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觀影隨感
燕青雙手挑胸前的系帶,給李師師看自己胸前的紋身,既旖旎,又挑逗,我也是服氣。
粉色旖旎的紗幔下,燕青彈琵琶,并且這個燕青比李師師還嫵媚動人,我要是皇上,他說什么,我都答應,并且我分分鐘會彎的。
所以說導演真得是用拍花魁的手法拍燕青,用拍嬤嬤的手法拍已經(jīng)少得可憐的女性角色,連名妓李師師也不能幸免。
按理說,邵氏有錢養(yǎng)馬,就不能花幾個錢養(yǎng)個好點的紋身師,你看看給燕青和九紋龍那兒紋的是個啥???
九紋龍史進的紋身那是重頭戲,結果紋得那是個啥,跟開玩笑似的,搞笑版紋身呢?!
幾個片段就講述了征方臘之難,和犧牲之大。簡單明了,主次分明。
李逵真豬隊友,害死石秀,九紋龍史進。
李逵和吳用大大表演,我看不到你,好可愛?。?br>看浪里白條張順調(diào)戲李逵,很受用!花二刀不會水,不好意思,我串戲了!
網(wǎng)友們覺得進城殺敵時,武松和燕青握完手的表情,過于凝重了。武松下定決心握了握自己的拳,仿佛給自己打氣;燕青則目送武松遠去的背影,無可奈何,又戀戀不舍。
按理說,他們并不知道城內(nèi)的情況啊!
菜園子張青和孫二娘為分散敵軍注意力,也壯烈了。
最后浪子燕青死了,武松也斷臂,力擒方臘壯烈了???編劇、導演,你們快出來,你們是看得哪版征方臘,我們來談談人生!兩個沒死的角色,居然讓你們搞死了,還又殉情?
2 ) 更新中
看人家這故事。一個電影講了多少個事兒,寫了多少個人。
再看看現(xiàn)在的那些個電影,劇情上多簡單,單薄。
人人死的都是英雄樣,都有個想在史上留名的肝膽,不像現(xiàn)在,都只想在家數(shù)錢。看得我覺得他們身上出來的血都是冒煙的。
108個人是個組合,大家都各自有特色,然后領頭的做好組織管理就可以了,就像打牌。
3 ) 人民的反面教材
說到底,水泊梁山的隊伍平剿方臘,就是一個歷史的笑話。一伙流寇亡命之徒占山為王,自詡“替天行道”,到頭來殷切地懇求得到皇帝招安,接著就真的替“天”行道去剿滅另一伙不肯被招安的流寇。結果兩敗俱傷。我不記得原著寫到這段故事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了,不過我認為作者肯定對這群“梁山好漢”既覺得痛惜又覺得實在是死不足惜吧。既然這樣魯莽這樣無腦,僅憑一種與生俱來的豪爽和義氣,必然難成大器,那么作為歷史的炮灰,也就只好讓他們英勇戰(zhàn)死了吧?!蛘?,像李逵那樣憋屈地死掉,不過至少也還算是成全了他的忠勇。
而今拍這樣一部電影,算是歌頌這幫莽夫嗎?為這種不明智的行為渲染一點悲壯的色彩?不過用谷峰演宋江,倒是真有那么點虛情假意眼光閃爍的意思,和李雪健的宋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見石秀(王鐘)舉著一把刃足有一厘米厚的刀,還能夠把人攔腰砍死。真是幽默。。陳觀泰赤身舞長刀打斗的那段,看身段還真有點像狄龍。畢竟功底扎實、身材也夠漂亮的演員,沒幾個。
終于看到所謂的曖昧飛奔鏡頭:小乙重回梁山軍營,武二從帳中飛奔迎出,跟著眾人皆不見,只有他倆執(zhí)手相對,然后勾肩搭背。哎呀。
看著炮灰們一個個死掉,宋江吳用在一邊依舊衣冠整潔慢條斯理,你能說這部電影是在歌頌這種慷慨赴死的精神嗎?也許吧,《十月圍城》不也是一樣?只不過基于某些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上,人們會說某些人的死重于泰山,而另一些人的死輕于鴻毛?,F(xiàn)在想來,太祖當年評水滸道“好就好在投降”,真是妙。
4 ) 為了小乙哥,為了"深V"想加顆星,但竟然不露出來!這星不加了!
能讓我吐點槽么...
水滸傳之蕩寇志拍得真是兇殘…沒有多元化配樂,沒有數(shù)碼特效,沒有多分鏡剪輯的條件下,拍得這么血腥悲壯全靠簡單直白的全景視覺沖擊,即便知道結局,還是不忍看各個糾心過程…
導演當真偏心,姜大衛(wèi)演浪子了紋身都不給看,正解了前襟系繩,二寸寬的窄地被李師師素手一拂,全數(shù)擋住,紅帳一落,沒了!
武松和燕青握了握拳,放開手后原處懸空虛握數(shù)秒,又握緊成拳,放下手去…
燕青十八翻原來是摔個跤滾幾滾就打發(fā)的招式??!文字美化真心創(chuàng)造奇跡!
怎么今天看的都是因女人而上梁山的男人…演石秀那位王鐘好像好聲音的那英組張偉…
同樣是燕青,嚴寬版的邪媚一笑就秒殺萬花叢,腱子肉露不露都沒關系了。姜大衛(wèi)一出場晃悠著那小身板緊身黑黑開前襟露一點點小紋身我怎么總覺得有時遷的味道啊…身倒真是輕,但不是如燕,要如蝶了…姜童鞋還是那部新獨臂刀最真我本色,直接扮別的形象看來看去都還是他…
5 ) 番茄醬和YY
今天去取包裹,《蕩寇志》已經(jīng)寄到了。雖說是二手的,但法國人保管東西還是很有條理的,效果不錯,就是音量小,不知道什麼緣故。
這部電影名字雖然叫《蕩寇志》,跟那本“反寫水滸”的小說還是反著乾,其實仍舊按照施耐庵的調(diào)子拍的。我看《水滸》是就著金聖嘆的評點讀完的,所以招安之後的事還是後來再看電視劇才知道的。
此篇是72年《水滸傳》的續(xù)集,人馬還是同一撥,不過個人覺得反而比前篇要好看。《水滸傳》講的是“計賺玉麒麟”那一節(jié),我一方面是可憐盧俊義,另一方面雖然喜歡看姜大衛(wèi),但也覺得作為一副群像來說,導演偏愛他太多了,硬把燕青變成了梁山第一高手有點讓人嘴角抽搐。
《蕩寇志》說的是“平方臘”,開場第一個出來的仍然是燕青,說明主線依然是他,算是和前篇呼應上了。張導拍起風花雪月的場面,我一向是當喜劇來看的,不過李師師和燕青這一段還拍得有那麼點風月(此版的李師師就算以當下的眼光來看也當?shù)蒙锨妍?,不錯)。
燕青出場照舊是先秀才藝,風月場中第一人嘛(汗!),吹笛子的姿勢有模有樣的,果然是專門請師傅來教過(以至於後來的導演都喜歡叫他吹笛子,趙軒也吹,黃藥師也吹,羅玄也吹)。但彈琵琶就不成了,導演很乖巧地用紗遮了,再給了個遠景。
不過最有意思還是燕青脫衣服那段。觀眾還沒看見呢,外衣已經(jīng)先解下了,等到要脫裡面這件時,鏡頭“咻”地就貼到人家胸口上了,頗有耐心地拍人家如果解帶,我也饒有興致地看他那一雙蔥蔥玉手如何寬衣,可惜帶解了半天,衣服領子硬是沒有“寬”出半毫來(真是好忠心的衣服?。?,他就把手放下去了,彷彿是邀請身邊的女人來拉開那一道仍舊是窄窄的領口,李師師也不客氣,把手伸進了鏡頭(她的手也十分漂亮),這幾十秒鍾,鏡頭端的是紋絲不動,張導啊~~~
就在女觀眾瞪大眼睛,屏住呼息準備尖叫的當口兒,鏡頭又“咻”地轉過去看輕紗如何飛舞。大約是張導也發(fā)現(xiàn)史進身上的龍畫得像蟲,知道化妝師手藝不佳。我等只好吞吞口水,想像另一邊是如何的風光綺麗了。要不是此片導演是張徹,我或許真以為小乙哥能像書中所寫一樣和美人泛舟湖上呢。
接下來就是過場戲了。張徹真是有意思,皇帝寫詔書的時候不去拍幾個人的表情,牢牢地盯著那些字做什麼?不過字寫得頗有氣質,傳說張導對書法也有研究,該不會又是他執(zhí)筆的吧(也是很自戀的導演?。?。
回到梁山上,眾兄弟們這回總算都有機會說上兩句臺詞了(說過話的八成都要死)。我也總算有機會認出李修賢,他年輕時就長得這麼忠厚,難怪雖然相貌身手品性都是好的,卻在師傅面前一直不得寵。張徹拍出來的官多半就不是好官,他喜歡江湖兒女,肆意鮮血和生命的快活。狄龍也長得正氣,但立起眉來的時候,像《報仇》裡去踢館的時候俊朗中透著煞氣。姜大衛(wèi)就更不用說了,一笑起來就有九分不乖的樣子。李修賢年輕時生得秀氣,而且是一看就是個好人的那種秀氣,混在一堆粗眉橫目的英雄中間倒像是官門裡派來無間道的。他演的是張順,“浪裡白條”啊,“白條”啊,“白”條?。ū姡耗阌型隂]完)。不過燕青不也應該是“雪練也似的白肉”嗎,姜大衛(wèi)也不白啊。
我正得意說香港水土不好,不比我江南水甜,養(yǎng)出來的兒女都比別人白淨。一看到方臘就抽搐了。此劇中反正就是個窩囊土匪頭子的模樣。他們說杭州三面環(huán)水,我閉上眼睛想像了一下涌金門清波門外全是水的景像——真是好小的一個城啊,難怪幾個好漢一潛進去就被盯上了,尤其是其中還有一個幾乎就是把“我是土匪”四字刻在額頭上的李逵。
在此片中,“黑旋風”委實應該改名叫“黑煞星”的,禍全是他惹來的,也就只有梁山那麼重義氣的弟兄才不埋怨他。沒辦法,誰叫劇情需要呢,所以他要死也等等到別的弟兄都被他害死了才肯死。此人的扮演者是樊梅生,也就是在TVB的97版《天龍八部》裡演虛竹的樊少皇的老豆。那個有一雙銅鈴大眼的兒子雖然長得也是不濟,但還是幸虧了像娘,否則也就只有演演李逵張飛這樣的角色了。
水戰(zhàn)那一節(jié)拍得不錯,大概是在河裡全要打赤膊,把張導給勾起來了,那幾個水下的鏡頭當時不知道是怎麼完成的。反而是最開始攻城那一段拍得很馬虎,什麼“千軍萬馬”的我是從來不去和老片計較的。張徹也不擅長集團作戰(zhàn),英雄麼,就得以一擋百那樣的死法。
頭一個英雄式死去的是石秀。SB的片子看多了之後,覺得王鍾GG還是蠻耐看的,笑起來別有一番滋味。這一仗是打得茄汁成河,從有衣服打到?jīng)]衣服,從小卒打到將軍,生生是力竭血盡而死的,那種才叫“視死如歸”的氣派,鏡頭也取得好,看得人血脈賁張。最後兄弟的仇也報了,不肯死在在敵人手上,反手一刀把自己了結了,殺得盡興,死得痛快,好一個拚命三郎。
中間自然少不了燕青出來插花表演他的十八翻。對手是個大光頭,我懷疑他是方臘從內(nèi)蒙古找來的外援,“江南相撲第一高手”自然不是“天下相仆第一高手”的對手了,雖然此相撲非彼相撲,但一看小乙哥那一陣小風就能吹走的身材,還是無語。不過老片子就這點好,不會太誇張,姜大衛(wèi)鬼拍戲少用替身的,所以別人抓住了腰帶都是往上拋,他就只能往橫裡掄,否則就算對手的演員再配合,看上去也不真了。
等張導把“七咔七咔嗆”(這就是燕青專用的配樂了,別的英雄好漢是不能用的,我都不知道張導是哪裡得來的靈感)放個夠之後。就輪到史進一乾人等死了。石秀打得決絕,全是一往無前,史進則在沉穩(wěn)勇猛,陳觀泰不愧是冠軍級人馬,動作明星拍起打戲來就是方便,不用為了替身就把鏡頭切來切去的,非常流暢,死之前當然也沒忘了把衣服扒光。
孫二娘和張青這一對,反而是女人打得兇猛。誰說張導不會拍女人的,他只不過不會拍溫柔的女人而已。這個頭上始終簪著一朵紅花,曾經(jīng)敞著胸脯賣人肉包子的女人是于楓演的,這女人不像井莉那麼常見到,初始只是覺得長得怪,整張臉像是被刀削過似的,後來看出別樣的風情來,像是專門兇人掠貨的那一類女人的長相,所以最後叫張順把自己放下,要與丈夫死在一處時,很是動人。不過張導拍人家死同穴沒有拍燕青寬衣那麼好耐心,張青因為是跟老婆一起死,就不好扒光了,一個鏡頭就晃過去了。
最後去捉方臘,張導的番茄醬大概不夠用了,所以方臘的人都穿紅的。
李逵煞星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掄著兩把大斧砍夠了,又和人玩了一通相仆,這才死了,他自始至終有點孩子氣的,所以最後死得並不見難過,就像玩夠了,玩累了要回家一般(張導倒沒把他給扒了)。
至於張順怎麼死的,我竟然忘了(李修賢伯伯,你做不出那種慘烈的氣質,就不適合拍武打片,難怪在槍戰(zhàn)片裡才紅起來)。
七咔七咔嗆,捉匪首的任務,張導自然是留給小乙哥了。姜大衛(wèi)這番也脫了,盤腸大戰(zhàn),不過燕青就是跟其他梁山好漢不同,脫了外件還有裡件。打法還是走的輕靈一路,花架子端的是好看,跟頭翻得端的是輕巧,真有飄起來的感覺。我看他漸漸做出貧血的樣子,不由得大呼“狄大伯你怎麼還不來?。 ?。
正著急著,武松果然就到了。這兩人在前一部裡莫名其妙就好得如膠似漆,此片裡又是手把手的親熱,書中並沒有這樣寫的,多數(shù)因為武松是大伯演的,如果大伯演的是林沖,這時來的就該是林沖了。
武松剛叫了一聲“小乙”(別人都叫小乙哥,就你叫得這麼親熱),一條胳膊就沒了。我忍不住感動“大伯,您就是來陪我家大叔死的吧”。
果然,燕青血戰(zhàn)將死,和武松先深情對視了一眼(不是我不CJ,鏡頭就是這麼給的)。張導給了慢鏡,拍他在地上翻滾掙扎,然後又推近了拍他眉頭緊鎖的痛苦模樣,張導果然是愛他(廣義的愛),知道他這樣好看,最後才依依不捨的拍他死去的側面,多麼平靜秀美。
大叔一死,張導往大伯腰間的匕首一掃,隨便交待了一下,都來不及把他扒了,就安排大伯殉情去了(狄龍大伯難得有一次可以穿著全套衣服死)——我這一說可不是YY,片中的英雄全是孤單單死的,唯一死在一起的是孫二娘夫婦,還有就是這一對。張導還怕說明得不夠,特地給了個全景,那構圖真好,大叔橫在地上,臉朝著鏡頭,神情安詳,大伯跪在大叔對面,臉對著大叔,雙眼圓睜。
一般來說這一對一死,張氏的片子就可以打“劇終”了,這一回還要讓谷峰(居然讓他演宋江,難怪把一山的弟兄都害死了)和丹波哲郎出來露一小臉,人家日本武師來中國一趟也不容易。這一撥人其實在這片子中只是露個臉,背景樣的角色,但為了保持和前篇一致,竟然全部到齊了,也不計較戲份少,真是難得(姜大衛(wèi)躺在那裡,張導你也不給秦沛一個鏡頭,忒狠心了)。
宋江活捉了方臘,說“可惜折損了我一班弟兄”,就算是總結全篇了。
6 ) 肝膽九紋龍
“一表人才,不似奸佞”
--不過區(qū)區(qū)浪子,何言可及奸佞
謀擊杭州,聚殲方臘,基本是從頭打到尾,石秀斗鬧市,史進捉太子,鐵牛兩斧斷后,張順力撐涌金門,武松燕青共擒方臘
斬不盡的小卒,戰(zhàn)不罷的元帥,幾場動作設計令人眼花繚亂,1V1 ,1V2,1V10,1V100,都頗有特色,放到現(xiàn)在看都不算過時
尤以史進那場甚是精彩,杖一根粗木,舞出虎虎生風的架勢,獨擋兩個元帥,鏖戰(zhàn)多時,斗殺一個,喝退一個,冷看眼前圍身小軍,橫刀在側,亮出胸上九紋龍肝膽,慷慨赴昆侖
別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分不清是武俠片還是戰(zhàn)爭片。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這么寫。一仗征方臘,燕小乙和武松幾乎全程沒什么對手戲,卻也要在結尾雙雙赴死,而且死前還相視一笑,那纏綿勁兒比片里那對真正共赴黃泉的夫妻還要動人。別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龍的武松喊著一聲小乙,又是斷臂又是死;所以說同臺戲少怕什么,導演私心起來誰都比不過。P.S.拍得有那么點群英會的意思,但張徹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張徹拍水滸后征方臘的故事簡直就是一場"陽剛美學"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漢夠他挑著撿著殺掉了,該死的不該死的都是他用攝像機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殺。姜大衛(wèi)-浪子燕青,眉一顰,嘴角一翹,李修賢-浪里白條張順,看起來神似李小龍,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還有打醬油的狄龍-武松。還行+
尼瑪張胖子居然讓李逵燕青武松全領了盒飯!
好壯烈,好慘烈。。。。全片從頭殺到尾。這陣容真豪華!基本當年邵氏的精英全來了,沖著陣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漢威命也!?。垙貙а輰υ脻h們結尾改動真大。。。。。。
與原著相比改編不少。一如既往的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卻不知為何都如此迷人,讓人一遍一遍地重溫。石秀的剖腹,史進的臨別一語,張順的魂歸涌金門,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撲……看張徹我總是不愛深究細節(jié),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帶來的震撼。
#1080p#狄龍姜大衛(wèi)又?叒叕秀恩愛了,又?叒叕殉情(霧)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關系有這么親密無間嘛~武二哥莫不是長了千里眼順風耳,連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難都能及時策馬趕到拔刀相助,可惜剛下馬就被斷臂了,算是遙相呼應新獨臂刀吧,最后又戰(zhàn)死在了一塊兒,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嘖嘖
一直覺得水滸傳就是古人的b級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種江湖混名和神功,簡直太適合張徹了。之前看張徹訪談說到他對水滸傳的理解,特別正點,水滸傳就該這么拍!
本片是張徹導演【水滸傳】下集,主要講述了梁山好漢征方臘的故事,張徹繼續(xù)發(fā)揮張家班男兒好漢的特色,陽剛味道逼人來,形象突出盤腸大戰(zhàn),死傷枕籍;每個英雄之死,都令人難忘悲壯。
蕩寇志,英豪之死寫就的手札;雖然改動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較之原著更為悲壯;谷峰老師的黑宋三,自帶城府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計天底下也就張百萬一家了。
每個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飽滿生動。
燕青自殺小分隊,先是石秀跟石寶拼掉半條命被圍住自盡而亡,然后史進為了抓方天定被圍毆而死,緊接著張青孫二娘夫婦中埋伏寡不敵眾捐軀,李逵為了爭取涌金門開門時間以一敵百戰(zhàn)死,張順開涌金門而死,燕青追殺方臘傷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騎馬趕來的武松一來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單臂擒方臘后堅挺而死
敢情這蕩的是方臘之寇。女追男隔層紗,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繡。給了李修賢頗多戲份,真的跳過水關,帥氣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龍斷去一臂,與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蕩氣回腸反而是孫二娘夫婦。兩場相撲設計別致。小乙別怕,鐵牛來啦,黑旋風這無條件效忠哥哥的義士戰(zhàn)死是一種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種嘆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臘后難得善終的兩位啊,張導你不能為了CP大業(yè)就生生把人家拍壯烈了呀……
一個好男子,從生到死,應該有事情是能被記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殺四方。我覺得這是劇中人和導演的想法。
看到武二郎騎馬飛奔而至,張老師的首本名句頓時涌上心頭:“我就是來陪他一起死!”
雖然名字叫蕩寇志,其實和余萬春寫的《蕩寇志》不是一回事,這個主要是寫征方臘的,而且著重在杭州之戰(zhàn),鄧元覺(不是和尚了)、石寶、厲天閏、司行方四個元帥全部登場,也算是熱熱鬧鬧了。
每個好漢出場都很有型。死的時候pose都很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