個世界是殘酷的,人生苦短,有人說這個世界是鮮活的,多姿多彩。我見到過這樣一群人,他們在高樓大廈的底座間來回穿梭著,如果你向后退去,眼前出現(xiàn)的就是大片的,匆匆而行的身影,他們之間不需要有任何的交流,甚至不會有眼神的交錯,耳機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對公共環(huán)境的尊重,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因為耳機,不需要迅速對外界的環(huán)境做出反饋,不需要牽動肌肉來改變冷漠的表情。在這些表面的背后,涌動著的是對孤獨的恐懼,空洞的目光是因為缺少聯(lián)結的心靈,只剩下大腦在無力地掙扎。我想起賈科梅蒂的雕塑,四肢枯瘦而纖細,仿佛在行走的過程中會逐漸消失,唯一的力量是不會歇斯底里哭天搶地。這是現(xiàn)代人的素養(yǎng),同時也是麻木到不能再麻木的心,對于悲傷早已司空見慣。
有人說,這是一個屬于精神的時代,再華麗的外表都會有令人厭倦的一天,唯有精神世界留著永不會枯竭的源泉?;蛟S是現(xiàn)實的孤獨促使著人不斷地勘探著精神世界,可惜的是不成熟的烏托邦為精神賦上了一層悲情色彩,越是陷在精神當中,對于現(xiàn)實越是無力。雖然痛苦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并不是全部真相。這是叫囂著人情冷漠,畏懼奉獻,計較付出的偽善弱者描繪出的騙局,他們帶著丑陋的裝備想要占領心靈高低,他們揮舞著銹跡斑斑的刀叉,刺向愛、崇高、美好和真善,他們可笑地為拼盡全力才劃出的劃痕而歡呼,以為這是戰(zhàn)斗的轉折點,但事實上,那些痕跡很快就愈合了,像是從未發(fā)生過一樣,他們低估了這些精神的力量。能保有精神世界的大概是兩類人吧,一類是為了尋找,一類是為了逃避。然而,尋找的人或許會忘記自己的初衷,逃避的人卻偶然得到了救贖。戲劇化的結局在上演,精神世界更像是一個儲藏室,人不能待在里面做所有的事情,但是卻可以從里面索取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妨這樣來理解,如果現(xiàn)實是精神的對立面,那么創(chuàng)造世界的人真的心思縝密,他為一少部分的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同時擁有正面和反面的機會,因為,從精神世界里尋找到的寶貝只有在現(xiàn)實世界才能派上用場。
難道不是嗎?沒有人能否認自己需要溫暖,但是真正的溫暖是本自具足,還記得嗎?那個充滿了愛、崇高、美好和真善的世界,從這里我們能夠拿出溫暖,不是給自己來用,而是奉獻出去,給膽怯之人些許信心,給偽善者以有力的回擊。不論是整日擔驚怕被傷害,還是怕善良被欺騙,退到無處可退了,看看四周,其實什么都沒有。既然什么都沒有了,也就不怕失去了。因為要維持一些片面的人倫道義,設置各種限制,各種條件,不允許出一點差錯,結果,人與人之間就生出了萬丈溝壑。我記得米蘭·昆德拉的《身份》里有這樣一段描寫:一個從洗衣店里出來的皮箱,或許是裝著衣物,或許是裝著生活的用品,卻被定位為生活強加上來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箱子,竟然如此負重。其實,終究都不過是人心中的影射罷了。有時間,有自己,有精神,不論什么時候都能堅定地立住。那么何不多一些微笑,多一份心平氣和與云淡風輕。每一個人縱然有來處,也無需苛求歸宿。 為人,與在哪?哪來?去哪?都無甚關系。
這篇影評我不知道怎么開頭,想來想去切入的角度,其實可以說的有很多,然而如果有友鄰和我一樣是先閱讀了原著漫畫再來看電影的話,相信會有同樣的感受吧。簡單而言整篇就是來自原著黨的吐槽~
《波麗娜:舞蹈人生》怎么也繞不開的一點是,會和原著漫畫《波麗娜》進行對比。對比可以有幾個方面,我們先從作者與導演的視角差異開始?!恫惸取肥且徊坑兄暾适虑楣?jié)的圖像小說,從波麗娜小時候開始,直到功成名就以后,成長的曲折之路描寫充足,人物是充滿靈動活勁的。當時就有友鄰指出討論法文版和后浪版的區(qū)別在于,后浪的封面從法文版博金斯基和波麗娜雙人變成了波麗娜單人,意在希望表現(xiàn)波麗娜的作為一個小女孩慢慢成長成熟的經(jīng)歷。在閱讀完整個圖像小說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圍繞的可能還是老師與學生:在初進芭蕾學校時;在巡回演出中途偶然遇到;在故事結尾還是博金斯基與波麗娜。所以我猜測作者的想法依然是強調老師的影響。我猜想作者是不是童年里同樣有一位嚴格要求的老師,以至于讓作者不喜歡,然而等到長大后的人才明白當年的種種用心良苦。
如果說書籍的封面作為出版商想讓讀者發(fā)生視角的改變,那從觀察波麗娜自身的成長的角度來看換封面也是沒有問題的。電影的視角,然而,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波麗娜是作為絕對的主角,從攝影機一直在追蹤波麗娜演員的就能看出。故事情節(jié)也戛然而止在波麗娜在獨立舞團的大獲成功的演出中,而沒有描寫功成名就之后的種種。除此以外,電影里有較多的情節(jié)刪改,用來突出波麗娜個人成長。同樣是來表現(xiàn)成長,小說里更加側重的老師施加的影響,而電影則是切換到了家庭的因素占主要,主旨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也沒有誰說側重的方向哪個更好吧,我猜測電影導演是想表達家人在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就和普通人一樣,有著很大的推動力或者阻力。然而在藝術生的修養(yǎng)中,寄宿的環(huán)境下,言傳身教的老師應該是對學生最有影響力的。這也是為什么漫畫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波麗娜的父母,他們也不起著主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的原因。從這一點來說,我不喜歡電影的改編,因為芭蕾舞跳得優(yōu)美還是糟糕,翩翩還是僵硬,都是指導老師的事情,父母在這方面能提供多少有意義的指導呢,讓人懷疑。家庭教育,很可能很大程度上,都不是專業(yè)上,而是在于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如果老師能夠在專業(yè)上提供做人的指導,那最好不過了。
電影的后半部分,已經(jīng)是波麗娜在solo(獨舞了),又要打工賺錢養(yǎng)活自己,又要擔當編舞排舞,從生活里尋找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歸根結底是波麗娜一個人的路。如果說電影要表現(xiàn)女性成長的力量來勵志的話,那干嘛要花前半篇幅來描寫學校老師的事?干脆描寫“考了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才考上”、“在學校里受到欺負,老師又不喜歡,但是經(jīng)過刻苦練習終于獲贊賞”、“生活好艱苦,爸爸媽媽離異還欠債,只能去酒吧打工睡大街”之類的打怪升級,然后開掛一路走上巔峰的套路不就好了。干嘛主角要起名叫“波麗娜”,還和一本漫畫小說有著某種相似的情節(jié)?算了算了息怒息怒,再說下去,估計就變成本片中借名頭打醬油的朱麗葉老師的另一電影《合法副本》的經(jīng)典問題了。只能坐實改編劇本的坑爹差勁之處。只能嘆息,好好的一個文藝向得獎熱門,被弄成賠本貨。這部電影國內(nèi)一點水花都沒有,可想而知有多么不著名。(本人著名論調: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大多數(shù)沒聽說過的,就是不著名的)真心呼吁國內(nèi)文藝片導演,可以嘗試完成符合原著的電影或者短片紀錄片,少點國產(chǎn)青春片里的狗血撕逼故作年輕跌宕起伏的套路,多一點平淡無奇。是的,多一點平淡與無奇吧。
最后是情感線,波麗娜和男友分手就分手唄,怎么最后又找了一個,跳個舞就要成朋友?。ㄌ刂改信笥眩?,原著里可是相當克制的,最后波麗娜還是獨自一人,和獨立劇團的保持著朋友關系??傆腥艘芟?,生活不如意,就是你不找對象、不結婚、不生孩子…找了、結了、生了,就能包治百病。???改編劇本差評又+1。還不如干脆改成《阿黛爾》,跳著舞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與對女孩的吸引,然后波麗娜與女友兩人改編經(jīng)典的芭蕾橋段《睡美人》與《天鵝湖》,王子的角色變成女人,然后在世界舞臺上大放光彩。簡直不能更贊是不是。
對這部電影,我只能這么說:沒有看過原著圖像小說的,可能覺得這電影還有點意思,關于成長,關于努力。但是無論你看前還是看后讀了原著,你一定會有和我一樣的心情,那就是吐槽電影。
第二點,大家也能最直觀的感受到的,電影的畫面與分鏡與原著小說差了不知多少。電影剛開始的畫面還是比較好還原了原著的,然而劇情改編以后,從波麗娜回家在雪天雪地里尬舞開始,整個畫面就自成一體了。本來以為小說里已經(jīng)畫好了的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結果導演還是有自己“個人特色”的拿掉了。芭蕾里的靈動、輕盈、活力,對不起,我沒有在電影中看出來,連專注刻畫舞姿優(yōu)雅加上優(yōu)美配樂的環(huán)節(jié)少之又少。只能說在最后編排的雙人舞里面才有那種流動的力量的體現(xiàn)。
或許真的大家可以去看看原著小說里到底是怎么來完成的。
我就貼一張。
吐槽整個劇情吧:本來一個上海音樂學院的民族唱法專業(yè)科班學生,后來不喜歡在文工團里唱民歌,跑到別人音樂節(jié)上去看,覺得想加入北京的流行樂團,奈何練習時嗓子受傷,無奈退出,成為X漂一族打零工,然而又不想放棄音樂夢想,最后在北京后海(大家麻煩換成各家城市里酒吧一條街就好,比如長沙解放西路)結合民歌唱法來喊麥、唱freestyle,終于大顯身手。
看了一部以俄羅斯著名舞蹈家波麗娜·塞米昂諾娃為原型的藝術電影《翩翩人生波麗娜》,很喜歡~
舞蹈者自傳主題的電影不少,但這部在藝術處理上獨具匠心,剪輯的處理很有特色。觀看的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導演沒有事無巨細的交代,很多情節(jié)轉折和故事推進都是點到即止,需要觀眾很仔細地觀察一些好似意識流的場景,但實際上已經(jīng)完成了2個不同階段的轉化。
例如一些大的時間跨度的省略,從女孩學舞“1秒鐘長大”到少女長成,是2個直接沒有過渡的鏡頭;
一些場景的隱喻,比如為表現(xiàn)女主和第一個男友之間感情的裂痕,沒有用太多激烈爭吵的場景,而是男生深夜獨自打開冰箱喝了一口啤酒,大家就明白了;
一些留白,比如自殺未遂后的出走,沒有給為什么自殺做鋪墊,也沒有給未遂后重新生活留感慨,鏡頭直接就切到了出走舞團后開始下一段新生活;
一些造型的細節(jié),比如女主在酒吧求職成功后,發(fā)型就有了劉海的改變,暗示這一段新生活已經(jīng)進行了有一段時間;
一些環(huán)境布置留下的線索,比如結尾處,女主從為編舞者展示的雙人舞中,一步步跳上了真正的舞臺,完成了才華初露到獲得成功的跨越,這過程中又穿插著重歸童年的舞蹈教室,走向啟蒙老師的那段長廊,盡頭的老師和她對視著,而老師背后的墻上掛滿劇照,其中一張就是波麗娜跳現(xiàn)代舞的舞臺照,這里盡管時空界限模糊,但我們就知道了這是一場功成名就后的師生相會……
本片這種對背景信息大量省略的手法,有時候會給觀眾留下摸不著頭腦的疑問,但很快就能跟隨主角的節(jié)奏浸入到她下一個生活的坐標中去,就像沖浪一樣,可能看不清對方在浪下的動作,但你知道她一定會再沖上浪尖,帶你一起徜徉她人生的波峰波谷,暢快淋漓。這是我對這部電影觀感最深,也是最喜愛的一點。
如果不是因為小時候的波琳娜練功的時候像我表妹,我可能還沒那么上心去看。
片子不是劇情電影,所以我不是很推薦,但又作為一名專業(yè)的芭蕾舞訓練者和一名半專業(yè)全業(yè)余的電影評論者的我決定今天晚上不畫畫了,用短短的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的時間,截幾個圖,做一個幾百字的簡短的影評。
說實話打分應該不是很高,只是因為自己有這個情懷,所以說撿起一下,半路出家半老本行兒而已,而且我真的也很久沒看過電影了,至于我,喜歡規(guī)規(guī)矩矩,明明白白,習慣分段,這樣通透。如同片子一樣,規(guī)規(guī)矩矩,芭蕾舞的訓練體系一樣規(guī)矩,起承轉合,像所有劇目一樣,表述得明明白白。
從一個有舞蹈天賦也極其努力訓練的小波琳娜開始,低頭的溫柔,抬眼的倔強像極了我從小練習芭蕾舞的妹妹。
內(nèi)心是否有力量,真的是可以從眼神和身體感受到的。
即便面對舞蹈老師的黑臉和殺死人的眼神,她并沒有嚇怕,還主動上前詢問老師,“您為什么一直都不看我?!?/p>
她是勇敢的,渴望老師的注意和指導。她也是熱愛舞蹈的,在雪地里,天地間翩翩起舞的小女孩,一個用天性在表達自己喜悅的小女孩。
說一說古典芭蕾。
古典芭蕾舞是有嚴格無差的標準,就是極致,極致優(yōu)雅之前,是極致的苛刻。
所有的老師,永遠都在說,“再努力些!拼命練習!”
我看的時候自動肩胛骨就收緊了,小脖子也提起來了,下巴頦也收了起來,一副挺著胸腰要上臺高傲的樣子。
但是高傲,就會清冷,就會克制,就只會關注拼命練習自己芭鞋足尖的立與轉,延展和控制。
是的,雖然有一句臺詞是,“我感覺動作的串聯(lián),而不是跳舞。”這句話,算是一個伏筆。為了之后到了法國改跳現(xiàn)代舞做伏筆。因為古典和現(xiàn)代舞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訓練體系,芭蕾舞很克制,不是奔放的舞蹈,沒有現(xiàn)代舞那么抒發(fā)自我。
但是所有舞蹈都是“拼命練習”,包括那個法國的地板自由舞蹈老師。
她出生在一個很有愛的家庭。
雖不富裕,但是父母也是竭盡全力培養(yǎng)她成為一名芭蕾舞明星。
關鍵她很愛跳舞,這不是盲目培養(yǎng),如同億萬父母一樣,左手予愛,右手期待。
當波琳娜已經(jīng)拿到了大劇院入場券的時候,放下俄羅斯的一切,放下父母,放下大劇院,選擇和男朋友一起去了法國。
怕是一場法國舞團的演出,打動了她。
我覺得當時給到這個鏡頭,除了對舞蹈的熱情,還有年輕的她此時正陷入熱戀,沖動的心境,難以控制。
奔赴法國的時候,她就是左手愛情,右手舞蹈。
可沒想到,左手握右手時,拍拍成了空。
男朋友是否背叛,把桿上一個相互的眼神就知道了,他開冰箱喝酒的樣子,就知道了。
當波琳娜腳踝受傷,從備選主力的位置上退下來,更迭換角,殘酷嗎?不,不需要形容,這只是現(xiàn)實。從光途中退下來,急轉而下的命運,可惜嗎?可惜吧。
甘心嗎?
不。
即便她應聘被拒絕了無數(shù)次,即便打著虛假的報喜電話,即便她被殘酷之神席卷得身無分文,但是她沒有墮落,
她依然做著最后的努力和掙扎。
她成了一個吧妹,不是應召女郎。當時還以為她會淪為一個妓女,或者成為有錢老板的一段時光伴侶。還好不是。畢竟她的老板長得還有點樸樹先生的意思。
但是從波琳娜逐漸改變的發(fā)型。妝容。衣著。全部都能說明問題。
她放棄了。
看到父親來看她,看到她進了酒吧的身影,想下車,但是忍住了,直到她跟父親直接打碎了那個芭蕾舞者幻影夢境。
爸爸難過極了,他對波琳娜是那么充滿了期待的父親。即使家庭不富裕,被人逼債上門,家被砸得一地破碎,但還是努力借錢,背井離鄉(xiāng)賺錢供養(yǎng)她的父親。
4合:歸原: 當時我還以為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沒有。 至少導演和編劇不是白雪公主的后媽,因舞蹈結識,因生活搭伙,波琳娜認識了一個GOOD BOY,有著共同愛好和默契的室友男友,那個男孩拉了她一把,及時止損,好的室友,好的情侶,都是共同成長的,特別是愛人好找,舞伴難求的現(xiàn)實,她是幸運的。 彼岸,夕陽下的碼頭,美極了,那邊像是生產(chǎn)著著實的生活的人類文明工廠,此刻兩個人跳躍著看不到卻能舞動出的人生。我從不覺得“愛樂之城”那段舞蹈好看,反倒他們跑跑跳跳的自由舞蹈覺得真實而自然。 重返練功房的熱忱,兩個人為此開始試音樂,改動作。 波琳娜依然通宵酒吧工作,還可以夜以繼日地不停排練,如果不是心中還有對舞蹈的熱愛,是堅持不下去的。那一段鏡子的舞蹈。鏡頭給得非常好。在地下通道地板上的乞丐,跳下自行車擁抱的人,每一個人傳遞出來的情緒,都被她放大,作為一個編舞的綜合能力,做到了藝術加工的升華。 她把自己給了舞蹈,她把舞蹈融進了生活。 無論是誰,挫折過后的努力的樣子,真的很美。 女主別和男主睡覺,一XXOO& SEX,準出事。先不說第一次是非功過。 第二次的大事件,愛她的爸爸走了。 她碰了碰爸爸的手,爸爸的手,應該很涼吧。那雙一直抱著她給她溫暖的大手,變涼了。“他希望你成為好的舞蹈家。” 是的,她用自己的努力,告慰了爸爸。 她回歸了舞臺,她回歸了那片雪地。 我認為片中的波琳娜是幸運的,即便有悲傷,有艱難,但她還是成就了自己和摯友。當出現(xiàn)的人物和時間的機會中,會有錯誤,錯過,也終會有契合和成就。 她回了俄羅斯,去看她人生中重要的芭蕾舞老師,老師那個鏡頭控制了幾秒鐘之后的一個微微點頭的認可,她淡淡一笑。 最后一段現(xiàn)代舞,收在親吻1080°旋轉幾個圈的舞蹈,我還想如果放在前陣子“舞蹈風暴”里,導師會給高分嗎? 字幕之前,又出現(xiàn)了那只“森林里的麋鹿”,那只小時候的波琳娜和爸爸一起去森林里打獵時出現(xiàn)過的麋鹿,此刻站在舞臺的雪地上。 輾轉,還是回到了原點。 那片雪地。 那只麋鹿。 是的,一直迷路過的麋鹿,回來了。 這部片子叫“翩翩人生波琳娜”,是一部法文和俄文對半開的電影。網(wǎng)上有很多的介紹,影評,還有前來后續(xù)。畢竟是有人物原型,有漫畫改編。 不查,不看,即興發(fā)揮,自由舞動,就是這樣。
此時2021年4月14日02:19:24,說好的幾百字呢,啰啰嗦嗦的。
即興話癆,收。
就這樣吧,電影截圖好累眼睛,好困~
THE END
主角的迷茫和觀點變化都挺平淡的,也許是想完全通過舞蹈表達出來,然而并沒有。
算是不錯的法漫改編電影,主線重心放在波麗娜自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這條線與她的愛情歷程密不可分。對舞蹈表演藝術追求的轉折和探索私心非常喜歡。情感與環(huán)境的描寫充滿真實感,很有生活的味道。在俄羅斯學習古典芭蕾與之后來到法國尋找新舞蹈表演形式兩個階段鏡頭打光和調色有著微妙的差異,有趣。
舞蹈之路上的徘徊,那些看上去“愚蠢”的決定或許都是人生中的養(yǎng)分……專業(yè)的人干專業(yè)的事,比諾什那幾下舞真不行……
人物都很美,俄國那段沉重中帶著力量。要努力就對了,不管人生會如何
鏡頭帶著俄羅斯人的唯美和法式電影的寫實,精彩舞蹈場面太少了點,但是結尾的雙人舞真的感染力很強,只是中間的過程過于偏重女主的心理描寫與特寫,故事本身比較弱。作為舞蹈演員而非電影演員,女主角的表現(xiàn)足夠有靈氣了。
莫名其妙的電影
我最喜歡的結尾的樣子,還有女主“observe”那段蒙太奇啊啊啊啊。中間有一段確實太平了,有種感覺是直至第一次即興動物舞蹈她才真正愛上跳舞,一旦起舞真的汗毛倒豎,到后面盛開了所有的生命力
第二次到Casino的Volpi廳看片,以為是關于現(xiàn)代舞明星的紀錄片,結果是一部從Boishoi跳到Aix再到安特衛(wèi)普的實驗芭蕾劇情片。
攝影好棒好棒!雖然不是個勵志故事,但看完總覺得又有繼續(xù)下去的勇氣了。
本來想先看漫畫的...受挫的芭蕾舞少女在現(xiàn)代舞中重拾藝術,前三分之二少女經(jīng)歷部分過于平鋪直敘電影語言缺乏特色,但是找到男舞伴開始熱烈創(chuàng)作后很好看所以還是跳舞好看。
芭蕾夢想精彩人生 勇敢前行倔強舞者
那些她拋下的,和拋下她的,都是生命中的養(yǎng)分
我喜歡Aleksei Guskov
一場舞蹈的夢。
忠于漫畫但處處去頭掐尾以致于路人看完一臉懵,加了女主家庭關系的故事線很有野心卻沒必要,電影版這樣改真得吃力不討好。表演和美術倒是很用心。
控制情感,追求完美,亦或激情外放,表達自我。電影比原作加多了走私老爹的線索,為了貼合烏克蘭國情?
酒吧里顧客的隨性起舞,角落里乞丐的匍匐前行,通道內(nèi)友人的重逢相擁,都是觸發(fā)靈感的編舞素材。波麗娜確信自己并不想跳古典芭蕾,不滿足成為舞臺上的白雪公主。她要做的是采擷生活里乍現(xiàn)的靈光,在碼頭的夕陽里,或是舞臺的大雪中,蹁躚出自由的姿態(tài)。遠離了父母,隱瞞了行蹤,追夢的時候才會看見鹿。
3.5? 芭蕾老師是il concerto的團長啊??…電影又回到了古典芭蕾和現(xiàn)代芭蕾的爭議,到底舞步是為觀眾而表演還是為自己而表演呢?是悅己還是悅人更重要?我覺得古典的更美,可是現(xiàn)代舞堅持要舍棄這樣不真實的美,于是大家都看不懂了…
藝術家的瓶頸與成長,平鋪直敘缺乏特色,塑造的人物其實也沒立起來,電影里的編舞不錯。比諾什真是能駕馭各種角色。[C+]
可能相對還是更喜歡漫畫一些,比較單純也更側重于波麗娜的心理探究。原著里幾乎沒有家庭的戲份,電影似乎是想給她的轉變來一個“原生家庭”這樣比較強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心理動機,雖然挺喜歡這對父母的,但是感覺原著更當代一些,更聚焦于青年對世界的渴望和迷茫,她也并不是一個只知道努力的傻妮子(她的姓發(fā)音跟“傻妮子”好像)而是一步步追尋、透過很小的縫隙去觀察世界并且勇于把身體擠出縫隙而打開新的生活維度。原著雖然也有對應的幾次轉變,但似乎一直都是在跳芭蕾,只是不同的流派和方向,但影片似乎離開大劇院后都是現(xiàn)代舞。片中,原本最后男主是玩即興的,最后也排演起現(xiàn)代舞來,只是編舞的不同了。影片戲劇性更強,但反而讓片中人物的感情有些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