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無休無止
本片由幾個初看起來并無關(guān)系的線索匯聚而成:一個律師本應為因組織罷工而被捕的團結(jié)工會積極分子辯護,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個老律師處理。老律師熱衷與人爭論道德的可疑性問題。那個積極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壓力下死去。同時,那個已故律師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虛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愛欲之中,但肉體的滿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絕望中,她擰開煤氣自殺。
2 ) NO END|無休無止
“我死了,在四天前……”
一摞厚厚的紙消失在過道里
我想起我的鑰匙還在
她剛剛掛起的大衣口袋里
早上露水的痕跡,顯示
每個人都成了透明的影子
我像第一次那樣張開雙臂
大聲地喊她,她抬頭
四處看了看,并沒有聽見
我的聲音,好像我是死了的
見到的每個人都這么說
我竟然差點錯過了自己的
葬禮。在厚厚的棺木外面
她撫摸他,目光穿過
空蕩蕩的房間,一直向外望去
今天的天氣依然濕冷
只有一條薄薄的床單
在她們的起伏的肉體下面
驀然,她的臉迅速凝固
她應該是看見我了
看見我在變冷的墻壁里面
像是抖去了最后的一點塵灰
我是那名字被她偷走丟失了的
丈夫,離她僅僅一步之遠
3 ) 無休無止
言語已經(jīng)失去了力量
不如聽肖氏的弦樂四重奏第十四號作品。
每次看他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的覺得莊嚴肅穆起來,很奇妙,帶著不假思索的崇拜感,盡管很多時候我看不懂。他早期拍紀錄片,后來覺得紀錄片已經(jīng)無法表達他所想說的東西,他開始拍劇情片,《影迷》、《誤打盲撞》,《十誡》,到后來的“三色”??墒沁@些都不如84年的《永無休止》給人的震撼。我想他是實實在在想去相信某些東西,可是他的良知太過激烈,逼著他去看去想去思考。大多數(shù)人承受不了太多的真實,可是他不僅承受了,還竭盡全力把真實原原本本的反映出來。疼痛無法取代,就像墻上的一塊塊磚,它在的時候你不會注意到,但是少了一塊以后,那個缺口會時時刻刻提醒你,這兒,少了某樣東西。
她用了太多太多的時間想著死亡、犧牲和愛,以至于她的心靈承受的超過了他肉體所能承受的重量,于是她死了。
他用了太多太多的時間想著犧牲、道德和大眾的利益,以至于他無法接受律師提出的辯護條件,于是他死了。
很久以后他開始追尋宗教的意義,可是宗教也無法給他滿意的答案,他終生都是道德焦慮癥患者。
我想起羅素曾經(jīng)無限感傷地在《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一書中寫下:“這么多年來的所有努力,一切的奉獻與靈感,以及人類所散發(fā)如日中天的智慧,都注定隨著太陽系的偉大死亡而絕跡,人類殿堂中全部的輝煌成就,也將隨著宇宙的殘骸還不起眼地深深埋在廢墟之中。所有這一切不是不容質(zhì)疑,就是幾乎已被肯定的結(jié)果,根本沒有任何可反對它們的思想希望成立。”他還說:“在我心中值得尊敬的人物排行版上,耶穌基督應該排在釋迦牟尼和圣雄蘇格拉底之后。我實在不能想像一位創(chuàng)世主居然創(chuàng)造我們居住的世界,然后又棄置不顧。竟然不允許他的子民因先天性疾病理由讓他們墮胎。我實在不能想像一位仁慈的創(chuàng)世主居然會允許有缺陷的嬰兒出生。在我看來,創(chuàng)造我們的上帝應該是位殘酷血腥的上帝,讓他的子民以他的名義進行有計劃的種族屠殺(十字軍東征)?!?br>
請你請你務必告訴我
為什么上帝寫了譜
卻丟了指揮棒
其實生日這天是不應該看這樣絕望的東西的,然而我還是看了,茫然無比。
4 ) 走向巔峰之前的Kieslowski
一直對Kieslowski的電影有著偏愛,前兩天房里多了一臺可以放錄像的電視,我就從圖書館借出了這部《Bez Konca》(英譯名:《No end》,中文或作《永無止息》。)
律師Antek在一次車禍中喪生,遺孀Zyro活在丈夫的陰影之中。Antek生前曾為一個罷工的組織者辯護,組織者的家人希望Zyro提供Antek遺留下的案件資料。Zyro聽丈夫的同學、朋友講Antek過去了故事,和一個手的樣子像Antek的男人上床、在催眠師那里尋求遺忘的辦法。在Zyro推薦的老律師幫罷工組織者打贏官司后的一個夜晚,Zyro在家中打開煤氣自殺。
Antek說"I died(我死了)"拉開了電影的序幕,Antek輕輕呼喚“Zyro”則是最后一句臺詞。死去的Antek不時在鏡頭中出現(xiàn),默默看著人世的一切。這部電影不缺乏打動人心的細節(jié):Zyro習慣性地在早上做好兩杯咖啡,突然意識到有一杯已經(jīng)不會有人去喝,默默地把它倒掉;催眠師告訴Zyro,她已經(jīng)把丈夫忘掉了,當晚,Zyro躺在寬大的雙人床上自慰,卻不由自主地喊出"Antek"的名字,有人說這個鏡頭反映了女主角身體的寂寞,我卻深深感到她精神的落寞。Kieslowski在敘述一個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故事,生命已經(jīng)逝去,精神的絲縷卻沒有斷。與之并行的是罷工的案子:老律師希望組織者按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陳述,組織者卻堅持當初怎么想的,在法庭上就怎么說?!叭绻墒欠磳φ钡?,那它是不道德的”,律師到底是應該像理想主義者一樣為正義而辯護,還是應該現(xiàn)實功利的幫被辯護者獲得利益的最大化。
官司結(jié)束,Zyro自殺,兩條線索相繼終結(jié),電影也就結(jié)束了。毫無疑問,這是一部Kieslowski式的電影,基式試圖把個體生活的艱難和社會倫理的困境同時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后來的《十誡》(1988)、《兩生花》(1991)、《藍白紅三部曲》(1993-1994),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嘗試的影子。有一些鏡頭在基式的作品反復出現(xiàn):比如人和狗的對視(《紅》),拋錨的汽車被拖走《兩生花》。這也是Kieslowski第一次和作曲家Preisner合作,后來的作品與這部電影的配樂風格一脈相承。
這不是Kieslowski最好的作品,他正走在通向巔峰的路上。兩條線索的聯(lián)系不夠自然,有些細節(jié)有雕鑿的痕跡。女主角被過去的陰影壓垮,有介紹說,她是去和丈夫團聚,可是即使真有另一個世界,過去婚姻的感覺也很難找回,逝去的東西不會再回來,悲傷才是永久的,否則這部片子就不叫《永無止息》了??蛇@樣的結(jié)局讓我覺得太過壓抑,一點希望都沒有留下。或許基式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1993年拍了《藍》。同樣以一次車禍作為電影的開始,女主角Julie卻吐出了吞下的大把安眠藥。忘卻的嘗試失敗了,Julie決定承受生活仍給她的一切,在完成丈夫的遺作中開始新的生活。
我接觸Kieslowski是因為讀劉小楓《沉重的肉身》,《藍》和《兩生花》我都在amazon上買了DVD收藏。劉小楓對情節(jié)的介紹有許多臆想的地方,這讓我很反感。怎樣評價是作者的自由,但不應該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在劇情敘述上做手腳。比如這部《No end》,劉小楓說:“Zyro想要擺脫這個纏繞著自己的幽靈,鼓足勇氣把自己的身體拋給一個個素昧平生的男人”,,事實上Zyro只和一個男人上過床,還為自己對死去丈夫的不忠感到內(nèi)疚。此外網(wǎng)上也寫劇情的介紹也不乏脫訛之處。要了解Kieslowski,最好的辦法還是直接去找電影看。
5 ) 直至我生命完結(jié)——從Bez Konca說起
又是一部沒看懂、沒領(lǐng)悟到的影片,但是已經(jīng)不急著去明白什么了。不是放棄,而是心里已經(jīng)滋生出了一種力量,這力量由相信帶來的,相信自己終究會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后明白它。知道了這個,當然就沒那么焦躁 了,這種感受像是一份安慰,讓我稍稍有了一絲安定,不再像個什么都抓不住的焦慮的小孩。
對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我慶幸自己能夠被其吸引而來,的確是慶幸。
找這部《Bez Konca》來看,因為這是普賴斯納和基氏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而自己最初接觸的,竟是他們最后一次的合作,“藍白紅三部曲”系列。
這部影片的音樂果然用量很少,不難相信普賴斯納在剛觸碰到這部影片時真的嘗試了說服基氏這部電影不用音樂。是的,這是普賴斯納,即便是別的影片,他也沒有做過放大量音樂進入的事情?;旌萌R塢的配樂師們做不到這樣,他們巴不得塞入大量、再大量的音樂,任何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只要導演肯點頭,他們愿意付出任何代價。普賴斯納看不上好萊塢先生們的做法,也公開表示了他認為那里的電影音樂與藝術(shù)無關(guān)??v然這一看法略帶偏激,不過普賴斯納卻實實在在是藝術(shù)的,他的音樂和基氏的影片,是藝術(shù)的。
影片中出現(xiàn)的合唱,是普賴斯納在完成《Bez Konca》的樂譜之后,找來管弦樂隊的人唱錄的。普賴斯納不要他們演奏,而要他們唱出來。他不想用合唱團,他希望樂手們唱出一種在教堂里人群被要求唱頌新樂譜時的感覺。他做到了。
當他拿著完成的錄音去找基氏,心里帶著不確定,畢竟是他們的第一次合作,兩人都還不知道自己會成為彼此的靈魂。然而基氏聽過之后,普賴斯納問,“可有興趣與我繼續(xù)合作?”
然后這便是一幅畫面了,一個男人篤定地望著另一個男人說,“直至我生命完結(jié)?!?/div>
6 ) 惑
波蘭是個受委屈的國家,二戰(zhàn)時第一個突然死亡,勝利了以為當家作主,又被東西方瓜分。
一個女翻譯家剛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丈夫,他的生活變成了一場與遺忘的戰(zhàn)爭,他用了許多方法,催眠、寄情工作,甚至向一個美國人出賣肉體,只因為他的手像她的丈夫。在一切都無濟于事之后,他選擇自殺。
基氏這部較早期的片子似乎也是講一個家庭的倫理故事,但不可避免的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政治轉(zhuǎn)型期的碰撞造成的傷害,波蘭也一個沒落下,工潮、罷工、暗殺、絕食,年輕人們白撒的鮮血,面對民主,既感受到魅力也受到蠱惑。
我想基氏對激烈的政治運動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里面有個老律師的角色似乎代表了基氏的視角,他通過這樣一個旁觀的老人,說出了政治運動的盲目與破壞性。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難道一定要采用不民主的形式?這也許是基氏后來規(guī)避政治,專涉?zhèn)惱淼脑虬伞?br>
由于到處都找不到中文字幕,看著英文字幕有時候反應不過來,最后律師念了一首女主角的詩歌,似乎是全片的點睛之處,可我沒怎么聽懂。
結(jié)尾女主角從容的擰開煤氣自殺,眼神中似乎沒有什么依戀。實事求是的講,我沒看懂。
1.大理石人男主臉部太有記憶點;2.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明顯的那部分作者風格與主題初現(xiàn);3.命運之“偶然”實際是幽靈作祟,這幽靈實際是政治性的多重魂靈;4.被打破的主觀視點鏡頭可以被解釋為幽靈視點,但我傾向理解其為對女主意識與“被女主意識/臆想/制造的”幽靈意識的連接,畢竟結(jié)構(gòu)很穩(wěn)定:仿造女主視點——打破——旁觀第三人稱視點。
雙線敘事。一條是難以接受丈夫辭世,自暴自棄甚至援交美國、背叛革命的妻子;另一條是篤守信念,以絕食與當局對抗的革命同志。事實上,堅定的同志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而看似軟弱的妻子卻將革命進行到底,伴隨著自由意志與夫君共赴黃泉。官司打贏了,法庭里無人歡呼;妻子自殺了,死者的魂靈卻得到了安息。
無法理解,《無休無止》當年居然會因為“不夠政治性”而受到批評,一開始就開門見山表明自己已死的男主角很難不被看做是突然死掉的團結(jié)工會運動的象征。作為基氏中段轉(zhuǎn)變期的作品,現(xiàn)實主義的法庭戲和形而上的哀悼戲絕非平行發(fā)展,而是擁有深刻的聯(lián)系,連結(jié)在無所不在的鬼魂形象里。死亡作為本片里最高的存在,它對生之屆的入侵造成了一系列矛盾的事件:被告要取得肉身的自由,就要成為一條拉布拉多,妥協(xié)掉已死的自由理想;已經(jīng)從婚姻中解放了的女人卻要封住自己的嘴,加入死者的隊伍,獲得靈魂的自由。這個時代的波蘭,死亡占據(jù)威權(quán)的位置,盡管題目點明死生間的無限循環(huán),它卻如海報上的曲別針,還沒咬住自己的尾巴,故而擁有了一切的最高解釋權(quán)。到了《藍》里,對死的克服才以全人類大團結(jié)的形式完成,而這也是另一種不自由的形式。
關(guān)于道德和信仰的拷問,仿佛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熱衷的。波蘭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給了他切入當時社會的切口。結(jié)局對現(xiàn)實的無法逆轉(zhuǎn),信仰的崩塌透漏著他對當時人性的失望,所有人物傷感的情緒凸顯了他作品的憂郁氣質(zhì)。手法的略顯粗糙,情節(jié)上刻意,讓這部影片稍顯沉悶。
在今天(昨天)觀看的幾部影片的反襯下,這部的觀感尤其好。我需要基耶這樣的宿命論悲觀主義者,看完內(nèi)心很熨帖,很平靜
應該是Kieslowski最壓抑絕望的片了吧....理想(律師)一開始就死了,只能作為鬼魂無能為力地看著。兩條線的發(fā)展都很悲觀。結(jié)合當時波蘭時局梳理。更能體會其絕望由何而來。這部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重要軌跡,可見未來他邁向大師的雛型。此部如果拿日後"藍"做為對照頗有意思
基翁的劇情片里,死亡的暗影總是揮之不去,而《無休無止》是最濃重的一部,就像開煤氣自殺那個推到爐灶深處的鏡頭,審視了一個人是怎樣在痛失所愛后無可挽回地墮入死亡的。她似乎有很多繼續(xù)生活的理由:乖巧懂事的兒子、熟識多年的追求者、有意義的事業(yè)。但這些最終都沒有成為能夠讓她繼續(xù)留在人間的羈絆,才更讓人感受到至哀的無可紓解。作為《無休無止》的鏡像,《藍》實在太溫暖太治愈了。政治的部分作為副歌,在補完逝者形象的同時,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對于波蘭來說,那個介于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兩條道路之間的完美可能,已經(jīng)夭亡了。
“藍”的雛形?;ㄐ踔惺珍浀幕畬W生時代作業(yè)“辦公室”已顯大師風范。
東歐影片似乎都與政治有關(guān),但是,對比美國政治電影里體現(xiàn)出的情緒化,傾向性和愛憎分明,基氏電影是冷靜的、克制的,甚至有些壓抑,如同冰的火焰。
看基耶夫洛夫斯基的電影就好像在欣賞一曲低沉哀婉的古典樂,那種淡淡的自然情緒流動,貫穿始終。由這部開始,基耶夫洛夫斯基奠定了后來顏色三部曲的風格。政治和信仰,欲望與良知,曲終人散。
#BJIFF2021#修復版,歷史總是驚人相似,觀感類似于《藍》,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重——溝通無效之痛,威權(quán)政治之痛,喪失至愛之痛,社會動亂之痛,生不逢時之痛,信仰塌陷之痛,絕望空虛之痛,無止無休之痛……大概是基耶最政治化的一面,但關(guān)注點依然是人的精神困境,因為缺少希望,所以有人死去有人出國有人入獄,年輕律師主張要勇敢說出真相,而老律師說只有忍辱負重才能活下去。北島《波蘭來客》說的是類似心情,帶有時間痕跡的畫質(zhì),基耶與普瑞斯納的經(jīng)典搭配,此時個人風格已基本成熟。相比最后自殺結(jié)局,個人更喜歡《藍》的處理(重獲自由與女性意識覺醒),而此片與《兩生花》多少對巖井俊二的《情書》有影響,不過后者留給觀者以感動與希望。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從一只蒼狼變成了一條賴狗,可能是我脖子上的項圈?!姑鎸下蓭煹耐讌f(xié)勸告還能義無反顧堅持追求,卻在實習律師的堅決就義聲中發(fā)生了動搖。被宣判「你自由了」,贏得訴訟的所有人卻都像輸家被困在了原地。借律師/丈夫的幽魂視角凝望兩場道德困境,原本堅定的松動求生,原本猶疑的從容赴死;宛如《十誡》的前奏,這里被審視的罷工者,后來去審視眾生,一種循環(huán)輪回,無休無止。7/10
我也不知道一切是怎么發(fā)生的我從一只蒼狼變成賴狗是狂風在無情抽打著我臉是仰望天空的雙眼露出貪婪的光芒還是身體里襲來的陣陣恐懼的回音侵擾我的靈魂也許是我的項圈一無所有被人遺忘踉嗆屈從一只喪家犬主啊請在無聲的哀求中割開我的喉嚨賜予我自由的生活流淚也情愿(有刪減因為字數(shù)不夠痛苦)
從這部可以看見藍的前身,對情緒的探討和對個體自由的尋求,也表達了基氏對法律這種扼殺個體獨特性條文的抨擊,但缺少了個體之間的影響和映射,自殺的結(jié)尾也有些敗筆,畢竟電影是給或者并且想繼續(xù)生活的人看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便愛用小景別系列組合,以小畫框凝聚沖擊與矛盾。政治敘事與男女之愛,始終是彼此重疊錯落??椿孤宸蛩够膶а菪枰钛a很多細節(jié)。
為什么要自殺?
死意盎然的一部作品:一切的愛欲火焰 回憶跡象 掙扎與生途 都最終囚于死之道中 p.s. 加繆和奧威爾的提及點綴
分不清是披著文藝外衣的政治片,還是披著政治外衣的文藝片
⒈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即使他/她不在了,還是會以某種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之中;⒉-有天晚上我醒了,你們房間里亮著燈,爸爸趴在你身上,你們都沒有穿衣服,我夢到了同樣的事,你們是在干什么?-做愛。我們相愛。因為爸爸的擁抱,媽媽才有了你。⒊“我死了……”的獨白開頭聯(lián)想到《螢火蟲之墓》;……
三星半。政治與人性兩條線交織得有些牽強,所以從這部片開始,老基不再觸碰政治,而專注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