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年代劇《巴比倫柏林》由湯姆·提克威自編自導,背景設置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柏林,故事聚焦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生活百態(tài)。
不定期更新德語資料和中文翻譯。
地點:亞歷山大廣場 Alexanderplatz
電視劇所對應的柏林地圖版本:1930年無信息窗版本 Stadtplan Berlin 1930 (ohne Infofenster)
版權:出版社Pharus-Plan ? Verlag Pharus-Plan
網(wǎng)址:http://www.sky.de/serien/babylon-berlin/karte-berlin-1930-151272
放大版截圖:
圖片中德語的翻譯(有增加注釋):
警察總署“Rote Burg(紅堡)”
警官Gereon Rath和女打字員Charlotte Ritter的工作地點:柏林警察總署在過去被稱為“Rote Burg(紅堡)”。該建筑位于亞歷山大廣場,建成于1890年,于1945年遭到破壞。1926年,德國最著名的犯罪學家Ernst Gennat (恩斯特 格納特)在這里組建并領導了“Zentrale Mordinspektion(兇殺案中央調(diào)查組)”。
電視劇中警察總署的外景并不是在“Rote Burg(紅堡)”,而在不遠處的“紅色市政廳(Rote Rathaus)”拍攝的。
現(xiàn)在的“Rote Burg(紅堡)”:
亞歷莎購物中心ALEXA - Das Shoppingcenter,Grunerstra?e 20, 10179 Berlin
以下為電視劇第5集中的截圖和“Rote Burg(紅堡)”實景的對比。
“紅色市政廳(Rote Rathaus)”那里其實無法拍到電視劇中城市快軌S-bahn的那個角度的(見截圖2)。之后會再補上“紅色市政廳(Rote Rathaus)”的實景圖。
截圖1:
“Rote Burg(紅堡)”實景1:
截圖2:
“Rote Burg(紅堡)”實景2:
第一集 18:30
實地拍攝角度: Saturn am Alexanderplatz 土星電器城亞歷山大廣場店
地址:Alexanderplatz 3,10178 Berlin
谷歌地圖詳情:
從上圖左上角的城市快軌S-Bahn上看Saturn土星電器城
城市快軌S-Bahn在谷歌地圖上的位置:
為什么我說這部劇是蓋世太保養(yǎng)成記呢?諸如魏瑪共和國的世態(tài)萬象不是更好麼?貼合片名《babylon berlin》,那就先說片名好了,這個高明的片名,直接奠定了整部劇的優(yōu)秀,berlin前面加個babylon,讓人好費解。孤陋寡聞如我,百度了babylon,得到的解釋是:巴比倫,奢華淫靡的城市,任何大的富庶的或罪惡的城市。一個簡單的片名,暴露了編劇的文學素養(yǎng),媽也,太高超了,不就是要講當時柏林這座城市的奢華淫靡嘛,比喻象征全用上了,babylon/berlin兩個單詞首尾字母還一樣,順便又給優(yōu)秀的導演一次設計精巧片頭的機會。
那么就繼續(xù)講講這個讓我“愛不釋眼”的片頭好了,因為嘛,babylon/berlin兩個單詞首尾字母一樣,正好可以組成一個圓形,這個組合的圓形被設計為萬花筒,片頭的每一幀影像都以萬花筒呈現(xiàn),一則代表柏林這座城市中的萬種世相,二則表示當時身處柏林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的分裂、癲狂和迷亂。所以呢,片名和片頭點題點得精準又不失巧妙,可這僅僅只是導演和編劇十分之一的優(yōu)秀喲。
令我著迷的本劇的劇本,有著萬花筒般令人眩暈迷亂的錯綜情節(jié)和宏大背景,題材的多樣使之更加復雜。簡單地說,這是一個放在一戰(zhàn)后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有著多種政治背景下的犯罪刑偵劇,可以說綜合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刑偵題材以及懸疑。整個故事情節(jié)由案件推動,同時支線情節(jié)交錯進行。第一季的主線案件是搗毀黃色錄像帶任務(屬于政治任務),支線情節(jié)主要是一班夾帶私貨的火車,由此引出當時存在于德國國內(nèi)的多個政治派別,其中有托洛斯基派、德國共產(chǎn)黨(紅色堡壘)、亞梅利亞人(黑社會)、執(zhí)政的社會民主黨等等。政治背景的交代在第一季中還是較為模糊的,一些主要人物的動機也不明確,所以第一季的故事主體是當時魏瑪共和國的首都柏林萬象的展現(xiàn),作為第二季的序幕,它展現(xiàn)的不僅是那些政治派別或組織,還有當時柏林從底層到上層的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浮華之下的亂象,盛景背后的荒唐,拉開了這座巴比倫之城的帷幕。而從第二季開始故事的主線則轉(zhuǎn)向那班夾帶私貨的火車,支線主要是越來越明晰的政治斗爭,政治派別從極左到極右一一浮現(xiàn),除了第一季已出現(xiàn)的托洛斯基派、德國共產(chǎn)黨、亞梅利亞人之外,劇中幾個主要人物的保皇派或民族主義者的身份也漸次顯露,最后政治身份不一的各個團伙全部聚焦在火車事件中。所以呢,雖然這個劇本背景繁復,卻作了戲劇化的巧合處理,在繁復的政治背景下講了一個偵探故事,再從偵查過程中牽扯出政治斗爭,而這一切由火車引起至火車結(jié)束,畫了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圓,完美。
這樣復雜的劇本著實考驗導演的調(diào)度功力,在我看來,作為鋪墊的第一季更加優(yōu)秀,這一季通過劇情的鋪開展示了柏林這座巴比倫之城的眾生世相,這是魏瑪共和國腐化和衰敗的開端,同時也是蓋世太保養(yǎng)成的客觀環(huán)境,這會不會使你想到究竟是法西斯選擇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選擇了法西斯?反正我是想了,其實淺薄如我連納粹是什么都不知道,看懂這部電視劇對我來說何其困難。不過一部電視劇可以激起厭惡政治的我對魏瑪共和國歷史的興趣,足以說明導演和編劇的能耐。還是回到導演的鏡頭語言,由他的鏡頭語言我看到了一朵惡之花帶著死亡氣息的美,所謂美則美矣,然絕望也。比如第一季的某一集開篇,伴隨著一首優(yōu)美的萊茵小調(diào),鏡頭劃過清晨薄霧中柏林護城河的河面,色調(diào)濃郁而冷峻,之后鏡頭下沉至河水中,是一具慘白的尸體,這便是本劇的基調(diào),BGM很美,色調(diào)很美,展示的卻是混亂不安和死亡。而導演尤為擅長且運用最為圓熟的則是剪輯和蒙太奇,配合主線和各個支線情節(jié)的相互交錯展開的,往往是一首歌曲和一段快速的蒙太奇,殺戮和狂歡同時進行,輕而易舉將故事推向高潮。
最后回到人物,也是我的主題,蓋世太保,這是在拉開帷幕的第一季后,第二季逐漸展露出的主題,聚集在了人物身上。劇中的兩個警察,Gereon和Bruno,是刻畫最飽滿、多面、真實的人物,他們都有善良、正義感的一面,作為警察,業(yè)務能力也都不差,同時他們也都參加過一戰(zhàn),Gereon是帶著父母的嫌棄和心愛的女人成了嫂子的苦痛參加了一戰(zhàn),卻帶著戰(zhàn)爭心理創(chuàng)傷和沒有救哥哥的自責回來;而Bruno呢,雖然沒有交代,我猜想是帶著德皇的使命而去卻失敗而歸,一心想著重振軍國主義的雄風。于是他們的區(qū)別也是顯而易見的,Bruno是政治信仰堅定的?;逝?,聯(lián)合黑色國防軍企圖發(fā)動政變復辟帝制,復辟帝制的目的在于繼續(xù)走軍國主義的老路。Gereon只是一名執(zhí)行者,他沒有政治理想,剛開始來柏林是執(zhí)行父親交代的任務,如果說他有什么想法或觀念,就是Bruno在最后一集跟他說的“你只會照章辦事”,Gereon這樣的人,在社會民主黨議員本達的手下,他可以成功阻止了一場政變,而在未來的法西斯分子手下呢,他就是傳說中的蓋世太保,事實也說明了他也確實成為了希特勒上臺前秘密警察組織的頭目。
于是babylon berlin這部原本看起來是揭示柏林社會萬象的電視劇,在男主角的身上我們卻看出了一個蓋世太保養(yǎng)成記的故事。而這個蓋世太保的前身Gereon怎么看也不像會讓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的人物,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他和Bruno義無反顧地燒掉可以作為保命符的幾卷高級官員的黃色錄像帶的時候,一起仰天長嘯,Gereon看到了自己的父親也出現(xiàn)在黃色錄像帶中,失望地再也不回科隆而留在了柏林,雖然這一對亂世雙雄無法改變魏瑪共和國的亂象,但我也希望停留在那一刻,他們還保有警察的自豪和尊嚴,而不用為了各自所代表的政治集團倒戈相向。
必有劇透 按季更新 第一季共三篇
好了回到時間線,夜總會舞會之后,發(fā)生了大家都一臉懵逼的場面,格里安居然跟房東太太搞在一起了。試想那晚發(fā)生了什么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國榮、劉嘉玲和袁詠儀的《金枝玉葉》,里面有一場戲是張國榮的角色對袁詠儀產(chǎn)生了感覺但以為她是男人因此沒敢怎么樣,回家忍不住就睡了自己的女朋友(即劉嘉玲的角色)。我腦補的就是這樣類似的設定,生理上的補償。尤其是從房東太太后來一系列的反應來看,一晚就被睡服?。簭臐M臉死灰到滿臉光彩,連愚鈍的Bruno太太都察覺到了說你越來越漂亮了,雖然大家吐槽說這廖凡一樣的臉不知道怎么夸的下口,但你不得不說久旱逢甘霖啊狀態(tài)是不一樣,演員和導演的功力是到位的。在格里安要搬走來告別的時候,房東太太沒有開門,看的出來是真?zhèn)?。順便提一下她那一襲黑衣坐在紅色絲絨單人沙發(fā)上手里一根煙的畫面還是很美的和很憂郁的,油畫一樣的質(zhì)感。
第一季的高潮和大結(jié)局是男主007一般的表現(xiàn)得到了膠片并燒毀了膠片,為第一季做了交代,同時形成了格里安這個人物的轉(zhuǎn)折點,這件事之后的格里安,在心理層面即將發(fā)生一系列變化。這也是我認為發(fā)展CP關系只是結(jié)果,更重要的是看到兩位主角的個人內(nèi)心成長之路,然后就能更好的理解,為什么他們走到了一起。
那么對格里安來說,出身在官二代家庭,上頭有個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的哥哥,爸媽從小就有意無意顯露出你不如你哥,然后他遇到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理想型女生,結(jié)果這女生在兩兄弟之間搖擺不定,最后懷上了哥哥的孩子變成了嫂子。經(jīng)歷了這些的格里安內(nèi)心應該是充滿了得不到父輩認可的自卑感和種間競爭的失敗感的,這種感覺被深深壓抑在自己的潛意識中,直到在戰(zhàn)場這樣一個極端環(huán)境下,潛意識被釋放出來做出了那樣一個人神共憤的舉動,后來他連自己都沒法自圓其說,從情感和理性層面都沒有辦法自洽。不知道格里安是如何度過那一個個夜晚的,當獨自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的時候,他無法直視,最后選擇了逃避、欺騙自己和別人、逐步變成生理心理疾病和依賴藥物。這也一直是心理醫(yī)生在幫他尋找的根源和面對的真相,是他這個病例心理治愈的關鍵點。
再看下格里安與母親的關系,他一直以來的怨念是母親認為該回來的是阿諾而不是他,這事情被反復提到,可見是他情感上過不去的一道坎,那么投射到格里安與女性的關系上,就是要跟哥哥競爭才能獲得情感滿足?這會不會就是一直與嫂子保持著偷情關系的源動力?如果哥哥從中撤出了,比如哥哥死了,這種關系反而維持不下去了,看劇情發(fā)展這樣解釋基本符合邏輯。
膠片找到后父親人設徹底崩塌了,基本上格里安建立在父權基礎上的世界觀都崩塌了(查案期間每次給父親打電話匯報進展格里安都顯得那么緊張,可見是很想完成任務獲得父親的認可的),這件事促動了格里安想要與過去的一切告別,他決心不再回頭,留在柏林,并要跟嫂子分手。這是想要一切重新開始的標志。在告別信中說實話我一點沒看出來他跟嫂子情感上有什么割舍不下,只是找了個理由想要盡快跟過去拜拜重新開始。
《圣經(jīng)?啟示錄》中這樣寫道:
“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掉猶太國,將以色列的圣城耶路撒冷拆為一片廢墟,近萬猶太人連同他們的國王,被擄到巴比倫,這就是歷史上“巴比倫之囚”事件。
恐怕正是這樣的亡國之恨,讓猶太人在舊約里將此處憤怒地稱為變亂之城。在巴別塔的傳說中,巴比倫國王妄圖造出通天的巴別塔,而被上帝忌諱。上帝把人類分裂成不同語言的群體,高塔因人們無法合作而停工。巴別塔暗示人類的狂妄自大,最終走向戰(zhàn)亂叢生。
1929年的柏林也是這樣一個各方勢力輪番登場,動蕩不安的城市。歷史上著名的魏瑪憲法,現(xiàn)今的《德國基本法》仍保留著魏瑪憲法的少許條文,它真正的民主思想無法在魏瑪時期實現(xiàn)。最后魏瑪共和國選出希特勒這樣的元首,專制獨裁,引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巴比倫柏林是典型的小切口大制作。導演巧妙地選擇這一時期的普通人,警察局的風紀檢查員,作為一切事件的關聯(lián)者。
他是科隆來的警官,格里安。表面上在掃黃,收繳無數(shù)黃片,而暗地里還背負著其他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不光彩的,直接地揭露官員的黑暗腐化。
格里安完成“使命”后又將何去何從,是第一季留下的謎。他患有戰(zhàn)后PTSD,處于政客、黑幫、國防軍權力的漩渦,他在柏林如浮萍一般,沒向任何勢力靠攏。
一戰(zhàn)后期德國戰(zhàn)爭失利,為應付戰(zhàn)爭的龐大經(jīng)費,人民生活艱難。這時工人舉行罷工,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掀起民主革命。社會民主黨宣布建立魏瑪共和國,成為執(zhí)政政黨。
而國防軍把戰(zhàn)爭失敗歸因于這場革命?!叭绻麤]有革命,我們會取得勝利。”這樣荒唐的說法,在當時卻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
這列火車是黃片膠卷外的另一個線索。表面上火車里裝著德國最大鋼鐵商,尼森的貨物。而尼森與國防軍在一條船上,火車牽扯到許多勢力,國防軍、社會民主黨、“紅色堡壘”、黑幫、蘇聯(lián)。
除了國防軍走私的武器外,火車上還有一車廂的金條。阿列克謝·卡達克夫是“紅色堡壘”的核心人物,他們要將黃金送往伊斯坦布爾,資助托洛茨基革命。卡達克夫的情人,斯維特拉娜覬覦著金條,同時這個女人身份成迷。
斯維特拉娜唱著“塵歸塵,土歸土,浮生若夢,徒手隨風”,一邊是亂世浮華、紙醉金迷的狂歡,另一邊是由于她的背叛,遭到蘇聯(lián)使館屠殺的“紅色堡壘”成員們。
格里安與女主夏洛特,也在共同調(diào)查這列火車。夏洛特在調(diào)查中表現(xiàn)出非凡的才能,但她最初接近格里安,卻是別有陰謀。
夏洛特住在貧民窟,白天在警察局做臨時的文書工作,夜晚去夜總會跳舞,還與有錢的顧客進行性交易。但她從未向貧窮、骯臟、黑暗的生活妥協(xié),她聰明而有野心,堅定地朝目標努力。
這時的警察局,有53個男廁所,但只有5個女廁所。女性在社會的生存空間受到強烈的擠壓,即使受過教育,許多女人仍找不到工作。為了生存,她們從事賣淫。
我們跟隨著夏洛特穿過貧民窟,看見街道上失業(yè)的人群,乞討的兒童,色情場所中紙醉金迷的警察和官員們,排著隊進教堂庇護所的婦女,手眼通天的黑幫。
夏洛特眼睛里的光芒,是壓抑陰暗的環(huán)境中充滿生機的美好。正如她第一次在廁所偶遇格里安,給渾身抽搐的他喂藥。即使周圍有再多的陰謀漩渦,他們未來發(fā)生的愛情,是治愈對方的強大力量。
片子的主線很明確,就是為了給科隆市議員銷毀不雅錄像帶,但這一條主線放在紙醉金迷,暗藏危機的魏瑪共和國的背景下就很有意思,各種真實歷史事件構(gòu)成的支線是本劇最大的亮點,托洛茨基的黃金,德國共產(chǎn)黨在5月1的流血事件,軍國主義的黑色國防軍的復仇,對德國社民黨的敵視,魏瑪建制派對黑色國防軍的提防和遏制,每一條支線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再加上本劇對于戰(zhàn)后的ptsd的士兵,失業(yè)的工人,沒有生活保障的底層人民,夜店里奢靡的德國人,種種魔幻場景的疊加描繪了一副魏瑪共和國的浮世繪。不管是書還是影視作品,市面上都少有對魏瑪共和國的詳細研究,所以像巴比倫柏林這樣的德劇與其說是娛樂作品,不如說是一個文獻,讓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在希特勒上臺前魏瑪共和國的樣子,也給希特勒為什么上臺留了一個很好的注解
希特勒上臺前的德國。犯罪+懸疑+時代。多線敘事,精致場景,迷幻配樂。一切還只是開始。
神劇先mark下。謝謝魚哥推薦
湯姆大叔轉(zhuǎn)劇之后真驚艷。有生之年能不能等到一部巴比倫上海呢。
山雨欲來,時代變革前,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會是例外,殊不知早已是歷史的齒輪。官商勾結(jié),黑色交易,政治權力,錯綜復雜的多線敘事描繪出一幅當時德國社會的全景圖。色情場所的奢華迷離拼湊僅有的華麗,劇中的打光和攝影極為精致。第二集最后槍戰(zhàn)的太棒,就像用《歌廳》的手法剪輯了《無恥混蛋》。
史上投資最大的德劇,被稱為“十年來全球最佳劇集”,果然牛逼的一塌糊涂,即便是最好的國產(chǎn)劇,跟人家也差著好幾條長安街。
兒子給爸爸找性愛錄像帶的故事?
神劇,尺度堪比HBO,但又帶著德劇制造的嚴肅正劇范兒,一樁桃色丑聞背后的政治角力,非常引人入勝的設定,尤其是光影和構(gòu)圖非常驚艷, 暗黑又復古,刺激又香艷。
那個年代蹦迪還有套路的啊。。。。。。。。動作統(tǒng)一得像廣播體操,還有人在臺上領操。。。。。。
鐵路迷就問一個問題,火車是怎么從用寬軌的蘇聯(lián)開到用標準軌的德國的???
Christopher Isherwood鬼混過的柏林就是這樣吧
第三季結(jié)束后,男主角又上了戰(zhàn)場無縫續(xù)接《我們的父輩》……
我這人完全沒法抗拒Raymond Chandler-esque風格的東西
第一次看德語的劇,看了兩集就很喜歡。畢竟被奶飛HBO養(yǎng)得口味很高的自己,找到一部對胃口的劇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這部劇的優(yōu)點是劇情緊湊,角色眾多,各勢力和利益方都值得去回味和深入解讀,最重要的還是時代感的還原,真的非常入戲。繼續(xù)追,希望不會爛尾~
懷舊神劇 細節(jié)大贊 有幾場拍得很飛
可與《柏林亞歷山大廣場》對照,相同的社會背景——一戰(zhàn)戰(zhàn)后創(chuàng)傷對個體與民眾心理的影響,各方勢力與國內(nèi)外諸政黨盤根錯節(jié)、錯綜復雜的利益制掣關系;湯姆·提克威拿手的多線敘事傾力運用,描摹政治狂潮風雨欲來前夕的全景圖,群像相當考驗腦力與劇本,各條線索懸疑感并進,合力拼湊細節(jié)。配樂佳。
史上最貴德劇,燒錢燒出了一幅華麗麗的魏瑪?shù)聡∈览L,格局大(試圖描繪納粹上臺前的德國社會眾生相),著眼?。ㄓ梢涣谢疖囈l(fā)的系列案件),畫面養(yǎng)眼,攝影音樂奇佳,各國的電視劇都奔著電影的制作水準去了。目前已預定三季,這樣的劇集請多拍幾季好嘛!
看了兩集以后,竟然在柏林街頭遇到了男主,于是繼續(xù)看了下去。
(9/10)魏瑪共和國末期百態(tài)。第一集街上幾百人全是群眾演員,并非電腦特效。和以往魏瑪題材只能和納粹掛勾不同,這部的主角是共產(chǎn)黨、?;逝?、黑幫、還有維護即將倒塌大廈的魏瑪官員。德國曾距離全面赤化如此之近,也受到復辟的威脅,而議員則為保護來之不易的共和成果不擇手段。珍惜共和成果的人很多,但執(zhí)意倒退搞領袖崇拜的亦不少,在一系列你死我活的斗爭中,最后卻是納粹的上臺。(這是第一季,準備擼第二季去了。)
女豬是妥妥的斜杠青年,白天警局文員,晚上pub不可描述 咳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