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將離世。只有在與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斷爭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愛意,而怨恨則以疑慮和孤獨的情感所詮釋。本片改編自讓-呂克·拉戛爾斯的同名戲劇作品。
場面一度失控。
……
表演一度失控。
……
配樂一度失控。
……
特寫一度失控。
……
情緒一度失控。
……
攝影一度失控。
……
臺詞一度失控。
……
“我有一個會議?!?/p>
&
年度最佳臺詞。
……
“我有一臺春晚?!?/p>
&
我愛祖國。
……
一不小心就放MV,
&
觀眾內(nèi)分泌一度失控。
……
(原諒我看到這句臺詞的時候,笑抽了。)
My home has no door My home has no roof My home has no windows It ain't water proof My home has no handles My home has no keys If you're here to rob me There's nothing to steal Home is not a harbor Home is where it hurts 聽到這樣的開場歌曲,你就會知道, 這個家對主角是一個傷心地。 因為同是遊子,感受特別深。 時隔12年未回家,偶爾寄寄讓妹妹覺得好像不是很重要連郵差都可以看到內(nèi)容的明信片,內(nèi)容簡短扼要,就是一兩句話。 從機場回到家,再從家裡離開,短短約4-5個小時,每個人的情緒起伏之大。男主彷彿是龍捲風(fēng)過境,回到家掀起一陣颶風(fēng),擾亂每個人的內(nèi)心,撥弄完後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yún)彩。 (為什麼一部看似很平淡的電影卻讓我如此心痛,難過的情緒難以排解,每個畫面都令人溢滿淚水)
故事沒有說明男主為什麼在22歲時離開了家;我看不懂哥哥不叫做Louis如果是長子都要叫Louis的話為什麼哥哥不是這個名字?我不懂為什麼媽媽口中美好的星期日在男主的回憶中只有他跟爸媽而沒有哥哥。為什麼爸爸不在了?為什麼男主會回憶起長髮的男友?為什麼男主要請大嫂保密?最後死去的小鳥又代表什麼意思? 我有很多困惑,但這並不影響我去感受這部電影。 每個人的個性都非常鮮明。 多藍在演繹母子之間的情感之細膩。 先從不熟悉的妹妹開始說起吧。
非常坦率、崇拜男主,愛著哥哥。藉由媽媽的口中來認識這個哥哥,一聽到哥哥回來她是最開心的,在房間內(nèi)她直接跟哥哥抱怨對他的不滿,都沒回家,寄著不太重要的明信片,但哥哥到底什麼時候要回來?而她是否能夠去找哥哥? 與大哥和媽媽對罵的場景真的非常精彩,這大概就是多藍最會的地方。 一聽到哥哥馬上又要回去了,立馬哭了起來。 離別,如果不要參雜不捨,是否能夠減少大部分的淚水。
如父親般存在的大哥,背負最重的責(zé)任,嘴賤的極致,握緊的拳頭是他快潰堤的12年壓抑。 潑冷水、嘲諷、放冷箭、愛大小聲,大哥的情緒從一開始不斷亂回嘴愛碎碎念到車內(nèi)的不樂,甚至到最後哭泣著對媽媽及妹妹怒吼說好人都弟弟當(dāng)就好了之只想揍弟弟一拳。 你就會明白哥哥是一個多麼壓抑的人,且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壓力。 他愛著弟弟、也恨著弟弟。所以他無法忍受弟弟在車內(nèi)跟他說他在機場等待著時間,一個人在機場的咖啡廳很舒服這樣的話。 "難道家人就這麼令你難以面對跟不想面對嗎?我們守在這個小鎮(zhèn)到底算什麼?對,我是沒去過機場,我喜歡城市但我守在這個家,因為你自私的離開了又長年不回來,我能離開嗎?我有這個權(quán)利奔向自由嗎?我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權(quán),就因為你這個自私的弟弟,我只能在這裡,就算我熱愛城市但我連機場都沒去過。"
這一段真的是讓人鼻酸哪! "兒子喜歡搬家不讓媽媽知道。"看不到媽媽的表情,但從他的口氣裡可以聽見悲傷,參雜著可悲感。 "我不瞭解你,但媽媽愛你。"這裡的擁抱,讓男主有了兒子的感覺,可以跟媽媽撒嬌、示弱,媽媽會全盤接受他的一切。這句話,口氣很平淡,但是愛,排山倒海湧現(xiàn),淹沒了男主,也淹沒了我。所以男主的眼眶中溢滿了淚水,媽媽說他這樣像極了他爸爸。 "下一次我們會準(zhǔn)備好。"最後離別的擁抱,媽媽對兒子說抱歉,說他下一次會準(zhǔn)備好,這是個多麼令人悲傷的一句話,無奈的媽媽,心疼兩個兒子,都很愛,但必須安撫的是大兒子,所以只能跟男主說抱歉,轉(zhuǎn)身平撫大兒子。 為什麼大家一副被困在這個家一樣,所以媽媽希望男主可以多push哥哥跟妹妹去外面,感覺大家因為男主的離開,而變得不敢離開這個家,變得綁手綁腳。
我最喜歡最後大家吵架的場面還有男主的告白。 "我有事情要跟大家說,我會?;貋恚戎案;貋恚視懶哦皇敲餍牌?,妹妹可以常來看我,周末可以來找我,哥喜歡城市,週末也都可以來找我。......還有,我要走了。" 這樣的告白及告別,讓人太心酸了。 一聽到他要走了,哥哥一怒之下就拉著男主說要送她去機場,媽媽及妹妹則阻止著大哥,哭著要男主吃完晚餐再走,妹妹也可以載她去機場,但哥哥不知到哪來的理由說男主晚上有約,然後媽媽就問了男主說你到底怎麼了,男主很緩慢的回答說他有約。 妹妹哭到不行,滿臉的淚水讓我心疼得也滿臉淚水,因為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們多希望男主可以多待一下,這麼久沒見面,整整12年,誰知道他下次再回來會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他? 所以妹妹和大哥拉扯著男主,不願意被剝奪。 這裡是全片的高潮。 每個人都悲傷。 每個人都難過。 每個人都受傷了,大哥跟媽媽去後院抽菸、妹妹衝回地下室的房間、大嫂驚慌的看著一切而回到廚房、男主戴上帽子轉(zhuǎn)身離開了這個家。
回歸到男主,令人心痛的男主。 每個人都在抽菸,男主只有在告白前,在庭院裡抽了唯一的一根菸,那象徵著決心,可他的神情太過悲傷,讓我覺得難受。 他的神情裡,有道不盡無奈及悲傷,他也愛家人,只是這個家令人太想逃離了! 我不明白他當(dāng)年離開家的原因,或許有更多的故事,但我只能就我知道的劇情去理解他的感受。 這一趟回家,就是要跟家告別。 告別這一切。 我的立場: 如果家裡這麼吵鬧,誰還會想回家? 這大概是我18歲最大的心願,就是趕快畢業(yè)去臺北念書逃離這個總是在爭吵的家,不想再聽到媽媽的哭泣以及爸爸的怒吼。 因為太心有戚戚焉了,所以哭慘了!理解每個人,最能感同身受的就是男主。 我曾針對《媽咪》寫過一篇影評叫做「家人,就是讓你很難去愛又不得不愛的人」 家,對我而言太沉重,太多不開心的回憶,我也不喜歡回家。 但,我今天時隔半年為了朋友婚禮, 正在回家的高鐵上。
借用網(wǎng)上的一句話,“《只是世界盡頭》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鵝肝配上濃度極高的精品紅酒——精致,醇厚,膩人,一口之后,有點上頭。”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報刊雜志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罵聲一片,但我實在是不能贊同。 《只是世界盡頭》展現(xiàn)的是一個戲劇的封閉的空間,刻意而為之的壓抑氣氛,神經(jīng)質(zhì)的咆哮表演,盡管依然可以看出多蘭的風(fēng)格與心思,但感覺他在走《媽咪》的老路。(《The Guardian》評) 《只是世界盡頭》是第69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令人失望的影片。這部電影是根據(jù)讓·呂克·拉戛爾斯的同名戲劇作品改編,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丟失了靈魂。讓·呂克·拉卡爾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蘭避諱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現(xiàn)的只是一個處在家庭無休止?fàn)幊持械膬?yōu)秀的卻擺脫不了命運安排的作家。(《Variety》評) 該片中的角色無一有背景介紹,這讓觀眾很困擾,該片無非就是在展現(xiàn)一個家庭成員不停相互惡意攻擊的家庭的日常。(《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評) 即便是對于多蘭的死忠粉絲而言,這也確實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不明白為什么多蘭將創(chuàng)作激情投入到這樣一部作品中,也許他認為自己無法拍攝一部平靜的影片,但卻拍出了一部令人無法滿意的作品。(《The Hollywood Reporter》評) 這部影片是根據(jù)法國當(dāng)代劇作家讓·盧克·拉卡爾斯同名戲劇作品改編的,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自傳,34歲的拉卡爾斯在柏林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已經(jīng)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改編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評人的不滿,但從我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已經(jīng)成功地刻畫了一位孤獨、無助、脆弱、惆悵而又充滿浪漫情懷的不問世事的藝術(shù)家形象,再去交代現(xiàn)實中的事還有必要嗎? 片中Gaspard Ulliel飾演的路易斯場面漂泊在外,遠離親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這個噩耗,另一方面回顧自己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路易斯?jié)M懷期待與渴望回到家中,決定暫時不說出事實,只希望和家人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然而多年未見的哥哥安托萬充滿敵意、陌生的妹妹顯得十分疏遠、母親的疑惑不解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與思念、嫂子的緊張與無奈都讓他感到失落、自責(zé)和后悔。 時鐘滴答滴答的響著,路易斯時不時地看看手表,過往與當(dāng)下浪漫夢幻的剪輯穿插,處處體現(xiàn)著他對僅存不多的時間的珍惜,他想盡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覺,然而家人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對他長年在外、家庭成員角色缺失和喪失責(zé)任感的不滿和習(xí)慣,夸張的言行更深的反饋出人物內(nèi)心的糾纏,家人習(xí)慣了無趣的生活,習(xí)慣了生無可戀的態(tài)度,路易斯的出現(xiàn)讓他們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親和他的對話讓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負的責(zé)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說,我一直感覺自己的生命之輕,卻從未考慮過家人賦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親的話讓他難于開口,在家庭看不見未來的時候怎能說自己即將離去,他只好跟隨母親的意愿,說出了對未來的暢想,而內(nèi)心卻是無比的痛苦,餐桌旁終于迎來的短暫平靜被哥哥打破,長久以來安托萬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內(nèi)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他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位不負責(zé)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為什么要回來折磨這個支離破碎的生活,安托萬驅(qū)趕著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從不解到無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訴他自己曾經(jīng)的男友已經(jīng)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為烏有,此刻只剩下絕望,他在這個家里得到的只有母親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愛你”,還有妹妹對他的那些細微情感,或許還有嫂子隱約感覺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沒有別的什么。 風(fēng)雨停了,夕陽灑進屋子,墻上的時鐘報時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鳥從時鐘里飛了出來,在房間里到處亂撞,似乎撞得頭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這個家,走出屋外關(guān)上門,屋子客廳的地毯上躺著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鳥,最終閉上了眼睛。似乎在訴說著路易斯的內(nèi)心,縱使胸懷再為寬廣,也終究逃不過命運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強的引力,也無法讓你擺脫家庭的囹圄,而留給自己的只有無盡的孤獨和悲傷。 生命盡頭,世界盡頭的思考配上毫無違和感的音樂真的是讓人回味無窮,我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去感受一下,也許它會喚醒一個沉睡著的靈魂。
一個人看完這部電影,三里屯的人流和不熄的燈光讓我感到有些孤獨。走出影院潦草地短評了一下,覺得電影并不太好。但在回去的地鐵上,在床上,在和母親的聊天中,開始的回憶卻讓自己陷入電影的情緒里,甚至想和路易一樣抽根煙,緩解一下這不可名狀的悲傷。 電影大段的采用特寫鏡頭,每個人的神色、每個人上下翻合的嘴唇、每個人轉(zhuǎn)動的眼眸,都在這密集的特寫鏡頭里被人捕捉到。其實讓人很不舒服,在觀看的時候恨不得求求導(dǎo)演多穿插幾個大全景解救一下我的眼球。當(dāng)然多蘭很任性,他就是要用這些密集的特寫壓迫你,讓你的注意力永遠不放松,讓你清楚地看到這一屋子人的心思。但讓人不舒服就是讓人不舒服,所以場刊評分會低,那是現(xiàn)場打出來的。而回憶影片就不一樣,我可以自由地調(diào)動記憶,不受多蘭的脅迫,找到我被觸動的部分。 十二年不回家,一回家就是要宣布自己將臨的死訊。讓很多人費解,路易到底是怎樣的一顆心,為什么要離開這十二年?多蘭沒有做出解答,只是把這個當(dāng)做事實在陳述。 路易離開家的年齡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差不多,恰巧我也是個同性戀,同樣也是劇作者,所以我試著從我的角度去理解他。 有點類似路易,我近兩三年來和我母親關(guān)系有些疏遠了,原因是我想過自己的生活,我還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我希望我母親也能過上自己的生活。但我曾經(jīng)也和母親十分親密,家里的書房是母親帶我領(lǐng)略另一個世界的天堂,小學(xué)六年級就被母親哄著看了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之后看王蒙看肖洛霍夫等等,都是母親丟來一本我便看一本,那時候也不在意這些書都是八幾年九幾年的泛著黃的老書。我媽親手把我推進了文學(xué)和思想的世界,卻沒想到我青春期的逆反會比別人來得更猛烈和獨立,從而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我媽現(xiàn)在常說的是“我以后就指望著你了”,而我總是以冷酷的姿態(tài)“別指望我,生活是自己的,你只能靠你自己”。我媽盼望著我畢業(yè)后回重慶找個公務(wù)員的工作,但即使是貪戀家鄉(xiāng)美食的我也早在填報志愿的那一刻就下定決心我將終其一生尋找回家的路——漂泊在外才是我的生活。我覺得是我媽變了,但她其實沒變,只是比其他中年婦女多讀了幾本小說幾本書罷了。我媽有時候罵我白眼狼,只曉得要錢的時候才肯給她打電話。但我心里卻覺得我是愛她的呀,每天上微信冒泡和她寒暄一下,跟她分享一下知乎上的一些真正的生活小知識,只不過比那些打電話的顯得更互聯(lián)網(wǎng)化了一點。我后來覺得她可能是想聽聽我的聲兒,也偶爾發(fā)個語音過去,但不管用。 路易也是如此,他能分毫不差地記得家里每個人的生日,按時寄來明信片,寫個一兩句話,算作寒暄了。他一直覺得自己關(guān)心著家里,他并不是靠智能推送才知道家人的生日,而是切切實實地記住了。但他這次回家之旅,經(jīng)歷了才知道,缺席的時間永遠補不回來。 路易的妹妹告訴他其實她很崇拜他,但又因為他離開的時候她太小,并不了解他。她只能從家人的談?wù)撝校退约赫业降馁Y料——那一墻的剪報,來描摹出這個哥哥的模樣。只有她像個百靈鳥一樣,嘰嘰喳喳地準(zhǔn)備著和哥哥相見的一面——她守在門口正中央,務(wù)必讓哥哥進門第一眼就算她。 我第一次大學(xué)開學(xué)的時候,父母是想來送的,但我拒絕了,并且心里還覺得他們很幼稚——我上初高中的時候開學(xué)報名,你們不是為了讓我獨立都是讓我自己揣著報名費去的嗎。父母也沒再強求,我也沒當(dāng)回事。直到我滿二十歲生日的時候,父母非要來一趟北京給我慶生——以前慶生我大都是與同學(xué)過的,父母以前沒搞過這樣的陣仗。我反對,可他們連假都請好了,我只好替他們安排飛機酒店。他們到北京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我生于霜降,那時候的北京已經(jīng)有點冷了。我母親到了酒店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鄉(xiāng)的小吃(鹵味 辣味)拿給我,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看我學(xué)校。那么晚了,我沒答應(yīng)他們。第二天,母親七八點就把我叫醒,不得不領(lǐng)著他們逛學(xué)校。兩人學(xué)校逛夠了又接著想看我宿舍,一想到狗窩的慘狀,不得不以宿舍不讓進為由打發(fā)了他們。 送走他們的時候,才回過味來。這哪里是來給我慶生的,這是在歸還沒能送我上大學(xué)那段缺席的時光。這和初高中報名不一樣,雖然我是一個人去報名的,但終歸每天是要回家的。 路易心里對妹妹是慚愧的,這份慚愧在看到母親和妹妹談?wù)撝吆蟮闹苣┞眯斜蝗∠?,母親和妹妹跳著有氧操,母親求他寧肯欺騙妹妹他會?;貋砜纯匆惨o她希望的時候,愈發(fā)沉重,所以他始終沒有說出口,面對這份慚愧他說不出來。 路易覺得他應(yīng)該先跟哥哥說。畢竟那是從小帶著他玩的哥哥,那是能讓他騎在頭上的哥哥。何況父親不在了,長兄便如父。 但是他沒想到,他原來那么重要。妹妹的崇拜也就算了,沒想到哥哥也會如此在意。在意有他的時候,家里人永遠不會向著哥哥。 我也沒想到,我有那么重要。爺爺今年陡然辭世了,來得太快,我沒法從北京回家去說一聲再見??粗鵂敔?shù)撵`堂,我當(dāng)時卻想到的是幾年前爺爺某一次搶救,我恰好在現(xiàn)場。我被奶奶緊緊地抓住,看著醫(yī)生一次次電擊著,是很直接的沖擊。我和我奶奶并不親,但她那天卻怎么也不肯放我走,恐怕也并不僅僅是因為我是唯一的孫子。 路易最后什么也沒說。為什么?因為他來過了,他知道自己這么重要,他怎么能說得出口。他自己都不能面對哥哥輕輕的一句話就帶過的初戀病故的消息。初戀之于他,他之于這些家人。 那只撲騰進屋最后垂死的小鳥是他的寫照,他終將離開家里獨自面對——這已經(jīng)不是暗喻了,這是為了讓白癡都能看懂的明喻。 他能說什么,他選擇了離開的十二年,那么現(xiàn)在他還是應(yīng)該保持離開的狀態(tài),現(xiàn)在愈無情,到時候他們的思念才會少一點,他在九泉之下也會輕松一點。 他用了十二年才看清的東西,我卻不用,這就是電影的力量。 寫著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嚼著母親寄來的川味香腸,眼淚不自覺就出來了,真辣。
小孩遮眼。閃回。“我有一個會議”。
看完了,甭管你們怎么說,這竟是我最喜歡多蘭的一次。就是那種內(nèi)心充滿著愛與厭惡的感受,離開時我給了自己萬千確鑿的理由,再回頭才知道已無歸路。拍完《步履不?!氛f,家人真是很想親近,卻又很遙遠的存在。
維系親密的不是獲得,是付出;支撐家庭的不是喜愛,是討厭。多蘭持續(xù)表達對家庭強烈的厭惡和一絲帶著奶味的依賴。餐桌的兩頭是彼此完全曲解的兩個世界,而鏡頭卻貼近每一個人的表情,讓人心生抗拒,幾近控訴地道出家庭給人帶來的尷尬、聒噪、虛偽和無效的溝通。我不認為這是多蘭最差的作品。
甜點界新秀決定挑戰(zhàn)水煮牛肉 結(jié)果滋味是有的 但料放得讓人齜牙咧嘴
戛納評委團:給他個獎怎么啦?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拍家庭題材還是要看亞洲人的,如父如子,飲食男女,四兩撥千斤。而小多蘭眼里的家庭問題就是撕逼撕逼再撕逼。PS:最愛的馬良果然殺出重圍演技擔(dān)當(dāng),愛她愛她愛愛愛
影史上都很難找比Vincent Cassel這個角色更令人生厭的了。影片中大家對Cassel說“你在干嘛,你為啥要這么說話,我啥也聽不懂?!薄@番話我想復(fù)述給所有主創(chuàng)。2星給僅剩的那點視覺風(fēng)格。
其實他是回來宣布自己死訊的:一旦把所有沖突放入這個設(shè)定,就能感受到那些欲言又止的細節(jié)的力量。后30分鐘情感爆發(fā)戲是多蘭最擅長的,就像巨浪拍打長堤。親情說到底是一種無奈的感情,因為人們只能被動接受。餐桌兩頭隔著世界的距離。
多蘭已經(jīng)徹底把電影當(dāng)成MV在拍了,全片都是夸張的光源光比,人物自帶夜店妝發(fā),大半篇幅都是人臉特寫,也沒什么情節(jié),就是絮絮叨叨莫名其妙吵架拌嘴淚流滿面,還有若干諸如郭美美名曲不怕不怕等DJ段落,演員個個走神經(jīng)質(zhì)路線,反正我是欣賞不來。(要傷仲永了嗎難道
多蘭作品內(nèi)部比較的確不算出挑,但總體還是上乘之作。很多人因為不適應(yīng)這部片子的話劇感強于電影感而直接否定了它,然而用這種美學(xué)上的保守主義來評判藝術(shù)電影明顯是非常不妥當(dāng)?shù)?。多蘭采訪說話劇感和近鏡頭都是為了強調(diào)語言之無用與身體之實感的對比。這也是多蘭電影里第一次集中處理階級問題。
放映結(jié)束后,我留下對多蘭說,我今天真的很失落,這大概是我來到美國來后最失落的一天。但我還是出門來看這部電影了。然后他給了我一個特別緊的擁抱。
色調(diào)不如前幾部。犧牲構(gòu)圖換來加斯帕的特寫,先減一星再加一星。最后兩幕戲一直在哭,嫌太吵打低分的人都家庭美滿吧。
我已經(jīng)想到評論會兩極分化。理性地說,wuli多蘭再執(zhí)迷于青少年和家庭的緊張關(guān)系的話就要變成下一個肯洛奇,或者干脆是加拿大笛安了。但是那畢竟是多蘭啊,表達能力好到無法用語言形容的多蘭,如果你也曾經(jīng)覺得家是你的世界盡頭,這部片絕對看到心碎了又碎如坐針氈。
少時離,經(jīng)年歸?!拔也〉靡懒恕钡脑捒倸w說不出。所有人只顧表達,誰也沒有真的聽進去。在一起喘不上氣,分開了nostalgie。太私密,也太壓抑了。關(guān)起門來自己作就算罷,把這作死作活影像化,就只能挑經(jīng)歷過的觀眾了。被陣容騙進影院的肯定要罵人。Ulliel用兩年推翻了我對他持久的偏見。
或許是年齡的問題吧,這類題材處理的實在是太淺了,于是只能不斷用升格、音樂、局部特寫來彌補這些不足
或許是多蘭最差的一部。情緒表達很有問題,大量的臉部特寫,以及讓人昏睡的對白,很難讓人代入。講死亡不如《時光留駐》,講家庭不如《八月:奧色治郡》,不該在周五晚上看,看完覺得筋疲力竭。。。
脫帽戴帽,鐘表特寫,幾組一對一,一對多對話,簡潔的沖突。感情就是不告訴他們是欺騙,告訴他們是傷害,格格不入的人,千萬種的孤獨,最終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每一個人都不能做自己。[B+]
繼續(xù)不可能之愛主題,發(fā)生在一個離家十二年的男子回家探親過程里。鏡頭語言依舊多蘭,故事卻爭議很大,大概因為人物不具備普世價值,這極小群人因為取向或其他與家庭疏離,進入一種明明有愛卻難表達,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主題讓經(jīng)過的人感同身受,沒有經(jīng)歷的人莫名其妙??纯?,自薦但不廣泛推薦。
多蘭還我機票錢?。。。。?/p>
膠片電影的畫面就已經(jīng)贏了!每個人物都很鮮活,跟男主的對手戲碰擦出的都是不一樣的火花,但每個都讓人覺得不膩。多蘭就是多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