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學(xué)生一起為功課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劇情需要而接吻。這親密的一刻引發(fā)了一連串事件的連鎖反應(yīng),由最初一些讓他們揮之不去的問題:如他們的愛好,他們的性取向,到后來甚至改變了他們之間友誼的性質(zhì)和關(guān)系,甚至更廣泛地改變了他們的社交圈。
這是一部很動人的電影,我不是多蘭的影迷,之前只看過他的《我殺了我媽媽》和《幻想之愛》,覺得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好像整個人沉下來了,還是會有激烈的沖突,但少了躁動,曖昧倒是拍得恰到好處,馬蒂和馬克西的關(guān)系,像羽毛撓心,撓得人心癢。
喜歡導(dǎo)演對兩次吻戲的處理。第一次是導(dǎo)火索,卻拍得云里霧里,攝像機故意遮擋,剪輯順勢一秒切換,吊足觀眾胃口。直到馬蒂來到里維特家中做客,我們才得以在鏡中模模糊糊得到確認,吻了,并且相當投入。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馬蒂先是輕啄馬克西受傷的手,轉(zhuǎn)而忘情親吻他的唇、鼻子、眼睛,當吻到臉頰上紅色胎記的時候,又變回了溫柔地輕撫,也許他想起了剛剛口不擇言的那句“墨水臉”,這個細節(jié)里藏著內(nèi)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兩個竹馬好友的關(guān)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喜歡兩條線時而交匯時而并行的設(shè)置。馬蒂出身中產(chǎn),名校畢業(yè),高級白領(lǐng),事業(yè)上頗受賞識,嚴謹認真,全身上下散發(fā)出“別人家的孩子”的光芒。馬克西有著糟糕的原生家庭,父親缺席,母親酗酒嗑藥,發(fā)起瘋來對兒子又打又罵,哥哥受夠了折磨離家出走,再不回來。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亂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著收拾各種爛攤子。兩人的友情始于幼時,那段交匯的人生導(dǎo)演只用了一張幼稚可愛的兒童畫稍作交代。畫里七歲的馬蒂和馬克西開著車,共同擁有一座農(nóng)場,他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覺得打破兩人關(guān)系的是那個愿賭服輸為戲犧牲的吻,也許早在得知馬克西要離開自己追尋新生活的消息時,馬蒂看起來穩(wěn)定的世界就搖搖欲墜了。所以他一頭扎進冰涼的河水,忘記各種約好的聚餐,在送別會上說出糟糕的致辭,和哥們兒大打出手。所以他在餐館看到馬克西的幻影,不自覺地學(xué)馬克西咬手指。所以他走過長長的走廊,喝一口酒,嘆著氣吻向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兩周前就收到的推薦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題是“我是誰”,這大概也是困擾著兩位主角的問題。馬蒂的困惑主要圍繞在兩人曖昧不清的關(guān)系上,而馬克西的煩惱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帶給他的不確定性。朋友問起出國后的打算,他并沒有具體計劃,可見這次的逃離多么倉促又多么迫切。永遠不接電話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對他溫柔的母親原來只為要錢。他捂住有胎記的右臉,醉眼朦朧地看向鏡子,鏡中的男孩白白凈凈一張面皮,一轉(zhuǎn)眼又消失不見。他對于家人來說是什么存在,出國能否讓他變成一個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樣的人生,無解。而現(xiàn)在,另一個困擾出現(xiàn)了,他和馬蒂的關(guān)系究竟該如何定義?
在影片的結(jié)尾,馬克西得知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發(fā)送的推薦信,他磕磕絆絆地用英文問了一個很傻的問題:“那他為什么不發(fā)給我呢?”“恐怕您要問他了?!睂Ψ交卮鹫f。馬克西的眼睛紅了。那是影片最動人的場景之一。也許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氣,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個他在意的人在用這樣笨拙的方式試圖偷偷挽留他。
1、非常難得的不在人與人的情感之上一定要貼上同性標簽的電影,當給馬克西送別聚會后在車上的熱歌、下雨時兄弟們沖出房間收衣服的樣子再左移到兩個主演在窗邊激情糾纏的鏡頭感,以及兄弟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聊天坎大山的狀態(tài),難道不是你我都似曾相識的青春嗎?難道不是你我都懷念感傷的回憶嗎?
2、雖然不排斥同性電影,但是卻特別討厭空賣同性人設(shè)的電影,這就和空賣女權(quán)而實質(zhì)壓根兒就BS女權(quán)的套路一樣,多蘭30歲之時學(xué)會了在鏡頭語言上的克制,說明長大了;
與母親、哥哥的矛盾、臉上的胎記以及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天性對人有防備,而只有在對Matt面前可以放下緊張,而這恰恰成為 matt在自己的身邊筑起假圍城的借口,因此會有很多從馬克西搖到第三人旁觀的鏡頭再搖回來的鏡頭,也會有很多先聚集matt身上,再拉遠聚焦窗外,再拉回來停在matt神情上的鏡頭,鏡頭語言處理的我個人認為是蠻成熟的,真的不像30歲的導(dǎo)演之作,多蘭在而立之時學(xué)會了更多的思考;
而兩個人一人在沙發(fā)左邊一人在沙發(fā)右邊,左邊的謹慎小心,為自己之前的嘴賤付出應(yīng)有的尷尬,右邊馬克思的三次把自己的腰從沙發(fā)窩中彈起來以及數(shù)次邊吃爆米花邊瞄matt的眼神,還有遠處弗蘭克邊玩游戲邊抖腿的細節(jié),說明了多蘭學(xué)會了用細節(jié)去挑起觀眾的興趣,讓人物更加的討喜并接近生活,特別像剛吵完架的小夫妻在和好如初時的小心試探,而周邊的環(huán)境又是讓人舒服以及生活化的。
3、第一段高潮在matt游泳不知道游到哪兒欲讓自己冷靜之時,第二段高潮在兩人伴著隆隆的雨聲在滋滋拉拉的燈光下逐漸進入狀態(tài)之時,第三段高潮在馬克西電話得知matt把他的推薦信扣下之時,而且此時我覺得就可以嘎然而止了,結(jié)尾我個人不喜歡,沒有必要,有時候最美的初戀便是那永遠得不到的遺憾。
4、放下對導(dǎo)演身份的標簽的執(zhí)念,其實真的好有才華,節(jié)奏慢但還好細水長流,有回味而甘的驚喜。20歲到30歲,10年時間,學(xué)習(xí)與長進了許多,特別是在鏡頭的運用和燈光烘托情感這兩方面我很喜歡。外加演技那是比專業(yè)演員要好許多,那種自然那種感覺就在你面前的存在是讓人無可抹殺的男孩。
這部影片中有很多不夠完美的地方。
第一個,媽媽與兒子的沖突。我相信我們都看過我殺了我媽媽,那么對于這一個情節(jié),其實我不太喜歡,我知道多蘭在嘗試塑造自己年少悲慘的經(jīng)歷,但為什么要再一次重復(fù)我殺了我媽媽,而不是另尋出發(fā)點,家庭的悲慘為什么不可以從父親,以及其它家庭成員的角度出發(fā),即使有復(fù)制我殺了我媽媽的嫌疑,也總比再一次一成不變的重復(fù)來的好些。
第二個,馬克西姆對馬蒂亞斯的愛表達的不夠到位。通觀影片,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處鋪墊在暗示馬蒂亞斯對馬克西姆的愛,比如,一直不愿提及曾和馬克西姆接過吻,對拍電影要和馬克西姆接吻顯得很抗拒,拍完后游泳游的精疲力盡,因為馬克西姆即將出國,工作時心不在焉,拿到推薦信不告訴馬克西姆,和女朋友在車中因影片的事大吵,在餐館看到形似馬克西姆的人會驚喜,會擔(dān)憂,又會失望,甚至,連他見老板的辦公室內(nèi)出現(xiàn)的花的衰落與遺棄,可以說,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馬蒂亞斯深愛馬克西姆,然而,我卻并沒有看出來馬克西姆深愛馬蒂亞斯,或許馬克西姆真的很愛馬蒂亞斯,但就我所看到的,他的愛比起馬克西姆對他的顯得不夠。好在,影片后半部分的情難接吻,以及馬克西姆的哭戲總算拍的讓我感覺馬克西姆也愛著馬蒂亞斯。
第三,對于結(jié)尾的處理,這樣的處理手法在我看來顯得有點取巧。或許多蘭不想塑造出單純的be或he,或者多蘭純粹為了避免麻煩,或者多蘭為了給觀影者留下思考的空間。然而,這樣的處理似乎又是最好的,但總讓我有股淡淡的失落感。
或許你會好奇我說了這么多缺點,為什么會打五星?
我不懂攝影,不懂剪輯,然而,至少我懂多蘭做到了他說過的話。多蘭一直致力于弱化性取向,弱化同志元素,讓大眾觀看的時候想的不是他的取向,而是更加普遍的愛情,親情,友情等。從這點來說,他避免了處理馬蒂亞斯與女朋友的關(guān)系,因為如果要處理的話,他們注定會分手,畢竟我沒看到任何愛情。他聚集在馬蒂亞斯的個人感受,讓大眾了解到一個深愛同性的平凡人自我覺醒過程的痛苦,這點我們可以從影片快結(jié)尾的party中馬蒂亞斯的爆發(fā)以及他在和馬克西姆接吻后痛苦的拒絕忍耐都可以看出。可以說,多蘭反而做到很多拍同性影片的導(dǎo)演都沒做到的事情,最了解自己的永遠是自己。我們只是最平凡不過的lgbtq的成員之一,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給自己貼上標簽?殊不知,標簽貼久了就會形成刻版印象。在多蘭的這部電影中,你甚至看不出人物的性取向,誰又能肯定馬蒂亞斯是gay,僅僅因為他愛馬克西姆嗎?那么他是bi嗎,是straight嗎?我們都不知道,這也正是多蘭不同于其它導(dǎo)演的地方。去掉了標簽,僅僅聚集在兩個相愛的男人面臨即將分別的痛苦,無奈。這看似平凡,卻又何嘗不是映射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都會面臨的最平常不過的經(jīng)歷。
誠然,多蘭的我殺了我媽媽與雙面勞倫斯等作品更加出色。然而,我卻認為,在拍攝最普通不過的同影題材時,并沒有幾個導(dǎo)演能做到多蘭這種地步。多蘭并不是沒有才華,而是大眾都期盼他們所希望看到的多蘭,卻忽略了多蘭注定不會成為他們眼中的多蘭。
有人說,多蘭急功近利,因為年少成名壓力大近年來拍了很多作品大眾都不太滿意??墒?,他真的不是你一廂情愿的急功近利嗎?你又知道什么?
我打五星的確是因為我是多蘭的粉絲,不然我可能只會給四星,因為這部影片并非完美。可我想說,這部影片值得五星,因為它傳達出了多蘭想要表達的體現(xiàn)的。
我之所以寫影評是因為看到了幾個影評都在批判這部影片,而我覺得多蘭值得更好。我很想說,你們真的是喜歡引起別人注意力的slut。
多蘭的才華毋庸置疑,試問,又有幾個人能像他一樣集導(dǎo)演,編劇,演員于一身卻保持本色傳達自己想傳達的不受外物所累?
看死君:“花園”第21期,我們要聊的是澤維爾·多蘭去年的新作《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曾入圍第72屆戛納電影節(jié)。
如今邁入30歲的多蘭,其“天才導(dǎo)演”的光環(huán)已然黯淡;即便影迷們始終愛他,但也不得不承認,他近幾年的作品如《只是世界盡頭》《約翰·多諾萬的死與生》等,確實不如初出茅廬時的作品更具靈氣和創(chuàng)造力。
對多蘭而言,立足同志題材的《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或許更像是一部回歸平常心之作,正如我們在去年戛納時推送的影評所說:多蘭并非江郎才盡,他只是更需要沉淀。
欄目| 花園
作者| 妳的世界幾點
他和他相遇。一個叫馬蒂亞斯,一個叫馬克西姆。他們是一對好朋友,但又不止那么簡單。因為有一天......他們親吻了。
這是澤維爾·多蘭的電影《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的一個故事的起點。那個吻之后,兩人開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卻讓彼此的關(guān)系顯得更為緊張而尷尬,甚至僵硬得不知所措。
這一切也許全都拜那個電影所賜,誰讓他們參演了呢,誰又能知道竟然還有吻戲呢。
但未嘗又不是什么壞事。這或許正是兩人之間打開心扉的好時機。就像法國小說家左拉所說的那樣:“吻是一個向嘴訴說代替向耳朵傾吐的秘密?!?/p>
兩個男人之間的秘密,就像一道無形的墻。他們往往無力也沒有勇氣去打破它。
多蘭非常擅長、也極為準確地捕捉到了這種感覺:一種高度飽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斷地翻轉(zhuǎn),然后慢慢被稀釋。彼此之間的隱秘心事,如此悠長,卻還要笑臉相迎。眼神流動間,不經(jīng)意的沉默轉(zhuǎn)瞬即逝。
周圍的一片歡樂,讓這種感覺慢慢發(fā)酵,悄無聲息的;一如馬克西姆額頭的鮮血莫名其妙地滲出,一如馬蒂亞斯悵然若失地在水中游走。
這種感覺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細微的。它旨在向觀眾傳達一種內(nèi)在的焦慮情緒:馬蒂亞斯和馬克西姆之間,必然會發(fā)生一段危險關(guān)系。
多蘭親自飾演的馬克西姆,在影片中是讓人心疼的角色。從生理上而言,他是一個有“瑕疵”的人,臉部有一片胎記;而從心理上,他有一個讓他頭疼的老媽,母子之間再現(xiàn)了《我殺了我媽媽》的經(jīng)典撕逼場景。
很多時候,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個人,在朋友聚會上他也總是獨自咬著自己的手指。他渴望愛,渴望未來,他將人生的賭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亞:他即將動身去往墨爾本。
同時,他還需要一封介紹信。馬蒂亞斯的父親為馬克西姆寫的這封信。信早已寫成,代由馬蒂亞斯轉(zhuǎn)交,只是卻遲遲沒有交到馬克西姆手里。
因為馬蒂亞斯知道,信一旦交出,離別的日子就要來了,索性還不如能拖幾天是幾天。
在營造兩人之間的心境時,多蘭顯得頗有心得,他沒有給彼此多次交鋒的機會,而是分別展現(xiàn)兩人的生活,用局部的細節(jié)來濃縮各自的情緒。
比如辦公室那個盆栽,馬蒂亞斯之前有過一段長久的注視。后來它被搬走了,留下可有可無的痕跡。這代表了什么呢?我們可以說,這盆栽就是離開的馬克西姆,而馬蒂亞斯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說,這盆栽是兩人之間的回憶,是彼此最美好的時光,而如今卻物是人非。
聯(lián)想到出現(xiàn)在影片后半段的那幅畫:兩人在七歲那年,曾經(jīng)畫過一片叫“馬蒂亞斯和馬克西姆”的農(nóng)場。或許,這盆栽又讓他想起了那座懷有兒時夢想的農(nóng)場。
兩人都有著“農(nóng)場情結(jié)”,都有著身不由己的命運。他們的身體遠遠分開,心靈卻一直緊緊依靠。他們是一類人,他們的秘密將在那個暴風(fēng)雨之夜被銀幕之外的我們所知曉。
通過暴風(fēng)雨之夜的窗戶,看兩個男人小心翼翼地親熱,這無疑是浪漫的,也注定是憂愁的。他們最終只是止于親吻和愛撫而已。他們依然是好朋友。他們更符合多蘭心中所想的那樣:友誼是沒有性的愛。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友誼較于同性之戀占了更大的篇幅。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鏡頭,來對準朋友們之間的歡樂時光。他們彼此聊天說笑玩游戲,仿佛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他們好像無所事事,就像天空中的云,終日漫無目的地漂浮。
他們始終沉浸在看似躁動的狀態(tài)中,青春的氣息在他們身上環(huán)繞,似乎填補了填補了太多的無聊和空虛。他們圍繞在馬蒂亞斯和馬克西姆之間,如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想必,身為導(dǎo)演的多蘭旨在營造一種平衡,一邊是他們友誼的歡樂,一邊是主人公們的生活。
最難得的是,這幫朋友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給人的感覺是那么地合理、真切和自然。他們的蓬勃朝氣,他們的肆意盎然,他們的無限活力。他們宛如一幫長不大的少年,在攪鬧著這個不盡如人意的世界。
與其說這是一部同性電影,不如說這更像是一部關(guān)乎什么是友誼的電影。多蘭不耐其煩地去展現(xiàn)男人之間的友誼,其實就是在告訴觀眾:嘿!友誼是個挺美好的東西呢!
想想影片中的那些男孩,他們好像都不曾長大,難免糾葛,難免困惑,難免多情,難免幼稚;但他們又是一群多么真誠、可愛、有趣的人??!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結(jié)尾的模樣。我就是知道,在馬克西姆即將出發(fā)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會在門口等著他,插著兜不可一世的樣子,眼神藏著笑意。
他和他離別。一個叫馬蒂亞斯,一個叫馬克西姆。他們注定會是一輩子的好朋友。
欄目| 花園;作者| 妳的世界幾點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zhuǎn)載請注明
紅與藍的對比
熱情與冷靜
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
逐漸走向失控
.
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zāi)簧喜コ?/p>
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
相似卻又不太相同
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
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jié)的描摹中
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
.
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
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yù)示著熱情
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
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
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
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
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
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
.
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
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
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
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
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
如同Matt的內(nèi)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
才會出現(xiàn)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
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guān)係
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
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
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
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
儲物間的那一吻
似乎讓兩人關(guān)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
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
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
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
.
片中Kevin說: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
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
直到其中一人清醒」
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tài)被打破
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
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
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
既模糊 又清晰
.
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
畫作上的麥麥農(nóng)場
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
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guān)聯(lián)
但或許農(nóng)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
純粹 簡單 自然
兩個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學(xué)生一起為功課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劇情需要而接吻。這親密的一刻引發(fā)了一連串事件的連鎖反應(yīng),由最初一些讓他們揮之不去的問題:如他們的愛好,他們的性取向,到后來甚至改變了他們之間友誼的性質(zhì)和關(guān)系,甚至更廣泛地改變了他們的社交圈。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vc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全五星為敬,多蘭名副其實的light of his generation
A / 在水床上入眠后便在湖中迷路,爭吵后出神許久傷口的血才流出,辦公室里萎蔫的植物被清走后留下沙土的痕跡……某些感知經(jīng)過波動投射被潛在地延宕,恰如被電影鏡頭喚出的吻最終幻化為醉意與雨水落下??赡切捉诺膹?fù)沓真的意味著什么嗎?它們不意味著什么,也不指示確定的方向,只是讓人遁入當下的時間,或是呼應(yīng)一些美妙的可能,而這些可能尚未到來。/ 二刷。往復(fù)的蓄力-動作,每次循環(huán)又伴隨著標記的星叢:言語的、裝飾物的、姿態(tài)的、影像的。還有最突出的胎記——幾乎算不上生理特征,反而像是一次對“阿莫多瓦紅”的抽象提煉與顯影式鐫刻。其質(zhì)態(tài)的轉(zhuǎn)化張弛將情緒逼迫至語言邊緣,卻并不指引人物或填充為符號關(guān)系,只是在其周身清掃出模糊的距離。
2.5 (親兒子不能總是慣著啊,真的長不大了)
男孩們吵吵鬧鬧,只有馬蒂亞斯和馬克西姆意識到他們需要成長,不能再是男孩。一個吻將他們留住,也將多蘭自己留住。不妨認為是多蘭創(chuàng)作困境的投射,他在這一部還是沒能邁出那一步,但是來日方長。
首映完全場80%的人都沒走,鼓掌十幾分鐘。戳到了很私人的點,成為戛納第二部哭崩的電影。就算objectively speaking感覺就是一種關(guān)注的水平,和主競賽差一整個lady bird,也不妨礙dolan小天使可愛的要命呀!mua!
8/10。一個簡單純粹的少年成長故事,馬路的落葉、辦公室的植物、閃爍的電燈,一切都是最簡單的符號比喻,我在屏幕前罵一句“幼稚鬼”后淚流滿面。兩個男孩是多蘭的兩面,一個依舊在母子關(guān)系中掙扎,一個想假裝成熟迎合大眾。你不用成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蘭自己。戛納這個父親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長大。
再拿獎天理難容
2019Top3。足以讓人忘記《約翰·多諾萬》的存在,繼續(xù)《只是世界盡頭》將單一人物拆解為多人物的寫作,因此盡管表達方式和語言環(huán)境都是當下的,我們卻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對伯格曼的承繼。游戲與撕扯,既是群像、人際的,也是個體、內(nèi)心的,具體情境的呈現(xiàn)和潛藏情感的發(fā)掘得以融合,一種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遠超近年所有“家庭劇”題材導(dǎo)演的作者。所以,當然是Xavier&Himself。
回歸一種關(guān)注水準(可能還不到)的夜店蘭。
拒絕上價值,一部饒雪漫式純粹、唯美又傷感的偶像?。òx),少男(少女)殘破的夢在現(xiàn)實面前徹底分崩離析。不是錯付了愛,是想付卻根本無處可付。愛情沒有中間值,鐵了心踩滅,或者放開了燃燒,成年人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整理情緒,壓抑感情。影像上強化了無處安放的焦灼感,多蘭明明是王子氣質(zhì),為什么總是演如此窘迫又卑微的角色。
must have been a deadly kiss.
半滴吻,就可以翻江倒海。只是早已照著成功人士的范式套進去,脖子勒得過緊,連直面內(nèi)心的罅隙都摸不著了。年近三十還要這般糾結(jié),悲哀得來,又讓這場道別愈發(fā)擰巴。一條街的霓虹都做了這波動的背景,依然錯得雨降雪落。還是小時候純粹,喜歡就是喜歡,水彩筆涂出的農(nóng)場,全是只屬于二人的未來,披金戴銀都燦爛不過的暢想。三星半。@愛酷電影周。(多蘭的假胎記還怪好看的)
后半部分還算走心,但前半部分的兄弟會情誼太南了。N多對白不知所云,多蘭毀容出演依舊自戀,單獨截幾段當MV可還行,剩下的emmm…(二刷掛上字幕后好多了)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時候的日記那般精準地戳中我,相似的經(jīng)歷加成,甚至比Mommy還要使我共情。從客廳派對兩個人無視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緒積累涌到頭頂。以及他真的放了兩個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簡直想抱住他狂親。/蘭是不是長高了,最后還致謝了Lucas,看來關(guān)系是真的不錯
當我在Olympia2看著多蘭新片(配樂和攝影真的很絕)被真摯的掉眼淚,朋友在電影宮對面偶遇了多蘭本人:)
帶著新作品重返戛納的多蘭戲里戲外都在哭,梨花帶雨。明顯看出來片頭還沒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做得太倉促了,很多地方?jīng)]有想到位,大量鏡頭存在再拿捏時長的必要,剪輯凌亂,想讓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則顯得長半秒,多蘭drama的一面時不時蹦出來。這部作品依然是多蘭式的大段大段喧鬧的日常碎片,中間夾雜著“向詩歌取經(jīng)”而來的音樂韻腳和意像抒情,講述兩個老友因為拍攝一部朋友的個人小電影發(fā)現(xiàn)彼此情根深種的故事。我非常喜歡多蘭把晃動的鏡頭懟到人臉上拍特寫的風(fēng)格,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鬢廝磨的快活和親密無間。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輯一下。主角馬蒂亞斯真是太可愛了,處處都透著性感,我很喜歡(我喜歡的往往沒啥演技)。
雖然哭了但是電影還是有很多問題,9102年了還在講自我性向認知和掙扎,沒有生活的閱歷、環(huán)境的阻力、時間的跨度卻還要硬拗悲傷,戲劇沖突都在表面,劇作和表演也有問題,特別是和阿莫多瓦一比相形見絀。但愛情真好啊,一個熾烈的吻將一切定格,這一幕想一直重復(fù)看下去。
Super-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多蘭就是當代的Bergman,用精準的鏡頭切入情感,黎明,POV轉(zhuǎn)另一個POV,游水。成功結(jié)合Almodovar和Gus van Sant(這對情侶像極了My Own Private Idaho),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要是結(jié)尾幾場戲能收那么一點點。相信多蘭還會有很多杰作。
一個吻究竟在逼迫著誰?相較于愛情,母子關(guān)系一直被多蘭擺在更重要的創(chuàng)作位置。這種羈絆,也著實投射到了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這兩個角色之上。彼此不經(jīng)意的逼迫,彈撥著妄圖假寐的悸動之心。盡管細節(jié)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摯假不了。
多蘭同學(xué)第74724736284736次向直男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