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惠英(張艾嘉 飾)的母親去世之后,惠英最大的念想就是將遠葬在鄉(xiāng)下的父親的墳遷回城里,和母親葬在一起,這個念頭讓她和父親的原配姥姥(吳彥姝 飾)之間爆發(fā)了巨大的矛盾。遷墳的事成為了惠英的心結,亦讓她和丈夫孝平(田壯壯 飾)之間的感情產(chǎn)生了裂痕。
惠英的女兒薇薇(朗月婷 飾)是電視臺的欄目記者,對姥姥的過去充滿了好奇的她將這場“家庭矛盾”搬上了電視,展現(xiàn)在了大眾面前,雖然出發(fā)點是善意的,可整個事件卻愈演愈烈最后變成了一出鬧劇。與此同時,薇薇和男友阿達(宋寧峰 飾)之間的感情因為阿達的青梅竹馬的出現(xiàn)而遭遇了信任危機,這讓她對等了外公一輩子也孤獨的生活了一輩子的姥姥產(chǎn)生了莫名的親近之感。
今年看片子的所有淚點,幾乎都在電影《相愛相親》里。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部片子。好久沒有這樣爽快地哭上幾回了。去市區(qū)辦事的空隙,臨時買了張票到影院,一個人包了全場。出來時我一直低著頭,生怕工作人員嘲笑我紅紅的眼睛。我走去公交站臺的路上,風很大,想到電影里的情景,眼淚又蹦了出來。
情緒很復雜,想到了太多太多東西。這部電影幾乎包含了人這一生要面對的所有問題,尤其是女人。愛情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家庭存在有什么用?該如何與30歲和60歲的自己相處?這其中,參雜了背叛與理解、堅守與逃避、束縛與自由等等之間的博弈。
在看片子之前,我知道它得了很多獎:金馬獎7項提名、釜山電影節(jié)閉幕電影、入選東京Filmex影展開幕影片,在豆瓣獲得了8.4的高分。但真正吸引我走進影院的是導演張艾嘉對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一貫細膩又溫情地表達。51歲的張艾嘉拍過《20 30 40》,對于現(xiàn)在64歲的她,十幾年過去了,我想知道她對女人的情感,有沒有一些變化。
片中三個女人,快90歲的姥姥,60歲的媽媽,30歲的女兒。三人性格迥異,各自做著完全不同的工作。姥姥當了一輩子農(nóng)民,媽媽是一個處在更年期快退休的學校老師,而女兒在電視臺真人秀節(jié)目工作。如果不是一場“遷墳”之爭,我想這三人幾乎井水不犯河水,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慢慢過下去。
姥姥可能抱著貞潔牌坊,帶著她的所謂真愛,守著那個負心漢的孤墳終老。媽媽在多疑暴躁的更年期后退休,咒罵幾句樓上年輕漂亮的王太太,生活最終歸于平靜,她只需要做的就是老去。女兒會和隨便一個認識不久的男人偷偷領證,不會考慮領證第二天做些什么。
02
每個階段的女人,都有她要操心的事情。每個時代的女人,都有她獨特的價值觀念。從片子開頭到最后,包括出了影院回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真的有人會等一個人一輩子嗎?
有嗎?我身邊好像從來沒有過,我自己就不是一個長情的人。所有的心動愛戀,都隨著時間的流逝,深埋在心底,更多的是忘記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你不好好愛我,我一定會去好好愛別人。愛情算什么,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呀,它沒那么重要,他也沒那么重要。
可片子里的姥姥不一樣,她在最年輕的時候嫁給了那個男人,包辦婚姻。后來他走了,去城里工作,跟別的女人相愛結婚成家。而她連張他的照片都沒有,一等,就是幾十年后,等來了他的棺材。姥姥也替自己打好了棺材,等著死后跟他合葬。
當城里的后輩們來遷墳時,她還是不愿意承認,那個男人心里沒有他。一向波瀾不驚的姥姥,手里拿著當年他給她的信,流著淚說:“你看他在城里,每個月都給我寄生活費,那次還多給了我五塊錢,讓我做身衣服,我做好穿著拍照片給他,可他......”她沒有繼續(xù)說下去。坐在她對面的女孩殘忍地說出:“可他對你的不是愛,是義務,他對我外婆才是愛情。”
姥姥一輩子的委屈,豈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她還是要等。以前等他活著回來找她,現(xiàn)在她等著自己死了去見他。村口的貞潔牌坊上寫著她的名字,這只是她那個時代的女人,為丈夫做的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那個時代的女人,表達愛意,可以用一輩子。
一開始,我覺得她可憐、蠢笨,對負心漢忠心耿耿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傻阶詈笏龑χㄒ坏恼掌t了眼眶時,我覺得可憐的是我自己。能為愛堅守一輩子,我做不到。我太自私了,害怕受傷害,把自己的心保護好好的,不受外界的一點侵害。我怕失望,我怕沒有結果。我的愛是功利的。姥姥孤苦終生,可她每天都活在她的愛意里,這世上沒有什么,能比一生心甘情愿只愛一個人,這件事情更加偉大又孤勇的了。
我終究是愛自己多過別人。以前我喜歡的男人,經(jīng)過一些小事的磕碰,心上就留下了疤痕,不敢再輕易觸碰。我是軟弱的,姥姥是堅強的。為了等他,她敢一輩子。我不敢。
03
張艾嘉扮演的岳慧英也在等。她的脾氣很大,家里家外都是女強人。她嫁給了一個駕校教練,在家喋喋不休老公的身體和女兒的頂嘴。更年期的她,在各種瑣碎的日常中,消耗了大半輩子。
在她看來,愛情就是過日子。老公身體健康,不跟樓上的王太太走得太近。女兒聽話懂事,能多跟自己說幾句貼心話。而她自己也能晚點退休,一直有事做。她就滿足了。為來為去一個家。活脫脫的中國中年婦女的形象。
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跟我母親一樣。我母親在地里走過了大半生,她在學校里過了一輩子。她們幾乎從來不提愛情這個東西,愛情沒有飯重要,沒有全家平安健康和諧重要。久而久之,對愛情和婚姻麻木,除了爭吵,還有猜忌。
丈夫對她說:“你不記得啦,那時候我們說退休以后,買輛自己的車,一起出去兜風??涩F(xiàn)在車有了,歌也有了,你卻沒有興致?!焙髞碓阑塾⒄f了一句全片最讓我感動的話:“我那天做了一個夢,我夢到一個男人的臉,我怎么都想不起來是誰。后來我想到了,是你年輕的時候。”
我也有過類似的夢境,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老了,一陣空虛后,才最難過。我們老下去的時候,常常忘了最初的模樣。岳慧英是相信愛情的,只不過她的愛,被日常掩蓋,但一直在。她在等,只要還能聽到那么一句話,她馬上就能想起從前的愛情。像個十六歲的少女,看著心愛的他。
女兒薇薇完全不懂長輩們的感情,她也不想關注。她只喜歡在酒吧當歌手的男朋友。她們愛來的快,去的也快。心血來潮就去民政局登記,忘記帶了身份證。等男友要去北漂時,她說:“我不會等你的,真的不會等你了?!?/p>
說完這句,兩人都哭了,互相擁抱。也許就是那一刻,薇薇理解了姥姥的等待,為一個人等一輩子,是多么多么卑微又勇敢的行為??伤?,她的愛只是一瞬間。她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等待那些瞬間的降臨。
她在等一輩子,我在等一句話,你在等一剎那。
這是三代人的愛情觀。每一種愛情,都讓我淚目。
04
《20 30 40》里,張艾嘉對愛情的看法是“我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而在《相愛相親》里,張艾嘉借著姥姥的口,說出了那句“我不要你了”。不同的話,卻是兩個同樣被遺棄的女人說出來的。
前者40歲,人生重新洗牌,她晨跑,微笑,跟每個人問好。后者快90歲了,對著愛人的照片凝望良久,最終鞠了一躬,回村守著一座空墳。我不知道姥姥有沒有放下心結,但我知道她跟以前不一樣了。
張艾嘉電影的女人本質上都是向上的。她們能很快從痛苦中抽離。就算前晚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打扮地體體面面,去面對新的難題。
我在想,可能張艾嘉的心里,古往今來女人的命運是相通的。等待,永遠是女人一生的宿命。等著愛人回歸,重拾舊愛。等著孩子長大,得到他們諒解。等著自己退休,把忙碌停下。直到等來了死亡那天。
每個時代的女人,都有她的專注,也有她的豁達。但都是隱晦的?!断鄲巯嘤H》之前的名字叫《陌上花開》。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路邊的花開了,你可以一邊賞花,慢慢回來。你不回來也沒關系,我會一直等。
片里還有首歌,叫《花的話》,唱出了一切:
我在你出發(fā)的地方等你回家
你是我無怨無悔甘心付出一生的牽掛
趕緊幫《相愛相親》再宣傳一下,再不宣傳真就下片了……
《相愛相親》可能是近期院線最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影片。家庭片這個類型在當今中國院線似乎成了稀有物種,好作品太少了,《相愛相親》不僅是家庭片類型中的精品,也是今年院線華語片少有的佳作,適合全家人一起觀賞。
“一輩子,一句話,一剎那”是《相愛相親》海報上的宣傳語。這句宣傳語非常凝練,很難找到比這更簡潔的語言概括影片的主題。阿祖為名存實亡的婚姻堅守一輩子,慧英相信和父親合葬是母親的遺愿,薇薇感受到阿達唱歌時的魅力而愛上他,老中青三代女性對于愛情和親情的態(tài)度在同一個故事中平行展現(xiàn)。
河南鄭州可能是最適合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城市之一。影片中屢次出現(xiàn)鄭州的標志性交通樞紐——金水路立交橋。今年因為工作關系我去過若干次鄭州,每次都會坐車在這座立交橋上行駛,立交橋本身建得縱橫交錯氣勢逼人,但是早晚高峰時間車流密集,擁堵程度不輸中國第一大“堵城”北京。鄭州在去年年底獲選國家中心城市,今年以來發(fā)展速度很快,現(xiàn)代化程度與周邊地區(qū)的差距越拉越大。將鄭州城里和洛陽鄉(xiāng)下作為慧英和阿祖的居所,很匹配兩代人所代表的舊社會貞節(jié)意識和新社會現(xiàn)代觀念間的沖突。
薇薇代表了20、30歲左右的青年一代。和鄭州相比更加發(fā)達繁華的中國一線城市中,青年一代的人口結構比影片中體現(xiàn)出的更加復雜,各種亞文化群體的情感生活凸顯更加多元化的樣貌。比如一線城市中有不少20多歲的年輕女性和男朋友不問前程不求名分地住在一起,薇薇的觀念相對來說還是保守的,如果意圖表現(xiàn)一線城市年輕女性群體的情感觀念,影片中僅安排薇薇這一個人物,一定會顯得單薄。正處在發(fā)展階段,尚未達到一線水平的鄭州是這個故事非常理想的發(fā)生地,這里的青年群體生活態(tài)度相對統(tǒng)一,但也有少數(shù)像阿達這樣的酒吧歌手和譚維維飾演的單親媽媽這些類型的人。讓一個喜歡上酒吧歌手,同時又一定要先領證再住一起的年輕女性代表這個城市這一群體的情感觀念,是一個相對合適的選擇。
《相愛相親》在人物設計方面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慧英和薇薇母女二人都是職業(yè)女性,她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工作場景在影片中所占比例很大,對劇情走向有重要影響。電影一開場的醫(yī)院場景,薇薇就在給同事打電話解釋自己在醫(yī)院看望長輩,不能上班。目前中國影視作品中的職業(yè)女性角色還是太少,類型比較匱乏。有一些影劇的故事發(fā)生在辦公室,但是職業(yè)特點不在故事主線中占據(jù)重要部分,或者故事的側重點在于職場環(huán)境,人物本身的個性退居其次了。
中國影視劇中30歲以上的女性角色也很少。男演員受年齡影響比較小,女演員的形式就比較嚴峻了,一旦超過30歲,要么繼續(xù)演20歲的角色,要么被迫面對適合自己年齡的角色急劇減少的現(xiàn)狀。在當今中國影視界,質量參差不齊的小鮮肉霸屏大小銀幕的潮流還沒退散,他們能演出的角色局限在孩子、學生、實習生等等。
今年4月彭浩翔《春嬌救志明》上映后,我和一位曾在香港讀書工作過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朋友覺得彭浩翔北上之后,志明與春嬌系列電影的香港特性有所淡化,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志明和春嬌的職業(yè)身份沒有那么強烈了。香港人的生活狀態(tài)非常現(xiàn)代化,節(jié)奏很快,工作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據(jù)重要比例,志明與春嬌系列電影的前幾集都非常著力強調兩個人的工作,而《春嬌救志明》就算觀眾不知道兩個人做什么,也不影響主線故事理解。
所以我們應當珍惜《相愛相親》里這兩位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職業(yè)女性。沒有開場“最后一次教師節(jié)”的鋪墊,也就不會有送賀卡、夫妻兩個“車上聽崔健”談論退休生活的年度最催淚劇情之一;和楊千嬅飾演的春嬌類似,薇薇是一位已經(jīng)具有一定職場經(jīng)驗的青年女性。沒有她所在的節(jié)目組攪局,也就沒有兩代人之間從沖突到和解的劇情發(fā)展。故事中兩位女性角色的生活軌跡都深刻地被自己的職業(yè)影響著。
《相愛相親》時長120分鐘,將近100場戲。一部120分鐘的好萊塢電影一般是40至60場戲,所以《相愛相親》盡管表面上看會是一部節(jié)奏比較慢的“文藝片”,但其實相對其他院線片來說它的轉場反而比較頻繁,故事推進速度快,信息量大。轉場多的電影對實拍階段的工作安排要求比較高,為了優(yōu)化拍攝流程,實拍階段的通告順序可能會打亂敘事順序,拍攝現(xiàn)場的修改、連戲、服裝道具等等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對制片主任和導演調度能力的考驗。
不得不感嘆《相愛相親》劇本真是精彩。我從本片編劇之一游曉穎老師處了解到一些寫作階段的花絮,更加感嘆這部質量上乘的劇本,其誕生過程是青年編劇和資深電影人之間的通力合作。劇本最初是游曉穎根據(jù)家里的故事寫成的。老尹和慧英開著新車一邊聽崔健一邊談論退休生活,這個令幾乎所有觀眾感動的場景是游曉穎從第一稿劇本開始一直保留到成片的情節(jié),戲里那句最經(jīng)典的王太太的臺詞也是劇本初稿就有的。游曉穎原先僅為阿祖設計了收到合成照片的情節(jié),張艾嘉為其添加了把掉進小溪的濕照片擦干的情節(jié),劇組在洛陽沒有找到水系,張艾嘉臨場把情節(jié)改成了下大雨,最終呈現(xiàn)出影片中的場景。阿祖最后說“我不要你了”,是游曉穎寫到劇本最后一稿,認為原有臺詞略感不足而加入的神來之筆。原本游曉穎僅僅設計了成功遷墳的情節(jié),張艾嘉認為影片應當有一個更溫和寬容的結局,是否遷墳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才有了現(xiàn)在我們在影片看到的更有韻味的結尾。
片中大部分臺詞都是樸素的日常對話。相對于莎士比亞式千回百轉的舞臺劇對白處在另一個極端,比大多數(shù)為了達到戲劇目的而拋棄正常語言邏輯習慣的對白更自然貼切,《相愛相親》中的言辭盡顯現(xiàn)實主義的平淡無奇,但是戲劇性內涵并不遜色,這是《相愛相親》劇本的最大成就?!摆s緊把衣服穿上,要著涼了你”“你是不是又抽煙了”“沒聽說你要買車啊,你花了多少錢”——有那么一二刻,看著銀幕上的慧英和老尹,我覺得自己在看英格瑪·伯格曼《婚姻生活》中國版,兩部作品恰好處在消極和積極兩面,合在一起就該是完整的中年婚姻生活樣貌了吧。作家把自己的戲劇意圖深埋在這些口水話之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對觀眾情緒的調控,觀眾在意識到作家的目的性之前率先被臺詞打動了,非常高級。
《相愛相親》里沒有表現(xiàn)不好的演員。張姐田老師在銀幕上具備天然的CP感,吳彥姝奶奶舞臺劇底子非常扎實。從劇本到實拍,劇組都意圖把這個嚴肅感動的故事拍得輕松愉快,影片請來的大咖配角在這方面幫助影片增色不少,王志文、李雪健、劉若英的角色戲份不多但非常有趣,李雪健甚至在掏出香煙的時候,臨場發(fā)揮脫口而出“戒兩年了”。譚維維也沒有局限在本色表演的層面,除了唱歌以外還和宋寧有一段情緒頗有起伏的對話。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郎月婷和宋寧。郎月婷的戲份不比張姐少,她的表演空間比前幾部戲一下子大了很多,看上去她的表演能力提升了一大截,她的臺詞很日常,她念臺詞的狀態(tài)也很放松??雌拔乙詾樗螌幱盅萘艘粋€《我心雀躍》里的鄒野,他的氣質看上去就像一個會被身邊的女孩兒暗戀的sex symbol。但是《相愛相親》他躺進棺材,叫吳彥姝奶奶給他拍照的那場戲,他一瞬間展現(xiàn)出來的情緒變化讓我對他刮目相看,原來他可以把情緒的收放自如做得這么好。
我在去《相愛相親》之前看了不少的評論文章,看完之后也看了一些,大部分的評論都對姥姥充滿了無限的的憐憫,說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什么的。在外人眼中,姥姥的一生只有等待,她在牌坊上留下了“曾氏”,連真名是什么都無人知曉,最后愛人的尸骨還要被他人奪走……這難免令人感慨,姥姥的一生就是舊時女子悲劇的縮影。
但電影里總還表現(xiàn)了一點別的東西,姥姥沒有外公的照片,就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字繡了外公的名字;她守著一堆家書,從多寄的5塊錢里揣摩著男人的心意。遷墳的時候姥姥說我不要你了,似乎有種居高臨下的決絕。如果以這種態(tài)度倒推回去,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老人也不是被軟弱可欺的舊時女子。
她為阻止遷墳撲在墳上,后來開始在亡夫的墳前栓籬笆;她答應去電視臺說出自己的故事,后來說完了也直接要求離開……姥姥做的這些,在最初都有人提醒(薇薇、阿達)沒有意義,但她依然去做了。這和姥姥等待一生的悲哀似乎截然不同。薇薇在和姥姥聊天的時候說要和男朋友私奔,姥姥說了句“好”。足見這老人家心底還有些堅韌,還有些為愛沖一把的小傲嬌。那句“我不要你了”,更是她作為一個女人選擇的尊嚴。
被牌坊“操控”的苦,是她終其一生只能用“曾氏”這個名字,這是舊時女子的苦,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但姥姥對外公的等待又是否只是卑微,這倒也不一定。畢竟在姥姥看來外公多讓她穿個棉襖也是深情,她對于愛的理解,本來就混雜了責任和其他的東西。她選擇等待,也許只是因為她的驕傲,雖然最后只等到了男人的尸骨。但這等待本身,并不是卑微的決定。
《相愛相親》里的女人與等待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媽媽在爸爸當兵的時候等過他好幾年,薇薇在男友去北京之后也要等他,只是因為結局不同,人們看待等待的態(tài)度就有所不同。在微博的無主情書里,等待是一件很卑微的事,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大聲說出自己在幸福得等待著什么人。但女人的等待是很有儀式感的,好像薇薇告訴男友自己不會等他,又告訴媽媽說在等他?;蛟S在薇薇心里,等待的壓力太大,稍有差池就會搭進自己的一生。因為姥姥,她對這種代價也很清楚,才會對男友說不會等他。這是女人的小心機,因為選擇等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讓我想到《冰上戀人》里亞樹對于等待的自白。亞樹說,在剛剛開始異地戀的時候,自己雖然很寂寞,但也很快樂。她很欣賞那個在等待中堅強可愛的自己,愛著那樣的自己;但后來她開始失去信心,感覺越來越軟弱,失去了對抗孤獨的勇氣,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但后來她想通了,要成為那種自己喜歡的人,要成為堅強的、優(yōu)秀的、可愛的女人。我不會被孤獨打敗,這就是她的驕傲。
張艾嘉把這幾年拍毀了的家庭情感電視劇,用一部電影,全重建了。
挺痛心的,但知道某種無奈,曾在南京先鋒聽過李立群老師的一次講演,那次是為了宣傳某話?。ㄎ艺嫱涣怂摹杜_灣怪譚》,可如今兩岸三地,哪里再覓),但觀眾提問不免要被問到帶刺的問題(我覺得問得極好?。耗趺纯创缃衲趦鹊匮莸倪@些流水賬般的電視?。?/p>
老師倒也不怵,直接打個比喻,他曉得這些東西藝術性不高,干脆說:“電視劇就是一種背景音,你開在那里也不心疼,洗著碗筷做著家務,需要時候就抬頭瞄一眼的東西?!?/p>
聽著這樣的比喻,我很難過的,我知道他自己心里何嘗不想做出的每件作品都像模像樣,不說精美,至少不該是一塊抹布。也從來覺得國內電視?。ㄈ缃裼致拥诫娪埃﹦?chuàng)作者對自身要求實在的低到難看的地步,我在其他劇評里也說啊,電視劇,本應較真。
別急,我說張艾嘉用這部《相愛相親》重建了電視劇的尊嚴,絕不是說它夠不上電影的品質,正相反,老中青三條線的故事能在兩小時的體量里講得如此濃郁節(jié)制,恰是電視劇難以具備的高度凝練能力。
去掉全部的枝節(jié)后,這就是個隔代親的故事。妙就妙在隔代的沒有血緣,愛情也不一定求仁得仁,每個人都盡了最大的善,卻還是未必獲得最好的結局。張艾嘉不為結論所羈絆,她拍攝出了一種“自然”。
這種真實感在現(xiàn)在的劇情片里還真有點難求了,即便是中等成色以上的作品,也常常有個別人物做事情是動機不足或共情不夠的,但《相愛相親》沒有,每個人都真的能掐出血來,臺詞也都是“人話”,親密和憤恨都帶著鼻涕和淚花。演員進入角色的“套”,我們也信了這是真的一家。
特喜歡朱音(譚維維飾)跳上酒吧舞臺和阿達(宋寧峰飾)唱歌的那一段兒,真想聽他們唱完啊,那個男人和此前緊緊擁抱薇薇(朗月婷飾)的男人相同又大不一樣,他的深情、他的光彩、他和青梅竹馬對象之間的那種相互激發(fā)。我覺得這戲里的每個人都是誠實的人,就真的可以相信,他愛時完全的愛,奉獻也毫不猶豫,熱情和義氣,離開的時候,不舍也是成熟的不舍。他,促成了薇薇的長大。
另一個迷人的男性,恐怕一定是田壯壯飾演的老爸了吧。這個在全片多數(shù)時候被推搡到邊緣位置的男人,在最適當?shù)臅r候給出了只有他能給的肩膀。開車的那段談心,真是動人的可怕,你能聽出他在暮年還有少年狂的氣性,但全繞指柔,窩在了身邊這個女人的心里。
女性導演的優(yōu)勢就是這樣了,掐住淚腺的七寸,還可以不松手,又不使勁,鼻子酸酸,卻不覺得肉麻。張艾嘉甚至連諷刺的橋段,都是針里藏棉的,王志文和李雪健友情飾演的所謂“工作人員”,縱然表面上無所作為,但也設置了就算平頭百姓能夠按照流程做完全套手續(xù),或許對整件事而言未必真的有益。事情的焦點已經(jīng)轉移了,再這樣宕開一筆確實狡猾,但人生荒誕啊,有時候你凝視矛與凝視盾,竟然沒差。
許多人痛心的姥姥擦照片,我也痛心,雖然立刻想到薇薇一定會補給她,但那個絕望的瞬間就那么準,就在想要的事物呈現(xiàn)的一刻毀了它,這真的是太厲害的張艾嘉。
所有演員都找的合適,假如還有明星感,那也是明星里最合適他們角色的那幾位,他們各就各位,幾乎就足以潸然淚下。
飾演姥姥的吳彥姝,一下令人想起金雅琴在《我們倆》里的老太太,一樣的倔,一樣的雨過天晴。人以為自己和老天和命運在較勁,其實一輩子只是和別人和自己在過不去??梢坏┻^去了呢?
在影院里,我直愣愣坐到走完片尾的字幕,我看見與如今的巨制大片們相比,很少很少的人員,以及背后想得到的不多的經(jīng)費,很多事需要大張旗鼓嗎,想到這個片子,我只想抱抱很久沒對他們說“愛”的那幾位。
剛好最近跟一個同事討論起了關于“看片的評分標準”這一問題。當他問我——對一部電影給分的時候究竟是什么標準的時候,我是失語的。似乎我每次看片的時候都會著眼于這部片子打動我的點,但身邊的一些朋友已經(jīng)從故事的完整度(6分),風格的作者性(8分)來衡量了。
這無疑是一種更專業(yè)的方式,此后應該借鑒一下。
不過像張艾嘉的《相愛相親》這種片子,總讓我覺得很頭大。因為它不溫不火,優(yōu)點和缺點都很模糊,最后你還忍不住為它哭了,于是就記住了一些好的東西。很像是交到一個不怎么吸引人但很溫柔的女朋友,沒入迷,但想想算了,還是在一起吧。
不像是看張艾嘉之前的電影,非常特別,以至于第一眼就有好感,之后還印象深刻。
先說說區(qū)別。
故事圍繞著三個女人的生活展開;不同年齡段,她們有著不同的煩惱。這個情節(jié)設置跟《20,30,40》相似,但氣質完全不同。
張艾嘉的電影如其人,都是一看就知道這是個女人拍的,而且還是個特別的女人。她有靈氣,以至于她把女性電影拍的纏綿而不瑣碎,沒什么打眼的沖突,卻能在細節(jié)上勾引人。《心動》里,梁詠琪扮演的中學女生在party上吐了暗戀的男生金城武一身之后,把自己關在廁所里失聲痛哭。這是青春期女生脆弱而微妙的一點自尊心。
《20,30,40》的片尾,她堅持要拍生活光鮮的中年女老板在廁所里刮腋毛的一場戲,理由就是——
這是女人關上門做的事,是她悲哀,沒有信心的時候,也才是她可愛的地方。
這樣讓人看過難忘的細節(jié)在她電影太多了,有點像是村上春樹書里各種奇特的比喻,形成她的個人風格,別人學都學不來,因為這是來源于她的個人氣質。
看她的采訪,無論是對著什么樣的人和問題,她總是能從容不迫,講兩句就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什么都不太放心上的樣子。比如很多人會介意的,是否沒有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她就看得很開——“我想做成林憶蓮,也做不到啊”。那就做自己好了,一派自由自在。
她高中時去美國,正好是1960年代,可以穿超短裙去跟嬉皮士們一塊游行,交很多男朋友?;氐脚_灣后,依然保持著在美國的瀟灑氣質,成為羅大佑,李宗盛等一代民謠人的女神。
接下來靠著自己的才華和交際能力獲得許多機會,比如做監(jiān)制投拍許鞍華的《瘋劫》,找臺灣當時有潛力但沒什么機會的新導演來電視臺拍短劇集《十一個女人》,楊德昌就在那里拍了他的早期作品試手。她一直都站在臺灣文藝圈的尖端,有不少崇拜者,也有很多迷戀她的人。
這些經(jīng)歷和她的人格魅力都在她的電影中顯現(xiàn)出來,同時,偶發(fā)的情愫和苦惱也同樣成為靈感源泉。
但當她年歲漸長,開始更多思考家庭,生死這些更宏大的問題而非個體心理的時候,她的長處就沒那么明顯了,這就體現(xiàn)在了《相愛相親》中。
同樣是三個女人的故事,《相愛相親》比《20,30,40》無聊了好多。
首先電影的矛盾就是個很日常的事件。一個很平凡的家庭,暴躁的更年期母親,叛逆的年輕女人,還有一個充當和事佬的父親。突然有一天他們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想把外公外婆合葬在一起,卻被人阻攔了。阻攔的人,是外公當年被家里安排娶得一個鄉(xiāng)下女人。張艾嘉的海報上寫了,“你相信的愛情可能只是一瞬間,她的愛情是一輩子”。這其實是個很溫吞的角度,張艾嘉認為不同年齡的女人都有對愛情的幻想,都有少女心。但我覺得用這個婆婆堅守一生的故事來說這個點非常奇怪。她可能是被農(nóng)村的牌坊文化洗腦,以一種表演式的姿態(tài)來堅守,久而久之自我洗腦,又因為生命中并未出現(xiàn)其他男性所以格外相信自己是愛外公的。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想法,不見得準確。但我覺得張艾嘉在一邊倒地歌頌這位婆婆的時候,已經(jīng)失去了她在之前的作品中觀察女性情感的銳度。她之前其實是很愛表現(xiàn)出女性在愛情中那點小小的不忠,顧左右而言其他,耍一些自私的詭計之類的很真實的東西,所以那些女性會顯得沒有那么可愛可親,但非常真實。
比如在《20,30,40》中,30歲的女人劉若英所希望的是一方面享受中年人的溫存,另一方面又感受年輕人的熱力,所以給自己找了兩個情人,后來還被他們兩個在房間里撞到,場面十分尷尬。還有《少女小漁》中,雖然孤女小漁一直對江偉有種交雜著感恩,依戀以及服從的復雜情感,認定自己一定要嫁給他了,但在跟老頭相處的過程中,她漸漸地就會有一些小情人之間才會有的打情罵俏。這都是很微妙的東西,也是張艾嘉的靈氣所在,差一點就要越軌,卻沒有,只是心跳加快了一點。
在《相愛相親》中人物塑造比較出色的還是張艾嘉出演的中年女人,非常真實,但也有意外之筆。
更年期式的脾性,逮誰懟誰,從來不能好好說話。母親的死已讓她心力交瘁,還有即將到來的退休的生活,和女兒不融洽的關系……家里家外的煩心事,她已經(jīng)忘了究竟是從哪件事開始陷入這種歇斯底里的狀態(tài)了。這是比較俗的塑造了,似乎許多人眼中的媽媽都跟她有點像。
但,這并非全部。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性隱喻,是她的另一面。她總是會夢到自己在一個白色的高塔上搖搖欲墜,直到一個面目不清的少年出現(xiàn),緊緊地拉住了她的手。很少見到國產(chǎn)片里會用這樣夢幻的場景來展現(xiàn)一個中年女人的性幻想。片中出現(xiàn)張艾嘉躺在床上發(fā)出呻吟的一幕,許多人都笑了。并不是嘲笑,而是一下子覺得這個人物更生動了起來。還有屬于一個中年女人生活中的一些可愛之處。平日里,跟老夫老妻的丈夫說話,從來都像吵架。一晚,他喝醉了酒之后倒在床上,她看著熟睡的男人的臉頰,突然想親一口。然而下一秒,卻被他突然打出的一個酒嗝噴了一臉。
這算是看這部電影的一點驚喜。
《相愛相親》還有個優(yōu)點,就是它對當下社會的觀照很真實。
比如拍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民政局,一個是冷冰冰而又官僚的,辦個事就能讓你跑斷腿(這個估計都經(jīng)歷過)。另一個就還是很講人情的,公務員實在沒辦法,只好收下老百姓遞上來的糖。還有教師會為了自己的公開課面子上好看點先把問題的答案發(fā)給同學,等等。還有大眾媒體為了爆點對私人生活造成的傷害,可以把家里的事爆出來,可以隨意入侵一個人的私人空間。還有那群有著音樂夢想的年輕人的生存群像,他們聚在一起唱歌,然后各自回去面對混亂貧窮的生活。
很奇怪的是,好像這些很司空見慣的問題,其實在國產(chǎn)片里還是挺難看到的,可以說是這部片有心的地方。
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宋寧峰一開始被婆婆房間放的棺材嚇到。呆了一段時間后,他自己試著躺進了棺材里試了試。
光打在了他的臉上,他閉上眼睛,躺了一會兒,突然哭了。就在那一瞬間,也許他跨越了年齡和經(jīng)驗的局限,感知到了我所感受不到的東西,比如那個女人守在這個房間里一輩子的厚重。
(寫于V電影。果然還是寫得頗為混亂,留存。)
我們終于有了一部地道中國風味的類日本家庭劇情片?!局杏疤栃绿斓亍?/p>
什么“遷祖墳”、“大鬧電視節(jié)目”這些,難道不是八點檔的劇場版。是我太挑剔了嗎,城里的戲在河南取的景,但姥姥的村子明顯不像。每個角色又都那么標簽化。結尾也還是照例走大團圓路線。想寫實,又不真實,讓人感覺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歡這種“解決問題”類型的電影?;钪@個問題根本是無法解決的。
我們?yōu)閻圻€在學。被愛,是這個時代賦予每個個人最偉大最實際的夢想。似乎被愛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離愛最近的時候,是選擇去愛別人。
張艾嘉竟然拍了部自己的《一一》,探討三代人的情感矛盾,情緒把控并沒有被戲劇性的情節(jié)亂了分寸,反而有種力透紙背的細膩真實。張艾嘉的角色拿捏最精準,沒人能逃過拋物線的人生,重要的是得學會如何在困境中自處。結尾新車那場戲可以說是年度最催淚場景,“現(xiàn)在車有了,歌也有了,你倒沒興致了。”
清苦的時候感情還好一點,現(xiàn)在只能對陌生的臉表達愛…2017華語最佳。
張艾嘉不但是中國最被低估的導演,很可能也是在世的最好的中國導演。這部電影通過一個家庭切入中國社會,探討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抉擇,有立場但不露鋒芒,有溫度但不氣焰熏人。很簡單的技巧被她用得出神入化。從黃建新之后,很久沒有在中國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真摯寫實的電影了。
內地城市怎么拍都顯得非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誰來拍都一樣……可能還是我們太熟悉了拉不開距離吧……
姥姥等外公等了一輩子,她把牌坊立在了心里,用黯淡的一生刻下曾氏二字;慧英等孝平等了幾年,她把婚姻藏進了算計,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敵入侵;薇薇對阿達說我不等你,她把自由包裹住愛情,用易逝的青春拴住對方腳步。多少女人在愛情面前自動繳械,束手就擒,甘心做歲月的俘虜,夢里都是他年輕的樣子。
張姐竟在河南拍了一部這樣寫實的電影,很久沒看到如此豐富細膩的文本了:城市化進程中的情感歸屬,情與理的紛爭,三代人的不同愛情觀念,向死而生的生命豁達,家長里短的吵架拌嘴,婚姻關系,辦證制度,媒體嘴臉…每對人物關系都耐人尋味,每位主演都很出彩?!?06090》的女人故事,濃濃人情味。
我不要你了。我不會等你的。不許王太太坐。張艾嘉的臺詞,細節(jié)和情感,是近年來大銀幕中最具中國式的說話方式和情緒把控。最有趣的當屬諷刺媒體、辦證繁瑣、三代女性對家庭、愛情、夫妻關系的層面描寫,又好氣又好笑,然而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啊!#吳彥姝的表演真的太催淚!#
片尾車里那段田壯壯和張艾嘉貢獻了近幾年來華語電影最精彩的夫妻對話。
張艾嘉是個好演員,但真的沒有導演才華。想到《如父如子》,都是用一個狗血的設定去抽絲剝繭家庭關系,但功力和是枝裕和一比太露怯了。看得出劇本有打磨過,可生硬之處還是太多了:郎月婷行為邏輯都是不通的,耿樂也很突兀。比田壯壯男配戲份提了金馬男主更莫名其妙的是,這片的攝影指導居然是李屏賓?
有讓人遺憾的地方,也有特別突出的地方,就好像田壯壯不露聲色的表演,實在太厲害,也完全超越其他幾人。張艾嘉有些細節(jié)處理得特別好,無論是情節(jié)的細節(jié)還是情緒的細節(jié)。整體上,這樣的電影讓人不舍得批評,三星半。
愛的教育,也是張艾嘉娓娓而談,文藝片架勢的“愛的代價”。觸動最大的點,并不是什么結尾車內花房姑娘對話,而是火葬場的顱骨,陌生的踮腳仰望,還有照片上被抹去的容顏。不同世代女性對愛與家庭的追求與理解,固然是很好的劇本架構,但始終有設計的痕跡(電視欄目,城市拆遷建設,證明你爸媽是爸媽)
寫得不錯制作精良的電視電影
評分虛高太多,很多處節(jié)奏不對,各種混搭與零碎的尬;可取之處是開頭未道出口的遺言、揀拾骨灰的逼真場景與青空裊裊吐出的黑煙、姥姥皎潔發(fā)亮的眼神;待結尾踮起腳仰頭看相框、雨淋濕的照片模糊了臉、“遷墳進城”與“抱壇返鄉(xiāng)”的交錯又扳回一局——這才使得那些尬都得到緩沖,畢竟,混搭與零碎的,才是生活本身啊。
本以為會有更煽情的一面,沒想到是如此踏實平和溫暖的心態(tài)與姿態(tài),本可大作文章的一些地方更是用類似輕喜劇的方式輕巧而過,劇本的細節(jié)處寫的很厲害。中國人本應當會拍稀疏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情感與故事,但現(xiàn)在這類電影卻十分罕見。遺憾的是概念性、符號化的設定與技巧性社會批判用的有點多了,可以再簡單、淡然、專注些。
李屏賓完全是掛名的吧,那些讓人無語的正反打和慢搖是在干什么???三條線一條都沒說清楚,郎月婷演技無限接近零,還跟《一一》似的全程抱著照相機……
極喜歡這部電影,情緒飽滿而不尷尬,音樂溫柔且沒有目的性。淚點是合理的、有情緒的積累的、層層遞進的,到最后的時候我?guī)缀鯚o法自抑的捂住臉哭出聲來。電影讓人聯(lián)想到《20 30 40》。不管是什么樣子的女性,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殘忍而天真,溫柔且執(zhí)拗。
好久沒看過這樣的國片今年目前最好的華語電影,在大陸港臺都合作過的張艾嘉交出的這份作品可以說能貫通到中國人的情感雖然能看出在哪里拍的但城市鄉(xiāng)村和三代女性的故事好像都能找到共鳴覆蓋面廣而精準。郎月婷戲份很討喜,包括主演客串明星的表演也都很接地氣,永遠在滑軌的李屏賓的攝影,配樂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