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和導演一起看《黑駿馬》
學校這幾天在組織謝飛導演的電影放映會,同時邀請他在放映結(jié)束后做個簡短的交流。今晚放的是《黑駿馬》,蒙語原聲配中英字幕,法譯名《Conte Mongole》其實不算傳神,會后跟導演交流后才知道鋼嘎哈啦(Ganggang Hara)在蒙語中表示漂亮的黑色,電影和小說里被作為收養(yǎng)的小馬名,更是電影中那首歌的名字。
“ 歌曲對整部電影而言都很重要,因為全片都在講述一個關于追尋的故事,而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尋找。當白音寶力格(Baiyinbulag)找到索米亞(Somiya)時才發(fā)現(xiàn)她已不是記憶里的索米亞?!?——謝飛
故事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青梅竹馬,一朝分離,君歸之日,白璧微瑕。年少時氣盛,不愿接納一個懷著別人孩子的愛人,于是遠走他鄉(xiāng),雙鬢染白時再次相見,釋然了卻無法釋懷。
我喜歡他們說蒙語的聲音,無論是唱歌還是臺詞都有種酣暢淋漓的直接感,而且因為聽不懂,有些畫面和情節(jié)當中理解不了的地方似乎就能被神秘感蓋過。比如奶奶說“至少索米亞能生孩子是件好事(雖然孩子不是你的)”,她從來沒有將一個活著的生命扔在過草原上,還有白音寶力格再尋索米亞一拉開簾子床上躺了四個孩子。我說從片子中感受到一種母性,不知道是因為他們長養(yǎng)在自然之中,或純粹因為人口少對生命更充滿熱愛,影片中兩位女性角色都讓我想起土地的意象,沉穩(wěn)厚實,滋養(yǎng)萬物。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對孩子無條件地喜愛,而這些似是天性又仿佛會遺傳,看進其其格(Qiqig)的眼睛,從這個十幾歲亭亭的少女身上也能找到這樣無聲卻巨大的力量。
小說中索米亞不能生育的原因是做了絕育手術,而電影里改為最后一個孩子的難產(chǎn)導致日后再也不能有孩子。難以言明哪一種處理更仁慈一些,索米亞是如此渴望一個又一個需要她喂養(yǎng)的新生兒出現(xiàn),甚至在分別時要鋼嘎哈啦日后有了孩子也交由她帶大,因為“少了喝她奶的孩子便無法存活”。叫我再一次想起貧瘠的土地和金色的麥田。
我現(xiàn)在非常想知道女性身體內(nèi)的母性到底有多少大的能量?還有西方人眼中是否看懂這樣質(zhì)樸卻真摯得叫人心發(fā)燙的母親角色?從放映后并沒有一個人提及相關問題,我猜測東西方觀眾對影片的解讀角度不太一樣吧。被提到的問題有男女平等(從影片中“女孩子想繼續(xù)上學更難”這句臺詞說起),藏傳佛教和喇嘛佛教、影片取景有無特殊意義、內(nèi)蒙外蒙和俄羅斯蒙古人的不同、少數(shù)民族政策等等。
記一些問答中留下印象比較深比較有趣的點:
主題曲的女聲是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用蒙語唱的,嗓音之清亮讓騰格爾乍聽之下不禁嘆服。
《湘女蕭蕭》選了20多歲的娜仁花,這部《黑駿馬》是十多年后的她,在英國進修課程后的她。
片中不少景色取自外蒙,演老奶奶的那位老人還曾問過“需要演一個外蒙的老祖母還是內(nèi)蒙的老祖母”,因為受俄羅斯影響較深,在內(nèi)蒙人還睡在蒙古包內(nèi)地上的毯子上時,外蒙人已經(jīng)有俄式鋼絲床了。
光線對影片很重要,草原上的光照中午一段時間太強,為了拍最后一幕騰格爾在陽光中金色的剪影,團隊早上四點天不亮就做好準備,只為了捕捉那一瞬間的光影。
其實個人原因,我被戳淚點的是奶奶在雪地中喃喃要找回孩子和小馬駒到黑駿馬最后與奶奶一同死去那一段。因為太真實了,一個老人被風吹亂的銀絲,滿臉的皺紋,彌留之際的神志也不甚清醒,卻還心心念念著兒孫,眼中的慈愛。我只要想起三年前接到的那通越洋電話,和跟著奶奶一同下葬的那只狗,淚水就無法止住。
一部拍過后二十幾年依舊把人看哭的影片,很高興今晚沒有錯過它。
2 ) 那草原上的歌
第一次讀張承志的《黑駿馬》是在13年前,從一本文學刊物上看到這個讓人落淚的故事,雖然當時年齡還小,卻已經(jīng)記住了這個叫剛嘎-哈啦的蒙古民歌。
第二次看到《黑駿馬》是在5年后一個午夜,一個人悄悄對著電視機悄無聲息的落淚。
沒想到,這許多年后,我又想起了它,一個人在夜里再次感受一次這無邊的悔恨。
人在成長,所以每次看見天空都有所不同。雖然不曾生活在草原,可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超過地域和時間的界限。我為《黑駿馬》而哭,是哭那時光流逝的留下無邊悔恨,草原上的愛情只余裊裊余音。
關于本片,我不想寫影評。當你太喜歡它,你會沉醉其中,你的人生投影在其中。我醉了。
影片插曲《蒙古人》試聽
原文見我的blog:
http://www.tianya8.net/2005/12/blog-post_08.html 3 ) 生命的熱愛,情感的糾結(jié)
先看的原作,當時讀到文章最后索米亞對白音寶力格喊道:“如果,如果你將來有了孩子,而且......她又不嫌棄的話,就把那孩子送來吧...,把孩子送到我這里來!懂么?我養(yǎng)大了再還給你們!"時,不由得熱淚盈眶····
今天抱著懷舊的心情重溫了電影版的《黑駿馬》,雖說一直在克制著自己,但又幾度流淚了。感動我的不僅僅是索米亞與白音寶力格之間令人揪心的愛,還有著奶奶與索米亞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不幸得小其其格對親生父親的盼望。
黑駿馬,也許象征著索米亞與奶奶心中的白音寶力格,而它在石像河邊倒下了。逝去的不僅僅是鋼嘎哈拉,還有在石像河邊走了幾圈都不肯掉下去的奶奶的尸體(她還在等著白音寶力格吧!),留下孤單的索米亞,而索米亞的精神支柱僅是懷抱中的小其其格,那是鮮活的生命?。∷髅讈喓瓦_瓦倉一起走了,再也沒回過自家的營盤,同時白音寶力格像黑駿馬一般從索米亞的生命中消失了。
白音寶力格最終還是忍不住對索米亞與奶奶的想念,騎著駿馬跨越石像河來找索米亞了,當兩人相見時,索米亞的眼神,看得令人心酸。那是對愛人的怨念、或是重見愛人的喜悅、或是對以往生活的向往···但索米亞還是克制住了自己,也許索米亞對生命的原始的熱愛超越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不對,應該是索米亞在用對生命的熱愛來代替她對白音寶力格的愛吧!
寫了這么多,實在不像是一篇影評,權當是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想,抒發(fā)一下心中的感慨吧!
4 ) 平遙電影展 | 說說《黑駿馬》
在平遙電影節(jié)的大屏上看完了《黑駿馬》。聽的是原汁原味的蒙古語,看的是2K修復版。謝飛導演的鏡頭每一幀都是一幅畫,恰好第一場看的是《氣球》,謝飛導演和萬瑪才旦對于草原完全是不同的詮釋。
謝飛導演鏡頭下的草原有一種田園牧歌之美。電影就像是一首長長的抒情散文詩,有一種哀愁的美感。
先說說景別吧。謝飛導演給的景別都很到位。電影中有不少大全景,得以讓觀眾窺見草原金色的日落,如同置身其中般感受到草原的遼闊,感到天高地闊中風吹草地現(xiàn)牛羊。而人物的鏡頭以中景、近景居多,對眼神與神態(tài)的捕捉多過言語的明示。全景鏡頭中多有人物調(diào)度,影像緩而美。
關于情感的表達除過蒙古姑娘最后的那句“你有孩子的話,一定把你的孩子抱給我,不然我活不下去了”之外?;旧隙际窃诳煽酥圃陔[忍,所有的情感沖突基本都淡化了,以至于最后蒙古姑娘喊出那句的時候,觀眾感受到了一種經(jīng)年累月的埋積在心里的陣痛。為他們不斷錯過的無法救贖的愛情而感到深深的難過和同情。
謝飛導演在映后說道事實上很多導演包括咔位很高的大導演們,其實并沒有自己獨立完成劇本的能力,并告誡青年導演,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只聽自己的想法,而要去請專業(yè)的編劇來打磨劇本。
謝飛導演亦說,幾十年過去了,他仍記得第一次讀《黑駿馬》的震撼與感動,他建議年輕人找來原作品讀,畢竟電影和文學有很大的出入,有很多文字他是沒有辦法用影像表達出來的,而他依舊認為原作比電影要好。
在大屏上看到上世紀末的影像,仍然被畫面的美深深震撼到了。那種美帶著歷史和歲月的溫度,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的膠片的記憶,最最簡單的設備,卻呈現(xiàn)出了最有生命溫度和自然生命力的作品。
5 ) 謝飛導演回顧展隨記
重慶青年電影藝術展在第三屆(也就是今年)邀請了謝飛導演作為名譽主席,也同時舉辦了謝飛導演回顧展的活動,于是有幸在大銀幕上看謝飛導演的經(jīng)典作品。作為謝飛老師的影迷,銀幕重溫《黑駿馬》和《香魂女》是很棒的觀影體驗。無論是香魂淀上隨風搖曳的荷花,還是悠揚的蒙古長調(diào),都給人視聽上的享受。銀幕上演的悲情故事和對生命的思考生發(fā)的些許沉重感倒是很應和觀影日當天細雨紛紛的天氣。
改編自張承志同名小說的《黑駿馬》,是一部民族風格濃郁的影片,它講訴的是個體矛盾和選擇的故事。與《本命年》不同,在《黑駿馬》里,城市處于缺席的狀態(tài),故事發(fā)生在內(nèi)蒙古草原上,人物性格淳樸,關系親密。影片戲劇性并不強,推動敘事的主要因素是白音寶力格幾次的“離去”與“歸來”帶來的內(nèi)心變化。內(nèi)在的沖突賦予了影片細膩的質(zhì)感,片中導演大量運用人物面部特寫鏡頭,將他們糾結(jié)的心理毫不隱晦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觀者設身處地去感受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并與角色獲得認同。
影片后半段出現(xiàn)的索米婭回憶白音寶力格離去之后的閃回鏡頭是該片最觸動人心的段落:寒風中思念白音寶力格的奶奶念叨著他的名字,索米婭在雪地里面對死去的黑駿馬泣不成聲。時空復現(xiàn)交織的策略使影片情感的表達更富有感染力,足以觸到觀眾的淚點。
如果說《本命年》體現(xiàn)的是謝飛導演的紀實美學,那么在《黑駿馬》里,這種美學訴求便變成了對詩意的探尋。影片中,大全景下是茫茫草原,人物和諧地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內(nèi)蒙古長調(diào)的多次出現(xiàn)更是加強了這種詩意。影片最后,白音寶力格騎著馬再一次離開草原離開曾經(jīng)的愛情,鏡頭定格在白音寶力格在夕陽下的剪影,將影片的詩情畫意和崇高意境推向高潮。
凄美的愛情故事源于不同時期的白音寶力格對于愛的理解和選擇,縱然結(jié)局是令人遺憾和嘆息的,但是對于藝術作品而言,讓人遺憾未嘗不比讓人滿足來得更為深切,遺憾構(gòu)筑了另一種美。
《香魂女》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觀看《香魂女》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張藝謀的《菊豆》,比如它們都有對民俗的展現(xiàn),對偷情之類場景的刻畫。但不同于《菊豆》里那呼天搶地的壓抑和對封建糟粕的肆意控訴,盡管都有社會批判性,《香魂女》卻“柔軟”很多?!断慊昱吩诳臻g的表現(xiàn)上和片頭片尾出現(xiàn)的船歌同樣是充滿詩意的,結(jié)尾處香二嫂對環(huán)環(huán)的理解和釋懷甚至能讓人感到些許暖意,謝飛導演從女性的悲劇引發(fā)人們對于時代的反思。
較之批判性,影片更大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謝飛導演的人道主義關懷,這種關懷很直接地體現(xiàn)在對女性生存困境的關注上。影片中的環(huán)環(huán)如同香二嫂的“鏡像”,是女性悲劇的循環(huán)和延伸。香二嫂這一女性角色性格的塑造是本片最大的亮點,她是個復雜的人,她能干勤勞,打點操持家庭,事業(yè)上的成功并未帶給她社會地位的提升;為了兒子能娶到環(huán)環(huán)不惜采取手段,曾經(jīng)的受害者也再施害于另一人;同時她也是個女人,她渴望愛。當愛情離她而去時,處于痛苦和煎熬中的她明白了環(huán)環(huán)的苦衷,這樣的劇情設計便自然削減了影片的批判性,給了觀眾一點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并相互拯救的希望。
2012年謝飛監(jiān)制電影《萬箭穿心》,片中的李寶莉的遭遇就像是香二嫂命運的輪回,可悲的是,幾十年過去了,女性悲劇仍在上演。這不是巧合,影片之下,是謝老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ps.第一次見到為人謙和的謝飛老師,現(xiàn)場關于電影的交流讓人收獲不少,也很敬佩謝老對青年電影人的支持鼓勵和對電影藝術教育的無私付出 :)
6 ) 奶奶,那份心境
就我個人而言,黑駿馬趴下的那一刻,眼淚狂飆,實在是忍不住了。我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老奶奶,她用她的愛包容了索米亞,她多么愛孩子。最后索米亞也擁有了這份情懷。
原本八年前就該和基友一起看的,沒想到拖了這么久,更沒想到除男女主角外演員基本是外蒙的,那么還能不能完全視作我國少數(shù)民族電影都是個問題了。原著的內(nèi)容雖記不大清了,但索米婭和奶奶對強X、因X生子的不以為意,以及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的主角與這一野蠻文化產(chǎn)生的隔閡,似乎是被電影淡化了,只剩愛情悲劇。
必須看蒙語版!蒙古國的演員都好棒,騰格爾演青年太差,演自己嘛還算行,只是聽慣了杭蓋,再聽騰格爾的做作唱腔,真就覺得沒法聽了。娜仁花真是精湛。大銀幕看哭了兩回這種事我會隨便說嗎?
貌似不錯,但事后又印象不深,不屬于個人醉喜歡的行列,但值得推薦
鏡頭一個來回,春天過去了,秋天到來了;鏡頭再一個來回,孩子長大,孩子結(jié)婚了,孩子又生孩子了。一首草原上流傳著的悲傷的愛情故事,它如此淳樸,如此可愛,又讓人心碎。
【2019年9月25日-中國電影資料館-「禮贊新中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放映活動-全家福主題單元展映」】以黑駿馬的成長側(cè)寫男主的歷程,謝飛老師和老一輩電影人帶有古典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維搭配蘇式的劇作風格、油畫風格的攝影以及譯制腔的配音別有一番風味。(老奶奶的獨角戲太棒了)
謝飛是個好導演。
四星半,觀影史的第一部草原之片,第一部騰格爾,配樂超級棒。騰格爾從沒這么帥過(歌喉粗狂柔美)索米婭貌美(內(nèi)外兼修、堅韌獨立、溫柔理智)一品好女人,最美的是奶奶(勤勞淳樸、真善博愛)至真至善的原住民,美麗教師、好丈夫,極其禮貌的待人接物。原始的大草原人與家畜之和睦,真實的情感世界,
#PYIFF#導演隱于無形,充分信任文學的力量,質(zhì)樸無華又靜水流深。通過三次出走串起男主的成長,也讓這個故事不再局限在普通的愛情糾纏,而是成了一份對草原人民堅韌生長力的記錄。索米婭最后的喊話讓人感動,是因為超越了血脈關系的情感力量。同時,她與奶奶也完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繼承——草原上的女性是從孕育和繁衍中獲得強盛的生命力的。而男主,她們的子孫,是逃離者,也只是個見證者。
@中傳西配樓220 在所謂“現(xiàn)代化”的觀眾心里顯得較為原始,女性以這樣的姿態(tài)——做出最后的承諾——存在于現(xiàn)世,是不可理喻的。但這部真實展現(xiàn)“第三世界”人民卻以奇觀化的姿態(tài)被現(xiàn)代化的人們所觀看、理解時,批判和改變不是我們唯一的思考道路——這和殖民又有什么兩樣呢?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從親人/愛人再到更為混雜的關系,導演想摹尚的恐怕不是現(xiàn)代性的被規(guī)范了的一元的關系,而是重返那個混沌,甚至是那個母系氏族社會。
后半部分有幾處看到飆淚。娜仁花演湘女,讓人難以入戲;演飽經(jīng)風霜的中年婦女,感覺就全對了。
草原作為全片貫穿始終不變的環(huán)境,昭示的是反現(xiàn)代化的精神歸宿,謝飛在這一點上處理還是很有詩意的。但是總有跳出感,情節(jié)一直向前走,本該有的宿命情節(jié)卻越?jīng)_越淡,草原山巒間的曠達反而變成了一種淡而無味。
十幾年前讀小說讀哭了。沒承想今晚看了電影,還是有幾處忍不住。前后的情節(jié)都印證不起來了。我喜歡我現(xiàn)在能順利融入一個電影的感覺,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做各種分析和批判之類的了。
資料館2014.11.26.7pm 蒙語版。除了結(jié)尾的音樂有些問題,整體甚好,在謝飛的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一部。奶奶蒙古包前的初見,男孩女孩的自然喜悅,風雪夜的小馬駒,白音寶力格的兩次離去,羊群、草原、水流、天空、太陽與蒙古包。“明日隔山岳”和“晚來天欲雪”,再相見也便相見。
PYIFF# 寬廣的草原,美妙的音樂,帶有強烈的穿透力。奶奶的喃喃自語,藏在心里深沉的感情,沒有一下不打在人們的心頭。
氣態(tài)是沉穩(wěn)的,但是背景底色過于濃厚,搞得內(nèi)容被稀釋得有些主次不明了都。黑駿馬甚至馬作為主題的存在感非常低,借物喻人?借物喻情?臨到片尾,勁兒拱上來了。情啊,“拖家?guī)Э诘拿卑?,夢幻與現(xiàn)實的絞殺放大著失位的痛楚,也讓一切變得氤氳,流連在草原之上。
娜仁花演的可真好,記住一定要看蒙古語版,國語配音看一會就尬不住了。
這種與血緣和愛情無關的母子/母女關系就很微妙。奶奶撫養(yǎng)喪母的白音寶力格,收留喪母的馬犢鋼嘎哈拉(黑駿馬);索米亞放棄愛情,養(yǎng)大希拉的女兒。女性護幼的本能,游牧民族的人情味里,能看到對生命的尊重(書里的白音寶利格最后是畜牧廳的科學工作者,更貼切萬物有靈的點)。電影里把他改成騰格爾演的民歌歌手更詩意一些,對奶奶的思念和對愛情的遺憾,也是騎手對母親的愛和歌頌。觀眾跟隨在城市接受過教育回來的主角視角,看“故鄉(xiāng)”是有些割裂的狀態(tài)。當時正在計劃生育中的城市,與草原“落后”的女性生育觀的碰撞,也很能引發(fā)討論。被注視著的女性索米亞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步奶奶后塵,一生都在生養(yǎng)小孩,還要幫白音寶力格養(yǎng)他的孩子;一方面又不辭勞苦要送琪琪格去上學,渴求改變,不希望她重復自己的人生。人物都很有意思。
謝飛導演。騰格爾主演。
這個國語配音版總給我一種言非口出的別扭感,這不是配音演員的問題,可能是蒙古語與漢語差別和人物談吐方式差異所造成的現(xiàn)象;這個故事感覺不是很有意思,過于平淡,節(jié)奏緩慢,對蒙古族人生活的狀態(tài)描述得不錯,但其中的情節(jié)還有情感卻不是很打動我;這個片名不是很好,因為故事和黑駿馬沒多少關系;…
說不清楚為什么,每次看過都跟沒看一樣,有種感覺始終沒有真的看懂的懵懵的感覺。可能對少數(shù)民族的不了解讓我總有些隔閡?但很享受這種得不到但又不甘心想努力爭取的感覺。大多片子給不到我。太容易得到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