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莉·鄧澤里自導自演,皮埃爾·德隆尚共同主演電影《圣母院》。薇拉莉飾演擁有兩個孩子的單身母親莫德·克雷恩,她也是一名事業(yè)失敗的建筑師。莫德出乎意料地獲得了帶領團隊翻新巴黎圣母院廣場的機會,為完成這項工作,她必須面對自己舊情難忘的兩個前任。
主要是想提供一個更準確、更貼近原文的翻譯,以資對劇情、情感、寓意討論的參考——依靠有問題的翻譯,霧里看花地進行討論是無益的。除了中文外再譯成英文主要是英、法的共通之處很多,更能在字面上嚴格對照。這里是第一首歌《大教堂時代》的翻譯,更多翻譯可以在我的日記里找到:
Gringoire(甘果瓦):
C'est une histoire qui a pour lieu, Paris la belle en l'an de Dieu
Mil quatre cent quatre vingt deux, Histoire d'amour et de désir
@This is a story which takes place in Paris the beauty,
in the year of lord 1482, a story of love and desire
這個故事發(fā)生于美麗的巴黎(字面上為:巴黎美人)
時值公元1482年,一段講述愛與欲望的故事
(注:l'an de Dieu,或英語的the year of lord,是一種很正式的表達“公元后”的說法)
Nous les artistes anonymes, de la sculpture ou de la rime
Tenterons de vous la transcrire, pour les siècles à venir
@We, the nameless artists of sculpture or rhyme
will try to write it down, for the centuries to come
我們這些塑造雕塑、運用韻律的無名藝術家,
將試著為未來諸世紀(的人們)記錄下(這故事)
Il est ven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e monde est entré dans un nouveau millénaire
L'homme a voulu monter vers les étoiles
écrire son histoire dans le verre ou dans la pierre
@ The time of cathedrals had come
The world had entered a new millennium
Human wanted to climb up towards the stars
(and) write their story on the glass or on the stone
大教堂的時代到來了
世界進入了新的千年
人類想要向著星辰攀登
在玻璃和磚石上書寫自己的故事
(注:英文版的這首歌叫做the age of cathedrals,但與法語的temps對應的time本身就有時代的意思,因而采用;玻璃和磚石即搭建大教堂的材料,教堂彩窗的學名叫stained glass)
Pierre aprés pierre, jour aprés jour, de siècle en siècle avec amour
Il a vu s'élever les tours qu'il avait batites de ses mains
Les poètes et les troubadours ont chanté des chansons d'amour
Qui promettaient au genre human de meilleurs lendemains
@Stone after stone, day after day, from century to century with love
He saw the towers rise, which he built with his own hands
The poets and troubadours sang the songs of love
which promised mankind a better future (or tomorrow will be better)
石頭一塊塊地壘砌,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世紀變遷,愛總是在
他(人類)看到自己親手搭建的高塔拔地而起
詩人與吟游歌者唱著愛情的歌謠
向人們預示著更美好的明天
(注:avec amour的意思有些難以捉摸,也可能可以理解成一個個世紀過去,但愛一直在,也可把avec amour與il a vu連起來,理解成“他滿含愛意地看著...”;promettaient(promettre)即英語的promise,除了字面上的“保證,允諾”的意思外,也有“預示、預兆”或“給人某種期望”的意思,如he's an athlete of high promise)
下面兩段同一段副歌,我們直接跳到最后一段副歌:
Il est foutu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
La foule des barbares est aux portes de la ville
Laissez entrer ces pa?ens, ces vandales
La fin de ce monde est prévue pour l'an deux mille
@The time of cathedrals had fallen
Crowds of babarians are (gathering) at the city gates
Let in the pagans and the vandals
This old old world ended, and it's a preview of the doomsday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year 2000
(literally: The end of this world had been planned for the year 2000)
大教堂時代毀滅了
成群的野蠻人菌集于(巴黎)城門外
讓異教徒和破壞者進入(城市)吧
舊時代的毀滅預示著公元兩千年的末日
(注:最后一句是我個人的理解,這樣從邏輯上更通順,但歌詞的字面意思更接近:這個世界的末日將在公元兩千年到來。事實上英語版的這首歌最后一句就是In two thousand the world will end。
vandales即汪達爾人,日耳曼蠻族部落,因在歷史上劫掠羅馬而著稱,被當做毀壞文物者的代名詞,見vandalism。值得一提的是汪達爾人后來去往了伊比利亞(最后又南奔非洲),西班牙南部的地區(qū)安達盧西亞也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而安達盧西亞在劇中被設定為艾絲美拉達的家鄉(xiāng)。
公元2000年或1999年是很多“預言家”所謂的世界末日。本劇于1998年登上舞臺,或許也體現(xiàn)出了一些“千禧年焦慮”吧?而結合歐洲如今的移民問題,有不幸言中之感。)
評論:
大教堂時代是本劇的第一首歌。雖然與書中的開頭一樣,都是由甘果瓦引出故事,但這首歌的靈感源泉卻是書中第五卷第二章Ceci tuera cela(這一個將要扼殺那一個),而這也是下半場第一首歌《弗洛倫撒》的藍本,可以說本劇上、下半場開場交待背景的兩首歌本為一體。在譯配這兩首歌時,我也參考了書里的描寫。
書中這一章講了什么呢?講的是弗羅洛站在由石頭寫成的書的時代中(即本曲的主題),充滿恐懼地意識到書本和思想的時代即將到來,感嘆道:這一個將要扼殺那一個——印刷術將扼殺建筑,知識將扼殺信仰,人類將扼殺上帝。我們這里著重講舊的時代,即石頭書的年代。
且看書中的描寫:“當原始人的記憶里不堪負擔,當人類的記憶的積累已經太沉重,太混亂,(他們)光禿禿的瞬息即逝的言辭,在傳遞中有喪失的危險時,人就以最為明顯可見、最為經久不變、最為自然的方式,把它記載于地面上。每一傳統(tǒng)都凝結為一座建筑文物?!?/p>
“最先是字母,凱爾特人的那種大石臺,在亞洲的西伯利亞和美洲的潘帕斯草原上也可以看到。后來形成詞,...凱爾特人的大扁石和大石臺、伊特魯里亞人的古冢、希伯來人的墓穴,這些都是字詞。其中的一些,特別是古冢,是專有名詞。有時候,石頭很多而且地方廣闊,人們就寫出一個句子??{克的巨大積石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語句了。最后寫出書來,傳統(tǒng)產生象征,然后在象征下面消失,就像樹干為樹葉所隱沒。這一切象征。為人所信仰,它們成長,繁衍,交錯,日趨復雜。....代表力量的戴達羅斯衡量著,代表睿智的俄耳甫斯歌唱著,梁柱的字母,拱廊的音節(jié),金字塔的詞匯,通過幾何的規(guī)律和詩歌的規(guī)律運動起來了,它們聚集、組合、交融、上下,重疊于地面,高聳入云霄,在時代精神的支配下寫出了精妙的書籍,亦即精妙的建筑:艾克林卡(Eklinga)佛塔,埃及的拉美西斯大帝陵寢,還有所羅門的圣殿?!?/p>
這正是歌曲中日復一日,石復一石,在建筑上留名的人類的形象。到了中世紀,這種造像運動更是發(fā)展到鼎盛:
“當時的思想只好全部書寫在這些叫做建筑物的書籍上。...社會的一切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匯合于一點,即建筑。就這樣,借口為上帝建造教堂,建筑藝術以無比宏大的規(guī)模向前發(fā)展。于是,凡生為詩人者,無一不成為建筑師。”
注意這里出現(xiàn)的詩人、建筑師的意象,在本曲中也有出現(xiàn)。而石頭的建筑,也最能滿足人類心向星辰,想要青史留名的雄心:
“建筑藝術直至十五世紀一直是人類的主要記載,凡是世上出現(xiàn)的稍稍復雜的思想,無一不化作建筑物。....為什么呢?因為任何思想,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都關心如何使自己恒久流傳,因為撼動了一代人的觀點也想要撼動其他世代,并留下痕跡。而手稿的不朽,卻是多么靠不??!建筑這本大書,才是鞏固而持久的,能夠經受一切的!毀掉書寫出來的言辭,只需要一個手持火炬的土耳其人,要平毀建造出來的詞匯,必須有一場社會革命,一場陸地革命。羅馬大競技場經歷了蠻族浩劫,金字塔也許經歷過大洪水?!?/p>
與本曲描寫的野蠻人、異教徒蜂擁而入,毀滅大教堂時代不同(當然這是為下一場非法移民的登場做鋪墊),雨果認為堅屹的建筑不懼怕暴徒的破壞,而最終毀滅他們的,恰恰是最柔弱不堪的書本。而這就要留到《弗洛倫撒》那首歌再介紹了。
其他歌曲的翻譯(更新中):
異鄉(xiāng)人: //www.douban.com/note/757230925/
弗羅洛的干涉: //www.douban.com/note/757270541/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根本在于作品精神內核的永恒性。歷史車輪一次次轉動,熟悉的場景在西元兩千年后的今天繼續(xù)上演?!栋屠枋ツ冈骸穼τ凇皭?恨”、“真實-虛偽”、“宗教-政治”、“美-丑”、“善-惡”等眾多二元對立主題的探討深刻而復雜。人物塑造擺脫了臉譜化,他們有自己的矛盾沖突,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來看每個角色,他們都有自己各自行為的出發(fā)點和動機,如同真實世界里活生生存在的人,而非紙上冰冷的模型。
看劇的時候總覺得艾絲美拉達的存在感有點弱,一方面大概是因為其他男性角色演員的表現(xiàn)太優(yōu)秀,搶了風頭;另一方面也因為艾絲美拉達在全劇中扮演的角色除了女主以外,更像一個符號,像一面鏡子。正所謂“相由心生”,人們內心是什么樣,就能在艾絲美拉達身上看到什么。
主教無法擺脫內心熊熊燃燒的欲望,艾絲美拉達就成為了他內心欲望的化身,她的美貌,她的風情,她的舉手投足都為主教的罪惡柱多刻上一道印記。宗教對他的約束和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女主的到來將他內心堅不可摧的道德城墻鑿開了一個裂縫,女主的善良和熱情如同一束光,從裂縫處滲漏進來,照亮了原本冰冷的角落。主教慌張了,他急于修補自己的道德城墻,以為可以將那束光封存在城里永遠保存,同時將欲望阻擋在外??墒撬恢腊z美拉達只不過是激活他心底欲望的那束光,真正欲望的根源還是自己的心,于是他用粗暴的手法將她從生命中剜去,卻再也無法感受到一絲溫暖,余生等待他的只有無盡的折磨和冰冷的地獄。
菲比斯作為全劇最大渣男,可以說渣得明明白白。艾絲美拉達在他眼中不過是玩物,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占有這具眾人覬覦的美好胴體讓他有一種取得輝煌成就的快感,拜高踩低是其一貫手法。面對美色,他展現(xiàn)如同太陽神般巧取豪奪的戰(zhàn)神氣勢;作為警察,他手持棍棒,誓要對抗和掃除底層的墮落和混亂。他擁有最明亮的嗓音,最帥氣的面龐,也有著最陰暗的內心,最骯臟的手段。拿女人作為自己沽名釣譽的工具,這恰恰體現(xiàn)了菲比斯在實際生活中的失敗,他試圖讓征服和暴力成為其成功的注腳,最后卻什么也得不到。
相比于前面兩人,卡西莫多則表現(xiàn)出極度的自卑和絕對服從,他同樣愛慕艾斯米拉達,但丑陋的外表使他不敢勇敢地表白。鐘樓怪人與其說是善良,不如說他對于艾斯米拉達的情感是出于對她善意的感激,一點點關懷就能救贖他的靈魂,讓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有比信仰上帝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愛。主教教他認字讀書,給他神職,目的是為了讓他做自己忠誠的奴仆,而艾斯米拉達給予他的那碗水則是出于熾熱的真心??ㄎ髂嘁驗橄嗝渤舐蝗顺靶捅梢模姑桌_因為來自異邦被作為種族異類驅趕追逐,他們同是被這個社會遺棄的人,在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認同。對他來說,艾斯米拉達是他的天使,是他的知己,亦是他愛的歸屬。
大概是熟悉原著的緣故,好像對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的戲份無感,全劇淚點竟然在乞丐王被殺??吹絼±锲蚯蠼烫檬杖莸碾y民,不禁想起現(xiàn)在席卷歐洲的難民潮,這一切何其相似。不過那時候的難民還信奉上帝,希望宗教可以為他們提供庇護,現(xiàn)在則是一群完全不同信仰的人蜂擁聚集,尋找容身之所。政治和宗教從來都在天平的兩端,一旦失衡,必定會讓社會走向極端。
今年4月16日,巴黎圣母院著火,塔尖倒塌,玫瑰花窗受損。時隔100多天再來看這部劇,看著燈光打出教堂花窗的造型,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愿世界和平。
2019年8月1日
(我是激情劇評的分割線)
第一次用文廣官方的電子票,因為是別人通過官網(wǎng)轉贈的,所以沒有紙質票根,這對于喜歡做手帳的本人來說有點遺憾。很慶幸從別人那里好不容易求到的票居然是全A卡?。「杏X自己已經用完了8月的所有運氣……說好不剁手的,看到周邊又走不動道了,獻上錢包,買了場刊+歌詞本+膠帶。(真香)
小百合嗓子大概唱啞了,表現(xiàn)效果差強人意,下半場的狀態(tài)稍稍調整好了一些,但音色還是不甜美,和原卡相比有點慘。其他演員的唱功都超級棒,卡西莫多的煙嗓、乞丐王的低音炮、主教偏歌劇美聲的唱法、艾絲美拉達縹緲神秘的音色、菲比斯清亮的王子音都很抓人耳朵。第一次看唱功這么穩(wěn)的音樂劇現(xiàn)場,爆發(fā)力比卡碟里面的更強,堪稱完美。
法國的舞者驚到我了,從頭跳到尾,還夾雜高難度雜技動作。舞臺后部的超大幕墻改成圣母院外墻,有好多可以攀爬的小梯格,看演員不綁安全帶上下翻飛有點膽戰(zhàn)心驚。演繹卡西莫多敲鐘的那段,舞者騎坐在三個大鈴鐺上蕩秋千,完成了倒吊金鐘和蹬踩等動作。菲比斯內心撕裂的那場戲,5位舞者在交替亮起的燈光下舞動,配上如同雕塑般的肌肉線條,以蒙太奇的方式映射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舞臺設計相當有意境,較之1999年的版本,隨著技術進步,中間那塊投影屏幕在效果呈現(xiàn)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除了肉眼3D的效果塑造,側光投影使得人物輪廓與幕布后的布景完美融合,雖然演員本人對著觀眾在表演,投到幕布上卻是側面剪影的效果。這種手法在全劇用了兩次——一次是艾絲美拉達和小百合的重唱,另一次是詩人對月吟唱卡西莫多的愛情?;蛟S是因為坐在旁邊的原因,用不一樣的視角來審視舞臺,有時候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看了法扎又看了巴黎圣母院,我很確定法國人喜歡意識流,故事講得是不是完整不重要,曲子好聽觀眾嗨就完事兒了。歷史背景什么的全靠詩人一張嘴?!灸憔驼f詩人的聲音好不好聽?】
返場意料之中的震撼激動,以及……文化廣場的觀眾有合唱法語歌的傳統(tǒng)嗎……從法扎到NDDP,觀眾都跟打了雞血的唱詩班一樣,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要去報個班學下法語,不會法語大概以后不能在文廣看劇了。大主教比心也太可愛了吧,用手機瘋狂摁了幾張照片,居然捕捉到了主教比心哈哈哈~
又重溫了一遍音樂劇《巴黎圣母院》,記不清這是第幾遍了,算算的話快十遍了吧。 以前每次聽都會在愛斯梅拉達死后,卡西莫多最后撕心裂肺地哭嚎中落淚。 這一次有所不同,最讓我心痛的不再是愛斯梅拉達的死,也不是卡西莫多的愛,而是神父肝腸寸斷的自我分裂和自我折磨。得不到就毀掉,其實最終毀掉的是自己整個的愛和信仰。 又想起了托爾斯泰《復活》的結尾,瑪絲洛娃說,請原諒我。她選擇了放手,好讓聶赫留朵夫有更好的未來。最好的愛還是祝福,可是這份祝福需要多么強大的力量。 此外,深深折服于演員Daniel Lavoie的演技,把威嚴、殘酷、刻板、嚴厲和怯懦、溫柔、脆弱、敏感如此完美地融合在同一個角色的身上。完美。
簡單記錄一下今天(噢不,昨天)在現(xiàn)場觀劇感受,主要是對卡司的感受。 艾絲美拉達是C角(對,我第一次知道還有C角??)。第一首剛開嗓有點沙啞感,讓人有些失望。但兩三首過后就漸入佳境了,和卡西莫多二重唱的《我家即你家》很動聽,不輸99版吧。最后在獄中飆的高音在情緒豐沛的同時也穩(wěn)得讓人驚艷。而且這個女主和原版比起來更加青春活力,雖然看不清臉,但也感受到了滿滿的膠原蛋白。所以更符合我心目中的艾絲美拉達形象——異域風情,美艷妖嬈又不失少女特有的天真、清純和活力。 卡西莫多的妝容確實算個槽點,像鼻青臉腫的小丑妝,但卡司唱得總體很棒,聲音更渾厚實沉,而缺少點了卡胡的那種因沙啞和顆粒感而表現(xiàn)出的滄桑與撕扯感。 唯一的原卡副主教這場是B角,遺憾沒看到丹叔。這個B角據(jù)說也可以唱卡西莫多的B角,可見業(yè)務能力必是極強的。形象上是光頭(我還以為是西班牙音樂劇的卡司特色??),身材有點中年發(fā)福的感覺,特別是肚子??。聲音和丹叔相比更沙啞一些,沒有丹叔聲音里那種方正、密不透風的特質。但表演是真的很棒,其實所有卡司都是啦。
菲比斯和小百合夫婦,我個人覺得是和原卡相比最差強人意的兩個角色。菲比斯的聲音沒有原卡男高音那種穿徹云霄的清透明亮感,從而少了英俊風流的花花公子的感覺??傮w來說菲比斯也是漸入佳境的,明顯后半場要好很多。演繹得最令人遺憾的一首要數(shù)菲比斯的代表作——渣男之歌《撕裂》(又名《爹心累》??)。最后的幾個高音感覺費勁了全身力氣都吼不上去。小百合聲音有點偏女中(?個人感覺),沒有原卡那么清純干凈,從而少了少女感。
詩人和吉普賽首領大哥是最接近99版的。唱功和表演都無可挑剔。形象上,似乎這一版的首領大哥更瘦哈哈哈。
全劇最著名也最浪漫的那首《Belle》,說實話,的確沒有原版好。最后合唱高潮的那一段,三位演員的聲部分工似乎沒有原版那么明確而有層次感,主要表現(xiàn)為菲比斯的高音不夠高也不夠清亮穿透,副主教的中音不夠穩(wěn)固堅實,卡西莫多的聲音又不夠悶實低沉。簡而言之——三位一起混著全唱高音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點,我覺得翻譯太驚艷了,讓我總是忍不住看字幕屏。幾乎每句都可以直接唱出來,格式工整又押韻,文筆優(yōu)美如詩歌。
最后,當劇里一遍遍地唱“安達盧西亞的山區(qū)”時,我又想起了我待了近一年的安達盧西亞和格拉納達。以前這幾個字于我而言只是個遙遠的地名,甚至都不知道在哪兒?,F(xiàn)在聽著歌里重復著的這個名字,竟勾起了很多半模糊卻五彩斑斕而無比閃耀的光影了。
“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或石塊上/信仰的時代已成云煙/一群群野蠻人/群集在各個城門/異教徒和破壞者紛紛涌進/世界臨近末日/預言了西元兩千年的今日”
“自由/沒有上帝或祖國/唯一的洗禮/是天空的雨”
(吹爆劇里的神仙唱詞和音樂)
與小說相比,音樂劇似乎更適合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占了大部分篇幅的獨唱就仿佛是人物的內心獨白,每一次善舉都不會無緣無故,每一個惡行都不是空穴來風,你會看到情欲如何戰(zhàn)勝了克羅洛神父一直堅守的信條,你會看到怯懦是如何讓腓比斯貪生怕死地將愛絲梅拉達送上了絞刑架,也會看到,愛欲是如何造就了一個溫柔又卑微的卡西莫多。外部沖突的背后是個體撕心裂肺的自我角力,在音樂劇里,沒有什么絕對的反派角色,克羅洛也有受到良知譴責的瞬間,卡西莫多的愛也很難說是完全潔白無暇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這就是歌曲的魅力吧。
(唯一覺得不太滿意的是,女演員缺少了點少女感,并不是很符合我心目中的愛絲梅拉達形象)
2008-12-14~這版當年看得很震撼,舞臺音樂演唱都沒得挑~
其實直到現(xiàn)在我都不太喜歡這個故事,從看小說開始便如此。但musical一定上拋棄了劇本,不似小說有文化隔膜,也不似電影情感平平,歌詞、旋律、唱腔還有歌者表情都時時刻刻在抒情。吟游詩人出場收尾,歌聲里布滿希望;艾絲美拉達無遠弗屆的溫柔善良;卡西莫多抱著骸骨的至死不渝,都變得生動起來。
開天辟地的法劇經典!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太太太太太好聽了,就算完全聽不懂法語也好想看現(xiàn)場啊,舞臺現(xiàn)場看一定超震撼!話說,果巨巨的小說劇情簡單感情洶涌人物都有突出的立足點,這樣想來原來真是天然適合音樂劇形式啊……
我記得我標記過呀,怎么又出來了!恰好前幾天在嗶哩嗶哩看到他們多年后的電視訪談,真是完美!
曾經以這個題材寫作文,被老師給了低分,只能說,老師沒看懂
跪著聽完,可惜不懂法語。| 圣經取代教堂,人類將殺死上帝。
最愛的法國音樂劇沒有之一,99年首演版是無數(shù)人的入坑劇目,一切都很完美(女主稍讓人詬病),以致之后版本只需還原便已優(yōu)秀至極。(2019天橋觀后感:中元節(jié)看完北京首演蹲完簽售已近午夜,回程散見著紙錢與火苗,心情卻極度亢奮與喜悅,思緒沉浸在那個善惡美丑、生死愛恨、奉獻占有、承諾背叛、高尚卑劣二元對置極為強烈的故事里,53首旋律盤桓在腦海,時刻準備著從喉間逃逸。我心目中的Top級音樂劇,時隔17年來華,演、唱、曲、舞、美仍是全方位的高水準。好幸運,有生之年,解鎖千人大合唱的《大教堂時代》。好珍貴,初代主教丹叔回歸,道袍帽子兜熊貓簡直可愛到犯規(guī)。敬所有正在逐漸消逝的美,敬所有對美的不棄挽留。)
反復看了不下5遍,音樂劇啟蒙,原聲每首都好聽到慘絕人寰,貌丑心善加西莫多、花心帥哥菲比斯、偽君子神父合唱BELLE那首三人音色簡直絕了。
男主的聲音太美了!迄今為止看過最棒的音樂劇了,大教堂時代,鉆石般的眼眸,愚人慶典,孤兒..等等等等
音樂太好聽 最近一直翻聽
女主音域實在差了點,hold不住舞臺,表演也弱了點。當然也有可能是為了配合改編。3位男主非常棒,卡西莫多幾乎每場戲都讓人飆淚。2022年補: 2019年的冬天在西安別克大劇院看到了音樂劇現(xiàn)場,而且是丹尼爾老爺子帶隊的,從舞臺布景,道具音響到眾演員傾情的演繹都非常完美,非常震撼,幾度激動地涌出淚水。一晃眼居然快4年了,前段時間又聽聞百老匯取消了歌劇魅影的日常演出,上世紀末文藝諸子爭鳴的余暉已所剩無幾,什么時候才能再次體驗到這些殿堂級別的經典,這傾頹的現(xiàn)世嗚呼哀哉~
有那么帥的詩人還選騎士干嘛……“il est prince des rues de Paris” 我都笑了。哥特、美、時代感,愛與死,佛羅倫薩與大教堂
流浪詩人和他的「大教堂」最帥
我永遠的愛
我的音樂劇初心~高一上藝術課第一次看驚為天人~后來萬能的TB買了碟片回來珍藏~會像刷friends一樣一遍遍刷
從小學開始就不知看過多少遍,聽過多少遍了。這是我最愛的音樂劇,而且我最喜歡97年的組合。Daniel Lavoie永遠那么帥,聲音好聽。我一定要去現(xiàn)場聽他唱啊!
20160321呵呵噠~真的很好看也!神父和詩人的聲音我都很喜歡!
完整看了一遍,深深發(fā)現(xiàn)雨果的下筆的,是人類永恒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