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式幽默
看過的寥寥幾部法國電影中,這是唯一的一部喜劇片。電影開頭三個女兒的婚禮岳父母的表情變化讓人捧腹,到最后大家其樂融融,溫馨有愛,可以說整部片劇情無累贅,幽默點貫穿這部片,自然不做作,哈哈一笑的同時不禁愛上了法國人講笑話時的腔調(diào)還有表情。
今天還和男友感慨,今年沒出什么好片,走到電影院晃完一圈沒有發(fā)現(xiàn)想看的電影,回來便找了這部法國片,輕松愉悅中看完這部講非種族主義的片子,溫情浪漫,種族和文化的融合本身就是有火花的嘛,很美麗的法國莊園,期待我可以去法國看看。
2 ) 為什么岳父岳母真難當會這么搞笑?
為什么這部片子這么搞笑?
個人看法,不懂戲劇藝術(shù),心理學(xué)也學(xué)得半桶水。
這部片子涉及大量的種族、宗教、甚至政治問題,理論上這種話題應(yīng)該很少會是喜劇,但是我們,作為被電影所提及并強烈吐槽的種族,居然會笑到肚子痛。
為什么呢?為什么往常電影里一出現(xiàn)中國人的橋段我們總要覺得他們?nèi)枞A,這里卻看著他們開中國人的玩笑開開心心的呢?難道是因為這部片子里的中國人武功比較強、身家比較壕?
在B站看的時候,中國女婿打倒猶太女婿的時候,彈幕飄來密密的一群233333,想來,除了本身的喜劇效果之外,應(yīng)該還有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狹隘的民族自豪感?
但是,我們真的只是因為這一點喜歡這部片子嗎?
我腦補了一下,假設(shè)編劇讓他打架的時候被猶太女婿打趴下,我還會那么開心嗎?會,只要他還能繼續(xù)和其他兩個女婿斗志昂揚地吵架。
但假設(shè)中國女婿在片子里一直在討好人,依然不受尊重,回家之后哭起來。我還會那么開心嗎?不會。
為什么觸犯了那么多項禁忌的這部電影在法國票房飄紅,而查理周刊卻會被穆斯林biu~biu~biu~呢?
拙見,法國最崇尚自由與平等。這部電影里,女婿們雖然和法國人成了一家人,但仍然守著自己對自家傳統(tǒng)的保護,談到原則問題依然會齜牙咧嘴地針鋒相對,不因你JJ比我大我就自卑不罵你,不因你比我有錢我就不打你,不因你是殖民者我是被殖民者我就不討厭你,不因你是被殖民者我是殖民者為了和諧社會、為我的祖先贖罪我就要忍受你的壞脾氣。
導(dǎo)演給了每一個外來種族的鏡頭幾乎是等長的,并且不同種族之間一直在不停地交流,交流摩擦產(chǎn)生火花,但沒有任何一方會永遠保持優(yōu)勢,所以面對不同的習(xí)俗只有從不習(xí)慣到習(xí)慣,沒有因為缺少話語權(quán)而被看不起。
不平等的關(guān)系下聊種族的喜劇只有強勢者笑,平等的關(guān)系下即便撕逼打架,所有人都會笑。
為平等點贊。
3 ) 法式喜劇
說起法國喜劇,最有名應(yīng)該算是《虎口脫險》了,可今天要說的是2014 年口碑爆棚的法國喜劇《岳父岳母真難當》。
這部當年力壓眾多好萊塢大片占據(jù)法國票房榜首超過20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信奉天主教的法國舊式傳統(tǒng)資產(chǎn)階級家庭中三個女兒已分別找了阿拉伯、猶太、中國丈夫,老夫妻期盼剩下未嫁的小女兒能找一個信奉天主教的法國白人,可沒想到好不容易小女兒找了一個天主教老公,竟然是一位非裔黑人。
這部時長96分鐘,輕松搞笑的法國喜劇,沒有美式十八禁內(nèi)容,笑點通俗但不低俗下作,涉及的雖然是宗教問題、種族問題等敏感性十足的話題、矛盾,卻被很好地濃縮在了一個家庭里,并與劇情的巧妙融合,用法國人特有的婉轉(zhuǎn)逗趣的方式表達著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請跟隨美麗、浪漫的法國人一起盡情欣賞這部溫馨、搞笑的合家歡式電影吧。
4 ) 《岳父岳母真難當》:種族歧視,釣個魚就解決了?
克勞德的四女兒也要出嫁了。女兒出嫁應(yīng)該是樁開心的事,但對父親們來說總有些微妙情緒,常言道「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個中滋味只有做父親的才了解。電影中的「嫁女」經(jīng)常意有所指,最有名的是小津安二郎,「嫁女」幾乎成了其御用主題之一,上升為一種儀式感的表征,預(yù)示著原有家庭的分崩離析。但克勞德的煩惱卻不是這些,而是因為他的大女兒嫁給了阿拉伯人、二女兒嫁給了猶太人、三女兒嫁給了華人。好歹盼著小女兒能嫁給一個法國白人,怎料居然帶回來一個非洲黑人男友。
近些年,以地域、政治、文化差異為主題的輕喜劇是法國電影對抗好萊塢的中堅力量?!稓g迎來北方》、《觸不可及》、《無物申報》等影片都是用的這個模式?!对栏冈滥刚骐y當》也不例外,上映后連續(xù)14周占據(jù)法國票房榜前五,最終收獲1.7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榮膺2014年度法國票房榜的冠軍,作為本土電影殊為不易。
說起來,由法國來拍攝類似《觸不可及》與《岳父岳母真難當》這類涉及到移民和種族問題的電影是恰如其分的。歐洲,尤其是法國、比利時歷來是接受移民最頻繁的國家。遠的不說,看看去年俄羅斯世界杯上奪冠的法國國家隊名單就很清楚,二十三名球員中只有兩名是「純正」的法國人,而其余都是移民后裔。雖然移民帶給了法國在體育、勞動力等多方面的紅利,但也導(dǎo)致了文化、種族、宗教等領(lǐng)域的沖突。特別是考慮到這些年來難民問題給歐洲帶來的深刻影響,甚至還間接引發(fā)了持續(xù)至今的「黃馬甲」運動,可見這個問題不可謂不大。
不過,作為一部喜劇不可能對此作出多么嚴肅的討論,而是以一種「大事化小」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把文化、種族和宗教問題降格為家庭問題,用普世皆然的人之常情來消解其中的紛亂復(fù)雜。如此一來,白種人與有色人種的矛盾、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猶太教的矛盾都轉(zhuǎn)化為了老丈人與女婿們,以及連襟之間的爭執(zhí)和齟齬。于是,尖銳和敏感變成了搞笑和逗趣,當宗教或文化沖突都以思維方式、生活習(xí)慣、飲食習(xí)慣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時,誰還會斤斤計較呢?
因此,克勞德與三個女婿的矛盾很容易就解決了,一起聚個餐吃個飯、相互坦誠地道個歉也就沒事了。特別是這三個女婿都是移民后裔,身份都已經(jīng)是法國人,而且都對法國有歸屬感,還一起雄赳赳地唱了一回《馬賽曲》,把信奉戴高樂主義的老丈人看得心潮澎湃。之后,三個連襟還聯(lián)手堆了個雪人,分別用了猶太人的帽子、中國人的長相、伊斯蘭的大胡子來裝飾,好一個其樂融融。
真正難搞的小女兒的黑人男友,克勞德對非洲黑人向來看不慣,更何況未來的親家公對法國白人也偏見極深,看起來勢必有一場激烈的沖突??上В捌坪醢迅鞣N矛盾和笑料的梗在前半段都用盡了,到了見真章的時候反而顯得疲軟乏力,兩個親家公只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纏夾不清,甚至為了婚宴的費用推三阻四。臨了,兩人一起去釣了一次魚、喝了幾杯酒、又陰差陽錯地蹲了一次班房,居然成了好哥們。這一番轉(zhuǎn)變略嫌突兀,縱然是喜劇也有點太輕而易舉了,浪費了一個戲劇沖突集中爆發(fā)的好機會。
當然,《岳父岳母真難當》畢竟只是部喜劇,劇本上的瑕疵可以詬病,但政治上的避重就輕就不要苛責了。說實在的,別說是跨宗教、跨種族的矛盾,就算是同一個國家還有地域偏見呢,法國早先的那部《歡迎來北方》就反映了這個問題。中國也一樣,網(wǎng)上流傳甚廣的那些各省份人眼中的中國地圖便是最好的例子。某些善意的揶揄可以一笑了之,但惡意的地圖炮就很沒有必要了。要我說,文化、宗教或者種族問題幾乎是不可能消弭的。影片中黑人小伙的父親打了個不錯的比方,他說白人和黑人就像是水和油,根本不可能融合。至于世界大同,拉倒吧?,F(xiàn)實永遠不會像電影里那般美好,種族歧視不是釣個魚就能解決的。與其妄談大同,不如保持一份純真和善意。
?
5 ) 愛是尊重,尊重是教養(yǎng)
愛就是互相尊重。
真的很奇怪,明明很多人是互相愛著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但是總會忍不住對雙方的不同產(chǎn)生一種不爽的情緒,想盡辦法讓對方加入自己的陣營。好像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確的。
無論是宗教信仰,結(jié)不結(jié)婚,或者性取向,總有那么多嗡嗡嗡的聲音在指責你,“糾正”你,而往往這些人都會打著愛的名號。真可怕。
前兩天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現(xiàn)在的狀況十分滿意,大概對周圍人與自己的不同的寬容度也會很高。
非常同意。
不能說所有吧,但很大一部分人想讓別人都跟自己一樣,以此來欺騙自己,自己的處境,三觀,或者遭遇,才是“正確”的,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的現(xiàn)狀。
有點扯遠了,這明明是一部輕松幽默的喜劇,哈哈。
法國人的幽默和英美都不同,其實也并不能看懂每一個笑點。雖然老爸有那么點古板,但看得出,他其實打心眼里希望女兒們高興。甚至第一次被黑人女婿給shock到的時候,還會附和他那個不太好笑的冷笑話。
想到前陣子“我是查理”事件里的一句話,我有幽默的權(quán)利,你有不喜歡的權(quán)利,但是誰都沒有殺人的權(quán)利。
其實,無論是親人,愛人,或者是陌生人,給予尊重,是最大的教養(yǎng)。
6 ) 只是個人感情
作家亦舒移居加拿大之后寫了不少有關(guān)移民的短篇小說,其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在異國感到各種不適的女主角,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生活從容。
“最要緊的是,即使有什么不愉快,她也不懂得把事件扯到國家民族上去,頂多是愛瑪·湯默生看不起茱莉亞·林,私人的恩怨,私底下解決。
沒有包袱。”
開年看的第一部好笑的電影,法國喜劇《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原文是一句向天主的祈禱詞,影片中的法國天主教中產(chǎn)父母多次驚呼這句話,因為他們的女兒,總是選擇他們意料之外的婚姻。因此本片中文譯名《岳父岳母真難當》。
伊薩貝爾·蘇珊娜·瑪麗·韋納伊小姐,你愿意嫁給身邊這位拉希德·阿卜杜·穆罕默德·貝納薩先生嗎?——就這樣,大女兒嫁給了阿拉伯人。
奧迪勒·雨果特·瑪麗·韋納伊小姐,你愿意嫁給身邊這位大衛(wèi)·莫里斯·依沙克·貝尼舒先生嗎?——就這樣,二女兒嫁給了猶太人。
塞戈萊娜·香達爾·瑪麗·韋納伊小姐,你愿意嫁給身邊這位超·皮埃爾·保羅·凌先生嗎?——就這樣,三女兒嫁給了華人。
三次在市政廳舉行的婚禮讓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女兒洛爾身上,他們熱切希望能夠有一場由神父主持的在教堂舉行的婚禮。
看圖,你能從片頭找到多少種文化元素?
所以全片的笑點核心,就是不斷顛覆人們的刻板印象,以家庭內(nèi)部的形式進行有關(guān)民族政治宗教的調(diào)侃,不過,基本上還是挺友善的。
譬如說,父母打電話邀請女兒們參加圣誕聚會,二女婿問妻子:成龍和阿拉法特也要去嗎?
圣誕節(jié),外祖母向兩個學(xué)齡前的外孫介紹家中的飾品,這個是驢,這個是牛,而這個是小耶穌,上帝之子。抱著孩子的大女婿二女婿對視一眼,在岳母離開后開口:
——你外婆說的有點夸張了,他只是個先知。
——對,你大衛(wèi)姨父說得對。
圣誕夜,兩個異教徒女婿和一個無宗教信仰的女婿跟著各自的妻子以及岳父母一起去教堂做彌撒。大女婿討好岳母說:我們的宗教還是表親。我當即震驚于這個親戚也真敢攀??!
當然,挖苦華人的段子在片中也不少,不過我國觀眾不必太玻璃心,這片子連自己的祖國法蘭西都沒有放過。
最后片中的父母如愿以償,韋納伊家的小女兒在教堂舉行了婚禮。盡管,這仍舊不是他們最初的設(shè)想。
因為和他們同樣信仰天主教的四女婿,是個摩洛哥黑人。
不過要知道,起初難以接受這一點的并不只有白人爸爸。片中那位黑人爸爸,也就是平時習(xí)慣穿西裝的準公公,抵達法國的時候還特意穿上了非洲長袍……
更多的笑點就不劇透了。
總的來說,是一部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溫情喜劇。不過撇開種種顯而易見的全球化主題,我更愿意認為,本片真正闡釋的,是一種從幾個人到六十億都適用的“個人感情”。
個人感情,如字面意義所言需要確信這是針對“個人”的感情。因此,我相信理想的個人感情能夠讓我們剝掉種種遮蔽看到本質(zhì)所在,從而公正地衡量人與事物,并且更坦然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憎——為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鼓掌,無關(guān)他或她的年齡、職業(yè)和收入;為每一個災(zāi)難中的亡者禱告,無關(guān)他或她的信仰、籍貫和社會地位。不要因為某個人和自己不同膚色就擔心非我族類,也不要因為某個人和自己相同國籍就抱團不問是非。畢竟,其實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都明白,站隊是一件那么容易卻又那么愚蠢的事情。
拋開偏見去彼此接納包容,終將使我們獲得并肩前行的力量,正如本片那個溫馨歡快的結(jié)局。
靜下心看,絕對是一部出彩的法國獨有的生活浪漫喜劇。民族,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中的差異和沖突,通過生活化的故事和戲劇化的表達最后得以完美溶解,理解萬歲。雖然夸張,但卻值得玩味,世界早成了地球村,誤會會慢慢消失。法國獨有的浪漫幽默其實何嘗不代表了一種文化自信。
笑點太低以至于在影院里笑到失態(tài),都快下映了才跑去看,只能get到百分之80的笑點卻都笑到不行,猶太佬是個吃貨!中國小哥其實還蠻帥!非常法國,雖然移民問題深重歧視也很多,但起碼電影里還是大團圓了,不得不佩服法國電影!年度十佳候選。
看前半部以為是法式話嘮喜劇,不停的叨逼叨,看的好困,最后半小時從父親們出去釣魚開始有了喜劇情節(jié),一切就變得好玩有愛起來了?!艾旣?,你愿意和我一起再去蜜月旅行嗎?我們要去周游世界,去超的家鄉(xiāng)北京,拉希德的家鄉(xiāng)阿爾及爾,大衛(wèi)的家鄉(xiāng)特拉維夫,最后去夏爾的家鄉(xiāng)阿比讓…新人萬歲!”
哈哈哈超搞笑,即使笑點沒全部get到已經(jīng)很搞笑了。
14年票房冠軍,還是挺樂的。查理周刊事件之后看起來別有意味,移民問題和相互溝通如果真的像電影里那么可以輕松大團圓的話,那就天下太平了。其實片子還是把矛盾重點放在了相對不那么敏感的黑人問題上,多少還是為了減小點風險吧。三星半。
讓人笑掉大牙的法國喜劇,移民、種族、宗教笑料真心贊(不過首先要知道這部分知識,否則臺詞中很多G點get不到,覺得不好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每個角色都生動有趣,典型“瞧這一家子”式歡樂逗比秀,劇情俗套但笑出眼淚,這樣的片子適合推薦給小伙伴
中文片名可以改成:瞧這一家子
種族,宗教,共產(chǎn)主義。。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笑料都聚齊了,,哪有不好笑之理。。。?!
C,同樣是最主流商業(yè)片,法國人開玩笑尺度不僅政治不正確,甚至刻薄一針見血。
微博上看到推薦的,很溫馨的一部電影吧,可是不搞笑啊,大家的笑點在哪里?
一對外省天主教徒老夫婦有四個女兒,分別嫁給猶太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和黑人~老夫婦視角出發(fā),超好笑。法國人把種族主義掰開揉碎了當笑料,這點很厲害。
周圍的法國人笑得簡直停不下來,可我覺得我還是有幾處哏沒有GET到。而且開頭拿中國人說事簡直煩死,基本可以代表大部分法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大團圓結(jié)局也只能存在電影里了,現(xiàn)實中的法國人種族歧視簡直根深蒂固,認識再多優(yōu)秀的中國人也不會改變對中國的看法。最后吐槽一下為什么中文片名譯得這么囧
最喜歡這種合家歡的喜劇??!里面的中國人長得其時更像韓國人,但是很酷,有錢又會功夫,不知道為啥照顧長輩和準時這種美德總被嘲諷...
哈哈哈新年第一片,很「法國」,拿種族主義做電影也算是高精度的外科手術(shù)了吧,據(jù)說是2014年法國最賣座電影,所以差不多是法國人的泰囧吧……
這部真是照著文化研究指南拍得不是么……除了嘲笑種族(之間互相的)偏見和(中產(chǎn)階級的)政治正確(四套層笑話寫得真棒),最好的一點當然是后殖民邏輯:殖民地國家內(nèi)化了宗主國的邏輯(兩位父親的交鋒)。最后普世主義的家庭和解根本不意外。不過,放在查理周刊這個背景下看別有一番風味。
哈哈,奇葩的標簽:我最喜歡charle的爸爸,簡直太逗比了!—— 影片超乎我預(yù)期的好笑,角色搭配和塑造挺成功,三女兒的“抑郁畫作”放在片子引發(fā)的笑梗把我逗到不行,非裔黑人的出現(xiàn)也是喜感十足,……,不過感覺后半程的人物眾多,敘事稍微有些混亂,最后的高潮也沒撐起來,……,總體感覺挺不錯的。
看了好幾遍這部劇。對于法劇如果不是因為學(xué)習(xí)法語我根本不會去看。這部劇感觸還是很深的。這是一個世界融合的必然趨勢。其實我希望消除種族歧視。盡管我知道這條路慢且長。
自由平等博愛,法國人提出這樣的普世價值,幾百年引領(lǐng)人類文明。里面很多的橋段雖然是喜劇,其實大約可以看到法國人骨子里大概還是有些排斥的(種族或許不會,但是宗教和信仰絕對很排斥)。結(jié)合上禮拜的法國查理周刊槍擊事件,其實本片現(xiàn)在看來令人深省。7.7
要有老五嫁印度人就更好笑了,時不時穿插全家跳起了印度舞(非洲女婿說老五嫁羅姆人,蛇精病腦洞略同?。q太女婿會krav maga竟打不過中國女婿(法國片總找越南人演中國人);一起唱馬賽曲(阿拉伯女婿領(lǐng)唱是因為齊達內(nèi)嘛);Coupé-Décalé真是好梗;神父太基;法國有六十萬猶太人&五百萬阿人
目測大概是今年法國年度票房冠軍了。。影院從頭笑到尾,旁邊一大媽都背過氣去了。。。堂而皇之的把種族歧視的梗放上大屏幕:中國人從不遲到,愛花錢愛購物,功夫達人,中餐館衛(wèi)生狀況差,怕得罪人總是道歉,甜品永遠是糖水荔枝,從不微笑不知道在想什么。。。最后大團圓的結(jié)局大概也只有電影里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