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一些草根人物,因為一首歌、一首詩、一個裝扮或者一個舉動,就毫不講理地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爆紅。可以說,在一段時間,他們是無人不知的“大人物”。但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更新的環(huán)境,這些“大人物”都很快地消失在公眾視野,過上沒人關心的生活。
為什么他們會爆紅?他們走紅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他們是什么樣背景的人?他們能不能代表一個群體?他們?yōu)槭裁礇]有持續(xù)走紅,并因此改變命運?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開始拍攝制作小鎮(zhèn)青年選題。
高清播放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zMTM1ODg0OA==.html?spm=a2h3j.8428770.3416059.1
為青春點贊,讓夢想飛揚,致五四青年節(jié)。
何謂青年?
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規(guī)劃的青年是14-35周歲的人,世界衛(wèi)生組織則將青年人的年齡上限提高到了44歲。
青年人的這趟車,你趕上了嗎?
趁著年輕,有夢就追,每個青年都懷著突破、逆襲的野心在向未來沖刺。
有的人成為站在風口上飛翔的豬,但也有大多數(shù)人掙扎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用渺小對抗著這個世界。
比如靠著《我的滑板鞋》火起來的龐麥郎, 比如曾經(jīng)的殺馬特貴族青年, 比如生活在北京皮村的育兒嫂范雨素。
他們是這個時代中拼搏的大多數(shù)青年的代表,他們像我們一樣不甘平庸,他們像我們一樣努力追夢。
紀錄片《夢與路——小鎮(zhèn)青年雙面人生》便記錄了這些中國的草根人物、小鎮(zhèn)青年的生活。 【點擊觀看】
創(chuàng)作初衷
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很迅速,互聯(lián)網(wǎng)文化現(xiàn)象的更新迭代也很迅速。
一些草根人物,因為一首歌、一首詩、一個裝扮等,突然走紅。
在一段時間里,他們是無人不知的“大人物”,但是,隨著熱點更迭,這些“大人物”普遍很快消失在公眾視野,沒人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
你現(xiàn)在還能聽到阿寶、旭日陽剛、劉大成的消息嗎?
▲ 旭日陽剛 流浪歌手組合 翻唱《春天里》走紅
▲ 劉大成 2010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
為什么他們會爆紅? 他們是什么樣背景的人? 他們能不能代表一個群體? 為什么他們沒有持續(xù)走紅?
這些疑問,便是紀錄片《夢與路——小鎮(zhèn)青年雙面人生》創(chuàng)作的初衷。
龐麥郎和滑板鞋
2014年,一首《我的滑板鞋》橫空出世,引起無數(shù)人在“光滑的地板上摩擦”。
綜藝節(jié)目里,明星也開始穿上“時尚時尚最時尚”的滑板鞋博觀眾一笑。
歌曲全長170秒,僅在蝦米音樂就超過818萬次播放。
仿佛就在一瞬間,龐麥郎這個歌手火了。
他外形瘦弱,操著一口濃重的陜南鄉(xiāng)下口音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
但是,他的走紅遭遇了意料之中的質(zhì)疑和負面報道。
喜歡的人認為:
歌曲樸素、充滿真情,打破了華語樂壇規(guī)矩工整的詞曲創(chuàng)作,是在用另類的方式表達對成長的感悟。
不喜歡的人則覺得:
音準不行,節(jié)奏錯位,甚至還有鄉(xiāng)土口音,這怎么能稱得上歌曲呢?
面對各種負面新聞,他選擇了躲避。
就像紀錄片里描述的一樣,他雖然在把第40場演唱會開在了北京,但他心底還是排斥北京這座城市。
因為他覺得在北京,自己是異鄉(xiāng)人。
要實現(xiàn)歌手和藝術家的夢想,太艱難。
演出是無法滿足日常開銷的,掙回來的門票錢,單是場地費就要出一半多。
增收是他和經(jīng)紀人白曉白目前最棘手的事情。
白曉白還曾在微博上圈出曾經(jīng)演唱過《我的滑板鞋》的華晨宇和蕭敬騰,希望他們能夠稍微提攜一下新人,但是暫時沒有得到回應。
坐在鏡頭前的龐麥郎,略微羞澀,話不多,還有點緊張。
或許,大城市讓他局促不安,甚至感到渺小自卑。
他和白曉白嘴里不斷說著“要國際化”,正是時代陣痛中,小鎮(zhèn)青年想要突出重圍、強調(diào)存在感的證明。
殺馬特貴族青年
同樣怒刷存在感的,還有曾經(jīng)的一部分90后青年。
他們在村頭尬舞,嘴里說著“你要動我兄弟,我便廢你天堂”。
染著五顏六色的長發(fā),吹著各種突破重力學規(guī)律的刺猬頭,描眼線,化濃妝,掛鐵鏈,打耳釘。
身披地攤爆款緊身褲,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體內(nèi)流淌著貴族的血液,他們有一個尊貴的名字——殺馬特。
20世紀80年代,日本視覺系文化進入中國,怪異的穿著和妖嬈的化妝征服了一大波時尚青年。
▲ 日本視覺系樂隊SID
他們在日本視覺系和歐美另類搖滾的雙重影響下,于世紀之交創(chuàng)造了中國特色的殺馬特家族。
殺馬特四大家族分為達人家族、視覺系、殘血、王子世家,主要活躍在QQ群和QQ空間。
達人家族管理嚴格,不能發(fā)圖片和語音,只能發(fā)文字聊天。
安文軒是達人家族創(chuàng)始人,這個家族最多的時候有一萬人。
但現(xiàn)在很多人結婚生子,已經(jīng)沒有興趣玩殺馬特了。
2009年、2011年、2013年,還出現(xiàn)過三次反殺馬特風暴。
網(wǎng)絡上的殺馬特QQ群和網(wǎng)站被攻擊,安文軒一時間關閉了20多個QQ群。
去年,一個名叫羅福興的年輕人,以“殺馬特教父”的身份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
羅福興的出現(xiàn),讓殺馬特元老圈再起波瀾。
元老們表示,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還有這號人物。
他們否認了羅福興的教父身份,并且希望利用這次風波,重建自己的殺馬特家族。
面對城市的陌生和強勢,夸張的造型給了他們勇氣,讓他們能夠在城市的洪流中,找到生活的動力。
底層青年會在社會階層固化加劇之時集體反抗,而殺馬特就是一批無明確意識,卻近乎天性的想要突破階層固化的群體,他們是一群悲情英雄。
育兒嫂范雨素的文學夢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就是這句話,讓《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刷屏,也讓家政工范雨素一時間出了名。
1985年,初中畢業(yè)的她還在湖北做鄉(xiāng)村小學的民辦教師。
1993年,忍受不了鄉(xiāng)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她來到了北京。
在北京做育兒嫂期間,范雨素用紙筆寫了十萬字,起初只是為了賺稿費,沒想到會出名。
離開酗酒和家暴的丈夫后,范雨素獨自帶著兩個女兒生活,她們住在東五環(huán)外皮村的8平米單間里。
空閑時間,她喜歡去潘家園舊貨市場買書,買到一兩塊一本的書,她會覺得自己賺到了。
范雨素說:“吃了很多苦后,心好像變?nèi)彳浟?,寫小說就是自己的精神寄托?!?/p>
網(wǎng)友評價道:
她把苦難寫得不動聲色,夾著一分冷嘲、兩分幽默、三分溫暖。
她的文字被人們喜歡,或許就是因為很獨特。
從鄉(xiāng)野走來,在底層掙扎,卻以文字名世,這是中國文化史的異數(shù)。
而這樣的“異數(shù)”,在時代的漩渦中,將會很快走出大眾的視野。
龐麥郎、殺馬特家族、范雨素等草根名人的命運走向,和互聯(lián)網(wǎng)受眾的嗅覺緊緊綁在一起。
他們走紅,是因為社會需要新鮮感;他們“過氣”,是因為社會需要更新的新鮮感。
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他們代表的是底層人民、小鎮(zhèn)青年,是沒有強硬背景和優(yōu)秀資源的群體。
他們有夢,也敢于追夢,但是夢想兩個字,始終被現(xiàn)實生活裹挾著前行。
最終,殺馬特把自己的頭發(fā)搞得服服帖帖去上班,龐麥郎賺來的演出費不夠拿來住一晚豪華酒店,范雨素不適應走紅的生活差點得了抑郁癥。
他們就像每一個我們、每一個青年,在現(xiàn)實和夢想的交錯中過著艱難的雙面人生。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DOCO熱紀錄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愛奇藝 | Bilibili 平臺均已入駐!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合作請咨詢微信:docokun
官方APP:DOCO熱紀錄
A:我的滑板鞋,過度解釋歌詞。資本的操控罷了。社會就是這么現(xiàn)實。善良是內(nèi)心保留下來不讓自己接觸惡的東西,但太善良就會成為一種錯?
毀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哄著他。
天真?
B:殺馬特是他們?nèi)谌氤鞘械囊环N方式,夸張的造型給了他們勇氣,給了他們一個底。
但他們屬于小眾人群,得不到大眾審美的接受,導致大眾封殺殺馬特,也挺可憐的(指這個行為挺可憐的)。
對于反殺殺馬特的這種行為,百花齊放嘛,包容性才是文化的象征。只要不是因為這種文化而產(chǎn)生一些過激現(xiàn)象,其實都沒有多大問題。
活在自己的理想國中,有著自己的偏見。但誰不是呢,誰不是活在自己得偏見里。
只是他們更加激烈一些,更加理想一些,偏見也更加深。而我們肆無忌憚的嘲笑他們,誰給我們的勇氣?
C因《我是范雨素》文章走紅,反應了她所在的階級和社會社會真實。
對于社會上出現(xiàn)得各種事,現(xiàn)在人們都喜歡過度解釋。好似在彰顯自己如何如何似得。
這阿姨好厲害。
從人生生活的態(tài)度上,很羨慕阿姨。精神上的巨人,和前二者鮮明對比啊,阿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白撿”
小鎮(zhèn)青年
喜歡讀書的人,總會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創(chuàng)造神奇的文字組合。范雨素不過是用單純樸素的文字敘述了自己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可能也就如此,終究比不得名人的傳奇,年輕又渴望成功的人對名人自傳趨之若鶩,但《我是范雨素》卻讓更多拼搏一生卻終究碌碌的人起了共鳴吧。
我始終不覺得老莊是真正的無為與超然?!段沂欠队晁亍房赡芤簿褪且粔K錢一篇的文章吧,但也算比梵高的畫好了不少。不是消費苦難,寫下文字是一種寄托,是一種對先賢的致敬,當然也有希望被人賞識認同的渴望,沒有人不希望名利,得到文章附加帶來的名利價值無可厚非。范雨素算是現(xiàn)代版的老子與陶淵明,寄情桃花源卻也不得不結廬人境。中國人又或者是全世界總是對逝去的寬宏大量,死者為上,但當身邊出現(xiàn),便會嫉妒甚至攻訐,范雨素又是個沒有背景學歷的育兒嫂??茨模K歸是連孔乙己都不如的,沒有文憑的人也配之乎者也?
小鎮(zhèn)青年,雙面人生。龐麥郎、范雨素或者殺馬特們,小鎮(zhèn)的出身讓他們在追夢的路上小心翼翼。我們一邊唱著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一邊慢慢戴上自認為高貴的有色眼鏡。
誰讓這是個笑貧不笑娼的時代呢。
多元社會何必八股取士呢,說不準他們能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呢。
哎,你們的辮子呢,什么,我大清亡了?
不錯的紀錄片,在這個妖精飛天,白馬墜地影視市場中,這無疑是一部干凈的記錄片,在我個人角度看來,這部紀錄片不是僅僅記錄三個主人公的生活,還記錄了三人在熙熙攘攘的洪流中做著自己,靜靜的佇立著,無論來自何處,無論受過什么教育,都能做著自己,他們不是在爭取尊嚴,而是在有正在有尊嚴的,真真實實的站在這人世間。
最后一位女主人公給我很大的觸動“知識不分貴賤,哪怕是來自舊貨市場”,“做一個乞討者”,流放自己,好好活著,當一個干干凈凈的人,不卑不亢。
我不再嘲笑龐麥郎,不再瞧不起殺馬特,2017年北京大興的那場低端人口清除,也有了特殊的意義······
2017年11月,那個時候我剛來北京實習,住在劉家窯,上班在大興,每天坐公司的大巴車往返。
大興的那場大火與低端人口清除,僅僅是我與同事聊天中的一部分。
我周圍沒有人住在郊區(qū),我不知道那些面臨驅(qū)離的人長什么樣,更不知道他們將來要去哪,是回家,還是另覓住處。我只知道,一些小飯店可能要關門了、快遞可能會沒人送、賣水果的檔口也可能要關停···還有,那場大火不是人為。
除了這些,當時我正在發(fā)愁畢業(yè)論文,以及要不要轉(zhuǎn)行。
“住在郊區(qū)的小鎮(zhèn)青年、壯年、老年們,有多少回了家鄉(xiāng)呢?”我想,如果不是這部紀錄片,我可能永遠都不會關心這個問題。
實際上,3年前的那場驅(qū)離,并沒有干擾我生活的一分一毫,它僅僅是我從左耳進右耳出的一則社會新聞。
這部片子讓我懂得,這個世界不只有一面,更不只有兩面,它各種各樣的角落。
當我們面對一個自己不理解的人/群體時,先別急著下定義。喜歡、鄙夷、討厭···這些第一印象毫無價值。我們沒走過他們走過的路,沒置身于他們曾生活的環(huán)境,自然無法對他們的選擇以及回應外界的方法作出正確的解釋。
龐麥郎、殺馬特、范雨素,他們出身小鎮(zhèn),但嚴格意義上,他們是小鎮(zhèn)青年里的異類。更多的小鎮(zhèn)青年,是默默無聞的。從小在鎮(zhèn)里長大,成年后要么在小鎮(zhèn)娶妻生子,繼續(xù)生活,要么去大城市尋找機會,或自由。
龐麥郎做音樂,他寫的歌詞簡單平實,有著淡淡的敘事,和五條人一樣,是身邊人和身邊事。
殺馬特青年很夸張,他們自稱是窮孩子、農(nóng)村人,活躍于炫舞和QQ,抱團畫夸張的妝容。他們說殺馬特讓他們自信。
范雨素愛買書,依靠讀書完成自我教育,以書自比,一本裝訂拙劣的書。
這三群人背后,是廣袤的中國小鎮(zhèn)。
我并不反對精英文化。
不反對良好的教育、得體的禮節(jié)、也追求精致優(yōu)雅的生活。但這并不妨礙我想更多地了解“殺馬特們”。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是青年,有很多無能為力和迷惘,當這些無法消解時,奇裝異服就成了一種歸宿。
但我也并不鼓吹毫無節(jié)制的宣泄。
或許是應了那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不被理解的、反文化、反社會的人物/事件背后,總能找出些許可供解釋的理由。但,“有理由”不是走向犯罪或者反社會的開解,因為有些人承受了同樣或者更多的東西,卻并未作出傷害他人的選擇。
說遠了······我的意思其實是,我們需要理解尊重小鎮(zhèn)青年,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只愛市井,反對精英和教育,相反,小鎮(zhèn)青年們可能恰恰需要更多的教育,讀更多的書。
就像范雨素,同為小鎮(zhèn)出身,她身上卻沒有類似龐麥郎們、殺馬特們的迷茫自卑,她更平靜,更自由。也許,這得益于她持續(xù)不斷的自我充實。
從成堆的文字中,范雨素找到了個體生命的意義。這意義無關小鎮(zhèn)或者大城市,只有關于她自己。
去年讀過《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對她的了解僅限于一個會寫自傳的育兒嫂。看了紀錄片才知道,她看了十多年的純文學,到舊書市場都是一摞一摞地買書,為了寫一部科幻小說可以研讀十余本物理學著作,真心讓人敬佩!
其實每個人在一出生就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天花板,只是這話聽起來好像政治不正確。無數(shù)人想捅破那層天花板,真做到的只是寥寥而已。
龐麥郎、范雨素、殺馬特,膨脹而躁動的時代看到這些個體心里有種莫名的踏實?!爸皇牵澳阍撛谑裁磿r候承認自己的渺?。俊?/p>
記錄了中國城鄉(xiāng)文化的第一次割裂
紀錄片拍的一般,但題材太好,殺馬特、龐麥郎、范雨素這些湮沒在大眾娛樂文化當中的小鎮(zhèn)青年們,其實才是一種被世俗拋棄了一群理想主義者……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充滿“一文不值”夢想的龐麥郎,也不是上古潮流的殺馬特,是最后那位樸素不簡單的大姐范雨素,幾句對話展現(xiàn)出她骨子里的學問修養(yǎng),她才是真正的青年。
很一般的3段短片。。我喜歡過兩首網(wǎng)紅歌,跟每一句都能聽出精確計算的野狼disco相比,滑板鞋就是單純挺好的,不需要城鄉(xiāng)分析,不需要提煉什么抽象的意義。。當時就覺得他可能精神有問題,對世界和自己的認知帶有扭曲,但基于其上的詞和曲是真誠的有獨創(chuàng)性的,如果不是節(jié)奏感那么無可救藥,也許可以是一個不以這種方式走紅的現(xiàn)象級歌手,哪怕也同樣只是一閃而過?!,F(xiàn)在的龐麥郎故事更豐富,也折射出更多所謂眾生相,但一些人可能并不想進入這種故事的。。殺馬特,一直以為只是某種形象青少年泛稱,原來是一個組織嗎,看到那樣層級分明的組織結構,當然也可能只是他們試圖模仿的組織結構,就還挺可怕和虛無的哈哈。。 范雨素文字表達能力非常好,但剛好聽過她采訪,覺得思路不是那么清晰,不太確定她寫大部頭小說行不行。。
我一直相信各種看似怪異的社會現(xiàn)象一定是這個社會自身孕育出來的,如同龐麥郎、范雨素、殺馬特,如果他們有足夠好的教育背景他們就會有更寬廣的視野?,F(xiàn)在他們的這種現(xiàn)狀,盡管也許在他們自己看來是足夠好的,那也是因為他們耳濡目染的這個世界中沒有提供給他們更多的選擇,他們只能去追求那個看似最好的“夢”。
小鎮(zhèn)青年因為被“看見”而背負太多污名和嘲笑
拍得挺深入了。龐麥郎、殺馬特、范雨素,他們共同的困局是底層人(現(xiàn)實)與城市(夢想)之間難以跨越的天塹。播放順序也有邏輯,個人意識在不斷強化。龐麥郎是完全被夢想的激情牽引,他只體會到與現(xiàn)實的摩擦,卻無意探索其中緣由,怨天尤人太多。殺馬特用絢爛的外觀怒刷存在感,以抵消內(nèi)心的自卑。而范雨素則是有意與媒體,有大眾,與城市保持著距離,已然得道入定。買書那一段讓人淚目,自愧不如。
拍的很現(xiàn)實
龐麥郎是個infp,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殺馬特遇到的想融入城市而不能的身份問題,試問誰沒遇到過類似的呢?除了那些特別堅定自我的人。范雨素寫的科幻小說希望能有人幫她出版。干凈簡單地活著,誰又不是地球村里的小鎮(zhèn)青年了呢?最后引用契科夫的話,說人應該在什么時候感到渺小,在自然面前等等,在人群中應該感到尊嚴,這個部分在整個片子里很妙。
為第三集的范雨素,我想“范雨素現(xiàn)象”不該只是一個現(xiàn)象,而應該成為常態(tài),需要鼓勵“底層創(chuàng)作”。至少對待文學,她比許多中文系的人都純粹,包括我。只是片長太短,內(nèi)容不夠深入。
看了龐麥郎的故事很感慨,也許我們把他當成一個小丑來看,嘲笑他的無知和傲慢,看了他去北京開演唱會的故事,發(fā)現(xiàn)其實他對于音樂還挺執(zhí)著的。感覺自己在大城市打工跟他的很多性格特點也很像,他的幾首歌寫的還挺不錯的,只是唱功太鄉(xiāng)土了,有點欣賞不了??!
范雨素真正詮釋了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配位方能長久
這個真的有點意思...
范雨素真的很棒
悲憫從來不應該是衡量的標準
喜歡范雨素
你知道,應該在什么地方承認自己的渺???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應該意識到自己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