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期間,19歲的通訊兵阿廖沙(弗拉迪米爾·伊瓦紹夫 Vladimir Ivashov飾)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用反坦克槍擊毀了德軍的兩輛坦克而受到嘉獎。但阿廖沙請求將軍不必為他授獎,只希望給他幾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親(安東尼娜·馬克西莫娃 Antonina Maksimova飾)。于是阿廖沙踏上了為期只有六天的歸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無邪的少女舒拉(讓娜·普羅霍蓮柯 Zhanna Prokhorenko飾),兩人一見鐘情。然而他們乘坐的火車被炸,他救死扶傷耽擱了不少時間。當阿廖沙終于回到家鄉(xiāng)時,只來得及和母親在田邊說幾句話就要返回前線??蛇@一去,阿廖沙就再沒有回來。
由著名導演格利高利·丘赫萊依執(zhí)導的蘇聯現實主義電影杰作《士兵之歌》,榮獲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提名,入圍1960年第13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并獲得1962年第1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衛(wèi)國戰(zhàn)爭題材,一改蘇聯電影常用的戰(zhàn)爭場面描述,從一個普通通訊兵角度的愛情 親情闡述戰(zhàn)爭的殘酷和痛苦。戰(zhàn)爭帶走了一個母親的兒子,扼殺了朦朧美好的愛情 ,留下的只有異國他鄉(xiāng)的一座墓碑。
阿廖沙真是帥到掉渣。畫面很美,節(jié)奏緊湊。影片里面的大媽大哥小弟小妹都非一般善良,沒有戰(zhàn)爭場面的戰(zhàn)爭片,蘇聯電影很強大的。
戰(zhàn)爭,愛情,親情,讓人動容,體會到人間很暖。對于男人,可能在他人眼里只是戰(zhàn)士,對于母親是她唯一的兒子,對于火車偶遇的姑娘,他是遇見過最好的人。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蘇聯二戰(zhàn),但即便不了解這個,這個電影也很好看。它里面的愛情、婚姻、親情等東西,都是最純粹最質樸的,一點也沒矯揉造作的成分。
我想,哪怕是一個只受過本部落傳統教育的黑人,在見到阿廖沙和母親終于相擁的那一幕時,也會感動落淚吧。
1、(含蓄)電影對情感的某些表達,其實是相當含蓄的。
比如,阿廖沙壓抑著怒氣,沖上樓把給改嫁妻子的肥皂拿了回去,女人說,你還年輕,你不懂很多事。阿廖沙嗤之以鼻。
一句話就豐富了這個看似水性楊花的女人的形象,也豐富了時代的背景與阿廖沙自身的形象。
再比如,阿廖沙與女友分別,心情沮喪,結果遇到了炸火車,他救了很多烏克蘭人,最后畫面定格在一個花季少女的遺容上。
阿廖沙也許想到了他的舒拉,在戰(zhàn)爭面前,他自己的初戀似乎變得渺小了。這一幕很像《亂世佳人》一地傷員的那個畫面,遠景一拉,就使得斯嘉麗的前期個人情感糾葛,在南北戰(zhàn)爭的大背景下變得微不足道了。
我覺得烏克蘭女孩的這個鏡頭,就是阿廖沙愛情結局的含蓄表達。沒人想死在異地他鄉(xiāng),我們與無名烏克蘭女孩沒有分別。阿廖沙和舒拉的感情,在二戰(zhàn)大背景下沒有意義,阿廖沙此刻也明白了這一點。
2、(真摯)阿廖沙的母親見到兒子時,她的那種激動與真摯,她臉上的表情,她身體的動作,甚至她最開始在田里奔跑的體態(tài),我好像還真的沒有在別的電影中看到過。
還有在鄉(xiāng)里,左鄰右舍的臺詞,精當感人有韻味,實在找不到更多溢美之詞。
-(母親)你長高了,也瘦了,你開始刮胡子了嗎?
-阿廖沙,你見到我家伊萬了嗎?
-阿廖沙,戰(zhàn)爭究竟什么時候結束?
3、(阿廖沙的天真視角)
阿廖沙遇到的給肥皂的士兵、野蠻中尉、貪吃牛肉罐頭的哨兵、殘疾士兵(他低沉的嗓音、飽經風霜的面容、蹣跚的步履,與阿廖沙的年輕輕快,構成一組和弦)、俄羅斯大媽司機等人,都非常有特點,而且純粹善良,就算有點小毛病,也很可愛。
但這也許是因為,電影是從阿廖沙的主觀視角拍攝的。就像《小鞋子》,那個電影里的人物也都純粹善良,頂多有點小毛病,可能也是因為從孩子的視角講述吧。與之相比,殘疾士兵眼中的歸家旅途,肯定更深沉思辨。
女主角舒拉,她不僅是阿廖沙心儀的漂亮女孩,也是個充滿冒險精神,不拘一格的年輕人。這些都是通過幾句臺詞展現的。
《阿廖沙,你可曾記得斯摩棱斯克一帶的道路》
康斯坦丁·西蒙諾夫
阿廖沙,你可記得斯摩棱斯克一帶的道路,
下著連綿不斷的、傾盆如注的暴雨,
疲憊不堪的婦女們給我們送來陶壺,
怕雨淋濕,把它們像孩子一樣擺在懷里,
她們在一旁偷偷地抹著眼淚,
跟隨我們后面悄聲禱告:“上帝保佑你們!”
并且按照偉大的俄羅斯古時候的成規(guī),
一再聲稱她們是士兵們的心上人。
不是用里數,往往是用眼淚計算路途的近遠,
大路向前延伸,一座座山崗隱沒了它的蹤影
一座又一座村莊,村莊,村莊與墓地相連,
仿佛整個俄羅斯是由它們匯聚而成,
仿佛在俄羅斯的每一座村莊后面,
我們的祖先們,眾志成城,
伸開十字架般的手臂保護活人平安.
為他們的不信上帝的子孫祈禱神靈。
你可知道,祖國或許畢竟不是指平素
我在城市里快活地居住的高樓大廈,
而是指祖祖輩輩走出來的這些鄉(xiāng)間土路,
以及他們的俄羅斯墓前普通的十字架。
我不知道你怎樣,而我卻是由于戰(zhàn)爭
才第一次踏上了這些鄉(xiāng)間的土路,
從村鎮(zhèn)到村鎮(zhèn),帶走婦女的悲歌聲,
帶走寡婦的眼淚,帶走鄉(xiāng)村道路的思慕。
阿廖沙,你可記得鮑里索夫郊外的農舍,
那扶尸痛哭的少女的凄厲的悲鳴,
那穿著毛絨大衣的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婆,
那渾身素白仿佛穿著壽衣的老翁。
可我們該對他們說什么呢,拿什么給他們消愁?
但是老太婆憑她婦女的敏感懂得了苦難之深,
你可記得,她對我們說:“我的親生骨肉,
你們往前走吧,我們會等著你們?!?/p>
“我們會等著你們!”牧場對我們呼喊。
“我們會等著你們!”森林對我們宣稱。
阿廖沙,你可知道,我每天夜里夢見——
他們的叫喊聲在我身后緊緊跟蹤。
按照俄羅斯人的習慣,戰(zhàn)友們
剛在身后拋掉俄羅斯國土上的火海
便挺著胸脯在我們面前壯烈喪身,
子彈暫時放過了你我兩個人。
但是我再而三地確信,生命已過限期,
不管怎樣我依然感到驕傲萬分——
為了生我養(yǎng)我的最親切的俄羅斯土地,
為了我能有幸死在這塊土地上,
為了俄羅斯母親讓我們來到了人世,
為了俄羅斯婦女送我們走上戰(zhàn)場,
同時按俄羅斯人習慣把我擁抱三次。
開篇就劃重點一樣圈出了一位奔襲的士兵,一己之力逃出一劫后巋然不動呆坐在戰(zhàn)壕中,一側的身軀和側臉鏡頭寫滿了疲憊。
愛情線就好比泰坦尼克上的那二位,是傳奇中的一段傳奇,光條不知道象征什么反正我想到的是另一部電影里把一道細細的光照在女生手腕上作為手鐲的撩妹方法。后半段閃回的方式很普通但是借用了火車窗戶的運動模糊效果,代入感非常強,也加之縱深調度時運用特別長的景深鏡頭對比出回憶的猶如近在眼前的感覺。
每一段奔跑戲都非常精彩,正方形的熒幕恰好成為做對角的天然條件,一年的等待只為幾分鐘的重逢,通過奔跑來拉進這段時間線卻也聊勝于無的無力感也迫使著這名士兵繼續(xù)奔跑,最有意思的一點互文的感覺就是開頭的被坦克追到攔車時又被一輛卡車追??,或許是小調侃,或許是在說這位士兵注定要經歷生活中的PTSD。
為數不多的空鏡也相當出彩。
給我的感覺:很高尚,也很生硬。他想回家的意愿強弱完全是按劇情需要瘋狂波動的,這點讓我很難受,打動不了我
我在歸來的漫長路上 嗯媽媽/ 你別擔心別難過 我想你/ 想念讓你的眼中噙滿淚花聽我在戰(zhàn)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過那金色的麥田啊一條河/ 我是歸來的鴿子哭泣過/ 我親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這顆心從沒走遠過
看過好多遍,我覺得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歲,愛情很純情欲張力也十足,簡潔的劇情余韻無窮,催淚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線往往是最精細的,構圖往往是最講究的,蘇聯人是真正的藝術家。
@俄羅斯大師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蕩滌了我的眼眶和靈魂。最近學了個新詞 cheesy detector,這就是那種在cheesy 的這一邊游走卻從不越界的片子。再說個重刷發(fā)現的事,阿廖沙一開始和舒拉開玩笑的時候就說了你以為丟掉的行李會在橋上等你么,半個小時以后舒拉做到了,啊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顫動。 // 20200201 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社會主義的優(yōu)秀出品,公路片,沒有戰(zhàn)爭場面的戰(zhàn)爭片。純潔質樸的故事簡單干凈的講述。真純,除了純沒有別的話講。
拋開它現在來看不甚討喜的意識形態(tài)氣息,[士兵之歌]本質是一部根正苗紅的公路片。不知道為什么,前蘇的主旋律片總讓人折服于它變態(tài)級的攝影。本片無論是大特寫中近景還是遠景、鏡頭是靜止還是運動,其構圖和調度都天衣無縫,每一幀畫面都是美的。特別是愛情戲和結尾母親的奔跑蒙太奇,簡直動人于無形
8/10。蘇聯新浪潮簡單明朗地表現戰(zhàn)爭考驗下的普通人形象將長久散發(fā)光輝,片頭從母親凝望遠方的眼睛特寫浮現輾壓大地的敵軍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時鏡頭倒拍,天旋地轉襯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體驗,當阿廖沙在彈坑的炮前仰起頭反擊,一個經歷戰(zhàn)爭洗禮的青澀面孔初次展現。當阿廖沙造訪背叛前線丈夫的妻子,他連包香皂都沒留下,憤憤離開配有鋼琴、茶具的豪華公寓,他經過妻子無奈的神情和樓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蘇聯人忠于愛情的高尚品質被戰(zhàn)爭年代摧毀。真正動容的落在了結尾,阿廖沙塔車尋母和母親跑過田野的對切鏡頭動態(tài)十足,卡車鳴起的喇叭讓母親抓緊時間抱住阿廖沙、親手把黑頭巾圍在母親身上,一種說不出的惆悵。對情欲啟蒙的描寫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車廂檢查的擁抱、疊印鏡頭隨著清洗的雙腳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緒溫柔地流露。
戰(zhàn)火燃到家鄉(xiāng),我要上前線,“媽媽,對不起,媽媽,對不起,我一定還會再回來”;親愛的舒拉,請記下我地址,記得給我寫信,這次歸途,有你陪伴,真好!戰(zhàn)爭結束,我來娶你;親愛的戰(zhàn)友,你父親妻子都好,他們在等你歸來。靜靜小村外,離人歸來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來,一位母親一直在等著兒子歸來
與公路片的精髓有異曲同工之處,當然要比逍遙騎士早上十年,也不屬于同一體系。丘赫萊依的鏡頭風格更傾向于隱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鉆不喧賓奪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處在于無聲無息之中便可輕易撩撥內心深處的柔軟,結尾遠去的汽車與母親的背影,呼應到開頭早已點明的結局,哥的淚點被精準戳中,內牛滿面
輕快的士兵回鄉(xiāng)小調,憂傷被對生活的熱愛精心的掩藏,只有愛是推動腳步的唯一理由。
4.5;無論是劇本結構還是影像基調都堪稱教科書級,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質感,猶如詩意優(yōu)美而不無傷感悲哀的散文詩;攝影美得驚人,幾乎能把戰(zhàn)場硝煙狀拍成水墨畫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戰(zhàn)爭給普通人帶來的深重創(chuàng)傷,阿廖沙先是以旁觀角度見證人們的悲歡離合(以兩對夫妻的意外結果為例),最終亦以微渺個體之態(tài)成為千萬個無法歸鄉(xiāng)者一分子;旅途如戰(zhàn)火中短暫的烏托邦,愛情的發(fā)生與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著他們純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簡直無法相信外面炮聲正隆,從誤會冰釋到攜手訴心聲,直至最后的告別湮沒在火車聲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愛情與生命皆如朝露,但人們會長久記住他或他們;與母親的擁抱令人淚目。
黑白的蘇聯老電影卻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豐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獲了友情愛情,當了“英雄”,卻只和母親短暫見面。。鏡頭繼承了學院派的精髓,開場坦克追逐戲倒掛的鏡頭,愛情中主角的柔光鏡頭甚至充滿了好萊塢俊男美女式的曖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于背景聲的運用,出現消失都極具煽情效果。
李健《一輩子的十分鐘》寫的就是這個電影?!拔乙欢〞貋淼?,媽媽?!焙髞碓僖矝]回來。
這片子屬于看的時候三星看完四星幾天后改成五星的東西。。。。越想越難過越想越神作TTATT
問我爸想看什么,他說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這部,然后看了半小時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媽在旁邊瞟了一眼說蘇聯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說蘇聯的軍裝小伙才是真他媽帥!看到結尾我淚奔了,人家歷經千辛萬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媽媽見面幾分鐘,我呢,回來就只知道煩,真是沒良心!
阿聊沙你這個傻孩子~快去牽舒拉的手啊~快去~
反思戰(zhàn)爭,沒有高大全的英雄主義、沒有激烈驚險的戰(zhàn)爭場面、沒有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沒有全面勝利的凱旋之歌,只是一個小小通訊員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帶著些許幸運的成為英雄;但他不在乎這,他只求回家一趟,見見母親,修修房頂;一路上幫助了戰(zhàn)友、邂逅了愛情、認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歲
很難接受這樣的純潔美好終止在炮火硝煙中……但即使沒有戰(zhàn)爭,我們大多數人仍會被時光磨盡那種春天特有的朝氣。年輕的時候總想快些成熟,羨慕久經世故者的沉著淡然,待到真的習慣了聚散離合喜怒哀樂,才發(fā)覺,再也無法像當年那樣盡情的愛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著……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fā)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yōu)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這才是電影好嗎!滿分、滿分!俄羅斯這個民族的苦難什么時候能到頭?真心盼望他們有好日子過。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樣美,攝影、攝像都是教科書級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