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布魯克林黑人社區(qū)生活著各個族群的人:黑人、意大利移民、韓國人.....意大利移民Sal(丹尼·愛羅 Danny Aiello 飾)和他的兩個兒子在這里經營一家比薩店很久了,Mookie(斯派克·李 Spike Lee 飾)在店里負責送外賣,經常和Sal的兒子鬧矛盾。 Radio Raheem(Bill Nunn 飾)是一個喜歡提著一個收音機大聲放著音樂到處走的年輕人。炎熱的一天,黑人小伙Buggin' Out(吉安卡羅·埃斯波西托 Giancarlo Esposito 飾)發(fā)現比薩店墻上掛著的名人照片里沒有一個黑人,十分不滿;而Radio來到比薩店,卻被Sal要求關掉收音機。心懷不滿的Buggin' Out和Radio決定找Sal討個說法,三人在爭執(zhí)中,Sal把Radio的收音機砸爛了。Radio大怒,便和Sal打了起來。警察趕來了,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場種族間的暴亂即將到來......
本片被提名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本片的成功使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在好萊塢大放異彩。
#二刷 #BFI #SightandSoundGreatestFilmsofAllTime2022 #03032023還是之前的看法,視角比較中立,以黑人社區(qū)構建了一個“白人社會”,把其他族裔加入其中來體現黑人困境,同時又以黑人社區(qū)為基點來批判黑人在美國的情況。這次注意到酒鬼與修女的這對兒的對照關系,最后似乎也代表著X和King,也是突出一個諷刺。
(手握一張《為所應為》的票和一張《雨中曲》的票的我站在了兩個廳間,候場時跟朋友討論電影時討論到了《巴比倫》,讓我對去二廳看《雨中曲》有一絲絲猶豫,最后被“拉”著一把太重要了!決定去看剛看完沒兩個月的《為所應為》,即使前排有看手機長達1小時的觀眾還是覺得大幕看這部比較值得)
#一刷 #DVD #14012023 這是一部值得拉片的電影,寫實的故事搭配風格化的視聽語言。Smiley在說X和King的理念我認為是點出了影片的主題Love&Hate,也是Raheem的指虎。整部電影只講了一個一天的故事,卻仿佛以中立的視角講了一個無比深刻且真實的每天都在發(fā)生的故事。炎熱的夏天,被堆積的情緒,倒下的生命,燃燒的披薩店,老中青三代黑人和其他種族的人在布魯克林黑人街區(qū)上繪制了的一幅有預見性的真實圖景。其實導演構建的一切非常好理解,以意大利一家在黑人街區(qū)的生活對照黑人在美國的生活,所以結尾處Raheem的死亡與皮薩店的燃燒仿佛也在講述著一個故事。影片的視角會在寓意與現實中切換,這種構建也完全模糊了種族的邊界,視角更加中立。
視覺上,鏡頭運用太成熟了,大量的使用仰拍和俯拍來凸顯“權力”在這個“區(qū)域”的狀態(tài),尤其是俯拍Sal和仰拍的Roheem,搭配上大量的傾斜構圖構建沖突感。直視鏡頭的對話和POV鏡頭的結合讓很多情緒可以更好的傳遞。后拉鏡頭帶來更多信息的同時很多時候也制造了喜劇效果。推焦的幾場戲內容也是需要細細品味,尤其是父子談心那場戲,運用得很好,屬于片中少有的交心場景。還有幾次的碰撞變焦那種不真實感,不光提高了戲劇張力也對照我說的寓意與現實間的切換。還有高飽和度配色讓高溫夏日的燥熱和強節(jié)奏的配樂,讓整部影片的人物都充滿著焦躁情緒。
印象最深的幾場戲,1.Buggin的鞋被白人弄臟了,正打仰拍男主的張狂,凸顯權力,周圍的人群代表著那一切訴諸暴力的“勸誡”,反打手持鏡頭拍攝白人小哥,凸顯那種內心的緊張,把一切環(huán)境和問題放到了觀眾面前。2.男主與Raheem對話的那場戲,鏡頭切換,手持到POV那種仿佛直接與觀眾對話,緊接著他走進Sal店時使用的移動變焦鏡頭(Dolly Out+Zoom in讓背景環(huán)境更加加速逼近觀眾),也預示了將要發(fā)生的沖突,之后更是傾斜構圖和POV鏡頭結合視點音效的俯拍和仰拍正反打,都是權力的展現和沖突的展現,直視鏡頭更是把雙方的火藥味利用視覺體現出來。3.高潮戲,完全的轉變視角,俯拍的Sal在視覺呈現上是弱勢的一方,而Raheem一直處于強勢角度,直至最后平拍訴諸暴力,也引來了慘劇,其實回到最根本,反對Sal是因為墻上沒有黑人照片,而兩個人的對話也是揭露了那個根本的社會問題。
種族問題在美國由古至今都是一大社會難題,其對美國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文化帶來的傷害都是難以彌合的,單只六十年代在美國發(fā)生的巨大種族暴動就有三次之多,無論是白人對于種族隔離解除的抵觸,還是黑人對于警察暴力執(zhí)法的憤怒,這些使得種族題材的電影也成為美國電影的一大母題。
《為所應為》是美國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于1989年指導的關于一次種族沖突劇情片。
這部影片之所以只能暫且以劇情片定義而難以判別它具體的類型劃分,是因為它在形式基本打破了好萊塢以事件推動劇情經典敘事模式,而采取了以人物鋪墊戲劇張力的敘事策略。導演將看似無甚關聯的場景和片段隨意拼貼在一起,形成多條敘事線索,同時進行人物塑造,每條線索獨立發(fā)展,直到影片大約三分之二處,所有人物由一個“導火索”事件匯交于一點,迸發(fā)出極強的戲劇張力。
然而這種手法也并不始于斯派克·李,群戲調度大師羅伯特·奧爾特曼就是憑借此法聞名于電影史,包括十年之后的《木蘭花》也以類似情節(jié)編排摘得了金熊。
《為所應為》把故事設定在了布魯克林的一個黑人社區(qū),導演非常聰明的一點就是社會環(huán)境真空化的處理,敘事是開放的,空間是封閉的,一條街區(qū)幾個固定場景就是全部情節(jié),而隔絕的外部世界,把宏觀的主題落實到具體情境,以小見大,這一點可以對位到《狗鎮(zhèn)》。
沖突點就集中在意大利裔美籍白人薩爾和他的兩個兒子在那里開的一家披薩店。薩爾的一個兒子有強烈的種族歧視傾向,而薩爾本人雖然不歧視黑人,但影片有意強調著他的種族優(yōu)越感,他對于身邊的黑人就像上帝對待眾生。
關于導演刻畫了街區(qū)其它各具代表性黑人角色有在披薩店努力工作卻始終地位底下的穆奇,從戲份和人設本身來看他是相對主角,還有與人為善、善見義勇為的老黑人;種族自尊心極強的“拜金”;時刻提著收音機充滿戾氣的“廣播男”;四處“推銷”馬爾科姆和馬丁路德金照片的傻子。
導演沒有在這些人里設置傳統意義上的反派,而是連接了一根“暴力鏈條”,鏈條的每一環(huán)都成為最后災難發(fā)生的必要條件,以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點出了種族問題的荒誕本質。
“拜金”不滿薩爾的披薩店只掛白人照片,申訴之后遭到薩爾驅逐,于是“拜金”帶著廣播男和易于煽動的傻子到披薩店“討要說法”,由此引發(fā)沖突,白人警察鎮(zhèn)壓沖突時誤殺暴戾的廣播男,此時壓抑已久的穆奇砸破披薩店玻璃“點燃”了所有黑人的暴力行動,最終事件以披薩店被燒告終。諷刺的是,放火的是時常念叨馬爾科姆和馬丁路德金的傻子。
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都是簡單且獨立的,更是自私的,種族意識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擋箭牌”。而每個人物都被做足了鋪墊,都是完整連貫的,觀眾很難和他們完全對立,甚至會對他們產生同情。
嚴守三一律的高潮只占了全片較少的篇幅,而之前破碎的片段敘事同樣以視聽暗示著主題,紅黃暖色調象征著熱情與活力,與影片前半段的基調相符合,同時也暗示危險與暴力,高飽和度調色的墻壁,廣播男出現時的低角度傾斜構圖,以及穆奇送外賣時以俯角拍攝他踩過孩子用粉筆在地上畫的房屋,無不暗示著悲劇性的結局。
形式上的統一性似乎也在強調著這種循環(huán),影片開頭用搖鏡從黑人DJ拉到街道展開敘事,結尾攝影機同樣回到黑人DJ。導演用正反打的距離變化強調老黑人和他愛慕者的情感距離的拉近,而對于薩爾和他兒子具有強烈沖突的對白,卻采用了一個緩慢前推的鏡頭。這些足以見證導演的鏡頭表現力。
關于結尾導演并沒有加入自己的價值判斷,劇情內也沒有一個和解或者定論,最后只出現了馬爾科姆和馬丁路德金的兩段話,馬爾科姆強調黑人種族優(yōu)于白人,而馬丁則宣揚平權。無論是劇情還是觀念,除了一片狼藉的街道斯派克·李什么也沒留下,但留給觀眾的思辯和自省空間卻是無法窮盡的。
這部片子是一部出色的群戲,Spike Lee控制群像的能力絲毫不遜于Robert Altman。且每個片斷都獨立成章、親切幽默,如同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連作。更可貴的是整體感覺毫不松散,如此多的人物、場景,都是用同一種情緒串聯在一起的。一整條街道的風貌就好像一個角色一般,這個角色就是Spike Lee扮演的,既是導演,又是主演,真的是屬于他自己的電影。 看美國的獨立電影總是有驚喜,因為這些導演有鮮明的作者感覺,能夠去掉四平八穩(wěn)的學院習氣。黑人導演的電影沒有新英格蘭人那么掉書袋,沒有揚基佬那種自己找抽的雅痞感,但是有黑人文化中固有的節(jié)奏感,躍動的節(jié)奏。整部片子畫里畫外都是瘋狂的rap或是煽情的blues,所有人都是手里比比劃劃,說起話來像連珠炮般不停。同樣在影片中,遠景和中近景的結合仿佛有節(jié)拍般切換,或者干脆停住框住二三個人物展現出印象畫般的質感。在這種藍調般感覺中,人物的和活動也比較隨性,角色并不是擺在畫面中,而是自由的在場景中行動,甚至會不經意的跑出鏡頭外。但是鏡頭并不亂,只是隨著節(jié)奏在移動、切換、變焦,就算是突然的拉焦,或者是傾斜的視角,都帶著一種強烈的帶入感。因此帶來了自由的情緒,因為自由而在真實的抒寫。 至于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Spike Lee在他的作品中一直在重復同一母題。在《Malcolm X》中,他借用這個最理想的人物而達到了最充分的表達,即對暴力性的仇恨的反對,對黑人群體的弱勢形成原因的自身反思。片中的時間僅有一天,場景也只限于一條街道,但形形色色的人物成為了很好的縮影,使得這最熱的一天成為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天。Lee在這片中扮演的角色既是一個最好象征,自身的放縱和不思進取,毫無目的的沖動性的仇視,盲目的自尊和逃避的懦弱,成為了一個既不滿足又不做出自身努力的黑人,在這個個體上顯示了Lee對自己同胞的一種失望。忠厚善良的大市長,不停生事的ML,瘋瘋癲癲的Smiley,努力工作且滿腹牢騷的Tina,還有播音的love Daddy,所有人都從事著瑣碎的活動,成為某種社會人物的縮影。同樣,其他族裔的美國移民也出現在影片的街區(qū)中,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韓國人,勾畫著這個移民社會一種混亂的聲音。最后的高潮,薩姆的比薩店的騷動,更是對六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一種刻畫與諷刺,莫名其妙的沖突,對有業(yè)者的仇視,騷亂過后的廢墟,有一種荒誕的蒼涼。King Jr.和X都成為過去社會的符號,Lee所寄望的是自己族裔的自我覺醒和與社會的相互理解與包容,換句話講:不做虧心事。這種可貴的心態(tài),倒是值得很多“憤青”們學習一下。
該影評寫于2020年五月,翻譯于我的Film課上寫的Final paper。
《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是一部偉大的黑人經典。這部電影是美國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在1989年獻給美國社會,甚至是全世界的現代寓言。電影中花了一天的時間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布魯克林街區(qū)關于政治,種族,和暴力的故事。
斯派克·李作為一名畢業(yè)于紐約大學的獨立黑人導演,用他的鏡頭和獨特的黑人視角捕捉著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現象,種族和社會是他批判的主要議題。同樣是作為少數族裔的臺灣導演李安,也畢業(yè)于紐約大學,也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電影里表達了少數族裔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與亞洲人內斂而包容的文化氛圍相比,斯派克·李的作品放大了美國社會中黑人群體所面臨的跨種族沖突與對抗,反思了主流社會下黑人群體的復雜歷史與現實。
這部電影的靈感部分來自于霍華德海灘謀殺案(Howard Beach murder)和與警察暴力執(zhí)法事件有關的Michael Stewart和Eleanor Bumpurs的死亡。作為一個成長在布魯克林的美國黑人,斯派克·李決定保留一些原事件元素的同時,將真實事件的發(fā)生地改編在了布魯克林。這部電影由Ernest Dickerson拍攝,運用了超現實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的風格,使用大膽而生動的配色方案,為觀眾呈現了20世紀80年代布魯克林的一個不平常的夏日。劇本和攝影的選擇使這部電影真實得反映了現實生活,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諷喻。雖然《為所應為》的劇本是半虛構的,但斯派克·李使用了很多流行文化的元素(霹靂舞,Air Jordan等)以及真實事件的設定(披薩店,意裔美國人與非裔美國人的沖突,一名黑人男性的死亡等)讓這部電影不斷地提醒觀眾:這些沖突和悲劇就發(fā)生在我們的周圍。
《為所應為》的全部故事就是一個炎熱的在布魯克林街區(qū)發(fā)生的一天。在一個黑人社區(qū)里,老板Sal和他的兒子們Vito、Pino,以及一名黑人雇員Mookie(扮演者是Spike Lee自己)一起經營一家意大利披薩店。Sal是一個誠實的商人,他只是想守住自己在這個街區(qū)的店面,他以把自己的披薩喂飽這個社區(qū)的幾代人為驕傲。然后,Buggin out出現了,并要求薩爾把黑人明星的照片貼在“意大利名人墻”上。在遭到果斷拒絕后,他召集了一群黑人鄰居到他的店里制造麻煩,其中就包括了最后暴力事件的主角之—Radio Raheem。在沖突中,Sal砸爛了Radio的收音機,這臺收音機被Radio視為生命。最終,這場沖突化成了兩人之間的暴力,最后擴大成為意大利人和黑人間的暴力。最后,局面失控,警察的介入殺死了Radio, Mookie砸了披薩店的窗戶,Smiley點燃了披薩店,Sal坐在地上哭泣。
《為所應為》直接把美國社會最嚴重的矛盾之一暴露在了觀眾面前—種族沖突。最具代表性的場景是Vito和Mookie在討論黑人明星。Vito最喜歡的球員是 Michael Jordan,他最喜歡的演員是Eddie Murphy,他最喜歡的歌手是Bruce Springsteen。他在的世界觀里,有各種各樣的黑人:有的是他喜歡的,有的他認為就是N*****。此外,其他種族的美國移民—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韓國人—也出現在了這個社區(qū)里,形成了移民社會噪雜而混亂的聲音。影片的最后高潮是大火里的披薩店,這是對20世紀60年代黑人平權運動的深刻描述和諷刺。過去為平等所做的努力成了Smiley賣的小卡片和文化符號,而這些小卡片在披薩店的大火中被燒毀。在沖突中,在受雇者的仇恨中,在騷動過后的廢墟中,有一種奇怪的荒涼。在電影中,King和X都成為了過去社會的象征,斯派克·李諷刺了以前為種族平等所做的努力。黑人社會的自我覺醒和社會內部的相互理解與寬容尚未實現。
種族主義是美國社會的一個整體問題,但當鏡頭聚焦到布魯克林的一個黑人社區(qū)時,種族之間的緊張關系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作為占主導地位的人口,黑人能夠在布魯克林的三個街區(qū)管理他們自己的社區(qū)。在當時的美國,社區(qū)治理并不是由政府或社區(qū)代表機構所壟斷;相反,自我管理占他們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在這樣的社區(qū)里,黑人因其人口和文化而成為主人,年輕的黑人可以自由地嘲笑新來的人或白人鄰居。
然而,這并不代表國家權力的缺失。影片中反復出現了兩名警察,他們開著自己的車在街上游蕩,盡管他們懶得解決一場小糾紛,卻宣稱國家政權的存在。當兩個警察在街上巡邏的時候,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場景,兩個警察和三個坐在街上的老黑人互相對視。這一場景標志著美國白人和黑人對彼此的心理活動——警惕但也恐懼。美國白人濫用暴力是因為他們害怕美國黑人,而美國黑人害怕美國白人的力量。黑人和白人相互恐懼,所以他們對彼此保持警惕。國家的機構是由白人主導的,所以這種警惕延伸到了國家層面。雙方就像彼此警惕的對手,即使他們現在處于和平狀態(tài),也互不信任。
緊張的氣氛貫穿整部電影,在平靜的表面下隱藏著沖突,一旦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升級,它就變得無法控制。炎熱的天氣已經成為醞釀沖突的溫床。隨著夏季氣溫的升高,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加劇,最終點燃。意大利和韓國的居民也處于不信任狀態(tài),他們在內部詛咒美國黑人,但彼此又是相互依存的:意大利人和韓國人需要黑人消費他們的商品,黑人需要去他們的商店消費。這種沖突狀態(tài)極為敏感,因為一次暴力事件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在披薩店發(fā)生暴力事件后,美國黑人的社區(qū)歸屬感迅速增強,“外來人口”也成為暴力事件爆發(fā)的對象。所以,美國黑人在燒了意大利披薩店之后,計劃搶劫韓國商店。韓國人必須強調“我們都一樣”和“我也是黑人”來得到寬容。美國社會不同種族之間的緊張關系集中在這個小街區(qū),也集中在了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為所應為》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是暴力。斯派克·李用老市長的臺詞來強調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點:“做正確的事?!比欢?,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在政治層面上,導演更像是一個道德檢察官,告訴觀眾有關種族、暴力、權力斗爭的事情,并把它們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做出自己的判斷。電影中暴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是白人,但Radio的死亡讓黑人也成為了受害者。事實上,暴力使雙方都成了輸家。Sal是白人,但他應該為種族歧視負責嗎?至少Mookie這么認為。穆奇不滿意薩爾提供的工作條件,并基于此,他把它變成了一個種族主義的觀點。這起看似暴力的事件最終證明了它的脆弱。警察聚集起來,幾分鐘內最強的Radio就變成了一具尸體。這場暴力的結果就是毀掉了一家披薩店。斯派克·李看到了暴力的利弊。一方面,沒有暴力,人們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暴力是無法控制的,結果往往是自相殘殺。電影中的黑人和白人都被描繪成下層社會的一部分。白人和黑人在一個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被解釋。然而,這種相對的平等和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共同構成了現實圖景與意識形態(tài)圖景之間的矛盾。Mookie和Sal之間的平等被扭曲成一種不平等。當黑人大聲疾呼要消除種族歧視時,他們也參與了種族歧視。原來的平等勞動,在他們眼里,變成了剝削和壓迫?,F實是扭曲和復雜的,他們不得不使用人類最本能的武器——暴力——來解決他們面前的矛盾。Spike Lee拒絕提供一份快餐,而是寫了一個更真實、更發(fā)人深省的寓言。
在影片的結尾,斯派克·李同時引用了King和X的話。在和平解決種族問題方面,King是一位享有平等權利的領袖,正如他所說:“暴力最終會自我毀滅?!北┝υ谛掖嬲咧兄圃焱纯啵谄茐恼咧兄圃毂┬?。相比之下,X主張以自衛(wèi)為前提的暴力是一種智力體現。然而,“智力體現”與影片呈現的現實相比太過理想化了。自衛(wèi)的暴力很容易發(fā)展成自我仇恨,固有的種族歧視觀念在溝通中不一定會改變。那么,斯派克·李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
斯派克·李在美國社會中有兩個身份,他是一名美國精英,同時也是黑人精英。這種情況要求他從兩個角度來看待種族問題。他深刻地意識到“與權力斗爭,Fight the power”的荒謬性,但白人的無意識優(yōu)越感卻真實存在。作為一名黑人,他站在反種族歧視的第一線,用自己的作品批判社會。在《綠皮書》(2018)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后,他憤怒地離場,并用《黑色黨徒》(2018)回擊三k黨。作為一名美國精英,他不能為了迎合種族偏好而妖魔化白人。相反,他應該關注黑人和白人的寬容和善良,就像他在2008年的《圣安娜奇跡》中所做的那樣。
《為所應為》給觀眾留下足夠的空間去推測和反思故事中的對與錯。無論是種族問題、政治問題還是暴力問題,在相互交織的影響下,人都無法做出合理、正確的判斷和評價。這部電影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提名,或許是因為好萊塢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接受一部關于黑人社區(qū)沖突的電影。然而,無論是社會影響還是藝術表達,這部電影都站在了一個很高的高度,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現代寓言,成為美國黑人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每次看完Spike Lee的電影,心情都異常沉重。這應該也就是為什么我標記了許多他的電影為“想看”,但每次都要花好大的勇氣,時間、心情都準備好的時候,問自己“那看一個吧”,然后打開看一部。每次屏幕上出現 a Spike Lee Joint(而其他導演基本會用Film這個詞)的時候,我都能感覺到自己嘴角微揚,然后抿一下,“哼”,鬼才來了!
這些是我看過 Spike Lee Joint:
Malcolm X
25th hour
Mo' Better Blues
Inside Man
Mike Tyson
Summer of Sam
(之所以沒看叢林熱,是因為對多于50%的主題是愛情的任何藝術形式都由于期待原創(chuàng)性和直接經驗而沒有耐心欣賞)
就目前看過的(數量上簡直太少)這幾部而言,算上do the right thing,除了inside man,幾乎全部都和種族有關。25th hour介于是與不是之間,因為Monty的愛爾蘭身份,很難像“德國人、荷蘭人”等等族裔那樣被忽略掉。而Summer of Sam就更明顯的利用了愛爾蘭人這一族裔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把故事建立在這一背景上。
可見Spike Lee把種族這一維度看的很重要。沒有種族作為背景,似乎對他來說,電影的敘事就單薄得不行。更何況,他的電影給我一種,如果全片兩小時,前100分鐘都是瑣碎的鋪墊的感覺。很多人可能看到20分鐘,50分鐘,甚至是硬撐到89分鐘的時候,都因為不知所云或者抓不住主線而想要放棄??墒牵绻坏┩^鋪墊期,或許是在第101分鐘,達到了高潮,那么之前所有看似瑣碎的內容,都會拼湊在一起,向你砸來,讓你完全抵抗不住,招架不了,淚腺崩潰,內心防線也崩塌。
但奇怪的是,種族這一變量在do the right thing中,卻充當著一種矛盾的作用。我的意思是,當Spike Lee在這部電影中討論種族,而且是自己的種族時,他的客觀、冷靜、層次分明恰恰告訴我們,過于簡單地將人們按種族分類,是一件愚蠢的事情。這里所謂的愚蠢,Spike是指“激化矛盾”。
我們繼續(xù)。整部電影中包含著以下幾類人:
1. 完全看不起黑人的意大利人------Sal的大兒子 (使用意大利人的用意,應該比愛爾蘭人還微妙,因為他們的地位在所謂高加索人中比愛爾蘭人更高一層,但絕對地位太低)
2. 比較溫和的意大利人------Sal,至少是在做生意層面“有求于”黑人客戶,所以不想和黑人發(fā)生任何沖突,盡管也堅守自己的意大利人身份
3. 能融入黑人的意大利人------Sal的小兒子,跟Mookie關系很不錯
4. 完全看不起意大利人的黑人------要求掛黑人照片那哥們兒 ,smiley,radio也可以算吧
5. 比較溫和的黑人-------Mookie,一群人里有幾個說自己從小吃他們家披薩的年輕人
6.一直保持頭腦冷靜的黑人--------da mayor
7.韓國人
在這7類人中,推動故事發(fā)展,將之前瑣碎的故事片段逐漸擰到一起,不斷讓矛盾深化的,其實只有兩類人--------溫和派2和5,因為其他人的立場自始至終幾乎都沒有變,因此他們的行為和與他人之間爆發(fā)的沖突,頂多算是幫助故事發(fā)展的客觀條件,而不是故事的看點。
看點或許在于一開始,smiley拿著倆大M的照片然后說啊我們黑人沒有領袖啊,但這只是交代了故事背景;看點或許在于掛黑人照片哥們兒和Sal的爭吵,鬧得整個餐館都不安靜,他還說其實他們意大利這一家喜歡的明星也都是黑人嘛,甚至還讓Mookie站出來和事,但這也只是鋪墊了劇情,因為對于看不起意大利人的黑人來說,這種看不起遲早要露出來;看點或許還在于Sal開著他的車從玩兒水的黑人年輕人中過,然后這些壞小子往Sal車里灌水——對這其實就是看點之一,因為Sal的態(tài)度,漸漸地改變了。
逐漸步入高潮的一個重要情節(jié)是Sal殺死了radio的radio。原因是Sal嫌放歌吵,而這也構成了radio放歌挑釁的理由。然后radio和掛照片哥們兒開始和Sal全家打起來。然后店里那些原本溫和派的黑人少年不干了,大家廝打起來。然后警察來了,然后(黑)警察打死了一個黑人。
然而我認為整部電影的高潮,是Mookie跑到垃圾桶里拿了個金屬的東西,然后開始了他對自己雇主的財產進行打砸搶的極其惡劣舉動,因為這不僅引發(fā)了之后的放火。更可氣的是,打砸搶簡直是個白眼狼行為,因為Sal之前曾經說過,這個披薩店有Mookie一份,他根本沒把Mookie當成外人。
為什么從“把錄音機聲音關掉”這樣的事情,逐漸演化為一場毫無必要、毫無征兆的暴力沖突。Spike Lee的解釋是,因為其中的溫和派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是這7類人中,原本屬于溫和派的人的敵我觀發(fā)生了變化,因為他們把“種族”這一標準,加入到了評斷敵我關系的過程中來。而一旦我們將自己和他人種族化后,我們就會失去理智,就會忘記日常生活中的平等身份的接觸和互動,就會產生出無條件的愛,進而容忍甚至傳遞無條件的恨。韓國人就更別說了,自己為了免遭牽連,就說自己是黑人,徹徹底底地投機分子。不過Spike Lee在這里引入第三個種族,的確美國社會從內戰(zhàn)開始之前就已經不是黑白對立的種族關系了,也提升了故事的復雜性,更符合現實。
電影的結尾引用了倆大M的話,這和一開始Smiley在教堂前的“布道”行為相呼應。兩位大M是民權運動時期對立的黑人思想的兩派,當然,二人只是政見不合,并非敵人。我甚至覺得他們分別是booker t washington和w e b dubois觀點的繼承和發(fā)展。在這兩段引用中,爭鋒相對的焦點是暴力,想要獲得權力,是否該使用暴力。整部電影的主題曲主打,“fight the power”,在電影一開始,也是邊防這首歌,歌詞幾乎就這么一句,配一個女的打拳擊的場景。
可是電影真的是關于暴力本身么?或許是。Spike Lee肯定想說,暴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只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比如我們可以吃披薩的地方就再也沒了,比如Sal自己不冷靜,親手打下的基業(yè)就這么沒了等等等等。但(訴諸)暴力也只是一個結果,原因是什么?什么導致了暴力?
是不應該簡單地將人以種族為標準劃分成你我他。即不該種族化。
如果這個你做不到,那就不要做那個搖擺的溫和派。
Do the Right Thing:一個說著輕松做起來難的準則。究竟什么才是“正確的事”?影片最后用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X兩條彼此矛盾的引言彰顯出作者的無奈。斯派克李這部色彩繽紛又扣人心弦的杰作展示出美國種族問題現階段的無解,同時對本族人解決問題的方式表現出失望。本質上這是一出典型的悲劇,在這最熱的一天里,一切矛盾都一觸即發(fā),劇情無可挽回地奔向慘烈的結局。李在尾聲處回歸“錢”的主題,某種意義上這正是他的局限性,也是美國種族問題無解的原因。金錢在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社會里具有不可瓦解的權力地位,在這個符號的統治下,在社會資源分配中不占優(yōu)勢的少數族裔必然陷入彼此內斗中。
憤怒的黑人、低智的白人、暴躁的兒子、中立的老人、暴力的警察、無奈的父親、軟弱的亞裔...一場誰都逃不了責任的沖突...
28年前,斯派克·李拍了一部獻給當下的美國——不,是今天整個世界——的現代寓言。
非常精彩的群戲和場面調度,密集臺詞以rap節(jié)奏說出,交織出一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復雜社區(qū),沖突與矛盾從來不曾消匿,藉由瑣事疊加出的導火索,在這漫長而炎熱的一天告罄時,終于噴薄而出。種族歧視與反向歧視,各自構成所屬陣營的語境,這種題材很容易滑向俗套官方語言,而斯派克·李的身份、眼光與技法都決定了本片的大膽、趣味與深刻。
僅用一天時間刻度描繪出黑人街區(qū)浮世繪和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的人物群像。并且斯派克·李作為黑人導演在《為所應為》中展現出相當強的自省性——黑人之所以受到不公正待遇并非僅僅只是種族歧視的緣故,而是他們自身對公序良俗、社會共識的盲目反叛和自身素養(yǎng)造成的,比如Buggin' Out要求披薩店老板在墻上掛黑人照片,Radio執(zhí)意要在披薩店開最大聲放音樂。這些對于社會基本秩序公識的執(zhí)拗叛逆導致所有對這種行為的“阻止與遏制”都演變成了“種族歧視”,而當個體仇恨上升為群體性的“種族矛盾”時,所有的“暴力性”都獲得了一種錯位指涉與釋放出口。全片一以貫之的那句“Fight the power”的口號相當諷刺,因為那些黑人壓根就不知道自己要斗爭的是哪股力量。
佩服于導演的天才技法!靈活自如的攝影和敘事把一個不足100米的街區(qū)塑造成濃縮社會與文化史的萬花筒,對矛盾和暴力的的思考也可謂深入淺出,嚴肅而不僵硬,尖銳而不偏頗。
4.5。種族題材電影里,舒適度和《恐懼吞噬靈魂》并列第一。很在意的一個情節(jié)點是:作為角色,把暴力推向高潮的那個斯派克·李并不像出于愚蠢,而更像出于破罐子破摔的失望。很想知道彼時的他怎么看待這一點和反暴力宣言之間的關系,也很想知道今天的他會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回首。以及,本作中對黑人街區(qū)趨于“生態(tài)化”的構建方式(不得不感嘆真正出現“事件”以前,幾乎就像在帶觀眾逛街),對待矛盾坦蕩、理性又不失活力的狀態(tài)(多次強行或動機化地將視角潛入矛盾中的一方,始終強調意志和言行要分開看待),無一不讓人敬佩。結尾給出的文本讓它變得更鋒利、更求實效,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一種包含非自覺的復雜性。評論區(qū)看到一句“斯派克·李的《鬼子來了》”,很有啟發(fā)性的贊美。
很難得的是斯派克·李的立場并沒有一味地傾向黑人兄弟,片中的披薩店老板實際上也是受害者,在整個社區(qū)化的背景中,多種族之間的矛盾就像是一點即燃的導火索,以至于暴力結束后已經想不起當初的爭端是什么。電影的群像很精彩,配上對燥熱天氣的強調,構成了一出具有反省意義的作品。
“God dammit. Bless his soul.” 戴著眼鏡的troublemaker一出場就猜到他要提Malcolm X,斯派克·李之心路人皆知。非常有力的種族故事。(20191024update:讀《偉大的電影》時很認同伊伯特對這部的評價:“不假思索的人多年來一直指控李是憤怒的電影人。有很多東西足以令他為之憤怒,可我在他的作品里找不到這種情緒?!稙樗鶓獮椤穭?chuàng)造的奇跡是他非常公平。那些認為這部影片煽動暴力的人是在談論他們自己,他們的意見對電影毫無用處。主導著整部影片的情緒是悲傷。”
巧妙將古典的劇本結構融入布魯克林街頭的反諷風格,探討尖銳的社會問題,真實到甚至能讓觀眾聞到街頭的氣味;John Turturro演的那個熱愛黑人文化卻心底歧視非裔的角色,至今依然是可怕的生活典型;影片在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只提名了一個白人——也許這才是對美國社會最大的諷刺
前半段Sal對兒子說自己的食物是與“多元”社區(qū)的維系,直到最后半個小時才點明種族沖突與矛盾的實質,也為所有想欲蓋彌彰的人們都扎實的潑了一盆冷水。片尾Malcom X和馬丁路德金的quote出現,讓人震撼無言也留下更多思考:我想這就是Spike Lee電影的力量。【Rosie Perez的演藝首秀,好嫩好美】
一幫人,不讀書,酗酒發(fā)瘋,然后到20歲的時候走上街頭問“為什么不給我工作”
炎炎夏日的布魯克林黑人街區(qū)浮世繪+不可遏制的種族沖突+無可挽回的歧視泥潭。1.劇作極為精巧,融合了經典設計與小情節(jié)模式,前兩幕多線索多人物散點敘事,第三幕則由導火索匯聚所有人物命運。人物刻畫更是栩栩如生,立體可信。2.影片完美融合了瑣碎爭吵中的喜劇感與高潮沖突的震悚&悲傷感。3.現實主義描摹與風格化視聽語言共冶一爐,3位絮叨黑人背后紅如烈焰的墻壁,薩爾兩兒子一黑一白的背心,黑人、白人與韓國人直視鏡頭蹦出種族辱罵的特寫蒙太奇,傾斜構圖,收音機男的主觀廣角鏡。4.斯派克·李的客觀中立態(tài)度令人嘆服,說唱樂舞起首,金的非暴力與馬爾科姆的必要暴力引言并置收尾,一切交由觀眾評判與思考。5.左手Hate右手Love致敬[獵人之夜]。6.劃過嘴唇、手臂與身體的冰塊。7.以塞繆爾·杰克遜的電臺廣播作為過渡轉場與娛樂趣評。(9.5/10)
斯派克李的《鬼子來了》,時年才30出頭真心牛逼,比日后的《撞車》《為奴十二年》都深刻,對比話癆王錫蘭夫婦的《冬眠》,這才是好看的話癆片。我不覺得立場“中立”,他狠批的就是同胞黑人兄弟們。
【B+】戲謔的譏諷,原來斯派克李曾經也是如此的叼炸天。同樣是“凡人皆傻逼”的表達,斯派克李顯得沒那么高高在上,畢竟他自己也在里面演了個傻逼。
斯派克李的主觀廣角鏡頭真是用得好啊,那么早就開始用了。(參見25th hour里面鏡子那段。)黑人區(qū)啊,其實也未有想象的那么危險,一切事出有因。其實種族的融合在悄然進行,只不過這過程確實艱辛【2019.06 29重看
2009。黑人,又懶又饞,貪圖眼前的享樂,還總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這恐怕就是這部片子留給大多數人的印象。
4+。金馬修復版in89 LUXE廳二刷。很棒,如何刻畫一個社群,而不只是個人,關於兩種路線(馬丁路德金恩 vs Malcolm X)的辯證結構(幹他媽的對應當下乃至任何抗爭,充滿既視感)。節(jié)奏真好,音樂與攝影機(廣角變形與歪斜、運動等)對主題的反覆提示與強調。老在使白眼的Spike Lee親自演出(作為一位遊走各群體送pizza的受薪者)的重大意義,Jordan 23號球衣、Jackie Robinson、綠白紅義大利國旗配色的pizza店制服,聲稱大夥要do the right thing很容易,問題是什麼是right thing?有著成熟的社會問題反思能力,而且不是那種特別狗屎的各打五十大板所謂中立理性客觀,而是「我也是身在結構中的一人,沒有誰是局外人,我也必須有所行動(但這些行動都回應著我的能動性)」的批判性自覺。
這是一部只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來拍才不會被2016年的斯派克·李指責為種族歧視的電影,不僅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出演,2016年的斯派克·李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哦,對嘍,就是個嚷嚷著要掛照片的傻逼。
斯派克李本人對種族的看法,對于暴力打雜意大利人開的比薩店,導演沒有做出主觀的判斷,而是讓觀眾去思考這件事情的對錯,戲劇性嘻哈風格的開場,馬丁路德金語錄字幕的結尾,讓我們思考美國多元的文化,鏡頭多用推拉風格,剪輯為傳統的好萊塢連續(xù)性剪輯,此片優(yōu)點在于客觀的再現了美國種族歧視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