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結(jié)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cè)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
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它批判宗教的統(tǒng)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對自己年輕的性愛感到罪惡,她覺得在年少懵懂的時候和心儀的男孩發(fā)生性關系是羞恥的,以致于到后來她所忍耐的苦都被當成是懲罰和自我贖罪。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年輕的靈魂和肉體,兩情相悅的歡愉,根本無需為性愛感到羞恥。但也正是這種思想上的約束,讓她隱忍地度過了漫長的煎熬而沒有崩潰,沒有反擊,沒有毀滅。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絕對做不到一聲不吭幾十年。但同時,Philomena卻不否認性帶給她的愉悅,她站在遼闊的草地上和Martin Sixsmith對話,眼神從容而堅定地回憶起那個男孩給他的,騰空似的性愛。
這是大概是因為,她還有對自我欲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Philomena對信仰的改變在她到美國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時候,她有千言萬語本要對她的上帝說,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擋板的背后,她卻什么也說不出來,終于哭起來。離開教堂的時候也沒有沾圣水。這次的哭和剛知道兒子已經(jīng)去世的哭不太一樣,后者躲在酒店的陽臺被自己形容為小女孩的哭,是傷心的,是失望的,是覺得無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對面,她哭,因為無奈,因為氣憤,因為自己。但在我看來她并沒有改變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當女奴的時候她就知道此類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過。
但她知道,這也正是她得以平靜,不愿意像Martin那樣費盡力氣記恨,得以對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也是后來她能夠?qū)ister Hildegarde說"I forgive you”的原因,這確實很難,難在你讓自己歸順于自己懷疑的信仰,難在讓自己的內(nèi)心從劫難里尋得平靜,難在原諒修女就像是原諒宗教對自己的傷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這樣一個信仰才能繼續(xù)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Martin那樣什么都不相信,只認準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證實到的。這不是對錯的問題,不同的人有選擇面對生活和面對自己的方式,所謂的真相,即使看在眼里,也可以留在心里。
尋找
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Anthony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Martin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yǎng)的小孩。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jīng)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占為己有的東西。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jīng)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甚麼在Martin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須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jīng)觸手可及的笑臉。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我看著她看Anthony的錄像,幸福并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無論是不是曾經(jīng)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Anthony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Anthony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yè),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Philomena找到了Martin,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墒悄阈枰?,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
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Anthony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抵觸。對於一個尋找?guī)资瓴灰姷膬鹤拥哪赣H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Philomena曾對Martin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fā)現(xiàn)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zhàn)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取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Anthony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Anthony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jù)環(huán)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Anthony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Anthony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diào)就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
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可是Martin說,他不會原諒她。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我覺得不是的。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jīng)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Anthony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并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nèi)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Martin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得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shù)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fā)現(xiàn)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和友人在結(jié)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jié),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
“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div>
4 ) 關于接納和救贖
據(jù)說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老修女以為“守住貞潔的誓言,克己和禁欲可以離上帝更接近”,而對于那些“罪惡的”未婚懷孕的女孩及她們的孩子沒有過任何憐憫之心。
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神愛世人”,但如果沒有接納和包容,又怎么去愛呢。我相信Philomena對兒子Anthony是愛,他的性取向,他的死因,有關他的一切,她統(tǒng)統(tǒng)接受。Philomena對老修女也是愛,面對欺騙,她選擇原諒,一句“I forgive you”不單單是對修女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對白。
50年的等待,最后發(fā)現(xiàn)“我們尋找的旅途,又回到了原點,在記憶中最初的地方”。
如果沒有了人情,所有的信仰,不過是個人對宗教的曲解罷了… Martin對老修女說的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說出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聲。
5 ) 寬恕比懲罰更需要勇氣——《菲洛梅娜》
這是一部以一位母親名字命名的電影——《菲洛梅娜》,她是一個平凡的母親,人到晚年思念了50年卻又不曾見面的兒子,突然想看看他還活的好嗎?兒子是否尋找過自己的母親?......
或許這個“突然”已經(jīng)醞釀了50年,她每時每刻都在想起,但那以上帝名義的束縛卻一直無法違背掙脫,可母子之情終于還是在菲洛梅娜暮年之時,戰(zhàn)勝了信仰!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菲洛梅娜因年少無知,當了未婚媽媽,家人遂把她送進來修道院便斷絕了關系,而每天她只有1個小時的時間和兒子共處。
可是這樣的時光總是短暫,可怕的事情終究還是發(fā)生了,菲洛梅娜的兒子被一對美國夫婦領養(yǎng),至此她與兒子之間只剩下那一張小小的照片!
時間來到2012年,在女兒的牽線搭橋下,菲洛梅娜遇到了正無所事事的馬丁,馬丁正處于尷尬的空窗期,需要一份差事來緩解他被解雇的壓抑。
這兩位各自心事重重的人便踏上了尋子之路。
本來很順暢的流程走到了當年的修道院,就被戛然而止了!
Why?
院長說,當年修道院發(fā)生了一場火災,所有的檔案被付之一炬。
一盆涼水被潑的透透的,不過還好有馬丁,新聞人的直覺讓他從酒吧老板那里得知,這只是一個托詞,傳說中的火災只是修女們集中在后院燒掉了檔案而已,而那領養(yǎng)孩子卻是以上帝的名義赤裸裸的被金錢交易給了有錢人!
彼時屏幕外的我們,除了震驚還有憤怒!是的,她們以上帝的名義去誆騙善良的信徒,卻做著上帝禁止的骯臟交易!
畢竟剛剛院長慈祥的面容,溫柔的話語還在眼前,壞人不再是那個把壞人二字寫在臉上能讓我們辨認的,而是天使的面孔,惡魔的心!
菲洛梅娜差一點就止步了,但還好她堅持下去了,和馬丁來到了美國,一路上還津津有味地分享了《馬鞍與織女》的故事。
就在我們大家坐等母子跨越重洋再次重逢的happy ending時,馬丁的神通廣大為我們帶了壞消息,原來菲洛梅娜的兒子在1995年已去世,生前是里根政府的高級法律顧問,且還是一名同性戀。
不過菲洛梅娜還是再一次堅定了立場,雖然兒子已去,但他生前是否也和她一樣尋找過自己,她太需要答案了,或許只有這樣真正感觸到兒子!
然而在我們陷入感動,菲洛梅娜追憶兒子的點滴時,又一次,真的,又一次被殘酷無情的現(xiàn)實打擊!
兒子安東尼(邁克爾)原來曾經(jīng)在生前去過修道院尋找自己,而還是那些慈眉善目的修女們,是的,還是她們欺騙了他!
原來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跨越重洋去追尋的兒子,就在眼前,就在那座修道院雜草叢生的墓地里,卻沒有人告訴她!
相信觀眾和馬丁一樣,都是怒火中燒的不能再旺!
——————————————————————(這里是憤怒的切割線?。。。?/p>
鏡頭轉(zhuǎn)到了修道院,還是熟悉的敲門聲,還是熟悉的接待室,還是那么溫暖,以至于恍惚間溫暖到忘記了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bad things!
這一次的馬丁搞不猶豫,沖到了那位修道院前院長面前,卻換來了這位衛(wèi)道士“義正言辭”毫無人性的駁斥。
是的,打著教義的旗號,以上帝的名義,為自己所行之事遮掩!
突然想起《霍比特人》里甘道夫的那句話:“千萬別輕易斷定別人的生死,就連智者都無法決定命運!”
是的,千萬別輕易斷定別人是否有罪,真正的智者,不是奪取別人的權力,而是去寬恕!沒有誰可以代替孩子去決定他的一生,雖然邁克爾的領養(yǎng)家庭帶給他的不是菲洛梅娜所能給的,但這并不能作為從他母親身邊剝奪孩子的理由!
其實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再去追究當年誰是罪大惡極,以及如何去懲罰,已經(jīng)顯得毫無意義,因為菲洛梅娜知道,時間是不會放過她們,這比肉體上的懲罰來得更持久、更煎熬!而那些做錯過的,就像烙印一樣,怎么回憶都是一道裂縫,怎么補都無濟于事!
她的寬恕既是對自己曾經(jīng)“罪孽”的放下,也是對他人的救贖!
1、這部片子里沒有大起大落,但朱迪丹奇一個人的演技撐起了整部片子,當然史蒂夫·庫根的配合相當默契。
2、這部片,既沒有針鋒相對,也沒有無論如何都要一個結(jié)果,反而留下了讓人深思的空間。
3、本片的原型母親
6 ) 菲洛梅娜
在電腦里放了有快一年因為斷網(wǎng)才想起來看它。
本來覺得是個很慢節(jié)奏的片子,而事實上也確實是。
菲洛梅娜是一個失去了孩子的母親,孩子也許是被迫從身邊被帶走的。
菲洛梅娜在孩子52歲的那一年,終于開始了漫漫的尋子之旅。
雖然還是沒有見到孩子一面,但是通過認識孩子的各色人等了解到了孩子的生活,也許她也還是滿足的。
其實修道院的做法也無可厚非,唯一的問題就是合同都是被迫簽訂的。
但是孩子既然已經(jīng)送到了寄養(yǎng)家庭,還是不要再尋找了。到此為止吧。
相當喜歡的英國電影,溫情感人,笑著笑著流出了眼淚 (q&a環(huán)節(jié)時Steve Coogan說預想到“philomena 寬恕那些修女”這個情節(jié)觀眾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臺詞,太貼心了<33333)
和佩恩的《內(nèi)布拉斯加》相似,一部關于父親,一部關于母親,但佩恩的立足點在于包容,本片則在于寬恕。朱迪丹奇與史蒂夫庫根一熱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來。回到原點的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象征著人物的受難與修行,比起丑陋的權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資格說出“原諒”一詞的圣者。往事隨風,人間善惡,留后人評說。
故事并不復雜,親情感人
“你高高在上時,應該對下面的人都好些。因為等你掉下來的時候,說不定還會遇到他們”關于母親,有時候他們老著,只是需要一點活著的念想。當她最后聽到兒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時,所有個人遺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濕…贊配樂、攝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兒子的支線,今年最平凡而溫暖的電影。
喜劇與悲劇的交融通過宗教的善與惡來體現(xiàn):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來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偽善是惡,是故事的悲劇根源。片中懸念的轉(zhuǎn)換也很精彩,錄像帶一段是淚點的爆發(fā)。對于不信教的我們來說,看后估計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燒了吧。囧
1、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愛人親人都一樣;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撐起了感情克制的溫情電影;3、人活著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國電影時刻不忘賤賤的冷笑話和基情;4、劇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則很難共鳴
分別五十年,可當她看到兒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戰(zhàn)勝時間性的血濃于水。其實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條路上暫時結(jié)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總會掙脫宗教的束縛,追求內(nèi)心無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奧斯卡季過去半年再看,今年奧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復雜的道德宗教探討溶進溫情主義的故事里,這部電影堪稱教科書。
年度最愛!擁有我最喜歡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獨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來、抽絲剝繭后露出一個動人的真相。全片畫面猶如加lomo濾鏡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說是喜劇,卻溫情繚繞、催淚必殺!朱迪·丹奇演的這個老太實在太惹人愛!喜歡她的博愛和胸懷。
在五十年后抵達另一片大陸收集她所缺席的那個人生留下的痕跡,哪怕對一句問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讓她幸福雀躍,愛爾蘭的雪也終于不再那么冰冷?!涸谒新贸痰慕K點,我們都會回到啟程之地,并第一次認識那里』。讓人感動的并非面對惡之源時的『我原諒你』,而是至愛者藏匿的秘密從未逃過你的感應。
結(jié)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編劇把一個簡單的尋子故事寫得飽滿而精彩,小格局蘊含大思想,無論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階級不同,國籍不同,電影意在贊美人與人之間理解和寬容的力量
這個故事并不復雜,但也能從很多面解讀,比如宗教,親情。不過最感動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層,就是菲洛梅娜與兒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遺憾。這樣的故事會讓你堅信親情以及它的可貴。朱迪·丹奇與斯蒂夫·庫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樣性。影片在質(zhì)疑宗教偽善的同時,卻也讓你從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閃光
五十年離散之痛刻畫的綿長深情,但等找到兒子后卻表現(xiàn)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對于修女的態(tài)度,他們的信仰之爭都無疾而終,除了故事本身沒有更多可以回味的東西。同類還是“橙子與陽光”更好些。
有些故事?lián)Q一個角度真的就不一樣了,在這個尋找的故事里,結(jié)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態(tài)。宗教組織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東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沒了,懺悔和贖罪都不過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話。人間哪來那么的罪,是因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人物塑造很飽滿,節(jié)奏起伏也很舒服。整體感覺還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內(nèi)容和力度都不強,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僅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層。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鐘還揪心抹淚,下分鐘又被老太太拋出一個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護下以基督之名行使著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著信仰修煉出純凈寬廣的心靈。無論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擲地有聲,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賤的,恰是那至死冥頑的擲石者。
親情最讓人感動
一個大愛的女人,年長卻天真,在尋子途中帶給我們滿滿的感動與小小的歡樂。她用自己的方式凈化了所謂圣潔實則偽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與天堂的兒子心心相映。兩位主演不遺余力的為我們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電影旅程,他們塑造的兩個人物讓我們在悲傷的故事里看到了歡樂,也在歡樂里體會了溫情脈脈
對待宗教態(tài)度的選擇促成了悲喜劇,最難得是她能夠?qū)鹤拥男韵蚝退酪蛞暈檎?,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點細節(jié)。在夾縫中沒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寬容。而對于觀眾,還好有記者這句:"I won't forgive you."
Philomena這個角色最精彩的一點就是我們同時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兩面性,正是宗教的偽善讓Phi一生與孩子天涯兩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讓這個沒讀過艾略特的普通人擁有了寬容的勇氣。笑點淚點結(jié)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轉(zhuǎn)折帶著不能劇透的情緒感染力。缺點就是兩位主角的個別主動選擇過于簡單帶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