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故事片《大事》,影片講述了一個柔弱的女子要捍衛(wèi)結(jié)婚做媽媽的權(quán)力,一個好強的鄉(xiāng)長要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wù),一個倔強的老頭要兌現(xiàn)七十年前的承諾,三個人的“頭等大事”,在“扶貧攻堅”的特定節(jié)點上發(fā)生沖突的故事。本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精準(zhǔn)扶貧”的努力和成就,塑造了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尤其是扶貧干部的藝術(shù)形象,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現(xiàn)實意義。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第一個點,是主創(chuàng)團隊用特別具象寫實的手法,融入了相對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觀眾盡可自由選擇對號入座或不入座,“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無論何種境界,觀照自身,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獲。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第二個點,來自于劇中所選用和改編的音樂。 當(dāng)然,作為一個音樂門外漢且在僅僅只看了一遍電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詳、從片頭到片尾貫穿始終串聯(lián)起所有故事、反復(fù)以不同形式出現(xiàn)的、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于1915年的《送別》。朱一龍和楊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種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編而成。 其實聽到熟悉的《送別》,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許多人還會和我一樣,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電影《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的主題歌也正是這首《送別》。 除了選曲上的共同之處,更絕妙的是,《城南舊事》也是同樣從孩子的視角來講述人世的滄桑無常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純真,跟小文年齡相仿,和小文對外婆的死亡無法理解一樣,英子對身邊發(fā)生的各種變化也充滿了不解和疑惑:秀貞消失、小偷被抓、奶媽離去、爸爸病故……在一場場相聚離別、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長大,我想她后來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會有痛苦的分離。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雖然從小父母雙“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還是比英子幸福的。除了時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寵愛;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護。面對死亡,她有三哥為她編織的關(guān)于星星的溫暖童話慰藉心靈;面對命運,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給她一個溫暖的家遮風(fēng)避雨。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卻因為有了三哥得以延續(xù)了幸福童年的長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為我有爸爸了”。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不同,所以《城南舊事》中的《送別》,清冷蒼涼,充滿了人世無常的悲涼和離別的惆悵,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別》,卻變換了原曲的滄桑基調(diào),變得溫暖柔和了起來,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龍的翻唱(各位萬萬不可錯過?。?,更是在延續(xù)了《種星星的人》的溫馨暖意之余,自帶了幾分活潑和靈動,將這首原本蒼涼的《送別》唱出了可愛幸福的味道,簡直是音樂改編的神來之筆,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歡了?。榇丝赐觌娪拔疫€特意再去看了聽了《種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確定導(dǎo)演沒把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覺得挺遺憾的。) 而這溫暖人心的《送別》,大概也是這部電影想要通過音樂傳遞給大家的吧? 誰說死亡一定悲傷,離別一定凄涼? 我們也可以選擇珍惜人生,過好當(dāng)下,在終局來臨之時,以溫暖的回憶化解悲痛,借無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溫暖的《送別》揮去離殤—— 只要生命曾如煙火,絢爛綻放!
奶奶的名字叫小丑,可她長得很體面,大眼睛大臉盤,頭發(fā)是自來卷,富態(tài),洋氣。
春天,奶奶會把榆錢或者槐花拌上雜合面,大火蒸熟,搗一碗蒜泥,再潑一勺辣油…這飯我一頓能吃半篦子。夏天,奶奶抄起一米長的搟面杖走進廚房,三下五除二就端出一盆過涼水的撈面條,配上翠綠的豆角,多擱芝麻醬,來半頭新蒜…就這一頓給個村長咱都不換。秋天,奶奶把拇指粗的紅薯都挑出來,蒸熟,再登著梯子上房,逐個晾在房檐上…從此之后我和弟弟就有了念想,嘗過那種紅薯干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饋贈。冬天,奶奶開始攢錢,就為了三個院兒的孩子們能過個解饞的年,臘月二十六那一鍋肉呀…吃一頓就得想三百六十五天。
我不記得爺爺笑的樣子,他好像一直皺著眉頭板著臉。村北的菜園子就是他另一個家,地里的茄子豆角黃瓜白菜是他另一窩孩子,一年到頭侍弄個沒完。他看見我就得讓我干活,除草搭架子,栽蔥捆白菜,一車一車往田里推糞,一筐一筐往家里背瓜,還得被他數(shù)落:“看你干活我都使哩慌!”。他還逼我去集市上擺地攤賣菜,干菜五毛錢一把,韭菜花兩塊五一斤,如果你二十七年前在冀南某個村的集市上看到過一個紅著臉掐著秤桿賣菜的少年的話,那可能是我。
我爺爺脾氣大,我挨過他一次打,那一年我弟過生日,家里來了好多他的同學(xué),其間有幾個女生,羞澀的我看見陌生的女孩兒就躲到了院子里,我爺爺一腳踹過來:“進去!怎么這么草雞?!”。
二爺是爺爺?shù)挠H弟弟,可跟爺爺性格完全不同。他是我們家最有文藝天份的人,他會糊燈籠,會扎風(fēng)箏,會燒瓷器,會用狗尾巴草做兔子,會用四筆畫出三條魚來…二爺沒有上過學(xué),但他會寫自己給自己取的名字—劉童民。二爺?shù)奈堇飻[著棺材,床上有個木枕頭,抽屜里有一盒冰糖,他每次把冰糖塞到我嘴里的時候都會說:“含著,嫑嚼?!?/p>
二爺是村里的白事大了,我小時候沒少跟著他去各家葬禮上吃席聽?wèi)蚩措娪?。他是葬禮上最忙碌的人,穿衣入殮糊車馬,剪紙扯布搭靈棚,忙完這一套活,就拎著逝者的枕頭來到火盆前,用剪刀拆開枕頭皮,把谷禆子倒進火盆里,一股燒秸稈的味道連同白煙彌漫開來,這時候他會就著盆里的火點一顆煙,邊跟來往的鄉(xiāng)親們開玩笑,邊拿供臺上的餅干給我吃。有幾年我爹在村外開廠子,我跟二爺就睡在廠里看門,晚上去廠子里的路上必定會路過一片墳地,每路過墳地我都跑過去,二爺就會淡定的說:“怕什么?!埋都是熟人。”
大伯是個木匠,做一手好棺。他家院子里布滿了各種木料,我曾與伙伴們在這榆柳?;遍g捉過迷藏,也曾囫圇躺進未完工的棺材里,在身上蓋滿刨花,曬著太陽聞木頭的氣味,松柏最香,楊柳發(fā)苦,梧桐木有淡淡的臭味。后來我竟躺在里面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大伯正拎著我的后脖領(lǐng)笑罵:“你個狗*的小物件。”
大伯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鼻直口方。當(dāng)他耳朵上夾根香煙,睜一目閉一目,單腳踩著凳子,俯身在木材上推刨子的時候,頗有電影里小馬哥的神韻。大伯生性豪爽,好飲廣交,我成年后,也曾與他有過幾場酒戰(zhàn),每飲至酣處,大伯總能從床下摸出一兩瓶“驚喜”,紅著腮,咧著嘴,像個孩子一樣炫耀:“還有一瓶這個,別人來了不給喝,弄了它。”酒的牌子不記得了,可那漢子當(dāng)時的神態(tài)確是可愛。
往事如水一樣流淌,也只能是往事了……
2002年秋后,重病的二爺跟家里人說:“趕緊種麥子!”。于是,三家的麥子都種完了,二爺走了。靈堂上,個個都在夸老頭兒仁義,他就是怕自己的葬禮耽誤了田里的收成。
2005年盛夏,我在重慶的建筑工地上搬磚拎水泥。連日長時間高溫作業(yè)讓我崩潰,跟工頭大吵一架后,我委屈屈坐了41個小時的火車趕回家。我娘見我頭一句話:“去看看你爺爺吧,你奶奶沒了?!蹦莻€炎熱的7月,我凍成了冰棍。
2008年初冬,爺爺摔了一跤之后就再也沒站起來,他躺在病床上幾分鐘喘一口氣,直到見完了所有的孝子賢孫才肯閉眼。守靈的夜里,我父邊燒紙邊嘟囔:“唉,從今天起沒爹也沒娘啦…”,一言扎心。
2014年元月,大伯病故,入殮的時候,表哥把他生前用的手機放進棺材,淚汪汪的說:“舅舅,到了那邊別換號…”,圍著棺材的親人們被他一句話逗樂,轉(zhuǎn)而又痛哭。
故人像夢一樣浮現(xiàn),也只能是故人了……
我逐漸意識到,原來葬禮是活人辦給活人看的。當(dāng)所有人聚集在葬禮上緬懷逝者,回顧他的一生,講述自己和他的感情,為他入殮穿衣、守靈吊唁、燒紙出殯……原來葬禮上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治愈活著的人。中國葬禮儀式向來被詬病繁瑣,在看似繁瑣儀式的背后,竟是這般浪漫的深情。而那些和我二爺和大伯一樣,在葬禮上為了這場治愈奔走忙碌的那群人,也不該被忽略。2019年初春,我開始動筆《人生大事》的劇本。2022年仲夏,電影《人生大事》上映。
聽說,地上少個人,天上多顆星,每一顆閃爍的星星都在跟地上的親人說話。
但愿,今夜有星。
但愿,星星會閃。
我蠻喜歡電影的結(jié)局的,不過這兩天看到好多人覺得小文媽媽的出現(xiàn)有點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還給她媽媽有點突然。我和閨蜜討論了一下,覺得這種安排其實還挺合理的。 作為一個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敗者”,三哥從小就是干“死人行當(dāng)?shù)摹?,自己父親也一直更喜歡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責(zé)罵自己,還經(jīng)歷了打架入獄,被女朋友戴了綠帽子種種事情,可以說,在所有的場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棄”的那一個。小文的出現(xiàn)是一個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選中了三哥,讓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樣的色彩和希望。 當(dāng)小文的親媽出現(xiàn)時,三哥第一時間自我懷疑:我真的能當(dāng)好一個父親嗎,我配嗎?孩子是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選擇肯定不會跟著我吧?小姑娘有媽媽陪伴著長大會更好吧。再結(jié)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確定身份之后立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媽媽的出現(xiàn),是編劇給予“從小沒爸沒媽,唯一親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來”告訴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選擇,我依然會堅定走向你,我們相依為命,相互救贖”,更是告訴觀眾“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選項,是天注定要成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孫悟空’”。這樣他們倆的關(guān)系才是天衣無縫的,畢竟人與人的緣分有時候就是那么巧妙。
電影以莫三妹和小文的故事展開了一系列的情節(jié),這部電影的核心是溫暖與親情。用喜劇講訴生與死,用親情填補空白,把殯葬行業(yè)展現(xiàn)給觀眾面前,讓大家都清楚的了解這個行業(yè)的工作人員們做的事其實是很有意義的,他們是一群“種星星”的人,我們應(yīng)該重新審視這個行業(yè),去尊重每個工作者。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影中的一句話“人生除死無大事”,其實人生未必一定路漫漫,明天未必會有很多很多,意外和明天你不會知道哪一個先到來,我們應(yīng)該好好地活著,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昨天看了新的愿星入夢特輯,熱淚盈眶,思緒紛雜,無法落筆,今天稍微整理一下。
關(guān)于星星?的寓意,在上一篇文字里,我猜測是把星星比作離世的人,但看了新特輯發(fā)現(xiàn),我只猜中其一,沒猜中其二。
“如果離世之人會化作天上的星星? 那殯葬人員就是種下漫天星辰的人?”
這第二層寓意,一下子把電影的境界格局拔高到了另一個層次。
本以為這只是一個市井小民相互救贖的普通故事。
萬萬沒想到還有對整體殯葬行業(yè)的探討,以及對國人生死觀的拷問。
國人慣來忌諱觸及死亡,忌諱殯葬人員,忌諱葬禮葬儀,忌諱亡者亡靈。
但正如監(jiān)制所說,死亡不是晦氣,那是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
而殯葬人員,是給予亡者最大尊重,以圣人之心護送亡者最后一程的人。
無論是亡者,還是殯葬師,都跟晦氣無關(guān),反而有著別的身份職業(yè)無可比擬的浪漫。
如此想想,死亡不再陰森可怖,殯葬師也不再晦氣卑微。
每一顆星星,都值得被好好珍藏。
每一位種下星星的人,都值得被好好尊重。
也許,只有真正接納告別,我們才能更好地珍惜余生,珍惜眼前,珍惜人世間的每一份溫暖和羈絆。
也許,只有真正理解死亡,我們想起逝去的親人時,才會不再只有痛苦傷悲,而是有星入夢,溫暖長伴。?
也許,只有真正了悟生死,我們在面對各自的人生終局時,才會更加豁達坦然。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
生當(dāng)盡歡,死亦無憾。
故事的開始,清晨的電話聒噪不停,小文沒能喊醒外婆,百無聊賴的坐在窗戶前。
三哥發(fā)出了許多條沒有回應(yīng)的消息后,從燒紙錢的火盆里點燃了煙,去給逝者整理臨行前的儀容。
躺在土炕上四肢僵硬的,是我們童年記憶里的長輩,她會給我縫娃娃形狀的小布兜,她會給我扎上小小的哪吒頭,她會摸索很久學(xué)會發(fā)語音喊我回家吃飯,不厭其煩的囑咐我少曬太陽多喝水。
后來有一天,她睡著了,被人裝在黑色的箱子里,抬上了車。
小文一遍一遍的聽著外婆留下的話,望著漫天繁星。
我喜歡三哥。
他年紀(jì)不小脾氣老大,他一事無成身無長物,他做著不討喜的營生,利用孩子去拿生意的訂單,心思半天變五次卦,甚至因為打架進過監(jiān)獄,日子過得一團糟。
被人誣陷偷東西時候滿臉戾氣,轉(zhuǎn)眼卻脫光了衣服自證清白。這個情節(jié)讓人不禁聯(lián)想起《讓子彈飛》里的老六,為了一碗粉錢的公道剖腹自盡。
換來的只有雇主一句“耍流氓”。
可是,他看不慣舅媽的指責(zé)唾罵,毅然沖進屋子里,帶走了無父無母的小文;他為了獲得收養(yǎng)資格,動了結(jié)婚的念頭;他在幼兒園里追著孩子喂熱干面,給一向看不慣的鄰居鞠躬道歉,甚至穿上他最好的黑色西裝去跳秧歌。
這些看似粗糙沖動的行為,卻讓我喜歡上了他:被小孩子窮追不舍胡攪蠻纏的時候,被老莫拎到當(dāng)街人前訓(xùn)子的時候,被海菲在深夜里長跪不起苦苦哀求的時候,他的種種反應(yīng)和行為,卻讓人覺得,讓我知道,這是個有原則有底線的男人,
當(dāng)他扛著孩子匆匆沖進醫(yī)院,當(dāng)他翻出壓箱底的殯葬筆記,用孩童般幼稚的字體一筆一劃的寫著,當(dāng)他把睡熟的小文放在出租車后座上,冒著傾盆大雨追出幾條街,當(dāng)他在江畔綻放開了盛大絢麗的煙花,我心頭一動,毫無原則無底線的喜歡上了他。
一個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小哪吒,一個是滿臉桀驁不馴的孫悟空,一場“還我外婆”的胡攪蠻纏。
開始的開始,小哪吒把木槍抵在他胸口,他言辭規(guī)定小哪吒掉在地上的東西不許吃。
后來的后來,小哪吒戳著木槍擋住了老莫的拐杖,看見他的米飯掉在桌子上幽幽的嘆氣。
你以為這兩個人全無交集天差地別嗎?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在于,兩人都是世俗眼光里的“苦命人”。
可就是這樣兩個苦命人,苦中作樂,在陰溝里仰望著滿天繁星。
荒唐透頂又不倫不類的皇帝葬禮,鬼氣森森的殯葬店里鋪上了鮮艷的墊子,一向怒目圓睜的老莫笑得見牙不見眼,喜慶的紅毯從婚慶店鋪進了殯葬鋪,命運的棘輪逐漸咬合,讓他們彼此成就了對方的不圓滿。
建國和白雪這兩個配角,戲份不多,血肉飽滿。他們來歷成迷,影片中沒有交代過去,卻在關(guān)鍵時刻屢屢助攻:
第一次,小文剛被拜托照看是,建國接下了錢,白雪給孩子講故事;
第二次,剛領(lǐng)了結(jié)婚證的兩人收養(yǎng)了小文,給了她一個合法的身份;
第三次,三哥送走小文之后,夫妻倆痛罵一頓,仍舊盡心盡力地陪三哥料理家事。
哪怕他是棄暗投明的小偷,她是蹩腳的戲曲演員,人生有此知己,無憾。
殯葬行業(yè)的戲份不多,一是穿壽衣,二是縫合尸體,三是抬棺起靈,樁樁件件,既嫌棄又畏懼。專業(yè)與否我難做評價,影片的基調(diào)主題由此而起。
生死,似乎都是圍繞在身邊的濃霧,明明近在咫尺,卻看不清,穿不透。
人生只兩件大事,一曰生,二曰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較少談?wù)撍劳鲈掝},或是忌諱,或是無知。許多人覺得死亡是不吉利的,充滿了恐懼和逃避。就連秦始皇那樣雄才大略,統(tǒng)一六國后的最大愿望,也是四處求仙問道,追求長生。
人們歌頌生命,贊美生活,卻不愿不肯花一點點心思,去了解和思考死亡。醫(yī)療和殯葬,大概是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能了解到的離死亡最近的行業(yè)了。
其實,早在千年以前,先賢們就給出過答案。
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義,莊子談向死而生。
王羲之筆下,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李太白吟著,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蘇東坡感慨,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王守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
莫三妹是個沒怎么讀過書的人,他也許不懂那些大道理??稍诨鹪釄隼锏耐辏沟盟却蠖嗍廊硕伎吹猛笍亍?/p>
你看吶,他們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不論王侯將相,販夫走卒,數(shù)十年人間如同白駒過隙,草木飄搖。他們活著的時候,都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死的。
可他們?nèi)匀粖^力掙扎,為了食物和衣衫,為了權(quán)利和財富,為了情感和尊嚴(yán),為了你能想到或你想不到的所有的任何事物,終其一生的掙扎著。
——這世界上的不公道有許多種。
這世界上唯一的、最后的公道,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會走向死亡的終點。
說回影片本身。
【猜】二哥是1988年去世的,三哥沒見過二哥,估計是九零后。老父親的事業(yè)是殯葬店,而大姐似乎并不愿意從事殯葬。老父親從小教三哥穿壽衣、拼碎骨,定下一年之期考核繼承權(quán),他希望這個孩子能繼承他的事業(yè)。
但是,三哥被同齡人欺負(fù)時,他袖手旁觀;每次讓三哥給二哥磕頭;想聽小文喊他爺爺,還是出面指點三哥去修復(fù)遺容。他希望后繼有人,以一種固執(zhí)又別扭的方式培養(yǎng)著這個孩子。
我甚至覺得,三哥可能不是親生的,是二哥折在長江里后,老莫為了繼承香火收養(yǎng)的孩子。所以三哥看見快要成為孤兒的小文,決定不管不顧的要收養(yǎng)她。人類總是對與自己相像的人充滿了好感的。
【貶】似乎現(xiàn)在的電影里使用方言成了一件時髦事情,可是同一個角色的方言里夾著普通話,多少有些出戲。
還有廣告,補腦的飲料就算了,裝骨灰盒的奶粉罐子,好像打了廣告,又好像不是。
【驚】男主角朱一龍,很難從這個穿著花褲衩的漢子身上,看出這是溫潤如玉的齊元若,認(rèn)出這是克制隱忍的沈巍。我真正明白了“演員是為角色服務(wù)的”這句話不僅僅是個說辭,而是一種原則。
講真,他那么干凈漂亮彬彬有禮,卻轉(zhuǎn)眼變成了莫三妹這個糙漢,太讓我意外了。
【喜】小演員楊恩又蠻靈動的,那股擰巴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憾】影片以殯葬從業(yè)人員為出發(fā)點,講述了一段半路父女的故事。莫三妹本人對行業(yè)的思考全靠外在沖擊力,其轉(zhuǎn)變和態(tài)度的表現(xiàn)稍弱了些。個人認(rèn)為,如果殯葬替換成醫(yī)療或警察行業(yè),去探討同樣的主題,似乎也能成立。
另外,小文母親回來的劇情有些奇怪,好像是為了給三哥湊個老婆似的。
【總】瑕不掩瑜,推薦一看。
這個親媽簡直敗筆,三星給電影,一星給朱一龍和小女孩
看的點映,還不錯,驚訝到我了,本來以為是狗血勵志劇,沒想到挺接地氣的。題材比較小眾,幾處比較煽情,除去一些節(jié)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還OK
從親生母親出現(xiàn)開始,電影就崩了。
孝子打碗或成為本劇最大亮點。()
朱一龍好像卡姆 誰懂 神似
蹩腳的劇本會讓演員的用心表演看起來像個笑話。
如果去掉后面親媽的情節(jié),加長情敵和老爸入殮部分,增加小文認(rèn)同入殮行業(yè)對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覺就好多了
感覺三個主角對小女孩兒的感情來得莫名其妙,相處幾天就要領(lǐng)養(yǎng)了。。。后面沒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給親媽(沒有證實)也很離譜,把老頭骨灰放煙花放也很?
全員演技在線。導(dǎo)演想表達的東西有點多,有些情節(jié)我認(rèn)為沒必要加。作為商業(yè)片是合格的。
看到了一個又帥也有演技的好演員!朱一龍真的不錯,還有小哪吒好靈氣的,故事也很好,節(jié)奏掌控都還不錯,笑點不尷尬淚點不煽情,七分!
人生除死無大事,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
人物情感像兒戲,非常突兀,情節(jié)不符合邏輯,演的還行
其實她母親不回來更好,強行湊了一個家庭。。。
朱一龍那個狗狗眼神真是讓人想去給小文當(dāng)媽
人生除死無大事!哭,痛快的哭!笑,盡情的笑!就像武漢的風(fēng),武漢的人一樣,痛快!好久沒看到這么好看的電影了,喜歡!痛快!演員還是得拍電影,拍電影好啊,拍電影真好啊,拍電影太踏馬好了,電視劇連個律師醫(yī)師教師都講不好全是談戀愛,電影講殯葬師它是真敢抬棺化妝出殯啊!
勉強三星吧,結(jié)構(gòu)很奇怪的一部電影,可能是考慮市場的原因,編導(dǎo)在沉重的題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娛樂的元素,導(dǎo)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勁乏力。看得出導(dǎo)演平時沒少攢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電影注定在情感層面缺乏延續(xù)性,所謂的笑中帶淚是需要劇情或人物去推動的,而不是單靠段子。朱一龍為了坐實小梁朝偉的名號不停的讓攝影給他的雙眸特寫,但這也就是殘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凈了,看不到啥故事。
可能距離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這種電影對現(xiàn)在的市場很重要,整天說著中國電影完了,但還是希望能慢慢變好,即使在這種囹圄中。演員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個小哪吒一樣,太可愛了,朱一龍的糙漢形象也很好。手持鏡頭、方言臺詞都很真實接地氣。但是所謂的殯葬題材只是個噱頭,本質(zhì)還是家庭片,本以為可以探討一下中國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終還是落于俗套,來了個大團圓結(jié)局。整體的情感轉(zhuǎn)折都有點生硬,這也是缺少真正打動人的情感的地方,韓延是個會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遠(yuǎn)無法替代真誠。
其實,她媽媽不用回來的,沒有必要強行圓滿。
國產(chǎn)片現(xiàn)在是離不開哪吒跟孫悟空了、、、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蘇州點映。觀影時獲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動到,被殯葬師這份職業(yè)深藏著維護死者體面的意義所打動!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滿滿煙火氣的小人物們所吸引。嬉笑怒罵,市井人間,煙花燦爛,人間有情?。?!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準(zhǔn)備二刷三刷,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讓我短暫的忘記了朱一龍本人,三哥的痞帥和野令人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