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不滿一樁冤獄案件的發(fā)生,私自綁架審判該案的法官,將其囚禁於地下室,並錄影開直播,公開質(zhì)疑其判決有誤,要求社會大眾對其進行公審並投票,然而最終的結(jié)果,會因此撼動程序正義嗎?
又是一部新電影。講的是一位老弟不滿美國的司法制度,自己的地下室設(shè)了個模擬法庭,綁架了曾經(jīng)審判過一起冤案的法官,順便還帶上一個陪綁的。并且在網(wǎng)上直播。倆人在那里辯論,網(wǎng)上有包括媒體、警局以及不相干的人在觀看,根據(jù)辯論進展,投票選擇有罪或無罪。最后是該死不該死的全死了。(抱歉啊,我這里劇透了)。片尾的最后一句話是:“我們始終是旁觀者,但毫無疑問,我們目睹了一場悲劇。 ”
影片沒有設(shè)置什么大場面,也沒有驚險的打斗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看時的感受可以用“津津有味”來形容。擺小格局講大道理。整個影片的情節(jié)流暢性還是不錯的。但是其中闡述的觀點和人物的行為,讓本人還是不能接受。
首先,使用私刑濫殺無辜,本身就是很邪惡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只能出現(xiàn)在人類還未開化時的遙遠年代,或是極端組織中。如IS,如三K黨。也許這位老弟在想,反正我已經(jīng)殺過一個女孩了,再多殺一個就賺了。其次,在影片中,如他所說,他向警方展示了一些線索,卻沒有得到警方重視。在法院判了一個不相干的人死刑之后,他感到內(nèi)疚,才有了后來設(shè)計的那些舉動。那么他為什么不在此之前就站出來自首呢?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們怎么能指望他會主辦一場公正的審判呢?凡此種種,只能說明編導(dǎo)考慮不周,導(dǎo)致影片的邏輯混亂。
影片的出彩之處在于對美國司法制度的質(zhì)疑。咱們常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咱們且不說“民主”這個概念所帶來的種種缺陷,就姑且認為民主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好東西,但是由此建立的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是否也是個好東西呢?美國的司法制度是以憲法為基礎(chǔ),維護統(tǒng)治秩序,實行權(quán)力制衡的一種政治手段。獨立審判是不錯的,但是別說它和政治無關(guān)。這種制度有個特色,就是陪審團。影片中展現(xiàn)的這起殺害幼童案就是由陪審員定案的。問題也因此產(chǎn)生。引入陪審員制度之后,是不是更能體現(xiàn)公平和正義了呢?曾經(jīng)看過一個資料,從1973到1995的23年間,全美總共判處了5,760個死刑,重大錯誤率是68%。有個規(guī)定,檢察官求刑6個月以上的刑事起訴案,被告有權(quán)利要求陪審團審判。就是說,假如上面引述的資料是真實的話,經(jīng)過陪審員的審判,人們得到了32%的公正,代價是68%的冤魂!
陪審團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裁判者形式,在交通不發(fā)達、經(jīng)濟發(fā)展程度比較低的部落式社會,也許能發(fā)揮很好的功能??稍谏唐方?jīng)濟和科學(xué)技術(shù)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作案采用高科技,破案也依賴高科技,案子越來越復(fù)雜,隨機選出的陪審員能否理解案情,能否聽懂、乃至找出專家證詞的破綻,都成為問題。更糟的是,案子錯判本來應(yīng)該有人負責(zé),引入陪審團機制后沒了責(zé)任制,陪審團判決的形式,成了制造冤案的槍手,成了冤案免責(zé)的擋箭牌。如影片中的法官就說:“當時確實有一個法官,但是裁決是陪審團決定的,刑罰也是他們提出的。”一番話講自己擇的一干二凈。
在影片中,我們還看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民粹主義的泛起。影片中那位老弟說:“出于純粹的憤怒和欲望,他們希望看到有人為殺害年輕的吉特而付出代價。他們才會急著把某個人處刑,于是一個無辜的人被處死?!彼舱抢昧巳藗兊倪@種民粹情緒,去達到他所希望的結(jié)果。他把模擬法庭的情景發(fā)布到社交網(wǎng)絡(luò)上,讓人民去充當法官和陪審員,媒體也在推波助瀾。結(jié)果法官反而被判有罪。在這里人們的判斷不是靠理智,更不是靠責(zé)任,而是憑著簡單的欲望和情緒,加上娛樂和新鮮感。看熱鬧不拍事兒大,起哄架秧子。如同咱們這里的無賴看著要跳樓的自殺者高喊:“跳啊!”影片中的投票結(jié)果就反映了這樣的情緒。
民粹主義是一種人類原始的思維觀念。普通民眾看到的是眼前利益,追求短暫的快感而不計后果。往往是一場鬧劇過后,留下的是長遠的痛。如我們這里的動亂,法國大革命中的復(fù)仇,都是民粹泛濫的后果。人們在痛定思痛之后,才有了制度和組織的概念,才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社會的代議制。而民眾選出的領(lǐng)導(dǎo)人、組織者、議員、代言人,對他們首要的要求就是遠見卓識,他們考慮的不僅僅是民眾的現(xiàn)實利益,他們還需要站得更高,顧及到民眾的長遠利益,并用這樣的思維去引領(lǐng)群眾。當然這其中也會產(chǎn)生弊端,假如民眾一時糊涂,選出的總統(tǒng)是個二百五,議院成了應(yīng)聲蟲,結(jié)果只能將國家引向混亂和災(zāi)難。
對于現(xiàn)行法律,影片中的法官這樣說:“法律是由人制定的,而人類是不完美的?!彪m然這是他對于自己所判的這起錯案找出的牽強的托詞,卻也說出了一個真實的道理。無論采取怎樣的制衡措施,法律只能無限接近真相。而不能保證永遠的公正。這位老弟說:“國家是否認為保羅威廉蓋格有罪,并不是重點,國家殺害了保羅威廉蓋格,他們本沒有權(quán)利殺死他, 他的被捕和審判是由一個無知、腐敗、嗜血的司法體系所完成的”。在美國,當人們不厭其煩的去履行那些繁瑣程序聆聽律師口若懸河的辯護的同時,是否想到,人的生命最重要?是否想到,法律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公平和正義?
影片中的法官由唐納德·薩瑟蘭扮演,是整個影片中表演最出色的一位??催^他不少影片,能記得的只有《大腕》。影片中,他將角色演活了,從容鎮(zhèn)定不慌不忙,說起話來把握分寸不卑不亢。即便是牽強的理由,說出來也不容置疑。不怒而威,令人肅然起敬。完全是美國一個標準法官的形象??梢哉f,他托起了一多半的戲。
本人評分:6.5。
21世紀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催生出了許多新行業(yè),其中之一就是直播。直播有哪些內(nèi)容,直播玩游戲、吃東西、秀智商、帶貨等等,甚至無聊到直播睡覺。當然現(xiàn)在直播睡覺也見怪不怪了。
雖然怪異但也不違法,所以直播行業(yè)越來越火熱。不過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直播就不僅僅是吃飯睡覺那么簡單了,直播審判,由觀眾選擇是死罪立即執(zhí)行還是活罪當庭釋放。
這部2018年《美國式審判》講述了一位男子對曾經(jīng)一個案件的判決不服,于是私自綁架當時審判的法官,通過網(wǎng)絡(luò)直播,讓社會大眾對其進行公審并投票是否有罪。
即使在當時,這個立意也不算多么新穎。早在2008年就有直播殺人的電影《網(wǎng)絡(luò)殺機》,隨著在線觀看人數(shù)的增加,屏幕上的被執(zhí)行者也就死得越快。
影片開頭綁匪將兩名被綁架者放置在鏡頭前面,一位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另一位則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工具人羅恩。
一個房間關(guān)著兩名被綁架的人,這情節(jié)真像《電鋸驚魂》。我正這么想著呢,影片竟然自己提出來了,并順帶吐槽了《電鋸驚魂》是爛片。呵呵。
隨后綁匪讓二人在鏡頭前介紹自己,并給他們五分鐘想明白自己為什么被抓。
這五分鐘情節(jié)挺抓人。羅恩被剪斷手指血流不止的手,兩人拼命回顧被綁的記憶,配合著計時器密集的滴答聲,緊張、恐懼在不斷蔓延。
五分鐘轉(zhuǎn)瞬即逝,真相揭露。綁架他們的原因是因為謀殺女孩吉特的兇手早先被處決。老人是吉特案件的法官,綁匪則篤定吉特案是一起冤案。
這也是為什么說羅恩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工具人,羅恩只是被隨機綁架,本身并無過錯。殺了他只是為了引出隨后對法官的審判。
至于這場非常規(guī)審判最終的結(jié)果究竟如何就不再劇透。
這類直播殺人的電影無非是揭露人性的丑惡,大部分時候我們就像影片中的圍觀網(wǎng)友,圖一樂。不過《美國式審判》還是有兩點值得說,一是私刑,二是法律。
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不過是當你無能為力時候的自我安慰罷了,很多時候所謂的因果循環(huán)善惡終有報根本不會發(fā)生。所以影視劇中私刑時常被提及。
當然電影中的私刑大部分是打著正義的旗號,人們使用私刑往往是逼不得已,例如影片中的綁匪科爾。
本人認為,不管私刑的結(jié)果是好是壞,不管私刑有多么正義,私刑本身就是錯誤。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私刑為何存在,因為法律。
法律完美嗎?不可能。任何一個國家現(xiàn)存的任何法律都不完美。法官最后的告白說得非常直白:法律只不過是給大眾一個結(jié)果。殺害吉特的兇手是誰重要嗎?不重要。這個人是你是我沒有任何意義,只要這個人能夠撫慰大眾心理,那就夠了。
大部分人也并非在尋求所謂的正義,他們只不過是希望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來慰藉飽受摧殘的心靈罷了。
正如影片中決定法官生死的成百上千萬網(wǎng)友,他們根本不在乎這個法官是死是活。對于電影之外的我們來說,電影終究是電影,現(xiàn)實中我們不可能站在上帝視角看一件事的全過程。我們只會無限接近于真相,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除了當事者,誰又真的在乎呢。
《美國式審判》最后升華了主題,終歸還是個“釣魚片”。就是把問題拋出來,沒辦法解決,就像我這也是篇“釣魚文”。沒辦法,如果完善法律的問題靠我在這瞎掰幾句就能解決那我也不會給你們寫影評了。
法律能怎么完善?讓法官根據(jù)現(xiàn)有法律,根據(jù)冰冷的文字嚴格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每起案件都有其特殊性。讓陪審團聽取不同意見后作出判決?僅僅12個人的決定沒法代表大眾。還是說跟《美國式審判》一樣,每件案子來個現(xiàn)場直播,全民參與,最后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不現(xiàn)實。
導(dǎo)演大致也是這個想法,如果靠一部《美國式審判》就能改善美國的法律體系,那導(dǎo)演早就成功競選美國總統(tǒng)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利用輿論的影響力去試著補全現(xiàn)有體系。
不過最后石沉大海的概率更大。畢竟《熔爐》這種改變了一個國家法律的電影百年影史也不過十部。
最后調(diào)侃下,像《美國式審判》這種情況真的很美國,直播審判直播殺人能有上千萬人觀看?這也就是萬惡且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404了解一下。
關(guān)于法律題材,尤其是庭審題材的電影非常多,從經(jīng)典好萊塢時期的《殺死一只知更鳥》《十二怒漢》到《罪夜之奔》,就是香港電影黃金時期,也有情與法系列作品,可以說庭審題材是非常容易出佳作的類型。
但是庭審從來都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內(nèi)容,《十二怒漢》講的是法律的正義性,疑罪從無;《控方證人》用的是幾乎可以稱呼之為癲狂的劇情反轉(zhuǎn)(這部作品是我最喜歡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改編和比利懷爾德作品);法與情系列更多的是在討論命運。
近些年庭審題材里面包含的元素更多了,《罪夜之奔》討論的就包含了制度,階級,少數(shù)族裔等多個元素。
事實上無論庭審題材里面包含了什么,本質(zhì)上都是通過庭審制度,或者說法律這個框架表達其他。
但是真正在討論法律本身的片子呢?真的不多,已我的觀影量,一時也無法想到。
而就在剛剛,我看到了一部名為《美國式審判》的電影,少有的探討了法律本身,進而討論了制度本身。
下面我們就來談?wù)勥@部電影。
這部電影看過的人實在不多,截止我標記的時候,豆瓣上只有不到30人,所以我先對這部電影的劇情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個男人把兩個人囚禁在一個地下室里,開始了一場非同尋常的審判,在這個審判中,囚禁者是原告,法官是被告,而陪審團和法官,是上千萬的民眾。
下面我們要梳理一下劇情,避免不了的開始全面劇透,以下是劇透線。
。。。。。
。。。。。。。。。
。。。。。。。。。。。。。。
。。。。。。。。。。。。。。。。。。。
。。。。。。。。。。。。。。。。。。。。。。。。
。。。。。。。。。。。。。。。。。。。。。。。。。。。。。
。。。。。。。。。。。。。。。。。。。。。。。。。。。。。。。。。。
。。。。。。。。。。。。。。。。。。。。。。。。。。。。。。。。。。。。。。。
。。。。。。。。。。。。。。。。。。。。。。。。。。。。。。。。。。。。。。。。。。。
。。。。。。。。。。。。。。。。。。。。。。。。。。。。。。。。。。。。。。。。。。。。。。。。
影片開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戴眼鏡的年輕男人把一個老人一個中年男人囚禁起來,并且開始用攝像頭對著他們進行拍攝。
但是兩個囚徒的待遇完全不同,老人沒有遭多少最,只是被帶上了手銬腳鐐還被安置在木柵欄后,這個木柵欄很明顯是法庭上被告人坐的地方。而中年男人就很不幸的被多個手銬鐵鏈鎖住,甚至被迫直立起來,加上身上穿著的類似囚犯的工作服,沒錯,他被安置成了受刑者。
下面為了稱呼方便,我們稱老人為被告,稱中年男人為受刑者。
被告穿著相對考究,思維相對清楚鎮(zhèn)定,在計算自己距離被劫持的地方有多遠,而受刑者滿腦子憤怒的情緒,又不停的求饒,看得出他的文化水平相當?shù)?,情緒表達相當直接。
囚禁者開始了直播,給了兩個人每人一張報紙,給了他們五分鐘讓他們自己搞清楚他們?yōu)槭裁词裁词虑槎磺艚?/p>
這段劇情拍的相當好,隨著計時器的滴答聲,被告開始努力找到原因,而受刑者因為自己的手指被剪掉不停的自怨自艾。計時器停止的時候,被告一臉無奈,受刑者無可靠,答案只能自己找了,或許對他來說,五分鐘從來沒有這么短過。
但是被告確實非同尋常,只通過只言片語,他就分析出囚禁者抓來受刑者,根本就是隨機行為,而關(guān)鍵在于兩張報紙上的一篇相同內(nèi)容的報道,“謀殺女孩吉特的兇手今早被處刑”。
那么受刑者到底是為什么被抓來呢?囚禁者說他要證明在這個房間里,他要執(zhí)行正義。而這為了這個正義,他開槍殺死了受刑者。
到這里,我們無法判斷囚禁者為什么一定要殺死受刑者,但是很快,囚禁者為了被告一個問題,他殺死了受刑者,是不是一定要付出死的代價?
被告用專業(yè)的角度糾正他的說法,這時候,電影告訴我們,這位老人是一位法官,而且正是“謀殺吉特一案”的法官。
被告糾正他的觀點核心只有一條,需要進行一場審判,沒有審判就沒有正義可言。
囚禁者再次拋出一個重磅炸彈,蓋格謀殺吉特一案根本就是錯案,通過被告的審判,剝奪了一個無辜之人的生命,這與其將一個無辜之人綁來殺掉并無不同。所以他要在這場直播中進行一次審判,由觀看者決定被告是否有罪,是否應(yīng)被執(zhí)行死刑,而他是審判中,將有被告作為法官的法庭上缺少的一件事物,正義。
到此,我們終于知道囚禁者的目的是什么了,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審判,而這場審判的法官和陪審員,就是觀看直播的每一個人。為此,他打開了投票窗口。
但是審判一開始,被告老人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審判并不合規(guī),質(zhì)疑這場審判的正當性,這時民眾第一次展現(xiàn)了他們的話語權(quán),他們作為這次庭審的法官,否定了身為資深法官的被告的反對,審判繼續(xù)進行。
在這波辯論中,囚禁者連續(xù)拋出了警察的無能,媒體對吉特案的報道,尤其是其中嫌疑犯蓋格的一張照片,讓民眾已經(jīng)認為蓋格必然是罪犯,而審判,不過是走過場,為此被告甚至隱藏了一些證據(jù)。
而這時候,機智的老人已經(jīng)從囚禁者的只言片語中發(fā)現(xiàn)了他的身份,但由于“不能自證其罪”也就是沉默權(quán)原則,他無法說出其身份。但是這時候電影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他就是兇手,真正囚禁殺害吉特的兇手。
囚禁者表現(xiàn)的很高興,他終于用自己的身份證明了蓋格是蒙冤的,他將自己囚禁女孩吉特的動機說的清清楚楚。他為了讓警察抓到他,多次暗示警察,甚至寄出了匿名信,但是警察都沒有理會,最終他決定殺死吉特,只有這樣他才能被抓到,才能得到應(yīng)有的懲罰,可是警察還是搞錯了,逮捕了無辜的蓋格,只因為女孩的尸體在蓋格家,更因為那張該死的照片。
民眾再次開始投票,這次他們擔任這場審判的陪審員,而最終,審判的結(jié)果是,被告背叛有罪,將被囚禁者執(zhí)行死刑。
而影片的結(jié)尾,警察找到了囚禁者囚禁被告的地方,沖進屋子的時候開槍了,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老人拿著槍,而囚禁者和老人都被擊中斃命。
這部電影除了審判庭,還有一條故事線是密室外人們的反應(yīng),包括普通民眾,警察,媒體和一個黑客,黑客作為一個功能性角色不多做談?wù)?,另外三方敘述的都很好?/p>
媒體從來都是逐利的,庭審劇情中已經(jīng)說明了媒體對群眾的導(dǎo)向作用何其巨大。而這庭審之外,媒體將這次不正當庭審變成了一場畸形的盛宴,而享受這場盛宴的人就是廣大的民眾。媒體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兇手的幫兇,讓兇手確定了外界的動向。
片中塑造了一個遭遇事業(yè)低谷的女主播,她成了媒體追逐此事的一個縮影,當她面對質(zhì)疑的時候,她坦然的說出,明天這一切都會被遺忘,但人們會記得講故事的人。
警察做的也相當不光彩。偵辦吉特案的警官一開始信誓旦旦的說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問題,受到詢問馬上反彈稱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盡職盡責(zé),任何人都不能質(zhì)疑他的努力,最后也說出了其中太多不合規(guī)矩不做努力的地方。更別提審判中提到的那些警察的齷齪事兒。片中形象相對正面的老警探,恐怕而是因為其馬上退休,很快就要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才對這個可能成為職業(yè)生涯最后一案盡心盡力。
而民眾,這次審判中的法官和陪審團,是最不光彩的一個群體,他們讓無辜者蒙冤,讓老法官有罪。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jié),當?shù)弥梢酝镀钡臅r候,幾乎所有人都拿起了手機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鏡頭并沒有給出任何一個民眾的個體選擇。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似乎每個民眾都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的,但是當這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就變成了另一個樣子,而這個樣子與受刑者何其相似。
是的,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隱喻就在于此,受刑者從民眾中隨機找來的,直接代表民眾的群體特點,而根據(jù)《烏合之眾》中說的,群體心理具備沖動多變、易受暗示和輕信、情緒的夸張和單純、偏執(zhí)和專橫,這不正是受刑者的特點嗎。所以囚禁者折磨和槍殺受刑者,本質(zhì)上就是對民眾的反擊。
最后我們來談?wù)勥@部電影的核心,法律與正義。
就像我在開篇時候說的,這部電影的非同尋常之處正是關(guān)于法律本身的討論。
被告老人在審判的結(jié)尾有一段陳詞,為自己做最后的辯護,在計時器的滴答聲中,老人第一次失去了從容和鎮(zhèn)定,顯得笨拙和沒有邏輯,口中不停的在談是法律制度讓我做出的審判,我沒有權(quán)力和能力直接判決一個人的生死,而當計時器停止的時候,老人徹底鎮(zhèn)定下來,第一次站了起來并說出了下面的一段話:
你不能要求一部完美的法律,你能要求的最多的就是結(jié)果,有時會有結(jié)果,任何你能接受的結(jié)果。他們落在普利茅斯巖石上時(指的五月花公約),你覺得那是他們的意圖嗎?不,那就是一個誤會,但是現(xiàn)在我們稱其為計劃。為什么?因為這能讓我們好受點。你想要童話故事,去看歷史書吧。你想要真相,這就是,越是接近看的越清晰。
伸張正義的結(jié)果就是她沒有死,讓人滿意的結(jié)果就是有人為她償命,如果你不喜歡這樣,感覺我們還是一群原始人,很遺憾,你能從法律中得到的最好的結(jié)果就是無限接近真相。只要我們還是這樣,就與他無異與你無異。
法律是什么,是我們無限接近真相的一種方式,他必然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們只能選擇一種能讓大多數(shù)人滿意的規(guī)則,追求一種能讓大多數(shù)人安心的結(jié)果,這就是法律的本質(zhì)。
而正義,追求決定的正義太過困難,困難到有時候會刺傷大多數(shù)人,所以這就是法律的作用,讓結(jié)果接近正義,更關(guān)鍵的是讓大多數(shù)人滿意。
囚禁者作為兇手,追求的卻是絕對的正義,被告老人作為法官,代表的無可奈何的法律。而片尾,我們知道,無論是正義還是法律,都在即將拆除的警察局地下室里面,被警察的槍擊斃。
法律也好正義也罷,都不過是當局即將拋棄的地下室中的掙扎的兩個小東西,而選民才是當局唯一關(guān)心的。所以這部電影或許真的是射向特朗普政府的一枚弓箭,可惜就像即將拋棄的地下室一樣陳舊脆弱,沒有殺傷力。
本文結(jié)尾,我想直接用片尾的臺詞:
我們始終是旁觀者,但毫無疑問,我們目睹了一場悲劇。
2星,很是無聊,原本題材還可以,私刑私設(shè)法庭,直播投票判決再處決,這無疑是追了現(xiàn)在直播的熱度。估計很多人為手上有那一票都要興奮的秀優(yōu)越感了。 再加上密室囚禁也占了《電鋸驚魂》等經(jīng)典影片的噱頭??芍^是吸進了眼球,但無奈刺激鏡頭就開始的那一點點。后面就都是小場景下的,大道理演講,沒完沒了,廢話連篇,內(nèi)容全是公知與政體的那一套。這倒是能滿足底層人民愛談國事的心理寄托。
老爺爺是戲骨,但被設(shè)定成沒什么機會表現(xiàn)的中規(guī)中矩,而試圖誘發(fā)觀者思考的主要篇幅都放在一個憤青舞臺特寫般背臺詞,無論視覺沖擊還是腦力抗衡,都沒能達成應(yīng)有的效果
人人都可能成為劊子手。
陪審團制度也是值得商榷的
5.5/10 比較牽強;挺好的創(chuàng)意,論點卻不足以支撐劇情好結(jié)構(gòu),顯得很空洞。
老頭法官誤判殺人案,還隱瞞證據(jù),真正的兇手是直播主,最后警隊誤殺了老頭法官和兇手
格局有點小,其實案件都沒說清楚,論點還是清晰的,只是問題鋪開也沒解決,結(jié)果還是guilty,吃瓜群眾還真不嫌事大,倒是結(jié)局有點驚喜。法官那演技真絕。
絕對正義與相對正義,民粹與制度,一對矛盾,電影6.5分,節(jié)奏不錯,思辨不錯,只是人物個性單薄了點。
角度新穎,全程高能
關(guān)于‘法庭正義就是讓你feel better’的論點很到位 但是綁架者就是兇手這個設(shè)定太荒謬了。
都是日本玩剩下的梗,沒有任何驚艷之處。
3.5 執(zhí)行 主演挺好
優(yōu)點:構(gòu)思不錯,這樣的故事設(shè)計非常適合探討司法體制的問題。影片名字取得非常點題,豆瓣這翻譯不對,應(yīng)該翻譯成“美國劊子手”或”美國行刑者”。缺點:節(jié)奏過于平淡,開頭簡直拖沓的讓人想睡覺。打了那么久嘴炮卻還是游離在表面,沒有一針見血戳到本源。片中一度提出了關(guān)于死刑的根本問題,“A power really doesnt belong to them.The power to give or take life.”“The validity of the death penalty”,但卻又用別的話打岔過去了。老法官最后陳詞說得對,沒有完美的制度,只能趨近于真相和正義,而不可能達到。
見識了美式審判,全程無尿點
司法公正只是無限接近于正義而已
思路蠻好,但邏輯經(jīng)不起推敲。事件一旦進入公眾的視野,就會變成一場狂歡。當你為手中的選擇權(quán)沾沾自喜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有多丑陋。多一星給小強他爸,為自己辯白的時候他真的把自己演得挺惡心挺可悲的
對制度的討論很有意思。另外,——如果是你會怎么投票?——如果是我我不會參與投票。
有點悶。感覺罪犯就是沒事閑的小題大做的感覺。包括警察在內(nèi)的大部分人都處在任憑擺布,一臉懵逼的吃瓜狀態(tài)。
6分。這種通過網(wǎng)絡(luò)直播讓大部分來做審判的創(chuàng)意不算新鮮,但對象是法官還算是比較少見,可惜導(dǎo)演不知道是怎么打算的,開場無辜者的片段搞那么長,等真正進入正題,耐心都已經(jīng)用完了。最后雙雙斃命,皆大歡喜~~~~~
2星,很是無聊,原本題材還可以,私刑私設(shè)法庭,直播投票判決再處決,這無疑是追了現(xiàn)在直播的熱度。估計很多人為手上有那一票都要興奮的秀優(yōu)越感了。 再加上密室囚禁也占了《電鋸驚魂》等經(jīng)典影片的噱頭??芍^是吸進了眼球,但無奈刺激鏡頭就開始的那一點點。后面就都是小場景下的,大道理演講,沒完沒了,廢話連篇,內(nèi)容全是公知與政體的那一套。這倒是能滿足底層人民愛談國事的心理寄托。
喜歡這種密室類的通過對話推動劇情的電影,最近很少見了。不足之處是密室以外的那部分,顯得格格不入,感覺分屬兩部電影??吹椒ü匐[藏某些證據(jù)的時候,莫名想起奇葩說一個關(guān)于知識壟斷的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