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代替了眾人的無語,空氣裡的震驚與憤怒如鷹,盤旋在豪宅的大廳,等待著遲遲未歸的男主人保羅。擁有高薪工作、漂亮妻子和可愛小孩的他,犯了禁忌的愛,而被阻隔在完美的生活門外。他的家人和教會,決定以上帝之名治癒他、拯救他。教堂內,轟隆的禱念不斷灌入保羅耳內,喃念之語泛起震盪,碎裂了他的精神,以恐懼黏組成滿佈裂痕的信念。
出軌到出柜,愛上在世俗眼光中不該愛的人。保羅與新歡搬進新公寓,開始自由的新生活,但他的心卻未曾安心入住。他的愛情,被視為罪與疾病,受到各方抵制、譴責;他被所愛之人折磨,痛苦地徘徊在傷害和幸福之間。
「我想了解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最終會如何陷入他自己心中的監(jiān)牢。宗教環(huán)境、政治壓迫和傳統(tǒng)家庭,又如何壓迫男人的同性情愛?!供ぉぜ右亮_.布斯塔曼德
談到危地馬拉這個陌生遙遠的國度,我們知道的會有多少呢?如果不是透過這位新導演杰羅·布斯塔曼特(Jayro Bustamante)的鏡頭,恐怕是沒有太多機會可以了解到太多當?shù)氐娘L土人情。導演在2015年憑處女作《火山下的人生》入圍柏林電影節(jié)競賽單元,并最終擒獲銀熊獎,打破了危地馬拉在世界影壇上的零記錄,瞬時引起影迷對這個不為人知的拉美國家與這位冉冉升起的新導演刮目相看。在處女作上映四年后,布斯塔曼特終于有了第二部劇情長片作品《震蕩》,同樣回到他的福地柏林電影節(jié),去年入圍全景單元,照樣引起不少關注。
從處女作《火山下的人生》的山村,到這部《震蕩》的城市,從瑪雅原住民女性,到上流社會里的男同性戀者,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受社會壓迫/歧視的弱勢群體,甚至連主題也一脈相承地不變,都在講述孤立無援的個體如何去對抗勢力強大的集體。這部《震蕩》講述一位中產精英男士,向家人出柜之后引起軒然大波,被妻子禁止與孩子見面,家人求助宗教想讓主人公“改邪歸正”。宗教團體矯正性傾向這個內容無疑成為了影片最大的噱頭,但這部分內容實際只占很短的篇幅。而影片也不是在講述主人公出柜之后和同志戀人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導演將重點放在主人公如何為了保持家庭完整,以及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不惜扭曲自己的意志,壓抑自己的欲望,甚至不惜親自摧毀和同性戀人的感情。
片名具有雙重意義,表面指的是地震,危地馬拉全境遍布火山,由火山爆發(fā)引發(fā)的地震比比皆是。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地震的刻畫,開頭第一次發(fā)生時在主人公剛出柜,回到家遭受家人冷遇,另一次則是他和同性戀人在小公寓,兩人纏綿后出現(xiàn)地震。兩次刻畫地震的用意再明顯不過,推動情節(jié)并引致人物的情緒驟變。“震蕩”的另一層意義指的是主人公在出柜后,家庭、社會和宗教給他施加的精神壓力以及思想觀念帶來的震動。影片關于宗教批判的情節(jié)讓我聯(lián)想到另一部同樣來自柏林的女同性戀影片《違命》,講述的是以色列猶太領袖拉比的妻子愛上女人的故事。
這部作品對宗教的批判力度顯然未如預想般劇烈,導演僅限于揭露現(xiàn)象,并沒有真正觸及到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感覺導演的批判焦點似乎有所模糊,主人公與同性戀人所處的不同社會階級似乎才是導致兩人分開的根本原因。兩者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是重點刻畫的部分,從豪華舒適的中產大宅,到簡陋雜亂的小公寓,從色欲彌漫的同志酒吧,到干凈整潔的公司辦公室,主人公出沒在兩種不同環(huán)境里,內心的選擇也隨之不斷動搖,而且從兩次地震后他的第一反應來看,他始終最關心的仍然是孩子,他身上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早已給出了最確切的答案。
布斯塔曼特一改處女作粗糙生硬的風格,逐漸轉向精致的美學風格,利用迥異的攝影燈光,來營造出不同環(huán)境暗示。相比起處女作生硬的自然主義風格,這部的情節(jié)豐滿了不少,然而情節(jié)有電視肥皂劇的味道,過于戲劇化的套路設計隱隱可見。另外,有幾場重頭戲的設計并沒有發(fā)揮好,比如主人公故意引情人上公寓的一場,人物關系和場景調度并沒有突出重點,因而沒能發(fā)揮出應有的感染力。不過,影片的結尾收得漂亮,這種放大招的手法繼《火山下的人生》后再次出現(xiàn)。女兒與父親相視一笑的畫面耐人尋味,暗示著年輕一代有更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令這個壓抑的悲劇透出一絲難能可貴的曙光。
整部電影的核心就是選擇,我很認同在牧師與保羅男友的交談中提出的觀點:
“每種生活方式都有他的規(guī)則被尊重,我在幫這些努力的人去尊重他們選擇的規(guī)則,即使眼前有很大的誘惑?!?/p>
再結合后面保羅接受性向矯正和被牧師要求回答想到的第一個東西的回復,我想大概明白保羅的選擇了
從頭到尾保羅真正看中的是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孩子,電影第一幕面對不接受自己的家庭的保羅,他第一時間關心的是孩子,向傭人問的是“小孩呢?”,隨后發(fā)生的振蕩保羅也是時刻擔憂孩子的安危。
在他租住的公寓里,他還想改造一張上下鋪的床可以給孩子們住,此時他的眼神中閃爍著這部電影中少有的希望。
我想薩沙(保羅的妻子)也一定理解保羅對孩子的愛,因為她也深深地愛著孩子,為了孩子她也想讓保羅回歸家庭,所以他找到了律師禁止保羅再見孩子,因為只有拿孩子當籌碼才有機會挽救她的婚姻,全家人名譽和家庭。
事實證明薩沙是對的,在本能欲望驅使下的愛情抵不過孩子在保羅心中的地位,保羅的生活不能沒有孩子們,這是保羅選擇了家庭放棄了戀人的原因之一。
還有保羅是帶有宗教思想束縛的,他也對自己的處境很疑惑,一面是愛情的誘惑,一面又是與世俗觀點背道而馳。
其次,在保羅也擔憂著離開家庭以后自己慢慢變老以后的生活,變成在保羅男友工作的療養(yǎng)院里那樣的老人。
這些情節(jié)的鋪墊正推出來保羅回歸家庭的結局,不過是主觀客觀這都是保羅自己的選擇。
看完了保羅,我感覺保羅男友的人物塑造也是成功的,而且是能與保羅做比較突出矛盾和抉擇的,他雖然在電影中筆墨不多,但是每一次行動和交流都能很好地折射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保羅被禁止探望孩子之后,保羅說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了,他的回復:
結合這兩段對話看出他,在他眼中愛情是一種歸屬更是一種自由。
也正如保羅所說的他沒有家庭,沒有小孩,不用擔責任,此刻他不能真正感同身受保羅的處境。但他的觀點我認可,而且我也在gay性別認同中他是清醒的,也許他面臨過組建家庭的選擇但是他選擇了與保羅不同的路。
他對保羅付出的感情是真實的,他渴望一份安穩(wěn)幸福的愛情,也在努力維持與保羅的關系:
在與保羅母親的對話中細細體會就會感受到,保羅男友對于人生和愛情的態(tài)度都是極度悲觀的,是知道了結局那種無奈下的掙扎,企圖在掙扎中尋找愛情作為人生苦海的港灣,“承受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最后的人物塑造也就是影片最后,保羅帶著全家人與他相見那一刻,這里的敘事手法是十分有沖擊力的像你特別急著上大號結果到跑到廁所就一個屁,然后就是長時間的便秘,對,就這么難受,讓你感覺無奈,空虛,還有點絕望。
說實話我還害怕他會表現(xiàn)出憤怒這類情緒,如果憤怒他就沒有真正明白同志愛情的殘酷,他的此刻的沉默和哀傷是屬于整個同志群體的也是屬于保羅的。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人物塑造很優(yōu)秀,人物的觀點都很現(xiàn)代并沒有與時代脫節(jié),諷刺的也不是宗教和上一代人的守舊,電影主要著墨的角色都沒有帶著有色眼睛看別人,每個人都在遵循著自己的規(guī)則,也尊重著別人的選擇。
故事真實又悲哀,鏡頭克制而壓抑。電影讓人很難受,很悲哀,尤其是后期那些洗腦式、閹割式的治療過程,一聲嘆息。那之后男主已經不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了,他就像一具冰冷的行尸走肉。
開始是一個悲劇,結局又是另一個悲劇。 最后唱贊歌的那一幕,真的很諷刺。虛假的和諧,真的很重要嗎? 首先,同性戀不是病,不能被治好,家人要接受愛護他們。同性戀也沒有罪。普通人甚至同志自己都沒有辦法認清,接受事實,同志平權任重道遠。為人父母就要負責,所以身為同性戀,就不能去結婚,甚至騙婚生子。騙婚男主還追著妻子孩子不放,他不配。因為道德問題被辭退,他活該。 其次,同妻們看清他們吧,無性婚姻不會幸福的。他們本來就不愛你們,勉強在一起是沒有用的。分開再找新的人是最好的選擇,你們值得更好的。 再次,同志們也要遠離那些已婚的人,你們值得更好的。 最后,社會需要更開放更包容的環(huán)境,才能徹底改變這樣的悲劇。
不想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復上演了,雖然無可避免。 ps喜歡這句臺詞,承受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一部非常壓抑的宗教救贖tongxing題材影片。男主因為無法見到自己的孩子,經不起家庭社會方方面面大壓力最后屈從與社會常理,不管是否出于真心,他追逐的自由最后敗得一無是處,辜負了對他一片深情的男友,辜負了男友一直崇尚的自由……
一開始,家里人亂成一鍋粥,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很多的親屬都趕回家,一定是發(fā)生了大事。后來地震讓大家來到了大街上,但是孩子們好像對男主很不信任,問他是否要離開。很快家里人都離開了。只剩下男主一個人去了一個酒吧,和自己的男友聊天。然后男主和男友回到他們的住處,好想還有很多tongxing朋友住在一起。很快男主的公司因為他的取向解雇了他,不問理由。他去看女兒比賽,不給進場,還被保安帶走。男主的妻子幾次前來準備說服他接受治療,但是每次看到他還是和男友住在一起就氣憤離去。最后妻子申請了限制令,男主只要進入家門,或是靠近小孩就會被抓。家里人也要他多去教會,多與牧師交談,盡快改變自己的取向。男主開始在教會幫助工作,也慢慢地接納了教會對他的改變,但是不時的,他還是經不起欲望的折磨,去找男友,甚至要求男友一起去教會接受治療,男友痛斥了他的想法,認為自己尊崇與自己的愛好,愛自己的人,上帝不會怪罪的。最后男主接受教會的治療,幾乎是地獄般訓導,最后男主似乎真正脫離了這個取向,為了表示自己被治愈了,竟然還喊來男友,讓所有家人與之見面,羞辱了男友,讓男友傷心欲絕。但是最后中邪一樣的宗教儀式上,他好像徹底被治愈了,也得到了妻子的原諒。但是事后,他痛苦地用水沖臉,因為這不是他本心。窺見一切的女兒在角落里與父親的相視一笑,是理解、和解,還是接納順從的意思表達呢?
影片明明是對宗教泯滅人性的批判,對于tongxing戀人的同情和憐憫。但是再憧憬美好的tongxing戀人也抵不過家人的不解、社會的輿論、世俗的目光和宗教的執(zhí)念,勇者的結局一般是悲情的,男主的妥協(xié)也是沒有辦法,親情的牽絆、對兒女的思想,讓他遍地鱗傷,只能委曲求全,但是絕不是他的真心,抗爭過,掙扎過,可惜最后還是屈從了……
很有深意的電影,不被理解的愛真是會很辛苦,要做一個勇敢的人實在太難,沒有勇氣,還是低下頭默認一切……
震蕩的不止是地面,更是人心,不愿面對一切
平庸
謹慎,細微而坦誠。敘事其實問題不小,素材很多但完成度不連貫。人物很多可挖掘卻都草草。但也是這種間斷的敘事和不完整的故事使電影氣質驟升也更深刻。一些宗教段落拍得很好,對于信仰和生活的諷刺不動聲色卻雷霆萬鈞。
我永遠唾棄像他一樣懦弱無能虛偽的人,我也唾棄所有騙婚的人,但這并不說明我認為錯全在他。本片描寫扭轉治療的場景著實讓我感到了惡心,而這些集中營般的場所卻實實在在(部分)合法地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可怕嗎!
#9/LFF,很喜歡膠片質感的畫面,視覺上仿佛是《卡羅爾》的南美版,只是情感上倆位男性間的關系很難讓人在意,讓人有些著急,宗教部分也沒啥新意,轉到南美又覺得很不搭,一度以為是發(fā)生在早就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阿根廷而有所排斥(跟危地馬拉的國旗挺像的),還好最后歸結到對女兒的愛。我是沒救了,性向糾“正”那段看著還挺讓人興奮的。。。
整部電影清晰地反映了危地馬拉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正如導演所說“在信仰狂熱之處,理性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對于Pablo而言,他很難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只能為了見到孩子被迫接受他人的安排。雖然最后他“完成”了“矯正治療”,但從電影最后的鏡頭也可以看出,他只是想見到自己的孩子,這并不意味著他真正變成了異性戀,曾經的欲望和感情不過被重新封存在內心深處。
看得出來導演在影像語言上是下了功夫的,但說實話劇本選題滿老套的,保守社會宗教束縛右翼上流家庭出軌出柜,基本上看一部就是知道一百部的故事長什么樣子了。而且感覺導演對影像表達的注意力有點勝于演員表演了,上來第一場戲所有次要角色都不在狀態(tài)。很多橋段處理都是有想法,但是完成的略顯粗糙。開篇走苦情,結尾走恐怖片收場,想控訴又力道不足,顧左右而言他,很跳tone,不太喜歡。
對危地馬拉產生了深深的疑惑,地理位置那么接近美國,信息那么閉塞嗎?同性戀治療?而且男主還是上層社會的……只能說宗教國家真的很恐怖啊
切入點很好,清楚用偏斜的角度展現(xiàn)那種扭曲,細節(jié)處理也絕妙例如女傭的小動作與女兒的眼神。兩個男人都真好看。後面的改造營真苦得發(fā)噱了
一部電影全面了解危地馬拉(哪?)的人文生態(tài),想想來電影節(jié)的收獲就是通過多元化的電影看世界各地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難念的經,今后也會更加尊重和接受不同的選擇和活法
男主選擇家庭,是出于宗教、社會和經濟壓力,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欲望視為正確,或者說他并沒有愛。所以他不值得同情,整部電影的立場也比較模糊。這一切好像也沒那么荒誕,像是一種有錢人的權力勝利,宗教的基礎便是這些有錢人。從基友的角度去拍會更真誠。任何宗教都是邪教。
又見宗教團體矯正性取向,片中的這種宗教氛圍估計是我們這里的觀眾無法理解的,就像男主角也理解不了一樣,最后在現(xiàn)實面前,不管是對孩子的愛,還是這個階級的利益,結局的處理擱在當下都很復雜有趣。導演的興趣點并不在西方主流世界價值觀的表達,而是放在階級和宗教這些大的背景下講一個男人自我選擇,幾股力量非常的復雜,以上帝之名,泯滅人性。
X向矯正宗教治療,簡直了
感覺同性戀在危地馬拉的生活好艱難,家庭和社會都不接納。工作貌似也是因為這個丟了,想見自己的兒女,卻被家人無情的阻攔。后面還被帶去牧師那改造,以上帝的名義用愛來感化你…
拍得過于平淡了,但是和基友的最后兩次見面很震撼,共情了
跟處女作有不少相似之處,講述的依然是受社會壓迫/歧視的弱勢群體故事。兩次地震的用意再明顯不過,推動情節(jié)與戲劇沖突,引致人物的感情爆發(fā)。宗教批判的情節(jié)讓我聯(lián)想到去年那部女同《違命》,同樣是出自柏林電影節(jié),只不過這部是男同。導演結尾放大招的手法繼《火山下的人生》后再次出現(xiàn),女兒與父親相視一笑的結局具有耐人尋味之處,明顯暗示著年輕新一代有更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令這個貌似悲劇的故事透出一絲難能可貴的曙光。
#2.5/5#“豆瓣簡介比電影的完成度好”系列成員。#拉美高顏值一般演技無語劇情無奈剪輯系列(三星純?yōu)轭佒?,無數(shù)次希望結尾驚艷的我是真的失望了
在變性權利激進分子把專家學者都嚇得不敢發(fā)聲的時代,差點忘了還有很多地方都不能忍受甚至承認同性愛的存在。男主的壓抑和困悶彌漫在每一幀每一寸,身外層層圍裹的宗教家庭成了碾壓一切的既得利益,心里則被慢慢掏洗一空,連孩子恐懼疏遠的眼神也在暗示他將可能一無所有??春眠@個智勇兼?zhèn)涞奈5伛R拉導演。
同性的題材更像是拉資金找話題的投機(本片盧森堡電影基金投資,所以片中還要提一下盧國的性寬容“這里不像盧森堡”,似乎南美片多有這種行為),隱藏的社會信仰、階級的對立才是Pablo故事真正想講述的難題,瓜地馬拉主流/上流社會宗教的保守情緒和糾正治療類同于去年《卡梅倫的錯誤教育》,禁忌之愛只是和底層的產生也是為印證社會階級的差距性;
搬進愛人的公寓,卻陷入世俗的監(jiān)牢。城市在火山地震,家庭的震蕩正波及每個成員。妻子檢討自己的魅力問題,孩子擔心感染上同性性向,同事歧視,父母蒙羞。得到了快樂,失卻了自由。把他叫回公寓見家人,這是治療,也是報復。教堂如果拯救眾生,能否拯救我的迷途;上帝既然原諒罪人,能否原諒愛的罪惡。
#69th Berlinale# 全景。性向矯正這個梗已經看了這么多部了,這部除了危地馬拉比較獵奇之外其實也沒什么特別出彩的地方。對宗教狂熱的場面展現(xiàn)是不錯的,劇作把男主角最后寧可去做所謂性向矯正的經濟動力寫了出來,實際上還帶出了一些階級問題,也是一個不錯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