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fā)生在十九世紀末北歐,混亂的局勢衰頹的經(jīng)濟令人民們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境地。農(nóng)民拉斯卡森(馬克斯·馮·西多 Max von Sydow 飾)帶著兒子佩爾(貝利·赫維內(nèi)加拉德 Pelle Hvenegaard 飾)來到丹麥,希望能夠在這里依靠自己的雙手掙得更體面的生活。
然而,現(xiàn)實卻遠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父子兩人好不容易在農(nóng)莊里找到了一份清理馬廄的工作,無處可去的兩人只能和馬只一起睡在茅草堆上,白日里還要受到雇主的責難和剝削,生活苦不堪言。長工埃里克(比約恩·格拉納特 Bj?rn Granath 飾)積極的領導工人們同壓迫他們的管家作斗爭,埃里克的自由精神深深鼓舞了佩爾,使他決定離開莊園,開拓新的天地。
鏡頭記錄的北歐雪景太美麗,但白雪之下卻是遇難的尸骨,僵滯的理想,舉起鐮刀反抗卻意外被石頭砸成癡呆的艾瑞克竟仍只會聽從工場主,悠揚的手風琴演奏的再也不是快樂的歌,而是渴望鑿開生活困苦的一把小刀。佩利很認真地對艾瑞克說:爸爸說,春天就要來了,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出去征服世界??僧敵鮼淼竭@個島上時不也這么想嗎?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目光來看世界的瘡口,在血水和哭喊中,我的想象無所適從。但不管怎么樣,一定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十八歲出門遠行》和《飛躍瘋?cè)嗽骸方o我迎頭痛擊,但是,還是要?。?/p>
今天來回看上世紀的丹麥電影——1988年的《征服者佩爾》。(電影海報美學確實有80年代的美學,興許過時但喜歡宏大時代下的悲情小人物的話,這個電影很適合,制作世界頂尖)
聽上去似乎遙遠但也距今僅三四十年時間,丹麥電影維持和締造了電影專業(yè)繞不開的兩種電影制作流派和美學:80年代比利·奧古斯特打造的“昂貴”平民史詩和90年代拉斯·馮·特里爾領銜的“廉價”dogma 95。
先看1988年的這部《征服者佩爾》,1988年戛納金棕櫚獎獲得者、1989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電影院校學生必看清單里的電影作品。
故事設置在19世紀末期來丹麥農(nóng)場求活路的瑞典勞工父子,老“廉頗”和嫩“子龍”的搭配,經(jīng)由農(nóng)場種族階級分明的勞作、生活帶來的困難、希望、壓抑和溫暖,父子二人角色譜寫了一出不朽的、人的時代悲劇。
可以說如果沒有比利·奧古斯特的宏大丹麥電影美學,就不會有Lars Von Trier的dogma95。沒有奠定基礎的古典宏大何來基礎之上的反叛創(chuàng)新?
我不認同出身決定論。我認為無論你出身自地球的哪個角落,無論你出身在哪個國家,無論你出身在某個窮鄉(xiāng)僻壤還是哪個黃昏城鎮(zhèn),anway,都不重要,這些出身的地方都不是牽絆你的思想負擔,在你的思想里,只需要相信一點: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你的家。
我和不少身邊的朋友說過這一點,無一例外的,他們也都接受了我的觀點。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兩個朋友在外打工數(shù)年,準備回到老家那個小縣城買房成家,聽了我的觀點后,毅然放棄了原來那個回鄉(xiāng)置業(yè)的想法,而是選擇在打工的大城市的周邊買房安家。他們何嘗不是在渴望一個更加自由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家!這是大多數(shù)小人物唯一能抵達的地方。但更多國內(nèi)的權貴階層,也已經(jīng)用給他們家人的那一張張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綠卡在證明著這個不變的真理。
電影一開始,佩爾和老父親出現(xiàn)在了茫茫大海的船上。后來知道了他們是從瑞典而來,幾年前佩爾的母親因病去世了,于是現(xiàn)在他們出現(xiàn)在了離開瑞典的船上,對他們而言,只有往南走,去尋找另一個家。雖然影片沒有更多地交代這個背景,但很容易理解,他們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才會離開原來的家。
當他們來到了丹麥的某個農(nóng)莊后,生活并沒有成為他們渴望的樣子,那里充滿著封閉愚昧和專制,反抗的人一個個倒下。老父親也從登岸后的滿懷希望,到最后絕望地再也不敢向前。但佩爾自從在艾瑞克的口中得知了自由的美國后,渴望自由的種子已經(jīng)種下,并在最后毅然踏上走向美國的未知旅程。
美國是自由的象征。因為第一批從英國逃到北美的就是逃避迫害尋找自由的新教徒,他們最終成功在那片廣闊的新大陸上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建立起了一個新的國家,他們何嘗不都是佩爾呢。向每一個像佩爾一樣追求自由的勇者致敬!
期允的那片樂土,蒙上了無法揮去的塵;儘管在泥濘中的拼命掙扎,命運仍然會在最後擺我們一道;溫暖的被窩,相依的伴侶是僅剩的奢求;衰老的身體,逝去的雄心,消磨了對人生的期望;很抱歉我無法陪你到世界的盡頭....
其實我挺喜歡這劇本的,視角討好,父子兩人也足夠出色到能撐得起這個角度。但整片實在過平過悶,所有主線副線散亂的并無確切精巧結(jié)構(gòu)支撐的細節(jié)情感內(nèi)蘊都以一種竭力不張揚的方式抒發(fā),看得郁結(jié)又不耐。傳說中的四部金棕櫚和奧斯卡外語雙冠之一。
奧古斯特讓我明白,所謂史詩,不一定需要宏大的場面,壯闊的背景,復雜的人物關系,這些都不是必須的,唯一需要的是寬闊的視野。同時獲得金棕櫚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可謂當之無愧。
長工艾瑞克,當他圣誕之夜拉起手風琴時,愉悅凝聚了工友,孤立羞臊了管家;當他光天化日舉起五谷托天叉,率眾追至院內(nèi)準備給管家一個終極了斷時,驚到了馬,撩起了桿,桿頭系著一塊撬水桶用的大石塊……顯然作者不主張以暴力革命解決階級壓迫,但又不愿因此而主觀強阻勞工維權抗爭的正當訴求,于是十分罕見地祭起一件通常只用在負面人物“頭上”的敘事法寶:詩意正義。此處很難稱得上“正義”,但的確夠“詩意”。而之后莊園主被閹,則可視作一種平衡:人存于世,無論貴賤,“過分”必遭遏制。
#電影節(jié)觀影#一個個人的史詩,一部氣勢如虹的風情錄。導演對影片節(jié)奏很有駕馭能力,2個半小時的電影要拍成這樣是很是不易。更值得稱道的是演員,年紀小小的正太pelle簡直非常有戲(不過貌似長大后就殘了)其他演員也很棒!值得再看
影19115:描述了窮苦,但遠沒有《人鼠之間》深刻。各中命運還算中規(guī)中矩,扼殺的愛情,父親老了,不過是想躺在床上喝咖啡,不過最后希望還是破滅。唯一反抗基因被導演的隱忍給了一個出路,就是讓你瘋讓你傻。主子的壓迫沒多體現(xiàn),女主本來就喜歡佩爾,等她被迫爆發(fā)之后提拔佩爾是遲早的。最后佩爾離開,也是一個未知!
影片通過一個兒童的視角,大量描寫了瑞典移民在丹麥的生活,并揭示了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而隱藏在背后的是19世紀末,嚴重的階級對立問題。電影結(jié)尾父子兩人,一去一留,象征了時局變幻,新舊交替的世界格局。佩爾面朝大海,奔向遠方的鏡頭是新一代渴望闖蕩世界,征服世界的終極理想。
父親背著臉,遮掩在暗影里輕聲啜泣,他的身上落著幾只蒼蠅,懶懶地爬動,光是黃而冷的,心是老而疲的,他再也沒有勇氣去征服這個冰冷的世界了,他的心都冷了。你呢?
1989第61屆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缺乏鮮明的層次 有些段落倒是不錯 甚至觸目驚心地留下深刻影響 結(jié)尾大景牛B 人物塑造還行 全片應該是接近《木屐樹》的水平 不過配不上奧外+金棕櫚的待遇 看得很漫不經(jīng)心 話說北歐的風格 幾乎就和法國一起 成為歐洲我最不待見的兩個區(qū)域啊
@資料館 4.10 電影開始放映時,前排一位觀眾就拿出手機屏攝,過一會兒,后排突然有人用紅色激光射向那位觀眾的手機屏幕……看到這場景,心里小小地感動一下?!?窮人有窮的困苦與快樂,富人有富的幸福與煩惱,要懂得苦中作樂、知足常樂,也要懂得人心叵測、保護自己,也希望能有人生理想、為之拼搏……
長而不乏味 美中不足看的是英配
近年關,午夜催淚彈。改編自同名小說,配以神構(gòu)圖攝影+精確配樂,節(jié)奏展開得同文字樣不疾不徐,欣賞副線雖寥寥卻遒勁的勾勒,主線略軟。本可拍成一部少年史詩,視點還是略尷尬停在了半空。ps.1988年戛納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雙料。
原以為佩爾會長大,可在150多分鐘的時間里他只經(jīng)歷了兩個冬春。他到底征服了什么?冷酷的現(xiàn)實沒有磨滅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樣的堅持體現(xiàn)在一個孩子身上顯得尤為可貴、震撼。人的成長,有的時候無關年齡!故事分分鐘直抵心靈,表演、配樂、攝影都極為出色。
Bille August最深沉的一部兒童電影,可憐的北歐農(nóng)奴背景下卑微卻偉大的父愛
片子拍得很真誠,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演繹出豐富的一處世界,影片意味厚重,像這樣的題材的類似的片子不知道現(xiàn)在還能否拍的出來,就像老版的三國,紅樓和新版的對比,總是少了一點什么,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拍來拍去還是拍那些東西,能有人拍出這樣不虛妄又深沉的東西嗎,期待ing
【A-】節(jié)奏緩慢但極其優(yōu)雅,自然光風景攝影美哭。以一段男孩的成長史,見證北歐貧農(nóng)的生活,既私人又宏大,比利是旁觀者,也是局內(nèi)人。
再見之日,我們或許就有一個家了。(英語配音挺沒勁,為什么馮敘多爺爺名字有框框)
完美的電影,看到后半段一直鼻子發(fā)酸。相比小主角佩萊,更豐滿動人的形象是馮西多演的年邁父親(難怪說這是他自己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部),他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爸爸,甚至無法給孩子安全和溫飽,連最終一起上路都做不到,但這殘酷的世界里,“走出去”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奢侈。#修復版
每每被平淡無奇的劇情乏味到的時候,總會在下一秒著迷于一幕幕幽美的畫面,如此攝影實在是我的菜?!韭?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丹麥影史十五佳NO.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