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John Baxter(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 飾)與其妻子Laura(朱莉·克里斯蒂 Julie Christie 飾)育有一男一女。有一天,女兒莫名其妙地溺水身亡。Laura沉浸在悲痛中。John因為工作原因,帶著Laura來到威尼斯,進行一個教堂的修繕工作。在那里,Laura認識了兩個老婦人,里面有一個盲人,據說能通靈,能看見Baxter夫婦的女兒。Laura暈了過去,醒來之后卻擺脫了女兒死亡的陰影。通靈的老婦人告訴Laura,如果John繼續(xù)留在威尼斯的話,會有危險。Laura勸John趕緊離開,John卻不相信所謂通靈,繼續(xù)留在威尼斯進行工作。果不其然,John在工作中發(fā)生了意外,而他們在英國讀書的兒子病倒了。Laura急忙搭飛機回國,而John卻在威尼斯發(fā)現Laura跟那兩個老婦人在一起。發(fā)生在威尼斯的這個故事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本片在Time Out 2011“史上最佳100部英國電影”中排名第一。
#PCC# #Horroctober - a month of thrills, chills and blood spills#
故事上影片的心理驚悚感還是蠻強的,而且最后的結尾也挺反傳統(tǒng)的,整個故事結構還是蠻喜歡的,主要是視聽對于影片敘事的沖擊力太強了。
視覺上,構圖,光影,色彩,鏡頭和剪輯都極大程度的幫助敘事在時空上做出了超越。鏡頭上,多使用手持,大幅度的抖動幫助觀眾構建角色心理,幾場手持POV鏡頭讓影片的驚悚感又有提升,開始的幾次柔焦的使用算是幫助影片在女主身上制造了一種懸疑感,印象尤其深的就是那場女主半邊兒臉的柔焦鏡頭,說不出的詭異。跟鏡頭可以讓男主在凝視下被弱化,時不時還有冷酷的固定鏡頭出現。色彩,那鮮艷的紅實在太突出了,片中的紅色是從開場就做了鋪墊的,大量的畫面也通過紅色進行剪輯,弱化快剪下的不適感。構圖有幾場鏡子的戲不光擴展了空間,也是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構建。
聽覺上,配樂是一大亮點,小提琴的幫助太大了,感覺很多影片都有使用小提琴做配樂拉升驚悚感。
不喜歡的點在于開場就以女兒作為“祭品”,但隨之到來的平靜感太不符合常理,也導致對角色理解有很強的割裂感,再者就是后半段大量使用的柔焦,覺得敘事講清楚了,柔焦就顯得刻意了。
前年的秋季讀了Daphne Du Maurier(也是《蝴蝶夢》的作者)的原版短篇小說“Don't Look Now",驚嘆于故事架構的完美,若隱若現的情節(jié),以及結尾處教科書般的弗洛伊德式“被壓抑的復返”(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還記得那天晚上是大選出結果的時候,我和大家一起坐在燈火通明的圖書館,放眼望去一個個電腦屏幕上都是五十州的選票統(tǒng)計圖。讀完這個故事,大選也宣布了結果,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十一月濕冷的天氣和校園里沮喪的氛圍似乎格外應景。
當時上的這節(jié)課叫做Lesbian Immortal,為主討論的是queer temporality。盡管當時閱讀的很多材料中已經有在表現這個元素,我到上完這節(jié)課才算真正把握了這個概念:借用queer一詞本身的雙關性(語義上的“奇怪”和性向/性別表達上的“非正?!保琿ueer temporality(奇怪的時間性)指的是在藝術作品表達中酷兒主角(queer subjects)常常遭遇的非正常時間處理(queer time)??v觀歷史,同性文學本來就少之又少,很多時候酷兒角色并不能光明正大地以酷兒身份出現在故事中,而是隱退為一種若隱若現的酷兒性(queerness)——其中一種表達方式就是被扭曲化的時間。拿"Don't Look Now"來說,全篇并沒有任何表明“性異?!钡慕巧褐鹘荍ohn和Laura就是一對夫妻。如果說暗示為酷兒的人物,大約可以算上兩位老姐妹:原著小說中兩姐妹是雙胞胎,雖然不是同性戀但以doppleg?nger(重復/兩重性)的形象出現,以double為符號象征著酷兒性;電影中兩人只是自稱姐妹,而沒有選擇雙胞胎演員,實際上增加了兩人的關系是同性伴侶的暗示。其中有一個場景,盲人姊妹在進入trance時的神態(tài)、動作、聲音都不得不說有些sexual,再聯系到當John報警說妻子和兩位老姐妹在一起時,警察問他“你究竟是在怕什么呢?” 這一幕,更加可疑了。
除此之外,從情節(jié)上來說,電影后半部分是由John在船上看見妻子和兩位老姐妹發(fā)展開來的,而到了結尾觀眾們意識到John其實是看見了未來——并且是自己死亡的未來。正如盲人姊妹所說的,其實John自己也有預見力,盡管他自己不知道,并且把未來的時態(tài)誤認為現在,也因此才引發(fā)了一系列往返警察局的風波,也間接導致了他最后的死亡。這樣一來,時間和因果關系串成了一個圈,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這節(jié)課的期末紙我寫了Don't Look Now,找資料時發(fā)現分析原著小說的論文屈指可數,反而很多寫的是Nicolas Roeg 1973年的電影改編。這位Nicholas Roeg還導了大衛(wèi)·鮑伊主演的《天外來客》(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一部我印象很差的電影,于是一直沒有去看這部Don't Look Now,直到前陣子聽影評人Mark Kermode說這是他認為非?!巴昝馈钡碾娪???赐觌娪案木?,我的主觀感受是導演確實把“改編”做到了極致,完完全全利用到了電影形式方方面面的表達能力:視覺,音效,剪輯?!案木帯睆膩矶疾皇顷P于忠實原著,沒有必要以此為標準去衡量電影的優(yōu)劣;更加有趣的解讀是以原著為跳板,看電影如何在已有元素上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甘聦嵣希员酒谟霸u屆的地位(2011年Time Out London將其評為“100部最佳英國電影”第一名),恐怕沒有多少人會從“和原著對比”的角度切入?!?/p>
電影版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充分利用了電影這個形式的表現力,把小說中似曾相識(deja vu)的氛圍做得淋漓盡致。似曾相識的主題在原著中表現在:John看到身影像自己女兒的小女孩,夫妻倆在各處不停地偶遇兩姐妹,在威尼斯不停地迷路和鬼打墻——要么是走了很多路又回到原點,要么是走不同的路線卻從另一個方向來到同一條走過的小巷。而到電影里,似曾相識變成了無處不在。這要從開場的橋段說起——現在不上學,就不費勁搞一段sequence analysis了,但總的來說這一幕對整部電影的理解起了奠定的作用,因為其中有不少之后可以與之呼應的元素和動機(motif):
1)水的元素,從中引申出血、紅色、雨衣,和倒影。小說中并沒有這一段,也沒有解釋女兒是怎么死的;電影增加了淹死的情節(jié),不僅介紹了水的動機,還暗示了John的預知能力——水潑相片,女兒穿著紅色雨衣的背影流出了血一般的液體,而John也因為這不詳的征兆奔向了女兒,盡管已經太晚。除了穿著紅色雨衣的女兒,和后來穿著同款紅色雨衣的殺人犯女矮人,更有趣的還有Laura穿的紅色長靴和盲人姊妹的綠色雨衣,看起來材質都和紅色雨衣非常相像——也是一種視覺重現(visual repetition)。 2)音樂的元素:一段仿佛初識譜的孩子彈的鋼琴曲,原聲音軌中叫“John's Theme”,之后分別又出現了三次。這也是電影原聲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個手法:作曲動機(leimotif)是一小段和某個特定主題或者人物聯系起來的音樂,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幾個略有不同的版本,比如大/小調變換、節(jié)奏調整、樂器編排等等。 3)教堂的元素。電影中不時有強調基督教的元素:John在威尼斯并不是度假,而是作為工程師/建筑師翻修教堂,并和那位神職人員打交道;Christine照片的背景設在教堂里,血蔓延開來的畫面和電影最后John自己死亡的一幕相呼應。
伴隨似曾相識(deja vu)的是一種強烈的不安感(uncanny)。之前分析過太多次弗洛伊德的uncanny/unheimlich理論,這里不多說;一般著手點是uncanny和queer常有的聯系,和潛意識中強迫性重復(compulsive repetitions)帶來的uncanny。小說中沒有任何對Christine的描寫,她始終是以不在(absence)的身份存在的,而John把女矮人認成女兒是他潛意識的主觀投射(projection)。作為一個從John主觀立場講述的故事,可以說Christine的死其實是被深埋并且被壓迫的記憶,而結尾處的殺人女矮人則是“被壓迫的回歸”(return of the repressed)的魔鬼式化身。而電影中,這種對應性和二重性(雙胞胎姐妹,女兒/殺人犯)演化為了一種反復出現的多重性,持續(xù)的再看見和再遇見/預見,利用的是例如倒影、照片這樣的意象/物件。
這部影片在2011年《Time Out》倫敦版做的“史上最佳100部英國電影”的評選中排在了第一位,超過了《第三個人》,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影迷的注意。另外那段據說是打真軍的床戲也是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說實話影片除了剪輯外,值得稱道的東西并不多。“血光鬼影奪命刀”這個譯名太武俠了吧。
#CC#改編自達芙妮?杜穆里哀小說。威尼斯的映象似乎在影史上常以一個回歸的旅行者或以一個殘夢的形式開始,再以死亡告終。這部影片同樣涉及水的致命預兆,就像開場鏡頭里(主角)建築師翻閱的書《在脆弱的空間幾何之上》,他在威尼斯主持修復一座老教堂時,穿插進身著紅色塑膠雨衣的女兒在雨中池塘里溺死的分段鏡頭。死亡伴隨嗡嗡聲和教堂里敲響的鐘聲,影像讓觀眾經歷的時間變成雙重性,而後是建筑師與妻子在迷宮般的水城里穿梭,遭遇mumbo jumbo的劇情也延續(xù)了迷惑觀眾的作用,如同布羅茨基寫的“一個已經不再被看見的城市引發(fā)了一個自我遺忘的時間”。此外,玻璃的象征也不斷地在鏡頭里出現:鏡子、酒杯、瓶子、玻璃窗、玻璃櫥窗等以及謀殺場景中教堂門上破碎的玻璃。馬賽克圖景似的映射出一種幻象、分離以及顧影自憐的情緒。
漫長而無聊,老套而糟糕的剪輯。更嚴重的是更加無聊的劇情。文藝驚悚片不是這樣拍的,編導君。
【B】從姐弟荒原歷險記到威尼斯疑魂,被羅伊格的極富表現性的剪輯征服了,豆瓣只有七分實在太低了?。。兄鹘撬氖旰笱萘损囸I游戲里的大反派)
看完一臉懵逼……什么破玩意。故事講的亂七八糟,結尾更是莫名其妙,就這破片能在Time Out 2011“史上最佳100部英國電影”中排名第一?誰能給我解釋一下。
剪輯極為出色。
開頭很詩意 很多評論說此片劇情不是重點 同意 因為確實空鏡很出彩 剪輯也是在剪輯一種冥冥之中 預示著結局的生活線索鋪滿全場 這非常電影化 但是遺憾也是導演沒有完全放棄劇情 依然帶著完成敘事的任務 所以有些鏡頭就顯得多余 反而有點厚此薄彼 如果堅持開頭的詩意 包括sex的平行剪輯 可能這片就更電影化了
劇情可以說是沒有,但這不是重點,四星推薦完全是因為魅惑的剪輯和——那!段!床!戲!天,漂亮端莊、英倫玫瑰、萬人迷、當時還是沃倫比蒂女友的朱莉克里斯蒂,竟然如此勁爆。。簡直目瞪口呆。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這都夠大膽了。而且坊間盛傳,她和唐納德薩瑟蘭竟是【真做】。。。
以為女兒陰魂不散,實際是女兒的魂魄借助靈媒在幫助自己。果然在修復古跡的時候沖撞了惡靈,才有了最后一幕紅衣小女孩惡魔轉身的鏡頭。威尼斯水下的另一面,陰冷管道里半死不活的老鼠,旅游勝地的恐怖對撞,顛覆你原來認知的美好世界??植榔绲匚粺o可撼動直逼《羅斯瑪麗的嬰兒》
狗屎雜種片 混了很多無意義的噱頭 為觀眾設置了大量謎團象征最后的結尾卻與之毫不相關 至于剪輯畫面什么的更是狗屎 威尼斯的黑暗霧氣表現得一般 一大堆重復多遍的鏡頭來回閃煩不煩 那個盲女人叫的那叫一個難受 NicolasRoeg也就這點才華了
以電影語言及敘事結構呈現模糊朦朧的意識狀態(tài)。追尋不可追尋之物的必然悲?。t衣女孩水中倒影的意象)。原來,繚繞水都的河是冥河,橋的另端是死亡…
拍的很藝術,尤其是鏡頭轉場用的技法比較多。但劇情邏輯上有點“太藝術”了,很難說清這電影到底講的什么事兒。個人不太喜歡此類電影
從喪女之痛解脫出來的竟然是妻子!之所以用了“竟然”,是因為習慣思維中女性往往更容易多愁善感,而這次反而是從事神學相關工作本身更具靈異體質的丈夫巴克斯特,拒絕像妻子那樣敞開心扉接納神秘靈媒,斥之以精神錯亂胡言亂語的兩個老女人,即使工作登高遇險差點墜亡仍沒把兇兆放在心上,可自身的靈異體質仍然活躍,相互抵觸碰撞產生出了嚴重違背現實的認知幻覺,從誤以為妻子沒離開威尼斯,到過河穿巷緊追紅衣小矮人……導演羅伊格似乎在通過這一首尾呼應的悲劇故事告誡世人,神秘主義傳統(tǒng)對于平復精神創(chuàng)傷的益處以及七零年代知識分子信仰缺失不知敬畏的危害。(關于那場著名的床戲剪接:www.douban.com/note/560608042/)
1.紅雨衣,幻燈片與鏡水倒影。2."瀕臨危險的威尼斯",深秋空曠冷寂的威尼斯。3.通靈預感及契合的交叉剪輯:溺水與救人,激情造愛與穿衣出行。4.宿命感濃烈的臨終蒙太奇,閃回和閃前混剪。5.響度匹配轉場:尖叫&電鉆。6.以先知盲女跟妹妹的詭異微笑、廁所多重鏡像、教堂事故等插曲營造氛圍。(9.5/10)
因為這部電影據說紅雨衣滯銷了好多年
剪輯藝術。不到最后那一刀的揮舞,你根本不懂前面那些溫吞而凌亂的線索都是些什么玩意兒。缺點是人物性格不明,節(jié)奏也稍有不穩(wěn),但激情戲后脈絡就開始基本走穩(wěn),所以觀者前40分鐘需要耐住性子。
30分鐘后就沒油了。過于粗疏的精神分析。紅衣女孩是糅合了亂倫恐懼的夢魘,所以擔心她去殺妻子,但這些敘事的形成都太概念化了。最后那個“預視”的反轉,也有點瑣碎。
除了精彩的結尾之外,剪輯實在令人難忘,始終陰沉沉的威尼斯也確實做到了氣氛,
1.整部電影都彌漫著一股濃濃的神經質;2.脫衣做愛和穿衣出行的交叉剪輯令人印象深刻,日久彌新;3.最后的刀光血影和游船送終也是讓我驚喜片刻。
介于拍屎了的神片和拍神了的屎片之間,好像這一直是Roeg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