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結(jié)束后,數(shù)百位納粹分子逃至西班牙躲藏。到了1960年代,某位大屠殺幸存者加入特務行列,要向這些納粹討回公道。
以前拍電影是制片廠給定指標,一般很少跟私人資本合作,但張藝謀在《紅高粱》大獲成功之后,有許多人有意愿投資他的下一部電影,其中就有顧長衛(wèi)的朋友。
當時張藝謀想拍一部跟《紅高粱》完全不同的片子,于是跟王朔合作,改編他的小說《我是你爸爸》,但劇本做得不是很成功,張藝謀打算放棄掉這個項目。
可是,錢已經(jīng)花了30多萬了,這在那會是筆很大的支出,顧長衛(wèi)說張藝謀不能這樣做,得再拍一個片子。
正巧他們的朋友遞過來一個劇本,是講劫機的,一個商業(yè)片的類型,張藝謀他們隨即開始拍這部片子,前后花了100多萬。
但上映后票房僅有18萬,口碑一塌糊涂,以至于張藝謀很多年都不敢提該片,把它當做自己的黑歷史,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做《代號美洲豹》。
《代號美洲豹》的故事平鋪直敘,平淡如水,沒有該有的緊張刺激感,電影節(jié)奏近乎于零,全靠急促的配樂硬撐氛圍。
角色極其扁平化,每個人都在貢獻行活兒,看似有主角,其實都是工具人,為了劇情發(fā)展而服務,動機單薄到難以讓人信服。
片中的幾次營救等同于兒戲,手段幼稚,方式簡單,而營救過程中產(chǎn)生的戲劇矛盾太刻意,叫人看了尷尬到在腳底板摳出一個三室一廳。
結(jié)尾6分鐘,張藝謀竟然放了一個6分鐘的MV,這種做法可見張藝謀拍攝此片的倉促和應付。
劇本沒有認真打磨,電影沒有用心去做,就好像為了對得起朋友和投資人的錢,隨便敷衍了事交出一部成片就完,至于電影質(zhì)量如何,張藝謀并不在乎。
相較于張藝謀另外兩部分更低的《長城》《三槍拍案驚奇》,《代號美洲豹》才是張藝謀最大的黑點。
《長城》和《三槍拍案驚奇》好歹能看出張藝謀在色彩和攝影構(gòu)圖上下了功夫,而《代號美洲豹》完全沒有一點藝術(shù)性和電影美學可言。
作為商業(yè)片,這部電影唯二值得說道的就是片中有日后的大明星葛優(yōu)、鞏俐,以及新聞播報與照片結(jié)合的聲畫蒙太奇,既省錢又新潮。
另一個則是電影的故事,劇情很簡單,但很大膽,大膽到根本不敢多說,否則就會審核不過,這種題材放到現(xiàn)在,別說拍出來了,在電影立項階段就給否了。
難怪張藝謀很少在公眾面前談論這部電影,甚至都不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畢竟《代號美洲豹》太爛了,爛到像在看小孩玩過家家。
----------------------------------------------------------------------------------------------------------------------------------
----------------------------------------------------------------------------------------------------------------------------------
[想看2009-10-04] 其實也算不上是國師的黑歷史了,娛樂片大潮誰沒摻和一腳是咋地……現(xiàn)在看意外地有喜感,有頭發(fā)且沒紅的葛大爺說了N遍“亞洲黑色特別行動小組”(這么喪的名字肯定沒有好下場?。?。不僅能把指揮權(quán)交給國軍,而且我軍正副隊長都犧牲了(?。。。?,足見這片子的尺度與喊話的本意,但是姿勢還算好看,拍得清晰準確,有些地方還頗為剝削,其實有成為Cult片的潛質(zhì)。手法上過場戲和各種信息用“新聞聯(lián)播”式的解說加照片蒙太奇來實現(xiàn),確實在中國電影中很少見,可能也是電影史上能留一筆的手法。
舊影回眸,三點感受。一,并不是敢于讓大牌明星或核心角色死于非命就能讓一部商業(yè)類型電影取得成功。二,凍幀畫面配新聞旁白,與其說手法別具一格,倒不如說只為彌補資源有限的無奈之舉:劇情說驚動最高層,可你又不可能動拍最高層。三,當年很努力地把恐怖分子塑造為意外促成兩岸破冰合作的共同敵人,可三十一年過去了,人們尷尬地發(fā)現(xiàn)真實生活中的共同敵人并不存在,敵意仍然產(chǎn)生于面面相覷……所以這部電影的時代功用就有點像是王學圻角色所主導的反劫機行動中的障眼法緩兵計,只是為了不讓最后的徹底攤牌來的太快。
在線的都是被刪了十五分鐘之后的版本。不過其實還挺逗得。黑色幽默?不好說?;脽羝某霈F(xiàn)簡直笑出腹肌。哈哈哈哈····【我們是臺灣亞洲黑色特別行動小組】于榮光那個時候帥爆了····
兩岸的硬照不錯。結(jié)尾太紗布了,而且一共就76分鐘,還湊了6分鐘的蔡國慶MV...大概很多素材都被剪掉了?畢竟是高敏感題材,也有可能國師當時太忙,沒投入太多心力。
手滑轉(zhuǎn)到中央六,聽到新聞聯(lián)播一樣的旁白外加各種戰(zhàn)機高射炮畫面,以為是歷史大片,結(jié)果下一幀出現(xiàn)了葛優(yōu)的臉。。。也許這片子在那年代確實是個不錯的黑色幽默,不懂歷史背景還真看不了
竟然評分那么低,本來想打四星的,再來提提分!滿滿的宣傳口吻記錄片,但拍得很有趣,里面不少臺詞現(xiàn)在估計是決過不了審滴。葛優(yōu)、鞏俐之外,還有王學圻跟于榮光呢…
整部電影就像那屢屢犯錯的營救行動一樣,漏洞百出。典型八十年代國產(chǎn)片,又想模仿好萊塢類型片,又不敢脫離大陸主旋律背景,技術(shù)上的粗糙更是使得影片山寨味十足,絕對是張藝謀的黑歷史。影片進行了一些反類型化的嘗試,不過追求真實性的代價就是讓影片更難看。那個片尾曲,導演你真的不是來搞笑的嗎?
嚴肅的一本正經(jīng),拼貼的天南海北。產(chǎn)于特殊時期,理應特殊對待。
國師試水娛樂片,結(jié)果拍了個四不像,既沒拍出劫機的驚險,政治元素又如此生硬,中間用圖片剪輯來推進劇情的點子還不錯,其余不管人物塑造還是劇情編排都乏善可陳。
80年代末反恐題材商業(yè)片。居然張藝謀導演,顧長衛(wèi)攝影。葛優(yōu)鞏俐王學圻主演。黑歷史??!對臺海兩岸的政治交往描寫當時很主旋律,放現(xiàn)在絕對政治不正確!好像用真軍方直升機民航機來拍,算是大手筆。劇情和軍事方面太幼稚。葛優(yōu)演劫機犯怎么看都搞笑?;脽羝侣勈降倪^場省錢又真實,還植入廣告!碉堡!
不看不知道啊,“別打臉!”和“做完這個任務,我就回老家結(jié)婚”是從這里出來的,片末的幾個鏡頭讓我感覺到這的確是張藝謀的作品,這里沒有褒貶的意思。沖這兩點,加兩星。
張藝謀和小伙伴們的黑歷史,但是相比三槍和山楂樹,此片已算誠意之作,日式黑幫片的質(zhì)感隱隱作祟。
80年代末,中國電影人一心或者是無心想拍一些比肩歐美港臺動作片的影片吧,結(jié)果搞出一堆雷人的東西。與眾不同的是,這部云集了如今的一干明星,葛優(yōu),鞏俐,張藝謀,好像還有王學圻~現(xiàn)在我們罵無極,罵三槍,其實和當年比,中國影片的進步還是灰常明顯的。
“亞洲黑色特別行動小組”傾力奉獻的黑色幽默片,于榮光、鞏俐負責打醬油,葛優(yōu)負責搞笑:“算了吧,共產(chǎn)黨就愛?;ㄕ小?、“不要打臉”、“去提高一下你們官僚機構(gòu)的辦事效率”?!铩铩?/p>
“我們是臺灣亞洲黑色特別行動小組……”。政治上相當敏感的囧片,現(xiàn)在已經(jīng)根本沒有拍攝、上映的可能了。過場旁白的圖片剪輯簡直太亮了!
原來菲利普船長里面最后玩的那套在這里邊早就玩過了,最后組長的那場戲?qū)嵲诟阈α?。里面的一些臺詞實在敏感,現(xiàn)在哪部片敢放這樣的臺詞,這絕對是這片的一個牛逼之處,還有那些搭配介紹獨白亂入的照片亦是懷舊風格之作,別有一番風味。
張藝謀的商業(yè)嘗試,但當時制片廠的工業(yè)水平不足以支撐。災難化地旁白敘述。劇本的荒誕感,每一次解救人質(zhì)都是失敗。當時兩岸處于蜜月期,緊扣時代脈搏搞了個海峽兩岸一家親。葛優(yōu)一頭秀發(fā),飾演悍匪。
《代號美洲豹》表面上是一部恐怖劫持的災難片,在反恐時代還沒有來臨的時候,這種影片就透出一種硬編、假造的痕跡。在當時強烈的批評之下,連張藝謀都不敢承認這是自己的真正作品。
張藝謀的初次商業(yè)嘗試,選取了動作性極強的警匪片。敏感而有趣的兩岸關(guān)系,背景的交代和改變由一系列靜態(tài)照片和旁白來貫穿,屬于那個年代特有的政治表述方式。受制于當時不成熟的商業(yè)片制作模式,影片整體泛善可陳,情節(jié)不夠緊湊,戲劇張力不足,動作場面沒能突出。雖是一次失敗但也算有意義的嘗試。
此片對于大陸和臺灣在意外情況下默契聯(lián)手的設(shè)想很大膽;這次人質(zhì)營救行動代價很大,解放軍方面犧牲了正、副隊長,臺灣方面也犧牲了多名士兵,人質(zhì)死亡兩名;于榮光用的彈跳箱讓我想起《國產(chǎn)凌凌漆》中周星馳用過的類似道具;鞏俐完全是花瓶式的角色;滾動的演職員表竟然放在影片開頭,挺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