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神作,又見神作
看了豆瓣上的評論,知道基本看懂的人不多。 從表面上這只是簡單的多線條的敘事,所以很多人的評論什么幾個故事無關(guān)聯(lián)或者關(guān)聯(lián)不強云云。 其實除了連姆尼森這條線,其他只是連姆尼森自己的想象。 好了言歸正傳,幫大家梳理一下情節(jié)。
主線情節(jié) 連姆的孩子死了, 原因是連姆接了小三的電話沒有沒有照顧好,孩子溺水死了,然后和他老婆離婚了,躲在巴黎寫小說。
連姆陷入了深深的悲痛,所以希望逃避這個現(xiàn)實,所以寫了另外幾個故事 1個是過氣演員和畫家,過氣演員因為想給孩子一個教訓(xùn),所以差點把孩子悶死,所以失去了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 這個故事寓意連姆希望轉(zhuǎn)嫁責(zé)任,把孩子的死歸結(jié)到其他人身上來逃避現(xiàn)實。
另一個是時裝設(shè)計盜版師布羅迪去接觸吉普賽女人,明知吉普賽女人是仙人跳但是還是義無反顧的去救她的女兒。 這個故事連姆已經(jīng)有了反思, 希望通過在虛擬故事里的大義來救贖自己。
主線的故事里最后連姆終于正視了事情的,和前妻坦白了一切同時也讓前妻解脫了。 故事結(jié)束了。
為什么說另外2個故事是連姆YY的呢,注意幾個細節(jié)。 故事理論上是在紐約巴黎和羅馬發(fā)生的。 但是連姆和小三散步的時候居然有畫家畫展的信息。 紐約的畫家前妻居然在巴黎的飯店做清潔工。 布羅迪打電話給自己的律師老婆,講述的故事就是自己女兒溺水的故事和連姆的孩子一模一樣的故事。
另外連姆的出版商對連姆的幾部小說的評價也是串聯(lián)劇情,出版商的話第一部是杰作。 第二部(畫家和前妻)一般。 第三部(吉普賽人和布羅迪)更一般,這最終給連姆正視自己做了鋪墊。
好了,這是看了一遍以后的一些想法。 如有不對的,還請各位指正。
2 ) 第三者
不懂為什么連七分都上不了,就因為片長?沒耐性看下去是片子的問題?
迄今也看過不少多線敘事的片子,導(dǎo)演玩的花哨的也不少,但能讓我記憶深刻的只有《巴別塔》,今天又記起上次看《巴別塔》的震撼,蓋里奇、昆汀、乃至伊納里圖,在細節(jié)的巧妙上都遠不及這部,雖然我很不喜歡《撞車》,總覺得隱喻壓過了人性,但這部作者個人出發(fā),小格局的內(nèi)容看著舒服了很多,兩個半小時甚至覺得不夠,三個城市三條線,講的卻極為相似,人物的關(guān)系、困境,都更為簡練的為主題服務(wù),在色調(diào)、城市、布景上區(qū)分了三條線的節(jié)奏,將紐約的暴躁服務(wù)員和畫家做第二部小說,對孩子的內(nèi)疚和欺騙,逃避現(xiàn)實,將吉普賽女郎和設(shè)計師做第三部,為120天前的兒子懺悔,繼而無條件的贖罪,為了另一個孩子而傾其所有,但這些都是作家自己的想法,他沒有為其他人改變,所以羅馬的線串起全片,為兒子的因和妻子的果做解釋,以及關(guān)于第三者的存在影響,甚至另外兩條線的原因都解釋,三線長度相似,但其實還是一主兩副,這種緊扣主體且聯(lián)系豐富的關(guān)系真是很喜歡,開始的兩鏡頭,watch me和妻子游泳都呼應(yīng),象征全片真正的男女主,而小三在這段關(guān)系中,充當(dāng)著各種各樣的角色,情人、前夫的女朋友、吉普賽人的騙子搭檔,善惡交替,所以作家與情人的主動被動也在一直變化,但都是作家給自己的托詞,即在最后作家直面了妻子。
在鏡頭上也是極為出色,老師單著重的就是服務(wù)員找前夫見兒子的那場戲,給出“要是能看透這場戲,你就懂拍戲”的評價,對兩者談話的鏡頭遞進表達人物關(guān)系,和拖前妻出去時拖拽和女朋友反應(yīng)和兒子反應(yīng)三條線的表達,都是極為優(yōu)秀,只能說還要多拉多看。
作為許老爺子放的第二部長片,在劇本上確實非常值得學(xué)習(xí),片子也是個人十分喜歡,足以改變我對哈吉斯的看法
3 ) 細思極恐
本來想點情節(jié)透露,后來一想整個電影就是一個原始三劇本串在一起。但電影的本身,是表達的什么,從這三個愛情故事中?
后面的十分鐘不是點題,而是讓你細細回味,然后發(fā)現(xiàn)人性中很多的美與丑、善與惡。
三條線的安排有緊有度,看起來,就是一個作家和一個女弱者、一個失去男人在異鄉(xiāng)的故事。除了作家本身從開始就沒有問題,其他兩個都是失去孩子的境況。然而作家的情人卻陷入亂倫的悲劇。作家要突破自己的作品,不惜拿情人的隱私來作最原始的文筆來源。
到了最后,故事差不多了,有幾個消失的細節(jié),異鄉(xiāng)男的原配泳池里游泳消失了,異鄉(xiāng)男開著車帶著美麗的異國女郎消失在奔往幸福的公路上,女弱者的強勢畫家老公,消失在畫布前。這個隱喻,再明眼也能看出來,這這些角色都是虛構(gòu)的,不管是電影還是在電影中作家的筆下,這是故事。
那么說到電影本身,最后點題的幾句話不好仔細想。
情人看到日記直接跑了,然后說了一句:Watch me;然后作家回頭看到水池邊上個男孩。。。鏡頭回到屏幕前,小男孩的聲音出來了:Watch me.
這兩個詞不能細想,想深了,作家可能是精神變態(tài)也不一定。
那么,電影里面,本身是不是連作家的事情也是一個故事?所有的串接劇情全是作家在酒店里敲字出來想象出來的東西?
那個作家背后是怎么樣的背景故事?
個人寧愿這樣理解:情人、小孩的那一句Watch me,只是一個提醒,珍惜自己所有的愛人,不要作傷害愛人的事情,不然失去以后,痛苦會終身。
最后男主用女人電話接老婆電話的時候,手上戴的是情人送的表,應(yīng)該是作家是把自己內(nèi)心的事情化作另外兩個故事來寫,然后都有諒解救贖的好結(jié)局。然而作家自己本身,卻無法走出Watch不到位的設(shè)定。終歸失去孩子、家庭、情人。一切歸無。
相對于來說,異鄉(xiāng)男的那個故事太過童話,沒有說服力。但弱勢女的那個故事也不太現(xiàn)實,為了孩子居然一張紙條上的關(guān)鍵地址都會忘記然后連20美金電話卡都買不起。側(cè)線的故事實在太弱了。。。
但在表達人性這一方面,確實做到了能感動觀眾。
介個電影,看完就可以刪了,沒有收藏價值。因為,這種事情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著…
4 ) 信任 與 同情
5 ) Roses blanc, s'il vous pla?t
就是拍到那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心情
We are all just broken pieces trying to find a salvation so we can tell ourselves that it's okay but the hole the emptiness the tiredness is still going to be there and never fades.
白色是信任的顏色
其實是這片從一致終都在追求的主題,Brody也好Liam也好,紐約羅馬是書虛構(gòu)的一部分也好或者是獨立巧合的故事也好,人物都帶著種悲劇色彩,就像他們知道未來不可避免也還是要繼續(xù)生活,比如Liam明知自己只能事業(yè)家庭愛情不能都保全的時候,一邊對Anna和妻子撒謊一邊寫書,只希望Anna晚一天發(fā)現(xiàn)。
Brody和Liam都對自己死去的小孩有個softspot,所以Brody才可能傾其所有去圓個他自己也知道的謊。這個故事太圓滿太美,我寧可這段不是Liam的虛構(gòu)。
從Mila Kunis那邊看,可能人生充滿了不公平和壞運氣。直到被Franco逼著面對真相的時候才徹底放手。
How did things get so fucked up
6 ) 正如片名一樣,電影情節(jié)也可以有多種解讀
片名如果按照字面翻譯為“第三人稱“,則是距離情節(jié)更加遙遠,雖然“”出軌幻象“也不怎么表達原意?;蛟S是為了吸引眼球,這個片名會讓它脫離主流播放渠道。作家用第三人稱描寫自己與學(xué)生的愛情,正如他寫的:White,is the color of trust, is not the color of belief, and the color of lie he tells himself.正如電影海報上的唯一顏色:白色。
電影詮釋了很豐富的婚姻、出軌、離異方面的情感糾結(jié)。但是,最深刻的,是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淹沒在未照顧好孩子導(dǎo)致逝去的無限悔恨當(dāng)中。三個女主的演繹都非常鮮明,下面來分別說說三位女主角的心酸歷程:
一、我最喜歡的是Julia的戲份,為了孩子她付出了太多,卻也是因為付出她失去了孩子。電梯相見那段,我淚如雨下。最后幫助她的,是她的真實的痛哭和對孩子真誠的教導(dǎo)。她居然告訴孩子要照顧跟第三者生活在一起的他的爸爸。這看似是一個母親應(yīng)該做的,但是,她那時的處境:地位低下,清潔工作收入卑微,見不到兒子絕望徹底,找不到律師幫忙投靠無門....但是,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她是極其偉大的,她身上散發(fā)出的是人性的光芒,母性的光輝。
二、自稱來自羅馬尼亞的Monica,她在酒吧的性感出鏡,她隨后的落魄造型,以及她救贖女兒的艱辛歷程,都深深地讓Sean陷入無法自拔。不明白他為什么愿意付10萬歐元給陌生的女子去救贖女兒,但是,看到最后才知道他是在救贖他自己,他的疏忽導(dǎo)致女兒離世,后來付出全部身家去救別人女兒的行為,正是他對自己靈魂的懺悔和心靈的救贖。
三、就是海報上的Anna,一個真正生活混亂甚至淫亂的女子。她跟自己的導(dǎo)師常年情感糾結(jié),逼迫對方離開原配妻子,在步步為營的同時,居然想著要去找原配炫耀;她跟自己的父親產(chǎn)生肌膚之愛,她雖然恐懼不倫,但是出于對Michael的懲罰心理,她居然跟父親再次親熱。最后一幕,當(dāng)看到Michael把她寫進自己的小說女主角的時候,她徹底崩潰了,一路狂奔,一直到看不到人影。最后一句臺詞“Watch me”,是片中所有男女主角要說的:因為沒有watch孩子,導(dǎo)致孩子離世或者離開自己。
雖然用He,好像是在寫別人的故事,其實都是自己經(jīng)歷的,都是自己不敢面對的內(nèi)心。
撲朔迷離
很勉強而吃力的平行敘事,亂糟糟的,最后結(jié)尾部刻意設(shè)置的關(guān)聯(lián)也很牽強,有點硬拗的意思??聪聛碇挥X不知所云:人物動機莫名其妙、行為各個跟無故抽風(fēng)似的,他們的痛苦糾結(jié)顯得沒有說服力。
嘆氣
名字翻譯成出軌幻想也是醉了,明明是第三人稱不是小三啊。說的是寫作治愈創(chuàng)傷的三種可能:救贖,寬恕,復(fù)仇。復(fù)仇的故事最有意味,即是對情人的復(fù)仇,也是對自我的復(fù)仇,還是對寫作(出賣傷痛)的復(fù)仇。PS:王爾德長了一張受虐狂的臉。
Bonjour. Au revoir.
這些個中譯名太誤導(dǎo)了,明明就是《第三人稱》好嗎……線索埋得很深,但是我喜歡這種疏離的結(jié)構(gòu);“作家”的自評很貼切:“It's the weakest story. It's the strongest choice.”
挺有意思的其實
watch me…down
編劇好功夫,看到結(jié)尾才看出來龍去脈。
一邊看一邊就覺得好像小說,看到快結(jié)束恍然大悟真的就是小說?。ǘ拱赀x擇的中譯名偏偏是最不正確的一個
看得太難受了,故事太單薄、空泛、無聊、陳詞濫調(diào),導(dǎo)致最后的結(jié)局更像是導(dǎo)演為了挽回局面的自圓其說,東一下西一下的劇情實在讓人受不了,本來人物就眾多,切得那么碎,人物簡直模糊不清,幾乎每個人都一樣,沒有鮮明個性,且都無法滲透到故事中,更難以形成一個整體,這擺明了就是英語版的《奇跡》。
第三人稱,靠虛構(gòu)來拯救自我,三個故事都有點平庸,根據(jù)敘述者的救贖/復(fù)仇而強行拼到了一塊,最后結(jié)尾還不錯
虛構(gòu)和真實的交織,在結(jié)尾的高潮部分再次揭曉,是的是再次揭曉。之前已經(jīng)做了一些交織的鋪墊??紤]到故事發(fā)生在三個不同的城市,每個故事的主角居然能擦肩而過,這種奇幻的觀感在后面直接點出“虛構(gòu)或真實”后變得無限放大。奧利維亞·王爾德和連姆·尼森的故事最有沖擊力和爆炸性,因而作為結(jié)尾,在女主的被至親侵害身份上再疊加一層報復(fù)或者是自我折磨的力度。第三人稱書寫,而不是第三人的破壞。PS.球球有權(quán)重的豆友把片名給改了吧,臺版要好多了。
自我救贖。生活復(fù)雜艱難而又互相傷害,總需要一些懲罰,讓自己悔恨和撕扯傷口。
美女如云。要沉下心來看才行。導(dǎo)演自己的風(fēng)格很明顯。
【雖然一開始感覺各條線的聯(lián)系很弱,但這又不是那種類型的故事】【好好好,美美美】
boring~~
三個故事其實都不錯蠻可以展開各自成章,奈何導(dǎo)演硬要把它們湊一起讓三者相互呼應(yīng)補充解釋,好比粳米黑米小米熬成雜糧粥,云里霧里的感覺很不好!
被低估的電影,我喜歡里面的頹廢感,及與現(xiàn)實不同的各種可能性??吹诙檫€是很喜歡,人其實很難改變,挺真實的。
男性角色都好弱,女性角色都為男性角色的虛弱和貪婪而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