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禪意的五個光頭少年
五個光頭的少年(1989) 演員: 本木雅弘/ 鈴木保奈美 / 大澤健 / 彥摩呂 / 田口浩正∕竹中直人等。
導演: 周防正行
陽平是個前衛(wèi)的搖滾樂歌手,但卻被逼要承繼父業(yè),繼續(xù)經(jīng)營家傳的寺廟。
為此,他要剃光頭進寺院修道一年,為一名學習和尚,與他差不多時間進寺院習憚的還有其他幾名年紀相若的少年。逐漸的,寺院變成這亟個光頭的少年的另類天地;樂與怒的反叛精神竟與禪道巧妙地結合起來。
2 ) 看出了《受戒》的味道
一邊是細致考究的講寺院的規(guī)矩,一邊又是瘋瘋癲癲的喜鬧劇,難得可以毫不違和的融合這兩種氣質。而在巨細靡遺講了那么多佛門苦樂之后,結尾收在一個吻,一個最簡單質樸的欲念,腦海里立馬浮現(xiàn)出《受戒》里最后小和尚劃船的一幕。
朱延平導演在《笑林小子之新烏龍院》里也是直接從這部電影里抄了太多了。挺懷念90年代生猛的港臺電影,不管不顧,沒有任何自律,也沒有誰來噴來黑來舉報,最要緊好玩。
3 ) 佛典有云:百日訓誡化成屁
片中主持講經(jīng)時候,放了屁,然后“不要罵放屁的人,佛典有云:百日訓誡化成屁”。
眾生有眾相。前來修佛的人抱著不同的目的來寺修行。經(jīng)一年多的修行,郁生成為首席僧人,在問答寺會上吻了女朋友真朱,功虧一簣。壽留和晶惠都要驅逐郁生出寺,然而主持卻要把他留下,繼續(xù)修行。壽留和晶慧是截然相反的人,前者苦修,后者雖是僧人,也吃壽司,喝啤酒,穿名牌。
郁生在寺廟和真朱之間究竟選誰呢?寺廟代表精神層次的自由,真珠代表紅塵中種種欲望。搞創(chuàng)作必然像僧侶一般“苦修”,但畢竟是熱愛的東西,看似苦的過程,其實非常甜蜜。偉大的畫家、音樂家和科學家,必然有類似僧侶打坐的習慣,保持自己創(chuàng)作和思考。而人又容易被種種美好的東西吸引,男愛美女,女愛帥哥,“色”恰恰是佛學中重要議題。
寺廟和真珠展現(xiàn)“色”的兩個緯度:深度和廣度。佛學中西方極樂世界,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理解,這個充滿可能性的空間是概率空間。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幻 ,如露亦如電 ,當作如是觀。當一個人深入了解一個領域后,對這個領域的變化是最敏感的。又有理論說,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成為專家需要最少三萬個小時。直觀感受,一天學習8.5小時,一年3060小時,大概需要十年時間。這是深度。只有熱愛某一個領域,人會不計成本的投入時間和精力,終于成為大家。在此漫長過程中,他們內(nèi)心總是處于愉悅的心流狀態(tài)。
可是人一般受不了這樣枯燥的生活方式,除非自己喜歡和熱愛,所以喜歡新鮮感,看美景,穿好看衣服,吃好吃的,住別墅,開好車,有錢,有權等等,欲望多種多樣,一樣都不想舍棄。這恰恰是色的廣度。往往很多時候淺嘗輒止,只能換著方式愉悅自己,都希望自己錢多。
總結起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泵贰对铝僚c六便士》也很好的詮釋了這個主題。現(xiàn)實中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未來的太陽帝國也許會實現(xiàn)這個烏托邦。我們可以想象,現(xiàn)實平行空間中,人們可以輕易的滿足種種欲望,開好車,跟帥哥美女談戀愛,住的別墅隨便換。資源極大豐富后,人們會不會追求某種深刻的精神追求?或許人數(shù)會變多一點吧。因為哪個時代都不缺這樣的人,比如明朝的哲學家李贄(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西方更多的是,大名鼎鼎的牛頓和梵高。
佛學走的更遠,說這樣都沒什么意思,到頭來還是犯了“貪嗔癡”三毒。有誰像德山大師一樣,輕輕拍一下弟子的后背,弟子就會頓悟了呢?這種機緣也非常難得。
"笨蛋都會爬,但不斷爬的人 終有一天會掉下來 。“影片中,郁生和主持一起釣魚:“沒有魚的池塘釣魚,我在這兒干什么?”
”沒有目的或方向,便沒有成功和失敗。“
玄之又玄。。。
佛門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虛無主義,所謂的寂滅和彼岸世界,或許用數(shù)學中概念——數(shù)列的極限,來理解,則永遠達不到不可實現(xiàn)的。念經(jīng)吃齋持戒太苦,所以我們用佛學,精神深處開辟婆娑世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給自己欲望做做減法,追求一些超脫東西,不枉此生。
4 ) 功力略顯不足,但仍值得一看。
跟后面的《五個相撲的少年》比,功力明顯稚嫩了一點,結局有點狗尾的感覺,但整體影片的周防風格已經(jīng)成型。
作為一部輕喜劇看看還是很不錯的,非常輕松幽默。
5 ) 外國的和尚好念經(jīng)
看了《五個撲水少年》之后,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五個相撲少年》《五個光頭少年》,但是個人感覺光頭沒有撲水少年拍的更吸引眼球,可能是背景帶有宗教的原因?還有就是為什么我看是四個光頭少年呢?
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日本的和尚是這樣的呀,剛進寺廟的生活跟我在新兵連差不多么,大同小異,各種規(guī)矩各種要求,然后等下一批新兵進來,自己變成老兵,就可以擺老姿態(tài)咯,哈哈。這幾個體驗日本和尚生活的少年,又偷吃、又搞基還出去唱歌叫陪唱,連他們師兄(就算那幾個少年是合同工,這師兄總是正式職工吧),也見到美女就愛,雖然是略帶沙雕的劇情,我倒是挺信以為真,畢竟好多情節(jié)在國內(nèi)是通過新聞看到的,日本是在電影里看到的,挺沙雕幽默的電影??
女主很好看,而且我感覺巨像艾薇界的古川伊織,特別是截圖里這個表情
6 ) 三言兩語道周防 《五個光頭的少年》與《五個相撲的少年》
周防正行1989年《五個光頭的少年》和1991年《五個相撲的少年》是值得并說的作品,同樣,單說每部影片時也需要提及彼此。如果單純從英文片名翻譯, “Fancy Dance”都不會被翻譯成《五個光頭的少年》,而是《時尚舞蹈》或者《化妝舞會》,但就和影片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了。
當然,原因其實也簡單得很,《五個光頭的少年》是依據(jù)岡野玲子的同名少女漫畫《Fancy Dance》改編,這是一部1982年開始在雙月刊《Petit Flower》上連載的作品,它以寺院的繼承人為主人公,講述起了僧人修行的故事。不過除了鈴木保奈美的角色,一般人物身上已經(jīng)難尋少女漫畫的影子。
幾乎是翻制版的《五個相撲的少年》,它的劇本則是來自周防正行身體力行的獨自編寫,這一方面大概受益于前作中他做出的改編嘗試。我們很難不把兩部電影的成功結合在一起看待,畢竟演員本身就是一群人,而故事架設更來得相似。一群人為了共同目標集結在一起,開始著陌生的摸索直到來之不易的成功(這里的“成功”僅是個相對的形容),此類劇情脈絡持續(xù)到出于不同目的學跳交誼舞的《談談情,跳跳舞》,到了那里,周防正行已經(jīng)能夠推陳出新,四兩撥千斤。
在周防正行暫停拍片的十年間,有冒出了類似矢口史靖《五個撲水少年》或者《搖擺少女》等一類片子,發(fā)行商大有借助周防正行作品名氣的意思。非要說有聯(lián)系,其實也虛了點,日本從來不乏帶有勵志色彩的青春影片。
初看《五個光頭的少年》,也大致數(shù)了下片中主要的人物角色,結果發(fā)現(xiàn),怎么算都用不上五個指頭,或者是真把竹中直人的師兄也算進去了。再者,片名本來就是意譯,不好深究。周防正行在這兩部片子中用了同一撥主角和配角,包括本木雅弘、竹中直人,以及主角弟弟(寶井誠明)和那位胖子(田口浩正)。其中竹中和田口以及清水美砂還將出現(xiàn)在周防正行的新片中,用一撥演員的良好習慣,果然繼續(xù)被發(fā)揚下去。
兩部片子中,周防正性對人物外形的選擇是這樣的:一俊(本木雅弘)一丑(竹中直人),一胖(田口浩正)一瘦(寶井誠明)。如果熟知類似角色安排設置,應該知道導演是有用意,它可以造成單純視覺上的差異不同,消除同類人物聚集在一起做整齊劃一動作的單調(diào)乏味感——甚至可以用到黑澤明在《用心棒》結尾壞蛋一方排出的對決陣勢,高低起伏、前后有致,簡稱“站位大法”(杜琪峰也深受影響)。由于兩部電影有反復表現(xiàn)寺廟習俗以及相撲比賽的片段,這類綠葉型的配角人物被處理得性格鮮明,比如弟弟很快能夠適應環(huán)境并且如魚得水,深受女孩們的擁護支持,胖子則有不好克服的弱點和缺陷,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員。
兩部影片都少不了幾位比較搞笑或有特殊用意的人物,例如《五個光頭的少年》中的師兄和老僧,《五個相撲的少年》中,借纏上繃帶掩飾、替人上陣的胖女,還有骨瘦如柴、五花八門裝束的相撲手。要說不同的是女主角——單是這點又可拉出來扯上半天。鈴木保奈美,可能每個人看完電影又會發(fā)覺東愛情結少了些,一個有些冒失的女朋友,看著就覺得故事好玩。清水美砂,那時看著還好年輕,后來在今村昌平片子里就變成了難以翻身的少婦形象。
《五個光頭的少年》最有趣的一段還是來自幻想段落中,兩個人分別穿著基督教和佛教的衣服,操著拉丁語和梵語在嘴上交戰(zhàn),后來的發(fā)展多少淪于平常,只能欣賞竹中直人的搞笑表演,比如他看著鈴木保奈美,對比著身邊女人的悵然若失,眼珠子很不情愿地挪移著,然后萬念俱灰般一動不動?!段鍌€相撲的少年》中則略去了一群人如何展開魔鬼地獄式訓練,只從另一面告訴觀眾,這群人付出了大量的汗水,相撲技術有了長足進步。
非要談熱血青春和激情勵志,《五個相撲的少年》是可以歸類其中,兼有知識掃盲意味,但《五個光頭的少年》則更像是日本寺廟僧侶知識的入門片,里面不厭其煩地介紹了著種種繁縟不堪的規(guī)矩禮俗,又不太露骨地進行諷刺,此間的平衡就在于周防正行保持的中立姿態(tài)——既不明說你的好,也沒想扯你的壞,是好是壞觀眾自己去判斷。
不只一次想到《駕駛》中,寺島進的角色自稱“和尚之后”,能看見常人之所不能見,不帶感情色彩的冷語,帶來的幽默卻也是種必然。但《五個光頭的少年》是宣揚佛學教義的影片嗎?看過的人基本都會搖頭,可能都最后,很多人都不明白周防正行想表現(xiàn)什么,跑寺廟修行是無法逃避的必然,還是自我軀體的凈化,想認同后者說法顯然比較困難,不過,他們中的幾個又確實喜歡上了另一種生活,盡管這很可能只是一時半會?!段鍌€相撲的少年》的結尾則是輕快活潑,本木雅弘的角色選擇留在了相撲部,如觀眾可以預料到的,在相撲比賽迎難而上大獲全勝后,他繼承了青木的角色,似乎又不會那么孤獨,恐怕不會有比這更美好的結局了。
《五個相撲的少年》中的插曲是《悲しくてやりきれない》(無法忍受的悲傷)和《林檎の木の下で》(蘋果樹下),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歌。站在九十年代的起點上,它們并不算老甚至來得相當舒緩輕柔,而《五個光頭的少年》開頭用的則是一首《年輕人》的民謠,不過被本木雅弘調(diào)子一轉唱成了搖滾版,而該人物也被設置成一個喜愛搖滾樂的年輕人。
那兩部片子的懷舊色彩從哪來?一大部分原因在上頭,另一些是周防正行學得滾瓜爛熟的小津技巧,例如他們還在大學期間“摹仿會”時和萬田邦敏拍攝的《對小津安二郎的敬愛》以及后來完全顛覆的情色版小津作品《變態(tài)家族》。面對小津時,懷舊色彩是無法消除的,幽默不斷的兩部影片都有著流行時髦的外殼,同時又在展現(xiàn)傳統(tǒng)事物(僧侶和相撲)上不遺余力。在僧俗之間,在暫時落身與長遠停留上,兩部影片都拋出了周防正行早已設好的觀點。新世紀以前,周防的作品從不會表達過于尖銳的問題,而在節(jié)奏上則維持平穩(wěn)的基調(diào),不經(jīng)意間,皆是看透事理的通達。這點上,周防的電影不乏生活哲理,具有成熟的娛樂片特質,老少咸宜又不會被丟以惡俗的批評。
-----
#Fancy Dance漫畫(意大利語,僅作畫風和電影人物原型參考,鈴木保奈美和原型人物的裝扮還是挺像的)
#《五個相撲的少年》片中教立大學翻過來就是立教大學,這個應該是有意的設置,立教大學即為周防正行的大學母校。無論如何,相當期待他的新片《I Just Didn't Do It》。
一個時代的擦槍走火。
本木雅弘演技真棒!那時的鈴木保奈美還水嫩水嫩,竹中直人搞笑風格初步形成。
影藝
調(diào)侃得令人莫辨褒貶,這是真正的"潮嘰嘰"了。對小津的"致敬",我看也是有點滑稽的。很喜歡這位總體而言比較主流的導演這樣流露個人性情。
其實是好片啊ww評分低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這個片子只有懂很多日本社會的梗(不會明著寫出來的那種)以及對泡沫時代文化有深度了解的人才覺得好笑 缺一不可ww比如「マドンナ」字幕直接翻譯成女神,但是這個詞用的場合之類的都挺有梗的。還有マドンナ拿來的那個肯德基的全家桶。陽平插上Walkman發(fā)現(xiàn)里面播成了幾吉三的雪國然后大喊「オレのロック返せよ!」還有真朱的上司在她從寺里回來之后手捧了一本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火燒寺廟)以及采訪外國和尚那里被罵「外人本位」都太有梗了啊w
又是這種錯位的喜劇。搖滾青年與和尚。時髦的外殼與懷舊的主題。介紹了許多佛家的習俗,態(tài)度上較曖昧。鈴木保奈美勾起無限回憶。
很尬很無聊
惠清(?)的美世間罕見
滑頭寺院修行忙,廁所儀式電視直播,愛心全家桶大爭奪,棉被粽子滾下樓,池塘垂釣玩具小鴨……真愛還是出家?沒有疑惑的話佛祖就沒有用了嘛
7.6;放下的放不下
很好玩 里面的演員都很喜歡*-*
沒想到影展放的還是膠捲,值回票價。從到頭剃了一半的演唱會、迷你神龕中的主角照片,修行生活的種種,《摩登和尚》裡頭的笑哏在這部電影中再現(xiàn),甚至還猶有過之,作為岡野玲子粉太開心了。陽平、真朱真人化,荒誕不失純真,好評!演郁生的大澤健看起來很可愛很像小女生,當時才年方十五。老鳥欺負菜鳥而菜鳥反擊夠噴飯,老和尚講經(jīng)放屁更是妙極。很多TW男生看了應該會像影展坐我旁邊的阿伯一樣狂笑,畢竟在日本當和尚跟TW當兵異曲同工。別覺得這是鬧劇,生活就是禪(被打)。
攝影、色調(diào)、光線都非常值得稱贊,劇情時而嚴肅時而又爆出較冷的笑點,想要學好佛學,在于你是否能抵得住誘惑~
不只是喜劇
又想再看一遍了
鈴木保奈美美得超凡脫俗,在亭亭如蓋的庭院里一站,就是一幅仙女圖,難怪本木雅弘最終敗給了欲念;藍光版的光影極具膠片感,深深淺淺的綠,明明暗暗的光,極富有層次感,畫面太美好;后半程乏力。
本木雅弘也忒能保養(yǎng)了吧,竹中大叔可愛依舊,摯愛的鈴木戲份怎么就那么少? PS,誰來告訴我為什么是五個光頭少年,數(shù)來數(shù)去主角只有四個,難道要加上竹中直人不成??
時在廣州
藍光畫質,這攝影,色調(diào),補光,明暗對比,舒服悅目,細膩極了,真是屬于膠片時代了,滿滿昭和風。
@陸岸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