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克勞斯執(zhí)導,基于他導演的同名紀錄片,講述美國入侵阿富汗期間,一名年輕士兵Adam目睹自己隊上的其他新兵殺害無辜平民,考慮將他們報告給上級。而這支全副武裝、越來越暴力的小隊,也開始懷疑自己的隊伍中有人背叛了他們。斯卡斯加德飾演的中士強迫Adam殺死平民,不然就殺死他。
YUN短評:
不擅長記名字,影片的故事,人物,情節(jié)都相對簡單1.5倍速看完
心理:
戰(zhàn)爭和殺戮對一個人的心理影響巨大
安迪不能算是一個堅強的戰(zhàn)士
他有自己的堅持
也因為自己不夠堅持
所以犯下了錯誤
所以三年牢獄也不值得同情
告密也不敢,殺戮也不敢,堅持也沒做到
戰(zhàn)爭和環(huán)境摧毀了他本就不夠強大的內心
位置:
安迪扮演的角色是不受歡迎先生
每個團隊中都可能會有類似的人存在
作為領導者,上士的處理方式和溝通方式是正確的
作為不受歡迎的個體
安迪也想融入團隊(同流合污,臭味相投)
最后的錯誤是掙扎過后的選擇
在團隊中,先看清狀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比明白以后再去改變角色要容易的多
看清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
戰(zhàn)爭:
放大了看
這些士兵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個體
但最后都因為戰(zhàn)爭受到懲罰
不是真正反恐的戰(zhàn)爭都是殺戮
不要讓戰(zhàn)爭變成霸權國家政客的游戲
《殺戮部隊》,非常優(yōu)秀的反戰(zhàn)電影。人物刻畫有力,鏡頭干凈簡潔流暢,簡單的從一名新兵的成長切入,不講英勇無畏,不講戰(zhàn)友情,甚至沒有什么戰(zhàn)斗和暴力的畫面,簡單幾筆,就深刻勾劃出人性的惡和善良者的絕望。集體榮譽的滅失,孤立甚至死亡的威脅,與最基本善惡觀的對立,戰(zhàn)爭和現實,永遠都是如此的殘酷!
The Kill Team 其實對應電影的主題更多應該翻譯為謀殺部隊。電影圍繞的是戰(zhàn)爭小隊在戰(zhàn)爭中謀殺了無辜的人,所以比起殺戮,謀殺可能更符合電影的主題。
想給這部電影正名,不管他人什么評價,我覺得6+的分數明顯是低估了。 畫面上講,電影很干凈,視聽語言非常舒服,剪輯很流暢,一點都不托泥帶水,后續(xù)會舉例子,角色塑造也很漂亮,可見編劇很有功底,另外演員都很年輕,但是演技都在線。
電影開頭就用非常簡短的幾個鏡頭和臺詞交代了當兵對于男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分別為臥室中女友朋友告知女友出軌,晚上和父親聊天,機場見到別人對自己敬禮,每個鏡頭都非常簡潔有力,互相連貫(從前一天準備出發(fā)到機場),敘事性很強。
之后乘坐悍馬來到一個居民點,這里的安排也很有味道,在車上一個新兵和男主開玩笑,整個氣氛還很輕松。 特別是在男主搜查當地居民卻被嚇到摔倒在地,被其他士兵嘲笑,輕松的氛圍達到高潮。 這一行為被中士訓斥,并告誡他們要尊重當地居民,下一秒卻被炸彈炸得粉碎。這也是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爆炸的瞬間鏡頭就被切走,一種反高潮的處理,不去描寫畫面上的慘痛,更多得是讓觀眾內心產生觸動,作為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這樣的處理方式無疑很正確。為什么要著重描寫這個中士,一方面是情節(jié)轉換的作用,使電影從這里開始慢慢醞釀沉重的氣氛;另一方面為后續(xù)新出現的中士做鋪墊,前后兩者性格產生對比。
新中士帶著他們去居民點時,這次車里的氣氛就異常沉重和前面類似的鏡頭產生對比,使得觀眾和角色一樣沉浸在之前事件中的氣氛。
電影中臺詞、俚語等也十分講究,語言簡短有力,每個角色之間的臺詞也十分有標識性,特別是中士和男主。
電影中音樂的運用也很贊,全片運用音樂的場景不多,但是每一次使用都恰到好處。
類似的處理還有特別多...總的來講這部戰(zhàn)爭電影不從很高的緯度去講戰(zhàn)爭,比如狙擊手里面的英雄角色,描繪許多的戰(zhàn)爭畫面,而是從一個普通新兵成長的角度去描述戰(zhàn)爭,包括他的領導他的戰(zhàn)友,使得軍營生活變得十分立體,沒有那種犧牲后的煽情畫面,沒有遇到敵人后的英勇沖鋒,但卻是戰(zhàn)爭最真實最樸實的一面,這就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它的內核就是真實,其次是與之相對應的電影處理手法和視聽藝術。并沒有最好的視聽藝術,只有與電影內核最匹配的手法和技巧,我覺得這部電影做到了,對于戰(zhàn)爭題材電影愛好者,我覺得這是一部不可多得,不能錯過的電影。
之前在美國看過這件事的報告,沒有電影里那么可怕。但看了電影我又在想,事實報告真的就是事實嗎?美軍喜歡夸大美化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真實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戰(zhàn)爭是可以把人逼瘋的尤其是你又是占盡優(yōu)勢的那一方。更可怕的是這只是爆出來的,那些沒爆出來的有多少呢?美國宣傳打死的恐怖分子里有多少是老百姓呢?
戰(zhàn)爭里沒有贏家——《殺戮部隊》
今天聊聊電影《殺戮部隊》。
片名The Kill Team (2019),別名殺戮小隊。
本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影片通過一名新入伍美軍士兵的視角,講述發(fā)生在阿富汗美軍屠殺當地平民的故事。
安德魯·布里格曼年僅21歲,是一名新征入伍的新兵蛋子。他的第一次外出執(zhí)行任務就是前往阿富汗戰(zhàn)區(qū),在這里他需要跟隨小隊長執(zhí)行各種戰(zhàn)斗任務。在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安德魯·布里格曼發(fā)現了很多不同尋常的事情,在道德與自我掙扎之間,他不得不做出選擇。
安德魯·布里格曼很自豪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士兵為國效力,也很樂意前往戰(zhàn)區(qū)感受戰(zhàn)爭最前線。他的家人為他參軍感到自豪,路人對這位新兵也紛紛致敬,這一切都讓安德魯·布里格曼覺得參軍無比光榮。
但在阿富汗戰(zhàn)區(qū),安德魯·布里格曼的感受完全不同,在這里并沒有敵人和自己打正面,等待自己的永遠是不知道哪里冒出來的人肉炸彈和埋在哪里的地雷。
他的第一任隊長就是被地雷炸沒了的,而且就死在安德魯·布里格曼的眼前,這讓他看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盡管這里沒有陣地戰(zhàn),危險依舊無處不在。
安德魯·布里格曼第二任隊長走馬上任之后,一直向他灌輸戰(zhàn)爭要先下手為強,他的戰(zhàn)友也一直拿各種事例向他“證明”,在這里并沒有士兵和平民的區(qū)別,有一切機會就要主動出擊,打到敵人無法還手才行。
安德魯·布里格曼第一任隊長的死亡給了他很大觸動,也讓他對戰(zhàn)爭充滿畏懼,他也漸漸接受了隊友們的一套理論,不管在眼前的敵人是否有武器,都應該主動出擊。
不過安德魯·布里格曼很快發(fā)現他所在的小隊似乎總能遇到來襲敵人,當地居民總會用各種武器進攻小隊,而且總能被小隊們提前發(fā)現并先發(fā)制人。
起先安德魯·布里格曼的隊友還對他遮遮掩掩,隨著時間長了,他的隊友也將安德魯·布里格曼當做自己人了,不再對他有所掩飾。安德魯·布里格曼發(fā)現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隊友刻意而為。
他的隊友們“收藏”著各種當地特有的槍支彈藥,每次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就殺掉幾個平民,然后在平民身邊擺放武器,制造“襲擊”假象。
這是明顯的戰(zhàn)爭犯罪行為,安德魯·布里格曼陷入了深深地糾結。究竟是向上級告發(fā)小隊犯罪行為,還是昧著良心和他們同流合污?
起先安德魯·布里格曼也是充滿正義感的小伙子,義憤填膺地想要曝光這些罪行。但在隊長殺雞儆猴和隊友們低調的威脅之后,他屈服了,只要這些小隊隊友愿意,完全可以制造自己意外身亡事件,并將兇手推給當地平民,并且再殺掉幾個平民邀功。
安德魯·布里格曼將何去何從。不是當事人永遠想象不到他但是承受的壓力。置身事外時,大家可能會覺得并沒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檢舉揭發(fā)嗎。
要知道美軍一直有著護短的傳統,很可能還沒能等到正義審判,說不定自己就被弄死了。安德魯·布里格曼想要正義,但也想活下去,總不能白白把自己的命搭進去。
影片并沒有討論美軍入侵阿富汗的合法性,只是討論了士兵屠殺平民的問題。其實美國人能在自己國家好好待著,世界一點也不會亂。
美國將一個主權國家攪得天翻地覆,而且沒有能夠兌現當初的任何承諾,除了將兩個國家拖進戰(zhàn)爭泥潭,一無是處。占領別的國家后,還不許當地居民反抗,想想簡直就是強盜邏輯。
再看美國的軍隊,在當地濫殺無辜屠殺平民,和二戰(zhàn)時期的大屠殺能有多少區(qū)別呢,頂多就是有個自欺欺人的偽造現場罷了。這種偽造現場除了騙騙本國國民,根本經不住推敲。
沒有侵略會有反抗嗎?
美國士兵屠殺平民,理由是平民包庇炸彈客。拜托動動腦子,美軍才是入侵主權國家的入侵者,反抗斗士趕走入侵者,平民幫助反抗軍難道錯了么。就像日本鬼子抓捕抗日戰(zhàn)士時屠殺掩護戰(zhàn)士的村民一樣,美軍的行為性質一樣。
別看安德魯·布里格曼也是個熱血青年,但絕不是嗜血青年。他有勇氣站出來揭露真相令人敬佩,事件曝光后美軍又一次顏面掃地。
但美軍隨即展示出了他們的強勢,影片結尾一筆帶過了處理結果。真實情況是,駐阿富汗美軍濫殺平民曝光后,12名美軍士兵遭逮捕。檢方指控22歲的下士杰里米·莫洛克等5人故意殺害3名阿富汗平民,指控另外7人合謀掩蓋罪行。美國陸軍女發(fā)言人特納說,故意殺人罪名成立可致法庭判處死刑,但陸軍方面不會要求法庭作出死刑判決。也就是說,阿富汗平民隨便殺,自己人意思意思就行了,只處理幾個當事人,負有管理責任的屁事沒有。
最終的結果下士杰里米·莫洛克承認犯下3項殺人罪、一項共謀罪、一項妨礙公正罪和一項非法使用毒品罪,法官夸西·霍克斯說,他最初有意判處莫洛克終身監(jiān)禁,允許假釋,但莫洛克愿意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認罪并轉作“污點證人”,因而獲得減刑,獲判24年監(jiān)禁,大約7年后有假釋資格。而上士卡爾文·吉布斯,已經被降級為列兵,并被取消所有工資和其他收益,被判終身監(jiān)禁后,將在一個軍事監(jiān)獄服刑。而電影主人公被判了三年。
戰(zhàn)爭里沒有贏家,
我們人人都有罪。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
無論結果是怎樣 只有良知讓人心安
進退兩難時 我們都應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覺得男主角的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有良知辨是非,在困惑的時候相信父母懂得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在中國家庭里,有多少報喜不報憂的。
另外,結尾確實太草率了,本來也才1小時20分鐘,為什么不拍拍判決的結局已經影響的結果。這樣不僅可以揭露事情的真相,也能夠有警示作用吧。
Deeks這樣的好Team Leader,不多見啊。全片看完下來我只記得主角少吃了一片牛扒... 暈
再一次證明了美利堅對文化作品題材的包容。選角很好。
集體行動的邏輯就是隨大流,拒絕同流合污的代價就是被孤立和批斗,不能當人也做不了狗,只能在夾縫里尷尬地掙扎。啊~集體無處不在
電影本身很一般,但是能上映就是牛批!這個國家允許有不同的聲音
0331想看。職場霸凌。army。staff serg無期。只有結尾有槍戰(zhàn),配樂特別響/加戲特別多。as基本上沒得發(fā)揮。劇本怎么寫成這樣功課做得太差了。哎哎哎!資源太虐了。
6.5分,建議看配著原紀錄片觀看。很好的故事,但被拍得寡淡如水。對紀錄片進行戲劇化改編意味著需要大量藝術加工,它與紀錄片完全是兩種表現形式,但紀錄片影人克勞斯在戲劇沖突、氛圍營造和節(jié)奏控制上差強人意,戲劇化并不成功。另外,電影對于視覺的處理(攝影和置景)很明顯參考了美軍戰(zhàn)地紀錄影像,臨場感比較強,這點值得表揚。斯卡加斯德的表演到位,妥妥暗黑版的《殺戮一代》的“冰人”。換個導演和編劇來制作這部片子也許會更好。
真實改編?結果演繹?反戰(zhàn)反殺戮,懸疑無戰(zhàn)術,平緩無趣。
非常優(yōu)秀的反戰(zhàn)電影。人物刻畫有力,鏡頭干凈簡潔流暢,簡單的從一名新兵的成長切入,不講英勇無畏,不講戰(zhàn)友情,甚至沒有什么戰(zhàn)斗和暴力的畫面,簡單幾筆,就深刻勾劃出人性的惡和善良者的絕望。
拍得好淺顯 如果不是為了舔nat wolff和E大的顏真的看不下去噢 哎想念每天和小賴針對這些東西激情辯論了哈哈哈哈 比如什么us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去中東啥的
除了還原“殺戮”過程外對后續(xù)余波幾乎毫無涉及,片尾字幕潦草交代,顯然有些避重就輕了。
我非常的憤怒我感到惡心閹割自由的比那些暴行的更讓我感到惡心。這些都是片外之話!
戰(zhàn)爭中的無奈。美國士兵的行為讓我聯想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小日本槍殺平民的行為一樣
四九年入國軍的感覺,當然,是被迫的?;诒黄冗@點,量刑上可以再輕一點。
美軍在阿富汗借反恐之名獵殺平民的真事改編,太像在看美劇。越來越喜歡看四哥演壞蛋了嘻嘻…
作為有正義感的人,與主角頗為感同身受。另外輿論宣傳下,如果你秉持一種跟別人不一樣的觀點,那么那些人都是你的潛在敵人,攻擊你的對象。在free的情況下,或者你沒余力消費自己想要的,那么別人給你灌輸什么你就會。拯救大兵瑞恩,群眾路線,美式好萊塢。
不覺得這是“集體”的問題,而是“好”與“不好”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的一環(huán)。身處其中的人,除了鏡子里的sergeant,其他都是不好的。男人之所以不艸男人,是因為太硬辦不下身來,不然如果有可以拿來玩的東西,let's have fun的東西,party的東西都可以拿來,肌肉男,hard男,這個sergeant代表的意識形態(tài)塑造的一環(huán),就是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化身,傳喚的個人。成為奴役一切供己享受(任何part)的強者,一切違逆道德的欲望不過是需要一個借口。健身的快感,在于我越來越接近那個sergeant,那個強者,那個鏡子里一套觀念體系的化身,成為它本身,這個過程,就是享受的,對自己好的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就是如此。
事件原型沒片子里那么嚇人。
其實就五分左右,內容太過單薄,一幕幕鏡頭就像一個沒用的繁瑣的鋪墊,沒有價值,更像在練習拍攝??傮w而言,藝術感差太多了。本來是沖著戰(zhàn)爭及反戰(zhàn)題材去的,結果很失望。本片更像是一個心靈正直的人在集體中的反抗及同化。為何挨打的人一上訴就成功的如此簡單,而我們的男主還沉浸在不能做叛徒的恐懼中。
把自己導演的同名紀錄片改編成劇情片,用比較“笨拙”的手法還原或想象事件,平鋪直敘,不差,但平庸。
對這種“紀錄片轉劇情片”背景出身的導演和作品總是感到有些驚嘆,因為要在當中數個階段和時間都一直保有這么大的熱情,實在不易。(當然缺點也是成片在兩個類型模糊不清)。只能說在之前的干聊訪問基礎上多了事件主人公的心理回響,還有“告密者”作為一個戰(zhàn)士的同理心和道德掙扎;Nat比此前進步很多,四哥身材特寫我可,完成度良好的戰(zhàn)爭小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