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背景設定在20年代的倫敦,劇情將會聚焦伍爾芙與韋斯特之間的情事:弗吉尼亞·史蒂芬1912年嫁給倫納德·伍爾夫,接著遇見了上流社會人士兼作家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哈羅德·尼科爾森的妻子。自1922始,她們開啟了一段長達十年的戀情,并維持著性關系,互通了很多情書和日記。在她們的戀情終結(jié)之后,兩人仍保持著良好的朋友關系,直到1941年伍爾芙去世。
這將是Chanya Button自2015年《Burn Burn Burn》之后執(zhí)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艾琳·阿特金斯編寫劇本,根據(jù)她出演的同名舞臺劇(1993年首次在倫敦上演,1994年登陸百老匯)改編,還會基于伍爾芙和韋斯特之間的情書進行創(chuàng)作。伊娃·格林和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此前曾接觸過伍爾芙這個角色,后相繼退出。導演稱這是一部“新鮮刺激,充滿創(chuàng)造力、激情與性欲”的影片。其他卡司包括伊莎貝拉·羅西里尼、魯伯特·彭利·瓊斯、彼得·費迪南多,9月愛爾蘭開拍。
女作家之間的愛戀與情欲。
劇中的弗吉尼亞有一種病態(tài)脆弱的美,猶如一只憂傷的白天鵝。
豪車華服的裝扮,犀利又機智的談吐,薇塔是不折不扣有著新思想的貴族,這樣的她優(yōu)雅又迷人,撲朔又迷離。
在薇塔和弗吉尼亞剛認識時,薇塔主動熱情不管不顧,弗吉尼亞徘徊猶豫瞻前顧后。而在一起后,薇塔又有了新情人,背叛了她們的愛情。弗吉尼亞卻猶如天崩地裂悲痛欲絕,在河邊獨自沉思良久,回到自己的小屋開始了偉大的創(chuàng)作《奧蘭多》。猶如薇塔的自述,她只是不自覺寫下來,也主動也被動的停不下來的寫…
兩人算是分手后,還保持著一種朋友關系,弗吉尼亞讓她的藝術家朋友給薇塔拍照,并親手把薇塔的衣服往下扯了扯,那樣會更好看。
弗吉尼亞把書寄給薇塔,薇塔看完后開心的跑來找弗吉尼亞。當薇塔提出要私奔時,弗吉尼亞淚眼朦朧說“當然,絕對”。
兩人好似兩朵玫瑰花,薇塔是紅玫瑰,恣意妄為妖嬈多姿,弗吉尼亞是白玫瑰,淡雅素靜卻也蘊藏也巨大的能量。
這兩朵玫瑰花,任男人不管遇到哪一個,都會是迷戀之深愛之珍惜守護之。
而她們相遇了,所以有了這曠世的情欲交織,還催生了偉大的作品。
最后兩人站在窗戶邊,執(zhí)手相看淚眼,互述衷腸,薇塔感謝弗吉尼亞把她寫的那么真實,弗吉尼亞說薇塔是有一百萬只蠟燭在燃燒,但也注定孤獨。
她們是愛侶,是朋友,更是知己!
不得不說,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圈里真的是開放又迷亂,一個接一個的沙龍聚會,開放式的婚姻和關系永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薇塔和外交官丈夫各有情人,卻離不開對方,有深刻的超出肉體的感情自愿把兩人綁在一起。弗吉尼亞與丈夫的婚姻沒有肉體關系,丈夫?qū)λP懷備至,甚至在地下室給她做了一個出版社,任何時候都不離不棄永遠支持,弗吉尼亞也會體恤和為丈夫考慮。
之前看過的《珍品》也是如此,有才華的男男女女,作家,攝影師,混亂的關系,癡迷的欲望,大跌眼鏡的生活,卻也一直保持著和原配的婚姻。
所以說,欲望和感情有時候是可以分離的么,時而融為一體,時而各自存在,互不叨擾。還是說真正的大愛卑微到無所不能的接受和容忍,或是包容到一種境界的慈悲和憐憫。
沒有怎么看過伍爾夫的作品,上學時學過她的《墻上的斑點》,比起她的作品,她錯亂的精神,不羈的情史,萬丈的才情更吸引我。
女作家,有時候總是她作品之外的東西更成就她的作品和她自己。
畢竟,人們對漂亮的女作家都有一種意淫和向往。
靠近她,成為她,成就她,就像薇塔和弗吉尼亞!
ps:劇名是《薇塔與弗吉尼亞》,都用了兩人的閨名,她們都是獨立的存在,本心才不要冠以夫姓活在丈夫的庇護和影子下。
弗吉尼亞腦海中的那些臆想,花朵,藤蔓,烏鴉,讓她更堅定自己,也在一定程度消耗著自己。
是不是天才都是活在一種虛幻的真實中,太過聰明太有才華,超脫了世人的一種游離狀態(tài)。 就像約翰 納什,世人說他們太癡狂,他們說世人看不清!
片子是根據(jù)史實改編的。30歲著名的作家Vita陷入了對40歲名聲鵲起的作家Virginia的崇拜中。 片頭起始是電音伴著畫面出現(xiàn),這部分略有突兀(但還是蠻新鮮的,后面配樂的處理都還不錯,有種輕快但哀傷的感覺)。Vita以驕傲的姿態(tài)走進采訪室,接受媒體對她與哈羅德關于“現(xiàn)代婚姻”的采訪。個人拙見,Vita的演員在這段表現(xiàn)的不夠“man”,Vita是一名貴族,她生來就有他人享受不到的權利與榮耀,同時她性格也因此我行我素,能女扮男裝帶著女友私奔、也敢嗆聲丈夫??捎捌锩娴腣ita在這一段,反而顯得有些局促?不過總之,交代了Vita所希望也具備的“男性化特質(zhì)”。 隨后,Vita違背母親命令,毅然受邀參與布盧姆茨伯里派開展的文學派對。她的目標很簡單,就是那位有著天才頭腦的Virginia。電影處理的很有意思。當Vita走上前去,恰巧看到的便是Virginia獨舞的情形。她是那么的超凡脫俗,舞姿隨意卻優(yōu)雅,偶爾瞥到她的眼神似乎一眼看透了Vita的內(nèi)心。再后來,大家一同觀賞凡妮莎和鄧肯的“表演”,Virginia專注的看著,Vita看著Virginia,聽著她華麗的辭藻。此次相遇,Vita無疑是欣喜的,Virginia確實是位脫俗的天才。
兩人由此便開始了書信交往。不得不說, Vita不愧是情圣,說的字字句句都含著熱烈的傾慕與愛意。 “我不得不承認,我接受克萊夫邀請我去你姐姐的聚會時,我心里想著只是去見你?!? “你拒絕進入我的作家協(xié)會,所以我把我的手稿給你,如果你喜歡,那我的下一本就當禮物送給你?!? “在你所有書里,我最喜歡的還是《普通讀者》” 對于Virginia,這些話就像陽光,透過了她灰黑色的防護罩,照耀到了她的身上,她知道,她是被認可、被尊重、被需要的。 Virginia無疑是敏感、自卑、脆弱的。在寫出《達洛維夫人》后,她急切期待著萊納德的評價,希望那是好的。在Vita夸贊她的時候,她不由自主的說出了她需要更多這樣的夸贊。當她小心翼翼邁出第一步答應去諾爾莊園過上一夜時,才發(fā)現(xiàn)Vita邀請了不止她一人,并且其他人嘲弄她。她很難過,涂上口紅,卻又狠狠擦去;詢問Vita,卻只得到Vita帶有欲望和目的的靠近。
她知道,明白Vita的意思,縱然看透了Vita是怎樣的人,她依然愛她。但她不敢表露,在家人、朋友一次次的鼓勵下,她終于向Vita敞開了心扉,卻又在看到瑪麗的一瞬間被關上。她的精神癥又發(fā)作了,她沖到湖邊,又沖回地下室,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筆,寫下來一本書,一本傳記,也同時算得上是一封情書。
Virginia愛Vita,所以Virginia在書里把Vita所不能繼承的都還給了她。Virginia愛Vita,把從未說過的簡單的表達愛意的話說給了她。Virginia愛Vita,縱容她的欲望,渴求她的靠近。
有個情節(jié)我認為有些意思。Vita邀請Virginia離開萊納德,和她一起走。Virginia拒絕了她。
Vita說:“如果你是另一副模樣,那我半夜都會飛到倫敦?!钡玍irginia還是拒絕了,她沒有信心、沒有勇氣離開她的安全圈??稍谕砩?,Virginia寫信給Vita:“如果你說的還算數(shù)的話,那就來吧。”Vita回答:“Change missed.”興許是我多想,縱然是后面Vita相邀去觀看日食,我也認為,這個change,不僅指“開車去Virginia家”,更代表了Vita本人認為的是時候“傷害”Virginia了,Virginia再也不是她激情里的全部了。
當《奧蘭多》完結(jié)之后,Virginia把它當做禮物獻給了Vita。Vita才知道Virginia的愛,它仿佛深陷大海,卻又在書里說得熱烈隱晦。Vita無法抑制地去找Virginia,邀請她再去自己的莊園,她又燃起了對Virginia的激情。Virginia答應了她。大抵失去的總回不來,Virginia看到了Vita將《奧蘭多》轉(zhuǎn)獻給Vita的新情人瑪麗,幾乎是一瞬間清醒,她逃出莊園,帶著深入骨髓的悲傷和對死亡的平靜。她對追出來的Vita說:“我剛在想閃電擊中這座房子,一切倒塌,是不是就像死亡降臨一般?!盫irginia和Vita說:you found me again。但Virginia卻沒有找到過Vita。
“我傾聽了你的內(nèi)心。 'if you leave me stranded,I will hurt you.' 我用我所知的所有方式記下了這句話,我寫了下來,刻進了心里。放進了《奧蘭多》,放你自由?!?/p>
奧蘭多愛的是那孤僻廣袤的原野,Vita亦是,Vita注定多情,也注定更愛自己。她被Virginia的智慧、才華吸引,而不是Virginia這個人。因此她也會被性、新鮮感吸引,Vita無法完完整整地愛上一個人。
對Virginia來說,Vita就像耀眼的星星,分出來一片光芒給她。Vita自信、年輕、熱烈、有活力。從Vita身上,Virginia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生命力。sex with Vita讓她感覺perfect、與Vita去游玩讓她欣喜若狂。Virginia的一生唯獨體驗過一次愛情,唯獨愛過Vita。她在Vita這個與她全然不同的方面上找到了不少的靈感。愛Vita,也是愛她自己,給自己一個救贖,去試一下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生活。Virginia愛的是Vita的心,但Virginia不會拘住Vita的心,Vita的心是奧蘭多般,也是Virginia喜愛那般,變了,便失去了吸引力。(我認為Virginia一直都是渴求死亡的,所以她會愛上這個她清楚地知道不可能與她廝守的人。Virginia愛的是那種感覺,有著對熱烈生命的向往,也有著對必死的執(zhí)著。)
PS:單從電影理解,我認為便是如此。歷史上的Vita和Virginia,很難深究,但她們間確有這旁人不能輕易窺懂的情誼。
在B站看到作家的表白的視頻來的。
一個天才作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一個泛愛作家,專注于事物。
說實話這兩類人,現(xiàn)在的話就是互補,其實還是很搭的,從開頭就知道她們兩個是多么相互吸引的。
一個想要深入理解,一個懼怕被了解后自己的空洞暴露無遺。
人人都想要像吉尼亞那樣,是個天才,雖在自己的世界里迷離又大膽探索、感受事物、融入事物又能把感受寫出來。這樣的人無疑是天才,是會發(fā)光的,同時又是那么想讓人保護她。薇塔,有才華、有錢、炙熱,同樣光芒萬丈,只是她在天才面前確實會顯得空洞,這可能也是她泛愛的原因吧。是矛盾。
作為俗人的我,也經(jīng)常想別人了解自己,又害怕別人了解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豐滿。遇到過泛愛的人,當時并不理解,認為忠誠很重要,希望擁有一生只愛一人的愛情??赐赀@電影,真是百感交集。
哎,吉尼亞也是看得開。對于這樣的結(jié)局那是最好不過了!擁有過真摯熱烈的愛就足夠!俗人只會死命抓住不放!
我是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看完這部電影的。
一是對這部電影到目前為止的沉寂有些不安,并沒有像《時時刻刻》那樣引起轟動,也沒有在頭條新聞里見到,這讓我有些懷疑。
二是對它有太大期望了,從《墻上的斑點》開始,對伍爾夫,對她的文字,對她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對她這些動人心弦的經(jīng)歷故事,我有太多熱愛了。我了解她的途徑太少,我很害怕,在電影里見不到我想看到的。
盡管 Elizabeth Debicki演的伍爾夫的確是有些太被動(受)了,但并不影響,整部影片在氛圍營造和音樂伴奏是十分動人的,誠懇的講述著伍爾夫的故事。在主線劇情之外,對于兩個家庭之內(nèi)的故事很少提及,有些不太合適,因為這個故事就應該是發(fā)生在家庭的背景下的,難道編劇認為所有人都應該早就知道那些背景故事嗎?
關于維塔個人形象的塑造,開始于她接受的一次訪談,她在電臺節(jié)目里作為暢銷書作家,極陳自己的女權觀點,“Independence has no sex”,她對此的觀點更像是一位勝出者站在頒獎臺上講述自己的成功經(jīng)歷,而不是一位傳統(tǒng)的爭取權益的女權斗士,她的威嚴和自尊讓她的丈夫、母親覺得不敢侵犯。但我的第一次觸動還是那個記錄在冊的歷史,因為是女性,她無法繼承自己心愛的貴族莊園。
自始至終,她是相當現(xiàn)實主義的那一方,她男性化的那一面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如伍爾夫所說:“她的文字缺少坦誠,太過偏重于技巧?!弊詈蟮膶Π字?,維塔說:“我只是從外表觀察事物,而非用心感知?!毕啾扔谌耍赜谖?,就像那座莊園,她盡管可以隨意出入,隨意居住,但得不到總是讓她最為傷心。
維塔的形象如果放在現(xiàn)代,那她一定會是一個成功的女性,有著獨立的人格,有著成功的事業(yè),有對愛情的持續(xù)追求,也能處理好與丈夫與朋友的關系。她和丈夫的相處方式是令人羨慕的,丈夫始終對她保持著一種尊重,在她的選擇面前始終有著理解,他們之間也不需要過多解釋,“我愛你”,記住這句話,哪怕我到天南地北,哪怕你愛上了別人,這也不會改變。只是一種哪怕放在現(xiàn)在也值得眾人羨慕的愛情: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愛情,都尊重彼此做出的選擇,但最終的歸屬,如同最初的婚禮一樣,是屬于對方的。
自始至終,她的現(xiàn)實感與伍爾夫總顯得很格格不入,伍爾夫并不喜歡維塔一次又一次目的明確的邀請,也不太喜歡她充滿欲望的小動作,那時我覺得,這兩個生活態(tài)度完全不同的人是不可能會相愛的。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她們愛的出奇的自然,沒有太多激烈的碰撞,在維塔的追求下,自然而然的便開始了戀愛。其實她們兩人的愛情,更像是互相補足了對方的缺口。一個對愛情漠然,一個熱情似火;一個缺少對肉體的欲望,一個對性愛執(zhí)著肆意。這多多少少讓活在虛構世界里的伍爾夫有了現(xiàn)實的體驗:性。她在此體會到了快樂。
電影中間,我又看見了那個我想看見的伍爾夫。當靈感來臨,出離人群,急忙地來到一個偏僻的海邊,感受海浪靜謐的拍打在海岸,將自己代入已經(jīng)來臨的虛構世界中,匆忙的趕到工作室,抓起羽毛筆,開始寫作。思路如泉水般涌出,手像脫離了控制。這就是伍爾夫,一個永遠無法被操控的女人,一個活在自己意識里的女人。
《奧蘭多》被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漫長的告白。但直到故事最后,維塔才真正意識到伍爾夫的愛,直到最后,伍爾夫才挑明她自己真正的想法。原來維塔一直以來的追求,邀請伍爾夫和她一起私奔,一起度假,只覺得自己得到了身體意義上的伍爾夫,她沒有看出伍爾夫?qū)λ[匿但誠摯的愛,她很害怕,害怕自己的軀殼之下空虛的靈魂,無法得到伍爾夫的歡心。這種擔心顯然是多余的,但也是她的愛的體現(xiàn)。伍爾夫,其實也在為自己弱小的自尊心,為自己書中隱匿的感情,對未來的預期感到擔心。她說結(jié)局已經(jīng)在書中寫好了,也在想象著死亡來臨的感覺, “像閃電擊中了城堡”,可能那是她能夠想象的最好的結(jié)局。
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最后的分手也是可以預見了。
————“世界上大概沒有比Virginia寫給Vita的史詩性情書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轉(zhuǎn)手就送給了她的新情人”————
Vita無疑是天降的繆斯,將鳥籠中的Virginia從枷鎖中解救。Vita成就了Virginia,但也讓Virginia無法自拔:是歇斯底里,是目眩神迷,是念想橫增——積攢在往來的書信,躍然于詞藻和行文。
她如同欲望充沛的掠食者,飽含熱情地攻略著圈養(yǎng)的羔羊;她將內(nèi)心剖開獻給熱情的救世主,直至被主背叛。
她不愛她。她不再回她信。再次相見已有新歡。她總將內(nèi)心深埋,末了自嘲一軀空殼。
她愛她。她將背叛擬為傳。她把她描寫得那么豐滿與自由。她將她變成她最美好的她。
她和她,共同書寫了結(jié)局。
我們曾把愛寫成詩歌。是輕輕吟唱的如夢令,是早上和太陽一起灑進來的鳥兒的歌聲。我試圖向你訴說我走過的地方。那些我本期待有你在身邊的城市。明信片上簡短的文字,不愿承認的思念。因為你的出現(xiàn)而欣喜若狂,因為自私而牽住了要離開的你。我已經(jīng)漸漸淡忘了和你在一起時的那些小心思,只能憑一腔模糊的赤誠,回憶我們的相遇,重逢,分離。
每次和熒幕里的故事產(chǎn)生共鳴,就會慶幸自己曾經(jīng)吃過的糖,讓我想到曾經(jīng)擁有過的幸運,我不用羨慕故事里的人,也不會質(zhì)疑故事的真實性。然而,因共鳴而淚如雨下的時候,是深知那糖已經(jīng)化掉了。
唯美,感性,熱烈,富有詩意愛情是毒藥
就那個時代而言,倆人都嫁對了人,才有這段“無傷大雅”的美麗情緣。伍爾夫看得很清楚,薇塔就像太陽一樣,周身散發(fā)愛與光明,卻不會聚焦于某一個人,所以不如讓奧蘭多不必停留,永遠青春永遠前行。倆女主實在好看到發(fā)光,劇本是什么節(jié)奏是什么沒在在乎了。
差點看不下去。不清楚vita本人是不是這樣的氣質(zhì),沒有看過vita寫的作品,電影里塑造的這個Vita完全沒有讓我對她本人的好感增加一絲一毫。我想象中的,或者說我希望的vita更具貴族風度,更瀟灑不羈,更優(yōu)秀一點,這樣才值得伍爾夫的感情。電影對vita和伍爾夫的這段感情的解讀是正確的:vita仰慕伍爾夫的寫作天才,伍爾夫愛vita的成熟和示好,而不是vita的思想內(nèi)在;vita把伍爾夫看作一個有待征服的獵物,伍爾夫卻把vita看作一生唯一所愛。這是一個富二代挑逗矜持才女,得逞后拔指無情的故事,只因伍爾夫才情光輝的萬分之一照耀在了這些對話書信上,才讓這故事脫離了平庸。哦~我愛伍爾夫。
后面半個小時挺難看,劇本不怎么樣。兩個女主之間的感情和她們與丈夫的羈絆都沒描繪好。高妹剛出場還是很耀眼的,可是看著看著就覺得Harold和leonard要比兩個女主有魅力。vita和她丈夫的相處模式才更讓人羨慕,她們需要彼此,而且還擁有比普通夫婦更深厚的感情,也比靠著情欲才能維持的情人關系更牢靠。當然virginia的丈夫也很不錯,“嫉妒心理就應該像沒用的手稿一樣被揉做一團扔掉”能說出這樣的話的人很了不起。P.S:因為elizabeth debicki非常美,多加一顆星(顏控的無奈)。
說不清哪里不對,大概就是沒有化學作用吧。當看到導演上一部作品是“燒燒燒”就覺得仿佛應該找二小姐來演。
我一個人看的這個電影。伍爾夫是我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里的摯愛,無論她寫的書還是她這個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神經(jīng)質(zhì)卻才華橫溢的女人。一直想知道她和Vita的故事,終于如愿以償。她與VIta之間那么多年浪漫又轟動的愛情,背后還有一個完美丈夫?qū)λ裏o條件地支持,照顧,包容和成全。這樣縱情恣意的一生,放在那個年代,多么幸運無憾。
整體不太行,浪費演技和顏值,不過姬出屏幕的高妹實在是太誘人了can’t take my eyes off her
感謝彎彎字幕組,譯制相當用心了。// 其實英國人普遍嫩牛五方的長相我一直get不到正面視角的美點(當然側(cè)面無敵),但是演員的氣質(zhì)屬實卓然,尤其用英倫腔念出那些充滿書面語的臺詞,聽感上就十分大氣享受;同性情節(jié)不可或缺但點到為止,更加注重合理鋪墊作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也確實表達得敏感易碎、細膩溫婉;鏡頭語言頗具宮廷風格,構圖古典嚴謹,景深變化豐富,互通情書的段落拍得曖昧又甜蜜。/ 只是表演痕跡還是有些明顯,劇本的完成度還能再提高些,7.5/10分。
我實在是太喜歡伍爾夫的全部了,也喜歡兩位演員,無理性的給五星。
厚積薄發(fā)是在我看來最能描述Virginia這個女人對待感情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 不是無動于衷 不是藏得很深 只是在所有的情緒徹底爆發(fā)之前 會給外人帶來一種feel nothing的錯覺 而真正爆發(fā)的那一瞬間 就像是白紙上的潑墨 什么都改變了 什么也都回不去了 如果要用什么詞來描述伍爾夫 我想她應該屬于土壤 不同于根系 因為她更脆弱 不同于鮮花 因為她有思想 不同于星星 因為她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多的只是時間需要讓別人去感受 是土壤 也像海綿一樣拼命吸收所有的感知 這種人的感情像是沒有被止血帶束縛而自由流淌的血液 沒有循環(huán) 沒有停止 只有唯一一次的結(jié)束 這也就是我最喜歡Virginia Woolf的原因:她其實有著100%的純粹和執(zhí)念 Once starts it ends
讀過了奧蘭多,看過了時時刻刻,再來看VV,內(nèi)心充滿了諸多難言的情緒,Virginia的臺詞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句詩、一句哲言或一段內(nèi)涵深刻的文字,但絲毫不覺得做作,原本奧蘭多就是一個有著復雜個性的人物,而看得出,Virginia特別寵愛這個人物,即便他或她做了許多的荒唐事,最后依然賦予了她新生,看完VV就更能體會了,Virginia的瘋狂也是必然,她太特別了,如果不是她瘋了,就是我們都瘋了,她才不會和我們一樣平庸且無趣
Eva不演真的是暴風哭泣啊啊啊啊啊啊~~~~~~~~
世界上大概沒有比Virginia寫給Vita的史詩性情書更浪漫的事,可是Vita轉(zhuǎn)手就送給了她新情人。V&V就是這么兩個太不一樣的獨立個體,太超越時代的先鋒女性,兩人之間的感情真的是復雜又微妙。值得說的是Vita晚年寫作的書桌上刻得有3個名字,其中一個就是Virginia。 Chanya Button是個值得關注的導演。超愛電音的使用!
認識Vita那時候Woolf已經(jīng)40歲了吧 這樣一個聰明加神經(jīng)敏感的人 竟然硬生生被塑造成了楚楚動人小可愛?【是夸 是真的好可愛】 不過誰能禁得住Vita這么撩 而且Woolf想念戀人時候那個眼淚汪汪的樣子 哇真心讓人母愛泛濫 扯這么多 還不是因為導演編劇毀了一個好素材
最后一幕哭到崩潰 "I fell in love with your vision of me" "you spark like a thousand candles" #tiff18
天哪,這是兩個多么復雜、絢爛、澎湃的靈魂。樸素又華麗的短句,讓人感覺語言似乎就是為了這樣的人而生的。論寫給前女友的最后的情書,莫過VW的《奧蘭多》和席導的《燒女圖》。普通人出于肉欲的愛情過于蒼白和單調(diào),即使大多數(shù)人口口聲聲說愛上的是對方的靈魂,然而事實是這種靈魂實在不值得一提。我以為此片是拍的極好的,為了引用原文作臺詞難免會有些不連貫的地方??赐甏似髮Ψ踩耸チ伺d趣,感覺自己從未真正戀愛過。結(jié)尾有點讓人想流淚,有些人就是這樣的,她像一顆恒星,照亮所有人,但是永遠不屬于任何一個人,更不會屬于你。
整部片子彌漫著濃濃的悲劇情緒,Virginia永遠擁有讓人欽羨的才華,卻也永遠擺脫不掉被愛人傷害、一擊即中的崩潰命運,敏感的人總是擁有最極端的人生。(btw我好羨慕一百年前這種開放式婚姻關系,夫婦雙方各自擁有l(wèi)over,而又歸于對方??)
在BFI 倫敦LGBT電影節(jié)上看的,全場好多l(xiāng)es couple,而且多數(shù)是奶奶的年紀,成雙成對一起來支持lgbt電影,真是太甜了。服裝美極了,vita好撩~而且同去的朋友說床戲難得的用手…2333
“時時刻刻”之后我覺得再沒有演員能演好伍爾芙了,結(jié)果這部女同電影另辟蹊徑,把兩個女作家性底交鋒的故事演繹得精致復古,文學性也比另一部“柯萊特”要強。不過這段“雙V戀”的主被動太明顯了,反而讓我有點懷疑像在看GL文...
通過電音和臆想來突破歷史劇的體裁,嘗試是大膽的,但不應景的尷尬也是無疑的。vita的演員出戲很重,該是個女王形象地來誘惑我們的Virginia woolf,可老在歷史劇里嘟嘴賣萌,完全感受不到她們的熱戀。只是淪為歷史殼下的愛情戲碼,也沒有描繪好與創(chuàng)作文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