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某年的7月2日,美國各地的監(jiān)視站發(fā)現一艘直徑達數百英里的巨大飛船接近了地球。飛船發(fā)出的無線電信號干擾了地球的通信衛(wèi)星信號,并放出了多艘直徑達15英里的子飛船飛抵地球上各大城市的上空。外星飛船敵友未明,人們陷入了恐慌和迷惑。
電腦工程師戴維(杰夫?戈德布拉姆 飾)破譯出外星人發(fā)出的無線電信號,其實是攻擊的倒計時信號,他設法通知了前妻,總統(tǒng)的助理康妮,但是為時已晚,7月3日,外星人的飛船開始攻擊地球,人類文明瞬間遭到巨大的打擊和災難??偨y(tǒng)(比爾?普爾曼 飾)等人撤離到軍事基地,指揮空軍反擊,卻猶如以卵擊石,毫無作用,軍事基地也被摧毀,唯有飛行員史蒂文(威爾?史密斯 飾)設法誘使一架外星人戰(zhàn)斗飛艇墜毀。
幸存者們逃到了秘密軍事基地,在那里,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一艘50多年前墜毀的外星飛艇,致力于找出對付外星人的辦法,那里也是人類最后的希望……
當羅蘭·艾默里奇及其編劇搭檔迪安·德夫林在歐洲為他們的新片《星際之門》作推廣時,有記者向艾默里奇提問為何不相信外星人存在的他會拍出類似《星際之門》這樣的電影。艾默里奇表示自己仍對外星人到來的想法十分著迷,并進一步讓記者試想一下當清晨醒來時發(fā)現世界各大城市上空寬達15英里的外星飛船的情景。講完立即對身邊的德夫林說了一句:「我覺得我已經有我們下一部電影的主意了?!?/p>
有時候,一部電影的構思就是那么突如其來。1996年7月2日,艾默里奇的靈光乍現變成了現實,《獨立日》在美國上映,與片中外星飛船蒞臨地球的日期一致。結果這部電影接連創(chuàng)下了幾個紀錄,先是打破了喬·舒馬赫《永遠的蝙蝠俠》上映三天收獲5280萬美元的紀錄,接著又以七天收入一億美元的成績刷新了斯皮爾伯格《侏羅紀公園》在1993年創(chuàng)造的九天賺一億美元的紀錄。最終《獨立日》用7500萬美元的成本豪取全球8.17億美元的票房。票房之高、效應之轟動,皆堪稱現象。
要說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莫過于場面壯觀、氣勢恢宏的視覺效果,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獲得可以說實至名歸。高樓爆裂、車輛翻滾、烈火焚城,更遑論遮天蔽日的巨大飛船帶來的壓迫感。最經典的一幕當屬一艘飛船發(fā)射的光束直接命中白宮,此景亦被用作影片營銷活動的重點宣傳劇照,達到了很好的吸睛效果。
原先艾默里奇打算用純電腦CGI來營造特效,但效果不太理想。于是不僅花巨資制造了諸如華盛頓、紐約、洛杉磯等城市的微縮模型,還請來了道具師制作了白宮、自由女神像、國會大廈等建筑的模型。接著將這些模型放置于臺架上,引爆其下的火藥,并用高速攝像機拍攝下來,才有了后來觀眾看到的震撼逼真的場面。
不過,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創(chuàng)意并非艾默里奇首創(chuàng)。早在五十年代,就出現過三部符合這個定義的影片——《怪人》、《地球停轉之日》和《世界大戰(zhàn)》,并且這三部電影在日后也都被一一重拍(分別是卡朋特的《怪形》、德瑞克森的《地球停轉之日》以及斯皮爾伯格的《世界大戰(zhàn)》)。但在這之后,「外星人入侵」這樣的梗逐漸不再流行,科幻類型片被《星球大戰(zhàn)》帶向了更加遙遠深邃的宇宙,就算入侵也偏向《外星人E.T.》、《第三類接觸》這類溫情友善的方向。相比之下,《獨立日》走了一條充滿著惶恐、不信任和對抗的嚴肅復古之路。
然而,從威爾·史密斯飾演的飛行員希勒俘獲一只外星人起,影片前段建立起來的那種莊重、本格的「大片」氣象已然開始消散。51區(qū)可以有,但里面的研究人員能不能別那么逗逼?至于章魚般的外星人,不但造型老土,還沒名沒份。邏輯上更說不通的是,放著有月球四分之一大的母艦不用,放著可以轟飛白宮和帝國大廈的光束炮不用,偏偏派些小飛船去跟美國空軍纏斗。從這些粗糙的設定上來看,幾乎便是低成本B級片的水準。
此次重溫,最讓我印象改觀的一點是在影片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捶N族和階層設定,黑人是低級軍官,女友是脫衣舞娘;猶太人是胸無大志的離異科學家;而總統(tǒng)自然是白人,而且夫妻美滿、家庭幸福,雖然第一夫人重傷身亡,但實屬劇情需要。再看片中美國國旗的出現次數不勝枚舉,從月球、到汽車、到紀念碑、甚至連脫衣舞臺的背景也是美國國旗。
但表現得最最集中的一個情節(jié)則是總統(tǒng)的戰(zhàn)前演講:「人類這個字眼,對我們而言有了新的涵義。我們不能再為小事自相殘殺,要為共同利益團結一致……你們要再次為自由而戰(zhàn),不是為了反抗暴政或迫害,是避免被消滅,是為了活命的權力而戰(zhàn),為生存而戰(zhàn)?!惯@一段還算冠冕堂皇,可之后話鋒一轉,「如果能夠勝利,七月四日,將不再只是美國的假日,而是世人一同宣誓之日。」透著濃濃的美國意識形態(tài)雞湯味。好萊塢的工業(yè)化電影,蘊含意識形態(tài)的比比皆是,但如此直白露骨的、將美國隱喻為拯救全人類的上帝的卻并不多見,令人十分反胃。與之相比,還是嘴里罵著娘、開著飛機與外星飛船同歸于盡的酒鬼大叔來得更爽脆帶感。
盡管有些這樣那樣的缺憾,但在那個年代,《獨立日》仍堪稱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并開啟了一個以CGI特效以及大規(guī)模殺傷事件為特色的災難類型片范疇。比如緊跟而來的1998年就接連上映了兩部災難片《世界末日》和《天地大沖撞》。而羅蘭·艾默里奇也成為了災難片的領軍人物,走上了專業(yè)毀天滅地的道路。
再看三大男主角,飾演總統(tǒng)的比爾·普爾曼之后的事業(yè)并不怎么成功,始終混跡于小成本作品,或者出演些配角;飾演科學家的杰夫·高布倫憑借著風騷邪氣,經常擔綱一些特立獨行的角色,倒也有著一定的曝光率;混得最好的當然是威爾·史密斯了,在95年《絕地戰(zhàn)警》和96年《獨立日》連續(xù)兩部爆紅影片的加持下,一下子躥升到了一線明星的級別,尤其倍受科幻片和動作片的青睞,一聲「史皇」便代表了資歷和影迷對他的喜愛。
?
發(fā)現這種片子我已經看不進去了
非常棒!驚心動魄!
美國人告訴我們,他們也會拍主旋律的,他們的主旋律也是很糟糕的
美國人瘋了!用大片強奸全世界,居然想要所有國家的國慶都改成7月4號!
還沒有科幻外星人片超過它
那段演講真棒,我都熱血沸騰了!
典型的美國大片和非典型掉兒郎當的男主角。其實最打動我的是一個細節(jié):我一直想拯救世界——從一個易拉罐做起。
威爾史密斯帥死了~~非常振奮的演講,真的很難想象已經是十多年前的電影了~~~就是外星人真是又丑又笨。。。
這種電影才是大片,大飛船,大空戰(zhàn),大場面。從設定來說,我也認為本片是所有描寫外星入侵地球設定最合理的一部。不過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在外星人發(fā)現51區(qū)并發(fā)動進攻的時候,滿地的戰(zhàn)斗機沒有一架被擊中,從開始到最后都是些卡車,油罐,小兵被炸得滿天亂飛。
大美國,世界的獨立日。后面有點過于自我感覺良好了。越發(fā)覺得《火星人玩轉地球》精彩。
歡迎來地球!~吃我一拳!~
很喜歡,多年舍不得刪掉。
很經典的一部科幻災難片,災難片大導羅蘭·艾默里奇作品。特效不比十幾二十年后的今天差,作為娛樂的商業(yè)片非常成功!片中的總統(tǒng)演講是影史上最經典的幾篇演講之一,振奮人心——同時作為美國的愛國教育片也是極品。本片也為后來的外星人片作了榜樣。(8.0/10)
羅蘭艾默里奇,地球上最善于毀滅地球的人
Mae Whitman竟然是小時候的Patricia???看到Harry Connick Jr.和Mary McDonnell也是驚喜到不行。能給四星的原因主要因為考慮電影制作的時間,還有...非常帥氣有氣質的Will Smith(新版這位完全不行)。
我要把那些,當你告訴別人說還沒看過,別人會張大嘴巴驚訝狀回敬一句”???這么經典的都沒看過??“的片子掃掃干凈!
外星人對著帝國大廈開炮炸的很爽?;ゲ幌嘧R的人一起為生存而戰(zhàn),甚至包括伊拉克和以色列,外星人飛船墜毀在世界各地,真能煽情,尤其是總統(tǒng)那段演講。威爾史密斯身材真好。就是搞不懂外星人是怎么中人類電腦病毒的,他們用C還是Java?外星人母艦一掛全玩完,按羅輯思維的說法,這就是一個中心化的組織
經典
致力于找出對付外星人的辦法,那里也是人類最后的希望……
當年看的是最劣質的槍碟VCD,依然被震撼到。直到今天,每當看到烏云罩頂,總會聯想到片中情景,來句“像《獨立日》似的”。決戰(zhàn)演說熱血到我曾經能背出來。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