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希臘前財政部長」雅尼斯瓦魯法克斯同名政治回憶錄。
2015年的希臘面臨經(jīng)濟不景氣,國家瀕臨破產(chǎn)危機,歐元集團會議因此頻繁召開,然而,這些「閉門會議」卻成為毫無益助的殘酷循環(huán),希臘當局政府迫使實行緊縮專政,不僅罔顧人權,更抹煞政府對人民的同理心;隨著國家經(jīng)濟危機越演越烈,希臘財政部長雅尼斯瓦魯法克斯即將揭開歐元集團會議「門內(nèi)」的丑陋斗爭……
改編自「希臘前財政部長」雅尼斯瓦魯法克斯同名政治回憶錄。 2015年的希臘面臨經(jīng)濟不景氣,國家瀕臨破產(chǎn)危機,歐元集團會議因此頻繁召開,然而,這些「閉門會議」卻成為毫無益助的殘酷循環(huán),希臘當局政府迫使實行緊縮專政,不僅罔顧人權,更抹煞政府對人民的同理心;隨著國家經(jīng)濟危機越演越烈,希臘財政部長雅尼斯瓦魯法克斯即將揭開歐元集團會議「門內(nèi)」的丑陋斗爭……
債務本身建立在不平等的關系上。這種不平等不是源自債務本身,債務本身的不平等可以通過利息得到緩解,同時在協(xié)議雙方的認同下獲得平等。即便對于債權人來說,受困于當下的處境,不得不與債務人簽立高利息的債務,譬如高利貸,最終債務還是在雙方都接受的情況下得到了簽立。
債務的不平等建立在債務人和債權人權力關系的不對等之上。債務人比債權人承擔更大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并沒有納入債務協(xié)議中。對于世人來說,“欠債還錢”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這條暗行的規(guī)則遺忘了一個前提:債權人與債務人在簽訂協(xié)議的時候承擔著不同程度的風險。
有一種借出的錢收不回來的情況,債務人如果破產(chǎn)的話怎么辦?按照人情社會的邏輯,父母因為去世欠下的債務會由兒子繼承來償還,所謂“父債子償”。這種說法內(nèi)在地將債權人需要承擔的風險消減到最低,全部轉置到債務人身上。一種出自保護強勢群體的目的,而對借債的弱勢群體毫無關懷之心。
一種更為正常的邏輯難道不應該是,簽訂債務的雙方應該承擔相同的風險?也就是說,當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債權人應該承擔相應的損失。這種風險應該提前寫在債務合同中,而不是說無論債務人的財務關系如何,債權人都有權拿回當時出借給債務人的債務。
大衛(wèi)·格雷伯的《債》分析了債務如何成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根石。人類社會原始組織形態(tài)并非物物交換,而是復雜的信用體系。貨幣的發(fā)明讓責任和義務轉變?yōu)閭鶆眨瑥亩尅扒穫€錢”的常識腐蝕掉人類彼此關愛的本性。(《債:第一個500年》)
銀行的破產(chǎn)機制是對此的一種修正。當一個企業(yè)破產(chǎn),借貸給該企業(yè)的銀行需得免除它的債務。因為這種損失提前寫在了雙方債務合同的條款中。銀行借貸給企業(yè)之前,需要對企業(yè)進行先行評估,合格才借給企業(yè)。此種破產(chǎn)機制即是對債務雙方共同承擔風險的一個實例。
只是相似的情況很少發(fā)生在個體上。一個向銀行借款還房貸的公民,倘使失業(yè)無法繼續(xù)償還房貸,他所購買的房產(chǎn)可能被抵押或收回。損失將全部由該公民承擔,銀行不會受到牽連。這是美國次貸危機造成如此嚴重災難的部分原因。
當時美國家庭的債務(主要是住房債務)已經(jīng)大幅提升,使得他們應對房價下跌的能力迅速削弱,房價下跌在一系列惡性循環(huán)后最終引發(fā)了次貸危機、大衰退乃至歐債危機。合同式住房抵押貸款是應對此種債務危機的一個有效對策,即由債務人和債權人共同承擔風險。( 《房債》)
希臘破產(chǎn)的事兒,我等也就看個樂子。
這也正好證明了資本主義那一套還是玩不轉的,一個國家,被整得破產(chǎn)了,實在是悲哀。
希臘的子民,當然不會輕而易舉的放過,于是新的黨派上臺。
總理和財政部長自然成了關注的焦點。
子民們期盼新的領導班子能帶他們走出困境,而那些債主們卻想著這幫家伙不會賴賬吧。
事實上,無論是哪個,面對這樣的巨額債務,都是一個頭兩個大。
不得不說,財政部長確實秉承著“天下為公”的精神,大無畏的沖在了前頭。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懷揣著辭職信,準備隨時辭職。
這,好像有點“抬棺上任”的意思。
不過,部長的一腔熱血好像很容易冷,總理一個不高興,部長立馬就辭職,總理一個道歉,立馬滿血復活,有點孩子氣。
說說旁邊的主席,還是蠻有趣的。
身為“債主”,和部長之間的交鋒,卻每次都落在了下風。
特別是最后一次,主席有點情緒失控,立馬被部長抓住了小辮,主席還不得不道歉,這老外實在是有意思。
話說,部長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滑鐵盧。
也實在奇怪,堂堂的部長,上班竟然還需要打車嗎?
滴滴司機也是壞透了,竟然還把部長的行頭給拐走了。
部長做到這個程度,是不是不可思議呢?
不過,人家部長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可不會為了這個大張旗鼓。等他做的事兒實在太多,面對巨額債務,不如先從“開源節(jié)流”做起,這豪華公務用車,實在是該管管了。
這位部長上任后,估計基本沒坐過辦公室,整天就在歐洲各國游蕩。
法國、英國都是在表面上走走過場,一點實質(zhì)性進展都沒有,該來的會議,還是得開。
債權人捉急啊,這錢萬一給希臘給黑了,可了不得。
當然了,這對待債務問題上,德國始終是個繞不過的坎兒。
德國的財政部長,可不會像法國、英國那樣和稀泥。
外交層面上的那些事兒,我都不管,我就管錢。
沒錢那就賣地,賣機場,實在不行,那就賣身?
再說了,你們希臘作為老賴,竟然敢褻瀆我們家總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對于這一點,希臘的財長也不是吃素的,順手也拉出了一大堆德國是如何黑希臘的“作品”。
民間游戲,拿來上升到民族高度,不顯得自己淺薄嗎?
不得不說,希臘的財長,確實有個性。
希臘的財長之所以這么個性,源于總理的力挺。
在這個“衣冠堂堂”的圈子里,他們唯一的堅持,就是“我就不打領帶”,你能把我咋滴。
不過,我們也別太過于期望一名政客的堅持,雖然這位總理上任時還是很信誓旦旦的表明“黨的綱領未必要成為政府的國策”。
接下來在漫長而且無趣的會議里頭,希臘財長“舌戰(zhàn)群儒”,但是可惜的是,這里不是三國演義的“演義”,該來的總是會來,哪怕是確實有人覺得如此“壓榨”希臘,確實也是“癟芝麻榨不出什么油”。
當然了,希臘除了面對政治集團外,還得面對經(jīng)濟團體。
三駕馬車非常囂張的要求希臘延遲退休,這種事兒,如果放在大天朝,你不要求,咱也會強推啊,不過,放在希臘這可不行。
人家三點以后都不愿意上班,還指望延遲退休,門都沒有。
面對耿直的財長,你給我一邊去吧。說實話,財長面對銀行的吸血鬼,也耍了一下官僚主義,哎,這官僚主義耍得,還真香。
好吧,一幫大男人耍嘴皮子耍了半天,房間里頭唯一一個清醒的,大概是個女人。
這個房間里頭,需要一個成年人,可惜房間里頭的成年人,還都未成年,最最關鍵的是,這些“未成年”還相當樂此不疲的玩著“成年游戲”。
談判破裂。
希臘人只能寄希望于公投。
人民永遠是對的,即使他們在犯錯。
這個觀點很迷茫,人民啥都不懂,能做什么決定,如果他們能做決定,要你們這幫人干嘛?
可惜的是,哪怕是公投,也沒改變什么結果。
希臘總理到最后的堅持,只能停留在“不打領帶”上。
悲催的希臘人如何繼續(xù),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感興趣。
說點故事里頭有趣的事情。
故事里頭,希臘非常非常的不想退出歐元區(qū),為啥呢?人家英國可是主動就退出了呀。
希臘的巨額債務是如何產(chǎn)生的?這個問題,在故事開始一筆帶過,這個經(jīng)濟問題估計希臘也是吃了暗虧的。那問題來了,前任政府,難道就沒有一個人能看出來嗎?估計也不會,根據(jù)故事中的部分透露,前任政府是腐敗到家了,有豪華公車,有公款吃喝,未來的事兒,哪里顧得上啊。
希臘為了應付債務危機,也是做了兩手打算的。實在不行,希臘已經(jīng)準備印鈔票了,還好他們只是說說而已,目前為止,實行了沒有,不知道。但是,控制通脹,是政府的責任,如果這個都控制不好,那就是赤果果的從百姓手中掠奪。
故事里頭還有一個插曲,希臘已經(jīng)焦頭爛額了,忽然發(fā)現(xiàn),當年的歐洲銀行還有百十億“忘”在了希臘。你說,這些銀行也是,真拿錢不當錢。但是看看希臘是怎么做的,他們不想像前任那樣腐敗,他們不想退出歐元區(qū),但也不想當小偷。
最后一句話,這可是自由國度自己說的。
自由是我們民主國家的一個基本概念,但自由必須被體制的秩序所替代。
法國、希臘合拍電影《房間里的成年人》根據(jù)原財相亞尼斯的政治回憶錄改編,這位財相也是電影的主人公。電影聚焦希臘債務危機暴露后,歐盟逼迫希臘新上任的左翼政府繼續(xù)履行前政府的承諾,主人公與歐盟官員談判解決危機的過程。電影讓觀眾體會到當今歐盟以及國家,至少是希臘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運作情況。 民眾只有眼前利益和民粹的那一套,左翼黨派利用時局靠喊口號可以贏得選舉,但到歐盟那里就不能再用對付烏合之眾的那一套了。不能因為選舉,政府左右色彩變了,就無視國家以往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弱小不會挨打,但耍流氓是要挨打的。歐盟的談判需要國內(nèi)的政治動作配合,電影里的全民公決也是談判陷入僵局時的無奈之舉,是一大賭。左翼政府如果賭輸了,其結果肯定是下臺。希臘解決歐元危機,實際上是左翼政府實行右翼政策,當解決問題的方法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nèi),根本就沒有左右色彩。所以不能一概否定M選制度,就是選出個流氓來,他也會尋求一條合適的路來走,繼續(xù)做流氓,下次就會被選票趕下臺。 電影涉及到許多經(jīng)濟層面的技術問題,希臘一味地壓縮開支,縮小經(jīng)濟和消費規(guī)模無法重振經(jīng)濟,只有走調(diào)整經(jīng)濟結構和體制改革之路。歐盟談判時,技術官員往往講技術原則,屬于未成年人,而大國領導人則懷著歐洲夢,會從整個歐盟的大局考慮問題,他們才算成年人。大國要實現(xiàn)夢想,小國指望大國來振興經(jīng)濟,大家都要做出點兒犧牲。希臘既然要融入歐盟,享受這個大家庭的紅利,政治家就不要把競選時的口號當作回事,政治當然包括屈服和妥協(xié)了。從電影還可以看出,聯(lián)盟在非冷戰(zhàn)局勢下不僅要考慮意識形態(tài),也要考慮國家經(jīng)濟結構和形勢、國民生活特點,歐洲太大,國家之間的差別也不小。
小國無外交,小國無經(jīng)濟,小國無話語權,
歐盟,說穿了就是德法兩個帶頭大哥的場子,對成員國里的經(jīng)濟情況不能說了如指掌,通過三駕馬車也掌握的基本清楚了。英國因為遠離大陸,時不時動點壞腦筋,好像西游記里的八戒經(jīng)常說的要散伙,最終也給他搞成了。
片中歐盟成員國會議中幾個他國代表指責希臘實行不恰當?shù)母吒@邔е聜鶆諢o法清償,越滾越大。我查了一下百科,貌似一開始在美國投行高盛的指引下,希臘就走的歪路,不符合要求卻硬擠進歐元區(qū)的,享受了將近十年的快活時光,突然發(fā)現(xiàn)還不起錢了,主角趕忙和新上任的總理匆忙飛赴各國游說。
我們這位主角口吐蓮花,合縱連橫,手法老道,在各國老油條政客面前說了半天卻沒人買賬。根據(jù)鄙人20多年前在國際經(jīng)濟關系和宏觀經(jīng)濟學里學到的一些皮毛,他說的拯救方案是合理的,但是對于債權人來講,是絕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央行和美國為首的IMF,我們債權人就是要吃利息的,你還不起錢就得根據(jù)我要求的經(jīng)濟架構來整改,我就剝削你了,怎么了?趕緊還錢?。?/p>
而面對希臘要求重組債務的訴求,法國人輕松友好,德國人一口咬定不肯放松,感覺相當傳神。導演漏了用5分鐘鏡頭,拍攝一下希臘人那個美好10年躺著吃歐盟福利時候的樣子,大口吃雞,大塊吃肉的樣子,可惜,可惜。
最后我儼然看到了李鴻章與列強談判遭遇的挫折,顧維鈞在國聯(lián)游說最后中國還是被列強魚肉的慘狀。
最后強調(diào)一下債權人在本劇中的主旨:我就剝削你了,怎么了?趕緊還錢!md,你吃我喝我的時候的風流瀟灑樣子咋不見了?
看來國際關系和人際關系沒有本質(zhì)差別,都以逐利為首要動機。相較而言,人際關系多了一層人情羈絆,這是未被經(jīng)濟學洗禮過的前現(xiàn)代社會留下的遺產(chǎn)。就本質(zhì)而言,國與人一樣,都以自利為首要滿足點。
只有窮人才會聲言諸如公平、正義、良知、德性等堂而皇之的東西,富人只談利益。正如丘吉爾所言:“國際舞臺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蓖瑯右彩抢?,讓人與人走到一切又相互分離。古話也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就是這個意思。
人性良善的部分很可能是人類自己發(fā)明出來的,原先僅僅是為了讓人區(qū)別于動物——借助于宗教的發(fā)明,人向著神靠近——但最終變成上層權貴統(tǒng)治底層百姓的工具。通過教導人民要從善,將道德心(恐懼和羞恥)澆灌進他們內(nèi)心,統(tǒng)治得以完成。對于上層社會的人來說,哪有什么良善可言,只有利益是心照不宣的行事法則。
所以這個世界到處都是假象,這種假象對于上層統(tǒng)治者來說是有用的,他們也合力制造這種假象,來困住和馴化底層人民的意志,讓他們不得反抗。莎士比亞說:良心無非是懦夫們所用的一個名詞,他們害怕強有力者,借它來做塘塞。對于強者來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唯一可取的規(guī)則。如此也就難怪越高的階層越像動物世界,比如政壇和娛樂圈。
正如人與人在一起生活,必然會形成階級那樣,國與國處在同一個世界,也是鮮明的等級分別。強國之所以和強國聯(lián)合一起,剝削弱雞之國,是因為從中可以獲益或不損傷自身的利益。希臘在歐盟沒有根本話語權,因為它太弱了,只能任人宰割。窮人只有“用后即棄”的命運,窮國只有被剝削的可能。
很多時候,把國家想象成人,把人想象成動物,不少難解的問題就都清楚了。電影里歐盟的女高官看著各國領導人和組織的負責人像孩子那樣吵成一片,不禁感嘆:這個房間里需要有成年人??刹皇菃?國際談判可是人類社會最高級別的談判,都如同兒戲。如果放到蕞爾小國或小小組織內(nèi),那得亂成啥樣?
讓我們再次聆聽阿蘭巴迪歐給我們的教誨:腐敗是社會的內(nèi)在法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腐敗。只要有利益滋生,腐敗就會發(fā)生。無論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還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易,皆是如此。電影里所呈現(xiàn)的國際談判不正是建立在腐敗之上嗎?權術不只發(fā)生在后宮,它發(fā)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對標 大空頭
7分,根據(jù)亞尼斯自己的回憶錄改編,所以很多內(nèi)幕消息。老導演科斯塔還是厲害的,整部影片信息很大,對話也很多,但拍得很清晰,甚至有些風趣。借這部電影,就可以很好的捋順那個時期歐洲各國之間的關系,以及希臘所面臨的困境了。當然,從各國利益出發(fā),這個事確實無解,希臘也只能這么沉淪下去
不知還原了多少真實情況,電影里呈現(xiàn)的過程是非常緊張刺激了,Yanis Varoufakis也非常有魅力。
個人不是很感冒吧,可能是對于這種政治片不太敏感,想要做出來的那種娛樂性也不是很夠,整個故事講得缺了點起伏,有點太過于平穩(wěn)了。這樣的電影,其實應該努力做到刪繁就簡,把復雜的概念用簡單的方式和技巧呈現(xiàn),太還原事實的話我覺得不如直接去看紀錄片呢。當然導演本身的技法是好的。2.5
從來就不是誰占理誰說了算,而是誰手錘大誰說了算。
黃世仁來收欠債了
似乎并沒有多少電影是取材于希臘債務危機,從這點上說,該片有貢獻。但危機背后的復雜性卻受制于視角問題,歐盟成員國財權主權分離問題,背后美國金融財閥問題等等都沒展現(xiàn),而僅是法德博弈的熒屏版。(從希臘買18架陣風戰(zhàn)機以強化希法同盟對抗土耳其的新聞可以更明白影片視角)
#Venezia 15 重現(xiàn)希臘國家破產(chǎn)之前五年的歐洲政治風波,一個力求理性正義為國家人民著想的政壇新人,最終沒能成為歐盟權力場的局內(nèi)人。語言交鋒,緊張刺激。最后一段象征意味極強的舞蹈,更是集中諷刺了歐盟政治進無可進退無可退的糟糕現(xiàn)狀。西方民主文明的發(fā)源地希臘,在今日最終成為了民主政壇泥淖的犧牲品。頗有警世恒言的意味。
德國強法國弱英國傲慢又無知……Yannis這等才華既有charisma又有l(wèi)eadership為什么最后完成不了使命,大概是太過理想化。生為希臘人,為他感到遺憾。
沖著1933年出生的88歲的老導演加夫拉斯,去看了這部電影,看完也沒鬧清楚“希臘債務危機”是咋回事,更沒感受到作者想說些什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看到這位導演的政治電影《Z》和《失蹤》時,我們可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啊。這回內(nèi)容處理上雖然有些遺憾,但視聽、音樂的特色,最后歐盟領導人的“舞劇”處理,還是顯示了老導演的不凡創(chuàng)造力。
《焦點新聞》五十年后,加夫拉斯拍了部焦點新聞。
7分。當年希臘的財長自傳改編。那自然是把歐洲央行還有德國佬給刻畫成吸血鬼了~~~很多開會談判的內(nèi)容略顯枯燥,但事實就是希臘當年實際并沒有太多討價還價的籌碼,要不是中國扶了一把,估計就完蛋了。歐盟也吃了個教訓,知道不能逼太緊,后繼意大利也違約的時候就沒鬧翻。這其實也是我不屑歐盟的原因,沒有轉移支付的財政統(tǒng)一就是意味著富國對窮國的剝削,但窮國在政治上的制衡卻也讓富國做不成啥事兒,最后時間就在吵吵鬧鬧中過去了~~~
“就在雅典,我所參與的議會里面,已經(jīng)有了第三政黨,他們不是新納粹,就是納粹!”意思是:你不和我談,難道準備和他們談嗎?男主希臘金融相的確魅力四射辯才無礙,可通片過多形式雷同的談判橋段持續(xù)磨損著這份好感,為延緩觀眾情緒倦怠,加夫拉斯間或插入超現(xiàn)實聲畫噱頭若干,其中最后一幕所有內(nèi)閣成員自組方陣截住了首相非要跳一曲邁克爾杰克遜的顫栗!不過只是個希臘債務危機就搬出了史上最高銷量唱片單曲,五年后的這場席卷全球新冠危機又該咋辦?
想要踢出局的德國,會議上被人奚落著“不如把帕特農(nóng)神廟也拿來賣了”,還有可能正在上演著的“存在 vs 人道主義 危機”以及之間的抹黑與踢皮球…那么像紀錄片,展示著希臘債務危機的混亂余波和每個“共同體”之間的小九九;也像荒誕的喜劇,房間里的“成人“為人孤立,最終以歌舞收尾,預示危機還將繼續(xù)。受惠于對事件半身的高度興趣,感覺戲劇化的過程和近乎還原實際的討論頗為過癮;可能是近期內(nèi)最欣賞的電影,也會很自然漏掉它的一些毛病。
意外好看
經(jīng)濟本身就是比較復雜的,還混雜了選舉與政治,其實主角的行為不被采納也不能完全就說是錯誤。更多的是披露歐盟各國名為盟實為各自打算,信奉弱肉強食的另一面吧。號稱民主的一些人卻仗著強權利用民主的工具做著磚正的事,其實也是和最初的《焦點新聞》是一體兩面吧。最后的歐盟會議用跳舞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還挺出人意料的,也很有創(chuàng)意。還是很期待導演能根據(jù)這次virus創(chuàng)作新作的,引進國內(nèi)也會有很好的宣傳效應吧。
4.5。法國文化中心。1.根據(jù)希臘前財務大臣傳記改編,給出的視角比較單一,只有左翼在極力捍衛(wèi)國家,右派徹底被臉譜化。2.最后約10分鐘的舞蹈作出了主題表達,國家博弈,你退我進,我退你進。3.餐廳里的路人匯聚,也算是神來之筆,你的背后是每一個背負巨大債務的國民,要利為民所謀。4.雖然對白比較多,能把希臘國債危機這么一個極其復雜的政治經(jīng)濟問題用學術回避、只談國際關系來拉進與觀眾距離,導演的處理非常棒。5.如果要在好萊塢找一個對標,應該是劇作上的艾倫·索金和亞當·麥凱《大空頭》,
窮國和窮人有什么區(qū)別?沒有區(qū)別。
最后那段舞蹈我跪著看完 謝謝導演 把希臘的悲劇講給世人聽。
相對于電影這個藝術作品,我更focus這個希臘故事本身。但是在刨除求知欲望(以求通過電影學習曾經(jīng)的國際政經(jīng)大事件……Grexit學到了……)的觀影體驗后,政治主題電影能否提供審美上的情感共鳴是其能否上升一個等級的關鍵。這個“屋內(nèi)人”欠缺了一些,盡管最后的舞蹈有些亮點。像《至暗時刻》《鐵娘子》這種鮮明人物傳記的政治故事,不僅滿足了求知上的需求,也滿足了審美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