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藝。據(jù)他自己說“19歲拍第一部片子,去了35個影展,拿了35個獎?!敝崤牧思o錄片《阿嬤》入圍坎城競賽單元,《霧》又入圍了柏林影展的競賽單元。後來他準備拍攝長片,去了英國國家電影學校讀書。在英國,他又拍了四部短片,其中包括亞洲人在倫敦的狀態(tài)。
“在你拍第一部長片之前,沒有人去丟錢給你。只有長片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你有多特別,你的特別之處在哪?!?br>
關於感覺:
講起在英國學電影的最大收獲,他說三樣東西讓他一下子懂得怎麼樣做電影。
在舒琪院長的追問下,他說這三樣東西就是:「Shape(形狀)」,「Energy(能量)」和 「Tension(張力)」。在每場戲,每個鏡頭,每個情緒裡面,都要做這三樣東西。
“電影是講感覺的,其實不是在靠戲劇,而是要靠這三樣東西來做電影。不是靠起承轉合,而是靠「形狀」的轉變,「能量」的大小,「張力」的擴展?!?br>“有時候一場戲的支撐,不一定是對白,而是「形狀」的變化??梢允钱嬅?,也可以是音樂。”
“當畫面裡一個「形狀」開始趨於穩(wěn)定,就得讓它變化,不是靠畫面,就是靠音樂。而「能量」,就是要追求每一個戲的能量,每一個鏡頭的能量,每一個情緒的能量。
“如果一場戲迂與平緩,你就要給它「張力」進來,張力就是能量?!?br>“而每一場戲的結束,就是要在長鏡頭的時間和「能量」消失之前,你就把它砍掉,讓它結束?!?br>“而「形狀」的變化,比如兩個人在講話,走路,如果要「形狀」的變化。就需要一個紅色衣服,但這個紅色衣服一定要符合你的劇情?!?br>“我不喜歡什麼東西都講白,對白通常都是爛的。所以我會少對白。我也常自問自己,真的需要拍那麼清楚嗎?觀眾真的不懂嗎?”
“電影像魔術,如果一場戲沒有「控制」它就會down掉,down之後,整個魔術就散了。不管你之後多用力,都很難補回來。”
關於表演:
“一個完整的作品,你不應該看出藝術家的痕跡?!?br>“我的方法是,一直用Take把表演去掉。表演是很做作的東西,你一定要指導演員把這個東西按下去。”
“我討厭美的,找演員的時候,是在找一個真正的小孩,寫實的小孩。Casting的時候也不是在找一個個角色,而是在找一個家庭?!?br>
關於劇作:
“我對戲劇沒有興趣,我對人物有興趣,對DRAME沒有興趣,我的劇作,就是把距離感的東西都抓進來,然后把這些東西連接,連接,就是劇作,不是說一定要寫成戲。我都是慢慢去講人物,然后鋪陳,慢慢去連接,去集中,去聚焦。”
“我這學電影的一路,都是在推翻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捍衛(wèi)自己的感覺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面對懷疑,人都很固執(zhí),偏偏要去試,用別人不看好的方式,來證明你是對的。”
他最後的一短話,其實對我感觸良多。
新加坡的藝術環(huán)境不繁榮,創(chuàng)造力低的情況與城市高秩序化和社會化不無關係。一切都講求秩序。而秩序在藝術學習中,最先抹殺的就是創(chuàng)造力。香港或許也有同樣的問題。一切都在秩序之中。
看了陳哲藝的幾部短片,最大的感受就是,都是拍家庭,人與人關系,諸如此類,和在APA見到的學生短片情況相似。我想這是電影的一種,但不是全部。
一個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國家,沒有平原也沒有沙漠,面積小,密度大,沒有社會轉型和社會變革中帶來的一系列沖擊和人與人之間可怖的無法預估的關系。你看到就只有家庭,平緩的人際關系中的涓涓細流,或許除了金融風暴,很難再看到別的東西。
這是當代島國諸多導演,多拍攝家庭題材的原因。
而我豪放粗獷的大陸,每日都在上演超現(xiàn)實或魔幻現(xiàn)實的大戲。
轉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
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diào),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
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人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fā)展面貌,
《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chǎn)家庭,
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tài)度轉變,漸現(xiàn)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
衣
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qū)別,
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
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
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Terry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
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
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nèi),
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Terry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
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Terry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Terry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
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fā),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
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Terry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
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tài),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了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Terry,
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
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
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
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nèi)褲還是會尷尬,
只是直到最後,抽煙也可一起分享,
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Terry 的單獨對手戲,
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臺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
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
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
Auntie Terry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
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
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jīng)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
食
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
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
卻又要吃 Auntie Terry 所買的零食,
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
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jīng)親近,今天驟覺疏離,
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
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
事緣是爸爸發(fā)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
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
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
與早前車內(nèi)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
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
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
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
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Terry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
當然對於曾經(jīng)養(yǎng)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
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Terry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
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Terry 帶來食物,
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
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
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
住
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
Auntie Terry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
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
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
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
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
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xié)助解僱員工的壓力,
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
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
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
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
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
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
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chǎn)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
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
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
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
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xiàn)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
行
之前的大都在室內(nèi)發(fā)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
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Terry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
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fā)生什麼事,
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
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
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wèi)防線,
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fā),
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
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
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了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
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
或是與曾經(jīng)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
斷斷續(xù)續(xù)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1.寫出那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真的是一門手藝。一直保持著平靜、不起伏,但始終保持內(nèi)在的力量,這其實很難。稍不留意也就會做出一兩處戲劇化的沖突,那樣前功盡棄。《爸媽不在家》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
2.電影絲毫看不出用力的感覺,但絕好地描摹出了那種壓抑的平靜之下的內(nèi)部崩潰。首先,導演通過那些安靜的、小心翼翼的場景講述了那個國家經(jīng)濟的凋敝;然后,通過人物的對話和生活狀態(tài),寫出了穩(wěn)定生活下面隨時會崩塌的精神世界。
3.爸媽不在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在忙于工作。但疲于奔命的生計之需卻被巧妙地通過幾種工作展現(xiàn)出來,爸爸推銷的強化玻璃,被客戶輕易地敲碎了,媽媽作為一家大規(guī)模裁員的工廠的行政人員,每天一邊給工人打印辭退信一邊擔心著自己的職位不保。通過販賣偽劣的強化玻璃和打印紙張,看似是現(xiàn)代世界中最常見的工作模式,銷售和行政,都象征著現(xiàn)代城市中穩(wěn)定而被主流認可的謀生方式。但是這一切都如同那塊被敲碎的玻璃一樣,脆弱不堪。
4.孩子在電影中被懸置,成為了一個麻煩制造者,一個家庭成員口中的核心,但實際上是一個被冷落的人物。孩子去制造麻煩本身是為了尋求存在感,吸引父母的注意,但這注定起到了反作用。電影中的一切爆發(fā)和情緒轉折幾乎都依賴于孩子的行為和內(nèi)心轉變而發(fā)生。
5.父親的一切壓力都隱藏在煙草里,原本戒斷的煙癮再一次隱秘地爆發(fā),但他不能家中吸煙,只能坐在樓道里。家庭,成為了他的另一個不可觸及的場域,他屬于其中但又疏離其外。母親,一個被動的角色,看似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性格外向而潑辣,但實際上內(nèi)心脆弱。一個騙子的心靈雞湯講座就可以將其俘獲。父親與母親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交流與溝通。
6.菲傭。串起幾個角色珠子的線索。她是個外來人,家庭的“入侵者”,下等階層。日常說中文的父母和日常說加洛語的保姆只能用英文對話,這種語言上的轉換卻造就了一個絕好的陌生化視角去觀察這個家庭。不用轉換語言的家庭內(nèi)部卻沒有溝通機制。菲傭與孩子從敵人到親人的關系并非漸進的,其實通過一場車禍而改變,孩子似乎感受到了自己爭取的東西:母愛。菲傭也得到了施愛的對象,家樂成為自己遠在家鄉(xiāng)的孩子的替身。
7.飯桌是這個電影中很有意思的場景之一。開篇時,家樂被母親從學校帶回,扔給他一個盒飯,另一盒帶雞腿的留給父親。而菲傭進入這個家庭后,才有了真正的晚餐。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談天。但只不過,后一個功能始終無法開展。而父母去參加長輩的生日宴,一大桌親戚做其樂融融狀,但都在私下攀比和較勁,那個飯桌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戰(zhàn)場。對于華人來說,這一點很容易理解。無論哪一個飯桌,菲傭幾乎都是被驅逐的對象。
8.家樂所在的學校被導演塑造成了一個懲戒場所,從開篇教導主任的訓斥和最后當著校長面的鞭刑都在訴說著這一點。育人的功能被抽離了。
9.最初,家樂一直拿著一個電子寵物。這種流行于上世紀90年代的電子設備散發(fā)著怪異的氣質(zhì),寵物的溫度被電子產(chǎn)品的理性收繳,但卻又以編碼的形式殘留下寵物作為動物的特征。但它最終被父親摔碎了。那是家樂對于“愛”這個概念的象征,被殘酷地截斷了。但生日那天,這個電子雞被一群真正的雞仔代替了,它們真的是動物,需要照顧和花費心思。但在家樂的眼皮下,這些雞在長大之后一只只被宰殺,變成貢品和食物。家樂幾乎無動于衷,只是與父母商量能否留下最后一只雞。
10.影片的結尾其實過于溫暖,夫妻間的和解,家樂的成長,菲傭的回家以及新生命的誕生,這些都是穩(wěn)定感的象征。這沖淡了影片一直呈現(xiàn)的陰郁、焦灼、泥濘和無望的感覺。
妻子看到門口樓梯上的煙頭說,哪個王八蛋這么沒教養(yǎng);丈夫看著電視新聞上所謂『正能量大師』詐騙的新聞說,人得多蠢才會信這種雞血?
丈夫說,我失業(yè)兩個月了,抽煙的人是我,妻子說,我就是買這個正能量課程的笨蛋啊。然后夫妻相對無語,完成一個沮喪的閉環(huán)。
這是1997金融風暴的前夕,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新加坡家庭的故事,然而這不是故事的主線,主線是一個女傭,和她照顧的一個十歲的男孩。
第一次知道這部電影是一個香港人寫的影評,因為里面一句對白,十歲的小孩說家里的菲傭,你的孩子才十幾個月,你就把他扔家里出來工作,菲傭說,你媽媽不也是把你交給一個陌生人嗎?孩子沉默了一會兒說,I‘m sorry.
以前看過的新加坡電影大概是只有一部《海南雞飯》,非常的浪漫,優(yōu)美,不算開明的家長最終也不得不接受孩子是Gay的事實,并且終于開始了自己的戀愛。我喜歡那個男主角,Yan can cook的主持,在美國教人做飯的華人,他長得幾分像李連杰,我也是因為看這個節(jié)目愛上做飯的。
我想《爸媽不在家》正如《天水圍的日與夜》以真情動人,情節(jié)平實而流暢,但表情達意非常準確較貼近真實生活,從而我也覺得李光耀實在沒什么好驕傲的,新加坡并不是什么典范。這個國家真的是一個Fine Country,一個10歲的孩子就要不分青紅皂白的打藤,兩個孩子打架,矮小的孩子打翻了高胖的孩子,住院了。矮小的孩子被懲戒,校長對家長說的話是:我們必須采取行動,讓對方家長看到我們在行動。這部片子忽然讓我覺得新加坡很陌生,但想想也明白,它畢竟也是個華人社會。
這部電影真正打動人的是情感,導演兼編劇陳哲藝投入了很多情感,它非常真實,每個人的性格都那么鮮明,還有很多于無聲處聽驚雷的細節(jié),例如,菲傭特麗莎簡單的一句:你難道覺得這個家里問題還不夠多嗎?比如孩子在爸爸破車里打開音樂放的是王杰的《一場游戲一場夢》,這是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的前夜,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一場游戲一場夢。那些沒有直接說出的事實:菲傭特麗莎原來是發(fā)型師,會開車,會抽煙,你可以想象她的生活,如今她離鄉(xiāng)別井。導演用情之深,讓人覺得那些小男孩兒模模糊糊的青春期性意識覺醒也處理的如此自然。
我沒去過新加坡,但去年看到余澎衫因言獲罪,最后不得不流亡美國的新聞,基本上可以認定,大家都是圈養(yǎng),只不過新加坡更加高級罷了。國家給你工作,給你房子,給你錢,但是,請遵守紀律,且沒有自由。自由真是奢侈的東西,新加坡的自由未必比菲律賓多。
然而,人類終究是追求自由的,無論再精致的豬圈里,也總有一些特立獨行的豬,例如本片的編導,也是新加坡人,他如此真實,充滿感情的回憶了自己的童年。
小男孩和保姆全是手持跟拍,爸媽的鏡頭大多是固定機位。鏡頭設計很精巧?!拔矣憛捒吹玫焦P觸,我一邊在要求精準,一邊把這個精準抹掉?!钡行〇|西真是抹不掉。
金融危機時我正和家樂一般年紀,影片細節(jié)做得格外出色,就算發(fā)生在東南亞小小的新加坡,許多地方我都感同身受。導演想說的既有社會的大環(huán)境,也有家庭內(nèi)部的小情感,雖然感覺由于沖突較少各處都沒有挖至最深,但誰的生活會每天都那么抓馬呢?演員們很棒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販賣新加坡式華語(英語)笑料,難得看到一部比較扎實沉穩(wěn)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題材,其中不乏細膩、敏感和鋒利之處。世間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動人之處
爸媽不在家?爸媽一直在家,可是,走進家樂生活的到底還不是他們。。。
頭一次在影院里看新加坡電影,片子節(jié)奏控制的很好,攝影流暢選取的角度巧妙,真實,揭示但是有所控制的。
滲透到紋理的地氣讓這部帶著自傳痕跡的電影讓人毫無自戀的感覺,反而跟著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一起在經(jīng)融危機的大潮里撲騰掙扎??上Ь腿缗_詞一樣,there is no room for God,溫情也把更尖刻的批評擠壓掉了。
獅城楊德昌。在對人物的刻畫,情緒的把握以及危機下的暗涌的描寫等方面,三十歲不到的陳哲藝已然有了一代宗師的影子。其實家庭片有些元素是如出一轍的,菲傭讓人想到《細路祥》,母親角色信仰的缺失(宗教或成功學)則對應《一一》,事業(yè)不如意的父親角色也有NJ的影子。
拍得太曖昧了。害我覺得女仆和小主要不倫。
1997年經(jīng)濟危機背景下,新加坡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掙扎,及淘氣男孩與菲律賓女傭Terry的相處。雇傭關系中有冷酷,混雜溫情,冷峻豐富,有楊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媽媽有點像金燕玲)。懷舊道具細節(jié):BP機、電子雞、隨身聽、王杰《一場游戲一場夢》。電影來自陳哲藝親身經(jīng)歷,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是母親,是姐姐,更是情人。所以轉變才在浴室,性的暗示。不過相比金融危機的大環(huán)境,親情這條線反而在其次了。關于一次曾經(jīng)的回憶。三星半
作為處女作,這是今天看完幾部入選金馬最佳影片裡最愛的一部。導演不高明卻很聰明地摒棄了所謂個人美學,不疾不徐又充滿了真誠,除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還帶出了國族、階級、經(jīng)濟、教育、社會各種問題,不過火,很溫暖。我也在裡頭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很美好的電影。
轉場有點問題,只是因為劇情太平淡所以負負得正,看上去不明顯。作為處女作節(jié)奏很不錯。“Your hair is very臭”,新加坡的中英混雜is very有趣,這個film讓我眼界大open,以后多find幾個獅城人talk一下。
不確定值不值得金攝像機,但的確是部驚喜佳作。一個普通家庭遭遇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故事,壓抑無奈但卻不悲不哀,反而滿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絕境中尋找樂觀和希望。更優(yōu)秀的是這樣一個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時代和文化隔閡,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被感動到。
還蠻不錯的啊,怪不得李安會喜歡,其實有點像臺灣電影。講了家庭,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講一個有靈魂的小孩跟這個世界的關系。
整個家里只有女傭知道“你還嫌你們家的問題還不夠多嗎”。
作為處女長片相當?shù)膹娜荨?/p>
電影院里拉個片。最好看的是:爸爸扔了他的電子寵物,買了一箱真雞回家。
有些缺陷,個人覺得最大問題是金融危機這條線超越了菲傭與男孩關系這條線(菲傭與男孩的關系后段發(fā)展變?nèi)?,金融危機這條線卻逐場加強)。但不妨礙這仍是一部好電影,尤以處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沒看過《郊游》,但與金馬另外幾部最佳電影比,我覺得這個賽果很公平合理
女傭丟掉晾衣桿-鄰居跳樓自殺-母親打辭退信-父親求職失敗四個連續(xù)鏡頭印象很深。開入死胡同的車知道轉向,生活卻沒那么容易繼續(xù)向前,[希望在于自己]的話是不假的,留下的最后一只雞和新生的baby算是給電影一個充滿希望的結局。
故事很平常,張力很強大。影片散發(fā)著濃濃的戛納范兒,信手拈來,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捕捉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反觀內(nèi)心洶涌的情緒。與此同時,導演又極其克制地掌控著敘事的節(jié)奏,保證了影片從始至終的連貫平衡。許家樂,一個孩童,奉獻了超越年紀的高質(zhì)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