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ing out as a petty thief, a young man nicknamed "Rhino" quickly works his way up the criminal hierarchy in 1990's Ukraine. Rhino has only known power and cruelty, but with nothing left to lose, could he finally find a chance at redemption?
黑幫爭斗復仇救贖片。一個混混的家庭長成,糾結一幫人以搶劫為生,到處打架斗毆。因為遭惹了黑幫,被痛打一頓,然后他也參與了一個黑幫,讓黑幫大佬出面,幫他擺平了事情。然后就開始為黑幫充當打手。一次伏擊一幫人后,又被黑幫報復,他反殺逃出后,報仇,然后逃出去避風頭。最后被兄弟出賣,他手刃了出賣自己的兄弟,最后自愿被前來復仇的黑幫殺死。
一開始的長鏡頭真心很炫,把男主混混的成長史敘述得很清楚,真有點害怕一直這樣演下去,有點目不暇接,理解不了,幸虧等沃瓦長得膀大腰圓時,開始正常敘事了。斯拉夫民族的人讓人感覺就是體壯無腦,沒有什么策略性的斗爭,大多都是直來直去地比強斗狠,拳頭來解決事情。男主跑去一個拳擊館是去干什么?找揍嘛,不明白。與妻子愛得如膠似漆,怎么一下子就把家庭關系搞得這么糟糕,有點跳躍。是因為男主花天酒地,不顧家的原因嘛?最后的被殺是男主自己放棄的,應該是覺得自己勢不兩立,恨之入骨的做法,自己也在做。為親人復仇的時候,自己也在殺別人的親友,自己一生都在干什么?那個與男主在車里說話的人是誰?為什么不幫男主?為什么要流淚?男主在外面隱姓埋名,不是蠻好的嘛?為什么要回去送死?是為了兄弟們報仇嘛?黑幫的爭斗都是義氣用事,殺來殺去,也不知道為了什么,純粹就是看人不順眼,就動手了,真是一個戰(zhàn)斗民族。
之前只關注兩條信息:編導1976年出生于烏克蘭。 頭十來分鐘,會以為類似王小帥或姜文兜售少年記憶。以陋室之門為切口的變種長鏡頭不停旋轉,少年成長不息。 如果不出現(xiàn)人物和那么多阿迪bmw,和我們的城市幾乎一樣。暴力和性不斷升級,由賈樟柯鏡頭下的小混混斗毆變?yōu)閯^斗的海水火焰。原來,如觀鏡一般,低估了與他們的相似性。 影片大勢已定的時候,有些向《一個非常低調(diào)的紳士》靠攏,但始終對暴力及其因果處理不夠克制。東歐犯罪類型確實有放縱尺度的嗜好,標榜比西方同行更自由大膽。 影片表達東西方文化沖突的意象豐富。東正教的深刻烙印,美國流行文化的侵蝕,甚至還有中國李小龍的偶像效應。實際發(fā)生在最后的男主對神父的告白場景成為了影片章節(jié)標識,被鐵釘釘腳和殉道一般的死亡,在非東正教堂門前駐足不入,這些都極具象征意義。正是這些宗教意象,才使影片得到西方機構資助。 犯罪類型因為產(chǎn)量太高,社會寓意泛濫。使得影人有足夠素材臆造多極化的悲劇偶像人格,結果就是失真。犯罪拍得如此寫實,鏡頭如此冷靜也會失真,指標鈍化了。 犯罪影片的劍鋒在本世紀初就已劃入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新紀元,并不斷進行了多類型融合。希望編導遠不止步于本片的驚艷開局十分鐘。 ps:記得編導的前輩有一部《鍋爐工》,對暴力及其宿命有經(jīng)典樣式的表達,不知本片編導有沒觀摩過。
極少看烏克蘭電影,看完 犀牛 簡直對烏克蘭電影刮目相看。開始的確有一點同情或者獵奇的心理,但看到開篇那十幾分鐘的偽長鏡頭驚了。
沒見過這樣拍的,一個長鏡頭把人物十幾年的前史全交代了。雖然中間用了大量的暗色塊,門,甚至電視節(jié)目轉場,每次轉場到另一個空間時間上有巨大變化,但從美學上,這就是個長鏡頭。除了這個長鏡頭,電影里各種血腥暴力層出不窮,并不是那種撒一攤狗血的血腥,長鏡頭下真是刀刀見肉。相比之下,山河故人或者古惑仔里黑幫用刀用棒真是小兒科,這些烏克蘭黑幫在大街上用AK47打架!
導演因為愛國被俄羅斯關在了監(jiān)獄里,竊以為是俄羅斯現(xiàn)在拍不出這樣的電影所以嫉妒吧!不想討論正義邪惡,只說這些年俄羅斯出品了大量假大空又特別花錢的主旋律電影。不存在的人性,堪稱玄幻的二戰(zhàn)歷史或者特種兵。大概也就被 璦琿條約 割走土地上的俄羅斯人相信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在看好萊塢和中國的電視劇。
劇情不斷跳躍,加上完全不熟悉演員,人物基本對不上號。特別是開場就來一個大跨越的長鏡頭,完全沒有必要。
開頭十幾分鐘偽長鏡頭著實驚艷,當然在數(shù)碼特效年代也并非超越想象。更像是雨月物語普拉斯,和有些朋友提到的千年女優(yōu)真人版感覺還不是一個路子。我還是無法想象今敏如何真人化,不過我覺得諾蘭會是合適的操盤手。
“最后的每一刀都是救贖”
有不少經(jīng)典黑幫片的影子,開頭的室內(nèi)長鏡頭很厲害,但中間連貫性感覺不好。
#70th IFFMH Online# 前入圍2021威尼斯地平線單元。其實最早知道導演也是在戛納時候看到影評人周專門聲援在監(jiān)獄中絕食抗議的他,這才是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聯(lián)合導演那部在柏林怎么都擠不出時間去看……)。這部片真是驚艷,要不是結尾太坑必須送五星。應該叫賈科長來看看什么叫江湖兒女(對就得拉踩一下)……影片開始那段室內(nèi)炫技的偽長鏡頭絕對是堪稱世界影壇十年級別的名場面,沒見過這么交代人物前史的,連看三遍還是服氣。影片明顯參考了很多美國黑幫片的劇作和拍法,但化用得妥帖無比,簡直是烏克蘭土地里生長出來一般的毫無痕跡。導演雖說是劇場出身,有些明顯舞臺劇感的地方。男演員本身就是個知名混混,能調(diào)教成這樣,導演真夠厲害。#年度佳作候選#
地平線單元
看到這是烏克蘭電影,就很期待。果然沒失望,又讓我想起另外兩部烏克蘭電影《進出口》《聾啞部落》,一樣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都很精彩!了解烏克蘭這個民族底層人的生活,不同于俄羅斯、白俄羅斯民族,烏克蘭可能更邊緣化,這個民族更缺少歸屬感!另,混黑社會就不要講情懷,片子結尾男主被殺就是太自我救贖被洗腦的結果!俄烏戰(zhàn)爭打的火熱,全球新冠,世界動蕩,這個大環(huán)境下來看這部片子讓人感觸更深!正如片子開始長達十分鐘的轉場鏡頭一樣,晃動、多變,讓人感嘆生命無常!
像賈樟柯和樸勛政一起喝酒拍的,感覺導演對亞洲電影是存喜的,影像、色調(diào)與風格,形似又接本土地氣,很有魅力…
開頭雖然是偽長鏡頭,也是質量非常高的一段,轉場剪輯點都能看出來,但能把歲月更迭,人物性格命運都體現(xiàn)得真實深切,且過渡如此絲滑,導演確有功力。但隨后逐漸平庸,一個江湖混混的因果報應故事,稀里糊涂就完事,匹配不上前面導演那精心設計的鋪墊,越講越輕,越講越俗。
一個混混的編年史及自白。開場花哨,中間保持節(jié)奏,內(nèi)容通俗,結尾在回顧和自省鋪墊下依然很蒼白。
調(diào)度思路特別舞臺,包括那個華麗的長鏡頭。男主角確實長得像頭犀牛。
不知所謂簡直是
烏克蘭社會人的成長和隕落,講的是故事,反映的是心情。謝佐夫加油
老哥阿富汗打美國鬼子歸鄉(xiāng)混極道躺棺材,老弟穿蘭博T恤黑市接班行古惑;機槍天頂,球棒頭皮,推尸鍋爐,喪禮塞錢繼續(xù)加班,桑拿夜蒲換白布牽小手,羊圈釘足反殺重生,異國挖坑見老鄉(xiāng),千刀萬刃圖心安……開頭的七八十年代烏克蘭小鎮(zhèn)家庭簡史長鏡頭蠻有意思,算是和突然玄學的結局有個呼應吧
【烏克蘭】不吝于對暴力的展示,但幾次之后,就覺得稍顯過度,偏失重點。而男主隨著行為所展示的力圖救贖與內(nèi)心交戰(zhàn),這種更為深刻的角色研究相比下卻不夠。出色的大概還是對時代背景的還原。
#venezia78 地平線
開場的八分鐘長鏡頭是年度鏡頭!雖然是偽長鏡,但設計得真好!靠靜物和光線轉場,捕捉幾十年間的標志性事件,一下子就把這個家庭的核心內(nèi)在給把握住了。但是后面發(fā)展得稍顯單調(diào)。東歐電影的許多情節(jié)其實能與我們無縫對接,比如迪廳、跳蚤市場,比如各種街頭文化和日常情緒,由于類似的體制,那個時代的東歐其實跟咱們還是很像的。
比起《玩家》,這片成色和深度上了幾個檔次。雖然片頭玩的偽長鏡頭有點刻意,但是很好地呈現(xiàn)了蘇烏交替那段時期的紛亂和癲狂。劈友部分的暴力程度可見一斑??傮w是一部充滿宿命感和因果報應的片子。
【2.0】
見識到了開場十二分鐘的長鏡頭,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導演在時間的處理上非常好。又一個人被時間改變的故事,最后的每一刀都是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