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圍繞一位教誨師和監(jiān)獄死囚犯展開。
一
電影本身
一般來講,看完電影總要評價下電影是否好看?
對于這本《教誨師》,我的評價是觀賞性確實不夠。電影里場景極少,看完全片也不過只有三個場景。最主要的場景是教誨師與死刑犯人一起聊天的房間,另外兩個場景,一個是教誨師年青時與哥哥淌過的那條改變他們人生命運的河流,另一個是影片最后妻子載著教誨師行駛在鄉(xiāng)間小路。
故事的情節(jié)全靠人物的聊天對話以及不斷地人物切換來進行。教誨師一共與六個死刑犯在談話,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都切割成幾分鐘的對話來展現。
我曾經從電視旁跑開幾分鐘,結果就看不懂后面的談天內容,以致于又倒回去再看一遍。所以燒腦劇都是這樣喜歡折騰人吧!
不過,還是說句喪氣話,在我把片尾的字幕都一字不差地看完之后,我其實還是沒有搞懂電影的主題是什么?
畢竟情節(jié)不好看,那么就靠主題思想的深度來彌補吧,這一部講究社會范兒的影片怕也是走這一條路線吧。不過死刑這個話題太沉重,我也沒有搞清楚,他們到底是想探討下日本是不是要廢除死刑、還是體現下對死刑犯人的臨終關懷,或者純粹只是幾個老戲骨來飆飆演技。
死刑犯的人生,在我看來,不是偏執(zhí)的,就是悲劇的。雖然不乏對于社會現實檢討,但個人境遇造成如此境地的因素仍是最重要的原因。
就像教誨師自己回憶自己兄長殺人的事件。在一事件中,任性的他一定要和母親后夫以及與后夫所生的兒子打交道,然后又忍受不了對方的言辭大打出手,最后哥哥為了救他用石頭打死了母親的后夫。在這一過程中,其實哥哥幾次都想拉他離開,都被他拒絕,導致事情的不可收拾。哥哥在服刑之后自殺,于是成為他必須一生來負擔的十字架。
電影的最后,流浪汗學會寫字之后給牧師的第一句話的大意是,身處其中的你們也沒有資格來批評他。一個殺人者到最后還如此理直氣壯,也許從肉體上消滅他才是社會正義和公平的實現吧!
二
死刑的意義
關于死刑,日本是在西方發(fā)達諸國中依然保留執(zhí)行死刑的國家之一。雖然死刑執(zhí)行人數一直在下降,一個死刑犯從法院宣判之后到最終執(zhí)行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甚至十年都有。
但是日本民眾的主流意見是保留死刑,雖然在知識分子的學術圈子里主張廢除死刑的聲音很多。本來根據日本的法律司法部長必須在六個月內簽署執(zhí)行死刑的命令,但是由于歷任司法部長顧忌到廢除死刑的思潮,這一規(guī)定并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導致曾經在三到四年時間里日本沒有執(zhí)行過死刑。
法律是民意的體現。死刑雖然作為一種原始人類的同態(tài)復仇的形態(tài),被現在許多白左諷為落后的殘余。但是殺人者死,這一條古老的格言依舊刻印在人類的基因里,想讓它輕易地消除也沒有那么容易。根據樸素的法律理念,對于可以任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國家為什么不能剝奪行兇者的生命?還要浪費納稅人的錢財把他們供養(yǎng)起來?他們應當享有人權,那么被他們殘酷殺害的人就沒有人權了嗎?
在這個層面,光談刑事立法技術而不考慮普通民眾樸素的正義觀是不可能讓民眾同意廢除死刑的。就像在中國,劉邦的約法三章流傳數千年,不管哪一任當政者都不能隨意地改變。
三
死刑犯人的臨終關懷
我們經常在電影里看到相奉基督教的國家,在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都會有牧師去給犯人祈禱。不過在日本這個國家有基督牧師來陪同就有點奇怪了。
日本并不是一個基督教占主流地位的國家,劇中的犯人也不是天主、基督教的信眾。日本不是和尚的宗教居多嗎,神道教這些。類似這種的情節(jié)在死刑執(zhí)行的時候確實有點奇怪。
日本是實行秘密執(zhí)行死刑的制度,死刑犯人的日子看起來優(yōu)閑,但也不好過。
所謂秘密執(zhí)行死刑,就是執(zhí)行命令密而不宣。不過是執(zhí)行人員還是犯人都是當天才知道消息,犯人更是只能提前一個小時知道自己將被執(zhí)行死刑。犯人們經常以看守的更換、菜色的好壞來猜測自己的執(zhí)行時間,每日處于不安的狀態(tài)之中。
在電影里,那個黑社會的老大就曾經因為圣誕節(jié)沒有到就吃到了蛋糕疑心自己馬上就要被執(zhí)行死刑了,向牧師大吼為什么不把他曾經另外殺過一個人的消息透露給警方。他幻想能夠重新審判來拖延死刑執(zhí)行的時間。
說到底,人一旦真的面臨死亡,即使表現的無所謂的人也是跟爛泥一樣。那個有著無比的優(yōu)越感、整天秀智商的年輕人,他曾經聲稱自己可以替天來消滅智商低的人類,但是自己在被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連站都站不起來。
畏懼死亡,乃是人的天性。即使英雄豪杰也是一樣,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機會看到他們軟弱的這一幕而已!
四
這部電影實在是小成本制作。
不管怎么樣,向戲中的幾位老戲骨致敬。因為在本片中,沒有他們的演技,電影是實在看不下去的。
舞臺劇的技巧本身也是電影的表現手法之一!只不過這個更考驗演員們的演技。
不管《教誨師》這個電影是不是大杉漣的遺作,都非常值得一看,盡管里頭的內容屬于老生常談——關于死刑的存在是否合理的主題。
《教誨師》的整個敘事模式,跟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很像很像,都是與死亡已然緊密相聯的人,與一位神職人員對談,大杉漣作為教誨師,任務便是要趕在六名死刑犯上絞刑架之前讓他們對自己的罪行進行懺悔;而《下一站,天國》則傷感而溫絢,講的是逝者在上天國之前,要將生前最美的回憶講給使者聽,讓他們拍成類似電影片段的東西進行存檔。
類似的結構,講的東西卻系天地有別。
大杉漣詮釋的牧師面對的系已經在法律層面上被定罪的一批人,也就是要強制性剝奪生存權的特殊群體,人類是否有資格這么做?是現下最敏感、最尖銳的話題之一。感性如小說作家,多半都會以悲天憫人的角度去思考,站在受害者及親友的一方,堅信死刑是一種撫慰;理性如社會學者公知,關注的系權法存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明確指出死刑的存在對降低殺人罪行的數量并無幫助,畢竟多數兇犯都是激情犯罪。
本片令人服氣的是,似乎沒有站在任何一方,而是拎出六個典型案例,交給觀眾來判斷——六名死刑犯是不是都該死?抑或講其中一部分其實應該有繼續(xù)活著的資格?
被判死刑的依據多半相似,但殺人事件的構成起因卻各有不同,你在看片的第一秒起,便不自覺地戴上了法官的帽子,開始把自己的喜惡進行切割分配,這邊給一點同情,那邊給一點憎厭,于是觀影過程就變成了“該死”或“不該死”的情緒搖擺機。
譬如講,手上有四十條無辜性命的反社會人格罪犯,以“智者”的視角把凡人數作螻蟻,到死都不作懺悔,這角色大抵是脫胎自日本赫赫有名的食人魔佐川一夫,你可能不會完全討厭他抑或怕他,卻一定不希望這種人出現在你的日常生活里,他可以是影視劇里的“傳奇”,千萬不要過于鮮活。
在討債過程中人格受侮辱,一氣之下用棒球棍滅門的中年男子,犯案之后還惦記著兩個兒子的枕頭套有沒有調錯,于是急匆匆趕回家,被捕之后他也沒有對自己的暴行作過多的辯解,甚至不愿意上訴。他的際遇可能會博取部分觀眾的同情,從這個死刑犯的眼中,你能看到良知的光芒。
寂寞難耐的謀殺指使者——一名韶華逝去的婦人,她似乎的時限并不關心,只是喋喋不休地叨念自己編造出來的一個獄警,甚至還透露出跟幻想的人物有曖昧互動。巧的是,這位婦人的扮演者曾經在關于尼崎市連續(xù)殺人事件的紀錄片中扮演過那個不停用心理操控術摧毀家庭的兇犯角田美代子,依然是氣場犀利,松垂的面頰上方嵌著一對灼人的兇眸。你沒辦法琢磨透她的真實想法,但有生之年一定不想跟這種人打交道。所以她應該死是不死?
而目不識丁的老年流浪漢,應該系隱射了日本歷史之后第一個被判死刑的囚犯永山則夫,都是孤兒,都 是在懵懂的狀態(tài)下求生,被勢利的社會潛規(guī)則虐到麻木。在牧師教授他認字之后,他才逐漸學會了思考,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可惜的是,這一切似乎來得太遲了。永山則夫年少入獄,在牢中的三十年竟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三十年,他在里頭學會了讀寫,寫下了優(yōu)秀的小說,向世人證明哪怕是十惡不赦之徒,也有被拯救的可能性。亦正是永山案,使得日本的死刑犯被行刑的時間拖得很久很久,怕有冤案,怕有變動,甚至執(zhí)法者怕背上“殺人犯”的惡名。
還有狡猾的黑社會大佬,打算最后一搏,鉆司法漏洞來延緩死期的到來。亦不乏精神病患者,永遠活在妄想里頭,令“懺悔”成了一個笑話......
這些人一字排開,拼組了一連串意味深長的對話戲碼,夾帶謊言的供述、戳中靈魂的絕望,復雜微妙的對抗,都是極其特別的臨終遺言,使得教誨師的收獲也變得頗為復雜。
影片末尾,流浪漢在供他意淫的一張風俗店宣傳廣告紙上寫下《圣經》里的一句話——“誰能定我們的罪呢?”
這感性的質問,透著理性的嚴謹,由一個人或一群人來判定另一個人是否人間失格,操作是否正確,必然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值得被探討。一如電影本身,便是兩種觀點的左右互搏,勝負暫時還分不出來。
還是覺得笨拙了一點吧,說教味太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種極端的表現形式的話,那我更愿意看大杉漣被六個犯人圍成一圈互相battle。
虔誠的恰恰未悔過,坦誠的其實在拖延,對生命不屑一顧的也懼死,說到底,你能救贖的只有你自己
以對話串聯起來的六位死刑犯與牧師的人生特寫。場景簡單,劇情沉重,說教意味略濃,配角們的演技基本上都比主角好(意外發(fā)現:玉置玲央),各方面而言作為漣桑遺作有點可惜了,可能站在影片制作人立場,一定程度上也透露了漣桑的生死觀吧。
7/10。文本電影深度再深也不能給高分,電影和文字始終需要有區(qū)別。死刑犯的臨終關懷,說到底,教誨者是在度自己。我喜歡最后的設計,寫在色情圖片背后的話,是留給觀眾的問題。
致敬大杉漣...可是片子也不是特別有趣呀
教誨師:可與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對照觀賞。
只能說我不是這片子的觀眾群,但還是能看出來導演有想要表達的點在電影里,包括牧師也會嗔怒,也會有自私的一面。不過,也沒機會看到這位導演更多作品了……
變態(tài)的開悟真是莫名其妙令人作嘔。還有的人吧,一天天的,笑嘻嘻套近乎告訴你小秘密還托兄弟關照你,結果竟然是為了再審延邢。玉置玲央演的那位平時看著高高在上滿嘴"正論",到了鬼門關前還不是落魄失智……臨刑氣氛非常壓抑,感覺看到刑具之后教誨師自己也嚇懵了?((以為是注射的我也…… | 附一個課外閱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36058
個別人物有趣,整體無聊。
あなたがたのうち、だれがわたしにつみがあるとせめうるのか。因為差那么一點勁頭減半星,又因為已經離開一年了的漣桑加回來。牧師與六個死囚之間,斗室之內的一次又一次對話,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別的場景,除了牧師自己的回憶。配樂也幾無。而從頭到尾進度條一次也沒想起來看。所以最終還是聚焦到教誨師這個凝視深淵的人,他以何種方式面對深淵?!拔視阍谀闵磉?,所以也請你陪在我和被害者身邊”,地藏之感。死囚們的前情反而是隱晦的,甚至并無“悔改”的,甚至會站在立場高點讓牧師啞口的,會想岔到 密陽 的那段,然而重點也不在這。幾乎全部要靠語言的力量,多次對面部和肢體的近鏡頭,每一位的演技都相當精彩。
太平淡了,根本看不進去,但是知道講了點很深刻的東西的樣子
3.6
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聰明的表現形式,有大智慧的內容,信息往返的表達并不枯燥,因為歲月如歌,生命本是一首詩。
很好睡,本來就不信
簡潔,看的心頭一震。這樣一種普通的對話方式,竟然感覺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風格。沒有造作,沒有漂亮話,只有或隨機或命運一般的信息線索。
能夠堅持看完的應該不多,對白的逐漸高潮做得不足,雖然后半部編劇往這種思路上走了,可能有些力不從心,又不想推倒重來。
死刑犯人的臨終關懷,人文關懷就是希望陽光能照耀到每個角落,哪怕是陰暗的角落。角度挺新,節(jié)奏挺慢,立意不夠深,讓人慢慢思索吧。個人贊同死刑。有些生物,不面對死亡,不知道何為正確何為善,他們像孑孓一般活著,聽不懂人話。
全片基本是牧師與死刑犯對談,牧師竭力向死刑犯傳達內心的平和,在套取犯人口供方面,牧師比喜歡刑訊逼供的警察要高明,這些人向牧師吐露心聲,尋求寬恕,也有提出質疑,反應激烈,牧師教誨別人,也審視自己,其實,誰也無權決定別人生死。
2018年【電影旬報】十大佳片第十位。低成本、實驗性,也是對觀眾非常挑戰(zhàn)。全片僅依靠無數段對話組成,且除結尾部分,空間也幾乎全部集中于一間極簡的教誨室內(只有大杉漣閃回哥哥意外殺人一場在河邊)。1.33:1的畫幅比不知是何用意。事實上倘若就是對話倒不如做的更加極致,干脆處理成偽紀錄片,也不要用光石研、古館寬治、烏丸節(jié)子這樣的明星配角,與玉置玲央這樣的偶像型演員,否則分分鐘出戲,總是迅速穿越到【by players】中。劇作上,六個被判死刑的人物,玉置玲央飾演的反社會高智商青年臺詞的確令人深思,烏丸節(jié)子飾演的老婦幻想的曖昧獄警最有意思,老流浪漢學寫字、預感天氣以及結尾送牧師風俗店的美女廣告和那句“沒有人能審判我”很動人,貧困誤殺人的父親訴說殺人動機和過程則非常適合拿來做劇作教材,尤其說到回去看枕套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