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馬斯(提姆·卡爾克霍夫 Tim Kalkhof 飾)是一名年輕的蛋糕師傅,某日,他邂逅了英俊帥氣的歐倫(羅伊·米勒 Roy Miller 飾),兩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實際上,歐倫在耶路撒冷已有家室,只是和妻子聚少離多。
一天,湯馬斯意外的收到了歐倫的死訊,心碎欲絕的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前往耶路撒冷去探訪歐倫的妻子。在那里,湯馬斯見到了這個同樣傷心的女人安娜(莎拉·埃德勒 Sarah Adler 飾)。湯馬斯隱瞞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留在了安娜所經(jīng)營的咖啡店里打工,哪知道他做甜品的手藝很快就獲得了當?shù)鼐用駛兊南矏?,安娜也對這個男人日漸親近起來。
先說題外話,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寫影評,希望能慢慢堅持
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它是國外某個電影節(jié)的開幕片(記得是),更因為它是我偏愛的bl標簽片。原本對劇情是沒有多大興趣的,但是這部戲的演員把所有的細節(jié)都表現(xiàn)得很好,使劇情上升了一個等級。
男主的拿手糕點是黑森林,入口的巧克力是苦的,然而卻又有奶油在調劑,使得人欲罷不能。埃文一開始是不想在家里出柜的,但是,從后來他妻子的對話中,可以知道,他已經(jīng)迷戀上這種黑森林之愛了。我知道,伊斯蘭教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是十分鄙夷的,這苦,他想要堅持熬過去。
當埃文死后,男主去尋找他的足跡,一點一點進入他的生活,幫助他的妻子擺托困境,以他的角度與他的妻子在一起(真的這一段拍得最好)(有點像ciao的結尾,兩個人最后融為一體)。兩個相似的人才會互相吸引。雖然隱瞞了一切,但在最后,被趕走時,也意識到這樣做是對他妻子的另一種傷害。不管怎樣他帶給妻子過甜,幫助孩子走出困境過。(話說,我有點佩服男主堅持只在一家店找工作的精神,雖然這是套路)
女主有點悲劇色彩,剛開始以為丈夫是出軌了,結果是要出柜了。好不容易找到丈夫的替代人(還在某方面那么像),結果人家愛的是你的老公(哇,越想越可憐),好不容易生意有起事,就被停了證書(我覺得那個派證書的對女主有意思,才這樣報復)。不過,女主是軟弱的,她在知道丈夫在外面有人后也只是讓他走,在他去世后也不敢看遺物,聽語音信箱,對自己不相信的宗教不敢反抗,這才會有悲劇。
偶然在QAF站上看到了電影簡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觀看過程十分順暢,情緒隨故事有起有伏,雖談不上是大制作,影片也不是十全十美,但也算得上是最近難得感觸頗深的電影了。IMDB和豆瓣評分都在7以上,表現(xiàn)不錯。影片獲得2018年Ophir Award最佳影片(以色列版本奧斯卡),并代表以色列推選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未能獲得提名。我避免去看其他評論,趁著剛看完情緒上頭,做一些搜索功課,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理一理。
整體影片格局并不大,故事談不上新穎,但人物設定卻讓小故事有了發(fā)揮空間。有妻有子、事業(yè)有成的以色列猶太人Oren經(jīng)常到德國出差,在柏林一家烘焙店邂逅了烘焙師Thomas。兩人斷斷續(xù)續(xù)勾搭了一年多,直到Oren在一次意外車禍中去世。得知噩耗的Thomas后趕往耶路撒冷,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這場車禍的信息和Oren的另一半生活,卻深深卷入了Oren妻子Anat的生活。
關于電影風格
除后半段插入一段回憶,影片其余部分都是順敘。整體敘事風格十分克制精簡,對話不多,但特意留了近景鏡頭捕捉人物的眼神和動作(導演Ofir Graizer表示他喜歡采用近景鏡頭表現(xiàn)很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容易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場景設置和演員表演都很真實,整體畫面色調較暗,背景音樂采用了大量的鋼琴曲,給影片整體節(jié)奏一種舒緩卻有絲憂傷的感覺。同時,影片通過人物對話和細節(jié)設置不斷釋放出更多新信息,填補整個故事,控制著劇情的起伏,如同河流下的暗涌,我想這也是影片吸引我的一大原因。
關于人物
想要說一個好故事脫離不開鮮活立體的人物角色。剝去外殼,影片最核心的故事在于Oren、Thomas及Anat三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整片臺詞對話并不多,導演把心思花在了一些近景捕捉和細節(jié)設置上。
-Oren
Oren無疑是整個影片連接人物關系的重要樞紐。影片開場10分鐘簡潔地描繪了他和Thomas的相遇及之后的一年多生活狀態(tài),另外影片后半段回憶補充了更多他和Thomas一起時的細節(jié),除此之外他都沒有出鏡。與拼圖一般,觀眾隨著劇情的推進,與Thomas一起慢慢地拼湊出了具有雙面人生的Oren真實面貌。
Oren是個怎樣的人呢?他精通五門語言,在德國以色列合資的鐵路建筑公司工作,待遇不錯(可以支持妻子開一家咖啡廳),堅持慢跑鍛煉,進入中年卻依然身材勻稱、長相俊俏。如此外表光鮮的他卻有著雙面人生,一邊扮演好丈夫好父親角色,一邊與Thomas維持了模糊不清的炮友關系。這樣的人設并不稀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迫于各種原因游走在雙面人生的人一抓一大把。Oren與Thomas相遇時是Oren主動找借口試探,Thomas在游泳館男更衣室內屬于Oren的柜子中找到未過期的避孕套(我特別注意了有效期是2014/10-2019/10)坐實了Oren拈花惹草的過去。當然,Oren私生活有多亂,是否在遇到Thomas之后就改邪歸正無從得知。可以肯定的是,在遇見Thomas后Oren與Anat婚姻生活并不美滿,Oren最后甚至提出了離開妻子搬到柏林,就是這樣最后一筆讓這個角色豐富了一層。Oren是掙扎的,他疲倦于雙面人生。毫無疑問,他深愛自己的妻兒,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面對自己的內心?;蛟S曾經(jīng)背著妻子拈花惹草的他在Thomas身上終于找到了歸屬,并勇敢做出選擇想要重新開始,卻不料在追隨自我的途中丟了性命。
-Anat
Anat并非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她在丈夫去世后選擇堅強,打理咖啡廳、照顧兒子;她本人并不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卻尊重兒子想要遵守教條的選擇(和兒子一起餐前誦讀禱告);她個性鮮明,不懼頂撞Oren的哥哥,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她的店是不是猶太潔食;她敢于主動向Thomas表達愛意等等。影片中Anat經(jīng)歷了多個情感階段:從一開始亡夫的悲痛,到Thomas出現(xiàn)后重新感受愛的脆弱,再到發(fā)現(xiàn)真相后的憤怒,及最終再見Thomas時的釋懷。這一個個情感轉折正是故事的一個個轉折點,而其中幾個Anat的場景讓這個人物真實度和故事感染力提升不少,十分值得聊一聊:
1.Anat邀請Thomas來家里吃晚餐,兒子Itai用希伯來語問Thomas的媽媽和爸爸呢?Anat只翻譯了Thomas的媽媽很早去世的話,卻避開了爸爸這個話題。這樣的小細節(jié)很好體現(xiàn)了一個聰明細膩、并且愛護兒子的母親形象。
2.Anat和Thomas兩人在廚房趕工制作糕點時的第一次親密互動。Anat首先嘆氣并把頭埋在Thomas肩上,接著主動迎上去親吻他。第一次Thomas躲開了,但她沒有放棄,第二次迎了上去,開始親吻他的嘴唇并用額頭觸碰他的臉頰(相比起來Thomas十分被動)。對比之前Anat擺出一副能夠打理好生活一切的狀態(tài),這里的她將自己極具疲憊想要依靠、不怕顯示脆弱和被愛渴望的一面完全展現(xiàn)了出來。影片通過一個遠景和一個近景就拍攝完成了如此細膩的互動,讓人記憶深刻。
3.影片后半段,Anat一個人坐在家里看著窗外,眼中含淚自己笑出聲來。這幾秒的笑中帶淚的表演可謂精彩。毫無疑問,Anat始終愛著Oren,這個時候的她剛經(jīng)歷過亡夫,卻在Thomas這樣一個完全外來人的身上,第一次重新感受到了被愛與照顧。她在笑她因為她又感受到了一絲幸福,她在笑她人生的戲劇性,她在笑曾經(jīng)那么悲痛現(xiàn)在卻竟然可以這樣繼續(xù)自己的生活,她在笑自己曾經(jīng)深愛過的男人好似就可以這樣過去了。
-Thomas
在起初Thomas與Oren勾搭的一年多的時間內,兩人之間似乎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聊天,吃飯,做愛。Thomas每次詢問Oren下一次來的時間,Oren向Thomas展示自己兒子和妻子的照片,兩人甚至將Oren與妻子Anat的房事細節(jié)納入每次相見的談話內容之中(Thomas可能甚至享受這種刺激感)。這樣的關系說是外遇偷情都不太合適,因為這太過平靜和諧,甚至有一絲家的感覺。
全片Thomas都沒有過多的面部表情,甚至在一些地方顯得過于平面。他少言少語,安靜禮貌,好似隨遇而安卻有一絲琢磨不透。導演曾表示Thomas之所以大部分時間都稍顯木訥甚至面無表情是因為他還在處于悲痛和震驚之中,正在努力消化Oren的死訊。不過我想Thomas應該就是這樣一個溫順的人,而這正是促成他與Oren之間那種微妙平衡關系的重要原因。影片只言片語提及過Thomas的背景:他從小沒有媽媽,爸爸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在柏林郊外一個小村莊開一家面包店,Thomas應該跟著奶奶學不少烘焙技巧。他從小缺少陪伴,做烘焙是他表達自己的方式,奶奶教他“要對擁有的要心懷感恩”。他安靜善良,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經(jīng)營著。影片中他唯一一次敞開心扉對Oren說的那段話讓人心疼,“我不孤單,我有我的工作、我的家、我有你,盡管是一個兩月才見一次。有些人什么都沒有,他們孤零零地出生,孤零零地死去?!?/p>
這樣看似淡然的Thomas實際卻不是那么無所謂,從開始他站在陽臺目送Oren離開時的眼神就看得出他其實已深陷其中,以至于當?shù)弥類壑说乃烙崟r,他不知道如何面對,最終選擇來到了耶路撒冷。他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化解他的思念與悲痛,他去Oren去過的地方,穿Oren穿過的衣服,像Oren一樣在街道上慢跑,甚至在Anat做愛的時候回想Oren以前給自己描述和Anat的房事細節(jié)。他將自己當做Oren,一點點回味愛人的氣息。
相比Anat的情感變化,Thomas的心路歷程讓我更感興趣。作為這樣見不得光的小三,他沒有資格向妻子一樣去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悲痛,沒有人懂得他和Oren曾經(jīng)擁有的時光,也不會有人給他送去悼念和支持。他將所有情緒都藏起來,像是埋在地層深處的巖漿,炙熱滾燙,卻被他活生生壓制下去,直到最終噴發(fā)。不過正是因為Thomas全程面癱,才讓后面兩場“情感噴發(fā)”的戲顯得十分珍貴,張力十足,也讓我對扮演Thomas的演員Tim Kalkhof印象深刻。
一是當Anat向他透露Oren在出車禍前坦白在柏林有人并想離開家人重新開始時,他雙眼快速閃爍,青筋微微突顯,嘴唇死死緊閉,那種震驚、感動與悲痛混雜著快要擊潰心理防線卻又極力控制不讓Anat看出來的狀態(tài)在這樣一個近景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另外便是最后真相大白時,得知Anat不愿見他并讓他立即離開耶路撒冷時的全片唯一哭戲。此時Thomas情緒崩潰,眼中淚水再也止不住大顆大顆從眼角順著鼻梁流下來,他從開始啜泣到慢慢地哭出了聲,嘴唇微張并不停抖動,低頭手中還在不停揉著面團。他低聲的嗚咽聲混著背景鋼琴,活像受了天大委屈的孩子。此時他將失去愛人的痛苦,假裝堅強的疲憊,沒有人理解自己的委屈,對自己所做的悔恨和對Anat的歉意,都融在這哭聲中。
關于影片的Ultimate Message
盡管影片中反映出了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性取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等,剝去這些所謂的外殼與標簽,個人認為影片最想要說的是——不管取向、文化、宗教有多么不一樣,失去摯愛之人的悲痛對于每個人都是相同的,因為最終我們都只是人而已。At the end of the day, we're all just human.
導演Ofir在訪談中被問及“影片是否有Ultimate Message”時,他回答他想表達的就是簡單的這幾個人之間的故事而已。他認為定義一個人應該跨越所謂的外在標簽,而用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去定義。Thomas對Oren的愛與思念與Anat沒有本質區(qū)別,不管Oren生前是個怎樣的人,做過什么事。他們對這個人的愛與共處的那些時光不會改變,所以兩人心中失去摯愛之人的那種刻骨銘心的傷痛是相同的,也正是這樣相同的傷痛將兩個人的人生聯(lián)系起來。
即使故事發(fā)生在一個與我的人生閱歷截然不同的社會背景之下,這部影片在某些部分依然能夠戳中我,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導演將故事和人物放到第一位去展現(xiàn)他們的真實性,回歸到最純粹的情感之中,那種深愛、悲痛、悼念與釋懷。
關于猶太文化
故事主體設定在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圣地,為故事點綴了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影片只展現(xiàn)了零碎的一些耶魯撒冷的街道畫面,并沒有過多去捕捉這座城市的宗教氛圍,但片中多次提及到了安息日(Shabbat)和猶太潔食(Kosher),這兩個猶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息日是猶太教每周一天的休息日,紀念神創(chuàng)世六日后休息的第七日。安息日從每周星期五的黃昏開始,到次日周六的黃昏結束。每周五下午大家提前下班,為安息日做準備。在耶路撒冷,每當安息日到來時,全城拉響警報(在影片中多次出現(xiàn)),提醒猶太人進入安息日。猶太教規(guī)定安息日當天禁止烹調,所以安息日三餐(周五晚餐,周六早午餐及安息日結束餐)需要提前準備好。大家問好的時候說安息日好(Shabbat Salom)等等。這些細節(jié)都能在影片中切身感受到。
猶太潔食是指符合猶太教規(guī)定的食物,含“潔凈、完整、無瑕”之意。除了規(guī)定可以食用的食物種類以外,屠宰和烹調方式也有要求,十分苛刻。追溯這些規(guī)定的原因除了衛(wèi)生還有教義倫理方面:比如屠夫必須一刀割斷喉管,以減少動物死亡前的痛苦;再如片中提到的乳制品和肉類分開烹飪(“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另外,烹調時加熱用火需要由猶太教徒進行操作,不然屬于違反潔食規(guī)定。因此Thomas第一次用了咖啡廳里的烤箱才會引起那么大反應,這也成為故事中Thomas一個外來者進入Anat生活中引起沖突的象征。
關于猶太文化下的LGBTQ文化
猶太教經(jīng)典著作摩西五經(jīng)(創(chuàng)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shù)記、申命記)中利末記20:13節(jié)記載:“If a man lies with a man as one lies with a woman, both of them have committed an abomination; they shall surely be put to death; their blood shall be upon them.”——這是文字層面對于Homosexuality的態(tài)度。但是文字始終是文字,各方解讀各有不同,而且這段話還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對Lesbianism和Transgender沒有評價,對abomination程度沒有界定,還有一些觀點指出這段話針對的是行為本身,并沒有說同性想法是錯的或是針對某一個群體。
當然,探討LGBTQ文化不是該影片的主體,片中甚至沒有任何涉及同性的對話。唯一算得上有關的場景只有兩處。一是Thomas在游泳館時的所見。在此他發(fā)現(xiàn)了Oren柜子里的避孕套,這個游泳館里,身材走樣的中年大叔,身材健碩的安全員,更衣室里的年輕猶太青年,這些都有可能是Oren之前廝混的對象。另外一處便是Thomas跑步時與公園長椅上的綠衣男子的眼神對視。我?guī)缀蹩梢源_定那種持續(xù)長時間的帶著侵略挑逗性的對視(Gaze)就是同類發(fā)出的信號。這兩處從側面微微折射出這樣大環(huán)境下的那種禁忌、謹慎甚至有一絲誘惑的氣息。
過去幾十年以色列的LGBTQ群體運動發(fā)展十分迅速。以色列是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伴侶之間未注冊同居的國家(1994年)。特拉維夫作為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經(jīng)常被評為全世界對同性戀最友好的城市之一,特拉維夫的年度驕傲游行(以色列中東唯一有驕傲游行的國家)和同性戀海灘已經(jīng)成為該城市的一張名牌,每年吸引眾多游客。即使這樣,與一些就算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一樣,并不是所有地區(qū)都對LGBTQ群體開放友好,猶太教三大派別(正統(tǒng)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對此也有自己的不同觀點。
關于烘焙
故事當然避不開烘焙這個話題。影片中有很多制作和品嘗糕點的近景,挑逗觀眾的視覺和味覺。在訪談中,導演多次回答了為什么選擇烘焙來作為講述故事的途徑。他說在踏入電影行業(yè)之前,他在餐廳工作了很多年,自己就是一個吃貨。對他而言,食物是生命最基本的東西,簡單烘焙的面包加上橄欖油就可以很好吃。除美味之外,烘焙對于他來說具有情感功能,食物的味道總是聯(lián)系著自己的某段回憶(比如小時候家里媽媽做的糕點),聯(lián)系著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寄托。最后他還提到了烘焙的過程總是帶有一種情色和性感的意味。因此他選擇了烘焙這個途徑,采用電影藝術的方式去闡述他的故事。
關于導演
作為本片的導演、編劇及制片人的Ofir Raul Graizer于1981年出生于以色列(Ra'anana, Israel),他本人就是猶太人,已出柜多年。他在以色列修讀電影專業(yè)時參與交流項目到了柏林,他完成學業(yè)后就到了柏林尋求電影發(fā)展事業(yè),并選擇在那定居。這部電影不是他處女座,在這之前他也拍攝過同性題材電影。
根據(jù)他的訪談,這部電影從構思到完成大概花了近八年的時間。雖然并不是大制作電影,主要場景和演員并不多,但花費這么長時間的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故事源自于他認識的一對朋友,這對朋友結婚成家并有三個孩子過著美滿的生活,直到丈夫因病去世,妻子發(fā)現(xiàn)了丈夫生前竟然和其他男人有過情史。他最初構思想想寫一個關于這個妻子的故事,一個發(fā)現(xiàn)去世丈夫生前過著雙面人生的妻子的故事。而除了這三個人物關系框架以外,Ofir將其他屬于自己的元素放入電影之中(柏林、耶路撒冷、猶太教、烘焙等等)。在深入了解Ofir的背景后,你會發(fā)現(xiàn)電影中很多設定簡直如Ofir自傳一般:
Ofir的父親家庭是來自波蘭的猶太教徒,母親是保加利亞、希臘及意大利混血的非猶太教徒,正如同Oren和Anat組成的家庭一般。Ofir在訪談中提及,小時候他總是接受的教育是傳統(tǒng)和世俗混合的(tradition and secular)。他小時候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宗教,幼年的他認為宗教總是和很多規(guī)定、制度、機構及錢財關系聯(lián)系起來,直到成年后他才慢慢找回了自己與猶太教的聯(lián)系(connection),他認為宗教應該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而不是外在的各種定義,而他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積極地與猶太教聯(lián)系,同時做真實的自己。他坦白耶路撒冷是他最喜愛的城市,其次便是柏林。
影片遺留的問題
- Thomas和Oren的性取向
的確,人物的性取向并不是影片想要探討的問題,相反,導演想要盡可能抹掉這些所謂標簽去講述故事,因此影片是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
開篇Oren和Thomas談及自己兒子Itai時他眼中帶光,嘴上掛著微笑,而談及妻子Anat時語氣中更多的是疲憊與愧疚;Thomas在男更衣室的柜子里找到的避孕套揭開了Oren拈花惹草的過去;最終Oren愿意選擇離開妻子到柏林重新開始生活。就這幾點讓我更愿意相信Oren是活在保守社區(qū)壓抑自我的同志,迫于自己心中對于家庭的傳統(tǒng)渴望或是文化背景的壓力,他結婚生子,但依然控制不住內心的自我。
就Thomas而言,影片對他的描述不多,我眼中的他似乎是一片白紙,對于他這樣淡然的性格來說可能這個問題都不重要。Anat和他第一次親密接觸時他遲鈍被動的反應讓我覺得他之前并沒有接觸過女人,但這并不能說明他不是雙性戀,至于之后他有沒有真的愛上Anat就另當別論了。
那如果這個故事里Thomas是一個女人,結局又會怎樣呢?
- Oren的媽媽知道嗎?
Oren的媽媽與Thomas見過兩次面。第一次她問,“你認識我兒子嗎?”當Thomas回答不認識的時候,她的眼神意味深長。第二次她邀請Thomas去家里吃飯,這次她開門見山地說,“你想到他房間里看看嗎?門沒鎖?!弊詈筮€慈愛地撫摸了Thomas的臉頰。
如果說第一次見面Oren媽媽只是猜測與試探,那第二次便是十拿九穩(wěn)了。作為這樣老一輩的傳統(tǒng)之人,她依然能夠如此理解并接受Thomas這一點讓人感動。導演在訪談中回答過觀眾這個問題,的確,Oren的媽媽至少是有自己的猜測和懷疑的,他說想給予Oren媽媽這個角色一絲慈愛與憐憫之心。Mom always knows better, right?
- 為什么Anat最終要去柏林
Anat需要給自己一個完結。她必須親眼見到那個只在照片上見過的蛋糕店。在此之前,這個蛋糕店代表的一切是Oren刻意向她隱瞞的另一半生活,是她心中難以跨越的坎,她想要跨過這道坎就必須回到那個地方去面對現(xiàn)實。雖然影片留白不談Anat和Thomas是否和好,但可以肯定的是:Anat需要自己原諒Thomas,而在影片最后她看見Thomas從那間蛋糕店里出來騎著自行車離開時,她望向天空的那個微笑就說明了她已釋懷,接下來的就只是看她選擇如何繼續(xù)自己的人生。
關于電影的一些Trivia
1.Thomas扮演者Tim學習了大概六個月的烘焙(Tim的爸爸就是烘焙師);
2.Tim為扮演這個Thomas角色增重約8kg;
3.導演Ofir本人是素食主義者,他最喜歡的食材是茄子(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影片中Oren的媽媽給了Thomas一盒茄子的原因);
4.最后Oren媽媽和Thomas做的菜Crockpot Israeli-Style Stuffed Peppers也是導演小時候經(jīng)常會吃到的一道菜;
5. Ofir的奶奶來自東歐,口音與Oren媽媽的演員(羅馬尼亞人)相似;
6. 類似的電影還不少:法國/德國片:弗蘭茲 Frantz (2016) //movie.douban.com/subject/26616719/ ; 意大利/法國片:他的秘密生活 Le Fate ignoranti (2001) //movie.douban.com/subject/1979074/
結語
不敢相信啰啰嗦嗦寫了這么多。驚訝自己的第一篇長文竟然不是Marco Berger的電影。其實寫著到一半的時候那種剛看完時上頭的情緒都慢慢散了,但是有點不忍心就這么拋棄都已經(jīng)做了那么多功課呀(還有感謝Teddy一直鼓勵我寫)。也算假期沒有白過吧。哎,想吃黑森林。
最后一問:能這樣裸著上身揉面團給你做糕點,并以這樣眼神看著你的伴侶,在哪里有賣?
-12/30/2018
-K
這部電影很直接的讓我聯(lián)想起最近看過的臺灣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和幾年前看過的法國電影《Je suis à toi》(《我是你的》),《誰》的故事里帶著激烈的道德糾纏和溫暖的人際關系,這和《蛋糕師》很像,他們的故事遵循著完全不同的路徑走向了相同的解答,而《我》里卻有著相似的隱喻——面團。
面團,甚至可以升格為第三主角,它出現(xiàn)在人物呈現(xiàn)感情的空間里,串起了這個略帶傷感的故事。面團出現(xiàn)在Thomas在德國的家里,Thomas沉默地揉著面團,Oren說,等我一個月。面團出現(xiàn)在耶路撒冷Anat的咖啡館廚房里,Anat一開始對面團束手無策,Thomas耐心地教她如何把面團揉勻,他假裝問起Anat她的丈夫是不是過世了,Anat說,她的丈夫經(jīng)常去柏林。面團出現(xiàn)在深夜兩人加班的廚房里,Thomas說,你看,你要溫柔地對待這團面,Anat傾倒在他懷里。面團出現(xiàn)在Thomas在以色列的公寓里,他的秘密被發(fā)現(xiàn)了,正在揉面團的他被要求馬上離開以色列,淚水順著臉龐流下來,滴在面團上。未烘烤過的,尚未成為美味的面團,承擔著現(xiàn)實的干燥和枯澀,這是生活大部分時候的樣子,這是你獨自的辛苦努力與悲傷,它不出現(xiàn)在眾人的面前,卻在鏡頭面前讓觀眾看見了。
Kosher標準,是影片另一個繞不過去的象征。Kosher,在猶太教里代表著清潔、可食用,在以教立國的以色列,幾乎就是餐廳的營業(yè)許可,置于這部電影,更像是一種堅不可摧的道德環(huán)境。影片反復強調非猶太教者不能碰觸餐廳烤箱,這條奇怪的規(guī)則,實際上,卻成為Thomas對自己隱秘歷史保持沉默的參考。這種堅硬的語境作為Thomas和Oren戀情的底色,承托出了傳統(tǒng)社會更真實的現(xiàn)狀,同時也解釋了“同妻”故事的道德困境緣起。這種世俗的、傳統(tǒng)的標準,落實到人物便是片中的anat丈夫的哥哥moti。他對外來者有著天然的防范,他暗自教導小孩不要吃Thomas做的東西,他把節(jié)日的食物帶到Thomas家里以防Thomas跑到他們家里去。你可以聽到禱告日的廣播,穿過大街小巷,你也可以通過Thomas的眼睛,看見角落里眼神躲閃的男人,電影用自己的語言完成了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的構建,這種禁忌重重的社會,放在東方國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導演卻做到了極其節(jié)制不過于渲染,這點難能可貴。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其情感視角,自始至終凝視在Thomas和Anat身上,看到他們的在悲傷薄霧下的喜與哀。伴隨著一件件精美的甜點,我們的同理心漸漸被烤箱散發(fā)出的香味所引發(fā),那一刻Thomas不再是感情的被動者,他沉默少言,卻散發(fā)出動人的魅力。Anat本是充滿了懷疑和悲傷和妻子和母親,但嘗到甜點的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想這是導演的用心之處,借著面團,去讓觀眾感受主人公隱藏在心底的情感,正如同性戀的地下情,在道德審判面前不堪一擊,卻有著和世人一般的刻骨銘心。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因為道德而蒙上灰塵,因為真心而熠熠發(fā)光。
一個專注同志電影、同志圈正能量的暖心公眾號:李澈學長 ID:CheLeeboys
耶路撒冷的已婚男子歐倫前往柏林出差,因購買甜點與蛋糕店的師傅托馬斯相識,兩人遂相愛。
同性愛情萌起,歐倫每次出差柏林便與托馬斯同居,感情與日俱增。
某日,歐倫返回家鄉(xiāng),托馬斯多次聯(lián)系對方皆無回應。
托馬斯熬不過內心的思念,只身前往耶路撒冷尋找歐倫。
在歐倫的家鄉(xiāng),托馬斯得知男友意外身亡。
為了緬懷逝去的真愛,托馬斯嘗試著進入歐倫離世前的生活。
他主動認識歐倫的妻子安娜,隱瞞身份后在安娜的咖啡店工作。
因為能制作出色的蛋糕,托馬斯長久地留在了安娜身邊。
漫長的陪伴中,安娜對托馬斯心生憐愛。
在托馬斯決心與安娜開展異性戀情時,安娜暗中通過歐倫生前留下的種種線索,察覺到托馬斯與亡夫的戀人關系。
托馬斯和安娜如何抉擇?
《蛋糕師》從主題上講,并非是一部完全討論性少數(shù)的電影,但同性情節(jié)貫穿整部電影始末。
該電影代表以色列推選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整部電影格局不大,故事新穎,結構設計精巧,區(qū)別于多數(shù)電影講述完整的同性愛情故事,《蛋糕師》則將視角從同性戀情慢慢過渡到異性戀情。
電影畫面干凈整潔,構圖簡單,敘事風格十分克制精簡,節(jié)奏舒緩,人物對話不多,背景音樂采用了大量的鋼琴曲,給影片平添一絲憂傷之感。
拋棄掉英俊得不可方物的年輕男孩,《蛋糕師》里的演員更像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中年人,那模樣,那穿著,那走路的姿態(tài),就像是我們在十字路口,一眼望去即見的路人一般。
澈澈向來厭惡在同性電影里刻意滲透政治元素。簡單明了地講個愛情故事就好,硬要塞入政治故作高深。
《蛋糕師》里全然沒有這樣的感覺。
電影中,宗教和政治在影片中有著推動劇情的作用。
在男主角的第一段同性愛情里,耶路撒冷的宗教成了愛情的推動力;在第二段異性戀情里,又成了阻力。
《蛋糕師》最被澈澈贊賞的,便是整部電影里欲言又止的細節(jié)處理。
影片通過對細節(jié)的精心設置,使得影片在省去劇情支線,精簡電影時長的前提下,又釋放出許多有有趣的、值得玩味的新信息。
比如托馬斯在歐倫的游泳柜里發(fā)現(xiàn)了避孕套,比如托馬斯慢跑時與公園長椅上的綠衣男子眼神對視,凡此種種細節(jié),即豐富了牽動全劇的角色歐倫,又折射出不同社會、不同宗教對于同性戀的態(tài)度。
特別是對歐倫媽媽這一角色的處理,尤為稱贊。
媽媽與托馬斯第一次相見,用意味深長的眼神看著托馬斯,溫柔地追憶自己的兒子。
第二次,媽媽請托馬斯參觀歐文生前的房間,慈愛地撫摸著托馬斯的臉頰。
影片沒有直接道明媽媽知道兒子與托馬斯的同志戀人關系,但種種細節(jié)都有所暗示。這種暗示之后,我們能猜想歐倫與母親之間,曾有過一次關于性取向的坦白。
我們常常會想,愛一個人最深的方式是什么?
是“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相伴,還是“玲瓏骰子安紅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相思?
山盟海誓、生死相隨,至死方休。
其實,還有另一種深入骨髓的愛,那便是我愛你,我成為你。
就如歌里唱的: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因為路過你的路 因為苦過你的苦 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 追逐著你的追逐
《蛋糕師》里的托馬斯在愛人逝去后,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思念和傷痛。他走愛人走過的路,看愛人看過的風景,穿愛人穿過的衣服,去愛人常去的游泳館游泳。
托馬斯甚至進入歐倫的家庭,以半個父親的角色疼愛他的孩子,用歐倫慣用的體位和技巧與他的妻子行房事。
他把自己當作歐倫,他活著,歐倫就活著。
這種愛到深處成為對方的經(jīng)歷,在其他的作品中亦有過相同的表達。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里,Elio寫道:“直到他說,用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用我的名字呼喚你。我這輩子,從來沒做過這種事,就在我把我的名當他的名來呼喚時,我進入了一種無論過去或些后,我從未與任何人共享的境界?!?/p>
王小波在《愛你就像愛生命》中給李銀河寫信道:你和我說話像對你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
愛到極致,才愿意與對方互置身份。
一個專注同志電影、同志圈正能量的暖心公眾號:李澈學長 ID:CheLeeboys
近期
歷史
投稿郵箱:1770384033@qq.com
喜歡請設置星標,做一個有態(tài)度有溫度的gay
某天李澈消失了,記得來這里??找澈澈。
(請?zhí)崆瓣P注小澈澈)
我是正文分割線
現(xiàn)在的電影節(jié)都偏好“同性”、“出軌”、“女權”...題材?
看看這些選送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片單,
我若有所思......
中國電影方面送去的是《大佛普拉斯》和《紅海行動》。
日本是《小偷家族》
韓國是《燃燒》
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影片,
炮哥也介紹過一二。
不知道這些大家相對熟悉的影片,
誰能夠入圍甚至獲獎呢?
如果投票,你投給誰?
又或者是真的偏向那些“同性”、“出軌”、“女權”...題材?
那些,也許這些國家的選送影片更有希望:
肯尼亞的送選片《肯尼亞式友誼》(同性題材)
該片遂以“18禁”的電影分級,
成功獲得為期一周的國內公映檔期,符合了奧斯卡報名條件。
泰國選送了愛情片《告別茉莉》,
(女導演阿努查·本尼雅瓦塔納的同志題材電影)
印度尼西亞選送了《瑪琳娜的殺戮四段式》,
(女導演莫莉·蘇亞的 女權主義暴力片)
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輕寡婦的故事。她不幸遭遇了七個強盜,他們不僅偷走了她家的牲畜,還強奸了她?!稉尳佟贰堵猛尽贰稇曰凇贰冻錾?。遭到歹徒侵犯的瑪琳娜出于自衛(wèi),殺掉他們中的幾人。為了尋找正義,她踏上了捍衛(wèi)權利、完成救贖的旅途。路途遙遠,瑪琳娜時?;叵肫鹱约簹⑺赖娜?,那伙歹徒中活著的兩人也開始伺機報復……
印度選送了《鄉(xiāng)村搖滾女》
(女導演利瑪·達斯的反性別歧視青春片)
還有這部以色列的劇情片《蛋糕師》,
斬獲以色列學院獎七大獎項。
也是一部同性題材,而且還是一部“出軌”電影。
劇情簡介:
“柏林的年輕蛋糕師傅湯瑪斯,
從耶路撒冷來柏林出差的帥氣熟男歐倫,
兩人因黑森林蛋糕結緣,并成為一對戀人,
歐倫在家鄉(xiāng)有妻小,只有每月到柏林出差時才能與他相聚。
有一天湯瑪斯得知歐倫在家鄉(xiāng)意外身亡的消息,
他來到歐倫的家鄉(xiāng)耶路撒冷,并隱瞞身份、
留在男友遺孀安娜開的咖啡廳打工,
沒想到他做的糕點大受顧客歡迎,
讓小店一舉成為遠近馳名的名店,
美味蛋糕不僅撫平了湯瑪斯與安娜的悲傷,
兩人的心也越來越靠近......”
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部聽起來蠻狗血的電影,
竟然給我看感動了。
簡單來說,
同時失去戀人的湯瑪斯和安娜,
因為愛著同一個人,
而惺惺相惜。
不難理解他們的這種情感,
算是兩個早已熟悉的人,
有著相同的工作、喜好和戀人。
雖然影片一開始就以兩個男人的親吻開頭,
但越看下去越覺得它真得無比浪漫。
即便是對湯瑪斯的動機有所懷疑,
安娜還是忍不住對湯瑪斯心動,
在蛋糕房情不自禁地親吻了他,
而湯瑪斯也沒有拒絕,
不知道他是想將安娜當成昔日的戀人,
還是只是不忍心拒絕,
又或者是他壓根也完全愛上了安娜......
私信回復電影名稱即可獲得電影資源,去晚鏈接取消概不負責哦
(例如下圖)
▼
愛情往往是一道世紀難題,沒有人能夠輕易解答,有些愛更加難以留存,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想愛卻受制于各種現(xiàn)實因素的牽絆,不知如何繼續(xù)!真正的愛情應該是靈魂之間的琴瑟和鳴,無關乎性別,年齡,膚色,宗教,若有一天我可以有幸遇到那個讓我奮不顧身的人,我愿意為他停止漂泊,與他一起共話江湖,后半生風雨同行,如果失去了他,我愿意為他活成他的樣子,感同身受著他的一切喜怒哀樂,只希望還能留住我與他之間刻骨銘心的回憶!
經(jīng)典
烤箱里的餅干都需要猶太認證,卻沒人能認證我們秘密的愛情。面粉里的酵母都知道改變味道,卻沒人能改變你已離開的事實。做蛋糕,如何調配比例是重點。做情人,如何掌握分寸是關鍵。來到你的城市,貪婪嗅你的味道,我是沒有認證的秘密,是發(fā)酵愛情的酵母,是不能擁有你便取代你的惡人,這是我愛的方式。
看起來挺美味的糕點們都沒怎么引起我的食欲,果然,比起吃貨,我還是更適合當影迷?!?我想他很常去這個地方,一間叫奎丹茲的咖啡館,……,他想要搬過去,搬到柏林,他在那邊有了別人,他親口跟我說的,他想要離開我和伊泰去柏林展開新生活,我不要他待在家里,我叫他走,他正要去旅館租房,一輛車撞上了他,就在他去旅館的路上……
白白胖胖的沉默男子,甜蜜的蛋糕和愛情,悲傷就是悲傷,失去就是失去,最好永不回頭。
同妻和她的丈夫都愛上了蛋糕師,而蛋糕師自己確一直是最孤獨的那一個,這三個人就像是一團面團卻不能粘合,最后各自散落一地。生活很復雜,選擇很重要,珍惜吧~
雖然故事不新了但這溫柔的敘事很喜歡,drama再多人們也可以溫柔以待不是嗎
以為是個同性故事,但其實,更多在以一種性向的流動,來詮釋那難以自持的深情。但每個人之間,竟然都充滿著殘缺與不當,再加上一些猶太元素的限制,一舉一動都是這般危如累卵。三個主角身上,居然都有種奇妙的性感。開頭兩人的感情跳躍得太快,略是不足。而在那段代入的床戲中結束,未必不可。20171210
拍攝技巧和配樂很不錯,配合演員演技,多數(shù)場景頗具渲染力,可是就敗在情節(jié)不夠好。感覺想講兩人同時失去愛人的徬徨無措與猶疑無力,卻又互睡,又一起猜忌死去的歐倫其實另有戀人,整個過程像是補償慰藉,卻又像是混亂無力,跳脫不出對歐倫的複雜心結,這樣的心結有愛有恨、有喜有怨,終是無法放手。
我喜歡把蛋糕抹在對方身上。然后~
讓人想起《好久不見》的歌詞:“我來到/你的城市/走過你來時的路/想像著/沒我的日子/你是怎樣的孤獨”;劇情已經(jīng)不是Call me by your name了,而是要感受你的一切:你穿過的衣服、你跑過的街道、你擁抱的風、你沉浸的水、你從小吃到大的食譜、你的母親、你的愛人……最終替你成為你。PS電影音樂和色調非常棒 PPS男主德國人完全不適合穿衣服,穿了衣服土氣傻大冒似的,還是不穿衣服比較好看和可愛?*??(ˊ?ˋ*)??*?
蛋糕
四星半。在utb看到好幾次預告,劇情其實蠻簡單,看了預告就能猜個七七八八。不是特別有吸引力,但是完成度很高,情感非常細膩。角色非常立體,包括留下兩個爛攤子的渣男。議題很圓融地與故事相切,沒有任何刻意或者刻奇,值得推薦。
用德國小哥的視角展開故事,耶路撒冷的部分只停留在一家咖啡廳內,故事倒是處理的含蓄簡單了,但也有點浪費了大好題材的感覺。不過我很喜歡男主角和女主角在性上的處理,讓男主角和死去男二號之間的感情變得更有力量。
他說他愿為你拋子棄家,你說你如何不把他一生牽掛。
最深的愛,莫過于把自己活成你的樣子。
故事背景與人物結合得非常好,除卻情愛這一層的因素,電影所傳遞的情感令人信服。男主的表演絲絲入扣,細膩而準確。
有些愛就像托馬斯手中的麵糰,經(jīng)過溫柔的揉捏、適時的發(fā)酵、耐心的烘焙,形成一種美食所具有的特質,能超越民族和性別,讓身心倍感溫暖和愉悅。每次看到男主揉麵就覺得會下廚的男人真性感。整部作品的配樂和色調也都很美,非常喜歡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緩緩節(jié)奏感。
我對這種電影完全沒有抵抗力。復雜的感情,未出口的話語,突然逝去的愛人,因為愛而想要接近對方的方方面面,互相說著我愛你卻不曾到達對方耳邊。你無法進行道德審判,看到的只是每個人的苦。而在這所有的點滴感情中,降下一塊德國和以色列的歷史幕布;出現(xiàn)一條宗教和愛情的分岔口。
男二渣男該死。但故事似乎又感覺很真實吧!男主的悲傷,全寫在這張沉靜的白色臉蛋上和制作甜點的認真里。感情很深,看的壓抑,好在男主最后有哭泣。鏡頭運用和鋼琴配樂,太完美了。陳奕迅的《好久不見》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非常非常不討巧的選題,加上首播預告爆雷,被我無情擱置了快兩年。如今借著突然的思緒看完,唯有感慨導演敘事功力的深厚,如刀尖起舞一般,將這個稍有差池便萬劫不復的故事刻入了情感深處,告慰著愛人已經(jīng)揉碎的心。PS:時隔五年又見zohar shtrauss,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