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太陽的孩子:尋找失落的名字,并以此驕傲吧
2015年臺灣影壇迎來了一波不算太小的復興。前有侯孝賢導演十載磨一劍的《刺客聶隱娘》,后有《醉·生夢死》、《百日告別》、《念念》等一眾文藝片撐場,商業(yè)片《我的少女時代》、《對風說愛你》也都取得了十分不俗的成績。在這份片單之中,《太陽的孩子》甚不起眼,這部講述臺灣原住民故事的電影里面卻有許多閃著光的動人之處。
<圖片1>
該片由鄭有杰與勒嘎·舒米 (Lekal Sumi) 聯(lián)合編導。鄭有杰的履歷表里有《一年之初》、《陽陽》這樣的文藝片,也有《他們在畢業(yè)的前一天爆炸》這部拿到金鐘獎的迷你劇集,才華無需多言。同時他還拍有一些反核訴求的短片(以及一些其他這里不方便說的動作),作為創(chuàng)作人兼有關懷社會的作為,難能可貴。本片的另一位導演勒嘎·舒米成長過程更為勵志與可佩。父親是臺南人,母親是阿美族,從小于臺南長大。 退伍后回到花蓮的港口部落,開始接觸身上一半的阿美族血統(tǒng)與文化,因成長過程幾乎都沒有在部落,對部落的文化非常陌生,也因為如此,便決定留在部落里找回自己遺忘的那一部分。 2011年,因母親舒米.如妮的一個理念,想要復耕荒廢二十年的梯田,重新找回土地的價值。勒嘎首次拿起了攝影機記錄整個過程,起初對影像記錄與制作毫無概念,在拍攝兩年后完成了個人首部紀錄片《海稻米的愿望》。也因為這部作品,開啟了影像創(chuàng)作之路。
《太陽的孩子》所描繪的故事正是《海稻米的愿望》的延伸。上文講到兩位聯(lián)合編劇與導演,一漢人,一原住民的設置,使這部片子沒有單一地孤立地站在其中之一的立場,而是多元地觀察原住民的生態(tài)。
女主角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記者,影片的一開始她在報導「sunflower」事件(這個細節(jié)值得玩味,想一想這個事件原本是要反對什么吧)。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又回到部落,希冀需找失落的土地。為什么原住民失去了他們的土地?這其中固然有無情的資本因素,小孩子看問題很直接,「二十塊人民幣可以換一百塊臺幣,人民幣好強」。老人們會牽扯到歷史,「當年清朝人過來,把我們的土地收走了,現(xiàn)在又有人來了」?,F(xiàn)實的人們會以「利大于弊」來循循善誘之。
而女主角,她身份的二重性使得她比劇中其他人物更深刻地看到矛盾的所在,原住部落遺失的僅僅是土地嗎?她講述到,以前每次她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說:「大家好,我的名字是林秀玲?!古匀硕紩锤咚谎郏X得她一點都沒有原住民口音很了不起,覺得她是部落之光。但這一點都不光彩,她明明叫Panay,她希望別人都叫她Panay,她要找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名字,她要找回自己。
這部電影走出部落,走向臺灣,甚至華人社會的普世意義可能就在于此。我們丟失自己,常常是從丟失自己的名字開始的呀。還記得《千與千尋》里的白龍吧?正因為他遲遲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被困在困在婆婆身邊。直到千尋念出「琥珀川」,白龍才記起自己的本命,記起來時的路,身上的鱗片才漸漸剝落。
婆婆說,曾經發(fā)生的,不可能忘記了,只是想不起來而已。Panay說,Panay是稻穗的意思。小時候,我的部落有一大片美麗的Panay。但是現(xiàn)在都沒有了,我很希望我可以恢復它,找回部落的Panay。
現(xiàn)在到你了,你還了解你身上流著的血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嗎?
影片也有些許缺憾,大概由于沖突的解決過于浪漫主義。找回了自己的阿美族人,還是要面對資本的壓力。部落的守衛(wèi)與房地產業(yè)的擴張這一矛盾已經存在30年之久。它太復雜,不是一朝一夕,一部電影就可以講完。不過Panay和她的一雙兒女(順便一提,兩個小孩角色的名字分別是Nakaw和Sera,來自與阿美族部落神話中來到世間的第一對男女)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小孩問她,我們會不會很窮。Panay說,不是,我們只是沒有錢。這段對話反復進行了兩三遍,它沒有點破,但觀眾會非常了解他們的財富觀,了解他們會世世代代堅守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就夠了。
昨天某女士的就職典禮,請到了原住民的小朋友唱國歌。她在之后演講中也提到了,他們不會忘記,這個島上先來后到的順序。他們會用道歉的態(tài)度,來面對原住民相關議題,重建原住民史觀,逐步推動自治,復育語言文化,提升生活照顧。
天色漸漸光。
2 ) 這不是兒童片,片名貌似不太合適
片名讓我想到印度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臺灣原住民電影。魏德圣的《海角七號》喚起了臺灣電影的本土意識,而《賽德克·巴萊》之后,則是原住民、原生態(tài)的泛起。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臺灣的原住民起源于大陸,但我又看過一篇研究,說臺灣的原住民(無論長相還是語系)都來自東南亞。我個人認同他們是菲律賓或者印尼馬拉后裔。
電影的聯(lián)合導演是原住民,女主也是,力圖高度還原原住民原生態(tài),就正如《賽德克·巴萊》。
故事情節(jié)還是略平淡了,那位收地的年輕人如果更深入刻畫他用糖衣炮彈來達到目的就好了(那就有別于以前收地的不擇手段六親不認心狠手辣的形象),小男孩許愿不想爺爺康復以讓母親留久一點這個情節(jié)不錯。另外,我覺得對原住民中某些有理想希望走出去、向往更好生活的人沒有體現(xiàn),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對比才讓主題更深刻。對了,警察驅趕民眾那段拍得有點兒戲了,其實狠一點才更有沖擊力。
這種外來發(fā)展對原住民、原生態(tài)沖擊的事情在內地多了去,拍成電影的大都主旋律化了,比較有力度的只有《圖雅的婚事》。
3 ) 開局還可以,后面就……
開局還行,有點唬人:有山、有海當然還有我喜歡的小魚兒在洗澡。戶外取景,只能算馬虎。這么說吧,你想學美國大片的大風景表現(xiàn)手法,就要體現(xiàn)出來人家的那種氣場。只能說,只取表皮,精髓卻沒學到。比如說美國大片阿凡達,那深林海蕩漾人胸懷,深邃的想象空間,那是何樣的一種情懷!
表現(xiàn)是為了體現(xiàn)影片內涵的,而不是簡單的為了表現(xiàn)而表現(xiàn)。真要表現(xiàn)大風景,我想,大陸隨隨便便的一些濱海小城市場景甩它幾條街。
開局還行,照著情節(jié)發(fā)展,起碼沒太大出入,真要這么想你絕對錯了。接下來,急轉直下。
不就是想表現(xiàn)沿海風光嗎?看著電摩在公路上跑,你的第一感覺肯定會迷惑:不會拍個10幾分鐘吧?對,沒錯。真的拍10幾分鐘。看來導演和編劇,大腦空洞,沒什么內容表達,那就時間湊。-------表現(xiàn)手法屬于60年代水準。
既然大腦空洞,那就算了吧。后期剪輯,不一定要搞個99分鐘電影,你搞個80分鐘行不行?彎彎人估計真的沒見過世面,沿海高速公路美景,大陸大把。隨便舉例,海南的沿海高速公路美景,美吧?真的很美,只要用心去看。再怎么漂亮的美景,一直觀賞下去,總有讓你想睡覺的時候。
4 ) 簡單的感動 太陽的孩子
《太陽的孩子》更像是一部超長版的MV,攝影極美,音樂純粹,讓人不禁想起了那部口碑非常不錯的紀錄片《世紀臺灣》。
實際上,由于種種原因,淳樸而又熱情的臺灣“原住民”在現(xiàn)實中亦只能看著曾經的“祖靈之地”被“鋼筋森林”不斷替代。在經濟低迷、就業(yè)不振、發(fā)展GDP的大旗和銀彈攻勢下,所有的堅持都顯得和豆腐渣工程一樣弱不禁風、一碰就碎。影片開頭,房地產中介人告訴原住民小朋友100元新臺幣僅值20元人民幣的橋段,其實就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和《祖谷物語》相比,前者就像是一部悠長、奇幻、清奇的散文詩,而本片更加簡潔、通俗、接地氣。
“復育梯田計劃”算是淡淡的憂傷和無奈、無助的情緒中的一抹陽光?!霸∶瘛钡呐蛨允刈屓擞只匚兜搅恕顿惖驴税腿R》中單純的感動。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里?”
5 ) 僅管爽度沒那麼高,但你還是應該去看一下真實的東海岸生活-看完《太陽的孩子》之後的想法
「太陽的孩子」故事來源,是其中一位導演勒嘎?舒米的媽媽在部落裡修復水圳,復育梯田種植有機米「海稻米」的過程,再加入一些目前原住民部落面臨大財團進入開發(fā)觀光飯店,失去土地的困境。因此在有點下小雨的禮拜四晚上,用信用卡的平日優(yōu)惠去看了這部在等捷運時佔據(jù)了我的眼球的電影。
片頭一開始是個主角的女兒騎機車經過插滿賣地廣告的臺11線公路,到塞滿陸客遊覽車的景點去表演阿美族歌舞賺錢。雖然說地點是在花蓮,但是跟我在臺東海岸線騎機車卻是差不多的景色。這裡在工業(yè)時代被抽空大部分的青壯年之後,又狠狠的被所謂的觀光產業(yè)應塞進來,同時還有水泥叢林居民的貨幣再砸進來(東部的土地目前也被炒得高高的)。
場景切到女主角在臺北工作的現(xiàn)場,必須說去年三月真的是許多小成本電影拍攝的最好時機,因為臺灣再怎麼有錢的公司,也找不到那麼多臨演去佔領立法院,呈現(xiàn)出這樣的抗爭場面。
但是接下來的切換就有點囧大了,前頭目的女主角父親昏倒後,女主角看到畫畫裡的稻田,就突然決定要回來種田,這個轉折真的有一點硬,一般會以為要找個國小版女主角來回溯她跟土地的回憶。同樣的是有關於女主角被國小稱為部落之光的原因,要直到她為了修復水圳而去爭取補助才講了出來(好吧,我又碎碎念怎麼沒有回憶片段,雖然說透過口說報告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這個敘事很好,但我覺得加進去會更好阿)。
接下來有關於抗爭場面,就很莫名其妙的發(fā)現(xiàn)土地變國有地,開始有怪手進來鏟田,警察進來抬人,然後因為小妹妹擋怪手的影片被上傳到網路上,因此開發(fā)案暫停,原本不知道賣不賣得掉的米因此賣光,於是大家開心的進行豐年祭進入HAPPY ENDING。
因此在娛樂重擊的一篇影評「《夢田》裡的弱勢:從《太陽的孩子》看近年臺灣電影敘事與社會關懷的分離」裡面,就狠狠的噴這麼一句:
本片口碑絕大多數(shù)仍來自對於「社會關懷」的共鳴,而非「電影拍攝」品質的激賞,重點仍放在「說的是身邊的故事」,而非「說好一個故事」。
但是我還是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裡面講出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實,我們難以想像的荒誕,就是真的會出現(xiàn)。比如說一開始鄉(xiāng)長在嘴砲蓋觀光飯店時,講不出所以然,只會講利大於弊。或者是主角爭取修復水圳的補助,從鄉(xiāng)公所被踢到農會,從農會被踢到水利會,再從農會踢去鄉(xiāng)公所。去堵鄉(xiāng)長時,鄉(xiāng)長很客氣的請人去泡茶,然後劈頭就問:「你要什麼」(意思是我們要搞觀光飯店,你蓋水圳復育梯田,那片荒地就沒人賣,我就沒辦法買來炒地皮,那要搓掉你的提案要給你多少)。發(fā)現(xiàn)主角要修水圳時,就推說沒錢了。目前接觸到的地方政治人物、官員、和大學校長幾乎都是這種嘴臉。
或者是阿姨的土地登記資料被說是被颱風吹走,變成國有地,這種消失的公文卻是很常見。曾經發(fā)生說被判死刑的犯人要上訴,要向警察局調閱資料時,得到的回覆:是搬家時弄丟了。有登記的是還好,但是早期不知道到登記而變成國有地的部落土地更多。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花蓮臺東地區(qū)的海岸線可以擠滿一堆觀光大飯店、遊樂區(qū)的BOT開發(fā)案的原因。
或者是當房地產仲介買賣部落土地的聖雄,明明是個靠開發(fā)派獲利的人,卻也跑去幫主角修水圳。這種夾在矛盾中的人也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一邊真心的認為自己幫族人做交易可以賣到最好的價格,讓族人不再被漢人巧取豪多。另一邊幫主角去喬到飯店的管理工作(雖然主角還去種田了)。這一類人不只存在於部落中,在都市裡,主張說「我們擋不過,不如賣個好價格給他們」的人挺多的。但是很多人沒想到的是,一旦賣掉了,就再也買不回來了。
因此我比較認同F(xiàn)B好友群中的怡蓁,再轉發(fā)她的影評「太陽的孩子-Wawa No Cidal-找回自己的名字」時提到:
一部電影本來就可被批評,太陽的孩子不會讓人看完就覺得,天啊怎麼會拍得這麼好。電影裡的內容、情感的堆疊、鋪陳等等都可以再加強。
沒有把上述想法放在文章裡頭,只因我認為這部電影仍有可看的地方,例如名字、身份認同,這點要稱讚它一下。而裡面想呈現(xiàn)的部落情況,蠻真實的,笑點也很好笑啊。
因為這部電影裡其他的好點不是在這篇文中被講過,不然就是在蔡中岳的「詳解《太陽的孩子》,你必須知道的複雜事」裡面講完了。於是我就不多說,大家自己爬文。儘管拍得沒那麼好,但是這是先知道真實的開始。15年前,一位大叔採訪了住在南投縣清流部落裡,有關花崗初子和她族人的故事,出了名為「風中緋櫻」的書。過了三年,被公視改編為電視劇,被電影圈裡面一位立志成為導演的魯蛇看到了,他便下定決心拍一部好的電影要講這個故事。等到7年前,他導的一部小電影大賣,終於有了錢和募款的實力,才終於在4年前拍完電影並上映,這部片就是《賽德克?巴萊》。每一件事情都是一段累積不斷往上加的,期望有一天臺灣的電影圈能有更好的籌資能力,和能夠把這個故事在講更好的環(huán)境,以及沒有長水泥叢林的東海岸。
6 ) "剛好這批資料被臺風吹走了……"
"剛好這批資料被臺風吹走了……吹走了……"
"孩子……你的部落在哪里?……"
1.女主作為一個如此矯情的新聞人,咋會沒有用手里最強的資源跟力量來反擊呢?這不科學啊……
2.作為強拆開發(fā)商,連刁民都擺不平,還叫警察叔叔出來洗地?太丟人了!在隔海相望的咱這塊兒地,同是天朝,分分鐘拆到你媽你祖宗都不認得了
3.有彩蛋?原住民群舞
推土機進村,肉身對抗機器,傳統(tǒng)對抗現(xiàn)代。但高潮的化解卻是手機影像po到網上引起關注,對抗現(xiàn)代性的人被現(xiàn)代性拯救了。導演并沒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呈現(xiàn)一個“小朋友也可以看得懂”的故事。
雖然劇情一般,電影的生活質感也有所欠缺,但樸素的影像和真實的群眾還是有些中我的意,尤其是那些自然、田原、村落的風景,勾起了我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緒(突然好想家、好想親愛的小朋友們;多希望家鄉(xiāng)的山水也能如此美麗和自然,多希望我們福建也能制作類似的生活電影,那就不用借臺灣電影來思鄉(xiāng)了。)
取材自共同導演勒嘎? 舒米的母親舒米? 如妮推動水梯田溼地復育的真實經歷,向這片土地上每一位 默默付出、堅持理想的唐吉訶德致意
臺灣原住民“復育海稻米”運動故事片《太陽的孩子》,誠意可嘉,故事略單薄,表現(xiàn)力稍微弱了一些,發(fā)達如臺灣,還是有原住民土地情結與現(xiàn)代化開發(fā)進程之間的矛盾,少女螳臂擋挖機的地方,還是感動到了。臺灣東海岸的風光很美。
反映中國臺灣本土原住民生活 人物刻畫還可以再細膩一點 他們所做的一切只為了不辜負這片傳承下來的土地 以及這個他們自身深愛著的部落 那些如太陽般陽光的孩子會在這片土地上傳承著祖先的文化美好地生活下去 或許我們都應該更關注和保護原住民文化 他們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要尊重他們的傳統(tǒng) 他們的歷史
影片的質量一般,但勝在臺灣情懷,關鍵是這份情懷是非常溫和的。影片中的小男孩說“人民幣好強啊”的時候,不禁失笑。
社會,現(xiàn)實,生活
太陽的孩子。
一個人能夠與自己的祖先,土地,祖厝,歷史,文化,語言建立起強有力的感情紐帶與自豪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一種權利,任何人都無權剝奪。這樣的國家和社會才是健康且令人向往的。
重在那份情懷,真誠可感知的情懷。出彩有意志力的人物。十分規(guī)整學院派的鏡頭敘事,且轉場最喜歡反諷,有意思。臺詞句句潛臺詞,幽默感全場笑出來。只是結局有些輕,前面鋪了太多問題沒有解決,有虎頭蛇尾之感。
去年金曲獎時,阿洛說:這首歌要獻給每一個太陽底下的孩子,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勇敢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被驅離;希望太陽底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勇敢的用自己的族語唱自己的歌;希望太陽底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以自己在臺灣的土地上感到驕傲。不要放棄我們祖先留給我們所有最美好的一切
劇情略單調吧,但是花蓮真的很美,很喜歡原始的那種感覺,很美的鄉(xiāng)村,田地,單純的人,事,物,比大都市燈紅酒綠的魅惑樣子可愛多了,畫面挺美的。
沒有名喚刻劃的體溫,即便人物賣盡全力嚷嚷“同情我吧!”“關心議題吧!”“哭出來吧!”,又與我何干?
臺灣原住民對土地的保育與對本土意識的追求,看這類電影將心比己還是有觸動的,至少她們真的站出來,而不是口頭勇武。臺灣的「中國威脅論」在電影也有反映出來,電影根據(jù)兩個真實的事件而合併在一起,一個是海稻米的故事,另外是地方戶籍文件的維權事實。不一樣的臺灣電影。
臺灣電影總是那個調調,有點麻木了
海報不錯,算是有誠意,但劇本還是弱了。
可以
花蓮很干凈很美,臺灣腔也蠻好聽,但劇情一般,比較套路吧。城市化進程讓原住民多了很多選擇,是保留還是放棄?田間地頭的生活也是很幸福滴!看到電影里的小孩說人民幣好強的時候,不禁莞爾,想說其實祖國的懷抱也是很寬容溫暖滴。
田園風光拍的很美,不過故事也就太普通了,對于大陸強拆來說,可不是地的問題,而是連家都沒有了
沖著金馬獎最佳音樂來的,影片劇作和制作其實剛達水準線,在同類型中也屬于老生常談也沒多大創(chuàng)新的——為保住部落和傳統(tǒng)而戰(zhàn)。不過快結尾時大家“勞作阿卡貝拉”的音樂算是蠻驚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