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的日爾斯小鎮(zhèn)上,街道旁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他們都處理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發(fā)現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饑餓的孩子拿著喇叭對著鄰居大喊。孤獨的孩子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到處制造麻煩。一個小女孩從高樓的窗口摔下來,街上的人都嚇壞了,蜂擁過去,可小女孩笑呵呵地從草地上站起來說:“哈哈,我摔下來了?!彼哪赣H則當場暈倒。當一個嚴重的家庭暴力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才發(fā)現孩子們的真實需求。
《零用錢》又名《童年趣事》
一部真實歡快的電影
“生活是無情的,但又是美好的,為什么我們不抓緊時間好好生活呢?明年你們就會升上一個年級,很快,你們就會成年也會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們愛他們,他們就會愛你們,如果你們不愛他們,他們也就會把他們的愛,他們的感情,他們的熱情給別人,或者投入到別的事情上,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如此。一個人不可能不接受別人的愛,或者說不付出愛給別人?!?/p>
影片中的老師對于于蓮的家暴事件感慨萬分,說自己小時候期盼成長,而作為一個女孩子的我,小時候期盼自己是個男孩子,期盼自己也能像男孩子一樣活潑而強壯有精力。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拍攝過程中技術上的困難以及特呂弗日常迷戀上自己影片的女主(但很明顯,這次與阿佳妮的糾葛甚于以往所有的繆斯),特呂弗似乎完全被她的美所催眠麻醉,結果是電影就如同特導的狀態(tài),只留下阿佳妮絕世容顏以及那瘋魔般愛到嘔吐的真實故事。
繼續(xù)下一部影片的工作是擺脫這一切的最佳方式,特呂弗想到了幾年前自己寫的一個劇本大綱,一個關于童年集錦劇本,包含了很多有關孩子的小故事(甚至包括《四百擊》時期的),“這些故事的共同點是‘孩子們的巨大抵抗與生存能力’?!碧貐胃ド踔料脒^把這部電影取名為《硬膚》來調侃自己的前作《柔膚》。
雙胞胎兄弟偷看美女洗澡,講黃段子,錢不夠買玩具了,騙同學拿他理發(fā)的錢入伙,還給人家剪了一個狗啃式。但他倆也會在周末父母還沒起床的時候自己做早餐,也會在小女孩“被鎖在家里”時,給她送吃的。
小女孩不愿拿媽媽的錢包,堅持帶自己的玩具錢包去餐廳而留在了家里。父母剛走,就把房門鎖了,還把鑰匙扔進了魚缸里,用大喇叭向鄰居們“控訴”父母的行為。鄰居們一邊從窗外送食物,一邊議論這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尤其是作為警察局長的老爸。
派崔克的青春期“探索” 與同學一起去電影院勾妹子,毫無經驗的派崔克只是看著同學撩,自己沒有膽子做,結果最后兩個女孩都被同學撩走了(其中一個女孩的扮演者就是特呂弗的女兒);派崔克用積攢下來的零用錢還有周末給鄰居洗車掙來的錢買了玫瑰送給同桌的老媽,她卻說“替我感謝你爸”,她還以為這花是他爸爸感謝自己留派崔克吃晚飯的謝禮;當然還有最后夏令營真正意義上的初戀
格雷追小貓,從八九樓窗臺墜下,卻好像沒事似的說“格雷長大了”(“格雷跌了好大一跤”) 臨近下課老師點名時,始終望向時鐘的派崔克,被點了起來硬是拖到了下課 老師妻子臨盆,七嘴八舌討論小嬰兒的同學們 兄弟倆坑同學錢買來的玩具手槍,被老師強制上繳 朱利安在電影院搞逃票生意(估計十幾歲的特呂弗也經常這么做) ……
短短95分鐘把如此眾多的人物(包括孩子們的家長、老師們),通過一個個小故事串聯起來,簡單細膩,雖是寫實但處處都充滿了法式浪漫與幽默
特呂弗的電影很少涉及到政治,時常在其作品中出現的法阿戰(zhàn)爭大概也只是為了點名時代。所以這部1975年上映的電影背景應該也在10幾年前,畢竟參軍的經歷對特呂弗來說還是影響很深的。
本片中政治話題當然就是影片末尾老師的一番講話,直白得近乎說教,在特呂弗的電影里還是很罕見的。那幾乎就是特呂弗自己的心聲,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童年境遇——“兒童的權利完全被忽視了,政黨根本不在乎,因為孩子們沒有投票權。因為我自己的童年,我覺得孩子們應該得到更好的待遇……生活并不容易,你必須堅強面對,并不是要你煎熬,而是要有毅力和堅韌。有些人童年的時候不好過,長大成人后會比較輕松,比起那些被溺愛的人,這就是補償的定律……好好享受生活,好了,你們可以去放假了?!?/p>
“孩子們總是遇到危險” “孩子們經常跌倒,但不常受傷,他們比我們堅強”
朱利安這個角色也許是《零用錢》孩子群像中唯一的糾結點,他整天穿得破破爛爛,上課經常打瞌睡,也習慣性地偷偷摸摸,而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所受的家庭暴力。
但朱利安總還算有自己的“硬膚”,而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點孩子都有自己的硬膚,我的表妹……她的性格磨掉了自己的硬膚,人生不是電影,它比電影艱難多了。誰能想到,一次不經意的選課,會引發(fā)我一生的愧怍。
特呂弗的影片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派崔克就是《零用錢》的安托萬,只是少了《四百下》里的殘酷無助。電影的結尾,派崔克和馬汀在夏令營的故事其實就是特呂弗的親身經歷(甚至包括同學們的助攻),“這一吻為弗朗索瓦·特呂弗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情感和性欲之愛的世界”,但他的電影始終有著孩子氣般的浪漫與天真。
孩子們的生命力有時比大人還堅強,他們常常跌倒,但并不總是常常受傷。 我記得自己當時多么渴望長大,因為我覺得大人擁有真正的權利,他們想怎么過就怎么過。一個不幸的成年人,總是可以從頭開始,搬到別的地方去,可以開始新的生活??墒且粋€不幸的孩子,做夢都想不到這樣做,他明白自己是不幸的,但連這不幸是什么都說不清。而且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他心里,甚至無法懷疑他的父母或者是其他成人,是他們造成了他的痛苦。(父母虐待孩子,孩子有時卻被教成“即使這是痛苦,也是自己應得的懲罰”)一個可憐的孩子,一個受苦的孩子,總是感到心虛,而這才是最可悲的。 在這世上,一切不合理的行為中,對孩子的不合理行為最為不公平,最卑鄙,最可恥,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今后也仍然不公平,所以我們得繼續(xù)使它變得公平些。生活是艱辛的,是殘酷的,因此你們得把自己鍛煉得堅強些。我不是要你們冷酷無情,而是讓你們堅強些。但生活有時也挺公道,那些童年堅強的人往往都能順利進入成年,而那些一直受庇護和被溺愛的孩子,卻難以順利成長。這是一種補償定律吧。生活是無情的,但又是美好的,為什么我們不抓緊時間好好生活呢?明年你們就會升上一個年級,很快,你們就會成年也會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們愛他們,他們就會愛你們,如果你們不愛他們,他們也就會把他們的愛,他們的感情,他們的熱情給別人,或者投入到別的事情上,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如此。一個人不可能不接受別人的愛,或者說不付出愛給別人。好了,本學期結束了孩子們,祝你們假期愉快。
孩子們的需求猶如他們的投票權一樣,真實存在但被選擇忽視,一個健全的社會理應有理想的分層,孩子們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甚至長大成人,只因為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得到認可,這種渴望可以被轉換成內驅促使他全力成長,這種勁在長大后很容易被別的事情分神甚至拖停了。
在法國的日爾斯小鎮(zhèn)上,街道旁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他們都處理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發(fā)現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饑餓的孩子拿著喇叭對著鄰居大喊。孤獨的孩子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到處制造麻煩。一個小女孩從高樓的窗口摔下來,街上的人都嚇壞了,蜂擁過去,可小女孩笑呵呵地從草地上站起來說:“哈哈,我摔下來了?!彼哪赣H則當場暈倒。當一個嚴重的家庭暴力事件發(fā)生后,人們才發(fā)現孩子們的真實需求。
#HKIFF# 大銀幕看特呂弗太開心了!加之是個特別歡樂的兒童片,可以不動腦筋地享受~~Charles Trenet的插曲《Les Enfants S'ennuient Le Dimanche》估計要繞耳數日了-http://t.cn/hgyHp
好喜歡小孩兒電影!還要再看一遍。羨慕人家的老師…… (還有我一直以為轉學生是女孩?。。ê蠖巫屛腋袆拥牟粌H僅是老師用平等的態(tài)度跟孩子們談論另一個孩子的不幸,還有所有身處系統(tǒng)的人,醫(yī)生、護士、警察、老師,對這件事的鄭重其事。真希望所有社會里,弱小的、不被愛的孩子也不是孤立無援的
好久沒看過這么純粹的電影了,孩子的純真帶給人的感受是強烈的,它并不完全完美,或許還有些隱秘的灰色,但那是最真實的表達,那是值得親切而長久地懷念的。
于小西天,觀感幸福、快樂。這么散的視點特呂弗能拍得那么流暢好看,真厲害。被家人虐待的邊緣男孩好像帶著離心力在片子里游走。小孩被囑托帶另一個很更小的幼兒回家,可愛。十樓的幼兒追著貓跌落草坪,幼兒離開陽臺時我們全場倒吸冷氣,結果幼兒在草坪笑著爬起來,神奇。小孩子啊談情說愛都純潔。
好久沒看過怎么好的影片了,尤其是兒童影片,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十年前看的Melody。展示了各色各樣的童年,里面的人都很簡單,相處模式也很和諧,非常難得的是完全沒有扭扭捏捏的相處與對話,全是大大方方的模式。最重要的是,這不是一個人為主角那種傳記式影片,而是眾多角色故事的影片。
特呂弗專題紀念放映,喜歡,以一顆童心看社會,渴望被愛與反家暴,真實又會心一笑的年少世界,結尾猝不及防的吻戲好甜。《四百擊》多年之后,特呂弗再次探討少年隱秘千變萬化的內心世界,模仿紀錄片但又有藝術加工提純,也得以一窺導演叛逆不羈的不幸成長經歷,插班生少年如同少年安托萬,與其它少年們幸福的成長相比,就像流浪狗一樣沒有港灣停靠也沒有家的溫暖,他成為了一個身上帶傷習慣了小偷小摸的“不良少年”,盡管如此影片卻看不出絲毫陰郁氣息與歇斯底里(這是我們的電影難以想象的),相反充滿了幽默風趣的橋段與溫暖畫面,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善意,生活永遠明亮的如同夏日玫瑰……這既是法蘭西的豁達胸懷也是法國電影的超凡脫俗,就像特呂弗自己理解的——電影應該模仿生活,但要比真實生活更加浪漫吧。#資料館留影#
一群孩子以及老師父母的故事,整體還是很輕松的。爬窗摔倒樓下毫發(fā)無損的小孩,母親卻被嚇暈;被父母仍在家里的女孩拿著大喇叭喊餓,被整棟樓的鄰居投喂;酷酷的藍白色衣服的男孩,住著破舊的木板房,學校體檢被醫(yī)生發(fā)現虐待痕跡,母親和老婦人被抓,男孩進入社會撫養(yǎng)機構;大小男孩泡妹,大男孩電影院擁吻兩女孩,小男孩放不開什么也沒得到,最后和另一位女孩在同學們的嬉鬧中偶得一吻和芳心;喜歡同學母親的孩子,送玫瑰花被認為他爸送的;綠色哥倆打同學的理發(fā)錢主意,親自幫同學亂剪了頭發(fā)。今天特呂弗的同路人戈達爾去世。中國電影資料館,20220913。
昆汀說特呂弗是一個“非??駸岬直渴直磕_的業(yè)余愛好者”,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切中要害的評價。《四百擊》開了新浪潮的先聲,但隨后的職業(yè)生涯表明他其實更傾向于情節(jié)劇的創(chuàng)作,然而《零用錢》是一個太過片段化的作品,它依賴于各個小情境的靈光乍現,而捏合成一個整體就太欠缺結構性,個別段落的剪輯也是過于散漫了些。
太可愛了!抑郁了一天,看這部終于露出了姨母微笑,是特呂弗完全可以和安托萬系列、《祖與占》媲美的作品!開場小學生放學和上課的場景已經讓人眼前一亮了,沒想到后面更精彩,尤其是電影院里的幾場戲真是趣味橫生,再次感嘆一下人家的課堂,這還是幾十年前!
沒法不想到四百擊,時代變了,教育理念進步了,色彩豐富明亮了,語調活潑歡快了,但孤獨和沉重依然在學校、影院、街頭、法國的中心和特呂弗的心中游走徘徊。散點拍每個孩子都很生動,只可惜收尾說教了一點。|今天戈達爾走了。
本以為是部和melody差不多題材的片子,結果太松散了,雖然偶有幾個亮點,但還是沒什么觸動。這就是電影看得太多數量的通病,已經很難再有一部電影像最初開始看電影的積累階段那么容易打動你
@小西天。1.四百擊的結尾是一個安托萬的奔跑,零用錢的開頭則是一群安托萬的奔跑。大人們總說孩子無憂無慮、無法無天。但孩子們都有著自己的敏感心事和行為準則。特呂弗說這部兒童群像片的主題是“孩子們巨大的抵抗與生存能力”。2.老師的話雖是說教,卻很打動我。能向孩子們講這樣一席話,是一種職業(yè)理想。3.電影院渴望被吻的綠裙子少女是特呂弗的女兒。
特呂弗說,拍攝本片是為了“回應或對比上一部[阿黛爾·H的故事]的沉重感”。松散、開放而趣味盎然的兒童敘事。片末關于童年與成人生活的相互補償的演講與影院中“吹口哨的奧斯卡”的片段構成互文。朱利安的局外人角色近似于文明化的[野孩子]。相識時海報與面孔互切的蒙太奇。(8.5/10)
20120401 1515 Cultural Centre
春天,星期天,睇杜魯福,好幸福。(散場時我仍記掛,:窗臺小貓生死未卜。)
導演真心實意為小孩拍的片,不一定是給小孩看的,又一次感覺到了特呂弗的可愛。wes的rushmore,moonrise kingdom都和這部有關。PS這部和月升里面都有個小孩叫deluca
小孩們可愛到難以置信,開頭女孩在法國“中心”寄明信片和最后的接吻的照應很喜歡,小孩有好幾組,神奇的摔下卻沒事的小男孩,愛上朋友母親最后和同齡女孩接吻的男孩,受虐待偷東西的清秀男孩,廣播自己餓的女孩,雙胞胎兄弟等。影片整體很溫柔,大人和孩子間的張力也處理的很好(生了兒子的男老師)。
#202209資料館# 特呂弗拍孩子真的太有一套了 ,永遠能把孩子們“熊孩子”的一面拍的如此可愛,并且總能讓自己想到自己孩童的時刻,永遠充滿著對孩子的理解~老師跟孩子們說自己童年不幸所以才當老師的那段好感動~
快20年了,特呂弗告別了《四百擊》里的殘酷青春,用散文和詩意的筆觸記錄下一件件童年趣事,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規(guī)則,也暗含奇跡,老師家長不再是歇斯底里的大人了,他們也有可愛的地方,重點塑造的幾個孩子貧窮早當家、偷竊被虐待、情竇初開的懵懂還有熊孩子的大顯威力,生動得溢出畫面
1976柏林主競賽入圍。特呂弗這部還真很有意思,用了大量非職業(yè)演員,許多小朋友用本名出演,也帶出了本片紀錄與虛構混合的方法(當然即便是紀錄也是“搬演”了)。群像寫得生動,精巧之處在于人物之間豐富的輪舞式關系,小孩子和大人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場景中發(fā)生聯系,而這種聯系又是之前導演精心鋪墊過的,這里面的編排(或者“織體”)可謂大師手筆了,另外調度小朋友也真是神級了。當然有幾條線其實沒收(或者是故意不收吧,生活并非都是有頭有尾的嘛),以及特呂弗獨有的那種速度感真是讓人愉悅。當然白璧微瑕還是有點說教了(老師那段長獨白簡直是導演赤膊上陣嘛)。金句“不快樂的大人可以從頭開始,不快樂的孩子則是無助的?!薄昂⒆觽儾槐徽侮P心是因為他們沒有投票權?!保v史:法國1975年最終立法普及男女同校教育)