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銘記的烏爾都語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給我的第一直覺感受:我們活著只認識三個人---朋友、敵人、路人。
影片在蒼涼的穆斯林吟唱開頭,高潮疊起的音律,烏爾都語抑揚頓挫,古樸又不失現(xiàn)代,透著強烈地吸引著有靈生物的宿命感。
我喜歡這樣本能質(zhì)樸的歌唱,不加任何修飾地用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聲音在天空中回蕩。另一個感動過我的音樂是日本的民謠,男人用顫抖的憂傷的喉音表達絕望和絕望中的希望,我喜歡那樣天然的韻律。不是古琴那催人昏昏欲睡的高雅,我一直認為古琴是古人無聊到極致的行為。
在這個商業(yè)社會里,人最怕站錯隊,被社團和集體拋棄是人最恐懼的事,意味著被孤立、被拋棄。
時時都要選擇立場,學(xué)習構(gòu)建生活的模式,然后為實現(xiàn)這個模式去付出時間情感,這就是“夢想”的概念,美國夢、巴基斯坦夢、中國夢,,,夢,難道不是靈魂和身體選擇不同立場導(dǎo)致的決裂嗎?
選擇了立場,就樹立了敵人或者假想敵。基督說我是唯一的神,穆斯林也這么說,你選擇了這個神,就得去嘲笑和攻擊別人所信奉的不一樣的神,還要找上幾千個理由說服自己,之后去說服身邊的人。宗教能帶來身心的平和嗎?還是更深層次的精神分裂?
很多人從出生就注定是個僧侶,顯然他仍然有權(quán)力在自己有限的范圍內(nèi)追求個體的快樂--堅守自己的身份并忠于身份所賦予自己的責任,樂在其中。可是顯然這樣的命運并不值得推崇,更不值得洋洋自得。能夠自己選擇命運才是值得尊敬的的勇氣。
痛苦的產(chǎn)生來自于每個人都不得不同主人公一樣,發(fā)現(xiàn)被灌輸?shù)膲粝肱c自己如此格格不入,“活在被別人定義的生活里”,反思和迷失之后,除了麻木不仁,還有覺醒。
劇情真實,打動人心。
來自巴基斯坦拉合爾的昌蓋茲,十八歲時去美國著名的常春藤學(xué)院普林頓大學(xué)學(xué)習,四年學(xué)習所有科目全A,參加校足球隊,畢業(yè)前夕被紐約曼哈頓的大公司錄用,憑著出色的才華和勤奮被上司重用,并與公司CEO的侄女,一個很有才華的女藝術(shù)家相識戀愛。漸漸步入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了衣冠楚楚、躊躇滿志的美國夢。
但風光的生活后面藏著隱痛。女友在與昌蓋茲相識前23周時,因酒后駕車導(dǎo)致了青梅竹馬的男友死亡,內(nèi)疚和懷念折磨著他,與昌蓋茲的交往,需要“把他假裝成他”才能得以發(fā)展,而新戀情的發(fā)展滋生出新的犯罪感,女友的美貌、好家世、好的才華、漂亮的公寓,讓昌蓋茲陶醉和依戀,忽略了女友的精神異常,注定要這場戀愛向著畸形的方向發(fā)展。
昌蓋茲跟隨公司團隊來到菲律賓,評估一間汽車生產(chǎn)工廠的盈利提升空間,他的中肯分析建立在基層工人失業(yè)的基礎(chǔ)上,當同事提出這個質(zhì)疑時,昌蓋茲仍然堅持著為中產(chǎn)階級和資本家獲取更多利潤的立場,并為對自己的決策產(chǎn)生道德疑問。
這時在酒店房間里,昌蓋茲目睹了美國911被襲的電視直播,他的嘴角本能浮現(xiàn)出欣喜的表情。
回到美國,昌蓋茲在機場因為阿拉伯人的外貌特征受到安檢人員的特殊檢查,脫光衣服接受罪犯式的非人道的身體檢查,昌蓋茲感到屈辱,但前來接機的女友告訴他,襲擊導(dǎo)致人心惶惶,“被非法強行搜身是特殊時期特殊處理”,應(yīng)該理解。
昌蓋茲告訴女友,自己出生在傳統(tǒng)的穆斯林家庭,父母都希望能抱孫子,和女友探討生育子女的可能性。次日早晨醒來,昌蓋茲發(fā)現(xiàn)女友在衛(wèi)生間哭泣,女友在潛意識仍然不能忘記死去的前男友,并稱昌蓋茲是“別的男人”,對自己和“別的男人討論生兒育女”感到痛苦和羞恥。
昌蓋茲用自己高收入支付了妹妹婚禮所需的費用,并回到拉舍爾參加妹妹的婚禮。 出身貴族癡迷于詩歌不屑 于賺錢的詩人爸爸質(zhì)疑昌蓋茲所從事的高薪水金融分析師的道德觀,對妻子接受兒子支付婚禮費用也表達出不屑和不滿。
昌蓋茲回來美國,見不到忙于布置藝術(shù)展覽的女友,倍感失落。這時仍處于911后的緊張時期,人們緬懷著在911中遇難的同胞,對阿拉伯人仇視和不滿。昌蓋茲這時留起了穆斯林象征的絡(luò)腮胡子,在街上再次被警察當做危險分子關(guān)進了警察局。昌蓋茲這時意識到,無論自己多么成功和優(yōu)秀,無論多么熱愛自由和民主的美國,但是由于自己的穆斯林血統(tǒng),屢屢受到不公正的懷疑,實際上自己并不能真正融入這個口頭上“向前看”行動上”向后看“的國家,他感到孤獨,充滿質(zhì)疑,平靜溫和的心態(tài)被暴力的種子萌芽所替代。
在這個壓抑的階段,昌蓋茲去女友的藝術(shù)展覽,驚訝地發(fā)現(xiàn)女友將拍攝自己的作品,以及兩人生活的一些片段作為展覽的主題,女友認為這是對昌蓋茲愛的表達,昌蓋茲卻認為女友未經(jīng)過自己同意就將屬于兩人之間的私密公諸于眾,是為了嘩眾取寵告訴大家”在911之后交了個巴基斯坦的男友“是一個多么時尚的博取眼球的事情。兩人大吵一場后各自決然走開。
迷茫的昌蓋茲跟隨器重他的小開去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評估一間42年歷史的出版公司是否有收購價值。出版公司老板對充滿銅臭的兩個評估師表示了輕視,為了緩和氣氛昌蓋茲告訴他,自己的父親是個詩人。
出版公司老板找到一本翻譯成土耳其語的昌蓋茲爸爸的詩集,昌蓋茲十分驚訝,他不知道爸爸的詩集還有土耳其語的譯本。老板請他吃飯,問他是什么年齡去的美國。他告訴昌蓋茲,土耳其的禁衛(wèi)軍是奧斯曼帝國搶回來的基督教孩子,從小訓(xùn)練他們成為優(yōu)秀的武士,到一定年紀時就讓他 們回去出生的地方殺害他們的親人,摧毀他們的 家園。昌蓋茲十分震驚,他辯解說自己不是被他國飼養(yǎng)的殺手,他是穆斯林人。此時,昌蓋茲的自我選擇完成,在美國和祖國的不同立場間,他選擇了祖國。
昌蓋茲辭去工作,回到了拉合爾,在一所大學(xué)里任教,傳播民主主義的思想,深受學(xué)生的擁護和愛戴。激進組織試圖拉攏昌蓋茲,但激進組織傳達的關(guān)于伊斯蘭教《古蘭經(jīng)》是唯一真理的思想讓他在最后關(guān)頭止步。昌蓋茲雖然離開了對阿拉伯國家和人民造成傷害的美帝國主義,但也不愿意陷入狹隘的民主主義,他不愿意再陷入”不是工人,就是下 崗“、”不是美國人,就是巴基斯坦人”、“不是死,就是活”,這樣建立在對反方否決的基礎(chǔ)上的世界觀
這個追求人性真正自由的故事,起源于拉舍爾一個白人教授被綁架,白人教授由于間諜身份被激進分子綁架后,美國在拉舍爾進行了強勢的搜索。自由作家鮑比本來是 一個同情阿拉伯世界的人,經(jīng)歷了911后意識到自己美國公民的角色本能,轉(zhuǎn)而為CIA服務(wù)。白人教授是鮑比
朋友以及勸其回歸美國人陣營的導(dǎo)師,鮑比救友心切,單槍匹馬找到被列為重點嫌疑人的昌蓋茲,試圖打探出下落,避免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
在拉合爾最純正的茶館里,兩人喝茶就餐,昌蓋茲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F(xiàn)代的曼哈頓街區(qū)和古樸的拉舍爾街景,把生活在同一星空下卻處于不對等地位的兩個世界真實展現(xiàn)。
美國特警在拉舍爾開著豪華堅固的越野車橫沖直撞,為了救一個自己人,不惜對大批手無寸鐵的巴基斯坦愛國平民展開暴力行動,到最后關(guān)頭,查清事件跟昌蓋茲以及愛國學(xué)生沒有關(guān)系,才避免了一觸即發(fā)的流血事件。但是由于鮑比的誤判,開槍打死了昌蓋茲鐘愛的一個學(xué)生薩米爾。而美國人顯然不會對此付出任何責任。
影片在昌蓋茲在葬禮上的演講中結(jié)束:
薩米爾的家人讓我告訴你們,他們理解我們這份強烈的感受,是感情讓我們有了勇氣,還有一份訊息來自他的家人,如果我們無辜的,一直微笑的薩米爾可以聽到,他一定會同意,他們讓我們不要為他們的兒子哭泣,已經(jīng)有太多的淚水流進這條河里,他們讓我們不要以薩米爾的名義復(fù)仇,已經(jīng)有太多的血流進這條河里,他們請求我們不要詛咒命運,我們的兒子已經(jīng)在阿拉的懷抱里,擦干眼淚,為未來祈禱,一個沒有獨裁和暴君的未來,沒有侵略者,來吧,帶著你們心愛的人,告訴雄偉的太陽,留住它珍貴的光芒,我們會告訴自己的內(nèi)心,追隨它的光芒而閃耀。
一部震撼人心的世界視覺電影,除了引人深思的主題,拉合爾、伊斯坦布爾、曼哈頓、菲律賓多出外景風格各異,雄偉的清真教堂,訴說著曾經(jīng)最偉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jīng)輝煌,也在努力再度崛起。
2 ) 種族偏見止于溝通,也并非止于此。
引起我注意的是奇怪的電影名字,而讓我反思的則是電影的內(nèi)容。
總的來說,故事情節(jié)平穩(wěn)而真實,在兩個無奈選擇陣營而對立的男人坐在拉合爾的茶館里,聊聊天,雖有些緊張的氣氛,然而,彼此都知道對方并非極端主義者,都希望化解民族之間的矛盾,又各有各的難處。
作為雙方的自己,都有充分的理由告訴我們,他們?yōu)槭裁催x擇這樣的道路,誰都有自己的故事,誰都有自己的委屈,我都可以理解。而我想重點說的是,人類范圍內(nèi)普遍存在的國家或者地域歧視。舉個簡單的例子,人們認為俄羅斯人粗暴,法國人浪漫,英國人紳士,美國人開放,中國人勤勞,日本人恭敬... ...也許你會說,就是這樣的呀?我反問一句:難道說中國人勤勞,你身邊就沒有一個人是懶惰的,甚至是無所事事的。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同樣的反問:如果說穆斯林人都是好戰(zhàn)的,其中就沒有一位是熱愛和平的?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人的本性是熱愛和平的,誰會喜歡每天在槍林彈雨的籠罩下,居無定所,生死難定,況且我們還有我們最愛的父母,妻子,孩子。之所以走上戰(zhàn)斗的道路,首先是一些極端主義者的挑釁,讓無辜而又容易隨大流的人民誤以為其所宣揚的“真理”;其次,一些內(nèi)部問題盡量自己解決,這樣最好。然而有人多管閑事,打著保護和平的名義卻在一國的領(lǐng)土上大開殺戒,這是什么保護?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不一一列舉。
Mr.Khan,就是一位被誤解為激進的恐怖分子,也同樣可以理解。因為自身的民族問題,讓人們在出現(xiàn)911時間之后自然對留著大胡子的人敬而遠之??墒?,他也是無辜的,與他長的類似的或者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呢做的事情不代表她就是那樣的,我們不能將人當做一類一類的去區(qū)分,而是一個一個,每個人都是獨立,都是個性的。來自英國的人可能是個沒有文化的醉漢,而來自中國的人可能無所事事,來自法國的人可能滿嘴臟話,為什么不可能呢?
我們需要做的,理解個體的共性。
也許真的很難,就如同最后兩個人在談?wù)撍坪跞谇⒌臅r候因為巧合的一個動作讓彼此又深陷不信任,而我們需要的是,信任。
溝通,可以消除偏見,然而,偏見everywhere.
3 ) 暴力搭臺,文藝唱戲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大幕一拉開就長靠短打一眾武小生的架勢,但一亮嗓卻是褶子生的文藝范,有夠內(nèi)涵。反恐的大旗迎風獵獵招展,旗下卻是一個有志青年的成長心路歷程。奮斗、迷茫、幡然醒悟、堅守。人常說:四十不惑,而男豬腳這貨早熟呀!他能早早的就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要么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人家他爹是個詩人。
4 ) 關(guān)于我們的信仰
一部關(guān)于信仰,關(guān)于成長的電影。
我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已經(jīng)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欣賞別人的信仰與追求,觀察它們演變的過程。
一個人的信仰是變化著的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信仰,那是每個人存續(xù)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的信仰形成都與其接觸的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貧窮使人向往富裕,壓迫使人向往自由。Changez在劇中的變化正來源于此。
一個人信仰不能放任自由,它的堅定與純粹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我們細心去呵護。因此我們需要接觸對信仰有益的事務(wù),而遠離動搖信仰的因素。
如何看待信仰的變化
關(guān)于如何評價一個信仰。
直覺上來說信仰不應(yīng)該存在高低貴賤之分。但信仰是否存在先進與落后的區(qū)別,不同類型之間的信仰存在者怎樣的區(qū)別。
信仰既然是基于我們的世界觀,那基于真實的、虛假的、局部的或較為全面的世界觀的信仰應(yīng)該存在著不同。
這些都是我暫時還不能理解的。
開放式信仰與黑白分明的信仰
These young men were engaged in their own valuation.
Just like Underwood Samson.
Moving human beings in and out of binary columns.
Worker,liability.
American,Pakistani.
Martyr,infidel. Alive,dead.
I was tired of the reduction.
I was tired of deciding from a distant perch
the fate of people I did not know.
Yes,I am Pakistani.
Yes,I am a Muslim.
Yes,I am an opponent of your country's assault on mine.
But that's not all that I am.
We are both more than these things,Bobby.
I've never taken up arms and I never will.
這是劇中Changez的一段闡述,展示了兩種不同的信仰形式。
還有關(guān)于信仰傳播
人在年幼,或者世界觀還未形成時,通過對其灌輸相關(guān)理念,容易引導(dǎo)其形成相應(yīng)的信仰,無論其信仰在我們看來有多離譜。
5 ) 在拉合爾茶館,我們笑談生死
在拉合爾茶館,我們笑談生死
如果講述阿富汗人悲歡離合的《追風箏的人》曾讓你感動的淚如雨下,如果從伊朗精英家庭的視覺揭露伊朗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弊病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曾引發(fā)你強烈的共鳴,那么,這一部刀刀見血的反應(yīng)一個被雙重文化撕扯的巴基斯坦人面對復(fù)雜政治環(huán)境的困境迷茫與求索的《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經(jīng)典。
伴隨著民族風濃郁的中東音樂,一個走在街頭的美國人被蒙面人綁架并塞到一輛車上帶走了。音樂還在繼續(xù),聲色犬馬的夜,好戲才拉開帷幕……
穿著紅色長袍的男主出現(xiàn)了,不知道為什么,那一抹鮮艷的紅色,像是誰人的血液,在燃燒。本來只是想看一個中東的文藝片,但是電影從一開頭就告訴我,這將不會是一部輕松的電影。
兩個男人在拉合爾的一家茶館聊天,一個是大學(xué)教授,一個是專欄作家。但是,身份從來只是一種偽裝,用以藏匿我們真實的面目。原來被綁架的美國人也是一個大學(xué)教授,他的名字叫雷尼兒,而隨著談話的深入,兩個人開始互相撕開對方的偽裝,那個叫昌蓋爾的紅袍巴基斯坦男人除了是一名大學(xué)教授,還被懷疑為是基地組織的一員,而那個叫鮑比的專欄作家,則是中情局派來借采訪之名套出被綁架的雷尼爾教授的下落的。
昌蓋爾請求鮑比認真聽完他的故事,不要斷章取義。
昌蓋爾曾經(jīng)在18歲的時候留學(xué)美國,作為一個沒落的巴基斯坦貴族,他想在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的美國有所作為,出人頭地,反哺全家,畢竟,作為詩人的父親是無法拿出豐厚的薪水的,而家里已經(jīng)舉步維艱了。從知名的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頓畢業(yè)后他進入了一家高端的咨詢公司,從此大展拳腳并因緣際會的與老板的侄女有了感情。
雖然人們對中東人的誤解始終如影隨形的伴隨著他,但是遠大的前程和美好的愛情讓他熱血沸騰,對于評估的天賦和勤奮加班的表現(xiàn)更是讓老板刮目相看。如果沒有9-11,也許他之后就是平步青云的走到美國精英的階層,拿到美國的綠卡,住在上東區(qū),成為又一個美國夢的踐行者,但是沒有如果。
9-11之后的美國,像是被踩到尾巴的貓,所有的中東人在他們看來都有且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恐怖分子。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每天都在街上以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那些包著頭巾,留著大胡子的人首當其沖。雖然有佳人在懷,又得上司青眼另待,但是,他是不可能帶著那一副中東人的長相安然無恙的生活在9-11之后的美國的。在機場,他被人帶到一所四壁透明的房間里,被迫脫掉全身的衣服,暴力的檢查簡直是對人尊嚴的踐踏,也許在那個警察帶著手套把手塞進他肛門的那一刻,他心里理想主義的某些東西,轟然崩塌了。
回巴基斯坦參加姐姐的婚禮,婚禮上,一個人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盤子,面臨丟掉工作的風險,父親攔住了他去向老板求情的路,對他說,你同情這個人只是因為你看到了他的臉,你想想你現(xiàn)在工作,大筆一揮就讓無數(shù)人丟了工作。你得想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然而父親在他的心目中卻不再有權(quán)威性,他不關(guān)注父親究竟寫些什么詩,他只知道現(xiàn)在他才是整個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甚至于眼前的這場婚禮,也是得益于他的工作,父子之間的對話不歡而散。然而回到美國之后的他,卻不得不承認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生活正在分崩離析。他留了一臉大胡子,引來同事們私下的猜忌與諷刺,其實從他開始決定留胡子的那一刻,他就已經(jīng)踏上了返鄉(xiāng)的路。
生活還在繼續(xù),他因為優(yōu)異的業(yè)績被提拔為公司最年輕的合伙人,當他從擁擠的格子間換到獨立寬敞的大辦公室時,我在想,當他站在,曼哈頓摩天大樓53層的窗臺邊時,想起自己水深火熱的國家和受苦受難的同胞,是怎樣的心情?他被派去評估一家歷史悠久的土耳其出版社并合并那個出版社,他受到了社長的諷刺,因為作為一名詩人的兒子他竟然想要合并一家為傳播中東文化做出卓越貢獻的出版社。社長在和他一起吃飯的時候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在古土耳其,一些基督徒的孩子在小時候被奧斯曼帝國抓走并撫養(yǎng)其長大,最后成為穆斯林軍隊的禁衛(wèi)軍,而且等他們長大后,他們會被派去殺死自己原來的父母,毀壞過去的田園。其中的諷刺意味不可謂不明顯,雖然昌蓋茲極力反駁自己不是那種忘恩負義的人,但是,過去和女友的矛盾,美國社會對中東人的敵意,自己在兩種文化之間的迷失,一切的一切早就是他不堪重負,而社長用意深厚的一席話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況,那本他從來都不知道的土耳其語的旁遮普地區(qū)詩人集上的父親早已經(jīng)擊潰了他的防線。在上司恨鐵不成鋼的憤怒中他結(jié)束了工作并辭職了。在幽怨的背景樂中,收拾好一切行李,與女友分手,回到母國巴基斯坦。
經(jīng)過雷尼爾教授的推薦成為一名大學(xué)教授,他開始為了巴基斯坦的明天而奮斗,他必須要做點什么了。鮑比說他在美國與中東之間做出了選擇,但是,昌蓋茲卻被美國人在9-11之后失去理智的仇恨被迫的站在了巴基斯坦的一方,他掙扎過,但是他失敗了,但是最后他幡然醒悟,決定為自己的祖國發(fā)聲。時光在拉合爾茶館凝固,外面的世界一片狼藉,警察沖進校園肆意逮捕有嫌疑 的學(xué)生,學(xué)生們集體示威。而重大嫌疑人昌蓋茲氣定神閑的喝茶之際,卻不免提心吊膽,因為中情局一直在一各種方式不停的騷擾他的家人,打斷他叔叔的肋骨,亂翻他的辦公室,想用強硬的手段讓他屈服。
我必須活在一種真實里。這是他放棄美國夢的理由。美國號稱民主卻肆意干涉他國內(nèi)政,在中東處處點燃戰(zhàn)亂的火苗。昌蓋茲曾在課堂上講:我們要擦凈劍上每一滴入侵者的血液,這好像給聽眾上了一盤未熟的肉,當社會不景氣時你可以以此果腹,但若長期以此為食,你會生病的。而這段話卻被鮑比斷章取義,并通過他接觸基地組織領(lǐng)導(dǎo)人的行為判定他也是一個圣戰(zhàn)者,殊不知,這正是昌蓋茲提醒他認真聽完他的故事不要斷章取義的用意。他勸誡自己的學(xué)生不要以暴制暴,他也拒絕了基地組織領(lǐng)導(dǎo)人加入圣戰(zhàn)組織的邀請。但是,象征著自負傲慢的美國的中情局是不會相信的,或者說,他們拒絕相信,粗暴的定義別人已經(jīng)是一種美國傳統(tǒng)了,就算是在拉合爾工作7年的鮑比也不例外。
沖突隨著時間的流逝急劇惡化,場面忽然劍拔弩張。最后一張牌被掀開,原來雷尼爾教授也是中情局安插在大學(xué)里的線人,鮑比就是經(jīng)過他引薦開始為中情局工作的。故事的最后,雷尼爾教授被殺害,鮑比腿中一槍,而昌蓋茲的助教薩米爾卻永久的與世長辭了。一切只因為鮑比認為昌蓋茲做了手腳,在告訴他雷尼爾教授可能的藏身之所后又發(fā)出消息派人殺了他,但是,昌蓋茲其實真的只是給他姐姐發(fā)了一條報平安的短信。當鮑比終于有時間看到那條:I’m safe,home soon的短信時,至少,那個寫民主專欄的美國人,開始了更深的思考。
這部電影閃回式的拍攝手法使得故事高潮迭起,那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我完全沉浸在電影的聲色光影里。好久沒看過這樣高質(zhì)量的一部好電影了。人生中第一篇影評,基本上是對電影脈絡(luò)的一個梳理。而且由于只看了一遍,疏漏肯定在所難免,考據(jù)癖們就不要和我討論細節(jié)了。本來想就美國夢和民主價值觀進行更深的探究,但是畢竟才疏學(xué)琴能力有限。全篇令人回味無窮的除了最后一段薩米爾的葬禮,就是那一段昌蓋茲在課堂上講的話了,他問學(xué)生有沒有一個巴基斯坦夢?一個不牽扯移民的夢,就像我們把乞討的碗放在別的國家面前,然后我們會鄙視他們,過了一陣之后,我們會鄙視自己。答案不言而喻。
6 ) 《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失衡是因為族群認知
每個人生來就被定義和分類,當生命既成以后,你所能做的就只有來豐滿這個定義和分類。然而這種分類卻不能單純的用二分法來進行歸納,也就是說,人和人之間不能單純的用概念來區(qū)分,因為看不見的灰色地帶依然存在。在少數(shù)情況下(宗教或者政治),人和人之間的分類非常簡單,也就是說非黑即白,正是這種簡單的分類導(dǎo)致了很多錯誤的認知。在《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這部電影中,影片一開始就對角色進行了分類,這種分類基于種族,也是本片的核心。整部電影可以說在解釋族群認知這種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說,當你用族群認知來解讀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你會以基本的分類要素為界限,然后在界限之類對其他種族的人來進行行為上的分析。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提倡人人平等,然而人人平等和共產(chǎn)主義一樣不可實現(xiàn)。在以自由民主為口號的美國,以種族為界限的分類非常明顯。影片中有一個橋段很有意思,男主在機場被帶去裸檢,被中情局問話等等這些細節(jié)都說明了種族的優(yōu)勢。也正是因為帶著族群認知來看待事物而導(dǎo)致了這種認知的片面。
這里不得不說的群體內(nèi)部差異和群體和群體之間差異的區(qū)別。群體內(nèi)部的差異是在大整體之下,細枝末節(jié)的差異,也就是說同族群內(nèi)部的行為,思想,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影片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男主費盡心機擠進美國上流社會之后,他所在的族群特性就會被放大,因為他是特例。而群體和群體之間的差異雖然存在,但是有時候顯得不是很必要。比如男主和美國女人之間的愛情,在這種設(shè)定中,群體和群體之間的差異就會被忽略。
影片的轉(zhuǎn)折是911事件,而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911之后,伊斯蘭世界中的人就被美國當做是恐怖分子,而且媒體對此也大肆宣揚,這就直接導(dǎo)致伊斯蘭和恐怖主義之間劃上了等號。男主所處的環(huán)境特點非常明顯,而且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對伊斯蘭世界的唾罵可以說是一種合乎情理的行為。但是,男主對于這種謾罵顯然很在意。即便他擠進了美國上流社會,他依然是巴基斯坦人,依然是伊斯蘭世界的人。而這也直接導(dǎo)致了男主和美國女人的愛情的變化,自己性格的變化以及選擇的變化。
男主逐漸開始變的敏感,在美國女人舉辦的藝術(shù)展覽中,男主看見了自己被當成女主的創(chuàng)作者而憤怒。他的憤怒是因為感覺到自己被消費,自己的隱秘世界被展示在對伊斯蘭國家充滿仇恨的美國人面前。。。。。。這個時候,族群認知已經(jīng)成為了男主自己的認知。男主工作的設(shè)定也很特別,類似于《在云端》中的喬治克魯尼,而片子男主的父親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土耳其禁衛(wèi)軍將巴爾干半島的男同抓來訓(xùn)練成土耳其最忠誠的戰(zhàn)士,然后占領(lǐng)巴爾干半島。巴基斯坦人在美國接受最好的教育,最完善的訓(xùn)練,成為美國公司的靜音,然后回到伊斯蘭世界解聘當?shù)氐膯T工。這樣的認識也是基于族群認知,所以,男主這個時候的身份以及工作被認為是一種背叛。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構(gòu)成,讓男主的族群認知逐漸清晰,然后男主放棄了自己的美國夢,回到巴基斯坦宣揚巴基斯坦夢。
導(dǎo)演米拉·奈爾是一位出生在印度的女導(dǎo)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guān)系一度很緊張。而米拉·奈爾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有代入自己的情緒,整部影片的節(jié)奏非常完美,鏡頭和鏡頭之間的銜接流暢而犀利。了解米拉·奈爾是從《早安孟買》開始,她早期的電影幾乎都是一脈相承的紀錄片風格,而《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 》這部電影一改之前的客觀冷靜,增添了很多黑色電影的元素,張弛有度的鏡頭設(shè)計,巧奪天工的劇情設(shè)計讓這部電影增色不少。這部電影闡述的不僅僅是“失衡是因為族群認知”這個問題,其中的宗教信仰,政治黑幕等等依然存在,只不過導(dǎo)演使用了跨國公司這樣的設(shè)定進行了替代,這也使得影片少了很多說教。導(dǎo)演在闡述這些問題的時候并沒有采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拋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將選擇弱化,是非弱化,正誤弱化,讓所有的行為以及性格在大環(huán)境中盡量合理,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闡述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問題,而這個問題也是現(xiàn)在很多國家之間存在的矛盾的根源。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小見大,通過對個人矛盾的描述然后逐漸擴大范圍,將各種問題拋出,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問題的存在......
年度十佳第一部誕生,高潮從影片開始到結(jié)尾最后一刻,小說開放式的結(jié)尾被改成了神來之筆的莫比烏斯環(huán),不同于原作者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節(jié),導(dǎo)演力求將這個故事拍出尋求溝通的感覺,同時也比原作要『干凈』。唯一能看出導(dǎo)演是米拉·奈爾的地方就是大量的音樂運用,世界風異常強烈。
The voice is pure, and wish I could pretend to be the him.
“當你選定了你的立場,你的世界將重新煥發(fā)光彩?!笨吹竭@兒,《拉合爾茶館的陌生人》已經(jīng)堪稱一部迷人的電影了。年度電影十佳之四!
電影節(jié)驚喜之二(可能是因為之前看到的分數(shù)不高,并且對劇情一無所知),開頭和結(jié)尾都非常漂亮,敘述和閃回的結(jié)合。911事件只是表層,電影傳達的那種“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感覺,以及直到最后一秒我才放手去相信他的講述,都令人動容
911之后,伊斯蘭,中東簡直就是天生的恐怖分子。不犯事兒又如何,一樣被區(qū)別對待。奮起反抗,不過是坐實了別人的歧視,你看,他果然有問題吧。。但是反抗需要多大代價,狂熱分子們那種方式不可取,所以,他在中間,孤獨。 選擇不去對抗,化解鴻溝,竟然這么難。
Mira Nair作品。開頭比較不知所云,靜下心來看,非常棒,節(jié)奏也很快,幾乎字字珠璣。很多在美異鄉(xiāng)客的心境感同身受。Kate Hudson染了栗色頭發(fā),幾乎認不出來。
三星半。離職那場戲好會拍啊,遇到同事提出問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這是編劇的功勞,緊接著男主角和會議室里開會的上級同節(jié)奏同方向的步伐,會議室外對切,這是調(diào)度和攝影,到男主角走出旋轉(zhuǎn)大門的一刻,一名女子迅速的插入,還有個手推的小動作,這是群演的妙用,一場小戲卻墊入了一場滿滿當當?shù)那榫w。拋開國籍問題,這個電影實際上還是一個都市中的孤獨問題,所以前面十分好看,到了后面反而為了做什么而做什么,但我們解決認同的方式不就是如此嗎,要去做,要表現(xiàn)給不知道誰在看著,要自證自己的內(nèi)心是確定的,這非常難,我沒有感受到最后他做到了,但不影響表現(xiàn)了他的孤獨。
男主這條線,閃回的這條線索是非常清晰的,完整記錄了遭受恐怖主義侵襲的美國又怎樣將恐怖主義傳染給個體,非美國籍阿拉伯裔人是如何被恐怖侵蝕還能保持理性的。幾位男配的筆觸不夠還是讓人物對比起來有些缺憾。
靜下心來看,很不錯。美利堅不是無堅不摧的。
要真正地體會這部片中的那種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沒有作為少數(shù)群體在異域長期定居過的人們恐怕很難做到??赐赀@部片我倒不是很在意美國人的表里不一,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我就已經(jīng)知道了。我憂慮我們國家的未來。
又名:我不是拉登。ps:還是這個譯名好,符合主題,佳片。
相比原著還是有一定的改編,主線部分仍然沒變,但電影中增加了一條支線,也就是所謂的人物動機--兩人為何在此對話。原著沒有背景,就是主角向陌生美國人講述他的經(jīng)歷,結(jié)尾“金屬的閃光”是個開放式結(jié)局,那個美國人到底是普通人還是聯(lián)邦特工就靠讀者自行想象了。電影是直接表明了兩人的對立關(guān)系,但直到戲劇性的結(jié)尾后觀眾才看清實質(zhì)。刪掉了原著中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段故事,就是主角女友所代表的病入膏肓的美國,編劇選擇了強化伊斯蘭世界與美國的對立,這個改動互有取舍,都不錯。電影我比較喜歡的是主角去智利工作改到了伊斯坦布爾,讓主角直視藍色清真寺,以此來做出放棄美國夢,不做蘇丹禁衛(wèi)軍的決定,這一改動確實比原著更具說服力。有時不是你想站哪邊,而是社會已經(jīng)把你歸到了哪一邊,信任與種族問題永遠很難和解。
是有美國夢 可是不管怎么做 也改變不了骨子里的血脈
美式觀點
認真的看了一看,很好看,比《追風箏的人》好5倍,,,如昨之廣播,中途沒查影評、沒刷豆瓣、但是,暫停2次、上廁所2次,因為吃了一盤黃豆芽、一海碗酒釀、一個3公斤的西瓜、也因此只抽了半包煙。。。
也許是這類題材的電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已經(jīng)是【逃離德黑蘭】那種節(jié)奏緊湊的美式商業(yè)驚悚類型片了,類型片的模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換成了這種渙散的節(jié)奏有點讓人不適合,畢竟導(dǎo)演也沒有想跳出類型片的桎梏,結(jié)構(gòu)或文藝或商業(yè)都有點欠火候。但這依舊是一個好題材,好故事!★★★☆
威尼斯開幕片,小說改編典范,米拉奈爾是個很棒的女導(dǎo)演,經(jīng)歷跟男主角有些相似。電影并非原教旨主義,提供另一種看待恐怖主義的視角,以一個曾躋身美國上層社會的巴基斯坦人,和他接觸的若干美國人詮釋值得玩味的模糊“陣營”取向,信任永遠無法達成,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一場暗藏殺機的對話貫穿始終。
911后穆斯林的生存環(huán)境變化和身份認同危機以及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主題很好,但手法刻意、旁白式表達顯得說教又容易出戲,使得故事無法打動人心,開場特別震撼,后面越來越弱,好在結(jié)尾開放。整體會讓人想到《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玩警察抓小偷 班霸要當警察 我就只好當小偷
我去過拉合爾,我喜歡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