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早期作品,講三個孕婦在產(chǎn)房中的一天,剖析了她們的內(nèi)心世界。影片拍得很寫實,有點紀錄片的味道。本片獲得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四位女主角也共同分享了戛納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
-被拋棄想要喜歡到願意負責,被喜歡到願意負責的想要愛,被愛的只愛自己。
-依舊誠實到底。誠實地弱軟,但軟弱的夠深。不誠實地偽裝,最終也甭不住地在最脆弱處的顯露:向外的本性。
-細節(jié)依然滿分:愛妻子的丈夫主動讓椅子給其他女性、小女孩踢拖鞋、小女孩立票據(jù)wanna everything properly的赤誠、最後說請丈夫來「tootired」的反諷、女孩走後大門動點睛之筆的情緒....
-最後這段在看過bergman後期的婚姻故事,再到安娜後,反而覺得是最中心的總結(jié)?!窼upport」,來自方方面面。大家都獨善其身,愛到濃時,就讓它愛到濃時。有愛,有沒有承諾都不重要。但愛著,絕對願意承諾。若torture或模糊不安——都是以愛之名的侵蝕。有愛就是幸福的,管它有多久。compassion永遠都在,命運感卻未必永遠在一起。那個距離,就是流動的。
——————
看過本片以后,我就一個念頭。伯格曼這個老逼登不會是納粹吧。結(jié)果我一翻:
果然如此。可以說,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納粹電影。他從攝影到布局到人物到剪輯都用到了納粹的美學。如果各位對納粹美學沒有概念。納粹黨從當政開始就一直在秉承血統(tǒng)論。鼓勵德國人民生育健康的德國人,并由德國政府集體撫養(yǎng)。就像如下的雜志封面。
全片都在體現(xiàn)對墮胎(主動和被動)的恐懼與厭惡,當醫(yī)生為了產(chǎn)婦的安危而要使用產(chǎn)鉗時,導演給出了恐怖片才有的鏡頭,同時又有對社會化撫養(yǎng)的贊頌。拒絕女性獨立、鼓勵女性回歸家庭。到電影最后,一個穿著如此納粹的女性為了勸解渴望離婚做獨立女性的主角說出了如下臺詞:
很神奇的是,這一年奪得最佳影片的是蘇聯(lián)電影《雁南飛》。里面也有一個獨立女性的形象。她因為戰(zhàn)爭而受到巨大的打擊,但她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在困苦中支撐著自己的愛的信念,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自己的希望也同時落空,她卻拿起手中的鮮花分給了每一個路人。她帶著微笑同時也流著熱淚。一左一右的兩部電影可以說非常真實的反映了左派和右派對女性的理解。當同樣面對困苦和災(zāi)難時,左派電影的女性是隱忍的堅強的,右派電影的女性是脆弱的歇斯底里的怨天尤人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電影很適合推薦??梢詮倪@部電影看出兩個時代,兩種社會中,女性地位的不同。
當主角向護士問起難產(chǎn)女性失去孩子的原因時,護士回答“因為她太想要孩子,所以孩子死了?!倍敭斒氯讼蚰行葬t(yī)生問起此事時,醫(yī)生卻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冥冥之中這就是命運?!边@可以被理解為醫(yī)生對患者的關(guān)懷,但導演安排女性護士長先說出真相,再由男性醫(yī)生欺騙女患者,這是對女性本體的不信任。這好像是對生育本身的神圣性,但其實也在表達女性生育工具的屬性。就類似于現(xiàn)在美國反墮胎的人群喜歡強調(diào)女性身體的神圣性來對抗女性身體自主權(quán)的議題。
就導演能力來說,伯格曼確實體現(xiàn)了自己的把控能力和剪輯的精準。但我實在看不出為什么不能把最佳導演也給《雁南飛》,因為差距實在太大了,無非就是西方的面子而已。進而讓我明白了為什么戰(zhàn)后這么多年,為何伯格曼一直能活躍于戛納電影節(jié)。就是因為他有著舊歐洲的傳統(tǒng)觀念和議題卻用了新的表現(xiàn)手法,新瓶裝舊酒。也足見納粹的陰影從未從歐洲大陸消失。
我懷孕了,一個沒有那么愛我的男人,每天pua我拿掉孩子,每天對我冷暴力,然后說如果我要孩子就必須和我結(jié)婚。
但是自從懷孕,和孩子的聯(lián)接日漸加深,切身體會到ta日復(fù)一日的成長,我想,作為女性,我們是必須和不合適的男士共度一生嗎?就為了孩子在這個社會上所謂名正言順不被欺負?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靠我自己,也可以帶好孩子,與其有這樣的爸爸,我們不如兩人瀟灑過一生,只是要給孩子更準確的關(guān)注和一個恰到好處的解釋。
我的媽媽,在我們居家隔離的35天里,盡可能給我做最可口的飯,讓我保持心情舒暢,顯然,她對我是包容的,可能女人天然就對生命有更強的敬畏和保護感,真的很感謝她,她說我之所以這么樂觀是因為她懷孕的時候沒有一天不開心。讓我不管怎樣都要每天身心舒暢,保持健康的作息習慣。
我的孩子,我的母親,讓我覺得溫暖備至,在這個疫情的冬天,各種魔幻新聞的寒冬,讓我看見了希望
也許我是孤獨的,也許孤獨背后一直是恐懼,但是生命的誕生會增強一個母親的意志,鋼鐵般的那種。
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可愛。
-被拋棄想要喜歡到願意負責,被喜歡到願意負責的想要愛,被愛的只愛自己。
-依舊誠實到底。誠實地弱軟,但軟弱的夠深。不誠實地偽裝,最終也甭不住地在最脆弱處的顯露:向外的本性。
-細節(jié)依然滿分:愛妻子的丈夫主動讓椅子給其他女性、小女孩踢拖鞋、小女孩立票據(jù)wanna everything properly的赤誠、最後說請丈夫來「tootired」的反諷、女孩走後大門扇動點睛之筆的情緒....
-最後這段在看過bergman後期的婚姻故事,再到安娜的情欲後,反而覺得是最中心的總結(jié)?!窼upport」,來自方方面面。大家都獨善其身,愛到濃時,就讓它愛到濃時。有愛,有沒有承諾都不重要。但愛著,絕對願意承諾。若torture或模糊不安——都是以愛之名的侵蝕。有愛就是幸福的,管它有多久。慈悲心永遠都在,命運感卻未必永遠在一起。那個距離,就是流動的。
———————————
-被拋棄想要喜歡到願意負責,被喜歡到願意負責的想要愛,被愛的只愛自己。
-依舊誠實到底。誠實地弱軟,但軟弱的夠深。不誠實地偽裝,最終也甭不住地在最脆弱處的顯露:向外的本性。
-細節(jié)依然滿分:愛妻子的丈夫主動讓椅子給其他女性、小女孩踢拖鞋、小女孩立票據(jù)wanna everything properly的赤誠、最後說請丈夫來「tootired」的反諷、女孩走後大門扇動點睛之筆的情緒....
-最後這段在看過bergman後期的婚姻故事,再到安娜的情欲後,反而覺得是最中心的總結(jié)。「Support」,來自方方面面。大家都獨善其身,愛到濃時,就讓它愛到濃時。有愛,有沒有承諾都不重要。但愛著,絕對願意承諾。若torture或模糊不安——都是以愛之名的侵蝕。有愛就是幸福的,管它有多久。compassion永遠都在,命運感卻未必永遠在一起。那個距離,就是流動的。
———————
第24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第4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碇鞲傎悊卧摹渡拈T檻》,下面請看場刊影評人們毀譽參半的評價了!
@小寧波
赤裸裸得將內(nèi)心獨白外化,伯格曼將電影和舞臺模糊了邊界。
@Joyside
我比李安資質(zhì)稍微差一點,我看懂了,但我一點都不震撼還覺得有點nc
@小植野
一間產(chǎn)房,三位女人,三種不同的心境。
@Rightchi
拿戛納最佳女演員確實實至名歸。
@米米
生命的門檻 可能不是已知的故事, 而是面對未知的勇氣, 而“生命的門檻” 也可能不是未知的行動, 而是擔當已知的“能力”。 感謝Brita護士[合十][合十][合十]
@donnie
mdmdmdmd我的影史top5,伯格曼才是我學電影的初心啊!思考生命思考關(guān)系和種種細微的感受!為什么拍對話的時候這些鏡頭切換和角度可以如此精準!狠狠拉片!比看劇情片爽多了。每一個劇情片,到了什么情節(jié)點該怎么處理簡直乏味?。。±硐胫械碾娪半娪耙瓷钏家词窃?。
@臟臟豆
痛苦得像一只瀕死的小鹿。
@消亡之人
喜歡伯格曼,或許正是因為和他有著同樣的對痛苦的體認,而他又敢于甚至是樂于直面其最真實的模樣,也才能永遠拍出因煎熬而無比真切的人們,并忠實地凝視著他們的面孔。 生命的門檻,是孕育和分娩這一漫長又殘酷的過程,也是份量足夠能賴以生存的愛。仿佛嬰兒正是以母親肉體的劇烈疼痛和精神的自我折磨為食。仿佛歷經(jīng)這一切都是為了壓榨出人類稀缺的愛的本能。 看完反而能夠原諒人們給生育附加上高尚神圣的意義。如果生命的門檻如此之高,很難不逼迫自己相信它有著與之匹配的價值。所以最后一位殘留的母親才接受了她的命運。 腦海中回蕩的卻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所寫,費爾明娜看著尚在襁褓中她剛生出的兒子,為自己感覺不到一丁點愛意而惶恐。 做母親的門檻比生命的門檻更高。
@熱情華夫餅
太痛苦了,用極微觀的空間拍出了一種永無盡頭的痛苦?!澳切┬碌纳譀]有錯”,生命本身仍是美妙的,但整個社會卻始終以母性的名義把生育本身和生育之外的一切焦慮和壓力都交付于女性,所有的男人都在以不同方式隱形,從痛苦中全身而退。所以應(yīng)該為了這種美妙陷入注定的無盡痛苦嗎?
#FIFF24#第4日的場刊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難怪歐洲人都不想生孩子了
描述產(chǎn)房的產(chǎn)婦
孤獨是什么?是一份略顯冰冷的寧靜,還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那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真正選擇孤獨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在孤獨背后潛藏的是不變的恐懼,永恒的恐懼。
伯格曼創(chuàng)作全盛時期的一部鮮少被提及的作品,彼時他剛憑借[野草莓][第七封印]橫掃電影節(jié),這之后他又拍了[處女泉]。經(jīng)典三幕室內(nèi)劇結(jié)構(gòu),三個女人各懷心事,命運打擊了前兩個,卻讓第三個得以獲救。女演員們表演精湛,各種產(chǎn)房戲真是到位。
4.50伯格曼五十年代末期的電影都清晰可見他對死亡的恐懼,而且?guī)缀跞渴沁x擇了逃避,在他年老后可以坦然面對死亡之時,這些恐懼真的消失了?
伯格曼舞臺話劇式的首次嘗試?
看過留腳印
私以為這部片子高攀大師對生命和死亡的哲學,感同,來這世界的苦遠大于樂
感覺伯格曼每個電影似乎都可以稱為“這些女人”,那幾年他把最好的角色都留給了Bibi Andersson么?好喜歡她在每個片子里的劉海?。?!
三星半.伯格曼本片成功拋棄了其同期創(chuàng)作年代劇中的符號隱喻,盡管切入點相當取巧("So close to life"!),但對哲學命題直覺性的探討已接近其六十年代后的作品.作為賜福的生命同時亦可能是一種詛咒,一道束縛的枷鎖;它對未生者而言確是某種未經(jīng)同意的強加之物,而對生者――女性――來說也常是無從選擇的宿命,于是我們看到一出戲劇如何以不同的面目一再地在母親們身上上演:建立主體性的渴望與獨自充當容器的孤獨感,對異己寄生力量帶來的痛苦的恐慌,分娩的神話和身體的冒險終將女人拋入對不自由的他者命運的清醒認識;伯格曼在結(jié)尾既直言無可逃避的境遇又令主人公回到女性的聯(lián)盟中承擔這一切,可見他此時仍然相信生命的力量.
3.5
婚姻,情感和孩子,在那一刻集中大爆發(fā)。生育對于每個女人來說,都是一道門檻,心靈的門檻,生理的門檻。
講述了三種女人——自卑、消極并且流產(chǎn)的女人;意外懷孕,想拿掉孩子的女人;渴望生孩子,卻在分娩過程中失去孩子的女人。通過對同一間病房里面三種不同境遇的女人的刻畫,來表明生命誕生的不易,更表明生為女人的不易。
電影看過以后真?zhèn)?/p>
有點暈。
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圍繞著女性孕育和分娩之痛,呈現(xiàn)女性遭受的生理與心里的折磨。比較可惜的是僅僅停留在“脆弱”的描繪上。對于女性堅強的一面只有非常表淺的言語表達。落入俗套的說教式對話。這不是生命的門檻,是對生命的僵硬指導。
看完伯格曼 大概是不可能想要孩子的
女人在面對源自本體的新生命來臨時的恐懼、逃避和希翼
烏拉·伊薩克森的確是個洞察力很強的女權(quán)主義作家—即便從宗教角度轉(zhuǎn)移到了當代女性話題—這或許也和她有心理學研究背景有關(guān)。劇本僅聚焦一間婦產(chǎn)科療養(yǎng)室,通過三位性情、經(jīng)歷、價值觀迥異的女性在面臨“身孕危機”時相互扶持的故事,共同表達出伊薩克森對母性生育之偉大的贊頌,也是她對當時瑞典社會中男性普遍對女性存在價值的輕忽或無視狀況的抗議,特別是對女性生育之苦的缺乏理解,這是社會福利怎么也無法彌補的,無論它多么友好。伊薩克森的劇本樸實無華,卻相當精準有力,伯格曼也選擇用更多的面部特寫來拍這部小巧的電影,寫實又緊張的分娩戲更是震驚了當年許多觀眾,有報道說有觀眾直接被嚇暈了過去,最夸張的是在挪威放映時的同一場里有八個人暈倒....
產(chǎn)房后兩日:“你認為孤獨是什么?是一份略顯冰冷的寧靜,還是一份不可侵犯的安全感?真正選擇孤獨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氣,相當于壯舉。在孤獨背后潛藏的是不變的恐懼。永恒的恐懼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